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范县郑板桥纪念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7:22:12 体裁作文
范县郑板桥纪念馆体裁作文

篇一:郑板桥纪念馆基本情况

郑板桥纪念馆基本情况

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河南省范县辛庄镇毛楼生态旅游景区内。纪念馆占地38亩,主体建筑“三绝堂”,将展示郑板桥的生活、写作、作画的场面,除三绝的诗书画作品展览外。还设有“金水桥”、“板桥故居”、“幽逸廊”“景观小品”、“碑廊”、“亭台、水榭、竹林、碧湖”,等建筑。是参观学习好去处。

郑板桥是清朝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曾在范县任知县5年。他离开范县数年后仍不忘范县人民,曾作诗一首:“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愿人久与年丰”,表达了他对范县人民的怀念之情。范县人民为了纪念他在毛楼生态旅游区修建了郑板桥纪念馆。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郑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板桥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11.22,卒于1765.1.22。享年七十三岁。

郑板桥纪念馆事业编制12人,聘用人员8人,郑板桥纪念馆建设于2001年总投资500多万元。2002年正始开馆。2008年纪念馆被国家定为免费开放基地。2011年被濮阳市定为“两线一带”旅游景点之一。2012年郑板桥纪念馆被河南省纪检委命名为廉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共接待参观人数300多万人次,其中成年人220余万人次,青少年80多万人次。通过参观学习,熏染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清正廉明爱国主义思想的人民公仆,日益彰显出基地的辉煌与成就。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育人的摇篮。对廉政文化建设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起到了有力的推促作用。

篇二:范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汇(省局调研) 2

范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范县旅游业在省局、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着力打造以毛楼为龙头的“黄河生态游”、颜村铺革命旧址为主的“红色旅游”和陈庄万亩荷塘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种(养)植“观光生态游”等项目,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我县大力促进开展旅游发展,深层次进行旅游推介,全方位营造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中下游北岸,面积560平方公里,人口50万。范县历史悠久,为上古颛顼氏故墟,舜帝故里。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始置县,迄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此任县令五载。境内现存有丹朱文化遗址、闵子墓、苏佑墓等文化古迹。

范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晋楚“城濮之战”、齐魏“孙庞斗智”、五代“刘桥之战”等著名战事均发生在这里。革命战争时期,曾是冀鲁豫边区根据地,被誉为边区“莫斯科”。刘伯承、邓小平、万里、曾思玉、段君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均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位于颜村铺乡境内的冀鲁豫边区革命旧址为国家级

文物保护单位。

在建的晋豫鲁重载铁路横贯全境,濮范高速和范台梁高速、德商高速在我县交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

范县濒临黄河,自然风光秀丽,同时几千年的历史给范县这块土地留下了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旅游资源概况

1、黄河生态旅游资源

黄河在范县境内绵延42.5公里,属黄河下游地带,河面宽阔平缓,滩涂面积较大,两岸林木繁茂,植被种类丰富,临黄大堤像一条长龙逶迤守护在黄河岸边。沿黄地带风光优美,自然环境优越,生态观光游开发潜力较大。

2、观光农业、林业资源

黄河背河洼地经过30年的综合开发治理,水利设施配套齐全,水稻种植已发展近30万亩,黄河水灌溉的优质大米被国家绿色食品开发中心评为“绿色产品”;莲藕种植面积达5万亩,赏荷、采摘、观光等农业生态游逐步形成。莲藕、莲子等深加工产品广受欢迎,远销国内外。

3、古墓葬和古遗址:

范县历史悠久,境内有“水浒”遗址十字坡、“二十四孝之一”闵子骞墓、上古丹遗址朱墓、范姓始祖范武子陵园及历史名人苏佑墓、李先芳墓、叶延秀墓等多个历史遗迹和名人墓址。

4、革命旧址、革命文物

范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冀鲁豫地区中心地带,境内有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白衣阁)旧址、刘邓大军渡河纪念碑、毛岗烈士墓群等革命文物旧址,红色旅游项目丰富。

(二)旅游业发展情况

1、现有景区(点)

(1)毛楼黄河生态旅游区

毛楼黄河生态旅游区位于范县辛庄乡境内,始建于2000年,为国家“AAA”级景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她南临黄河,黄河在这里形成90度大转弯,有广阔的水面,观赏黄河得天独厚。景区已建成四大观赏区、八大景观,形成了具有黄河田园风光特色的生态旅游区。“荡舟赏芙蓉,立岸观河涛,信步花间路,林深闻啼鸟”。使人有“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2003年投资500万元在毛楼生态旅游区建设了著名的人文景点—郑板桥纪念馆。纪念馆占地38亩,展览面积400㎡,建筑风格以明清风格为主,另建有竹林、亭榭、碑廊、雕塑等景观,是观赏诗、

书、画和园林风光的好去处。郑板桥纪念馆2008年被国家定为免费开放基地,2012年被被河南省定为廉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继续提升毛楼景区,2014年11月4日,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范县毛楼黄河生态旅游区综合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范县旅游业发展服务中心。经过多次调研,提出了毛楼景区提升的工作方案,邀请河南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龚新教授的团队对毛楼景区提升进行了规划设计,改造新建景观大门、河边栈道、微地形公园、儿童乐园、森林氧吧、垂钓中心、郑板桥书画院,竹林步道等景点。大体匡算资金2600万元。景区绿化、亮化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由政府承担,其它经营性项目进行招商。截止目前,提升工程施工设计基本完成,黄河栈道、微地形公园已完成全部绿化工程。垂钓中心已完成生态防渗,现已蓄水。完成了滨河大道1.5公里路面硬化,郑板桥纪念馆门前平台扩展和部分碑刻及文化设施提升已完成。安装了监控系统,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在毛楼正式办公。

(2)颜村铺革命旧址

该旧址位于范县城东6公里颜村铺东街路南,是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冀鲁豫边区机关重要驻地,党政军领导杨得志、杨勇、黄敬、段君毅、曾思玉、万里、张国华等同志驻于此地领导革命工作,国家主要领导邓小平、刘少奇、朱德等也都曾经在此指导过工作。2005年6月,省、

县、乡投资55万元对颜村铺革命旧址进行了部分修复,9月份正式免费对外开馆,2006年6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旅游局列入红色旅游线路之一,濮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争取上级资金550万元,开始颜村铺革命旧址二期修复工作,主要修复了边区银行、战地医院、挺进报社等。

(3)陈庄乡中原莲乡旅游区

陈庄乡万亩莲藕生态园始建于2009年3月,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成为了黄河以北最大的莲藕种植基地。2012年7月,范县成功举办了首届荷花节,参观游客达十万人次,真正形成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美景观。

景区以“游览中原荷乡、赏尽天下荷花”为主题,以全国名优观赏荷花种植为特色,以金山商贸城及金华农家风情体验一条街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打造“中原荷乡,生态陈庄”靓丽名片。

2015年对中原荷花园景区进行了全面提升,总投资6000万元。一是投资40万元引进大洒锦、冰姣、雪美人、红太阳、蓝睡莲、王莲等56余种名优荷花品种,进行分区种植;二是投资60万元在观赏园内修建独具特色的汉白玉荷花仙子雕塑;三是投资500万元用防腐木新修观赏道路,建设荷文化长廊、云水岛和望荷亭等基础设施;四是投资1200万元整体更换太空莲品种,

篇三:走近新范县

走近新范县

早就盼着河南省曲艺家与省文联领导来范县采风,终于在六月十下午日,各位曲艺家、作家们来到范县。于六月十一日上午在县委综合办公大楼三楼人大会议室,召开了欢迎会。县委书记赵茂晨,县长吴海芝、吉合现等一行领导、县宣传部、文体局、总工会、县文联、县电视台等领导们,都很重视这项工作,他们到会给省市领导们举行了欢迎仪式,并向各位领导汇报了我县的基本情况。之后,带领各位作曲家们参观了范县新区、集贸区。

我由于工作繁忙脱不开身的原因,无缘在欢迎会上和参观范县新区与大家们相见,我相信,美丽整洁的范县新区,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定吸引了那些有着特殊审视眼光,又极易扑捉新鲜事物的各位领导们。同时他们也一定领略了热情好客的范县人的盛情。那几天,你一路走来,会看到范县四通八达的街道两旁到处都张挂着巨幅标语:“欢迎河南省曲艺家协会省文联来我县采风!”“欢迎采风团来我县采风”!

六月十一日下午两点,首先到达范县新区南2公里处的白衣阁,直奔老革命军人李文祥的家门,车子在一个普通又普通的校园门前戛然而止。院门大开,曾去过他家的范县领导领着采访团直入其门,喊了几声,没人应声,坐在门前乘凉的邻居们说,老人去郑州由女儿金英陪护着看眼疾还没回来,只有老伴陈玉珍老人在家。主人不在家,我们随意看看老人的房屋装饰,太简单了,给革命出生入死,李国赫赫战功的李文祥老人,建国后又成为保卫科干部,在国家困难时期,

相应党的号召,替国家着想,主动提出下放回老家务农,把自己的所有奖章荣誉封存在箱底,从不主动伸手给国家要什么,享受什么,如果不是巧合,如果不是河南省省委书记的到来,他将随被历史遗忘淹没。谁还知道范县的泥土里曾孕育过一个传奇,一段佳话?近距离地走进老人的住所,作曲家们被老人家平凡住所不平凡的经历感动着,看着老人简陋的家具房屋,无不感慨万千。陈玉珍老人终于来了,她虽已七十高龄,但仍然精神矍烁。她用平静的语气、朴素的语言回答者采风团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老人说:“我们来家后住到破庙里,冬天我们只有一床破被子过冬,后来慢慢好了,有吃的,有住的,我们都感到很好了。”有人问:“咋不找国家给你们解决困难呀?”“没有,不用找,自己紧一紧日子就挨过去了。”我们深情敬重地望着老人,这是一个老革命英雄的家属,她的平常心态正折射出李文祥老人的那颗平凡、平静、平常的心,那种在战争中磨练,国家困难时期练就的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最高境界的心态。我们在老人门前合影留念,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个平常而又温馨的小院。

接着,采风团一行前往生态旅游胜地辛庄毛楼。汽车奔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两旁的村庄田野尽收眼底。村庄房屋红瓦白墙,时隐时现,被浓密的树荫包围着,显得殷实、安详,富有生机;田野麦子已黄待收,有的田间地头,早有大型收割机等在那里。我们的车前面带路,只见艺术家们,都是脸贴在车窗玻璃上,喜笑颜开,交流对话,无不开怀!

等我们往西南行程约25公里处,越过黄河北大堤,到达黄

河岸边的毛楼。一种生态乡土的环境,给采风团一种别样的感受,一处处乡村小院,大部分是以瓜果菜蔬的藤蔓为墙,满院绿色,显得村风淳朴,生活殷实。在这个黄河岸边,他们:夜听涛声,日养河海。早舟临风兮与渔,晚归清苑兮悟怀。

穿过毛楼直达东部的郑板桥纪念馆。临河而筑的纪念馆,被葱茏的树木包围着,门廊古朴典雅,庄重气派,给人一种静谧、安然而又富有一种厚重的感觉。河南省曲艺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鲁银海带领大家来到馆前,大家们刚才情绪特别激动,当到达馆前时,一下子静了下来,他们都带着一种无比崇敬的心情,来瞻仰这位画、诗、书法三绝的艺术家。

我们随同作家们一起听纪念馆长刘训江给作介绍。这些大家们哪个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谁不知道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但他们都认真地随着刘馆长欣赏着,听着他讲解两百年前曾在范县为官的郑燮的故事。大家不是在听,而是在感受。五十多岁的老刘,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操着范县方言。一开始我还感觉:这样的纪念馆,这样的参观团,咋不给找个年轻会说普通话的小姑娘给当解说员呢,派个这老头有点不慎重。可是,老馆长那浓重的范县口语里,已注进深深地情感,从参观团的表情里已看出,他的讲解,已打动了所有才艺双全的曲艺家们。他已与郑板桥神交,说着郑板桥的字画如数家珍,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郑板桥的人生历程,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他是在真正地用心与我们的县令对话的人,人人被馆长的绘声绘色的描绘所打动。感动于乡间有这么一个能读懂大师的人。作家们欣赏着板桥先

生的字画,同时也欣赏着这个乡间平常而又不寻常人的内心世界。我想,对这些大家们来说,原先郑板桥可能在他们心目中是个概念,而他们这次采风后,郑板桥的形象将会在他们心中生动地树立着,同时知道范县拥有着如此历史文化盛宴大餐。过后,曲艺家协会主席黄林森说得好:“讲解员刘训江馆长给我的印象最深,这老头比美女都美,从他的讲解可以看出此人对郑板桥的热爱”。

参观完毛楼我们驱车赶往陈庄。陈庄乡位于范县东南约14公里处,南邻黄河大堤,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辖区总面积47平方公里,54个行政村,人口4.15万人,耕地面积4.6万亩,是一个以引黄灌溉为主的农业乡。地处黄河以北、属暖温带季风区,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南邻山东菏泽鄄城,以河为界,水利条件优越。德商高速,穿境而过;北部紧靠濮台公路和范辉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这里环境独特,社会稳定,民风淳朴,是适宜居住和发展工农业的好地方,具有很强的开发潜质。

采风团一进入陈庄境内,都被那里的特殊环境所吸引,大面积的优质水稻田,真是一马平川,水天相连,刚刚引水等待插秧,大型插秧机正在轰鸣着,在水田里插秧,机器过去,葱绿一片。

热情好客的陈庄人早在路口等候,他们与我们交流了一下,于是前头带路,很快进入荷叶满铺池塘的世界。道路两旁,全是荷塘,荷叶田田,铺向远方,直到视线被村庄挡住。向导说:“现在还不是荷花盛开的季节,等到七月份,那才叫美呢!”他怕采风团失望,随即说:“前面有鄂莲,花儿已有开的,请看看去吧!”采风团随向导穿

过村庄,尽收眼底的全是莲藕泥鳅混养池塘。因为季节不到,荷花星星点点点播其中,粉白柔美如奶浴似的荷花偶尔婷婷地立在小荷田田的水间,给人一份惊喜与怜爱,更让采风团驻足观望的是那群群时而立在水间,时而展翅偏偏起飞的白鹭,俊俏靓丽,给浩瀚博大的荷塘又增添了几分秀色。采风团的老师们,纷纷抓拍镜头,谁都想把那幅美丽的姿容留住,把瞬间化为永恒。荷塘内,有乡亲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在修护池塘,施肥拔草。

我心里窃喜着,因为去年我已睹过万亩荷塘的芳容,在激动之余,写了篇日志:

观陈庄万亩荷塘

二零一一年七月中旬,回家看望父母,路过范县陈庄乡

新开辟的万亩荷塘。那气势不叫塘,叫海或洋也可。荷塘临近公路,设计者一是根据那里的自然条件,二是为了壮美景观,使偏僻又不富裕的家乡一下子焕然一新,好像因了荷塘,感觉没有特色的家乡一下子有了蒸蒸日上的希望,灰色的土地上有了灿然的阳光。

真的是十里荷塘哦!站在路边远望,碧叶连天,荷花满

塘,曼妙田田的荷叶滴翠流香,密密地平铺着伸向远方,乳浴似的荷花粉的、白的婷婷矗立在叶上,有的袅娜的开着,有的羞涩的打着苞朵,微风吹来,犹如三千粉黛在十里长街轻柔地舞着,香气缕缕,沁入心房。艳艳的太阳,淡淡的白云,沙沙的叶响,咕咕的蛙鸣,池边

篇四:范县毛楼黄河生态旅游区综合提升工程

范县毛楼黄河生态旅游区综合提升工程

进展情况

自2014年11月4日,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范县毛楼黄河生态旅游区综合提升工作领导小组以来,经过多次调研,提出了毛楼景区提升的工作方案,邀请河南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龚新教授的团队对毛楼景区提升进行了规划设计,经主要领导审阅,大致改造提升景观大门、河边栈道、微地形公园、儿童乐园、森林氧吧、垂钓中心、郑板桥书画院,竹林步道等景点。大体匡算资金2600万元。景区绿化、亮化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由政府承担,其它经营性项目进行招商。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景区大门、莲心厅、微地形公园等主要景点的施工设计。黄河栈道、微地形公园已完成淤垫土方工程,共淤垫96亩,土方量15万方。垂钓中心已完成生态防渗,现已蓄水。完成了滨河大道1.5公里路面硬化,郑板桥纪念馆门前平台扩展和部分碑刻及文化设施提升已完成。安装了监控系统,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在毛楼正式办公。

春节前,和上海英都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由上海英都公司承接养老庄园和郑板桥书画院的建设,并计划托管郑板桥纪念馆。此项目的实施将极大的提高景区的品味和服务功能。

近期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淤垫区抓紧拉土盖顶,抢时间绿化和种树。

2、抓紧时间招标或采取其他形式确定施工方,尽快进驻工地,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3、3月底以前,完成景区的绿化和采摘园的果树种植。 4、4月底以前,完成莲心亭和休闲公园的主体工程。 5、5月底以前,完成黄河栈道的铺设。

6、6月底以前,完成儿童乐园和森林氧吧的招商。

篇五:郑板桥故居导游词

郑板桥故居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到郑板桥故居参观。

郑板桥故居位于兴化市东城外古板桥郑家巷,这里原是城河与城墙的夹角,人称“牛角尖”。古板桥是护城河上一座板桥,板桥童年时代天天由此出城、进城,板桥是他的号,就来源于此桥,郑板桥姓郑名燮。郑板桥故居向东向西不远处是烟波浩渺的水面,所以郑板桥曾写有“吾家家在烟波里”之句。郑板桥故居东南方有建于明代的文峰塔,西南方有明代文学家、“后七子”这一的宗臣筑屋读书的百花洲。郑板桥对自家所处的人文环境颇为自豪:曾在自家门上书写“东邻文峰宝塔,西近才子花洲”的对联。以后郑氏后裔每年春节都要在大门上贴上“板桥体”的这副对联。

郑板桥故居原为茅屋,后改为瓦屋。现在我们看到的郑板桥故居为硬山顶,青砖灰瓦,前后两进。门楼上方的“郑板桥故居”是已故著名学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手迹,是1983年郑板桥故居整修开放时赵先生专门题赠的。进入门楼,我们看到还有一块匾额:“郑燮故居”,这是著名画家刘海粟先声的手迹。迎着大门是照壁,四角是表示吉祥的砖雕,中间是砖砌的“福”字图案,这是我们兴化传民居的通常做法。折转西行,进入天井。天井不大,但很雅致,点缀了几处花台,生长着各式花草。

郑板桥故居原是郑板桥的父亲郑立庵家居课徒之处,郑板桥在此度过了童年时代。北边是正屋三间,俗称“郑家大堂屋”,七檩,穿斗式结构,立柱下均为鼓形础。明间南为格扇门,东西两间均为格扇窗。明间与房间用壁板分隔。明间北间居中是条台,东西两面居中放臵茶几,茶几两侧为座椅,这也是兴化地区典型的摆法。条台上有一尊古铜色郑板桥全身立像,由此可以稍稍领略郑板桥的风貌。这是镇江国画院朱庚成先生依据有关资料塑造的。立像身后墙上有一漆画,规格很大,内容为兰竹石,这是郑板桥最喜欢、画得最多、也最擅长的绘画题材。他画画,主张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把细致入微的观察、深思熟虑的艺术构思应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有时还“以书入画”,把书法的技巧运用到绘画中来,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郑板桥画石,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再作少许横皴;郑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花,以重墨草书的笔法,描写兰花的天真烂漫;郑板桥画竹,常运用草书的中竖长撇技法,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尽绝伦”的艺术效果。他画的兰竹石布局精巧,浑然一体,极为协调。题跋是明清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板桥用他独

特的“六分半书”题诗题句,抒发自己的性情,表达自己的主张,与画面有机结合,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又大大扩充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看这幅作品的题跋:“几枝修竹几枝兰,不怕春残,不畏秋寒,飘飘远在碧云端。云里巫山,梦里湘山,画工老兴未全删。笔也清闲,墨也斓斑,借君莫作画图看。文里波澜,字里机关。”这首《一剪梅》词,在赞颂了竹、兰的高尚情操后,提醒人们“莫作图画看”,要注意“文里波澜,字里机关”,这在板桥的作品里颇具代表性。

在这幅兰竹石图的两侧有一副木刻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这是乾隆二十年,也就是乙亥年[1755年]郑板桥书写的,写了季节变换的征兆,同时提醒人们:事物的变化是从细微之处悄然开始的。这副对联是板桥后裔家里保存的,历经数百年已经布满了历史的沧桑,有的部位已有损伤。

在东、西两面各挂有一幅木刻画,西边的是兰石图轴。东边的是墨竹图轴,取材于郑板桥弃官回到扬州以后画的第一幅竹图,上面的题诗是:“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表达了郑板桥离开官场,得到解脱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东房间是郑板桥生活之处,现陈列了郑板桥的年表。通过这个年表,我们可以对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生平有一大致的了解。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1693年出生于兴化。童年生活非常不幸,家道中落,经济状况窘迫;生母汪夫人在郑板桥3岁时去世,继母郝夫人在郑板桥14岁时去世。善良、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乳母费氏在这里给了童年的郑板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莫大的慰藉,成了郑板桥生活上和感情上的支柱。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八、九岁在父亲的指导上作文联对,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迫于生活,二十六岁到真州[今仪征]私塾读书。三十岁父亲去世后,生活更加艰难,不得不结束私塾先生的生涯,到扬州卖画为生。在其后的十年时间里,郑板桥游历了一些地方,结识了一批书画界的朋友,对他的思想和性格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口无遮拦,放言高谈,敢于评判人物优劣,这时期他已有“狂”的名声。郑板桥四十岁中举人,四十四岁中进士,五十岁任山东范县知县,五十四岁调任潍县知县。郑板桥在任知县期间勤政廉政,努力清除官场流弊,多替百姓着想,多为百姓办实事,受到百姓的爱戴。六十一岁时,郑板桥离开官场。此后返回南方,重操旧业。这一时期郑板桥的艺术造诣已达巅峰,他的书画作品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1766年郑板桥卒于兴化,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这就是郑板桥生平的基本情况。这几个橱内陈列的是郑板桥的著作和研究郑板桥的专著。下面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少书斋。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范县郑板桥纪念馆)

在天井的东北角有一个六角门,门的两侧长着茂密的修竹,还有虎劈石,大家看是不是像板桥作品中的竹和石?现在我们来到了少书斋。小书斋南面是格窗,正北是六角花窗,花窗两侧是一副对联:“课子小书斋聊可借观鱼鸟,连家新竹枝何须多构湖山。”小书斋的陈设极其简朴,东墙和北墙各有一对坐椅、一只茶几,无论是教授生徒还是与三、二知己交谈都既方便又实用。靠西墙放了一组书橱,里面可放诗书。临窗有一张书桌,上面有纸墨笔砚,笔在架上,纸放在桌上,砚里还有余墨,仿佛主人刚刚走开。透过格窗朝外看去,墙根生长着一片茂竹,在阳光下随风摇曳,竹影婆婆,令人想起郑板桥在《题画》中的一段话:“[余家]南面种竹……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此情此景,令人顿感郑板桥此言不虚。现在请大家随我参观小厨房。

小厨房在天井的西侧,也是六角小门。迎面是一副“板桥体”的对联,内容是:“白菜青盐米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副对联据说是郑板桥写给他的远房亲戚安石大哥的,虽说写的是安石大哥的平淡恬静的生活,又何尝不是郑板桥童年清贫生活的写照?

天井南面的是下屋,门上方有“聊避风雨”四字。郑板桥向往精神自由,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对物质的享受很低,能够“聊避风雨”就可以了。下屋现在陈列了郑板桥的部分作品。这些是板桥作品石刻的墨拓。这是一幅兰竹石图,两侧的对联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上与书生韩镐讨论文章的写法时题写的,意为写文章要立意高远,敢于立异标新,不落俗套;语言要精炼,不要拖泥带水。看到这些作品,我简要的介绍一下郑板桥的书法“六分半书”。郑板桥曾经花了很多工夫学习前辈大家的书法,练就了扎实的书法功底,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融真、草、隶、篆于一炉,而以真隶为主,杂以行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体,即“板桥体”。由于人们常称汉隶为“八分书”,板桥表示自己学习古人,但不全学,而是“学一半、撇一半”,所以自称为“六分半书”。这种书体,单个字呈现横扁、左低右高之势;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大小字相同,浓淡并用,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乱石铺街”。

郑板桥多才多艺,诗书画印四美合一。这里陈列了郑板桥用过的部分印章。郑板桥的一生,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巨大,被徐悲鸿先生称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

郑板桥故居一直为郑氏后裔居住。1983年郑氏后裔迁出,郑板桥故居对外开放,现为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