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增城西堤公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0:34 字数作文
增城西堤公园字数作文

篇一:悠闲于增城6大绿道线路

悠闲于增城6大绿道线路,感受荔乡仙境

绿道旅游近段时间来成为增城市旅游业的新热点.增城市已把绿道旅游作为

2010年旅游重点宣传推介的主题之一,并编排了多条增城绿道“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绿道旅游成为增城市旅游发展新业态.目前增城市编排的增城绿道一日游旅游线路有4条,二日游旅游路线有2条.增城市还拟邀请省内外大型旅行社对增城绿道旅游网线路进行精心包装,策划,以促进全市区域形成以绿道为“藤”,以沿线配套设施节点,景区景点等为“瓜”的“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并结合“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对增城旅游整体形象进行全方位营销,以“不收费”促消费,通过延长旅游产业链,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悠闲于增城6大绿道线路,感受荔乡仙境)

增城绿道一日游旅游线路

1.增城广场接团→→荔城西堤公园自行车驿站(体验休闲健身自行车绿道)→→午餐(品偿农家特色美食)→→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白水仙瀑景区→→增城农副产品销售中心→→送团.

2.增城广场接团→→荔城西堤公园自行车驿站(体验休闲健身自行车绿道)→→午餐(品偿农家特色美食)→→何仙姑旅游景区→→游小楼人家景区→→增城农副产品销售中心→→送团.

3.增城广场接团→→荔城西堤公园自行车驿站(体验休闲健身自行车绿道)→→午餐(品偿农

家特色美食)→→正果湖心岛旅游景区→→增江鹤之洲湿地公园→→增城农副产品销售中心→→送团.

4.增城广场接团→→荔城西堤公园自行车驿站(体验休闲健身自行车绿道)→→午餐(品偿农家特色美食)→→金叶子温泉度假酒店(含泡温泉)→→增城农副产品销售中心→→送团.

增城绿道两日游旅游线路

1.第一天在增城广场接团→→荔城西堤公园自行车驿站(体验休闲健身自行车绿道)→→午餐(品偿农家特色美食)→→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白水仙瀑景区→→晚餐→→入住金叶子温泉度假酒店(含泡温泉).第二天旅游线路为正果湖心岛旅游景区→→白湖水乡→→午餐(品偿农家特色美食)→→增江鹤之洲湿地公园→→增城农副产品销售中心→→送团.

2.第一天在增城广场接团→→荔城西堤公园自行车驿站(体验休闲健身自行车绿道)→→午餐(品偿农家特色美食)→→何仙姑旅游景区→→小楼人家旅游景区,报德祠→→晚餐→→入住金叶子温泉度假酒店(含泡温泉).第二天旅游线路是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白水仙瀑景区→→午餐(品偿农家特色美食)→→大丰门景区漂流(体验华南第一漂)→→增城农副产品销售中心→→送团.

发放增城市休闲市民证

增城市与此同时大力推行增城休闲市民计划.对一年内到增城旅游5次或年内消费满3000元的增城户籍以外的游客,发放休闲市民证(卡),拉动珠江三角洲主要客源目标群来增城市进行重复或多次旅游消费,培植长久旅游客源目标群体.为向增城休闲市民提供多方面的优惠,增城市推出了“增城市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单位”,首批推26家示范单位.近期增城市将推出第二批示范单位,为增城休闲市民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特色美食,旅游购物,乡村旅游等多方面提供便利服务.近日,增城市还将结合绿道旅游推出绿道旅游示范单位,以促进绿道旅游的大发展.

篇二:增城旅游绿道

增城旅游绿道

时间:2010-03-08 15:38 来源: 作者: 点击: 303 次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连接主要的公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连接主要的公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非机动车途径和停车场、租车店、旅游商店、特色小吃店等设施及绿化缓冲区组成。

增城绿道建设走在全省前列。2010年1月5日-7日,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充分肯定了我市近年来建设自行车休闲绿道的做法,号召全省向增城学习绿道建设的经验。2010年1月19至21日,中共增城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力争在两年内建设500公里的3条绿道,一是自驾车绿道,以广汕、荔新、增白、新新和增正等公路沿线为主干道,建设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景观林带和景观节点;二是休闲健身绿道,以自行车道为主线,突出乡村体验、健身休闲功能,打造成富有田园风光特色的休闲旅游精品线;三是增江画廊绿道,以增江画廊为主轴,把从初溪水利枢纽到湖心岛的增江两岸打造成为现代生态型的“清明上河图”。通过以藤结瓜方式,将绿道建设成为发展绿色经济之道,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目前,我市已建成初具规模的旅游绿道,有以下三条: 绿道一:自驾车游绿道

目前,比较成熟完善的自驾车游绿道有两条:

一条是从凤凰城到白水寨的80公里自驾车游绿道。包括凤凰城碧桂园、荔枝文化村、增城广场、挂绿广场、自行车休闲健身道、莲塘春色景区、何仙姑旅游景区、小楼人家景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等在内的旅游景区(点)以及农家乐、驿站、厕所、停车场等自驾车游的配套设施,沿途植树种花种草形成绿色经济产业带。

一条是从鹤之洲至湖心岛的30公里自驾车游绿道。沿途可饱览增江河秀丽风光,游玩鹤之洲旅游景区、凤塔、雁塔、白湖水乡景区、正果寺、湖心岛旅游景区等旅游景区以及农家乐、驿站、厕所、停车场等自驾车游的配套设施,沿途植树种花种草形成绿色经济产业带。2010年1月20日,我市举行荔城到白水寨自驾车旅游绿道开通暨公交客车、出租车新车投入营运剪彩仪式,首条较为完善的自驾车旅游绿道正式开通。全市投入5.3亿对从荔城到白水寨、荔城到三江两条公路进行了高等级路面大修,我市第一条自驾车旅游绿道正式开通。市委市政府积极引进省属企业参加当地交通建设,将原增城市运输公司51%的股权转让给省汽运集团,并成立了广州市粤运汽车运输公司。新公司刚成立就一次性投入了76辆一级公交客车运营,对改善增城旅游交通形象、拉动自驾车旅游绿道发展将起到较好推动作用。

绿道二:休闲健身绿道

目前,增城休闲健身绿道以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为主。 “以藤结瓜”的模式,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以自行车健身绿道为“藤”,以沿线村庄、景点、农家乐、驿站、停车场、购物点等配套设施为“瓜”,串起风格各异的旅游节点,铺就农民致富路。全市目前已建成100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具体如下:

南段——荔城街路段:增江秀色尽收眼底

荔城自行车休闲健身道是增城最早开通的自行车路段,从增城大桥到八仙沙滩公园,全长25公里,道宽3.5米,路面铺设彩砖,是目前广州地区最长的彩色自行车道。

自行车道的走向沿路、沿江、沿村落委婉穿行,遇村绕道,遇水搭桥,设有观景台、亲水平台等,将

增江河沿岸风光、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农家风光融入其中。沿途有荔江公园、观海长堤、三忠古庙、佛坳公园、莲塘农业生态园、荔城临江公园、湿地风光、增江望月等30多个景点,游客穿游其中,步移景换,美不胜收。当然,你如果有雅兴的话,还可在长堤江边停下来垂钓一番,也别有野趣。肚子饿了就可以到附近的酒家或农庄尝尝这里的荔枝宴和生猛河鲜。

整段自行车道设置了多个服务区,服务区内配置有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购物点、自行车棚、凉亭、小卖部、洗手冲凉间等设施,在西堤公园服务区和三忠古庙服务区都有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

中段——小楼镇路段:小楼人家诗意田园

小楼自行车休闲健身道全长12公里,南接荔城,北接派潭,路径以水泥路面为主,部分路段铺设青砖。沿途有何仙姑家庙、千年仙藤、荔枝文化公园、报德祠、小楼人家等景点。

小楼自行车路径线面结合因地制宜,利用不同的地理生态背景,突出田园小路、荷塘清道、果林幽径三个主题风格。沿途设有两个自行车路径服务区(驿站),驿站里有游客服务中心、小卖部、凉亭、停车场、休息长廊、洗手冲凉间等设施。且在小楼江坳服务区设有自行车租赁点,在荔城租赁的自行车也可以在这里返还,在这里租的车也可以在荔城返还,轻松方便。

骑车转入小楼段时,可以选择在何仙姑家庙和报德祠或小楼人家等景区停下来,稍作休息。值得一提的是,“小楼人家”这个景区有六大休闲体验主题:以荔枝为主题的始祖鲜荔园;由栈道、荷花、游鱼围合的八仙湖;融道、佛、儒三教于一体的古迹报德祠;可容纳1000人同时就餐的农庄美食休闲中心;田园风光壮丽的农耕体验基地——冬瓜菜心万亩园;及历经800年沧桑的东西境古街。这六大主题都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自然景观、农耕文化的有机结合。

小楼冬瓜和增城迟菜心既是小楼的土特产,又是这里的名吃,大家都可以一尝为快,当然还可以捎带些回去犒劳家人。

北段——派潭镇段:叹尽山水美景

派潭自行车休闲健身道全长18公里,南接小楼,北止于榕树吓村。沿途风光旖旎,有派潭河风光、高陂头驿站、高滩温泉、白水寨乡村生态公园、金叶子度假酒店、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等景区景点。一边是翡翠秀丽的清溪小河,另一边是繁茂绵延的山林,游客可以悠然悠哉地骑着自行车一路漫游,饱览沿途山水美景。且在白水仙瀑景区和金叶子度假酒店服务区都设有自行车租赁点

来到这一站最好是先在白水寨登山、观瀑布、玩漂流,然后再骑自行车去寻找美味,烧鸡、山水豆腐、粉葛、白茶是派潭的传统美食,只有派潭才有的,一定不容错过。在白水寨山脚下的北山村,有当地政府精心打造的农家乐,游客可以在这里吃上地道的农家饭,蔬菜、鸡鸭鱼肉都是自家产物,口感特别清甜新鲜。游客还可以在这里的农家客栈租一套“乡野别墅”,在环形的天井里,坐着古老的木板凳与憨厚的农夫聊家常,感受客家人的院落文化,还可以跟农夫一起学习浇水种菜、摘草莓、挖地瓜,感受郊野乡间的悠然生活。

凉粉草、白水寨番薯都是派潭的地道土特产,记得买些作为手信哦!

东段——增江街段:酷似非洲、欧洲风情

正果镇段:水的世界、花的海洋、鸟的天堂

增江街、正果镇路段,自行车休闲健身道全长45公里,南接荔城鹤之洲景区,北至正果湖心岛景区,自北至南沿途经过黄河乡村公园、二龙古渡、湖心岛景区、汀塘榄园竹海、蒙花布乡村公园、正果佛爷寺、烟囱飞榕、南山古胜、鹤之洲景区等景区景点。且在湖心岛景区设有自行车租赁点

该段自行车道游的观光重点是湖心岛旅游景区,那里一条河道围绕整个岛,风光旖旎迷人,骑着自行车环绕着河道欣赏增江美景,凉风习习,花香淡淡,令人沉醉其中。附近的汀塘榄园竹海,乌橄榄树龄超过百年,十分罕见,榄树间隙里布满翠竹,在这里倾听鸟语水声,感受清风榄香,无比舒适。

增城市率先在全省建成的100多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被称为广州最长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

串联城乡,沿途建设了鹤之洲、白湖水乡、增江画廊、莲塘春色等一批生态景点,初步形成了绿上添花产业带,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自2008年10月开通以来,已接待游客达12万多人次,带动了沿线乡村菜心、红薯、鸡蛋等农产品脱销,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32元,增长12.3%;2009年增城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9281元,同比增长17.18%,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自行车休闲绿道沿线的小楼、正果、派潭三镇去年税收分别增长157.59%、71.46%、和44.03%。 绿道三:增江画廊水上旅游绿道

增江画廊,顾名思义,就是增江河上一幅绵延的天然山水画。我市规划建设起点初溪水利枢纽工程,终点正果湖心岛旅游景区,全长约35公里的增江画廊水上旅游绿道。增江画廊由东、西两岸组成,画廊整合了两岸从初溪水利枢纽工程到白湖百年飞榕、湖心岛河岸线的自然景观,伴随着正在规划建设的增江河两岸一年四季的鲜花带的映衬,将使市民和游客坐在游船上饱览“一江春水醉游人,两岸百花望荔乡”的美好景象,增江河两岸犹如一幅巨型、滚动的自然山水画卷。

画廊东岸以增江街沿江自行车健身道为主轴,结合田园风光和原有自然景观及历史人文资源,打造沿线鹤之洲湿地公园、增江公园、雁塔飞虹、南山凤塔、水乡龙舟屋、三桥倒映、联益亲水码头、沿岸钓场、光耀乡村码头和古木奇树、百年飞榕、湖心岛、榄园竹海等几十个主题景点。

画廊西岸景区有天然泳场、生态湿地公园、雁塔公园、西堤体育公园,荔江公园、滨江公园、万亩荔园、何仙姑故里、月亮湾公园、西湖滩人家、自行车健身路径、莲塘春色等多个节点。

远眺增江两岸,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古树名木、连绵青山,宽阔的柏油大道,漂亮的路灯,葱郁的绿树,绚烂的花草,耸立的高楼,令人赏心悦目。增江画廊风光旖旎,白天碧波荡漾,晚上霓虹倒映,置身其中,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的人间仙景,其乐无穷。目前,增城市已建成10多个码头,沿途两岸景观正在规划布局,水上的三无船只(无证无照无船主)正得到有效整治,高档次的环保游船正在定制中,预计今年5月份前后游船开通。

目前,增城市市委、市政府正在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继续加大力度投入竞争性扶持资金,进一步完善三条绿道的配套设施。相信,几个月之后,增城市具有全新面貌的旅游绿道就会呈现在市民和游客面前,将会在全省更好地起到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市北部生态产业的“绿色崛起”。

篇三:增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增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简介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08-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二、规划范围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本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覆盖的范围为增城市域1616平方公里水陆域总面积。

2、中心城区总体规划范围

包括荔城街道办、增江街道办、朱村街道办,总面积313.96平方公里,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实行总体布局。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广州教育城gzjyc.cc

1、战略目标

以建设“新穗东、新增城”为要求,树立“以人为本、城乡统筹、营造环境、发展产业、促进创业、解决就业、富民强市”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

2、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市域总人口现状(2007年,下同)为106.7万人, 近期和远期分别达130万人和16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5万人,暂住人口约为55万人。到近期增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远期城市化水平达到75%左右。

3、城镇等级职能结构

规划市域城镇规模分为四个等级,人口规模大于50万的城市2个(中心城区、新塘镇区),人口规模20-25万人的城镇1个(石滩镇区),人口规模10-15万人的城镇1个(中新镇区),人口规模小于5万人的小城镇3个(小楼镇区、正果镇区、派潭镇区)。

根据南中北的资源禀赋差异,构筑南中北三大经济圈,形成三大主体功能区,以“两城三中心”带动全市协调发展。南部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圈,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化区(即重点开发区域),以“产业升级,工商并举”为宗旨,重点把新塘建设成为广州东部生态工业卫星城。中部打造都市生活圈,为优化开发的文化产业区(即优化开发区

域),以“都市服务、文化兴城”为宗旨,重点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城、国际会议休闲中心和广州市城市副中心。北部打造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为限制工业发展的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区(即限制开发区区域),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为宗旨,在保护中适当发展旅游休闲产业,逐步把北部建设成为世界级、国际化的乡村公园。

4、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两城三中心,三圈五轴线”的城镇空间结构。“两城”指增城市区和新塘镇区; “三中心”指石滩、中新、派潭三个中心镇;“三圈”指南、中、北三大经济发展圈; “五轴”指沿增江发展轴、沿广惠高速公路发展轴、沿广汕公路发展轴、沿坪新快速路(新新公路)发展轴联和沿广河高速交通联系轴。

5、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交通、给水、排污、电力、电信等市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协调,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适应城镇布局规划要求,建立布局合理、使用充分、服务高效的城乡社会设施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风景资源保护。

四、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1、增城市总体发展目标

增城市总体发展目标是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增城市功能定位为广州东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穗东中心、广州生态旅游示范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广州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和广东省重要的教育基地之一。

2、中心城区城市性质

增城市中心城区规划为广州市城市副中心、文化产业城和国际化会议休闲中心,是全市政治、文化、教育、信息、研发综合中心。

五、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结构

1、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中心城区2015年人口规模40万人,其中暂住人口约10万人;2020年为54万人,其中暂住人口约为15万人。

(2)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00平方米。

2、城市空间布局

在空间上形成“一心两轴三组团”风车型城市空间结构。通过城市西北山体的渗透,西南方向保留山体对城市的融入,东面大片山体的自然屏障,再加上增江河从城区流过并与3000亩荔湖的贯通,形成有机的山水生态格局,体现了“山城共融、城水相依、天人和谐、花木生辉”的规划理念。

(1)“一心”:荔城商贸综合服务中心

将荔城建成一个商贸服务、文化教育等综合服务功能中心,另外,增江街和朱村街分别成为形成两个城市副中心

(2)“两轴”:广汕公路及增江河

增城城市发展主要依托广汕公路以及增江河两条发展轴线。广汕公路是增城连接广州市中心的重要联系干道,朱村纳入中心城区后,城市空间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形成

增城西堤公园

沿广汕公路轴向的发展格局。广汕公路城区段成为增城中心城区的一条发展主轴。规划另外一条城市发展轴是增江河,中心城区发展对环境的指向性较强,沿增江河布局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休闲空间、商贸服务等职能,形成一条沿江发展轴。

(3)“三组团”:荔城、朱村、增江

规划中心城区内三个街道办分别形成3个发展组团,荔城和朱村之间主要通过山地和农地适当分离;荔城和增江街则以增江为边界,形成两个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发展组团。

(4)“风车”型城区结构

中心城区沿着广汕公路发展主轴与增江沿岸两条发展轴向往伸展,形成“风车”形的城市空间形态,在原来基础上向多个方向扩展。

(5)新城市中心区结构:蓝带、绿环、文轴

在新城市中心区当中,增江河为“蓝带”,与3000亩的荔湖连通,周边环抱的自然山体将被加以保护,形成“绿环”,共同形成’群山城边合、增江半入城”的山水格局。规划体现城市文脉的新城市中轴线(文轴)由增城广场为主的文化中心区、会议展览中心区、体育休闲中心区、行政办公区(市民花园)、荔湖、研发创意产业区组成。

六、主要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R)

以实现居住与就业就近平衡为目标,在荔城组团、增江组团、朱村组团分别规划新增居住用地,以多层住宅为主,在增江河两岸适当发展高层住宅。

2、工业用地(M)

按照相对集中建设的原则,规划中心城区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两片,即城东工业片区(东区高新技术工业区)、朱村组团工业发展区。

3、公共设施用地(C)

公共设施用地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文物古迹及其它公共设施等,重点结合城市中心和组团中心布置。

4、绿地(G)

规划绿地面积707.4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66%。人均绿地面积14.15平方米。公园绿地总面积为449.3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0平方米。沿高速公路、城市干道、增江、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绿地。

七、城市道路系统

1、交通站场设施

规划改造增城市旧城区原有的3个汽车站为公交首末站,增加朱村客货车站以满足城区发展和工业仓储的配套要求,增加城西车站以满足城市居民出行的要求。

2、道路网规划

荔城组团和增江组团道路网规划形成“两环”、“四纵”、“四横”的环状方格网格局。

“两环”——(1)城市外环:由二环路组成中心区的外环路,也是中心区的交通性环路,从外围联系两个组团;(2)城市内环:由一环路——增城大道——荔星大道——荔城大道——新桥路——东山路——一环路,从城区内部有机联系中心区各功能组团。

“四纵”——(1)西部的荔星大道;(2)城区中部的荔景大道;(3)城区中部的西园南路——增滩路;(4)城区东部的一环路——纺织路——东山路。

“四横”——(1)中部的荔城大道——新桥路——东山路——竹园路;(2)中部的光明路;(3)中部的增城大道;(4)一环路的南段。

朱村组团道路网规划形成“四纵”、“二横”、方格网状格局。

“四纵”——(1)西部的荔朱西路;(2)中部的朱村大道;(3)中部的广大路;

(4)东部的南大路。

“二横”——(1)广汕公路;(2)南大路。

八、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增城市公共设施按三级配套体系配置,规划市级中心2个、组团级中心6个、居住区级中心若干个。在荔城组团设置城市公共中心,以荔景大道为中轴线,沿线布置市级公共设施,形成集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文化娱乐、科技和体育设施于一体的市级公共设施中心。另外,结合广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规划水上运动中心和体育公园,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安排教育科研用地。

九、绿地系统规划

近期城市绿地率达到32%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人;远期城市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

盖率达到3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8平方米/人。

根据增城市生态大环境特色及山水城市总格局,形成以城南、城北、城东诸林地为中心城区绿色背景,以增江河沿岸绿化带为绿廊,串金星公园、增城广场、荔枝公园、金竹公园、东湖公园、荔湖等核心绿地及其它点状绿地,形成点(集中公园绿地)、线(带状绿地)、面(普通绿化)、体(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相结合的四维空间绿化组合。同时结合生产防护绿地、其它绿地的设置,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开敞空间。

十、城市基础设施

1、给水规划

围绕增城市中心城区水厂和管网布局规划,提高供水水质措施,节约用水管理,水源保护等方面对增城市中心城区供水系统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构筑覆盖整个区域安全可靠的供水主干网系统,逐步形成和增城市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相适应,水量供应充裕,水质不断提高、节能环保的供水系统。

2、排水工程

注重新旧系统的衔接,建设排放安全、综合利用的生态排水系统。导入生态学设计理论,遵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念,在原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优化污水管网和关键设施的布局,构筑“污水利用中水化、尾水排放生态化、污泥处理无害化”三位一体的污水处理系统。同时,适度处理初雨和开展雨水综合利用;遵循调蓄在先、排放在后的原则,并以水库、湖泊、湿地调蓄为主体,建立起防洪、排涝、景观用水相协调的雨水收集排放利用系统

3、电力工程

篇四:广东增城规划三大主体功能区

广东增城规划三大主体功能区 让“地尽其值”

2008年09月05日08:49 来源:《经济参考报》 E-mail推

纠错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荐: 提交

因地制宜,将区域土地规划为三大主体功能区,让“地尽其值”;在此基础上,启动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确保土地永续“升值”。广东增城市探索科学发展路径的第一步,始于土地。

这场被誉为“土地价值新革命”的试验历时五年多实践取得显著成果,引起各界关注。

6月底,由新华社广东分社、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共同主办的科学发展南方论坛在增城召开;7月,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再次选址增城。官方和民间机构罕见地密集注目增城。

经济学家认为,增城进行的种种变革对其他地区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两大战略催动土地价值革命

有平原,也有山地;有处于广深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也有毗邻粤北山区的广袤乡村,作为广州辖下一个县级市,增城1616平方公里的地理概貌几乎就是我国和广东省的一个缩影。

根据这一资源禀赋和各镇街区位优势,2003年,增城启动主体功能区战略重新布局新一轮发展。明确将九个镇街划分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位于广州、东莞、深圳黄金走廊上,发展工业优势突出,定位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中部,中心城区所在地,生活设施齐全,定位为国际化生活与文化产业区;北部,自然风光秀丽,定位为限制工业开发的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区。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战略构想?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解释,一个地区科学发展,关键是能否真正认识到脚下土地的价值所在。地不分南北,都有其价值,但如果盲目规划,搞不了工业的地方硬要上,就浪费和掩盖了土地的本来价值。因地制宜,土地才能真正发挥价值;真正认识到土地的应有价值,才能真正找到与其相宜的科学发展方式。

这个听似简单的土地价值辩证法在现实中遭违背的情形并不鲜见。与全国许多市县一样,过去多年,增城也走的是“一窝蜂”、小而全的发展方式,各镇村搞工业,“村村点火、镇镇冒烟”,全市共建有数百家小水泥厂、小漂染厂和采石场。工业效益并不好,而且造成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备受外界责难。

增城曾多次组织召开寻找发展潜力务虚会,如何改写增城经济图谱成为主题。决策层重新辨认区域国土的价值,为增城谋划转身。

“功能区建设是一场土地价值革命。通过规划建设主体功能区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全国尚无先例。”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福刚告诉记者。

但增城并没有就此停止探索。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实质是让区域国土“尽其所值”,能不能确保区域国土永续“升值”,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决策层的目光瞄向更远的未来。

在建设功能区基础上,增城又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开始进行更深层的土地价值变革。内容简括为:“四性原则”即净化、绿化、人性化、艺术化;“四原保护”即保护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四边绿化”即绿化山边、水边、路边和村边;“五园变化”即田园、家园、果园、校园、工业园变公园,从而形成“全区域生态大公园”。

朱泽君认为,公园化战略不是仅仅搞几个公园,其本质是“天人合一”,强调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应同自然界物种繁衍进化协调进行,人类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要发挥能动性反哺自然,用公园的理念和标准“规划建设”自然,这是人类对自然的再优化。大自然再优化后,必然也回馈人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人的现代化;催生新产业经济热点,提升区域持续发展后劲。

“增城全区域公园化战略找到科学发展的长效路径,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段华明这样评价。

“制度调控”引导干部推进科学发展

决策层调转航向,但从既有的发展路径中真正转身,何其之难?

由新发展战略引发的“困惑”问题迅即跃上台面。北部三镇800多平方公里禁止发展工业,造成较大财政缺口,生态如何保护,税收怎么办,干部怎样考核??

“哪一个问题解决不好,都将可能导致战略破局。”增城市长叶牛平说。

但这些现实问题恰恰也成为增城一系列制度创新的突破口。

增城创新建立生态发展补偿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从2003年开始,每年从南部工

业镇税收超收返还额中提取10%给北部农业镇,每个镇年补贴不少于300万元,2006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000万元,2008年给北部镇转移支付达到4520万元;二是设立北部专项发展资金。从2006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反哺北部镇;三是对发展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逐年提高补贴标准,今年达到每亩21元;四是北部镇税收市级留成部分全部返还。

这被视作一箭双雕之举:南部工业区反哺北部生态区,保障了北部干群安心做好生态保护、农村发展等工作;北部生态良好也使南部发展环境更具竞争力。

GDP增长指标是以往衡量官员政绩的惟一标准。新发展战略下,如果沿用这种考评办法,那么限制开发地区的干部永远只能处在考评末位。组织部门感到,这不公平,而且将导致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冲动再起。

为此,增城创新建立一套“双考核”考评标准。第一套指标为“镇街全面工作”,体现“好”字,更多注重民生和生态建设指标;第二套指标为“镇街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快”字,按功能区区别考评,南部重点考核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同时对环境的保护等;中部重点考核文化产业、城市管理等;北部重点考核生态旅游和都市农业,不考核工业。

“因地制宜分类考核,GDP不再是惟一指挥棒,即使是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北部镇,干得好也能脱颖而出。”增城市委组织部长冼银崧说,干部对这样考核都没有话说,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城还根据功能区定位侧重配备干部。在南、中部镇街班子中,配备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和城市规划等专业干部55名,占干部人数的61.8%;在北部镇班子中,配备旅游、农学类专业干部12名,占干部人数的30%。

组织部门对干部的培训也是“因材施教”。例如,组织北部干部赴成都培训“农家乐”,引导干部组织农民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等产业;而南部干部则赴江浙等地学习城区建设管理、城乡统筹等。“干部带着任务去,回来要写考察报告,并要用到实处。”增城市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范永新说。

土地“活”了 产生科学发展化学效应

土地还是这片土地,但一旦其应有价值被充分发挥,就将增城送上一条科学发展轨道。人类反哺自然,工业反哺生态,生态反哺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增城处处显现土地“活”了之后的生命力。

漫步增城,仿佛置身一幅生动优美的风景画。山乡、田塘绿色遍布,山头变成森林公园,村庄社区公园化,间配景观林。这是优化区域国土生态的结果。去年增城投入植树绿化资金就有一亿多元,全市宜林地绿化率已达97.4%,森林覆盖率52.9%,人均绿地面积15.8平方米。

南部实行产业组团集聚方式发展生态型工业,组团之间建设绿色生态隔离带,保留田园风光;集聚区内按园林化设计,使发展环境更具竞争力,短短几年,就培育出汽车、摩托车、牛仔休闲服三大支柱产业;区内亿元企业2000年仅七家,去年猛增至100多家。中部大力发展国际化会议休闲和文化产业,生活安居环境不断优化。北部受益于生态补偿机制,成功打造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建设了小楼人家、正果湖心岛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旅游承载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每年仅旅游收入就超过3000万元,已初步具备造血功能。

2007年,增城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10亿元,财政总收入77.22亿元,分别为2000年三倍和10倍,连续六年“领跑”广东67县(市);人均GDP6878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经济和生态上去了,农民有没有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呢?

篇五:增城市永宁街总体规划

《增城市永宁街总体规划(2013-2020)》

简介

一、规划前言

1、概况

永宁街位于广州市东南部,批准成立于2012年8月,隶属于增城市管辖。永宁街南接新塘镇、北接中新镇和朱村街,西接萝岗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接仙村镇,是广州 “东进轴”中心位置和穗莞深“黄金走廊”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增城市“一核三区”中“东江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规划期限

近期:2013-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3、规划范围

本次永宁街总体规划范围为永宁街全域,总面积约104.14平方公里。

二、规划内容

1、性质定位和发展目标

(1)永宁街总体发展目标

本次规划确定永宁街的城镇发展目标为:穗莞深经济走廊重要成长空间、广州东部交通枢纽重要组成部分、广州东部宜居宜业活力新市镇。

(2)城镇性质

广州“东进”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对外交通便利、商贸商业发达、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岭南特色的品质宜居新市镇。

(3)城镇职能

职能一: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职能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平台

职能三:高端品质宜居重要板块

2、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结构

(1)城市规模

①人口规模:2020年永宁街总人口43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5.71万人,户籍常住非农人口1.79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90.9%。

②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永宁街建设用地规模为5407.68公顷(含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同),人均建设用地138.13平方米/人。

(2)城市空间布局

规划永宁街空间结构体现为“一轴、两心、三带、四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轴”:沿新新公路的城市发展主轴,南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北接荔湖城生态高尚社区,中部有老城区。

“两心”:两个城市中心。一处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另一处为香山新城中心,位于南香山南侧,依托良好的山水环境,打造行政文化休闲中心,带动香山新城的开发。

“三带”:两条生态景观带及一条特色商业发展带,分别为重点打造的永和河一河两岸文化景观带、连接香山新城中的和老城区之间的生态景观带及以香山新城中心为核心向新新公路发展的特色商业景观带。

“四组团”:分别为以东部交通枢纽为中心的综合商业商务组团,依托增城经济

技术开发区发展的低碳产业组团,以香山新城区为核心的综合居住组团及结合南香山与美丽乡村发展旅游的生态旅游休闲组团。

(3)主要用地布局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0414.53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5716.08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5407.65公顷),非建设用地4182.13公顷,发展备用地516.32公顷。

1)居住用地

主要分布在规划区西部沿新新大道两侧布置。规划居住用地面积1587.42公顷。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用地面积为311.89公顷。包括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科研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用地、文物古迹用地。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用地面积为388.06公顷,包括商业设施、商务设施、娱乐康体设施、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等。

4)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规划区城市道路面积约876.74公顷,城市道路用地包括规划区24 米以上的道路用地,不包括高速公路用地和国道用地。交通场站用地29.94公顷。

5)公用设施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总面积70.04公顷。包括供应设施用地、环境设施用地、安全设施用地及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6)绿地与广场用地

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共990.19公顷。

3、禁建区控制

永宁街的禁建区包括:具有特殊生态价值的区域绿地以及重要交通干道和市政走廊两侧划定的禁止建设的控制区等,规划期内不准建设区必须保持土地原有用途,除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项目、管理设施外,严禁在不准建设区内进行非农建设开发活动。不准建设区包括: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坡度大于25°、高程大于50米的山地、高压走廊、集中成片分布的基本农田、现有水系防护绿地、城市绿地以及其他需要严格控制的生态廊道等。

本次规划划定禁止建设区面积43.42平方公里,占规划范围内用地总面积的41.69%。

4、镇村体系规划

规划将村庄等级分为两个层次,即“城镇社区-中心村-基层村”的结构,形成4个城镇社区、2个中心村、16个基层村三级体系。

城镇社区:指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人口相对集中,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近期即将开展“村改居”建设的城中村。城镇社区包括萎园、简村、长岗、岗丰。 中心村:指镇区地域范围外区位条件相对较好、人口用地相对集中、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相对齐全的农村社区中心,其经济产业、设施配套等能够辐射到周边的村庄。中心村包括路边村、九如村。

基层村:是指镇村体系规划中,中心村以外的一般村庄,此类型村庄为农村最小的完整行政单元,其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本村村民的日常需求。基层村包括叶岭村、冯村村、中元村、石迳村、公安村、郭村村、下元村、翟洞村、塔岗村、湖中村、百湖村、陂头村、白水村、斯庄村、湖东村、章陂村。

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永宁街道路系统主要由对外交通、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组成,

道路系统跟城市的组团结构相适应,每两个组团之间最少保证有两条主要道路联系。城市四个规划组团间主要道路形成方格网的城市骨架路网。

对外交通规划:

(1)高速公路:构建“一纵一横”高速路网对外交通骨架,“一横”即广惠高速,“一纵”即花莞高速。

(2)快速路:构建“三横三纵”的快速路网结构,“三横”即永宁大道、广园快速、荔新公路。“三纵”即新新公路、香山大道,沙宁公路。

(3)铁路交通

广深铁路自西向东经过永宁街,连接广州与深圳,于东部枢纽中心设立站场。 广州东部(货运)联络线,自南香山北部穿越永宁街,于永宁街境内设置增城货运站场,承担开发区与外界的物流运转。

道路交通规划:

构建“三纵四横”的区域道路交通网络。三纵:新新公路、香山大道、沙宁公路。四横:永宁大道、永顺大道、创强路、广惠高速南辅道。

轨道交通规划:

(1)优化穗莞深城际轻轨线,主要沿新新公路中心线高架,自北向南穿越本区,设新塘站、永宁站、荔湖站。

(2)保留原13号线,自黄埔区接入,沿新塘大道白江段拐入环城路,至大敦村,象颈岭北,规划范围内沿途设1站。

(3)优化16号线,自新塘站接出,沿荔新公路经仙村片区,后经过石滩至荔城。规划范围内沿途设2站。

(4)建议延长地铁六号线,自萝岗区接入,经创优路、雅瑶河、香山大道接至新塘客运站设站,与16号线的形成换乘站点。

(5)新型有轨电车线路,结合东部枢纽沿新新公路及地铁6号线延长线规划新型有轨电车线路,途径碧桂园、荔湖城及开发区在永宁街内部形成环形交通,构筑换乘方便的交通线路。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形成“一核一心多点”的三级公共设施布局结构。按照规划配套体系永宁街形成区域中心1个,街道中心1个,社区中心5个。

“一核”为1个区域级服务中心,东部交通枢纽中心。主要的设施有大型文娱设施、专门医院、市域体育场馆等。配置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对市域的共享及与周边地区(如广州、东莞)的对接。

“一心”为1个街道级服务中心,香山新城服务中心。以街道(镇)为中心配建划永宁街区服务的公共设施,分布于街区中位置适中、交通方便之处,强调服务半径和交通可达性。

“多点”为5个社区级服务中心,为荔湖城片区服务中心、永宁街老城区服务中心、凤凰城片区服务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中心和宁西片区服务中心。在每一个社区中心综合布置。服务设施包括中学、卫生服务中心、文化站、体育场、老年人服务中心、派出所、社区服务中心、邮政、肉菜市场等。

7、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1)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多轴、多心、多级,空间连续的点(公园、公共绿地)、线(带状绿地、绿廊)、面(自然山体林地、城郊农田)结合与多种绿化形式相结合的复合式城市绿地系统。

“背山”主要是指背靠南香山,以其为绿色斑块核心,形成城市的绿色屏障和背景。

“水脉”指永和河和雅瑶河支流两条贯穿规划区的主要河流,构成了永宁街的两条天然蓝色水脉。

“绿廊”指规划范围内的隔离绿带,以及沿水域、高速公路、铁路、道路等两侧布置的带状绿地,包括由新新公路、香山大道、沙宁公路、永宁大道、永顺大道、创强路、广惠高速南辅道等沿路绿化带为景观通廊,串联各城市公园绿地。 “公园”则结合旧城改造及用地置换设置小型公园绿地并重点结合永和河串联的花卉基地及无忧花园建设打造永宁主要的带状公园。

(2)景观系统规划

提出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要素,加强城市的特性及可识别性,强调形成各具特色的形态、景观、尺度等,以人为本,引导建设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保持以“山水格局,生态绿城”为特色的自然风貌。建设形成--可识别的城市、有序的城市、开放的城市、人性化的宜居城市。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