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摊破浣溪沙,李清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27:55 体裁作文
摊破浣溪沙,李清照体裁作文

篇一: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高考诗歌鉴赏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鉴赏 古诗鉴赏

0315 0756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上片伊始“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两句,便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米粒状的万点耀眼金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若非清香流溢追魂十里的月中丹桂,更无别花可堪比拟。桂花的花朵娇小无比,自不以妖艳丰满取胜,紧紧抓住的是它的金玉之质。笔触显得深刻、自然、贴切、生动。“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无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上还是感觉上都是轻柔的。

接下来笔锋倏然跳出,来了句“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从花到人、由此及彼,这既把金玉其质的桂花点活了,也把彦辅其人的风度精神点活了。彦辅,是西晋末年被后人称为“中朝名士”的乐广的表字;因其官至尚书令,故又史称“乐令”。据史传记载:乐广为人“神姿朗彻”、“性冲约”、“寡嗜慾”,被时人誉为“此人之水镜也,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青天也”。于此可见乐彦辅之倜傥非常。然而词人对历史名人乐广之所以崇敬有加,恐怕是离不开时代的原因:当时正值北宋、南宋交替的乱世,恰像乐广之处于西晋末年一样,乐广能在“世道多虞,朝章紊乱”之际,做到“清己中立,任诚保素”,无疑地这便是身处季世的词人所遵奉的做人标则。若此,则清照将桂比人、将人拟桂,便在情理之中了。“太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桂子,还是“人之水镜”──乐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下片起始也和上片一样,是一副对句“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寒梅、丁香均为芳香科植物,为世人所深爱。尤其是傲霜凌雪的梅花更是花中之佼佼者,清照笔下原亦不乏咏梅佳句,如“雪里已知春信至”、“香脸半开娇旖旎”、“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良宵淡月,疏影更风流”(《满庭芳》)等,但在这里为什么黯然失色?为什么竟以“俗”、“粗”加之呢?此时此地应是缘于有所“感”而产生的一种情。即如欢乐的人看见周围的一切都闪着使人愉悦的光环,而被愁苦笼罩的人即使看到

平素喜爱之物,也会撩起如云涌起理而还乱的愁绪,这正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境界!更何况词人在这里又采用了抑彼而扬此的手法,明贬梅与丁香的“粗”、“俗”,暗誉丹桂之清、雅,以达到更加鲜明主题的目的。 结尾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终于点出个“愁”字来。这个“愁”字点得好!离人在千里之外,相思而不得相见,只能梦里相寻觅,以图一梦解愁;然而却被郁郁花香熏透惊扰,这花香何其如此严酷绝情!这两句语意自然十分明了,其未点透处却是词人含嗔带斥地指责的对象,到底是梅与丁香?还是桂花?两者虽皆可诠释得通,如以的明贬暗誉的手法来看,这里指的该是金花玉叶的桂花。这个结尾,似是词人谓桂子:我是如此执着地倾心于你质地高雅、不媚不俗,而你却竟以沁人的馥香惊扰了我的千里梦,却也太无情了。

该词写作特点上片侧重正面描写桂花质地之美,从形到神、由表及里,表现出贵而不俗、月朗风清的神韵,重在精神气质;下片则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衬托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受。上下合璧,借花抒情,便成了一篇回味无穷的小调。(韩秋白)

篇二:摊破浣溪沙——李清照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篇三: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 李清照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①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②,莫分茶③。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④,木犀花⑤。

注释:

①萧萧: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②熟水:古代指煎泡而成的饮料、药汤

③分茶:专指不放置姜与盐的茶水。莫芬茶即不能饮用分茶,指饮用放置姜与盐的茶水。

④酝藉:同“蕴藉”,这里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

⑤木犀花:通称“桂花”。

译文:

大病初愈能起,如今更加憔悴,两鬓花白的头发,稀疏凌乱。静卧床上,透过窗纱,看那一弯残月缓缓升起。病后,饮用的是那连枝带梢的豆蔻煎熬而成的熟水,以及放有姜、盐的茶水。

静卧床上,尽情阅读枕畔闲书聊以打发清闲的生病时光,或溜达来到门前,看门前下雨之后更加清新诱人的风景。木樨花终日向人温雅清淡。

题目:

(1) 词中所写多为平凡之事、寻常之情,请简要概括。(4分)

明确:主要叙写了观景、煎药、读书、赏花等日常琐事,闲静中显出闲适淡泊之情。

(2) 词的末句运用了说明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末句将木犀花拟人化,“酝藉”即写出木犀花温雅清淡的风度。本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花写得多情温婉,借以表达作者对木犀花的喜爱。

篇四:宋 词 欣 赏——李清照作品集

宋 词 欣 赏

——李清照作品集

李清照,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其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李清照《一剪梅》这是楼主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为作者与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早年之作,少女情怀,情窦初开。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声声慢》此词作于晚期,靖康之变后,词人经历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段时期词人所作的词都不复当年的清新可人,风格沉郁凄婉,主要都为抒写其对亡夫的思念和自身孤单凄凉的境况,在漂流境遇中无限伤感,落寞情怀。

《点绛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凤凰台上忆吹箫》此词作于词人丈夫赵明诚赴莱州任职之际,思念之情。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点绛唇》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酒栏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篇五:合肥市2014年高三第一次教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合肥市2014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考试日期:2014年1月18日上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

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

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孔子仁体礼用的儒学体系中,“仁”为人格完成的德性理想,“礼”则为涵养德性的伦理秩序,二者构成了一个君子型的伦理道德体系。儒学这一寓仁于礼的伦理体系,自始即难免其人文性和宗法性的内在紧张,它表现为仁学之人道原则与礼律之尊卑秩序的冲突。先秦儒学之人道与反人道的张力,贯穿于其后两千年儒学发展史中。随着汉后儒学的制度化和意识形态化,儒家礼教的宗法封建性伦理得以强化,逐渐演变为以三纲五伦为主轴的威权主义的封建伦理,儒家仁学之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和礼教之封建性的臣民伦理的紧张亦更趋深化。宋明理学进而将礼教的尊卑等级秩序神圣化,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原则,集中彰显了理学之反人道的本

质。至此,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原则遂为反人道的“吃人的礼教”所扼杀。 晚清以来,以儒学为典范的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深陷危机。儒学文化所附丽的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体,在西方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文化的侵蚀下渐次解体,儒教亦随之陷入失堕的困境。儒教的危机,首先是其宗法封建性礼教伦理的危机。现代化是一个由人格依附的臣民社会向自由平等的公民社会转型的过程。儒家礼教之义务本位、人格附从、等级尊卑的宗法封建伦理,与现代性公民伦理具有根本性的价值紧张。戊戌以后,随着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核心的侵蚀,儒教的危机日渐凸显,中国进入思想文化转型的时代。 如前所述,支撑古典中国意义世界的儒家文化,其仁礼合一的价值结构内蕴着人文性和宗法性的深刻紧张。因而,如何对待儒家传统的宗法伦理和普泛德性,成为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基本难题。戊戌以来,儒家伦理规范受到维新思潮的正面挑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对礼教核心的三纲之说进行批判。然而维新派的传统批判大致保持在儒学改革的范式之内,其对儒教基本上持弃礼存仁的文化改良主义方针。康有为对儒家“仁”的精神超越性伦理与“礼”的社会约束性伦理臧否有别。在其儒学宗教化计划中,康氏主张立孔教为国教,并改革其礼律中不契于公民社会的宗族伦理。而在其大同乌托邦中,“大同”则被归为人类社会超

①越据乱世“礼”之等级秩序的“仁”的最终实现。谭嗣同在其《仁学》中,则以“平等”、“大同”释仁,而以礼教三纲五伦为过时的据乱世的礼法,并倡言“冲决伦常之网罗”。梁启超则从伦理学层面响应了儒学变革与接续的问题。他认为,道德与伦理异,道德可以包伦理,伦理不可以尽道德。伦理因时势而变迁,道德则具有普泛和永恒的价值。综而言之,维新时代思想

家虽已向礼教纲伦提出正面挑战,但其仍维护孔子的精神权威和儒家仁学的德性价值。他们虽然观点各有特点,其要旨皆在于改革制度化儒学之“礼”,从中剥离并开发德性儒学之“仁”

的有生命力的人文价值资源。

(节选自高力克《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有删节)

[注]①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历史演变阶段有三:据乱世,升太平,太平世。大

同之始基为据乱世,大同渐行为升太平,大同成就为太平世。

1.下列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仁”这一德性理想和“礼”这一伦理秩序的配合,构成了伦理

道德体系。

B.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对“礼”的强化直接导致富有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屈从于封建性

的臣民伦理。

C.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体现德性原则的人道精神被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礼

教”扼杀。

D.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仁”与“礼”所具有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因宗法封建伦理的强化

更趋深化。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第一段首先指出儒学内在的两个层面,并对这两个层面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释,进

而简单地论述了“仁”与“礼”冲突的原因与发展。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由内而外着重论述了自晚清以来儒学作为典范的中国文化与西

方文化中现代公民伦理价值相互冲突的原因及表现。

C.第三段先指出儒学文化仁礼合一的价值结构自身的缺陷,继而侧重阐释康有为、谭

嗣同、梁启超等维新代表人物的儒学改革主张的不同点。

D.文章紧扣儒学体系中的“仁”与“礼”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冲突,按时代进程,分别介绍

儒学具有的这种内在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儒家礼教的封建宗法伦理在儒学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反人道的倾向,“三

纲五伦”这一封建伦理的出现则体现了这一倾向的强化。

B.晚清以来,儒学的危机主要体现在所依附的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体的解体

一级宗法封建礼教伦理与现代公民伦理不可避免的冲突等方面。

C.维新派的传统批判基本上没有抛弃儒学中的德性原则,而将批判的重点都放在了以

礼教为核心的三纲之说,并各自提出了富有个性的理论。

D.康、梁、谭三位对儒学的改良主义方针都注重保护并开发传统儒学中富有生命力的

人文价值资源,如孔子的精神权威以及仁学的德性价值。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

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称,言多讽兴。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子昂)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摊破浣溪沙,李清照)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

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

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李阳冰《草堂集序》,有删节)

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

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卷二O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言多讽兴 讽:劝谏

B.横被六合 被:覆盖

C.害能成谤 害:害怕

D.手集未修 修:编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公乃浪迹纵酒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B.御手调羹以饭之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俾予为序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今所存者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李自远祖显赫。先人曾为凉武昭王,累世为官,中世无辜被贬,其后五代均为平民,

令人叹惜。

B.李白才华卓著。有人说,陈子昂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李白改变了诗坛自梁、陈以来

的绮靡之风。

C.李自仕途不济。也曾深得皇上宠信,一度出入翰林,终因谗言被疏远,后位列八仙,

誉为谪仙。

D.李白晚景落魄。因卷入“永王之乱”,被流放夜郎,后辗转依附于当涂李阳冰,文稿

得以整理。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4分)

(2)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2分)

(3)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①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注]①熟水:古代指煎泡而成的饮料、药汤。②酝藉:同“蕴藉”。③木犀花:通称桂花。

8.词中所写多为平凡之事、寻常之情,请简要概括。(4分)

9.词的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

计分)。(6分)

甲:想等年,①,②,⑤。

⑥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①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 ② (屈原《离骚》)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官, (李密《陈情表》)

④ ,梦啼妆泪红阑干。 (白居易《琵琶行》) ⑤ ,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⑥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废 墟

周晓枫

(1)第一次到圆明园,我还是个热衷郊游的小学生。记得那辆被临时征用的公共汽车,记得我们在颠簸中奋力地合唱。然而来自历史的耻辱并不能在孩子的心里累积重量,我们只

是惊讶于自己被汽车倾泻到一堆断壁残垣旁边。

(2)我们没有耐心听从老师语气庄重的讲解,没有兴致辨识图像混沌的黑白照片,连大石头上浮雕的植物和异兽也不能吸引我们——何况,它们只剩下片断的花纹。除了能在荒凉开阔的野地里追逐奔跑,这里毫无乐趣。留下来的印象,唯有残石上的西式雕凿,像生硬的石膏花,泛着与材质不符的脏奶油色;还有夕照中的一片芦苇,诗意萧索……殉葬的植物。 ..

(3)第二次去圆明园,我迷失在万花阵之中。这座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组成的迷宫,复..

建不久。我不断碰壁,气馁不已。尽管,“迷宫”是个分外魅惑的概念。我知道,在古老的中秋之夜,宫妃们曾手执莲灯在万花阵里嬉戏,笑靥生动。月光,如同弥散整个世界的金色花药;在这圆瓣的巨型石头花里,藏匿着绝色的歌伶与舞姬……迥异于今天,那是已逝的情怀。在讲求效率的工业社会中,需要的是直接、简明、不走弯路;万花阵相反,它是一座自我封..

闭的娱乐场,没有暗示和标志,在蓄意的误导中,在重复的缭绕中,迷宫制造智力和体能上

的惩罚,从而使身陷其中的人获得乐趣。

(4)……我丧失方向感,越走越焦灼,很长时间没找到万花阵的出口。我觉得自己笨,像只慢蜗牛。万花阵也像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只蜗壳吧?石形圆阵,移走不动,中间被蚀空全部的血肉。很奇怪,我恰巧在镂刻的石纹间发现了一只附着其上的真蜗牛:壳体脆薄,..

行动迟缓,对它来说砖墙上的图案已是阻碍前行的迷宫。天线般的触角,那么细,在空气中..小心试探。当它胆怯、疲倦,就蜷缩进完美的螺旋之中,进入由一条线组成的迷宫。

(5)圆明园曾作为艺术村盛极一时,集中着渐渐声名鹊起的画家和诗人,也不乏以艺术为名的骗子。当代艺术品被天价拍卖的神话时代尚未到来,彼时彼境,这些被生活腌出成味②③

的底层艺术家多在困顿中挣扎和坚持——圆明园艺术村,体现着二十世纪最后的浪漫。几年..之后,树倒猢狲散。圆明园艺术村就像现代迷宫,凭借金羊毛找到出口的人成为英雄,也有

无名者被无名的怪兽吞噬。

(6)潮涌潮退,圆明园的名字就像遗留在沙滩一枚罕世珍贵的鹦鹉螺,无论拥有多少旧武士的尊严,也与我的生活无关。及至中年,我对圆明园的了解才略多于中学历史课本上普

及的知识。

(7)圆明园与北京众多古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废墟。

(8)世界上有些圣地,带有明显的废墟感,比如庞培、吴哥窟、罗马斗兽场,空旷、盛大而神秘,远比新建筑令人尊重。所谓废墟,必然经过毁灭,但正是毁灭使之比完整之物更具力量。巨大的时间溶解在废墟里。如果说时间是有具体形状的,它就是骨殖、化石和连绵的废墟。废墟是所有伟大之物的终年,但我们甚至说不清废墟的生死。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它漠然超越生死交界的那座短桥。废墟并非被魔鬼所摧毁,仿佛出于对时间的信仰而甘愿瓦解。废墟见识过杀戮、离乱、掠夺,见识过足够的眼泪、嘶喊以及足够的鲜血和焦骸,却保

持地老天荒般的沉静。

(9)夕阳下的圆明园,有着略带沉重的末日感和亡灵乐于沉入其中的寂静。废墟,这个词的意义在于,使建筑像花朵一样享有自己的凋谢;废墟的非凡也在于,置身它的绝对寂静里,仿佛就能立即回到它的全盛时代。那是一种通过悠久的死亡而进入的永生。据说,圆明园是伟大的奇迹,其实它是从神明般不容怀疑的极权出发,由每个工匠身上的智慧来实现,如同夕阳下每粒尘埃都散发碎金的光芒。我从没想到美,还可以包括令人战栗的极权以及随后的摧残——或者说,只有不能被摧毁的才成为大美。我在废墟上看日落汹涌,看晚霞燎烈,

无边席卷,就像许多年前的那场浩荡的火。

(10)圆明园毁于大火。

(11)火焰过后,空无一物。然而,圆明园剩下的灰烬依然富可敌国。世间有什么东西,烧灼之后依然美得惊心动魄?“圆明园”,这几个字仿佛经过煅烧的绝世珠宝。美的生命力如此强大,甚至它的灰烬。圆明园,曾经的醉生梦死,曾经的国殇,它的来历与毁灭……到最后什么都不重要了,美的分量重于羞耻。

(12)其实,圆明园的美正在于它的消失,在于它只剩下一个等同奇迹的名字。这朵不能从火焰里复活的玫瑰,这个我们从未目睹的地方,成为巨大而至美的幻境。它符合神话的所

有气质:瑰丽而虚幻,悲伤而至尊,它像亡灵般拥有全部的褒义词。

(13)美若深渊,不可测探。圆明园:一座成为神话的想象建筑,一个被经常谈论却从

未彰显的奇迹……我想说,天堂的性质莫不如此。

(选自2013年第2期《十月》,有删节)

11.根据(1)~(5)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6分)

(1)请简要概括作者小学时第一次游圆明园的感受。(3分)

答:

(2)文中多次出现“迷宫”一词,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迷宫”?(3分)

答:

12.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以“废墟”为题。(4分)

答:

13.作者认为作为废墟的圆明园主要有哪些“美”?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对文中划线句“美的分量重于羞耻。”有人认为,这是对圆明园之美的歌颂与赞美;有人

认为,这是对人们忘记历史的讽刺与批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