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维吾尔族玩汉族女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20:42 作文素材
维吾尔族玩汉族女孩作文素材

篇一:新疆通之2迎娶维族美女须跨越三道门槛

新疆通系列之——

迎娶维族美女须跨越的三道门槛

——张娴婷

自古美女人人爱。

新疆的维吾尔族美女更因为具有了中西合璧式的美貌而名扬四海。

香妃是传说中维族美女的代表,她的容貌和外形的美丽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就其是否“遍体飘香”,却根本无从考证。

改开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通过单一的广播电视等官方媒体的宣传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走出家门看世界。

西部旅游热的兴起,让具有浓郁异域风情的新疆山水及风俗人情,很快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维吾尔族美女更是一时成为多少中国内地男子心中的女神,那些跋涉千里到新疆旅游的男性游客千方百计也要请导游给自己找一个维族美女合影留念,有的人甚至还想跨越民俗界限,来一个时髦的汉维通婚。

维吾尔族玩汉族女孩

可实际上,真想要把容貌美若天仙的维族美女迎娶回家,其间的障碍和门槛可不少。

首先要跨越的是宗教信仰门槛。

维吾尔族世代信仰伊斯兰教,这种宗教信仰的世袭制,对不同习俗,尤其是汉族与之通婚形成了巨大的障碍:汉族传统上信仰的是佛教,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无神论教育,使50-70年代出生的人几乎清一色的笃信马列主义无神论。但无

论是佛教还是无神论,与伊斯兰教教条都相差甚远。伊斯兰教每年9月必封斋一个月,穆斯林所遵循的斋戒制度,要求从日出前开始直到日落后,停止饮食,并且克制情欲,进入全身心的静修状态。其次,男子在5-7岁进行割礼,由有经验的宗教人士主持切除全部或部分阴茎包皮,这种并不科学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由宗教信仰衍生出来的第二道门槛是饮食习惯。汉民族自古将猪肉作为美食,而伊斯兰却视猪肉为不洁之物,严禁食用。伊斯兰日常肉食以羊、牛肉为主,主食为麦类面食。洋葱、胡萝卜则是他们每日必食的蔬菜之一。

第三道要跨越的门槛是重体味。新疆人所共知,维吾尔族人十有八九存在腋臭,俗称狐臭,从字面就可以猜出其散发出的气味如何熏人。

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经济条件好的维族人也会选择手术除腋臭,但此腋臭属于家族遗传,手术除臭只能管一代。

奉劝所有欲迎娶维族美女的亲们,深思熟虑后再行动噢!

篇二:维吾尔族和汉族丧葬习俗对比研究

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维吾尔族与汉族丧葬习俗的对比

学 院:语言学院

专业班级:维语言08—6班

学生姓名: 王丹

指导教师:古力加娜提·艾乃吐拉

答辩日期:2012年5月7日

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

目 录

1. 前言.............................................................5

2. 维吾尔族丧葬习俗调查.............................................5

2.1维吾尔族丧葬习俗简介.........................................5

2.2维吾尔族丧葬的基本形式和过程.................................6

2.3维吾尔族葬礼的特点...........................................8

3.汉族丧葬习俗调查.................................................10

3.1汉族丧葬习俗过程和形式......................................10

3.2汉族过清明节的意义以及清明节和丧葬的关系....................11

3.3清明节的节日习俗............................................12

4.结语.............................................................15

5.参考文献.........................................................16

6.致谢.............................................................17

维吾尔族与汉族丧葬习俗的对比

摘要: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简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里各种文化交汇,丧葬文化也是其中一部分,我在学校学习维吾尔语四年,对于维吾尔族的文化有了些许的了解,但是丧葬文化一直不甚了解,本文通过整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对维吾尔族的丧葬习俗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加上已经了解很多的汉族丧葬习俗,略作对比,加深对维吾尔族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维吾尔族;汉族;丧葬习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维吾尔族与汉族丧葬习俗的对比

1. 前言

少数民族丧葬活动不是一个单纯的现象,不仅仅是助生送死的问题 ,而是集多种社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维吾尔族丧葬习俗是维吾尔族人生礼仪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吾尔族丧葬习俗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爱惜自然、约束和节制一切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促使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共处等。维吾尔族丧葬习俗中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保护所在地区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保护生存者的空间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人生的航道上,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 驾驶自己的生命之舟,然而,所有的航船只能去向一个神秘的终点一一死亡。丧即死是对人生命终结的一种习惯称谓。葬即下葬、埋葬,是活着 的人对死者遗体的具体安置措施。丧是完全属于死 者的,因为人死不能复生,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 而葬表面上是属于死者的,但实质上却是活人世界 中死亡观念的直接表露。简单地说,丧葬就是人类 处理自身遗体的方法和礼仪。习俗,顾名思义,是习惯风俗的意思。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习俗作为一种自发社会秩序,一旦生成”便 “像一种社会规则那样对成员的各自行为有一种强制性的规约。”[1] 丧葬习俗是指处理死者时殓殡祭奠的礼节与习俗,是不同的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维吾尔族的丧葬习俗,是人去世后,由亲属、邻里乡亲、朋友等哀悼、纪念、评价、安葬死者的礼仪与习俗。维吾尔族丧葬习俗是其人生礼仪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维吾尔族丧葬习俗调查

篇三: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上睑皮肤松弛临床对比性分析

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上睑皮肤松弛临床对比性分析

作者:乔星等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第19期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性分析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上睑皮肤松弛临床特点,探讨其两者的差异性给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对208例女性上睑皮肤松弛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维族女性与汉族女性上睑皮肤松弛有显著区别,两个民族中工作职员共95例所占比例最大,为45.7%,农(牧)民60例占比例第二,为20.8%,手术方式在维族女性和汉族女性中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说明维族患者更常用去皮较多的宽重睑术,汉族患者更常用去皮较少的窄重睑术。结论: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上睑皮肤松弛各有其自身特点。

[关键词]维吾尔族;汉族;上睑皮肤松弛;临床特点;对比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10-0-0

上睑皮肤松弛多因皮肤质地老化和组织下垂移位引起,皮肤质地老化表现为皱纹加深和弹性减弱为主,组织移位的表现是以中外侧皮肤松弛下垂为主,形成上睑部的畸形,严重下垂可致视力障碍,容易让人感觉到不精神或上睑部老化加速[1],随着人们对容貌美的追求,上睑皮肤松弛严重影响睑部的形态完美,各种整复方式越来越受到要求年轻化女性的关注,也是整形美容医师的一个挑战的难题[2],是较为常见的眼部美容手术[3],笔者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2011年经整形美容外科门诊确诊的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上睑皮肤松弛患者的年龄、职业、手术方式等临床相关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期为研究、探讨我国该地区两个民族之间的临床特点及差异。

1 对象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资料均来自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2011年经整形美容外科门诊确诊患者,本组共208例上睑皮肤松弛患者,均为维吾尔族(以下简称维族)与汉族女性,其中维族82例,汉族126例,年龄从28~72岁,纳入标准:凡身体健康、精神正常、主动要求上睑松弛整复术而又无手术禁忌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在新疆地区生活不足10年者,以及资料不全、不清楚的者,均予以排除;②患眼疾者、面神经异常、眼球突出明显、要求不符实际;③首次确诊不在纳入时段范围内。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去皮重睑术来修复上睑皮肤松弛,根据汉族和维族的面部特征采取不同的去皮重睑术:汉族术式:根据汉族人个体差异在距睑缘上6.0~8.0mm处设计重睑切口线,手术切除多余皮肤约2.0~10.0mm,维族术式:根据维族人个体差异在距睑缘上8.0~10.0mm处设计重睑切口线,手术切除多余皮肤约4.0~14.0mm, 从内眦角开始由内到外

用美蓝设计出正常的重睑弧线。以此线为基线,用整形镊子轻夹起松弛的皮肤,以睫毛、眉毛不变位为准,画出与重睑线相当的弧线, 上、下切口线可沿鱼尾纹方向向颞侧延长两线汇合。两线之间为去除的皮肤,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加适量的肾上腺素(无禁忌者),每侧注射0.2~0.4ml行局部浸润麻醉;切除多余的皮肤, 并切除睑板前部分眼轮匝肌, 显露其深面的睑板及上睑提肌腱膜。根据情况切除脱出眶隔脂肪,闭目下调整切口上下两侧皮肤,无需切除深面的眼轮匝肌,去皮重睑术可以通过调整去皮的多少来解决有内眦赘皮患者,彻底止血后用5-0号丝线按常规重睑术缝合,术后口服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5天拆除缝线。

1.3 统计学分析:将各项指标结果数量化建立数据库,用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年龄、职业、手术方式的例数的计数治疗采用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和 2检验, P

2 结果

患者的年龄构成比分布情况见表1,维族女性较汉族女性上睑皮肤松弛的年龄明显提前,患者的职业构成比分布情况见表2,两个民族中工作职员共95例所占比例最大,为45.7%,农(牧)民60例占比例第二,为20.8%,患者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的情况见表3,手术方式在维族女性和汉族女性中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 2=5.519,P=0.025),说明维族患者更常用维族术式,即去皮较多的宽重睑术,汉族患者更常用汉族术式,即去皮较少的窄重睑术。术后随访一年,术区无瘢痕,根据术后的患者对眼睑的自然形态为标准分为:满意和一般两类,维族共行82例去皮重睑术,有73例患者感觉效果满意,汉族共行126例去皮重睑术,有122例患者感觉效果满意。

3 讨论

相关报道认为新疆维族具有较多的高加索人种特点[4],具有西方人的面部特征,颅面结构特征提示面部皮肤松弛存在种族差异[5],面部形态的变化受遗传学、功能、环境、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本组208例也发现此特点,维族患者与汉族患者上睑皮肤松弛有显著区别,考虑可能与不同人种眼部解剖不同如维族人上睑皮肤较薄随年龄增大上睑松弛明显加快有关,但汉族人相反,也不排除维族人长期从事紫外线照射较强户外活动致累积性日光照射的因素所造成的皮肤光老化所致,还是与维族人面部皮肤结构的遗传基因、饮食结构有关,一般认为,随年龄增大上睑皮肤松弛程度会逐渐加重,但本研究未发现此特点,大于70岁人群反而就诊人数减少,可能与地方经济水平有关,此人群对美容的需求性降低所致,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从患者职业看,本组资料208例患者,两个民族的发病率最高为职员(45.7%),其次是农(牧)民(20.8%)。结果表明从事不同职业患者间存在差别,以职员居多。考虑可能与职员的工作环境、长期高脂饮食有关、新疆地方时差使作息时间不规律所致,同时这类人群对美容的需求性较高,农(牧)民发病也偏多,结果考虑新疆地区工业相对发展滞后,该地区长期

从事农业人口较多,接受间断累积的日光照射的时间较长有关,但也不排除收集样本量偏小和新疆地区人口结构有关,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阐明。

从手术方式和术后效果来看,维族和汉族在手术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性,维族常用去皮较多的宽重睑术,汉族常用去皮较少的窄重睑术。因两个种族面部形态有明显的差异性,眼部特征对眼部美学影响的比较大,维族有高耸的眉骨、深陷的眼窝、突出的鼻梁及颧骨、棱角分明的面孔的特点[6],同时眼周的形态与明显的区别,维族的眼裂长大、上睑皮肤较薄、皮下组织少、眼轮匝肌没有汉族人发达,眶隔脂肪较汉族人少,睑板较厚较宽,睫毛较多而较长且上翘,内眦赘皮较少汉族人少。汉族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重睑的宽度设计明显高于汉族,去皮时维族明显多于汉族,同时眶隔去脂较少,近年来有学者[7]认为内眦赘皮是上睑眼轮匝肌于内眦韧带起始处错位、错构所致。汉族人发生率较高,国内外许多学者探索方法,如横切纵缝法等[8],但是我们通过去皮重睑术可达到很好的美学效果,可保持眼睑的自然流畅的形态,去除皮肤到位,还要做到睁眼时重睑线弧度流畅,重睑两侧形态对称,宽度与睑裂长度比例适当,睫毛缘均匀显露,睫毛方向水平微翘,眼神表达自然、柔和。切口设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设计主要根据皮肤松弛程度、 皮肤弹性和患者要求综合考虑。去皮量的掌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要求在自然闭目情况下, 铺平切口上下皮肤, 以两侧皮肤刚好对合为准[9],总的原则是[10]仅限切除脱出的脂肪团。若去除过多,易造成眼窝凹陷, 更显苍老。有学者认为切除组织的多少至关重要[11],汉族人上睑美感需要有一定的丰满度来保证,不然会造成疲惫、憔悴和衰老的感觉,对于术后效果的取决于种族审美标准,一般和审美标准应和自己的民族特征相符合,独有的容貌特征资料对该民族的容貌学的发展至关重要[12]。

本文回顾分析了对比性分析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上睑皮肤松弛临床特点 ,希望为进一步研究、治疗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上睑皮肤松弛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健,姚荔湘,余力等,中老年人上睑皮肤松弛的个体化整复[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6):673-674.

[2]陈婷婷,李为儒.切开法重睑成形术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0):1200.

[3]赵萍萍.中老年性上睑皮肤松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998-1000.

[4]王培英,汪连兴,史庆礼等译.人类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564-574.

[5]靳华,罗颂椒,白丁.新疆维族正常成人颅面硬组织结构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1,9(4):179-181.

[6]陈晓玲,程飚,郭云,等.新疆地区重睑术的临床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

(5):572.

[7]冯越蹇,张海明,胡守舵,等.内眦赘皮分类及相应治疗方法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4):512-514.

[8]周孝麟.横切纵缝法矫正内眦赘皮[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ll(6):366-367.

[9]张永玉,殷翠玲,丛涛,等.上睑皮肤松垂两种去皮量方法比较[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9,5(2):94.

[10]赵宏武,郭新志.中老年人去皮重睑术的技巧[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1,12

(6):317.

[11]干季良 译.重睑术[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11(1):19.

[12]葛菲,王金玉,邓红燕,等.新疆维吾尔族美貌女性面部软组织形态测量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22(4):492-495.

[收稿日期]2012-07-11 [修回日期]2012-09-03

篇四:葡萄沟课堂实录窦桂梅

(课前交流)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点击出示:“葡萄”)这两个字谁会念,请站起来念。 生:葡萄

师:请大家一起念

生:“葡萄”

师:“葡萄”这两个都是生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葡萄”两个字都是草字头,草字头下面都是“勹”。

师: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请小朋友拿出小手在桌子上写一写,记住这两个字。

生:(书空)

师:小朋友记住这两个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你能用“葡萄”说说话吗?

生:我很喜欢吃葡萄。

生:葡萄有的很甜,有的甜中带酸,也有的很酸,味道可多了。

生:葡萄的颜色很多,有红的,有紫的,有绿的,可美啦!

生:我妈妈可爱吃葡萄了。

生:爷爷家的门前种着棵葡萄,夏天,我们一家经常在葡萄架下乘凉。 师:想说的小朋友请站起来说。

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从葡萄的不同方面说了葡萄,下面请大家再看大屏幕,(点击出示“沟”)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起念一遍。

生:葡萄沟。

师:“葡萄”和“葡萄沟”有什么不同?

生:葡萄沟是一个地方,葡萄是一种水果。 生:葡萄是一种水果的名字,葡萄沟是一个地方的名称。

(课前板书葡萄沟)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领你们到一个地方去玩一玩。你们猜猜看,会是哪儿?

(生纷纷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举手啊!说出来——

生齐说:葡萄沟!

师:哦,咱们要到葡萄沟去玩!

师:听说呀,这个地方是个——好地方!(板书重点词)

师:“耳听为虚,眼见才能为实”!下面,我们就亲自到葡萄沟去一趟,看看谁玩得痛快,收获最大,好吗?

生:好!

师:端起书,事先,我们对葡萄沟应该有一些了解。现在我们看看谁能够自己读读课文,对葡萄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看谁读得最认真。开始读!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师(等全部学生都读完后):真棒啊!我们一起了解了解:葡萄沟在哪?

(师生共同回答,在新疆的吐鲁番)

师:那里出产——

生:水果。

师:也就是说那里盛产水果,我们一起聊聊,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了解到了,五月有——

生:杏子。

师:七、八月有——

生:梨、密桃、沙果。

师:还有没有?说出来。

生:九、十月有葡萄。

师:那是人们最喜爱吃的葡萄。既然这样,咱们就到葡萄园去看一看,好不好?

生:好!

师:好,坐上汽车。坐好没有?同学们看,葡萄沟到了,快看一看,这里的葡萄葡萄种在哪儿?

(生举手回答)

师:对,看这小女孩手举得多好。在哪儿?你先说。

生:这里的葡萄种在梯田里

师:好,谁能再说说?

生:这里的葡萄种在梯田里

师:谁能把书上的话告诉大家?(一起说)

生: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

(师随即在黑板上画山坡简笔画)

师: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指黑板)我们可以叫做什么? 生:山坡

师:我们再来看看,像石阶一样沿着山坡向上的,(板书简笔画梯田)我们就可以把它叫作——

生:梯田

师:真好,这儿的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快,同学们,登上山坡,快看看,这个葡萄长得怎么样?

(生举手回答)

师:长得怎么样,把看到的读出来,告诉大家,你来。

生:这些葡萄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了一个绿色的凉棚。 师:是说它的叶子长得怎么样?

生:茂盛

师:到底是茂盛还是茂密?

生:茂密

师:我们读一读,告诉大家

生齐读: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了一个绿色的凉棚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板书简笔画葡萄架和葡萄藤)这是——

生:葡萄架,葡萄藤

师:书上说是茂密的枝叶,我们来看,(简笔画叶片),一片叶子能说是茂密吗?

生:不是

师:那行,那两片、三片、四片、五片~~~~

生:不是~~~

师:怎么样才是茂密的枝叶呢?有这么多同学想说,不用说了,把你的感受用手画出来,举起手。谁想到前面来?(请几位学生上台画枝叶,画在藤上)

师生同画

师:停不停?不停继续画~~~

(鼓励学生)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可以用一个词,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茂密的枝叶,

师:这茂密的枝叶像

生:凉棚

师:请问山上的凉棚就只有一个吗?

生:不是

师:有多少?

生:很多

师:哪个词可以看出很多?

生:一个个

师:一个个的,你找到了吗?

师:有许多这样的凉棚在山坡上,老师只是画了其中一个

师:孩子们,快,愿意钻进哪个凉棚就钻进哪个凉棚里,在凉棚下,你的感觉如何呀?

生:很凉快

师:举手,谁来说?

生:很凉快

师:是啊,叶子很茂密,遮住了太阳

生:很冰爽

师:很冰爽,很凉爽。好的,凉快变成凉爽了。还有吗? 生:很舒服

师:是啊,一句话,好舒服哟,好凉快哟。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看看谁通过朗读,大家一听真的好凉快,好舒服哟?谁再来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师:把整个句子读完整。

师:再往前,前面还有半句

师:不错,你已经知道把句子读完整了。你再来,读出凉快的感觉。 师:凉棚,我听出来了。这叶子很多。你再来。

师:这个“绿色的凉棚”就感到凉快了。你们也来读一读。那种凉快的、舒服的

感觉。)

(指名对比读——互相读——能读好的起立读

师:读得真好,听了之后什么感受?

生:听了大家的朗读,我感觉自己就真的在葡萄架下

师:很舒服对吗?快坐下,凉快凉快。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枝叶长得——很茂密。现在我们透过茂密的枝叶,看看葡萄长得怎么样?

生:到了秋季,葡萄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总之一句话,葡萄的颜色多呀还是少啊?

生:多!

师:有红的~~~~~~~~~~~~(生齐读)

师:我这可有这么多不同颜色的葡萄,请你到前面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颜色的葡萄?自己上来拿,没拿到的小朋友待会有机会。 师:我们来当裁判,让他们自己来说说,好吗?

(生站一排,介绍自己手中葡萄的颜色,师作引导,区别红色和暗红色)

师:先从你这儿开始吧。

生:紫色

师:我这是

生:我这是紫色

师:不错,好眼力。第二个

生:我的是淡绿的

师:别急着下结论,下一个

生:我这是紫色

师:噢,他这个也是紫色的,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串葡萄的颜色,这个是

生:紫色的

师:这个是

生:暗红的

师:一比较就出来了,你再说一遍。

生:我这是紫色的

生:我这是绿色的

生:我这是白色的

师:这么多不同颜色的葡萄啊!瞧,这叫一大串,这也是一大串,一串串葡萄就是一大串一大串葡萄,请你们快速把葡萄挂到葡萄架上。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看看,谁能用一个词说说你看到的葡萄? 生:五光十色

师:五光十色,形容

生:很多的颜色

师:我这还有一个词

生:五颜六色

师:那课文里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它也是指葡萄颜色多呀?而是用“五光十色”呢?自己读读,有什么不同?

师:读读,聪明的小孩有两个了,三个,四个??

生:五光十色是什么颜色都有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五颜六色,颜色还不够多。

生:五颜六色比五光十色少,五光十色是十,五颜六色是六。十比六大

师:老师告诉你,这里的“六”“十”不是指真正只有六种颜色,十种颜色,而是都指颜色很多。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哪儿不同? 生:我、我

师:发现了,发现了。你说

生:“颜”和“光”不同

师:给“光”组组词看

生:光明

生:阳光

生:光亮

生:金光

师:金光闪闪、金光灿灿

生:阳光

生:我们这里的光指什么?

生:亮光

师:哪来的亮光?

生:阳光

师:阳光一照,葡萄就发光、发亮,就像

篇五: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变迁

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变迁

清朝统一新疆后,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逐渐形成。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区,其次是哈密、吐鲁番等地区。准噶尔控制天山以南广大地区后,将部分首领拘禁于伊犁作为人质。还强迫部分维吾尔人迁至伊犁河谷,种地纳粮。这些从事耕作的维吾尔人被称为“塔兰奇”,即种地人。清朝政府统一新疆以后,维吾尔族的分布格局基本没变,但分布区域扩大了。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自1760年起,清朝政府开始有组织地在南疆各地及哈密、吐鲁番地区招募维吾尔族居民赴伊犁屯田,致使伊犁地区成为维吾尔族新的聚居区。随着北疆地区的农业开发和社会的发展,在乌鲁木齐定居的维吾尔族人不断增加,至清末已达万人。阜康、绥来(今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等地也有不少维吾尔族居民劳动生息。清朝统一新疆后,当时维吾尔族人口不超过30万人。但至1830年前后,南疆的维吾尔族人口达到57万人左右,如加上哈密、吐鲁番、伊犁和其他地区的维吾尔族人口可达65万左右。至清末,维吾尔族人口则达到了157万多人,占到了全疆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是新疆的主体民族。

一般人对配偶的选择,易受自己文化背景的影响,而有同类相求的倾向。这种婚姻形式的优点是保证个人在其熟悉的人群之中生活,同时也有促使群体团结,维护群体边界的效用。社会学界普遍认为,两族之间通婚的数值与两族间的关系存在相关。不同群体间通婚的比率被认为是衡量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社会距离、群体间接触的性质、群体认同的强度、社会整合过程等的一个敏感的指标。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族际通婚是民族关系融洽和谐所带来的结果,同时又可成为以后促进民族关系进一步融洽的原因。

维吾尔族和汉族是新疆两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两族在许多区域,尤其是在城镇,彼此混杂居住,有广泛的交往机会。但新疆的维汉通婚明显存在着通婚数量少,通婚障碍大的现象。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56个民族中,维吾尔族是族际通婚率最低(有配偶人口中1.05%为族际通婚)、通婚指数(Kappsa)最高(男性为0.996,女性为0.994[5])的民族。统计显示,越是维吾尔族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区域,与汉族人之间建立混合家庭的难度越大。

2003年、2007年笔者分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新疆多民族混合家庭研究”和“新疆南部维吾尔族聚居乡村中的汉族居民”,持续关注南疆维汉通婚情况,尤其是2010年1月,笔者在南疆阿克苏、喀什、和田三地区的11个县对汉族农民进行专题调查[7],对南疆乡村中的维汉通婚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本文即是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而成。

新疆南部是维吾尔族聚居区域,2009年,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区总人口813.37万,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占88.6%,汉族人口占10.3%。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辖区,在农村生活的居民数量较少。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三地

区共有288个乡(不包括镇),15%的乡汉族人口为零,15%的乡不到10人,汉族人口在千人以上的乡有10个,均分布在阿克苏和喀什两个地区。和田地区乡村汉族人口的分布明显更少、更分散,全地区76个乡中,近1/3的乡没有汉族人口,1/4的乡在10人以下,21个乡汉族人口在11~50人。与之比较,阿克苏地区乡村中的汉族人口较多,有44%的乡,汉族人口在300人以上。少数汉人长期生活在维吾尔族聚居的乡村里,为维汉居民的密切交往提供了的客观条件,维汉通婚应该较普遍,但现实并非如此。

如本文起始所言,同族婚配仍是婚姻的首选。南疆农村汉族人口数量少,居住相对分散,故在当地缔结族内婚姻很困难。但南疆汉族农民的婚姻市场并不局限于当地。一直以来,南疆农村汉人婚姻市场中就明显存在城乡区隔与民族区隔,择偶对象主要限于乡村和汉族,通过亲戚、老乡、邻里、朋友等的牵线搭桥,联姻范围扩大至内地诸省区的乡村。南疆汉族农民婚姻问题的主要指向是男性缺少配偶,其原因,当地汉族人口基本都属于内地来的迁移人口或其第二代、第三代,第一代迁移者以未婚男性青年为主,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中留在农村生活的仍以男性为主(与全国各地农村一样,这里的年轻女孩更多地通过上学、打工、结婚等途径离开了农村)。所以,南疆汉族农民的婚姻主要通过从内地农村娶妻的方式解决,也由此成为内地对南疆农村汉族人口持续供给的渠道之一。

同时,在南疆各地仍有很少量的维汉通婚现象发生,举例如下:

喀什市瓦甫农场(农业综合开发区)有上千人(包括流动人口),其中60%是维吾尔人、40%是汉人。据介绍,有1个维汉通婚家庭,丈夫汉族,妻子维族,结婚已12年,2个女儿均已上学。(2000年调查)

喀什地区岳普湖县阿其克乡奇色力克村,全村345户居民除1户汉族外都是维吾尔族,有1对维汉夫妻,夫维妻汉。女方是男方在天津做生意(烤羊肉)时结识并相恋的一位汉族女子,在天津举行婚礼后,回到村里生活不足半年。(2003年调查)

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格达库勒村,200户村民中13户是汉族。村民介绍曾有1对维汉青年通婚,夫汉妻维。男方是该村汉族移民二代,女方是外村的维吾尔族。因为婚姻遭到的女方父母及亲属的强烈反对,两人在婚后离开了村落。(2005年调查) 库车县齐满镇莫玛铁热克村,330户村民中维吾尔族占70%,汉族占30%。有1对维汉婚姻:本村的维吾尔族男子到外地娶了一位呼图壁县的汉族女子。据村民说,该村过去也曾有过维汉结婚的,或者已去世或者离开了。(2010年调查)

和田地区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伊斯勒格墩村是个汉族村落,全村90多户村民中有4、5户维汉通婚家庭,都是汉族男子娶维吾尔族女子。(2010年调查)

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乡托万格拉克村,全村76户300多人,除1户回族、1户藏族、2户维吾尔族外都是汉族。村里有数户维汉通婚家庭,都为汉族男子娶维吾尔族女子。(2010年调查)

南疆农村的维汉通婚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夫方为汉族、妻方为维吾尔族的婚姻相对较多。

伊斯兰教有严格的宗教内婚的规定,严禁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婚姻。但如果有了与教外之人的婚姻,允许娶进非穆斯林女子;穆斯林女子若嫁给非穆斯林男子,男方必须入教。在男性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女性结婚后基本是“从夫居”,即迁居到丈夫的家庭,追随夫方的民族生活习俗,子女也将成为夫方民族的成员。维汉通婚也同样,一般维吾尔族男子娶进汉族女子要相对容易。在和田地区皮山县的藏桂乡,几乎被调查人问及的所有维吾尔族家长都表示,儿子可以娶汉族女孩,但女儿绝不能嫁给汉族男孩。但事实上我们发现,汉族男子娶维吾尔族女子的情况要相对较多于维吾尔男子娶汉族女子。

作为迁移人口的特征之一,新疆汉族人口中男性比例较高的现象曾较为严重,1944年新疆汉族的性别比为132(以女性人口为100)。新中国成立后,内地大批的复转军人、知识青年、干部、农民到新疆工作,以成年男性较多,2000年新疆60岁以上汉族人口性别比例仍达到127(女性为100)。20世纪50年代为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维护民汉团结,自治区党委曾明令不准汉族男子娶少数民族女子。在南疆农村,汉族男性的族内婚娶相对更加困难,因此娶维吾尔族女子的现象较多,至今仍然如此。除少数维吾尔族男性在内地经商或打工过程中娶了汉族女子外,在当地发生的维汉婚姻基本都是汉族男子娶维吾尔族女子。

(2)维汉通婚的数量及难度有着时代性的变化。

很多新疆人都认为,20世纪60年代维汉通婚的数量较多,80年代以后越来越少,而且通婚者承受的社会压力在不断增大。笔者在南疆农村调查时,该说法一再被当地汉族人证实。洛浦县伊斯勒格墩村(汉族村)L(汉)的母亲是维吾尔族,娘家在多鲁乡,父母60年代结婚,80年代初迁到本村,此前所在村子里有4家汉人,其中3家都是维汉通婚。与L同村的Z(61岁,1985年结婚),表哥1961年来到该村,娶了维吾尔族妻子。1980年Z的两个弟弟来到该村,其中一个后来也娶了维吾尔族妻子。Z说大哥的儿子和自己也差点与维吾尔族女子结婚,“多鲁乡到这里有10多公里,80年(那里的)维族女孩也追我,那时候(维汉)关系好。”而侄子和一个维族女子相互看上,大哥家和女方家已经商议财礼,最后没成,Z说是因为侄子“太老实,配不上人家姑娘”。

如果不考虑社会或文化因素,仅从婚姻者个人的角度看,由于前文所提到的汉族人口性比例失调的原因,汉族男性在择偶过程中跨族联姻的可能性更大;同时汉族男子家庭负担少(迁移人口的特点),经济能力较强,能够帮助妻子做家务,愿意嫁给汉族人的维吾尔族女性也是有的。那么在这些原因基本未变的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维汉通婚数量减少,难度增大,除了经济和交通的发展使汉族男性可以增大择偶成本和扩大选择空间外,更主要的原因被归为,民族分界意识上升,新疆维汉两族社会,尤其是维吾尔族社会,对于维汉通婚者及其家庭的群体性压力增大,由此也影响着维汉关系的变化。

(3)维汉通婚相对在单民族聚居村落较易出现,维汉混居村落却相对较少。

在理论上讲,男女居住地的邻近会增进彼此的交往和感情交流,从而增加族际通婚的可能性。但在新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维汉人口均有一定数量的混居村落,很少能访到维汉通婚家庭,虽然这样的村落内部族际互动较频繁,语言交流障碍也较小。与之相反,我们调查到的维汉婚姻,大多数出现在以汉族人口或维吾尔族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村庄,尤其是和田地区洛浦、策勒这类汉族人口比例很小的区域里,在那里为数不多的汉族聚居村落,也出现多例维汉婚姻。这并不是偶然现象,其原因后文将详细论述。

(4)维汉通婚家庭中,家庭文化趋向“汉化”或“维吾尔化”的现象都存在,但基本与娶或嫁无关,而取决于社区人口的民族结构。

在民族混合家庭中,一般夫妻对配偶一方的民族文化的不同事项,有着不同程度的吸取和适应,在生活中表现出了来自双方文化的影响,同时受家庭中居主导一方的文化影响更为明显。在男娶女嫁的婚姻中,女性结婚后,应当移居到夫方家庭或其家庭所在社区生活,混合家庭受到夫方家庭影响较深,夫方民族的文化往往也是混合家庭的主导文化。在南疆农村,迁移并定居在维吾尔族村落的汉族男性,即使娶了维吾尔族女子,但仍然生活在女方家庭所在或其文化背景下的社区,其“维吾尔化”成为必然,典型的如《南疆故事》中疏勒县的杨庭章[14]。而在汉族聚居村,维汉通婚家庭基本倾向于汉族文化,在语言、风俗甚至子女的族属选择上都有“汉化”的倾向。

南疆农村中,汉族聚居村落数量很少,但各县市都有。2010年笔者一行在泽普县赛力乡赛力新村(亦称汉族大队)、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伊斯勒格墩村(亦称汉族大队)、策勒县策勒乡托万托格拉克村(亦称汉族农场)调查时访问了几户维汉混合家庭,都是夫汉妻维的婚姻形式,并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1)维汉通婚者的家庭生活明显偏向于汉族的生活方式。

这种偏向于汉族的家庭生活方式,表现在家居布置、夫妇家庭分工、生活方式、节日习俗、女方的服饰打扮,甚至是饮食生活等方面,但在程度上又有区别,饮食方面的表现最明显。家庭中通常为女性做饭,有的维吾尔族主妇不做也不吃猪肉,有的只做不吃,有个别的也做也吃。如洛浦县伊斯勒格墩村的L兄弟(汉)娶了一对维吾尔族姐妹,L家吃猪肉(也不隐瞒),L弟弟家不吃。对于主妇不做不吃的家庭,丈夫和孩子到外面吃的行为一般也不被禁止或责怪。同时,女性在家庭角色中,***汉族妇女一样承担很多生产劳动,丈夫也帮助妻子做些家务,对妻子更多地忍让和协商。

丧葬礼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表现了人对自己归宿的认识和安排,具有浓厚的宗教象征意义。对处于维汉两种文化边缘的人来说,以什么方式进入另一个世界是一个很大的心结。位于和田地区墨玉县境内的兵团农三师47团,有一些建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维汉通婚家庭,嫁给汉族的维吾尔族妇女基本采用汉族一方的生活方式,当她们去世时,丧葬成了难题。按维吾尔族传统习俗,与非穆斯林结婚者,

死后不能葬入穆斯林墓地。每当维吾尔族职工去世,团里就要派人征得附近乡里阿訇同意解决丧葬之事。90年代末团场划了一块土地作为穆斯林公共墓地,受到广大穆斯林职工的欢迎[15]。20个世纪80年代以后,新疆某些地方宗教意识上升,一些与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结婚的人被本族社会孤立,将来死后能否进入本族墓地,困扰着这些人,甚至有一起生活多年的老夫妻因此而离婚。笔者在调查中,也听到有两位长期居住在汉族村的维吾尔族老人,在年纪大、身体状况不好时住到维吾尔族村落的亲戚处,度过最后时光,以便能顺利进入穆斯林墓地。但同时,村民说到有嫁给汉族的维吾尔族女性去世后,以汉族的方式埋入汉族墓地的,还有维汉通婚的夫妻已经做好棺材的,有一位嫁给汉族的维吾尔族妇女就明确地对笔者说,她以后和丈夫一样进棺材。这种选择态度,笔者以前在南疆的调查中从未遇到过。

(2)维汉通婚家庭子女的维吾尔语程度普遍较差。

汉族聚居的村落,居民交流使用汉语,孩子进汉语授课学校接受教育,即使是维汉通婚家庭的孩子,汉语程度也普遍较高。如洛浦县的L(36岁)父亲是汉族,母亲是维吾尔族,自己认同汉族。小时生活在维吾尔族村落,兄弟姐妹的维吾尔语都很好,后来搬迁到汉族村落。L与弟弟先后娶了一对维吾尔族姐妹,但很少说维吾尔语:“我一般不喜欢说维语,迫不得已才说,和维族人、家里干活的小工才说维语。两个孩子都不会维语,在家不说维语,不愿说,不愿学。儿子现在大一点了,还是后悔了,女儿可以听懂,不会说。”策勒县托万托格拉克村A(维吾尔族)的大姐与该村的汉族农民结婚,4个孩子都已成家,男方一直就不会维吾尔语,孩子们可以用维语进行简单交流。

(3)维汉通婚家庭与维吾尔族社会的联系相对较少。

由于维汉通婚在维吾尔族社会中被排斥,通婚者家庭在维吾尔族社会的地位下降,与同族成员往来较少。上述L妻(维)还认为与本族人往来多会影响他们夫妻的关系:“我很少和维族人打交道,不管男女都是。过年,都是和本大队的维族来往。她们(指来村里打工的维吾尔族妇女)会说念经了没有,怎么不离婚等等,对生活影响大。

(夫妻吵架)他们维族人来说,不劝,就说离婚,要不死后还去棺材里。汉族人(来)会劝好好过日子。”L妻的婚姻不能被本族人理解和接受,她就以回避和本族人交往、避免建立私人关系的方式保护自己家庭生活的独立性。

有的汉族村落相对偏远,客观上也造成维汉村落的相对隔离。H(42岁)与妻(维)结婚近20年不会维吾尔语,与女方亲戚的往来很少,曾骑摩托车带妻子参加过一次婚礼。他说:“她姨姨家的儿子结婚,去了一次。他们都在看我,好像一个汉族人在这里挺奇怪的。像动物园里的动物被人看,再也不去了。我不去她就不去了,没人送她去。”H妻说:“这里维族人不多,旁边一个60多岁的老人,有时往来。不和上面七、八大队(维吾尔族村落)的人往来。”H认为维汉通婚难的根本原因是相互有歧视,“如果一个丫头嫁给汉族,她就在队上没地位。”不与女方亲友所在社会来往,也是避免受到歧视的被动之举。

(4)维汉通婚家庭子女的民族成份选择偏向父亲一方(汉族)。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