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21:20 体裁作文
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体裁作文

篇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阅读答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阅读答案 1 。 对苦难中国的痛惜,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 风河流 雪 农人

3。 流浪与监禁 反抗 被当局破坏、

4.诗歌中的形象与感情是密不可分的 不同的形象会塑造出完全不同的感情 形象为感情服务。

篇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2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

3锻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教学重点:诵读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遭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这首《长城谣》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民众无家可归的惨状和齐心战斗、收复失地的决心。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为背景的。

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

1937年12月28日夜间

这时候芦沟桥事变已经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已经开始。

二.作者和创作缘起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 (小时侯被抱出去抚养)濡染了农民的忧郁 ;(监禁)狱中诞生的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雪总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 ;(逃难的经历) 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1937 年 9 月,艾青经人介绍来到杭州蕙兰女子中学任国文和美术教师。这是一所教会学校,一切都按呆板的教条和规定行事。艾青并不愿意在这里久留。 “七·七”芦沟桥抗日的炮声激励着每一个爱国同胞,但是在杭州,有些民众处于一种不关心民族命运的“安闲”状态,对于小市民的“恐日病”,艾青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鄙夷。 11 月中,侵华日军已从金山卫登陆。杭州危在旦夕。学校里已没有学生来上课了。艾青只好辞别蕙兰女子中学,借了盘费离开杭州回到了金华故乡。在老家只呆了很短的时间,艾青就带着妻子张竹如一起出走。他们打算从金华乘火车经南昌去武汉。艾青在金华车站候车室和月台上看到从前方撤下来的许多伤兵。他们有的燃着稻草取暖,有的摇头叹气。艾青等人挤上了要开往南昌的列车。当火车在寂静的黑夜向前奔驰时,艾青随着铁轮转轧的有节律的声响而展开了思绪:漫长的行程和广袤的土地,使他感到做一‘个中国人的“强烈的欢喜与骄傲”,甚至连这黑夜也带给他“一种家教的情感”, “纯朴地愿望着祖国能早日从少数人的自私与顽固的枷锁里解脱”;当听着在熹微的晨光中从车窗外传来儿童们所唱的“打回老家去”的歌声时,他感到这歌声“传出·了中国的悲哀与对于解放的遥远的呼叫”,这歌声在他的眼前“描出了一幅在冰天雪地中的东北义勇军行军的美丽的图画” ( 见艾青《西行》一文,载 1937 年 12 月出版的《七月》第一集第五期 ) 。经过几天的颠簸,艾青终于来到了抗日的文

化和政治中心武汉。 1941年诗人来到延安,从此诗风转向悲壮高昂。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七·七”芦沟桥抗战的炮声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表现了全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但是国民党右派集团中的一小撮汉奸亲日派,却在积极勾结日寇,妄图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断送抗战的大好形势。艾青敏感地“在战争中看到了阴影。看见了危机”, “看见了汪精卫的动作与表情,与一个像发自播音筒里的没有生命的语言,他的那颗被包裹在肋骨里的、早已腐烂了的心” ( 见艾青《为了胜利——三午来创作的一个报告》一文,载 1941 年 1 月重庆出版的《抗战文艺》 ) 。于是,在 12 月 28 日阴冷的夜晚,艾青“以悲哀浸融在那些冰凉的碎片一起”,写成了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一诗。写这首诗的夜晚,艾青预感到要下雪,于是他在诗中展开了有关的想像——雪的草原、雪夜的河流、冒雪走出林间的马车夫等等。第二天,果然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艾青对一个朋友说: “今天这场雪是为我下的。”这位朋友却说: “你这个人自我中心太厉害了,连天都听你指挥。”他不晓得诗人是有预感的。

三.诵读和感受

指出重点字词:絮聒、后裔、蓬发垢面、暴戾、蜷伏、啮啃、饥馑

四.分析全诗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雪落神州,寒凝大地。诗中展开了一幅苍茫旷远,悲凉凄楚的意境。看那北方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赶着马车走在林间的农夫 “刻满痛苦的皱纹的脸”,看那南方的乌篷船里被暴戾的敌人夺去丈夫和家庭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忡忡的忧心,看那雪夜的草原上失去了田地和家畜的耕殖者们在“饥馑的大地上”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诗人通过这一组组意象,一幅幅画面,逼真地体现了上述的主题,令人深切感受到: “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 ”

作者在诗中,运用描写、比喻和反复咏叹等艺术手段使全诗笼罩在悲哀的氛围中。诗人把雪夜的“风”描写和比喻成一个“太悲哀的老妇”,她“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把敌人强占的土地描写成“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这悲惋而凝重的诗句多次重唱于诗节之中;在一些诗行的末尾,又恰当地用了感叹词“呀”、 “啊”等,真是令人读之欲泪、闻之心酸。 这首诗还把表现自我与表现祖国和人民有机地融合起来。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有北方林间的农夫(无家可归,“你要到哪儿去呢?”潜台词是“你能去哪儿呢?”),有南方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前两类形象是分类形象,最后一类形象是总的形象,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

他们的悲凉凄楚的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

长呀!”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

4.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

5.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的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

出现了四次,它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是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另外这两句是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

篇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 副本

高二语文导学案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 编制人:胡小丹 课时:1 总课时:15 编制日期:2014.03.07 教学目标

1、从写作背景入手,赏析诗中物象的寓意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中物象的寓托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艾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和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答:诗人是一个不幸者。他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痛苦,他的声音也变得哀婉和抽泣。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让我们的时光倒流七十几年,先来看看1937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浩劫。(播放卢沟桥事变视频)这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国家面临危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民族的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正义之士,同学们试想,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于是有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右派,1959年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1979年平反。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旷野》《北方》《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调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三、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絮聒 后裔 垢面 蓬发 暴戾

蜷伏 啮啃 饥馑 憔悴 颤抖 颤栗 乞援

2、先全班散读,再全班齐读。

四、疑难点拨及探究

1、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诗句,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这些诗句中的“雪”既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说说本首诗中的“雪”有什么含义?

2、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效果?

4、这两句诗引出了几幅“痛苦与灾难”画面?找一找,给每个画面拟小标题。

5、这些画面在描写角度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概括力?

6、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人作为描写对象?

五、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

A.絮聒/恬静 后裔/沿袭 巢穴/不落窠臼 ......

B.饥馑/严谨 封锁/琐屑 ....

C.监禁/监生 家畜/畜牧 ....诟骂/蓬发垢面 ..溘然/恪尽职守 ..

D.孵育/内稃 绰号/绰约 殉职/徇私舞弊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践行 绵里藏针 了以自慰

识时务者为俊杰

B.博弈 敷衍迁就 劳民伤财

多行不义必自毙

C.诽闻 令人心仪 面黄饥瘦

画虎不成反类狗

D.斩获 了无声趣 前倨后恭

解铃还须系铃人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絮聒(絮叨) 后裔(后代)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B.垢面(脸很脏)

巢穴(本义是鸟兽藏身的地方)

暴戾(粗暴乖张,残酷凶恶)

C.戏弄(耍笑捉弄;拿人开心)

蜷伏(弯着身体卧倒)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D.烽火(比喻战火或战争)

垦殖(开垦荒地,进行生产)

饥馑(饥荒)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一寸相思一寸灰”,回望那曾经的美好,脚步好像在心底奔跑;然而真的要是回到原来的河水边,谁又能保证那不是狗尾续貂呢? ....

B.庭院不洒扫,门户懒清理,一个公司的形象就这样呈现在他的眼前。具体而微的事....没有人来伸手,那么,他们其它的事情也就不可能做得让人满意了。

C.他借来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与庄严的报告会场很不谐调。心的朴....

实却就如他生长的黄土地,掌声就这样地像一夜春雨后的庄稼响亮地在他耳畔疯长。

D.潺湲的小溪青甜的翠竹弯纤的小路已不再是记忆,一个月来,他对故乡的这些美景洞若观火,那一山一水一桥像儿时的功课一样已再次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外交制衡角度来看,美印核合作是两国送给中国的反遏制的重要筹码,如果这种合作是出于联手对付中国的考虑,那么效果与动机正好南辕北辙。

B.公众对房地产蓝皮书争议的关注,并不限于蓝皮书本身。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面对这种焦虑的公共诉求,在具体的政策调整上,相关方面何时才会有让公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作为是十分重要的。

C.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做餐具。

D.人们或许会把托尔斯泰“随着岁月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的自述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即使在老年时,他也比许多年轻人,甚至比所有的同龄人,更充满生命力。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6.诗中写了人物正在承受着众多的苦难,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苦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诗人将“我”融入苦难的人群,感受苦难,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它重复叠现,构成了这首诗的主旋律。

B.在这首诗中,诗人控诉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从北方到南方,勾勒了四幅饥馑流亡图。画面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化身,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

C.这首诗的语言具有散文美,平实自然,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又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如“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

D.“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

篇四:《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赏析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的这首名作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外敌入侵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在这种忧虑里,展现了他对祖国与民族命运的赤诚关切。

这首诗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它重复叠现,以舒缓沉郁的叙述性语调所表现的沉重、忧郁的感情,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既写出了彼地的自然环境,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又道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在这首诗中,诗人控诉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从北方到南方,勾勒了三幅饥馑流亡图。第一幅生活画面,表现了“中国的农夫”在寒冷岁月中的艰苦跋涉,而自己也被“苦难的浪涛”所吞没而又卷起的困厄。在那样的年代,无论农民、青年和知识分子,都不可能有好的命运。人们只能在寒冷中艰难地忍受生活的折磨,等待着难以预料的明天。第二幅画面,诗人把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蓬发垢面的少妇”“垂着头”坐在“破烂的乌篷船里”,“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第三幅画面刻画了拥挤在绝望的污巷里的垦殖者,他们人身遭凌辱,土地受蹂躏。这三幅画面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化身,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的艺术特点可归纳为:语言上具有散文美,比喻奇特。 艾青的诗歌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很多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平实自然的艺术特色。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而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它们蕴涵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涵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诗人的心头上,引起了深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本文的另一艺术特点是比喻奇特。比如第一部分中背景画面运用的比喻十分新奇与妥当,诗人风比作紧紧跟随、伸出寒冷指爪拉扯行人衣襟、不停絮聒的老妇,无疑包孕了北方所遭受的一切苦难,给人一种阴森之感。失去家园,流离颠沛的人流,就像没有了根的浮萍,就像秋天的落叶,漫无目标的浮沉、飘零。追随着他们的只剩下“风”,还在“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的絮聒。

篇五:《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诗歌分析

1、创作背景

1937年12月28日,艾青来到武汉,“七七事变”以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空前高涨;而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大好河山的国土大片丢失。在这民族存亡的严重关头,人们一方面在寻求如何战胜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正确道路,另一方面则不免面对严峻的现实而陷入深沉的思考。作为一个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深切关怀的诗人,艾青不能不在感情上有他独特的表达方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正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一个满怀正义和激愤之情的诗人所唱出的一支深沉而激越的歌。[2]

4作品赏析

2、文学赏析

诗歌感情基调

这是一首充分体现了艾青早期的感情基调的诗。他的那种赤诚炽烈、深沉执着的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使他不能不以一种急切忧虑的心绪,冷竣而真实的笔触,把当时的社会气氛传达出来。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从开头到全诗中反复咏叹的两句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这两句诗,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起承转合”中的插曲,它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诚的感受,强烈的呐喊。大自然的季节更替所给予人的感受,只能是感官上的触觉。重要的是在于诗人的内心深切地感到了寒冷的封锁,使他不能不爆发出这强烈的呐喊。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关注于北方的“中国的农夫”和“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上,关注于南方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和“年老的母亲”的坎坷命运上。这一切,正是构成“寒冷在封锁着中国”的具体形象和生活画面;而诗人的一腔深情也是透过这一切而传达出来的。艾青创作伊始,便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寄托在对中国农村和农民命运的关怀上,现在,当民族危机的阴影笼罩在祖国大地上空时,他又一次以自己的笔触抒发了这种情真意挚的忧虑和愤懑。我们从这种感情的依恋和关切中,看到了这个虽属知识分子但却与农民的命运密切联系的人,他总是怀着十分忧郁的眼光来注视着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命运。对于三十年代的相当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来说,他们不仅是看到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命运的悲惨,而且也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同这一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艾青在对农民关注的同时,也不禁为自己的命运而歌吟: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这种感情和气质,是早期艾青的典型的感情和气质。如果不深刻了解艾青这种个性上的特色,人们将很难认识他早期的艺术风格。同时,作者通过联系自身将自己由叙述者的角度转化为参与者,进一步的拉近了和广大人民的距离,也便于直抒胸臆。

诗歌的构思

在构思上,这首诗表现着艾青的长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的特点。他虽然在此之前并未到过我国的北方,然而他笔下那“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赶马车的中国农夫的形象却令人感到亲切而熟悉。据他自己后来说,当有人问他是否见过这种现象时,他的回答是:我感觉应当是这样的。这个“感觉”就是想象所创造的形象。当然,达并不能证明可以脱离生活闭门造车,而只是证明了诗人应当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上让想象的翅膀飞翔起来。没有丰富想象力的人绝不会成为一个优秀诗人。但是艾青的这种想象又是以他对农民生活和命运的熟悉为前提的,所以他根本不同于那种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和艺术上的粗制滥造。

诗歌思想艺术价值

在诗人的想象中展开的一幅幅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活画面,构成一种摧人心碎的悲剧场景出现在人们眼前。那“蓬发垢面的少妇”,那“年老的母亲”,还有那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垦植者”,他们都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谨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

诚然,艾青笔下的这种意象,也许未免笼取着过于悲伤凄惨的气氛。可是如果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认议它的话,是不能不承认这一切都是“残酷的真实”。而且,我们还应当看到,这首诗所极力渲染的那种气氛,它所描绘的那些悲惨景象,正是作者在现实中感受和体验到的令他悲痛、令他忧虑的事情。以艺术的手段把这一切表现出来,正表明了诗人对时代命运的关切,对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

诗歌思想艺术价值的评价

对那样的历史背景如果没有深切的了解,对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基调不能充分把握,势必会把这首诗看成“低沉悲观”的作品,那就会背离了作品的实际内容,从而贬低和否定了它的思想艺术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必一概否定作者在这首诗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忧郁情绪,这在艾青早期作品中是有相当普遍的表现的。那么,应当怎样认识和理解这种忧郁呢?艾青在其后所写的《诗论》中曾经有过很好的说明。他说:“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他还说:“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拢来,浓密如乌云,沉重地移行在地面上??伫望暴风雨来卷带了这一切,扫荡这整个古老的世界吧!”这就是我们理解他诗中的忧郁与悲哀的关键。当你把这种“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的时候,你也就同时认识了为什么艾青早期的诗虽然总有一层忧郁与悲哀的情绪,但却始终对人具有一种振聋发聩的鼓舞作用,而不是使人陷入悲观消沉的境地。在文艺创作、作品的评论和鉴赏中,区别和把握这种界限和分寸十分重要。有的人虽然也写忧郁与哀,但那只是对个人命运的卑微而渺小的咀嚼和咏叹,从中看不到时代的风云,体验不到人民的感情;这类作品是不可能具有很高价值的。艾青的忧郁与悲哀,则是与时代的风云紧密联系,同人民的感情血肉相连的,所以他才能在众多的诗人中出类拔萃,别具风采。

诗歌结构

这首诗很难说有几个明显的段落,只能说有几个起伏。被称作主旋律的两行诗,是一个激荡的大气韵和境界,一下子把读者推了进去,使你不但置身其中,身内身外顿时落满了厚重的

雪。随后,诗人才展开一幅幅的寒冷的场景。首先是风的出现,它“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不停地絮聒着??”读者感触到了风的无法躲避的侵袭和它古老的哀伤的声息,不由得令人感到了历史的沉重。接着诗人从土地和人民的艰辛岁月,诉述了诗人自己“也是农人的后裔”,经历过流浪和监禁,失去了青春。诗人的命运与整个古老的民族和土地的命运是血肉相连的。诗人真挚的自白使诗浸染着温暖而赤诚的血泪,让诗、诗人与读者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紧紧联在一起。接着又在雪的寒冷中,看见在战争中遭到蹂躏和杀戮的善良的妇女,还有年老的奔波在流亡道路上的母亲。??诗人深情地呼号: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头上,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他是对危难中的祖国说的。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的现实的严峻性,看到了那些过去迫害过诗人自己和无数民主斗士,欺压过广大人民的权贵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能不感到忧虑吗?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为祖国急切献身的心声。应当说,这充满悲愤力量的诗句,有力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们带来了感情上的温暖和精神上的鼓舞!

散文化的语言

艾青的诗歌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许多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平实自然的艺术特色。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而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它们蕴涵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涵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诗人的心头上,引起了深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可感可触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艾青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却宽厚,虽然悲哀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风”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的前面加上“时间”和“雪夜”两个

形容词,就把“风”“河流”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的情思。[3]

3、名家点评

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洪子诚:忧郁由于苦难而产生;对苦难的忧郁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就在于人类,中国人民为摆脱苦难所进行的斗争,将永远伴随着苦难。因而,在这种浓重的忧郁情绪中,能体会到对力的呼唤,对暴风雨扫荡这古老的世界的执著的期望。而这首诗,也从一个具体的实例,提示了艾青诗歌创作上以“自我”感受与个性概括民族、时代悲欢的美学特征。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