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9:19:52 字数作文
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字数作文

篇一: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讲解词

《千里跃进大别山》讲解词

一九四七年七、八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遵照党中央和毛主

席的批示,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

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它同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战略区的反攻和进攻相

配合,形成了对敌人的全国规模的巨大攻势。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

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为夺取全国胜

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是刘伯承元帅在《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文中对跃进

大别山的高度概括和赞扬。那么,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个伟大的事件是如何发生

的呢?这还要从两年前的全面内战说起。

第一章 全面内战爆发

八年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

的广大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国际上,美英苏等国家反对中国进行内战,

而广大中国人民普遍反对内战。

上党、邯郸等处的进攻被粉碎后,蒋介石集团发现全面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

就绪,因此与共产党签订了停战协定,全国出现了短暂的和平局面。而当一切准

备就绪后,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

军民进行革命的自卫战争,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重庆谈判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在抗战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战胜利后,

企图抢夺胜利果实。但因未完成内战的准备,不得不做出和平的姿态,于1945

年8月三次发电函邀请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重庆和谈。1945年8月28日,毛

泽东在美国特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陪同下,与周恩来、王若飞等乘飞机

赴重庆谈判。刘伯承回忆说,“毛主席一下飞机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我们要

和平,蒋介石不要和平;我们要民主,蒋介石不要民主,不要政协。从一九四五

年八月,蒋介石始终没有停止挑衅。”

其实,抗战刚胜利,蒋介石就颁发了《剿匪手本》,积极部署内战。因国民

党军主力都在南方,不及调往北方,因此给在晋西南的阎锡山发密函,令其积极

准备内战,并借机发动了进攻。

8月16日,阎锡山奉蒋介石的密令,派第十九军、第六十一军等部侵占了

我上党地区。阎锡山部队装备优良,训练有素,而此时的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刚由

游击队转变过来,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装备很差,弹药奇缺。

为了反击国民党军的挑衅,经过军委批准,1945年8月25日,刘伯承和邓

小平等共产党的一批重要的党政领导人由延安飞回太行山等前线,这是部分乘员

在机场合影。后排左起:陈毅、邓小平、刘伯承、滕代远等。不知情的美国人把

中共各大区的高级指挥员送回根据地,抢在国民党前取得了主动。邓小平回忆说

“仗已经打得热火朝天的了,我们才到,一下飞机就上前线。”刘邓领导晋冀鲁

豫军区部队取得了上党和平汉大捷,歼敌3.5万余人,保证了和谈的成功。巩固

了解放区的后方,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10月10日,国共签

订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图为邓小平(左一)、刘伯承(左四)、薄一波(左七)在礼送马法五(左五)

回新乡时的合影。上党战役后,刘邓指挥晋冀鲁豫部队又取得了平汉战役的胜利,

除高树勋率1万人起义外,我军毙伤俘敌国民党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以下

2万余人。

当时我军条件非常艰苦,邓小平回忆“那两个仗(指上党和平汉战役)打得好

险!没有弹药,一支枪只有几发子弹。打攻坚战很困难,决定的关头靠冲锋,靠

肉搏战。这两个都是歼灭战,打胜了以后,武器也多了,人也多了!”

挫败国民党全面进攻

国共两党虽然达成了和平协议,但国民党并非真心要和平,而是加紧扩军备

战,抢占战略要地。共产党与国民党武装力量相比,处于极端劣势。国民党倚仗

美国的援助和接收日本百万人的装备,装备有先进的飞机、坦克和重炮,拥有强

大的空军和海军而我军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国民党占领区域广大控制人口也

近三倍,仅陆军兵力就比共产党多300万人,。

在经过精心准备后,国民党撕毁了《停战协定》,于1946年6月下旬围攻中

原解放区,对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我中原部队突破重重包围,成功突围。皮

定均是安徽省金寨县人,时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旅长。担任掩护任务的皮

定均率领全旅向东突围,经过24天的跋山涉水,巧妙突破重兵包围,大小27

战,转战1500里,胜利抵达华东解放区。创造了中原军区各部队最成功的典范。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全国各大解放区也纷纷开展反击,粉碎了国民党的全

面进攻。

杰出的指挥艺术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坚强领导下,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中央的

战略意图和决策,深谋远虑,在军事理论和指挥艺术上有许多创造,科学地估量

战争形势,从1945年至1947年春取得了十战十捷的辉煌战绩,大量歼灭了敌人,

发展壮大了自己。这里先介绍下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刘

伯承,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开县(现重庆市开县),原名刘明昭。1926

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后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任八路军129师师长。1947年6月与邓小平率领12万大军跃进

大别山,革命战争由此转向战略进攻。后参与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西

南战役,取得了伟大胜利。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刘伯承不懈地学习和研究马

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运用于中国战争的实践之中。其作战谋略和指挥艺术是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底,领导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任院长(后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66年1月

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任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主要军事论著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

刘伯承夫人汪荣华1917年2月4日也是安徽省六安人,出生于郝家集一

个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政治

部宣传员等职,1935 年秋,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

会师后,与刘伯承同志结为伉俪。后任一二九师司令部供给处党支部书记、

机要科译电员等职,1945年12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干部科参谋,

1960年12月,任刘伯承秘书,1978年5月任军委办公厅顾问。2008年5月

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生于1904年8月22日,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1920

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

党党员,同张云逸等于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

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

1938年1月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

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

华东局第一书记。1945年同刘伯承一起指挥上党战役、邯郸战役,1947年夏率

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全国性战

略进攻的序幕。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担任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

战军的总前委书记,同两个野战军的领导人一起,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及

解放西南战役。

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文化大革

命”开始后,失去一切领导职务,被下放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

年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6年又被撤销一切职务。“四人帮”粉碎后,

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在1983年第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

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理论,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一

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992年发表南巡讲话,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许多重大问题。以这次谈话和中

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7年2

月19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邓小平文选》。

邓小平夫人卓琳不久前刚刚去世,享年93岁。她原名浦琼英,云南省宣威

县榕城镇普家山村人。出身于巨商之家(其父浦钟杰,字在廷,是西南著名

的民族实业家),1937投奔延安参加革命,次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

9月与邓小平结婚,先后在八路军129师师部秘书科、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

组织部等单位工作,解放后担任邓小平的秘书,始终和邓小平患难与共。

邓小平曾说“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那时我们的装备很

差,却都在打胜仗,这些胜利是在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情况下取得的。”

而这三年,正是邓小平与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驰骋黄河两岸,挺进大别山,

转战江、淮、河、汉之间,不断取得胜利的三年。 邓小平在1946年7月15日题词“坚持独立、和平、民主,反对卖国、内战、独

裁”

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两人之间在长期的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1938年,邓小平接替生病的张浩(即林育英,林彪的堂兄)任129师政治委员,

从此开始与刘伯承13年的长期合作,其亲密关系成为党员团结互助的典范。

邓小平说“我比他小十多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但合作得很好。人们习惯地

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同伯承一起共事,

一起打仗,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刘邓的英明指挥下,从1945年开始到1947年春,取得

十战十捷的辉煌战绩。上党战役、平汉战役、陇海战役、定陶战役、巨野战役、

鄄城战役、滑县战役、巨金鱼战役、豫皖边战役、吕梁汾孝战役

其中在1946年5月定陶战役中我军消灭了整编第三师,歼敌1万7千余人。

最激烈的战斗就发生在大杨湖。时任六纵司令员的王近山(《亮剑》中李云龙原

型)指挥部队消灭了国民党整三师最精锐的59团,从而彻底打垮了整三师的士

气。王近山(1915-1978),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30年3月加入中国工

农红军,参加长征。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旅长等职,

解放战争中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

员等职。建国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等,后任南京军区

副参谋长、军区顾问等。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大家可以看下这位

真实的李云龙。

篇二: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目的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

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

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

“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

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

(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

2. 简介历史背景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

“刘邓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

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

次重要的战斗—千里跃进大别山。(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地形图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

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

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面对

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

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

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

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

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

中的一次战斗。

3. 释题

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

进”是什么意思?

(指导:“千里”是指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线。“跃进”是指一

种长驱直入,直攻敌人心脏的进攻方式。)

4. 示标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体会解放

军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并在学习中

继续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①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一边读一边用在文中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

哪一次战斗?

(生读文)

2 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划(huá huà)

②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

一次战斗?

3.质疑问难

(师生共同解决)

查字典理解:

“布置”:①放,摆,安排。②设立,设备。③购买。

“叮嘱”:①再三嘱咐。②蚊子叮咬。③追问。

“不约而同”:①约定。

三、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一)第1—2自然段

1. 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思考:你了解了哪些战斗的有关情况?

(生:时间——1947年8月23日,起因—刘邓大军奉命向

大别山挺进,地点—先头部队行军十几天到达汝河北岸。)

2. 齐读课文

想一想: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和课题中“跃进”的意思一样?

“千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挺进;十几天行军。)

(二)找出文章中心句

1. 师:这一仗我军取得胜利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2. 指名朗读第9自然段

师: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大别

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9自然段

找出这句话并用”

“把它勾画出来

四、总结课文

1. 总结课文

2. 师:刘邓大军是怎样战胜敌人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第4—9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邓大军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革命精神。

2.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

3. 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的写作方法。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学习新课以前,谁能结合屏幕演示和老师的板书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有关战斗的情况?

(生答)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可以用“狭路相逢勇者胜”中的哪几个字来概括?大家一起说 (生:狭路相逢)

2、师:现在就请同学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相信通过你们的朗读一定能把当时那种情况的紧急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篇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受到革命豪情的熏陶和感染。

3、在阅读中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每次出现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感受革命豪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刘邓首长的照片引入新课。

2、简介历史背景。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军队被称作刘邓大军。这是一支英勇奋战的军队,是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7课就描述了其中的一次重要的战斗。(板书课题:千里跃进大别山)

3、简介大别山的地理位置。

师:大别山位于河南、湖北和安徽三省的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附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结合地图介绍)

师:那“跃进”是什么意思?“千里”又是什么意思呢?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

[课初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对刘邓大军有个初步的印象。再利用地图知道大别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为下面的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跃进过程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跃进”的内涵。

(一)学习1-3自然段,理解“狭路相逢”。

1、轻声读1、2自然段,想想这2个自然段交待了什么?

2、找中心句。

师:这一伏我军胜利了吗?你从哪知道的?

师: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有一句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9自然段,找出这句话,用____画出来。

3、理解“狭路相逢”。

(指名读第3自然段。)

师:文中说情况紧急,从哪里看出来,用——画出来。

师:相信通过你的朗读,一定能把当时那种情况的紧急表现出来。

(二)学习4-8自然段,理解“勇者胜”。

师:刚才同学们读这一部分可以用“狭路相逢勇者胜”中哪几个字来概括?(狭路相逢)谁和谁相逢?

师:那文中“勇者胜”是什么意思呢?“勇者”又是指谁呢? 师:是啊,这场战斗的胜利靠的是首长的勇和战士的勇。

1、首长的勇。

师:哪几个自然段可以看出首长的勇?

屏显: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通路。

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一定

要实现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

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师:同桌互读这三句话,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你能读出他做这个决定的果断吗?

师:句子中的两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自己练习朗读,指名读。

[让学生在画一画,读一读中体会首长的坚决和果断,从朗读中一次次地感受到首长的英勇果断。]

2、战士的勇。

①从哪里能看出首长的勇,画下来。

②这几句话描写了什么?(战士们做好了准备)

③想一想,要怎么读,为什么?

④结合插图,理解战士的勇。

师:请同学们看书中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在这一刻,他们有没有想到过可能会牺牲?他们只想什么?

3、理解“勇者胜”。

①指名读第8自然段。

②找出最能表现战士勇的句子。(两个比喻句)

读句子比较,哪句好,为什么?

屏显:战士们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

战士们杀向敌人。

大军像决提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大军向西南方向奔流。

[让学生体会到比喻句使句子更生动,以后写作中也应该多练习这种写作方法。]

师:这一自然段中还有哪里能看出战士的勇?

师:“又”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又说明了什么? 师:河对岸的国民党军队点亮了灯光,把我军这方看得清清楚楚。面对这些,战士们害怕了吗?他们毫不畏惧,继续拼杀,课文中用了一连串的动词,你来找一找,把它们圈出来。

师:你能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来读一读这一段吗?

[通过朗读,体会战士们英勇奋战,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③观看录像。

师:让我们回顾一下那激烈的战争场面。(播放录像片段)

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来。(再读这部分)

师:这段文字的描写,你体会到战士们的什么精神?

师:经过英勇奋战,我军……(胜利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再大声地说……(我军胜利了)

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听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

[通过录像,激起学生对敌人的愤恨,同时更能让他们在真切的战争场面中感受到战士的勇猛和顽强,懂得战争取得胜利的艰难。]

四、课后延伸

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仅仅是为了大别山吗?

(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

师:“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胜利了,实现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为后来解放全中国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回到了战争岁月,再看看今天,请你们记住八个字:不忘过去,珍惜今天。

[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师:回去后收集一些大别山的书集或电影看一看,写下感受。

篇四: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谈谈对“狭路相逢勇者胜”

的理解,学习革命先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

和先头部队怎样杀出一条血路。

2、正确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峥嵘岁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就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中一部辉煌的史诗。1946年,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民党反动派却大肆进攻解放区。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胜利。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历时20多天,胜利进入大别山,拉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回顾那段精彩的历史吧!

(板书课题,齐读)同学们对大别山有什么了解?(生汇报)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这里的“千里”又说明了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看看刘邓大军是如何千里跃进大别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音,自己想办法解决。

2、课文能读通了吗?下面老师要来检验一下同学们读的如何,请同学来分段朗读课文。希望你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并要边听边思考: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有一句话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哪句话,请把它找出来。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情。

1、“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分别在哪儿?第一次是谁说的?

2、此时敌我双方战斗形势如何?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吗? 过渡:是呀,此时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形势十分危机,用刘

司令员的话就是“狭路相逢”,能用你的读体现出来吗?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在这种危机的情形下,刘伯承司令员作出了这样的指示:

(1)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通路。

(2)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一定要

实现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

(3)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师生合作读这3句话,读出刘司令员对战斗必胜的信心。

5、从你们的读中老师感受到了刘邓首长对战斗必胜的信心,而他们的信心也鼓舞 战士们!文中第二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是谁说的?此时这句话已被战士们争相传颂,成为了他们作战的指挥棒,他们也坚信“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这句话的鼓舞下战士们下了怎样的决心?用你的读体现出来。又做好了怎样的准备?

6、战士们满腔的热情化作了战斗的动力,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想一想: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战士们表现如何?画出相关语句。

对比读:(1)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 先头部队的战士杀向敌人。

(2)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主力部队向西南方向奔流。

总结:比喻句可以使句子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同学们在以后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学习运用比喻句。

7、面对这样一群勇士,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带着你们的敬佩

之情齐读这一段。

8、文中最后一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在什么时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也再一次验证了刘邓首长决策的正确,也让我们看到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仅仅是为了大别山吗?那是为了什么?让我们充满激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总结文章,升华情感。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并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也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千里跃进大别山

接受任务

刘邓大军 强渡汝河 英勇顽强

杀出血路 不怕牺牲 胜利跃进

篇五: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受到革命豪情的熏陶和感染。

3.在阅读中学习抓住动词与比喻句的方式运用到场面描写中,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体会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教学的重点。

三、说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 “指导分层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用“感情朗读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

1.收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战斗意义及有关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由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领导的这支部队当时被称为刘邓大军。这是一支英勇奋战的军队,是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让人荡气回肠的战斗中。板书课题

[课初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对刘邓大军有个初步的印象。再利用地图知道大别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为下面的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奠定基础。] 大别山位于河南、湖北和安徽三省的交界地区,在武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二、初读课文,感知“跃进”过程

1.师:同学们,我们课前已经熟读了课文。现在就来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没有读错的字音。

2.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勇者胜”的内涵。

(一)学习3自然段,理解“紧急情况”。

师:好,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3段,刘邓大军在汝河北岸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

师:面对着这样的紧急态势,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有一句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句话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中哪个字又是取得胜利的法宝。 板书勇

师:“勇者”又是指谁呢?

师:是啊,这场战斗的胜利靠的是首长的勇和战士的勇.

板书首长的勇和战士的勇

(二)学习6-8自然段,理解“勇者胜”。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出示:

1.默读6-7自然段,画出体现首长的勇和战士的勇的句子,并试着读出自己的理解;

2.第8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词来展现战斗的激烈,请画下来.

1.分析:首长的勇。

师:首长的勇体现在哪里?

屏显:

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句子中的两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自己练习朗读,指名读。

[让学生在画一画,读一读中体会首长的坚决和果断,从朗读中一次次地感受到首长的英勇果断。]

2.分析:战士的勇

师:战斗前战士们的勇体现在哪里?

每支步枪都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人就打,绝不留下敌人的一个据点,绝不留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师:这句话中从哪里能够看出战士们已经做好了战斗前的准备。

“每??都,每??都,绝不??,绝不??”从这几个词中你看出了什么!想一想,要怎么读,为什么?

师:光有决心不行,还要有行动。现在哪组同学来汇报第二个问题(第8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词来展现战士的勇猛,请圈画下来.)

战士们冲锋时的动词:

冒着、搭起、杀向、攻占、扑向、拿下、进攻、攻下、打开。

师:作者就是抓住了战士们的动作描写把我们读者带进这紧张的场面之中的。 师:请同学们看书中的插图。在这一刻,他们有没有想到过可能会牺牲?他们只想什么?

屏幕:这是一支( )的部队。

师:这一段描写中,作者还运用了两个比喻句来展现战士们的勇猛。同学们动笔画下来:

师:这两处比喻句把战士们分别比喻成了什么?给人什么感觉。

师:同学们,作者就是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再加上恰当的比喻句,把紧张激烈地战斗场面展在我们面前,让读者如临其境。

师:同学们,场面描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课间十分钟同学们活动的场面,拔河比赛的场面,运动会各个比赛项目的场面,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留心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再加上恰当地修辞手法地运用,你也能写出妙笔生花的好习作的。

(三)学习第9自然段,理解胜利的意义

师:好,现在再让我们回到课文中,经过英?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苷剑詈笪揖??(胜利

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再大声地说:我军胜利了。如果把句号变成感叹号又该怎么读!

师:这次胜利说明刘邓大军中的每一位战士都是勇者。更说明刘邓首长经过冷静分析所做出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明决策是正确的。

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不仅仅是为了大别山。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跃进的意义所在。

出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

四、课后延伸,提升主题

师:“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胜利了,实现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为后来解放全中国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回到了战争岁月,再看看今天,请你们记住八个字:不忘过去,珍惜今天。

五、小练笔

根据本课所学写一篇事情发展顺序的小练笔.要求:结合第八自然的,运用场面描写。

七、板书设计

7 千里跃进大别山

首长的勇:坚决果断

勇 战士的勇:决心行动

八、教学反思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