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聊斋志异之小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23:03 字数作文
聊斋志异之小翠字数作文

篇一:聊斋志异之小翠形象

《聊斋志异·小翠》中的小翠形象

曾丽容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广东茂名525000)收稿日期:2010-09-27作者简介:曾丽容(1977-),女,广东茂名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摘要:《聊斋志异》之《小翠》篇中同名主人公小翠在聊斋众多狐女形象中独树一帜,小翠集智狐、义狐与情狐于一身,她凭借过人的谋略在戏笑顽玩中轻而易举化解复杂的政治危机,智谋韬略使这个形象富于理性光芒,情义兼长又使这个形象富有感性色彩,小翠显示了胸怀韬略、知恩图报、重情尚义的独特人格魅力。

关键词:《聊斋志异》;智慧;义狐;情狐中图分类号:I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348(2010)11-0023-04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ofShaogu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2010年11月第31卷第11期Nov.2010Vol.31No.11

《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美貌多情、才华出众的狐女形象而让人留恋叹赏,拈花而笑的婴宁、泉下悲吟的公孙九娘、精通医术的娇娜等等,她们或以其性情,或以其美貌,或以其才学而给读者留下某一方面的深刻印象。这些狐女往往有某种核心的、单一性的形象魅力吸引读者,《小翠》篇中的小翠之所以能在狐女群象中独树一帜,就在于其形象呈现多元性特征,她集智狐、义狐与情狐于一身,涵盖了人类身上多方面具有超越性的品质元素。但目前聊斋研究中对该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较少学者从智性的角度对小翠进行研究。本文拟从小翠形象智、义、情三方面入手,尤重在从智狐的角度解读小翠狐女形象的独特审美意蕴。

一、智狐:寓黠于欢,伏警于戏故事开篇讲述越人王太常,孩提时代有狐狸来其身下避雷霆之劫,其兄预言他日后必能大贵。后来果如兄言,王太常少年就登进士,从县令平步青云直至侍御之职。王太常因其一次对狐仙无心之德的庇护而获得了狐仙予以仕途前程的酬报,非但如此,王太常日后屡陷困境之时也一次次得到狐仙的帮助。狐仙之女小翠延伸其母践现义行的品行,在戏笑顽玩中成功帮助王太常一次次化解棘手的政治困境,显示了过人的智谋韬略。小翠初次出场是在王太常的公子元丰患有精神病,十六岁尚且雌雄不辨,无乡党愿与之联姻的情况下由其母登门自荐为媒,而后其母一去杳然毫无音讯。小翠出身及其居里的神秘性显示了一般神怪小说叙述狐鬼“来无踪,去无影”的模式,非人类的特性亦由此初露端倪。小翠在其母去后“殊不悲恋”,对公子的痴呆也“欢笑不为嫌”[1],她在后院与元丰嬉闹玩乐终日,憨跳异常。开篇展示的小翠是一个天真近似于公子一般的痴女,这与下文让人惊叹的智者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独具匠心的欲扬先抑手法使一篇简短的小说文路颇为跌宕有致。小说前述略为提点暗示了“女又甚慧,能窥翁姑喜怒”,一个聪慧伶俐,观人于微的慧狐形象随着故事的展开逐步呈现:原来小翠在表面疯颠憨跳的行为背后却有极强的洞察能力,每每在王太常陷于政治险滩之时以出其不意的招数助他摆脱困境。王太常与同居一巷的同僚王给谏素不相能,王给谏一直暗中谋图设计陷害他,王太常深知其谋但又无计可施。正当他百筹莫解、愁眉23不展之时,儿媳小翠却早已谋划得当,她表面疯癫戏闹实则对王太常处处留意庇护,在戏笑顽玩中轻而易举击败劲敌。从其韬略的运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步骤:首先易容有术,消敌疑虑。《小翠》篇浓厚的民间故事特质就在于成功运用了传统文化中神秘的易容术。易容术就是改变一个人容貌的技术,这个人要么是“新造”的人,要么是依据现实生活中的真人为原型而从外形上进行模仿的人,后者须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因而易容难度更大。小翠运用了后一策略,着装上易容打扮成当朝权倾一时的宰相模样,剪了白丝贴到嘴上作浓密的胡须,又把两个丫环打扮成随从,骑马而出直至王给谏门前。高超的易容术不但使王太常的门人以假当真,亦使王给谏信以为真,暗中侦察一番后发觉“宰相”进了王府后一夜未出,以为王太常与宰相私从甚密遂投鼠忌器打消了陷害他的念头,甚至愿意主动与之

修好。小翠利用宰相之威破解了政敌的中伤之阴谋。小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所谓饱读诗书之士,在宦海沉浮多年的的王太常对劲敌无能为力只能束手待毙之时,一个很大的政治难题却被一个憨跳疯玩的小女子轻而易举化解,蒲松龄的聊斋故事不少着意表现“人不如狐”的倾向性,狐较于人而言具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俯察力和判断力。细审此段故事不难发现,小翠并未运用作为异类所拥有的特殊法力,仅展现了一个普通凡间女子对易容这项技术掌握的非凡能力,来自于日常看似无心的嬉戏玩乐的经验积累。她发明了各种新奇好玩的游戏,“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女阖庭户,复装公子作霸王,作沙漠人;己乃艳服,束细腰,婆娑作帐下舞;或髻插雉尾,拨琵琶,丁丁缕缕然,喧笑一室,日以为常”。正是小翠平日营造了“颠妇痴儿日事戏笑”的生活场景,才为后来驳倒王给谏“讼公家有妖人”的说法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岂不知这些表面疯癫的行为其实是作者巧费心机的预埋伏笔,这也正是《红楼梦》脂评本第一回中提及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结构艺术,这是古典小说宏富繁复的结构实现上下勾连、前引后应的一种成熟手法,以暗示人物命运或事件发展的方向,多运用于长篇巨制中。蒲松龄自如驾驭“草蛇灰线”法在短小的文字间造成了腾挪跌宕的艺术效果。其次巧设机关,诱敌上当。小翠不但助王太常摆脱了此次政治困境,而且后来再一次设计使他避免了更严重的政治灾难,为他彻底铲除劲敌消除了后顾之忧。王给谏上门试行敲诈,小翠意识到这正是借机铲除这个劲敌的最好时机,她把假穿龙袍的公子从门内推出,王给谏喜不自胜地拿着龙袍向皇帝呈报告发去了。她施动法术之下所谓皇冠变为高粱杆,龙袍变做破败的黄布。至此小翠作为异类拥有特殊法力的非人类特性开始略为显露,她作为花妖狐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但“偶尔鹘突,知复非人”,王给谏栽赃陷害王太常的阴谋不但没有达到,反而自招其祸以至被充军云南。小说展示了小翠把政敌玩弄于鼓掌之中的非同寻常的智慧,一个深沉、谋略过人的女子形象让人叹为观止。但故事开篇呈现的却只是癫儿痴妇的玩乐之举,这正是蒲松龄过人之处———反差愈大,愈增显小翠超人的智慧和神秘感,对读者心灵的冲击力度也愈大。但明伦评:“狐来避劫,亦其常耳;率女登门,自请为痴儿妇,其图报抑何厚也!女寓黠于欢,伏警于戏,使欲甘心我者自设阱而自陷之,可不谓神乎!”[2]通过一个智慧超乎常人的狐女形象,小说展示了对女性才能充分认可的崭新时代意识。

二、义狐:知恩图报,以德报怨《小翠》本质而言是一则典型的动物精灵报恩故事。文学作品中的报恩母题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精神现象,报恩是指向施恩人与受恩人特定关系的一种社会伦理道德,从受恩人对施恩人的感戴之情出发实现其报恩之举。最早的动物报恩故事见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汉魏六朝以来的动物报恩母题作品为数不少,一般由“动物陷入困境———人施恩———动物报恩”三个链环构成[3]。“衔环结草”便是民间故事中感恩报德的名典,其中“衔环”典出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幼童杨宝挽救一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孙洁白,身居高位。《聊斋志异》一脉相承了这种动物精灵报恩文化的精髓。其中《花姑子》篇叙书生安幼舆曾从猎人手中买回一头小獐而放生,后安被蛇精迷害,獐女花姑子不惜损其道行之七来营救安生,文末的“异史氏曰”云:“蒙恩衔结,至于没齿,24则人有惭于禽兽矣!”《小翠》与《花姑子》在报恩文化的思维构成上具有许多吻合之处:同是动物异类对人类的德行进行报恩;这些精灵不但自己报恩,其后世亦延续父母辈的报恩行为继续帮助施恩人。小翠即是基于孝心替母还恩,小说颂赞了狐仙两代知恩图报及对恩情的践行:一是酬以科举功名,令恩人王太常少年即登进士第,仕途春风得意;二是助其解灾脱难,化解官场上屡屡出现的政治危机;三是婚姻相许,主动上门自荐为痴儿媳;四是疗治王家痴儿的精神疾病,帮助另觅新妇以延续后嗣。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狐母及小翠的义举施及王家三代,为王家考虑不可谓不周全,不但帮助王家解决了迫在眉睫的政治危机,且助其纳妇以延后嗣解决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后顾之忧。总而言之,小翠从政事、儿孙后代等方面为王家思量不可谓不周全。值得一提的是,

仅是王太常孩童时代的一次无心之德,狐母甚至主动登门把女儿相送以报恩,作为受恩者后代的狐女小翠,也自愿许配痴儿以实现母亲的还恩大愿。古人把婚姻视为感情表现最强烈的酬恩行为,施恩者与受恩者一旦联姻,双方便攸息相关、构成利害的同一体了。正如《聊斋志异·神女》中的神女哥哥对曾解救其父的米生所言:“家君感大德,无以相报,欲以妹子附婚姻。”即视婚姻作为最大的回报恩人的方式。小翠即选择了许婚作为最大的报恩方式。可见,狐仙之义薄云天,有情有义,仁至义尽,可谓是典型的义狐。更值得一提的是,小翠面对王家的诸多责难与薄情寡义却显示了以德报怨的美好品行。小翠在王家屡施奇计,数次解决了王太常的官场危机,却屡遭不明真相的王公夫妇的责骂,直至小翠失手堕碎玉瓶后王公夫妇“交口呵骂”,于是“女奋而出,谓公子曰:‘我在汝家,所保全者不止一瓶,何遂不少存面目?’”继而历数五年所受屈辱“身受唾骂,擢发不足以数”,正是王家的诟骂万端、无理责难使她在了结五年宿缘后最终愤而出走。但出走数年后重逢,小翠却已对王家前怨尽释,反而因自身无育,主动帮助公子另觅佳偶并悄然身退。这篇短小精悍的小说提及王家夫妇对小翠动辄“怒”或“骂”的地方多达五六处,而小翠并不加以辩驳回击,反而总用一“笑”宽然应对。王公夫妇因恐其憎子痴常怀惴惴之情,“而女殊欢笑不为嫌”;她顽皮之极,以花布缝制成圆球踢球取乐,让公子及婢女汗流浃背地追逐奔跃。一日圆球轰然直中王太常面目。当王夫人过往责备时,“女俯首微笑,以手刓床”。《聊斋志异》中不少狐女以其笑容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如果说《婴宁》篇中的婴宁的笑以其天真烂漫、出自天然而令人深爱之的话,那么小翠的笑则是置诟骂委曲于不顾、胸藏百川宽容有度的笑,更令人仰慕叹服。所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异史氏曰”中说:“一狐也,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始知仙人之情亦更深于流俗也!”人与狐类的对比实际隐含着“人不如狐”的命题,不仅智慧方面,甚或情义方面远在人类之上,小说在颂赞狐类的同时讥讽人伦道德沦丧的指向也就不言而明了。

三、情狐:了结夙缘,情谊深笃狐狸自古及今虽被目为狡猾的动物类种,但在文化语境中却是重情的象征体。《礼记·檀弓上》云:“狐死正丘首,仁也。”屈原《九章·涉江》亦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都指狐狸死后头必然朝向原生活过的方向,死前尚且不忘顾念故土使狐狸这种在传统文化中常演绎负面角色的动物具有了重情的正面秉性。蒲松龄在“异史氏曰”点评时情不自禁地赞叹:“始知仙人之情亦更深于流俗也!”确实,作为一介孤女的小翠虽属异类,但其用情之深却远在万物之灵的人类之上。小翠在王家五年备受擢发无数之骂仍能忍耐,一是固然出于报母恩的传统思想;二亦因为她与公子确有五年夙缘之故。有研究学者指出《聊斋志异》双方在施恩与受恩往还的过程中产生情愫,“被感戴者与感戴者双方的关系,不仅仅是一方感戴另一方,在受恩方向施恩方表示感激之情时,往往回报大于施予,受感戴方被回报深情所感动,回应对方,感激对方,情因情生,形成相互感戴之情,双方这种感戴之情一方不断表达,一方不断回馈,使这种双向性的感戴之情不断升华”[4]。小翠与公子尽管是受恩者与施恩者的下一代,而他们在酬恩的过程中情感不断生发升华,从公子“十六岁不能知牝牡”颠妇痴儿的嬉笑玩乐,到“痴颠皆不复作,琴瑟静好如形影焉”,笔墨简淡地写出了人狐爱情的产生与升华。作品重在从被感戴者公子一方来写其对小翠的深情不忘:小翠盛气而走后恸哭欲死,日夜在其画像下祈祷祝告。虽未正面写小翠对元丰之情,但写公子对小翠之痴爱即可反观二人情爱之深笃。这远比单从小翠感戴者一方写情之深笃更具打动读者心弦的力量。作品亦通过描写细节反证了小翠的用情如一,当分别数年后偶遇于村外公家亭园,公子握手泣下,具道相思,小翠的一句“妾亦知之”即见对公子不忘情。写公子的感情之深即写小翠的用情之深,确实达到一石双鸟的效果。小翠与公子离而复合后甚至作出了更大的爱情奉献———为了延续王家子嗣,先用幻术使自己容貌迅速老化,转移其貌为钟姓女子并助公子纳娶之,以慰公子日后的相思之苦,这样的安排心思何等缜密,用心

何其良苦,思虑何等周密!实非用情至深者不能为也。《聊斋志异》中有很多这样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狐仙,当男性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们会挺身而出,当男性渡过难关功成名遂之时,她们又默然隐退,这样的狐仙重情重义,只求为所爱的人毫无条件地付出。与《聊斋志异》其他情爱小说力刻女主人公的美以内化情爱的美质相同,小说也着力表现了狐女小翠之美,小翠初次登场,王太常夫妇“视其女,嫣然展笑,真仙品也”,“诸戚闻拾得贫家儿作新妇,共笑姗之,见女皆惊,群议始息”,这样的女性形象是美貌、人性、人情、感情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体,她们力助男性解脱困厄并最后不求丝毫回报地全身而退,这也是作者蒲松龄身处落魂之中对拯救其于苦难之中的女神的幻设。但总体而言,《小翠》篇表现爱情生活的笔墨仍然显得过于简淡,这与对爱情曲尽其妙的蒲松龄确实不太相称,但细思之下亦会认同《聊斋志异》惟作如是安排,才能更好突出小翠的智狐与义狐形象,否则该篇故事就会淹没于《聊斋志异》众多妙曼的爱情故事中而显得乏善可陈。综上所述,这是一则人与异类的关系以“报恩”为线索结撰的小说,这类构思方式是古代小说处理人与异类关系时经常采用的[5]。小翠与元丰“颠妇痴儿”的戏笑顽玩轻而易举化解了身为侍御的王太常“忧虑无所为计”的政治危机,是为智狐也,此亦为小翠形象最光彩夺目之处;她为报答昔日王太常因“无心之德”而使母亲免遭雷霆之劫的厄运主动上门为媳笑对唾骂而不离不弃,此为义狐也;对王太常不知牝牡的痴呆公子从不嫌弃,一往情深,此为情狐也。这个集智、义、情于一身的狐女形象是蒲松龄的匠心独构,体现了明清时期一种崭新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在《聊斋志异》汪洋恣肆的情爱型人狐故事中它显得如此独树一格,理应引起世人的重视和研究。参考文献:[1]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82-386.[2]但明伦.聊斋志异总评[G].朱一玄.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资料丛刊:第五册: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

篇二:《聊斋志异-小翠》教案

聊 斋 志 异·小 翠

一、作家简介

蒲松龄(公元1640—1715年),山东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号柳泉,后世因他写了一部《聊斋志异》,称他为“聊斋先生”。他出生于一个比较贫困的知识分子家庭,高祖、曾祖都是秀才,其父蒲槃,虽终困于童生,但却有渊博的知识,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蒲松龄19岁时,“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得到主考官、清初著名学者施润章的赏识。此后屡困场屋,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间,授例补廪膳生,时年已四十四岁。直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七十一岁时才成为贡生。康熙九年(1670)三十一岁时,应江南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聘为幕宾,因生活不是适应,一年后返里。康熙十一年(1672),开始为同邑名宦毕际有家塾师,与毕家相处甚得,一干就是三十年。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40岁时,《聊斋志异》主体部分已经完成,此后又陆续有些补写。 蒲松龄一生著述甚丰,除“孤愤之书”《聊斋志异》外,尚有文集、诗集、词集、戏曲及杂著多部,1960年路大荒整理编辑为《蒲松龄集》。现存《聊斋志异》的版本较多,可分为手稿本、抄本、刻本、评注本、三会本等。手稿本为蒲松龄亲笔。存第一、四、五、十卷及第二、九、十一卷的一部分,有1995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现存抄本十二卷,有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铸雪斋抄本不仅保存了稿本的原貌,分卷也与作者原定卷数相同,很是宝贵。现存最早的刻本为乾隆三十一年青柯亭刻本,共十六卷,此本对《聊斋志异》的传播起到较大的作用。评注本有吕湛恩注本、何垠注本、冯镇峦评本等;而张友鹤会校会注会评本(即三会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收小说491篇,是收录最多的一个本子。

二、《聊斋志异》简评

中国文言小说的高峰之作《聊斋志异》,既仿效唐传奇的文体规范,又融入了志怪的内容,形成了“一书兼二体”的体制,被称为“聊斋体”。蒲松龄在《自序》中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川,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又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可见作者主观上自觉继承了志怪类笔记小说的艺术传统。在志怪的基础上,作者又借鉴了史传文学和传奇小说的艺术形式的技巧。清代纪昀指出:“《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虞初以下,干宝以上,古书多佚矣。其可见完帙者,刘敬叔《异苑》、陶潜《续搜神记》,小说类也;《飞燕外传》、《会真记》,传记类也。《太平广记》事以类聚,故可并收。今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剧场关目,随意装点。”(盛时彦《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跋》)对于纪昀的指责,冯镇峦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聊斋以传记体叙小说,仿史汉遗法,一书兼二体,弊实有之,然非此精神不出,所以通人爱之,俗人亦爱之,竟传矣。虽有乖体例可也。”(《读聊斋杂说》)肯定了《聊斋志异》的这种新体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处于幻域,顿入人间;遇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鲁迅所论,大致包括三重含义。其一,〈聊斋志异〉形式上虽是志怪,但作者是传奇法来写志怪内容,使故事曲折有致,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传奇法”长于刻画人物和写景抒情。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二,作品虽具有志怪小说的荒诞特色,但在荒诞之中却显示了平常和真实。《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各具人情,和易可亲,忌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也就是说作品是以幻想的形式来折射现实生活。其三,《聊斋志异》虽以传奇为主,同时又杂入笔记体性质的小说,“叙事剪净,用笔明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这样笔记与传奇合理搭配,巧妙组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聊斋志异》的这种体制在以前的文言小说中十分罕见,“一书而兼二体”的形式是《聊斋志异》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作品赏析

1、小说梗概

小翠来到王家,本为报恩而来。王侍御在官场倾轧中是个弱者,小翠以她超凡的本领出力相助,因此作品从一个角度揭露了官场的腐败和世道的险恶。

2、人物形象

3、主题意蕴

4、艺术特色

篇三:论《聊斋志异》中小翠的人物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小翠的人物形象

姓名:张楠楠

院系:青年政治学院汉文系

班级:语文教育一班

学号:20101300047

指导教师:毕丽君

内 容 摘 要: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历来是我们民族提倡的美德,《诗经》中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左传》中有结草报恩的故事,同样,《聊斋》中的花妖树精、狐仙鬼魅也演绎着一幕幕感人泣下的报恩故事,其中尤以《小翠》中的狐女小翠的报恩故事最为感人。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

狐仙鬼魅,报恩,安宁和幸福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历来是我们民族提倡的美德,《诗经》中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左传》中有结草报恩的故事,同样,《聊斋》中的花妖树精、狐仙鬼魅也演绎着一幕幕感人泣下的报恩故事,其中尤以《小翠》中的狐女小翠的报恩故事最为感人。

小说开篇就告诉我们王侍御之子王元丰“绝痴,十六岁不能知牝牡”,“乡里无以为婚”,正值王夫妇愁眉不展之际,有一妇人不要聘金嫁其女小翠,王夫妇当然欣喜不已。

美丽聪慧的小翠能用心的探知公婆的喜怒,而且也不嫌弃她痴傻的丈夫,王侍御夫妇当然会“宠惜过于常情”了。狐狸的报恩,如果仅仅如此,也算是对得起

王家了。但小翠却煞费苦心,呕心沥血,为了王家的安宁和幸福,运筹帷幄,循序渐进,从三个方面实施报恩,用尽了她所有的能力,即:彻底解除政敌王给谏对王侍御的危险;治愈王元丰的痴傻;为王元丰日后的夫妻恩爱创设条件。

下面就从她在三个方面实施报恩,具体谈谈小翠的形象。

一、 第一步报恩:解除王给谏对公爹的危险

小翠天天与她痴傻的丈夫,无所事事、私下谈论的婢女们“日事戏笑”,一副憨憨、疯疯的模样。她和痴傻的丈夫分别扮演霸王、虞姬;沙漠人、王昭君,甚至有一次“女冠带,饰冢宰状,又以青衣饰两婢为虞候”,故意从王给谏门前经过,边鞭挞从人边大声说:“我谒侍御王,宁谒给谏王耶!”由于服饰、随从、仪仗等与冢宰毫无差别,竟连自家门人都信以为真,更何况是王给谏呢!果然王给谏误认为声势显赫的宰相与王侍御有阴谋,于是“谋遂寝,由此益交欢公。”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翠之前所演的“戏”都是为这次作的准备。这不禁让我们为她的智谋叹服不已。她由大家天天常常见的踢球到扮演历史上“霸王别姬”、“昭君出塞”等,进而扮演当朝宰相,看似是娱戏,却在娱戏中循序渐进,逐步升级,丝毫不露痕迹,从而使自己在婢女、邻里们的眼里只不过是个同她丈夫一样憨傻疯颠少妇罢了。所以 “扮皇上”诱使王给谏犯欺君之罪,便当之无愧的成了这篇小说的高潮部分。

当王给谏偶然获得被废黜首相给王侍御的一封私函,便得意洋洋地亲自到府上来敲诈时,穿戴“衮袍”“旒冕”的痴傻丈夫被小翠从门内推到了客厅,而公爹的衣袍却被具有预知能力的小翠藏起来了,使公爹不得出去见王给谏,从而让王给谏欣喜若狂地顺利脱走那衮袍旒冕。果然,不出小翠所料,王给谏迫不及待地以衮冕作证,上奏皇上,揭发王太常欲图谋不轨。皇上很是惊讶,谁知此时的“旒冕”已不是王给谏眼中由小翠幻化成的“真”衮冕了,它们不过是用“败布黄袱”、梁秸心所做的。这些便是小翠作为狐仙的“超能力”之一吧,难怪王给谏要说王太常家有妖人了。在这之后,皇上又见想做作天子的王元丰憨态可掬,并通过法司部从仆人、邻里之间了解到王太常家只有痴傻的儿子和疯癫的儿媳,哪里有什么妖人!

这也许就是小翠的高明之处,试想若不是小翠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她就不能如此镇定自若。她在这件事上花了多少心智,费了多少苦心,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通过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她不是人们眼中恶毒的狐狸精,她既精明又善良。

这样的一个小翠她的报恩是十分实在的,她帮了王侍御这么大的忙,无伦事先事后,始终没有一句自我表白,给旁人的感觉,似乎那些事是出于偶然的巧合。我想这正是小翠为人的淳朴之处吧。

二、 第二步报恩计划:治愈王元丰的“痴傻”

有一天,小翠“泻热汤于瓮”,让王元丰洗澡,当他受不了蒸汽感到憋闷,“大呼欲出”时,小翠不但不听,反而“以衾蒙之”,结果“少时,无声,启视,已绝”,而小翠却“坦笑不惊,曳置床上,拭体干洁,加复被焉”。当婆婆听说儿子已被小翠谋“害”,哭骂小翠时,小翠却笑着说“如此痴儿,不如勿有”。小翠果真是狠毒之人吗?不,从小说的前半部分可知:小翠是非常心疼王元丰的。小翠连时时想陷害恩人王侍御的政敌王给谏都不忍设计令其暴亡,只是让他充军而已,小翠的善良可见一斑,此刻,她却笑谈元丰之死,可知必有缘故。她的那句话是大有深意的。果然,“食顷,(王元丰)忽开目四顾,遍视家人,似不相识,曰:‘我今回忆往昔,都如梦寐,何也?’夫人以其言语不痴,大异之。携参其父,屡试之,果不痴。大喜,如获异宝。”小翠和王元丰“自此痴颠皆不复作,而琴瑟静好,如形影焉。”

小翠既有这种本领,为什么不早点让王元丰好起来呢?细细想来,是为了日后诱使王给谏中计而特意推迟的用以迷惑对方。因为深谋远虑、才智过人的小翠清楚地明白,如果王元丰的痴傻已经治愈,要解除王给谏对王家的危险将是比较困难的,王侍御家人的和平安宁生活就难以保证,所以她宁可牺牲自己的幸福,与痴公子“日事戏笑”而甘受不明真相的公婆无数责骂。这样的小翠将她的真性情崭露无遗,她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大局为重宁可牺牲自己以求他人平安的可贵品质。

三、 小翠的第三步报恩是:设法让王元丰迎娶新人,为

王家诞下子嗣,延续后代。

某一天小翠因失手不小心打碎一只玉瓶,王侍御夫妇竟对她声色俱厉地责骂,不依不饶。这是何等鲜明的对

聊斋志异之小翠

比?这夫妇二人全然不念小翠为王家所作的一切,小翠满腹委屈终于愤然离开了王家。临走前,她对丈夫讲出了报恩及出走的缘由:“我在汝家,所保全者不止一瓶,何遂不少存面目?”自此后,小翠终于下定了与王家决裂的决心。她连命定的“五年夙分”也未能期满,便负气离开,再也不肯回来了。毫无疑问,小翠这样的至情至义,却得到这样的刻薄。我想,在这样一个封建家庭里怎样善良的一个人都无法长久的生活下去吧。

自小翠走后,王元丰“寝食不甘,日就赢悴”,求画工画了小翠的画像,“日夜浇祷其下,几二年”,终于感动了小翠,她设计“邂逅”了王元丰。当再次见

到婆婆却不计前嫌,立即跪拜,可坚决不愿回王家而愿留身于亭园中。为了使丈夫另娶新妇延续王家后代,她让自己的容貌较快地“变老”了,还设法毁了自己昔日的肖像。王元丰在小翠苦口婆心的劝说下,终于娶了新妇,可当他赶到亭园时,小翠却早已不知在何处,仅留下一枚玉诀以示永诀。

这样的一个小翠让人心疼,同时也忍不住想责问王家的人,他们究竟懂不懂得珍惜?当她在你面前时你总是视而不见,她所做的一切总是得不到一句感谢或是回应。当她“盛气而出”时才有人“恸哭欲死”是不是有些晚了?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依旧不改报恩的初衷,所以才会有王元丰所娶新妇的言行样貌举止,竟与小翠无毫发差异。可见小翠是早已预知到这桩婚姻的,因此才事先幻化成她的容貌,模仿其言谈举止,后来又毁了自己的画像,都为了让王元丰见新人如见旧人,免却相思之苦,同时也使新人初来乍到之际,便能被王家上下所完全接纳并宠爱。留住亭园而不愿进住王家,固然是出于自尊,但更重要的是为了王元丰能顺利地娶回太史之女。

小翠为报王太常儿时无意中庇救其母之恩,真是呕心泣血,费尽心机,因误解而身受公婆诟骂,忍气吞声,无怨无悔,直至功成身退。小翠对王家用心之良苦,情意之深厚,真可以使天地为之动容,鬼神为之哭泣。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这是冰心的看法,而几百年前的蒲松龄,这样一个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这些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就拿外貌和心灵皆美的狐女阿绣来说,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同样,小翠也是这样一个人,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也许就是狐女的人生哲学吧。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意志值得我们一直铭记一直学习。

说道这里我们已经清楚小翠不是一个痴傻疯癫的儿媳,她是一个聪明善良大智若愚的狐女,有这样一句古语可以作出评价:帷幄奇谋运不穷,痴儿颠倒戏闺中。功成便尔将身退,留有余情补化工。

由《聊斋志异》我们也可以看到蒲松龄笔下那些离经背道的女性形象美丽、真挚、纯洁、勇敢、睿智,她们能敏锐地感受到人世间的美丑善恶,果敢自任,仗义于危困之中,她们是真与善的化身,是人性与心灵之美的化身。在这些女性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诵的同时,也向人们揭露了封建礼教的黑暗,社会的不公。时光变迁,故事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学、哲学光彩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失去本色。

结语:

这些女性的故事警示了世人:在思想解放、男女平等的当代法制社会,我们应该从他人的故事中取得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本学期在《中国文学史》中主要学习了元明清的文学史内容,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这三个时期的小说戏剧和诗歌以及一些传奇故事。本学期的期末总结论文正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本文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感谢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写作环境,并在生活中也对学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品格和平易近人的师长风范,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树立了榜样。在论文完成之际,谨此向恩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神鬼妖狐的世界》,马瑞芳,北京,中华书局,2002

《聊斋志异名篇赏析》,卢令,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87

篇四:《聊斋志异·小翠》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 课程授课教案

篇五:论聊斋志异

论《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摘要:从《聊斋志异》全书来看,虽是谈狐说鬼,却是最贴近社会人生。在其大部分的篇章里,作者的爱憎强烈,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新的高度。蒲松龄所设计的奇幻情节和塑造的奇幻人物形象,都具有理想的性质,但是这些只能存在于花妖鬼狐的幻境之中。

《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罕见的。在这一人物画廊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

这些女性形象,她们“虽为花妖狐媚,但多具人情”。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眩目。除了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或聪慧,或天真或无邪,或行侠仗义。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既体现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美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

比如《白秋练》中的主人公白骥精白秋练便是一个性格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白秋练给读者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风雅”。她与慕生相见的第一句话是:“为郎憔悴却羞郎。”而后,她生病时要求慕生给她读诗,令读者奇怪的是,朗诵诗篇竟能医好她的疾病,并且,在她临死时嘱咐慕生每天给她诵诗,诗歌可以让她回生世上。作者力图表明“风雅”是白秋练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她和慕生相逢,靠的是诗,占卜未来,靠的也是诗,甚至以吟诗作为相会之约。风雅柔弱的白秋练也有她倔强的一面。她绝非一个任人摆布的女性,对待自己的爱情婚姻显示出了极大的叛逆性,而且头脑冷静,眼办开阔。白秋练不像慕生只顾眼前欢愉,不太考虑婚姻前景,而是敏锐地注视着一切,并没有沉湎在爱河中。当她觉察到慕生父亲阻挠婚事时,便依靠自己的智慧与信心来扭转这段爱情婚姻的危机。她对商人的本质有透彻的了解,替慕生父亲出谋划策,让他赚了不少钱,从此,慕生父亲便视之为神,答应了这门婚事。除此,白秋练还有她刚强的一面,当白老太被龙王捉去时,白秋练为救母向慕生说明一切,告诉他自己为异类,“如以异类见憎,请以儿掷还君。妾自去,龙宫之奉,未必不百倍君家也。”这番话斩钉截铁,而且突破了“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观念。白秋练顽强地反抗着龙王的压迫,也在果断的考验慕生对自己的爱情。从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白秋练绝非只是一个风雅的弱女子,而一个柔中带刚、性格倔强,敢于为幸福而反叛斗争的人物。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即性格稳定、单纯、鲜明的一面,又兼顾性格的丰富性,即性格多变、复杂、丰富的一面。这种性格结构在《聊斋志异》中是最多见的。

《小翠》中狐女小翠是一个性格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她最引人瞩目的特点便是“善谑”。她那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在王太常仔细端详下露出的嫣然微笑中,在同母亲分别对“殊不悲恋”的表现中,就已有所露。在她身上,永远也找不到一丝愁苦的痕迹,永远也看不见半点忧伤的影子。同痴儿元丰一起生活,小翠是“殊欢笑,不为嫌。”她把自己的别院变成了一个游戏场,终日和元丰以及丫头们一起嬉戏。“刺步作圆,蹋蹴为笑”,“涂公子作花面如鬼”,以及扮古人,玩的名目既多,花样也新奇别致,整天奔逐笑闹,弹琴跳舞,不但闹得全家皆知,最后连邻里也知道。这个“善谑”的特点表现在小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

尔后,作者又将小翠置入王给谏与王待御政治斗争的环境中,王给谏越是寻隙中伤小翠的公公王待御,她的玩笑开得也就愈大,以致最后王待御时而无可奈何地概叹“余祸不远矣”,时而“惊颜如土”,大哭“指日赤吾族矣!”通过这种反衬,小翠“善谑”的主要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耀眼了。但是小翠并不是单纯的“善谑”,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善谑”中透露着小翠的聪慧、干练、果断和坚强。在整个事件中,小翠的杰出之处,不仅表现在计

策本身的仔细周密,使仇敌自投罗网,还表现在她知道王给谏要害王太常,与元丰成礼后,就开始准备,把元丰的痴疾这一生理弱点变成有利条件。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了小翠的足智多谋。然而在整个过程中,小翠一开始就遇到种种阻碍,甚至还担着风险,不过她始终都绝未动摇过。当踢布球,涂鬼面受夫人诟骂时,她一声不吭,没有丝毫畏惧的样子。扮天子时,她知道公婆饶不了她,便预先关起门来,“任其诟厉”,当公公要用斧头破门而入时,她在房内“含笑”告诉公公说:“翁无烦怒!有新妇在,刀锯斧,妇自受之,必不令贻害双亲。翁若此,是欲杀妇以灭口耶?”这段话表示出了她何等的自信与坚强!正是由于她坚定不移,镇定自若,让一切都按预定计划进行,才取得后来的成功。最后小翠的善谑竟然玩出人命,这是医治元丰痴疾的方法,这一情节描写使小翠善谑的性格特点过到巅峰。

从《聊斋志异》全书来看,虽是谈狐说鬼,却是最贴近社会人生。在其大部分的篇章里,作者的爱憎强烈,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新的高度。蒲松龄所设计的奇幻情节和塑造的奇幻人物形象,都具有理想的性质,但是这些只能存在于花妖鬼狐的幻境之中。因此,《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仅“多具人情”,而且多半有比人更美的品性。联系作者的一生不得志的际遇,则可感知他笔下的狐鬼故事大部分是他个人的生活感受而自由生发出来的,凝聚着他大半生的酸甜苦辣,表现着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