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做一个终身读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6 03:22:26 字数作文
做一个终身读者字数作文

篇一:做一个终身读者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新理念阅读竞赛适应性复习试题

(十四)

一、综合性学习(8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家乡东阳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让我们先从乡音开始吧!你们班这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准备安排到民间去“采风”,活动的主题是:认识谚语。

1.作为这次活动中一个“采风’’小组的负责人,你们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请拟定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法。(2分)

2.下面是你们小组搜集到的东阳谚语,请你给这几条谚语分类,并注明类别名称。(分类只标序号)(3分)

①种地没粪,跟人家瞎混。

② 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

③ 六月不晒背,十二月要悔。

④三月客难做,一头衣裳一头货。

⑤要想虫子少,先锄地边草。

⑥东虹日头西虹雨。

3.活动总结:在这次活动中,你做了哪些工作?对家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受到什么启发?请从以上三个方面写出一个简短的活动总结。(3分)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12分)

做一个终身读者

周国平

①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②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已有的过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③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做读者的。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④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

⑤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你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当然,这种情形决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 ⑥第二, 。

⑦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我要特别强调,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野蛮人,唯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⑧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⑨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⑩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选文略有改动)

4.作者认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

) 。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2分)

5.阅读第②段画线句,请你用一个事例论据来支持作者这一论断。(3分)

6.第⑦段中“尝其一瓢”是比喻说法,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7.第⑦段中,作者把图书市场上的某些人称为“野蛮人”。这些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2分)

8、读了本文,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读者了吗?请简述理由。(3分)

(二)、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2分)

购买上帝的孩子

①一个小男孩捏着一美元硬币,沿街一家商店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

②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60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 )(和蔼可亲 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

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德鲁普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③老头的眼圈也湿润了,问“你有多钱?”“一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一个美元。”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④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跑到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⑤几天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德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德鲁普的伤。

⑥帕德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帐单上的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付清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

⑦帕德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⑧后来,帕德鲁普收到一封信,是那个老头写来的。信上说:“年轻人,你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你,他拿一美元到处够买上帝??感谢上帝, 是他挽救了你的生命。但你一定要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9、第二段的括号中应选哪个词?为什么?(3分)

10、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这句话的潜在意义是什么?(2分)

11、第八段的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2、本文语言朴实,但仍非常感人。读完全文,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一点是什么?并简要说说理由,50字以上。(5分)

三、文言文阅读( 18分)

(一)、(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萄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2 分)

( 1) 益 __ .( 2 )植:_( 3 )鲜:_ (4)之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出喜爱的理由。(3分)

花:

理由:

1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简述理由。(3分)

(二)(8分)

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

杨。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杨,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 .

1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3分)

树( ) 生( ) 胜( )

18、下列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①然使十人树之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水陆草木之花 ④夫以十人之众

⑤怅恨久之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②④

1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分)

树之难而去之易也。

20、这段文字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篇二:议论文:做一个终身读者阅读及答案

做一个终身读者

①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②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

果并把它们据为已有的过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

明人。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

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③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

该具备以下特征——

④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

⑤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

形秽。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你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当然,这种情

形决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每个

人天性中都蕴涵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

⑥第二, 。

⑦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

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

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

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我要特别强调,千万

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

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

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野蛮人,唯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

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⑧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⑨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

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做一个终身读者)

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

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

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

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

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⑩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

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青少年对

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

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

是___________ _。(4分)

2、作者认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嗜好;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2

分)

3、阅读第②段画线句,请你用一个事例论据来支持作者这一论断。(4分)

4、第⑦段中加点的“尝其一瓢”是比喻说法,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 作者把图书市场上某些人称为“野蛮人”,这些人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4分)

5、参与读书漫谈。在成长的历程中,你一定读过不少好书,请你向同学们开列你推荐

的书目(不少于两个),并用一句话概括出其对提高人们灵魂品质的作用。(4分)

? ?

参考答案:1.我们要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道理论证。 2.形成自己

的阅读趣味 3.所写必须是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必须是做为终身读者的身份。 4.有选

择地阅读;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 5.略

篇三:做一个终身读者

龙源期刊网 .cn

做一个终身读者

作者:周国平

来源:《课外阅读》2006年第02期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唯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篇四: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书评《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果要给这本书打个分的话,我给她打100分,满分。不是因为她完美,而且她对我们很重要,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

在这个时代,不读书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而不需要继续读书的人,也应该是不存在的。书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但尽管我们需要书、关注书、怀疑书、鄙视书、厌恶书,我们却很少有人用心智认真地对待书,也没有让书在我们心智成长中扮演应该扮演的重要角色。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不是我们没有认真地去读书,而是我们没有用心去读书。有些书给我们的只是资讯和信息,有些书给我们的只是娱乐,而有些书则能让我们增进理解,开启我们的心智,让我们的理性成长。对于最后一种书,我们不是认真去读就可以了。认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对我来说,我以为是一个字一个字去读,每个句子都读懂。可是,我错了。这后一种书需要我们用心去读,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什么是自我要求呢?

按照书上分析型阅读的要求,包括以下读者需要完成的工作

1. 用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2. 给全书写个大纲

3.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4. 找出关键字,和作者达成共识

5. 找出作者的主旨

6. 找出作者的论述

7. 确定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没解决哪些问题

我们在读书时,这样做过吗?至少我是没有,读研究生的时候也没有。

这些并不是什么神圣的要求和必须完成的动作,只是告诉我们读书时要勤于动脑,主动提出问题,要懂得总结归纳。做了这些事,我们能够透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包括他优秀的部分、遗漏的部分和错误的部分),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提升我们心智。

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懒的这么做。主要是我们懒得动脑去干这些事情。于是结果是,对于很多书,我们似是而非地懂了,我们看过就忘了,我们不知道一本书优秀在哪里。这些不能不说是很遗憾的事情,尤其是我们读了很多书,却发现收获甚少的时候更是痛心疾首。

我就是典型的不自我要求的读者,我甚至连引言、导言、目录都懒的看,然后就买了一本书,读后发现是烂书一本,然后就骂,然后再次犯错。

以后,我要做一个认真的自我要求的读者,负起我应该负起的责任。读书,以增长我的心智。

篇五:一位不那么普通的读者

倍受推崇的批评家詹姆斯·伍德,既是一位老派的文学启蒙者,在适当的时候也负责教育读者如何适度地进行自我推销。在《小说的奥秘》一书两篇序言中较短的那篇里,他试图向“普通读者”(指那些读书俱乐部的忠实会员,他们不想错过任何一本有品位的书,却总是少那么点时间)保证,他已竭尽所能地让他的散文褪尽“铅华”——用詹姆斯·乔伊斯的话来说就是,为数众多的学术著作散发出的那种“纯学术的恶臭”。伍德先将自身的学术渊源归结于“俄国形式主义大师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以及“法国形式主义兼结构主义大师罗兰·巴特”,继而又将自己的这本“小书”与维多利亚时期的批评家约翰·拉什金对文艺复兴画家丁托莱托作品的随想式评鉴相提并论。最后,为了使自己显得更加亲切随和,平易近人,伍德(最近他在为《纽约客》撰稿)告诉我们,他为阐明自己的理论所做的旁征博引,每一条都来自于“我书房里那些手头上的书”,而并非来自于整个纽约公共图书馆,这无疑会令普通读者深感敬畏,而如果它们来自于他的记忆,那就更令人沮丧了。

伍德的书房一定相当宽敞,书架上插满了书,这么说的理由是,在这本精致紧凑的文学速览手册里,他展示出令人无可争议的博学多识。此书由精短的章节构成,其中的各个部分都用数字严谨地编上号,把诸如视角、人物形象、虚构性的细节等问题一一论将下来,甚至还有一部分号称《意识发展简史》!书中的引文与注释如此丰赡,他调用起来又如此得心应手,那架势简直就与中央公园长椅上的人随手洒鸟食一般无二。有一段关于巧妙的叙述方法的论述,伍德这样写道:“《伊里亚特》卷二十二讲到赫克托的妻子在家替她的丈夫热洗澡水,而几分钟前他其实已经死去;奥登在《美术馆》中赞美勃鲁盖尔,因为他注意到后者的画作中,当伊卡鲁斯坠入大海,恰好有一艘船平静地破浪而来,却彻底无视于他的坠落;伊恩·麦克怀特的《赎罪》里有关于敦刻尔克撤退的叙述,身为英国士兵的主人公在撤退过程的混乱嘈杂与死亡中,凝神观望一只驳船驶过。”

既然坐拥整个文学经典宝库,伍德于是开始构筑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这一观点温和保守,拥有新古典主义式的简洁,相对于新鲜刺激且意义分歧的观点而言,它更看重精确和清晰。乍看之下它似乎体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智慧,一个阅尽天下小说,对所有的写作伎俩全都了然于胸的人才拥有的智慧,他就像一颗绕着既定轨道旋转的批评卫星一样,对文学世界拥有超脱、全景式的宏观视野。他最根本的观点如下:长篇或短篇小说的成败,取决于它能否以可触可感又可信的方式来表现人类思维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实际运作过程(这种表现力在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就如同科学一样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伍德认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思维与世界是相互依存的,固定不变的现象,它们都拥有一些本质性的特征,而小说作家则能够运用有限的工具,于墨痕处处的斗室之内,丈量、爬索、分析,并试图表现这些特征。作家们运用的工具固然有限,但它们可以被无穷无尽地调整矫正。至于这些研究者的偏见与热忱,包括他们身处的社会、心理、地理与精神境况等等,所起到的作用,伍德似乎认为都不值一提。进行伟大艺术创作的英雄们似乎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孤僻之徒。就像伍德挚爱的亨利·詹姆斯和福楼拜一样,他们在紧闭深锁的大门后痛苦挣扎,在隔绝一切尘世凡响的完美静默中,苦心孤诣地专注于名词与形容词堆砌的琐碎细节。与此相反的是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之流的搅局者,他们听任自己被人群的喧哗与街市的嘈杂侵扰。伍德赐予华莱士一个暧昧的头衔,说他是他的书中少数几个“美学恶棍”之一。而华莱士的罪行就是“引导”各种文化噪音进入他的作品,而不是试图过滤、操纵,或扼杀它们。这些噪音甚至“模

糊”了小说中人物自己的声音。伍德认为这种尝试是糟糕的,“丑陋到令人生厌的地步”。对于自闭于书斋之中且具有传道士气质的伍德而言,一部分小说作家的主要工作似乎就是调节音响效果,力图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精神空间,使文学的声音能够清晰浮现。

至于更为普通的小说元素——故事、情节与场景,还有某些作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拓展或改变创作视野,于是他们通过抬高方言俚语的地位,在作品中容纳混乱无序的特质,重点表现粗鄙的内容等方法,使这种冲动得到满足。一些规范外的杰作由此产生,例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路上》,还有丹尼斯·约翰逊的《‘基督’之子》——则全然不入伍德的法眼,在他如同一位高级法院法官一般沉稳、肃穆、波澜不兴的陈述中,上述内容均被排除在外。伍德似乎坚信,探索“小说的奥秘”,注定无需考虑另两个同样令人困惑的分支性问题:“作家写作的奥秘”和“读者阅读的奥秘”。对他而言,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作家写作与读者阅读,都是为了完善伍德所吹嘘的两种美德,“工艺品与拟真性”。他视它们为镌刻在石板上的神谕,是整个人类文明背后的驱动力;然而,作者写作与读者阅读,往往不是在私人图书室那些精装书籍环绕的环境中进行的,他们这么做,是为了逃避文明的制限,再造文明的边界,软化僵硬的习俗,或者以在文明的废墟上起舞的方式,复兴自己的灵魂。

要在标准的文学规范背后寻找出龃牾之处,伍德辨证式的精准解读方法非常适用(“实际上,在可靠与不可靠之间,第一人称叙述一般而言和可靠关系亲近;而在偏见与全知之间,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则会向‘偏见’靠拢”);他同时还细致地观察到个别作家写作风格中标志性的恋物情结及癖好(“纳博科夫与厄普代克偶尔会过于关注细节,甚至带有了拜物的倾向”;“我很少觉得贝娄是一位直指人心的抒情诗人,其中一个原因——至少对我而言——是他的作品那种刚砺的质感与节奏”)。尽管如此,他最终似乎总是在重述我们已经知道的事实,而没说出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就拿他关于细节的长篇论述来说吧,他首先断言细节存在的重要性,然后质疑其是否真的那么重要,接着他为我们献上一串自己最爱的小说细节,以界定何谓老到、精致的细节,就好像一名法官在为猥亵行为定性一样:都是一种他看到了就自然知道了的东西。在讨论词语的音乐性及择词技巧时,他又故技重施,在在暗示他自身识见不凡。同时也说明,正因为他阅书无数,他的论断就理应既简洁,又不丧失其丰沛的说服力。

普通读者先是被数量庞大的引文注释唬得晕头转向,那些引文的数量比一位形式主义者转结构主义者所应掌握的足足多出两倍,然后又被伍德那降尊纡贵的文雅腔调渐次羞惭得无地自容(每回他从沙发上起身去换一本哈佛经典文集,他那BURBERRY夹克的里层就在你眼前?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幌拢窍衷诩负跚樵肝尢跫鋈弥?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所想要的任何东西——或许,他们的时间是个例外。伍德自诩对人物性格塑造的种种技巧机关了如指掌,可他似乎完全没注意到自己装模作样、拿腔拿调的行文风格有多么令人生厌。《小说的奥秘》是个言之凿凿的标题,不过它提供的答案,比起提出的假设而言要少得多:它假定在一个充斥着假回忆录与伪小说——那些小说作者与主人公分享同样的人生经历,甚至连名字都如出一辙——的时代里,人们还了解小说为何物;它假定那些的确知道小说为何物的人们,也同样把它当作一台机器设备,而不是一团乱糟糟的东西,一种神秘而奇特的事物;它还假定我们一旦对小说的奥秘了如指

掌,我们仍然会将把它当成一种艺术形式,对它敬若神明,而不仅仅把它当成一种技巧的炫示那样羡慕。不过这部书至少还是彻底地解决了一个问题:读者入睡的奥秘。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