且听风吟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5:38:45 作文素材
篇一:读书笔记2000字以上且听风吟
《且听风吟》——读书笔记
此次我写的读书笔记,是关于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所写的《且听风吟》这本书的,凭借此处女作,他获得了日本群像新人赏,可见此作之优秀。村上春树的作品我读过堪堪几本,从高中偷偷读的《挪威的森林》到大学偶尔在图书馆借到的一本《海边的卡夫卡》,都有着淡淡的文字,简洁的线路,有时是天马行空却有点光怪陆离的想象比喻,有时又带着浓浓的现实感受,我在他的书里,主人公总是淡然的,他们说着话或者是行动着,有着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动机,或者说,只有村上知道的动机。让我们这些读者自己体会,我想这才是村上小说真正奇妙之处,一本书若是将所有的都直白的告诉了读者,无需读者自己思索,那么我想人们读过一遍也就罢了,不会再回味,而若是一本书有着人们能看明白却不能猜出动机的语言,人们会反复看和思索,以此来挖掘更加深层的内涵。
《且听风吟》写的故事很简单,开头村上就说了,从1970年8月8日,到8月26日,十八天,十八天发生的故事。二十一岁的“我”在酒吧捡到一个醉倒的少女,在她的家中度过了醉意朦胧的一夜,醒来的误会还未能解释清楚,已经成了一对情人,伤感的往事还未诉说清楚,她却已经一去无踪影,而“我”只能一个人坐在海边默默地惆怅。短短十八天的恋情,结束的没头没脑,又好像包含着许多的含义。没有过多的情感外露,没有过多的不舍,故事很快就到了“我”有了妻子孩子,生活的很平常也很平淡。《且听风吟》是村上的处女作,和他后期的作品比较起来,小说十分简单,没有过多的线路,只有主人公一条。但里面的人物都个性鲜明,无不透露着村上春树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以及他的世界观。
最先出场和主人公有关系的是“我”的朋友鼠,在我看来,鼠有着别人所没有的自由的人生和选择,他家庭富裕却因为钱而困扰,他情愿做一个穷人。他不想去上大学了他便不去,他觉得他的生活不够美好,他追求生活中所缺失的一部分,他的所作所为折射出他的内心世界,他向往着坟的寂静宁和,他觉得应该要有人为自然万物做点什么,他说要为蝉写书,所以后来他写的小说之中,没有一个人死去,这是鼠的欲望,也是村上春树的文学理念。
”我“在文章中分别写了与他有关的几个女子,自己曾经的三个女朋友,过去送自己唱片的女孩,以及故事的主线在酒吧醉倒的女孩。他的第一个女朋友,他常常会在深夜想起,正如他回忆自己的童年一般,尽管有着不美好,却还是有着童话的部分,虚幻而真实。他的第二个女朋友是他收留的一个女孩,在留下一张写有“讨厌的家伙“的纸条后走掉,而第三个女朋友,在学校的树林里自杀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包括她自己。小说中说道,“谈论死去的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年纪轻轻便死去的女郎。她们由于一死了之而永葆青春年华。 相反,苟活于世的我们却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增加着年龄:我甚至时常觉得每隔一小时便长了一岁。而可怕的是,这是千真万确的。”不单单是死去的,包括这些离我们而去的人们,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永远是当初的模样,永葆青春。这也正是人类的伟大之处,即使物是人非,最终只是孤身一人,然后记忆却是充实的,有着记忆,便有着继续活下的力量,即便自己苟活于世并且终将老去。
人和人的交往之中穿插着谎言和真实,有时候甚至我们自己都无法分辨出此时自己的真心到底是什么,“我“和主线的女孩又一段对话,是讨论将来的,女孩问“我”将来的打算,此时的主人公没有说谎,女孩却认为他骗人。小说中写
到“说谎与沉默是现在人类社会中流行的两大罪过,实际上我们又经常说谎,也往往沉默不语”,“然而,倘若我们一年四季都喋喋不休,而且喋喋不休的无不是真实,那么真实的价值势必荡然无存。”这是村上对现代社会的写实和批判,我们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让我们不得不说慌,不得不沉默,这是值得批判的,却也是毋庸置疑的,真实的价值往往需要用谎言和沉默来衬托。
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村上春树都写了哈特菲尔德这个作家,经过查找,这是村上自己杜撰的人物,在我看来,这是村上自身的写照,他写“哈特费尔德多半以嘲讽、开玩笑和正话反说的语气,极为简洁地道出了他的肺腑之言。”这不正是村上自己所想表达的肺腑之言吗。而在后面说哈特菲尔德欣赏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批判《战争与和平》,而原因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够长,足够详细的描写了生和死的长度,在量的上面达到了标准,并且十分精准,而《战争与和平》却过于简短的写了生与死,也过于夸大,写到了宇宙这个程度,我觉得村上不喜《战争与和平》大概是因为觉得这样的生死没有对生者与死者足够的尊重。而哈特菲尔德的《火星的井》中,更是透出村上的个人观点,“你所穿行的井是沿着时间的斜坡开凿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在时间之中彷徨,从宇宙诞生直到死亡的时间里。所以我们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只是风。”我们在宇宙流转之中,生和死都不过是一种随时可变得状态,只要时间足够长,万年,亿年,生和死都不过是一个瞬间,连太阳如此亘古不变的存在都已经变得奄奄一息,只有风一直存在着,他和井一样,是火星人,而看淡生死的青年人也将是火星人,因为不论生死,他都存在在火星之上,和风一样,井一般。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上便是我对这本的所感所想,也许和他人有着不同之处,但是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是我写这篇读书笔
记最真实的意愿。向村上春树致敬,我现在只理解了自己眼中的他,距离他眼中的自己,他眼中的世界还有很大的距离,不过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把谁都知道的事写成小说,那究竟有何意味可言! ”
篇二:且听风吟读书报告
且听风吟
村上春树的名字如雷贯耳,终于读了他的《且听风吟》,这是他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也是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的第一部,荣获第二十二届群像新人奖。。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感叹一句,有这么多的大师大作要读,我也挺想读,可究竟读了几本呢?读了之后,感觉也没什么收获。或者某些收获要过几年,经历了同样的事情后才能有所感悟。
《且听风吟》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讲述了上大学的“我”在21岁时的夏天从东京回到家乡过暑假所经见的人和事,穿插叙写了“鼠”的小说、哈特费尔德的小说,可以说是小说中有小说,故事中套故事,而讲述、评价这部小说构成了《且听风吟》的主要内容。
这部小说情节并不很复杂。“我”在酒吧捡到一个醉倒的少女,在她的家中度过了醉意朦胧的一夜。醒来的误会还未能解释清楚,已经成了一对情人,伤感的往事还未诉说清楚,她却已经一去无踪影。短短十八天的恋情,结束的没头没脑,又似包含无限。
故事就这么结束了,没头没脑,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怅惘。
人生中充满了这样的无奈,萍水相逢,各奔东西,唯有记忆还在。有一天蓦然回想,真的会怀疑,你是不是曾经和一个人有过那么一段往事。
村上在小说里借“鼠”的口吻说,“好小说,对自己来说。我么,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才能,我想如果写,起码得写足以使自己本身受到启发的东西才行,否则没有意思。”我想这也是村上本人对小说的看法,小说不是随便编个故事的,要对自己有所启发。这样的小说,读者读了会有亲切感,也会有所启发。 这本小说写作时,正20世纪70年代,日本完成了从工业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即将迎来80年代的经济鼎盛时期。众人都对经济前景充满信心,迈步进入新时代的时刻。
然而从小说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面对时代转折,村上觉察到的是一个对个体自我具有更大的控制性、侵害性的时代即将到来,这个时代就是他后来在小说中所称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时,他已经对这个已经逐渐到来的时代感到了厌恶。
小说中有一种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而这也构成了以后村上作品的基本情调。
这本小说记忆最深的是临近结尾,“我”到美国拜访哈特菲尔德的墓地,“我从周围草地采来沾有灰尘的野蔷薇,对着墓双手合十,然后坐下来吸烟。在五月温存的阳光下,我觉得生和死都同样闲适而平时。”
生和死都同样闲适而平时。
但愿每个人都能活得闲适而平和,但愿每个人在离开世界时都能闲适而平和。
篇三:村上春树《且听风吟》有感
青春的奏鸣曲
——读《且听风吟》有感
谢超 2013061012 一开始叫我写这个读后感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能叫我写,我就马上写。一本好书需要反复品读,仔细琢磨方能回味犹甘,沁入心灵。《且听风吟》便是这样一本书,作为村上春树的处女作,此书并不比其后续的名作如《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Q84》般脍炙人口,但一口气读下来你会感受到这本书主旋律里的青春激昂、回肠荡漾。有关青春、友情、谎言、性、爱情,有关寂寞、狂欢、空虚、忧伤。引人深思,也治愈疲惫的心灵。 “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观之,究其文章整体而言,主线不过是写了一个主人公在酒吧喝酒时遇到一个酒醉少女,并与她之间不明不白的爱情故事,最后少女离开,无处可寻,两人关系至此终了。但即使如此简单的一个故事,作者却在其间穿插了许多生活片段、不为人知的回忆、所听所见的小细节。文章风格温暖细腻,干练风趣,寓理于情,于景,但想捕捉些什么,握到的,却只是风。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开篇第一句小说便这么说,映衬了末尾写青春即逝的时候留下的诸多遗憾。遗憾是常有的,时光却不能重来,而我们总是害怕老去,却又把不多的时光耗在了放纵潇洒、奢靡腐烂的生活里。像文章里说“苟活于世的我们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增加着年龄。我甚至时常觉得每隔一小时便长了一岁。而更可怕的是,这是千真万确的。”即使知道如此,任性不羁的我们依然选择不屑一顾,因为太年轻,因为太热血,所以不怕受伤,勇往直前。况且,除了青春我们一无所有,又有何不敢为?小说里二十岁出头的“我”喝酒、泡吧、泡妞、与各种女生睡觉,也会开着车经过细细长长的街道,在海边晃晃悠悠的散步,或是在日落的黄昏下游泳,哼着小曲、看着天空。这些慵懒悠长的时光于“我”完全没有罪恶感,反是青春里最美好的回忆。
对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其实这不正是我们大多数渴望的青春吗?我们抱怨着青春被狗吃了,抱怨生活中无法邂逅像小说里“唱片店打工的女孩”,抱怨身不由己,脱不开身。你说你也想放肆一回,逃离好学生的圈子,想去夜店彻夜不归,想翘课去KTV唱歌,想休学来一次长途旅游,可是你仍旧埋头于不想看的书、不想做的题,想法设法把学分填满,仍旧计划了一大堆出行计划却从未实现,仍旧模仿着他人考研、考各种证,走别人想走的路。当然,“学霸之路”未免是一种青春。但我想说的是,你长这么大有干过自己想干的事吗?你有没有曾经不顾一切只为了心中小小的想法疯狂过?这样至少老了之后可以对自己的子孙说:“你爷爷我曾经为了梦想义无反顾地努力过。”
小说末尾那个得了脊椎神经症的17岁男孩的信里描述说:“从医院的窗口可以望见港口。我不禁想象:假如每天清晨我能从床上起来步行到港口,满满地吸一口海水的清香……倘能够如愿以偿——哪怕只有一次——我也会理解世界何以这般模样,我觉得。而且,如果真能够多少理解这点,那么纵使在床上终老此生,恐怕我也能忍耐。”这段文字于我是感触极深的,在不幸者面前,我们这些衣食富足的人该想些什么呢?我不想高谈阔论教唆人们珍惜青春,但遗憾是比失
败更大的损失,只愿你抛开一切顾忌,从心出发,“休将白发唱黄鸡”。
《且听风吟》里诉说的道理很多,略拾一二,足矣沉思。村上春树不但是写景叙事的高手,其隐晦留白的写作手法也让人斟酌不已,不是简单地得出一个结论或看法,而是通过写事的过程展现或者以其相反面来展示。如关于珍爱生命,他风趣的语言是这么叙述的:“喂,我从纽约帝国大厦下面路过时经常撑一把伞,因为上面总是噼里啪啦地往下掉人。”一句玩笑话,极力讽刺了这种侮辱生命的行为,其隐含的意思就好像是:你们这群傻蛋都跳去吧,我就默默撑着伞看着你们从我眼前飘过。这不是冷漠,更像是一种控诉。又如关于说谎,他写道:“倘若我们一年四季都喋喋不休,而且喋喋不休得无不真实,那么真实的价值势必荡然无存。”乍一看,村上似乎在肯定说谎的一定作用,但其实在嘲讽那个时代人们太强调真实准确性以至缺失了幽默、娱乐精神,日子未免过得压抑、让人窒息。反过来理解,便是作者对无忧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关于人的存在,他说,“宇宙本身在不断进化。至于是否有某种方向性或意志介入其中,可以暂且不论,总之宇宙是在进化的,而我们,归根结底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感同身受,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我们的渺小程度又何亚于细菌在我们的掌心?青春如此短暂,不过十年光阴,没有必要为了不愿意的事物去将就。我想告诫那些处在青春迷茫、混沌的少男少女们:世界这么大,不要纠结哪里才是自己的容身之处,只管奔跑吧,追逐吧,还年轻,不要怕。
有句话曾触动我:你还年轻,去爱去恨去相信,去追去梦去后悔。生命就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还有资本,别怕失败。
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青春盛宴,我与我自己的心从未如此的贴近过,就好像在寂静的黑暗里聆听到的心跳声。而小说中反复提到的歌曲《加利福尼亚少女》,我虽未曾听过,其旋律却一直在耳边回响??
篇四:挪威的森林 读后感
且听风吟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几年前在读过《挪威的森林》后就试着写了一篇感悟,我记得当初用的也是这个名字,内容很是干燥,大部分都是用看到的比较有感觉的语录拼凑出来的,那时我尚不能跟这个经典之作碰撞出任何的共鸣,总觉得作者勾画了一个离我太过遥远的世界,遥远得就只能当做故事来听或读很难过后回味并有所获,如今再读,却截然不同了。 因为看过一遍,所以故事的骨架早早建立起来了,只待填充血肉来使之生动了。为此我特地读了《萤》——《挪威的森林》的初始版本,这两者的跨越使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作家天马行空的本领。再小的故事只要你把它当做树干,一点一点拓展开来它也会枝繁叶茂。《萤》并没有使我获得除了《挪威的森林》所带来的以外的收获,可是因为看到了它,我目睹了一个作品的成长,从雏儿到健壮,这使我更加容易、准确地找到了作者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东西。
我并不想一味地重复故事情节,甚至到现在我都无法给这本书一个清晰地定位,它使我长时间地困在某种悲恸的情绪里。直子和渡边、渡边和玲子,开始我无法理解他们是如何跨越横亘在他们中间的风花雪月的,后来想想或许共同承受的悲痛使他们不得不惺惺相惜,痛苦最后蒸发成契合。因为需要取暖,所以提供温度。木月的死、直子的死、“敢死队”的消失、绿子的伤害,这些安排始终都带有宿命的悲哀和铅灰色的沉重,使我在读时一直压抑着,读后久久不能平息。
有人说,我们唯一不能抗拒的便是所谓的命运。你信或者不信,生命到处都是未知和意外,一旦发生在你身上,你除了体会那种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的绝望,还学会了向命运屈服,为此你改变了原本既定的人生轨迹。直子和渡边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都相似地选择了逃避,也并不都是因为懦弱,更多的是因为只有逃避这一条路。他们都太过刻意地覆盖事故所带给他们各自人生的颠覆。正因为这一切无法用公平或不公平来衡量,于是故事深刻起来。“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也许记住本身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比如说,记住你我曾相互爱惜。
故事里,他们一边把死当做微尘般吸入肺里,一边活下去。无论是直子还是渡边,他们都背着命运所赐给他们的十字架,匍匐在生命的经途。后来,一个经受不住精神压力连同身体一起屈服了,一个战胜了斗争却不一定能见到预期的光明。“你总是蜷缩在你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却一个劲儿‘咚咚’敲门,一个劲儿叫你,于是你稍微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复原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很多事情,只有当你想要出去的时候,你才会找到出口。
我们无法不被任何东西束缚,所以我们永远无法达到那种理想的状态。而二十岁的年
纪恰是开始真切地感受到束缚的时候。我记得渡边因为这些责任的显现竟消瘦不少,绿子则认为能体会到这个实在是太好了。因为经历和阅读的不同,于是我们有了与别人不再雷同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太出奇的方式则是个牢笼,能够困住你以及心甘情愿被你困住的人。世界一天变一个样儿,我们得不断调整自己慢慢适应这些或大或小的变化。
突然想起一句台词:活着的人得好好活着。死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我们总会这样或那样地死去,你也好我也好。所以要趁着尚能把握住的岁月好好善待自己,既不要孤独也不要失望,不丢掉回忆,更不能因为回忆丢了自己。
道路漫漫,我更愿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且听风吟且珍惜。
篇五:《好风长吟》读后感 村上春树
《好风长吟》读后感
——且听村上春树
这部作品花了意想不到的时间阅读,主要是由于一开始的不警惕而陷入了一种俗套的不知所云的境地。确实,太小瞧它就很容易忽视它,而不明就里,所以读到主人公与鼠初次见面发生车祸时,我才迟钝地发觉这些文字不简单,于是为了阅读的质量,我不得不从头读起,这种情况在女主角出现后又发生了一次。
这不能完全归结于自己的不认真,实在是之前没有阅读过村上的作品,一开始真的很难发现他的主题和寓意。话说回来,由此看来,村上的作品就是如此,故事线条、框架或说梗概并不鲜明,这让我不时有种阅读意识流小说的错觉,但是,他又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呃,这要在后面说起。
说到我的意识流错觉,最典型的要属文章第一节。开篇第一句就奠定了文章充满哲学意味的基调,“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主人公说这是他在大学时代认识的一位作家所说的,
不过我想大家都心照不宣了,作为村上春树的处女作品《好风长吟》,作为村上文学风格的初始,这分明就是村上自己的话语。由这句话说到自己的生活态度、写作态度,于是写到对自己写作影响巨大的哈特费尔德,这个他在在文中多次提到,若有其人的虚拟作家。每每想到村上煞有其事地虚构这个作家,说他的生平,他的名言,甚至他的作品内容时,我便觉得有趣,这个怪异的哈特费尔德分明就是村上自己嘛!"从事写文章这一作业, 首先要确认自己同周遭事物之间的距离, 所需要的不是感性, 而是尺度。" (《心情愉悦有何不好》1936 年)村上居然连“引用” 一句话,都还要虚构完整的作品名和时间。又说有个叔父送了哈特费尔德的书给自己,然后联想到另外两个叔父,然后又极混乱地想到祖母的话,联系到自己写文章的种种。有人说,这部作品的精华就集中在第一节了,或许言过其实,但多少有理,这使得第一节显得处处深邃、经典。这自然不是意识流的,村上的作品充满隐喻、富有深意,后现代主义色彩浓厚,不能算是意识流的。
再说《好风长吟》所反映的生活现实。故事讲述的是日本青年在18天内发生的一段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恋情,而那个女孩却是只有4个手指的买唱片的女孩, 联系故事情节,这个女孩其实就是5 年前借他唱片的同学,一首《加利福尼亚少女》既是他们故事的开头, 也成了结尾。整个故事充斥着一种苦闷的味道,惆怅、窒息、用无天日,皆源于人与人之前的矛盾关系。人既是独居动物,又是群居动物,一方面害怕人群,害怕他人的眼光中一瞬的未知色彩,所以总是独自一人;一方面又害怕孤独,畏惧空虚,于是千方百计地想摆脱单身,然而,由于第一方面的原因,人与人的相处总是存在芥蒂,永远无法无距离接触。按说,主人公完全可以将陌生的女孩留在酒吧,他却鬼使神差地将她送回家,又担心她,于是待在一旁直到女孩醒来,有花费了好些时间和精力向女孩解释前因后果,可无论他怎么解释,女孩始终无法完全相信他。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无法消除的距离感,人总会在空虚、孤独与追寻、磨合之间徘徊。
最后说说作品中的寓意。好友鼠要“我”帮忙去见一个女孩,但
第二天他却说算了,“我”也并没问什么,后来在与另一位好友聊到最近消沉的鼠时,才觉得有必要问一问。鼠却说算了,“世上有的事情是奈何不得的”,又打了个比方,“比如虫牙:一天突然作痛,谁来安慰都照旧桶个不止。这一来,就开始对自己大为气恼,并接着对那些不对自己生气的家伙无端气恼起来。”这一句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有十分充分、合情合理的理由,却无法向别人解释的原因,人与人本就有差距,是无法感同身受的,纵然我用最贴切的言语、最恰当的修辞,你也无法真正理解我,所以多数情况下,我们选择默然,默然就会使得沟通的断绝,人与人就更无法理解了。
《好风长吟》的语言极为细腻,有人称之为,看似轻松,实则沉重。我也从村上平淡质朴的语言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哀伤与惆怅,更从这字里行间中体会了作者的沉重与释然。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