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中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5:35:01 字数作文
篇一:文博作文
我的泥塑
胡集小学六年级 杨文博 老师给我们留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做泥塑。
早上,我,欣姐和爸爸一起去挖胶泥。现在,胶泥不好找,我们找了半天,终于在河岸边上发现了胶泥,我们就像发现了宝藏似的高兴极了!我们就搬了几块回家。到了家,我们把胶泥摔成沫,再加上些水,揉成泥团摔软,就可以捏小动物了。
中午,我们开始捏小动物。我不知道做什么,欣姐说:“我要做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泥塑”。“那我就做一只小刺猬吧!”我说。 我先做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再用胶泥做的小条条粘在上面,可是小条条老是粘不上,就算粘上了,不一会儿,就会掉下来了。再看看欣姐的,她要快做好了,我更着急了,总是做不好,我一下子摔在了地上,奶奶走了过来说:“怎么了”。我说:“我不会做”。奶奶说:“我来教你做”。我又重拾信心,与奶奶一起做了起来。奶奶一步步地教我:先捏出刺猬的轮廓,再用刻刀有顺序的刻出一个个小三角形,不要断,最后做上鼻子和嘴就完成了。原来这么简单,在奶奶的帮助下我完成了这一生中第一件泥塑作品,别提多高兴了。
这就是我第一次做泥塑,我的第一件泥塑作品——小刺猬,我的泥塑朋友。
指导教师:杨春玲
篇二: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三语文作文复习:近期作文审材料立意分析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审材料立意分析】
挣脱“地球的引力”,“会变成流星”,“在天宇中飘行”,这虽然在事理上说不通,但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我们是明白的,就是说事物或人不能没有限制和束缚,否则就会失去生命或生活的轨迹。“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说生命或人生要根植大地,要有固定的根基。前者说的是人或事物不能追求无限制的自由,后者是说人或事物要有根基、限制和约束。诗意的本身就是一个限制,它否定了“自由”,肯定了“限制”,这恐怕不利于考生写作能力的发挥。
(一)学做一棵深深扎根于大地的大树吧,只有先扎下坚实的根,才能滋长出繁茂的生命。
(二)每个人都向往追求自由的生命,然而,自由并不是一段无拘无束的旅程;每个人都向往如白云一样舒卷自如地航行,然而,舒卷自如也定然会马上漂浮得无影无踪。
(三)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一种约束的力量。河流需要有河岸的约束才能自由流淌,鲜花需要有季节的约束才能自由地开放,理想需要有正义的约束才能不发狂。
(四)拒绝无依无附的“自由”,深深“扎进地层”。“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自由不可取,要做“深深地扎进地层”的人。考生可选取的角度有“理想太高远,实现理想要扎实去努力”“成功需要束缚”“自由是相对的”等。
【2012年福建高考作文审材料立意分析】
材料两句话的地位和作用是对等的第一句仅是引言,没有多大意义。第二句才是要害所在。关键是对“路程”内涵的理解。从材料的字面意思看,应着重谈有限的时间里人们能做多少事,或者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面人们要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也可以阐明人生奋斗的价值所在。有些考生受“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影响,会去阐述“如何提高速度”,并引用诸如博尔特之类的材料,这样是不恰当的,因为题目的重点在于后半句:“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考生不应停留在“赛跑”的物理意义上,而应该挖掘“赛跑”的喻义,指出我们应尽量缩短做某件事所用时间,提高我们的效率,这样在人的一生中才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丰富我们的生命,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
这是辩证分析类的作文题目,要运用辩证思维认识材料和标题中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1)彼此依存。(2)主要与次要。(3)取与舍。(4)条件与结果。(5)整体与部分。
(6)原因与结果。(7)量变与质变。(8)现象与本质。(9)共性与个性等关系。
如2011年北京卷作文中涉及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就是彼此依存关系,单有硬实力还不行,还得有软实力,当然还涉及到主要与次要关系。“竟争与活力”则属于条件关系,也就是说竟争是带来活力的条件。又如全国卷作文中涉及到的“德与利”“理与情”就是取舍关系,只能舍利取德,或弃情就理。再如上海卷材料中“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是对立统一关系。
【“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审材料立意分析】 爱因斯坦以小伙伴为镜子,把脸洗了又洗。小伙伴以爱因斯坦为镜子,草草洗了手就上街了。两个人犯错的共同原因在于以他人为镜子,忽略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可知,人应该以自己为镜子,审视和映照自己。“镜子”可理解为“参照物”之意。
1、以己为镜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很多人都以此为真理,但我却觉得,这些镜子有时不但不能使你看清真相,反而会让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只有以己为镜,才能助你穿过表象,看清自己的实质,才能让你在不断地被揭露缺点后获得成功。
2、走自己的路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们不能把别人当作自己的镜子。相反,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因此走自己的路,人生才会精彩。
3、以己为镜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一生中与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本身,唯有以己为镜,才能正确的掌握自己的人生。
【“雨后清浊”审材料分析】
材料中,“雨”指外部环境的变化,例如贵贱、荣辱、得失、祸福等方面的变化。“清”,即“洁净如洗”,指人品行高洁。“浊”,即“浑浊如染”,指人道德污浊。材料的寓意首先讲的是环境外物的变化对人道德品行的影响,即随着环境变化,有的人依旧品行高洁,而有的人变得污浊不堪。根据对材料不同角度的理解,我们可以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构思立意: 角度一:一个人要秉持自己的气节,方能坚守自己清高的操守与对光明不懈的追求。
角度二:一个人要保持一种淡定的心境,才能从容面对生活中的荣辱得失。
角度三:面对突发降临的苦难,决定命运的是我们自己。
【“取杯子与喝水”审材料立意分析】
材料内容包含两个层面:1、学生抱怨。(说这番话的特定背景)2、杯子与水的关系。
目标是水,而杯子只是工具,而对杯子“精美与否”的在意与得不到精美的杯子(不是得不到杯子)是产生抱怨的根源。学生要喝的是“水”,“杯子”只是盛水的工具,因此“水”与“杯子”的关系,就是谁主谁次、谁本谁末、谁内容谁形式的关系。这则材料的含义也就是告诉我们生活中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不能迷失在那些不重要的东西上。教授有关“水”与“杯子”的话,原来是针对学生的抱怨而发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压力产生的原因和如何释放压力而说的。 审题时要有整体意识,脱离层面一或层面二都会被判为离题作文。如脱离层面一(教授谈话的特定背景是学生抱怨,只论“杯子”与“水”的关系):1、注重内在美(不要追求外表的美)。2、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3、别让虚荣蒙蔽你的双眼。如脱离层面二(只论学生抱怨的现象,忽略教授谈论的“杯子”与“水”的关系):1、要学会乐观、要自信。2、谈压力。
审读材料一定要有整体意识,切忌只孤立地抽取材料中的某个词语、某层含义,然后以此为话题或题目而撇开材料的其它含义或关键词行文。一般情况下,只抓取材料中的一个两个关键词或单层含义作为行文依据都会脱离材料的整体含义。相反,只有综合考虑材料的整体含义,兼顾材料的多个关键词句和多层次含义,整合出一个完整的句子作为中心论点,才恰当。
1、坚守本心,拒绝诱惑。2、要坚持自己的最初目标和梦想。3、认清目标,给自己松绑。4、拨开名利的迷雾,为自己减压。5、压垮你的是自己。6、别让功名遮望眼。
【“与公交车司机较真”审材料立意分析】
材料起提示作用的关键句有第二段的“做人就要这样,该认真的就绝不儿戏,也不容许被别人儿戏!”、第三段的“除非真是合法权益受侵犯,否则无理‘较真’等同野蛮!”。关键词分别是“较真”与“宽容”,可任选其一立意,但结合二者的立意水平显然更高。
①有条件的认真或该认真时才认真(暗扣“宽容”)。
②有原则的宽容或不能凡事都宽容(暗扣“较真”)。
③既要认真,也要宽容。
④分情况去“较真”(“较真”须看场合)。
⑤如何正确对待“较真”(“宽容”)。
⑥追求“较真”,也须有宽容之心。
⑦有限的宽容,适度的认真。
文章来源:福州五佳教育网www.wujiajiaoyu.com(中小学直线提分,就上福州五佳教育)
篇三:作文的中心
作文的中心
“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始终贯穿、统帅所有的材料。我们写作时,不论是平时写作文,还是写考场作文,心中始终都要为所写文章拟定一个明确的中心,做到中心明确。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都要以中心为依据。“明确”即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因此中心的确立要鲜明、集中,这个中心要贯穿始终。“中心”的表述上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应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中心”所在的位置也要尽可能显著,最好让读者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中心明确”还包括中心正确、准确。“正确”就是作为中心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要健康、积极。“准确”就是对题目、材料的把握要不偏不倚,重点准确、突出。对于“中心明确”的写作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章中心要单一集中。即文章必须有一个中心。作文时,如果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会使人感觉不知所云。一篇文章,内容应该丰富,但中心必须明确。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受中心的约束和统帅,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 2.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鲜明。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别人一目了然,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观点或主旨,这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写作时,可以开门见山点题。 3.特定文体应有特定的中心表现形式。不同的文体中心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议论文中表现为某种思想认识,具有明显的逻辑成分,中心论点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在记叙性的文章中表现为某种感受或意象,明确的理论概括很少或比较含蓄,有时也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人记事的意义或自己的感悟。 总之,无论写何种文体的作文,都要做到紧扣命题,中心明确,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失误提醒】 平时作文或考场作文,在“中心明确”要求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失误: 1.审题失误,中心偏失。不管是何种形式的作文,第一步都要审题,命题作文也要审题。审题是写好作文关键的一步,只有审好题才能写出中心明确的好文章。审题时应该尽量看清楚作文题所给的材料或提示性的话语,不要过于匆忙地下笔,在审清楚要求的前提下再确立文章的中心,这样文章才能在符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围绕中心展开,否则,审题失误必然会造成文章中心的偏失。 2.中心思想不明确。在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上考生常出现的失误有:无中心,写了一些事情,但不知所云;不管与上文是否衔接,在文章结束前写上几句闪光的与文章中心无关,但有思想意义的话点明中心;多中心,文中几件事没围绕一个中心写。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避免这些毛病。 3.所写过于笼统,过于抽象。这是很多考生写作文的通病,也是中心不明确的重要表现。不管写什么体裁的作文,都要尽量写得具体、生动,尽量描细节、写细节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中心,这样,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旨鲜明,中心明确。 【升格前】那也是一道风景 黄晗卿 当你仰望夜空中那轮明月时,你心中是怎么想的呢?倘若此时的你正快乐无比或遭受不幸,也许你会见月乐怀或见月伤怀。高兴也罢,
不高兴也罢,你何必苦苦追求生活的完美呢?
当生活完美时,我们当然高兴。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完完美美,一帆风顺呢?为了追求完美,我们这群莘莘学子可谓是极其努力:很是听父母的话,努力学习,力求上进。十五的月亮,万般皆美,十五月圆之时,万家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是生活有时又是不完美的,不圆满的,残缺的。但我们也要反过来看,不圆满,不完美,残缺也不是一无是处。你瞧,那满天闪烁的星星,都围绕在残月的周围,这何尝又不是一幅“众星捧月”的美景呢?当你面对生活中的残缺时,何尝又没有朋友们的关怀呢?你再用心观赏一下这朦胧月色下的景物,这难道不是一道优美的风景吗? 当生活夺去了史铁生的双腿时,年轻的史铁生面对这份残缺,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他在那里默想、思索,于是那古老的地坛上,又多了一道风景。再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我与地坛》,于是文坛上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当我读起《我与地坛》,我感觉着这份残缺给史铁生带来的痛苦,内心充满了同情。然而,更令我感动的是那份母爱的真挚与伟大,我很清楚地记得,文章中的这句话“凡是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当史铁生与母亲共同面对生命中的这份残缺时,一种震撼人心的母爱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一道风景,多么的让人刻骨铭心。 但是,人是不希望残缺的,是要求完美的。我们班的班长,就是完美的,他几乎什么都行,样样在行,真是把我们大家羡慕死了。他的物理成绩第一,化学、英语、数学、语文成绩均为第一,连体育也第一。他人又长得帅气,多少女孩子围着他转,把全班的男生嫉妒得要命。所以,追求完美是一道风景,是一道更别致的风景。 完美当然是一种美,但残缺也是一道风景,甚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升格后】那也是一道风景 黄晗卿 当你仰望夜空中那轮残月时,你心中是怎么想的呢?倘若此时的你正遭受不幸,也许你会见月伤怀,慨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可是朋友,你也知道“此事古难全”,何必苦苦追求生活的完美呢?我们何不用一颗博大的心去接受生活给予我们的风风雨雨呢?你瞧,那满天闪烁的星星,都围绕在残月的周围,这又何尝不是一幅“众星捧月”的美景呢?当你面对生活中的残缺时,想想朋友们的关怀,友谊岂不也是一道真情之景吗?你再用心观赏一下这朦胧月色下的景物,这难道不是一道优美的风景吗? 当生活夺去了史铁生的双腿时,年轻的史铁生面对这份残缺,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他在那里默想,思索,于是那古老的地坛上,又多了一道风景。再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我与地坛》,于是文坛上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当我读起《我与地坛》,我感觉着这份残缺给史铁生带来的痛苦,内心便充满了同情。然而,更令我感动的是文中的那份母爱的真挚与伟大。我很清楚地记得,文章中的这句话“凡是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当史铁生与母亲共同面对生命中的这份残缺时,一种震撼人心的母爱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一道风景,多么地让人刻骨铭心。 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坎坷需要去跨越,残缺几乎是一种常态。我们每一个人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些缺陷和不足,当面对这些缺陷时,我们努力地奋斗,不断克
服困难,挑战自我,完善自我,于是人生的舞台上,又多了一道用激情与进取交织而成的风景。 有了战胜一切磨难、不幸的信念,当你面对残缺时,你还会感伤哀叹吗?那么,再看看残运会的选手们吧,他们为了祖国的荣誉顽强拼搏,付出努力,不论成败,不论得失,他们都是胜利者!正如海明威的一句话: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残奥会的选手们,他们已经战胜了自我,已经用自己的顽强精神向世人昭示,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他们是打不败的,虽然上帝给他们带来了不公平!他们的肢体残缺了,但他们却拥有完整的人生! 残缺也是一种美,也是一道风景,甚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升格点评】 原文的致命弱点在于观点(中心)摇摆不定,一会儿说完美好,一会儿又说残缺好,文章似乎想要全面来谈,肯定两者都好,但取得的客观效果是非常差的,导致两者都没有谈好,甚至给人以混乱的感觉,这就是无中心或中心不明确类文章的最大毛病。 而升格后的文章从天空中的残月写起,自然地引出人生残缺的话题,起笔自然而亲切。紧接着,举了史铁生的例子,在例证的前提下,充分地展开理论论证,观点鲜明,中心明确。尤其让人觉得可信可亲的是,作者的话语十分亲切、自然,毫无大话、空话、套话,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作者把残缺说成是一道风景,甚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观点颇具几分诗意。 【素材链接】 词坛泰斗乔羽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我的祖国》《难忘今宵》等歌曲唱遍大江南北,晚年他又积极投身教育、公益事业,在家乡创办学校,可谓老而弥坚。 黄永玉是一代大师,在绘画、雕塑、散文、诗歌等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 宋祖英是青年歌唱家中的佼佼者,不仅深受国内观众喜爱,还先后在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和美国大都市等地成功举办了独唱音乐会,把中国民歌唱到了世界舞台。 思路点拨: 写名人的魅力,一篇文章中未必只选择一位名人,我们可以抓住一个中心,把几位名人组合到一起,既可以品味他们各自的魅力,也可以领略他们共同的风采,使文章既达到中心明确,又做到材料丰富。以上三位名人
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创造了各自的成就,令人景仰。因为他们的心中目标明确,目标坚定
篇四:材料作文“中心与边缘”及范文(6篇)
材料作文“中心与边缘”及范文6篇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范文广场】
1、但使心无恙,边城不凄凉(孙慧敏)
人们似乎生来就对“中心”有一种热切的渴望,握功名利禄在手,顾六合八荒在旁,似乎一切都为自己而存在。于是心窃喜,便有得意忘形者;于是心迷失,便有落魄边缘者。人们追寻着“衮衮繁华地”,却终究不堪一场“西风吹客衣”。
其实,边城亦有质朴的魅力无限,亦有淡雅的韵味悠长,我们又何必执念于中心那种“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荣耀感,而忽视了边城这样“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呢?其实,但使心无恙,身居四方皆是一样;若是不沉沦,边城荒漠亦不凄凉。
是的,我们的生活会流溢着怎样的华彩,我们的生命会承担起怎样的重量,这一切其实无关乎较他人地位的高低,或是与中心距离的远近,而只在于心,在于行。中心虽好,若是不忍拥塞,不堪倾轧,有过太多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逼迫,受过太多心灵无可治愈之痛的困扰,便也失去了我们为之苦苦追寻、赴汤蹈火的意义。天下之大,心灵何处不可为家?边城虽寂,却也宁静美丽,恬淡安然。若说无所适从,也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放心灵自由驰骋,让梦想努力扎根。不必逞言什么雄心大志,先在远离繁华的边城中历练一番便好。抱负施展得开,心志奋发得起,才真正算得上无所畏惧。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活在京城到儋州的巨大落差里,像苏轼一样酿一回酒,访几家客,笑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命运既然已为我们选择了“边城”的落点,我们便应努力持心如水,方得清明如初,淡然自始。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容应对宁古塔中的清苦时光,像杨瑄一样结四方友,伴万里身,静言“生经多难情愈好,未觉人间古道沦”,但自己既然已经置身“边城”的环境里,便应尽力护心无恙,方能破除凄凉,斩断邪妄。
很多时候,不是命运给了我们什么,我们便会沉沦于什么;不是人生因命运而突变,而是命运因心态而改观。恰如,边城不一定是生命历程的终点,它也可以成为我们一段梦、一颗心的归宿。因为,但使心无恙,边城不凄凉。
若心无恙,我们便可静静地融入边城那片寂静的月色,忘却繁华与功名,而不为孤独所困;若心安康,我们更可以主动地活成边城一株窈窕的垂柳,安享美景与流年,而不被时势所迫。
在这个人心指向浮华,人潮涌向中心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听从日本词人阿久悠先生的劝告,“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在慢下来的日子里,在静下来的边城里,找寻失落的美好,拥抱美丽的生命。
心若软弱,纵铁甲难护;心若向阳,消冰雪万丈;心若无恙,又何惧流光飞逝、流年匆忙?我自在边城中淡然,笑说,不凄凉。
2、心安即是归处(王奕儿)
中心和边缘,向来是作为对立面而存在的。位于中心的人,养尊处优,享受着其独有的便利、机会和认同;而边缘也拥有着让人平静的力量,它的质朴和别样同样是世人追逐的对象。但其实,无论是中心还是边缘,都可以是升华自己的地方——只要内心安宁,哪里都可以是你的归处。
初入社会者,大多会在中心与边缘的选择上踌躇不定。殊不知,中心既可以是繁荣的中心,也可以是沉沦的中心;同理,边缘既可以是瑟索的边缘,也可以是静心的边缘。其实,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可以成就一番精彩的人生。可怕就怕在你身处中心,却又贪恋着边缘的清穆;或是选择了边缘,又流连着中心的繁华。须知,中心也好,边缘也罢,外界的喧嚣不过都是过眼云烟,真正重要的是,安放好自己的心,于心安处细品人生。
正如卡耐基所言:“你快乐还是不快乐与你拥有什么、你是谁、你在哪以及你在做什么无关,它只与你在想什么有关。”的确,在你内心的强大力量面前,那些身外之物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就像苏子瞻,岭南不好又怎样?竹杖芒鞋又如何?他照样能把生命洒脱成一蓑烟雨任平生;就像曼德拉,罗本岛上的锌皮屋束缚不住他内心的光辉,所以即使身陷囹圄二十七载亦能再度升起??所以,即使身处世界的边缘,凭借一颗光明的心,你依旧可以创造出生命的中心。
可反观当下,人们不是被纸醉金迷的生活蒙蔽了双眼从而向着中心蜂拥而去,就是厌倦了忙碌的生活打着归隐的旗号去边缘消磨无聊的时光。而这些人,因为内心不安宁,所以永远无法拥有平静。于是,用不了多久,中心的人拖着疲劳的身体坐上了通往边缘的列车;而边缘的人打着哈欠大呼无聊,又走上了回到中心的路——人们荒诞地循环着之前的人生、大把的青春消耗在犹豫不决的路上,内心却依旧没有依托,这样的人永远也找不到生命的归宿。
海子在《西藏》中写道:“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诗人语言玄妙,但从中也能感受到心的力量。不管是中心还是边缘,只要内心安宁,那里就是你最好的栖居地。繁华与否,清净与否,都不是最重要的,心若安,再平淡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再忙碌的时光也变得细水长流,心若是不安,走到哪里都是流浪。
心安即是归处,心安即是吾乡。
3、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李鑫)
中心令人向往,机会,便利,资源,无一不闪着诱人的光泽,吸引着人们趋之若鹜,纷至沓来;边缘使人平静,质朴,别样,洒脱的生活别有一番精彩。中心与边缘在地域上的分化鲜
明而真实地存在,我们的人生也就自然无法绕开这一选择——是跻身中心还是安居边缘? 在“熙熙皆为利来,嚷嚷皆为利往”的社会,价值观念物化,精神世界外化的现代人更趋向于物质丰盈的中心。其实,追求中心本无错,但若沉溺中心,对梦想的追求就往往偏执成过分依赖资源或极力拉拢人脉的无谓挣扎。当人们习惯于通过身居中心而获得与众人同行的安全感以及虚无的自我认同时,中心的机遇便很难为失去初心的人们所利用把握。 相反,中心的繁华,却极易让人迷失。多少人忘记了“堂皇转眼凋零,嚣腾是短命的别名”的忠告,沉湎于追名逐利的激烈竞争中,在飞逝的岁月中遗失了梦想,迷失了自我;又有多少人在中心浮夸风气的熏染下,将物欲的满足看做最大需求,因精神的匮乏难以获得最纯净的精神满足,难以享受最简单的幸福。
因此,我认为,相比于极易导致内心贫瘠的中心,能为精神提供富足养料与自由空间的边缘更应成为人们的选择。我也更赞同陶渊明诗中所写的“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正如寂静山谷中,鲜花得以开得繁盛,流水依旧自在从容一般,拥有极大创造力的人又何尝不能于静寂的边缘获得自我生命价值的最大展现?山“空”如何?只要信念不空,一分一秒的努力与沉潜也会让人生充实而丰满;处于边缘又如何?只要初心未变,一点一滴的沉静与积淀也会成就心灵的丰盈与繁盛。
但这样一份对边缘的追求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刻意接近地理位置的边缘,而是说我们应该真正做到“心外无界”,如渡边和子所说“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如苏武一般,被放逐北海,仍持节牧羊,让汉朝的民族精神以此为中心升华;如沈从文一般,在万亩荷塘边,潜心学术研究,为中国服装史一笔笔填补空白;如梭罗一般,居于瓦尔登湖畔,在逃离主流世界的湖光山色中成为自己内心的主宰。
《哈姆雷特》中有台词这样说到——“即使使我置身于果壳之中,我也是无限世界的主宰者”。是啊,我们本就不应该过分依赖外界的环境与地界的远近,我们真正需要的,便是坚定初心,做自己生活的中心,由此,无论外界人多人少,繁华亦或是荒凉,我们都可以让生命之花开得自在与繁盛。
4、心系中心,不畏边缘(刘加彬)
无论是抽象还是具体,总有中心边缘之分。中心与边缘这对关系是辩证存在的,在边缘的映衬下,中心显得更加“高大上”,拥有着更多的便利、机会和认同。因此,中心成了大多数人的向往和追逐的目标,在边缘的人们努力奔向着中心。重要的是,不必在乎自己在边缘的处境,心中要坚信会进入中心。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有的人一出生就含着金勺子,便成为中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从边缘眺望中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中心。你可以现在在边缘,但绝不能抱怨,如果你想成为中心,就一定要心系中心,渴望到中心,甚至成为中心。“重要的不是你是谁,重要的你想成为谁。”心系中心,哪怕身在边缘。唯有此,在边缘的我们会从眺望中心,变为迈入中心。
“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契诃夫这样感叹道。诚然,追求更好的生活、更高的目标是人之天性,从边缘想挤进中心也
是无可厚非的。罗本岛锌皮房中的曼德拉可谓地处政治的边缘,但他却心系缓解种族矛盾的中心,27年不忘初衷,用自己伟大的心灵为南非民主建设架起桥梁。27年的牢狱生活,在边缘的小角落,但不仅没有削弱曼德拉目标,反而使他更加坚信自己的信念,身在监狱,心却一直紧随南非政坛。可见,无论身在多偏僻的边缘,心系中心是秘诀。
“没有了希望,一个人就不能维持他的信仰,保守他的精神,或保全他的内心纯洁。”巴尔扎克如是思考。是的,心系中心,是保持在边缘却亦能拥有持续追逐中心的希望。正如北宋范仲淹在四次被贬谪后,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亦能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高尚节操。虽距皇帝千里之遥,却心系皇帝,永远在心中贴近中心。
心系中心,就不畏身处边缘,无论迈入中心的机会多么渺茫,但那毕竟是心中的希望。那是潘多拉魔盒中人类最后的法宝,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助你迈入那曾经眺望无数次的中心。
5、花开边缘,不曾凄凉(穆彤)
中心之处,不乏香车宝马,川流不息,更有繁花似锦,碧树银台。只怕庸人忙忙碌碌,迷失在了中心地带的拥塞,似锦的人生最后还是沦为平庸。
边缘之隅,兴许大雪弥漫,星空暗淡,平添彻骨寒意,无限悲凉。只要人心永不沉沦,去探寻那边缘地域的魅力,平凡的生活终究也会流光溢彩。
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位失掉王位的国王。”的确,我们从生活的夹缝中获益良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在找寻属于自己王位的过程。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像梁衡所说:“正常生活中人人可以为王,只是我们不必在意这王国的大小。”无论你身处何方,若是你心笃定,永不沉沦,纵然只是村夫之乐、平民之趣,也可以变成沉甸甸的王冠,在边缘的帷幕前熠熠生辉,闪耀着如中心地带般的光芒。
其实,大多时候,最明亮的中心地带总是最迷惘,最繁华的庙堂之高却总是最凄凉;最冷清的边缘之处不见得没有花开遍野,最寂寥的江湖之远不一定缺失铁血燕然。六朝之后,初唐的社会靡艳娇奢,多少白衣飘飘的诗人,渴望着一赋动帝王,招封至京城。于是,他们于洛阳,吟咏自己安享富贵的闲情逸致;于长安,描写帝王城居的宏丽繁盛来讴歌太平。纵然是身居旖丽的中心,可那满纸的六朝遗风,通篇的靡靡之音,是换不来认可的。
当那份繁华,无缘得触,当他们被迫远离京城,当赴任偏远之地漫游道中。他们才真正的发现,江湖之远的忧患之作,比那庙堂之高的盛世繁华,更有价值。于是,才会有抽离繁华之外的惊警,流芳万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亦同,古有忧国忧民的诗人,恣意纵横,一字千钧;今有“走到人生边上”的低调作家,陶陶然专心治学。
菜根谭有言:“世人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世间花迎鸟笑,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的确,边缘之处人烟荒芜,冷烟寒月,怎奈,唯其寂静,得其深远,唯其清冷,得其安然。或许是未曾跻身,反思时才会想的更加清楚;或许是一直远离,回望时才会看得更加真切。
既然如此,何必执拗于身处何处?心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边缘之地,鲜花自然开放,边缘之地,不曾寂寞凄凉。待明日,我心自定,问天下谁人不识君?
6、心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刘汉卿)
这是一个争当英雄的时代,人人都渴望挤到社会的舞台中心。的确,中心意味着机遇、关注、成功,它的确非常美好。然而,就在挤向中心的过程中,多少人迷失在人流中,成了永远的边缘。其实边缘未必不是一个新的中心,只要我们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只要我们安心于脚下,我们就在中心。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阿久悠如是说。如果我们身处边缘,那么正如阿久悠这句话,不必强求自己向中心进发,而是要心在中心,不沉沦,不放弃。梭罗,生活在瓦尔登湖畔,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并写出了《瓦尔登湖》。门罗,生活在加拿大的边远小镇,坚持勤勉写作,最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了文学上的至高荣誉。高更,生活在塔希提岛上脱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画出了传世名作。他们,既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傲人的天赋,生活在边缘,心却向往广阔的天空,承受着边缘的痛苦,却也在这里坚持内心的选择,于是他们成为了中心。
“虽然我们都嘲笑追逐影子的人,但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却都在追逐影子。”华兹华斯如是说。我们的心决定我们是不是中心,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决定我们会成为什么。然而,在生活中却很少有人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正像追逐影子的人,一开始都充满希望,最后只不过选错了方向。大多数人艰难地奔向中心,却永远也不能到达,他们抱怨自己没有富庶的家境,没有过硬的人脉,没有成才的环境。而他们在抱怨时,身在农村的俞敏洪,早已立下了考去北大的决心;刚刚成人的马云,早就拥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志向。心之所向,便是中心,他们在边缘,并不沉沦,而是用心拥抱世界,默默努力,最后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中心。
心之所向,便是中心。中心是极容易迷失的,因为身处中心往往看不清自己,他们丧失了在中心的那颗心,而身处边缘却能时时认清自己。设想如果在中心迷失,那么挤进中心的意义又在哪里?只要不沉沦,我们的心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
篇五:福州文博中学高一作文题目练习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人体的细胞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时间和间隔的不同,一个人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说,七年之后,从生理上来看已是另外一个人了。(摘编自《2012年中国科普文学精选》)
今年花更胜去年红
天行有常,一个人只需七年便可脱胎换骨:万物有序,发展的长河从不会因个人的停歇而阻止。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在事物滚滚向前的浩浩大队中,唯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时俱进,才不至于湮没于历史的洪水中,被无情碾碎。
随着社会日愈加快的步伐,身处于其中的我们应时刻警觉自身的更新。就像武侠大师金庸先生为我们做出的榜样一般:年届八旬的白发老人不愿被时代所抛弃,毅然决定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善哉斯人!老人尚且有这番过人的气魄和远见,更何况年华正好,青春年少的我们呢!
而历史的不断向前,裹挟的不仅是夹杂在其中的芸芸众生,更是千万人组成的国家民族,从古代的君权至高无上,到新中国建立伊始的集体观念,再到去年年末习近平所说的“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随着民主思想的深入,公民意识的觉醒,国家政府服务中心的转移变迁,我看到一个民主、独立的国家正在崛起,而正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时代的道路,才铸就了中国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神话。
但与此同时,有些固执的人们干脆“躲进小楼成一统”,不愿接受发展带来的挑战。还记得中东利比亚那个身着五彩华服的卡扎菲吗?曾经的革命领袖在权利的枷锁中固步自封,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当世界都在宣扬民主的时候,他的中央集权变本加厉,当然,发展的车轮从不把自大者放在眼中,停泄不签的蜉蝣只能成为轮下之鬼。 与固执相较,我们自然提倡发展,但却有所保留的发展。我们要的不是五四中“打倒一切旧文化”的绝对抹杀和更新,而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拿来主义”。就像细胞更新一样,更新的是苍老破解的细胞质,保留的是不可丢弃的遗传物质。
反观当下,多少人打着发展革新的幌子污染着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筹码,却说成发展“现实主义”;提着“干爹牌”的皮包,把尊严当工具,却说发展“唯物主义”。当蝇营狗苟成为主流,投机取巧成为骄傲,这些绝不是我们所乐见的发展。真正的发展革新应该是在保留本真的基础上的发展。
年年岁岁花不同,不同的是更加动人的外表,保存的是依旧芬芳的内心。花如此,人亦然。
年年花香香依旧,今年花胜去年红。
【评点】
从审题立意上看,本文抓住了材料中的要素:时间、替换、结果,并以形象化的语言清晰的呈现于题目中;然后从个人与国家的层面上展开论述,通过层递与正反对照的结构安排有序展开;最后反观当下,联系实际,点明了当下某些人
的情感、价值取向上的误区,展示了良好的对文章的整体驾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论证上看,作者能够从对比中提出我们要的不是“绝对抹杀和更新,而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拿来主义’” 的解决办法;并且能结合材料提出“就像细胞更新一样,更新的是苍老破解的细胞质,保留的是不可丢弃的遗传物质”的主张,有一定深度。
稍显不足的是,文章开头对材料的蕴意挖掘还不够充分,就匆忙地进行列举事例。错别字的出现也给文章添了瑕疵。
把自己翻新
哲人曾说过:“你永远无法再次淌过同一条河。”自其变者而观之,人不过是一颗水滴,在浩浩荡荡的长河中,为了不断地顺应,我们必须将自己翻新。
七年的时间,可以将一个人体内的细胞完全翻新,而我们每一瞬间都在经历着代谢与更替。那些坚持古板的原则一成不变的人,岂不和刻舟求剑的人一样可笑呢?
老路走起来固然稳妥,但走的人多了,也就容易塞车。新路固然崎岖充满泥泞,但也使来人的脚步印得更加清晰。詹姆斯卡梅隆从未一成不变地活在《泰坦尼克号》里,他在那颗蓝色的梦幻星球里邀游,渐渐顿悟了永恒的真谛:想要永远成功,必须翻新自己!对他而言,他翻新了自己,对世界而言,他颠覆了人们对他的印象,他刷新了电影票房,他打破了3D电影的历史。翻新,为他带来了空前的成就。
物种为了进化,翻新了基因库;地产开发商为了高楼大厦,翻新了土地;世间万物为了进步,不断地翻新着自己。齐白石老人拥有这个觉悟时,几乎所有人都以为为时已晚。但齐白石老人衰年变法的成功同时让所有人意识到:翻新自己,无论何时开始都不晚。翻新自己,才能真正使自己永垂不朽。假使齐白石只是守着原有的画风,而不去翻新自己,他会如今日一般声名显赫?想要创造新的成就,就要翻新自己。
雄鹰惟有拔光羽毛,敲碎喙,将自己翻新后才昨以在天际翱翔;夏蝉惟有在地下沉睡七年,重生后才得以叫窄天地;蝴蝶唯有作茧自缚,羽化破茧后才得以振翅高飞。翻新自己定要付出一定代价。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操千剑而识其器,闻千曲而晓其声。重获新生的难能可贵,使一代代人为之奋斗,为之不断翻新自己,岂不乐在其中?
然而,翻新自己,也不能够盲目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方向错了,希望就变为一滩泡影。莫奈晚年致力于画睡莲,却大获成功。找到适合的方向翻新自己,定能有所收获。
正如这一篇伴随着脑细胞凋亡又翻新的文字,我的思想也仿佛得到了翻新。
【评点】
本文值得推崇之处有三:一是准确的审题,精当的主题提炼;二是应试作文写作格式上的讲究;三是展开部分的排比句式和比喻修辞的综合运用,这使得其语言面貌从总体上看显得容光焕发。文章第一、二段分别完成了导入、扣题、引出观点这三大任务,倒数第二段文字不多,但显出论证思维的严密性。
本文不足之处在于其思维形态上的“点状”与“平面”:其论证是“翻新自己”,其论证思维只是围绕着一“点”举例说明之,而缺乏论证深度。
近墨者未必黑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这话也未必,从历史进行的角度来看,今天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近墨者未必黑”。
“近墨者黑”,是说和一些坏的、消极腐朽的人或事物长期在一起,耳濡目染,难免会受到侵蚀和破坏。这话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一刀切,一味地强调环境决定论,就难免失之偏颇,因而这里我就谈谈“近墨者未必黑”。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晋陶渊明,大家是顶熟悉的了,他就是“出淤泥而不染”、近墨而不黑的代表,在官场腐朽,民怨载道的封建社会里,陶渊明能自守清节、出而不染,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在未参加革命之前,也是“军阀”出身,但他也能入能出,不忘高风亮节,而始终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不息,亦为当世万流景仰。由此可见,近墨者完全可以不黑甚而至于更红。
当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近墨者不黑”,能够凛然自洁者须有特殊的机能方可。首先,自身要有很强的“免疫力”,只有自己具有一定水准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自己心中装着一轮永不褪色的太阳,你才不会被暂时的迷雾所吞噬,你才不会被腐朽“演变”过去,否则,你很容易成为墨的“俘虏”。其次,还要能听那些逆耳的忠言,乐于向周围经验丰富的同志请教,这样你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及时地清理沾染上的点滴黑墨。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持一个堂堂正正的“我”。
【2012 年福建高考作文题 】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 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 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
一类文(上)总分69分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那只西装革履的小兔子,一边飞奔一边看表,大喊着:“我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此举映射现代人之嘴脸。我们生活的赛制被统一规划为运动场的赛跑一般盲目,路程被定死,只需关注时间的毫厘之差。然而生如逆旅,重要的并非时间的一分一秒,而是生命的纵横广远。
如同法国文学家左拉所说的俏皮话:“人生只有两分钟,一分钟在微笑,半分钟叹息,和半分钟的爱。”生而在世,最后归尽于圣经所言:“它试炼你,你必如精金。”只可惜飞驰出的熏心利欲,使我们聚焦于“时间” 之上。凡是锱铢必较于时间,却以时间为标杆,成为卫开岭先生笔下的“流水线一般的人生轨迹”,起点与终点划定,毫无意趣。
诚然,人生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何妨转换视角重新审视生活之道?现今作为无可避免的沦陷为被催稿的阴影之下的文学工匠,正是因为时间桎梏住源头活水——创造力,成百上千的科学工作者不为热情所驱使,不停地赶时间,抢速度,却始终比不上爱因斯坦的一个响指。反思之后,我们真该学习《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查理,在众人低头争抢地上的“六便士”之时,抬头看见月亮看见生命质量所在。
如何应对“时间有限”的命论?自然是放下时间的焦点作用,关注内心,关注生命的纵横广远。我们可以理解圣伯夫形容苏格拉底与蒙田“伟大人物,是拥有所有国家,所有生命的。”不朽的灵魂方能在时间的方寸之境中突围,增加生命的韧度。事实上,“事无两样心有别”,世界上不少伟大的创造,是由那些生命垂危的人完成的。试看台湾画家几米,便是在患病后幡然醒悟,不再为时间所困,而是拿起画笔,记录下生命的哀愁,更多美好的人情世故,赢得掌声,没有放弃更不能混世。几米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生命不仅有劳苦,生命更有诗意与远方。挣脱对时间的可怖迷信,方能体味世间风情与生命之美。”
文章来源:福州五佳教育网www.wujiajiaoyu.com(中小学直线提分,就上福州五佳教育)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