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乡下过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53:58 体裁作文
篇一:那年那月:东北农村过年那点事儿(组图)
那年那月:东北农村过年那点事儿(组图)
东北网龙文化频道消息 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味儿中缭绕的民俗气息,让人不禁涌起怀旧情绪。寻着年少的记忆,编辑整理出一组东北农村过春节的几种习俗,让那些渐渐被淡化的民俗记忆在追想中温暖起来,以这样的方式迎接新春佳节的来临。
杀年猪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童谣过去在东北农村广为流传。
过去杀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那时候,大多数农家都在院门之侧垒砌猪圈养猪,少则可供自给,多则出卖换钱,因此圈里养着几口大肥猪被视为家道殷实的标志之一,“肥猪满圈”也是普通农家的美好愿望。 糊棚,
糊棚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东北农村比较常见的装饰活儿,和现在装饰房屋顶棚有相似之处。房子盖起来了,但是在屋里一抬头就看见房梁总不是个事儿,既不雅观,也不卫生,于是,凡是日子能过得去且爱干净的人家就吊个棚,当然,所吊的棚自然不是什么天花板之类的,再说了,那时候的农村也弄不起这个。一些人家图省事就在屋内扯了一大块塑料布当顶棚,而更多的人家则是用高粱秆儿抹黄泥来吊棚。吊棚后,再找来一些废报纸和书纸啥的往上一糊,就成了所谓的糊棚。糊棚可是件手艺活儿,来不得半点马虎。那时,故乡有几种人很吃香:一司仪二木匠三瓦工四阴阳,这糊棚的应该排在第五位吧。——(明东的博客)
糊墙
糊墙专门有一种纸,但不是当今装饰房间的高级壁纸,而是六七十年代乡下人专门用于糊泥墙的蓝花印纸,北方人都叫它糊棚纸。它像报纸那么厚,一
尺见方,花朵硕大,在白底子的映衬下,极富民俗味道。商店里按“刀”卖,
100张为一刀,一刀纸两三块钱。如果光裱糊棚顶,三刀纸就够了,要是连四壁也糊上,就得十刀左右。先将一刀纸平摊在桌上,拿刷子蘸少量糨糊,沿着四边儿轻轻抹刷,刷完一张拎起上边的两个角儿递给糊棚的人,糊棚的人小心翼翼地接过纸从棚顶开始糊。嘴里叼着把小笤帚,糊完一张便用笤帚从上到下抹一下,压平因粘贴不均出现的褶皱。一个晚上下来,灰暗的房间就会焕然一新。
包冻饺子
东北农村家家户户喜欢在过年前包很多饺子冻上,俗称冻饺子。为的是图方便随吃随煮,也是祖辈留下的习惯。一般人家都要包30—50斤面的饺子,常见的馅有酸菜,白菜,豆腐。晚上,邻居亲戚,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包冻饺子,有说有笑,小孩子屋里屋外跑着运送饺子,外面,负责冻饺子的人铺上新买的炕席,把包好的饺子一个一个摆上,直到冻透,收起装袋,放在冷库里备用。 扫棚
进入腊月二十三之后,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家庭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中国民间称之为“扫尘”、“掸尘”。因为有民谚说:“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民俗专家表示,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
买年画贴挂钱
家家户户都要买年画,贴对联,家里有识字的人,还买来笔墨自己写对联。不仅院门,窗棂,屋门,就连马棚,猪圈,鸡舍,马车也会贴上对联。屋里还会贴上挂钱儿(剪纸)。喜庆气氛极其浓郁。
年夜饭
过去东北农村的年夜饭指的是半夜十二点之前的那顿饭,意为“接神饭”,迎接新一年的各路神仙,保守老小平平安安。大人要求孩子守岁,不睡觉。到了半夜,开始燃放烟花爆竹,然后,一家围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东北人非常重视年夜饭的质量,通常这顿饭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这四样菜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这顿饭就显得非常不“地道”、不“东北”。家家户户把舍不得吃的“年嚼咕”都留在这晚,再困难的人家也要买一条鱼,也要有酸菜炖白肉血肠、猪肉炖粉条,也得包一顿纯肉馅的饺子。 (左远红整理)
篇二:浅谈东北春节风俗人情
浅谈东北春节风俗人情
----13届冬季假期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大区和经济大区。“东北”一词,起源较早,《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东北与辽东、关外、关东、满洲等名称具有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只不过它们具体所代指的地域范围有一定差别。
东北地区,狭义上指东三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所构成的区域,广义上则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旧为东三省管辖的今内蒙古自治区东五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四季分明的东北地区坐拥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是资源丰富、文化繁荣、经济实力雄厚、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深度融合的区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属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圈,还融合了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日本、俄语和朝鲜的国家的风俗文化和语言。
发源于东北乡土的戏曲有二人转、秧歌、吉剧等。其中踩高跷在古代文献有关渤海国的记述中就有描绘。东北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是有代表意义的一首东北名歌。
东北话包括东北百姓广泛使用的东北官话和大连等少数地区使用的胶料官话。其中东北官话细分可分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为几小片。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调查,1988年中国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为8200万人,如果使用者的数量增长与人口增长相当,那么截至2010年,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超过1.2亿人。 东北人向来注重文化的认同,和节日的庆祝,延续着传统而古老的习俗,而也正是这一点,让东三省的人们拥有了较比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们更加密切的联系与更深沉的故土情怀。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东北人把过春节称为过大年。在我国地域不同过年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即使在东北,各地的习俗也有很大差异。越靠东北部,越能体现东北人的过年习俗,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东北农村过大年了。 有一首民谣道出了东北春节的习俗: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一、泡腊八蒜
在北方,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会一天赛过一天,腊八可以说是过年序曲的一个开头。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虽然简单,却有讲究!蒜得用紫皮蒜,因为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醋要选米醋,因为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
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腌制的时候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如同翡翠碧玉。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不仅味道独特,爽口味美,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腊八蒜的起源,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腊八算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二、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并不是东北地区春节特有的习俗。腊八粥传说来自印度天竺,但现在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而是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
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以谷类作为主要原料,又以豆类、果仁等作为配料,不仅是习俗和美食,更是养生佳品。
三、杀猪菜
在农村,过了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用。谁家杀猪都要用酸菜和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 “杀猪菜”。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过去,在农村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无论哪家杀年猪都必定要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来吃杀猪菜,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那时,人(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在东北乡下过年)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肉斩成大块放进锅里,加入水,放上盐,然后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这种菜不是刚做的好吃.而是多做.以后吃的时候一热.那才是最好吃的。
四、办年货
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有些地方的人会买糖果瓜子,亲戚朋友
来拜年时,就请他们吃糖果和瓜子等。还有拜年时送的礼物,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时,传统习俗是要带一些礼物。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春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年货的品种有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
五、祭祖上坟
年前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祭祖上坟,纸钱和纸元宝可以在街边买到现成的,也可以买来金箔纸自己叠元宝,一般家里老人都会自己叠元宝。等到上坟时候,带上纸钱和一些水果点心,离得近的,要到祖坟地去祭扫,离得远去不了的,要在十字路口烧纸祭祖。
六、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是东北的“小年”,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在东北,小年这天要祭灶。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浙江衢州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祭灶时要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锦州又称小锅白糖)、关东糖供着,希望灶神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有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
篇三:东北人过年
东北人过年
东北农村过年有杀年猪、过小年、除夕夜、闹元宵四部曲。 第一年,我们在青年点右侧建了个猪圈,买了一头两百多斤的猪养在圈里。那时九月份,只为养肥了,春节前杀。另外圈里还有两头克朗小猪为来年的春节。
由于不太会养,不知道打猪草,熬猪食。喂猪主要是粮食,还有生产队分的瘪货以及青菜、糠、残羹剩饭等。仗着青年点的粮食多,虽然都是粗粮,人不爱吃猪爱吃。喂的猪非常馋,只吃粮食。老乡看了都说,你们养的猪谁都喂不了。每天,生产队有一个猪倌,一早上班,各家各户把猪从圈里赶出来,由猪倌统一赶出去放养吃草,下班前赶回来,天天如此。猪每天两顿饭,早晚各一顿。到了快要屠宰时,就不放了,圈养一阵加餐喂养,猛揣养膘。
杀猪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前。我们的第一口猪吃的很不容易。抓猪费了老大劲,准备了个大口袋,张口对着猪圈口,只等自投罗网。再有一个人拿着套绳杆,像套马似的去套那只猪。怎么套也套不上,这只猪太机灵了,好像知道没什么好事,一没留神,它一下子鼓足劲,从猪圈围墙窜了出去。这下子麻烦大了,这广阔天地,抓住它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仗着人多,轮番上阵,追着猪跑。幸好猪也笨,要是匹马就别想了。跑了一阵,到底叫我们追熊了,一下子抓住,于是大家蜂拥而上,扯胳膊扯腿的。忙乱之中,我不小心还叫
它咬了一口,因为穿得多没有咬破,留下了深深印记。看着它的獠牙,有人说不会是野猪吧?也有的说会不会没有劁好。把它捆好,用大杆称一秤,分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白白辛苦了几个月,好吃好喝款待,就是不长肉。
我们把两张炕桌摆在院子里,将捆好的猪抬到桌上,看着它刚才矫健如飞的样子,现在就要上餐桌,开始哀号声嘶力竭。老师傅持刀,杀猪刀又尖又长,一刀直奔心脏,很快解决问题。东北杀猪的猪血都用来灌血肠,老师傅有一个漏斗,灌血肠很容易。但是猪肠一定要清洗干净,猪血要调制到味,加一些配料,才好吃。屠戮猪毛是费事细致的工作,我们在青年点的十八印大锅满满地烧了一大锅水,猪放在锅台旁架起一块板上煺毛。收拾好猪后,基本上肥的都炼油,其他大部分腌起来。那时养得猪肉一般比现在的要肥,都是两年的猪。大致要养到三四百斤,主要为了解决吃油问题。
收拾好后,就进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梁山寨的生活了。我们请周围其它村的知青来,一起吃喝,共享幸福生活。东北人吃肉很简单,大块肉一煮,切成片一碗一碗的白肉,再有一碗一碗的血肠,再炒几个青菜。与平时不同,就是这一天,猪肉可劲儿造(随便吃)。吃的虽然简单,平时粗茶淡饭、缺吃少喝,吊了一年胃口。这时吃啥都香,尤其是感觉最好吃的就是血肠。此时此刻,我们喝着供销社的散装白酒,大口吃着肉,蘸酱油,幺三喝四,别提多高兴了。酒足饭
饱,就天南海北开始吹牛胡侃,八大菜系精神会餐。高兴了就高歌一曲,一般都是外国名歌,最多的是俄罗斯民歌。
我最喜欢一首俄罗斯的歌曲“歌唱动荡的青春”,"不管灾殃接着灾殃,也不能叫我们颓唐,让我们结成朋友,我们永远有力量。......只要我还能够行走,只要我还能够张望,只要我还能够呼吸,就一直奔向远方。听风雪在喧嚷,看流星在飞翔,我的心向我呼唤,去动荡的远方。......” 我永远忘不了,谢亚宁、张玉林他们唱着这首歌的那种激情,豪迈。它始终激励着我,无论是遇到什么,即使后来青年点剩下我一个人,都会勇敢面对。至今都仿佛在耳边回响。
这是我们最高兴最快乐的日子,一切的烦恼,一切的不如意全部忘记。忘记了阶级斗争,忘记了劳动辛苦。感觉共产主义已经到来了,眼前一片美好。
我们一般都是分了红,回北京过春节。阿荣旗一般收入不错,最多时一年能分一千来元。回北京简直就是一个财主了,当时汇款单一张只能300元。我们大都汇回家两三张。取款时,邮局个个羡慕的瞠目结舌,我们宿舍区那一片都知道有一个阿荣旗了。说实在的,这也是我们的一年辛苦劳动所得。
回北京第一件事就是进行浑身上下彻底改造,把所有的衣物全部装载一个口袋里,进行杀虫处理,虱子太多。然后去澡堂子彻底清理。回家一定彻底打扫除。
我回到家日子并不好过,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对我们家来说是个灾难,不堪回首。家被抄,父母被冲击。逢年过节,就有所谓专政人员,到你家查抄。我们回家首先派出所登个临时户口,这些人也就接踵而来。而且是在半夜三更,不辞辛苦,进行突击查询。年关如同鬼门关,不做亏心事也怕鬼叫门。我千里迢迢从东北回到北京过春节,探望家人。这帮人问你第一句话就是,何时回去?要你回农村过革命化的春节。当时发生过多起知青与其冲突。1973年由于尼克松访华,周总理指示,要欢迎知青回北京过年。而且发了节目票,就再也不轰知青回农村了。但是,我们家由于父母亲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恶梦一直在延续。即使这样,穷家难舍,对于家的依恋,还是要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与家人共同承担政治灾难。
76年77年的春节,由于在大队当会计,过年前要决算,是会计最忙的时候,不能回北京。整整两年多没有回家,很想家。这时青年点走得就剩下我一人了。一个人过年,就更想家了,也就无所谓过年了。
在农村过春节倒也快乐,山高皇帝远。每年从杀年猪开始热闹,腊八、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腊月二十三,当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这一天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预示着旧的一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由于东北天寒地冻,冬天基本上是猫冬不干活。辛辛苦苦了一年,年前年货准备停当,该包的,该蒸的,该炖的,该炸的,都准备好。缸里、盆里、大罐小罐,仓房
里等都装满了过年吃的。什么粘豆包,馒头、炸果子、血肠、酒、肉等等。过年那几天基本上就不做饭了,顶多热一热,炒个菜。然后就是玩牌。麻将被禁,也买不到。一般玩一种类似麻将的小牌,是硬纸画的。为了玩得时间长,纸边刷一层蜡。我一般只看不玩,闲着没事给他们画小牌。一不小心画出名了,一发不可收。77年离开时,我的关系户三老太太硬是要我画了五六付,才肯放行。
老乡对我太好了,过年基本上不开火,各家轮流好吃好招待。晚上,青年点由于不烧火,凉炕无法住人,住在三老太太家。三老太太就两个老人,无儿无女。待我就像自己的儿女。
最难忘的春节是77年的春节。76年四人帮刚刚倒台,公社搞花会和文艺汇演。各队都积极备战,紧张排练。文艺骨干都是中学生,大队的秧歌队由李福庆率领。练得非常辛苦,一早在大队集合。很多年没有这么开心了搞过活动了。大家都拿出看家的本事。晚上,挑灯夜战,在队里俱乐部排练文艺节目。我们几个会计在旁边算账。队里派老师傅做饭,并且杀羊犒劳大伙。
一切都非常顺利,帐算完,经过公社审批后,就信用社取钱分红。大家都积极备年货,准备过年。转眼就到年关前,早上,秧歌队一如既往,在大队部集合排练。李福庆系好鞋带和绑腿,踩着高跷刚刚站起来,就跌到了。怎么也起不来了,人事不省。我们一看不好,赶紧送到公社医院。公社方大夫和钟大夫看后,难以诊断,带点氢链霉素。
篇四:看后让人傻眼的东北农村房
看后让人傻眼的东北农村房
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今天为大家推荐20年前东北乡村的生活镜头。
20年前的东北乡村还过着粗菜杂粮,饥寒交迫的苦逼生活呢,但那时候的人们更淳朴更厚道。
今天的生活好了,很难再见到过去东北乡村的破瓦房了,也很难体会到那的独特冬日生活,那满山白雪,那袅袅炊烟,那热呼呼的热炕头。
南北文化有差别,这浓浓的北方民居文化
记忆中的东北农村房
记忆中的东北农村房
破瓦房热炕头
准备年货
篇五:带你到东北过大年
【易票购汽车票资讯】旅行导读:四季的轮回让生活永远像跳跃的火苗一样生动。转眼隆冬已来,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也马上就要到了,你那儿下雪了吗?你曾经期待过在一个白雪皑皑的地方过个年儿吗?和我一起回东北吧!我带你去一个叫雪乡的地方,并排坐在儿时的爬犁上、雪人旁、或者一盏通红的灯笼下,吃着热腾腾的饺子,过着热热闹闹的东北年儿。
“瑞雪兆丰年”是我们常常在过年时说的吉祥话,今天带大家走进东北,走进这个白雪皑皑的地方,体验东北年味儿,欢欢喜喜热热闹闹过大年。
白雪皑皑的东北
东北人是很注重春节的,也很讲团圆。所以无论身在何方,到了春节父母都希望儿女们能围坐在周围,全家人团团圆圆吃顿年夜饭。这可能是年迈父母一年最大的盼头。东北人祖籍大多来自关内,还有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春节习俗。
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除夕一大清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着贴春联了。在东北,贴春联有两个讲究,一是在中午12点之前必须贴完,意味着在来年家人勤勉,不落人后;二是贴春联的“糨子”(糨糊)必须是用自家面粉自家水打出来的,这样春联才能贴得牢固结实。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是一块儿贴春联,谁家的春联在门框上“坚持”的时间长,历经风吹雨打也不脱落,甚至能保持到来年春节,就证明这家一定有个巧媳妇。
一到过年,东北大街小巷的春联市场非常火爆
东北人特别讲究彩头,从年夜饭的菜单上就可以看出个大概。人们可以不吃最爱吃的菜,却一定要吃有彩头的。一条大鱼必不可少,而且除夕当晚不能全部吃光,要剩下半条放在灶台上,大年初一接着吃,这叫连年有余;芹菜肉片同样不可缺,鲜嫩葱翠的芹菜不但爽口下饭,而且寓意勤勤恳恳;酱焖鸡爪也是保留菜目,除夕晚上啃鸡爪,明年就能有搂钱的耙子;饺子馅花样百出,韭菜馅象征长长久久,萝卜馅象征挣钱成摞。这些有彩头的菜人们百吃不腻,年年还会翻新噱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可劲走。”酝酿了一冬的激情到了大年初一才真正迸发出来。乡下的秧歌队乘车来到市里,跑旱船的、踩高跷的、舞龙舟的,全都打扮停当,盛装以备。沿着热闹的商业街道一路扭下去,不管走到哪家店门口,老板都会拿出准备好的红包笑脸相迎,扭秧歌的人满身是汗,看秧歌的人心里
欢腾,大红大绿的服装让人耀目,滑稽热烈的表演好像把雪地都燃烧起来了。
东北过年必吃饺子
春节期间,东北的气温一般在零下十几度左右,可这仍然挡不住人们出游的热情。逛冰灯是多年不变的传统。崔健有首歌叫《快在这雪地里撒点野》,在东北也有这样一个年俗,就是在雪地里打滚。说到打滚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黑龙江的龙王黑龙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她私自外出与凡人相恋,黑龙勃然大怒,因此降罪于村民,打算用瘟疫惩罚他们。善良的龙女托梦给自己的爱人,告诉他只要在初一的晚上在井沿边的雪地上打几个滚,就能躲过这场灾难。村民们依照龙女的办法,果然躲过了瘟疫,并且把这个习俗世代流传下来。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已经很少有水井了,在井沿边打滚似乎也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习俗。不过聪明的东北人懂得变通,用各种各样的雪上娱乐项目来替代。雪地摩托、狗拉爬犁、打雪仗……不管是什么游戏,只要你在雪地里玩儿得欢畅,笑得开心,百病都会远离,幸福和平安就会在新的一年里伴随着你。
东北过年吃什么?
东北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老东北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东北的美食。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其马等,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食品,亦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一些小康的东北人,昔日还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东北”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东北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今日之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为名的供品和传统食品,几乎全保留下来了,只是不那么引人注目。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只能用“丰盛”一词所概括了,什么川鲁大菜、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讲“新派”的人家还会到大饭馆里去“撮一顿”来喜迎新春呢!
在东北过年是暖洋洋的。在东北过一个冰天雪地的年,体验一下宽大且热烘烘的火炕吃着地道的东北菜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白肉血肠、鲶鱼炖茄子、朝鲜族狗肉火锅、庆岭活鱼、八旗鹿肉……等东
北特色美食。还有更多呢!赏雾凇、堆雪人、打雪仗.滑爬犁.滑雪.抽冰猴儿.攀登东北之巅——长白山、探索满族乌拉文化,体验朝鲜族风情和更多新鲜好玩的独特线路,以及更多的东北极致玩法。
游东北注意事项:
防寒方面:别把冬天的东北想得这么可怕,那里虽然零下20多度,但给人的感觉是很清爽,非常舒服,身体感觉好象还没上海3度这么冷,当然是在穿够衣服的情况下,衣服方面,在哈尔滨一套保暖内衣、一件毛衣、一条毛裤,外穿一条普通裤子、一件羽绒外衣即可,鞋可在当地买,也可买登山鞋,但普通皮鞋、运动鞋不能用,东北人最注意保护脚,只要脚不冷则全身都不会冷,当然还有帽子注意保护耳部,如果还要滑雪、去雪乡,甚至漠河等就要加买一条羽绒裤。吃的方面:因为气温低,尽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就是味道偏重,特别是在农村。行的方面:在东北要尽量利用火车,东北的铁路运输很发达,春节期间出行者又少,可随时买到车票,包括硬、软卧。
治安方面:城市里跟我们这里一样,农村人就更加纯朴,尽管放心。玩的方面:没有在冬天去过东北的,应先到城市看看,哈尔滨的街道、冰雕还是很好看的,但城市有一点不好,就是因为烧煤取暖,整个城市一片煤灰,黑黑的,包括冰雕的表面也是一层黑黑的,想看白雪,必须要到郊外。
卫生方面:南方人一天不洗澡不行,在城市有些宾馆没有热水的可到外面澡堂,非常方便,在北极村有一处每次3元可洗热水澡的地方,在雪乡住在村民家里可叫主人烧水,在农村都是睡火坑,不习惯的话有可能会皮肤过敏,不是因为脏,是给坑热到的,注意带些皮肤药。
通讯方面:除了雪乡没有手机信号外,一般都有,铁路上只要一接近车站就有信号,北极村更是既强又稳定,真不知中国移动是怎么搞的。
装备方面:除前面提到的服装外,一般的单反相机都能使用,我们分别的几台佳能、尼康、美能达都能正常使用,我用的美能达外面都结了白白的一层冰,也不影响使用,只是电池消耗的特别快,要带足备用电池,最好再带上一个防潮袋,进室内前,先把相机装进防潮袋内,以免镜头生雾,注意卫生要带些消毒纸巾。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