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贵州人过年打糍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25:21 体裁作文
贵州人过年打糍粑体裁作文

篇一:打糍粑风俗

打糍粑风俗

打糍粑是中国南方各地的春节风俗,各地因民族不同而各有差异。腊月里“打糍粑”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兴兴的,亲戚邻居都来帮忙。小孩子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过年了。民国时期的《永顺县风土志》中记载:糯糍粑,系糯米饭在石臼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圆月,大者直径约五尺,寻常者约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一般的糍粑只有巴掌大小。直径五尺的糍粑,大约是祭祖等特殊场合才用。

做糍粑吃的风俗习惯

糍粑

读音

cí bā

糯米用木制饭甑蒸熟,倒入石臼舂打至烂,取出揉成一个个大小适度的糍粑团,加糖即可食用。或放入竹箩中滚粘上一层糍粑粉(黄豆炒熟磨成粉,掺入红糖制成)即可。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糍粑制作工艺精细。把上好糯米蒸熟后,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饭全融,

像棉团状,然后再取出糯浆做成圆团,放入蒸笼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内馅,如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质地细腻柔韧、 洁白晶美,如趁出笼时热气腾腾,再裹上点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鲜,口感细滑沁甜。为桂林名小吃之一。

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都有做糍粑的习俗。糍粑的制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饭粒便粘不住。经过用力舂捣,使之成羹状,然后做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佐料粉,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说的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做的糍粑热气腾腾。

糍粑,一般在湘西的冬日里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过瘾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阴寒潮湿,为了作热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铁架,没有我们就用火钳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让它软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过程,最考验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灭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气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内里却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边倒面,使它两面均匀受热。受热后的糍粑可不是好对付的,炽热的高温黏着你的手指烫,烫的人几乎断了想吃的念头。但一想入口绵软香甜,又不得不就范。糍粑在火气下催的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象一个大包子就大功告成了。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升腾,可见内里雪白,拿在手里软乎乎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时可就别太心急,以免烫了口舌。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将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热度将糖溶成糖水,此时糍粑入口甜香无比。糖是常见的白砂糖,如有土制的红糖片,那就更好了。如你不喜欢甜食,也可将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薄薄的铺上一层,味道绝佳!如有厨房设备,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块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风味。

过年做糍粑吃是哪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起源於什麽?

糍粑,有些地方也叫年糕、粑糍。用糯米制作而成,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在南方许多地区,人们习惯于在春节前制作,春节期间和春节之后食用。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不久,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此后,伍子胥受封申地。有一次吴王令他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后,吴王大喜。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自知自己结怨甚多,恐日后有人难以容他。回营后,便对自己的亲信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苏州八个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也。”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多次拒绝伍子胥的忠告,竟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后不久,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来,在楚天一带,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节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将糍粑制作成圆形,有大有小,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有的地方又称为年糕,这一名称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们常说:“年糕,年糕,年丰寿高”。年糕以苏州观前街的稻香村年糕为最佳品。这儿有猪油年糕和果仁红、白糖年糕。做年糕所用的糯米粉细而甜,色泽白亮,制成的年糕蒸煮煎都可,吃起来又香又甜。猪油年糕又有玫瑰、桂花、枣泥等四个品种,其共同特点是色泽鲜亮,肥润香糯,久吃不厌。我国人民吃的年糕有南式、北式之分,苏州年糕是南式年糕中很受欢迎的名特产品。

制作原料:糯米10千克(有的地方掺些普通大米、黄米、糯玉米等)。

制作方法:在南方一些地区,制作糍粑又叫作“打糍粑”,每年冬至前一个月家家户户便开始碾好糯米,准备干柴,准备做糍粑。不少地方将做糍粑当作一项协作活动,也是一项吉祥如意的事。由村里的长者统一安排日期,排定顺序,互助进行。必须赶在冬至这一天之前做成。据说冬至这一天将做好的糍粑用水漂起来,可一直保留到第二年春天而不会变质。制作时将上好的糯米洗净,用清水浸泡24小时,然后滤干上笼屉大火蒸熟,后放入木桶内用木棍反复杵打和搅拌成泥状,然后做成直径20厘米、厚约3厘米的圆饼,放凉变硬后放清水中浸泡储存。食时可切条蒸食、炸食、烤食、煮食、炒食、煨食均可,其味细腻香甜。做糍粑

讲究糯米的质量、水质以及制作的季节。一般在冬季制作为好。以湖北鄂州华容一带的糍粑最为出色。

特点:柔软细腻,香甜可口,食用方便,是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 桂林,重庆想了解古镇柑子龙,还得先谈谈中秋节吃糍粑的渊源和含义。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通常人们把过中秋看成仅次于春节的农历节日,素有“小年”之称。

糍粑是一种信物,圣洁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赏月活动即喻示家家团结幸福、吉祥如意。千百年来广大人民与之结下了深厚友谊,对之情有独钟,并赋予了它无限寄托和深刻喻意。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连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当然吃着圆圆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了。

糍粑是圆的凝聚,它始终与圆相伴。蒸糯米的蒸笼,打糍粑的碓窝,放糍粑的簸箕,做馅的黄豆、花生、芝麻等等无不与圆同在,而一家团聚围着圆桌吃糍粑月饼,尽情欣赏圆月的活动更是丰富多采,老木柑也因体形肥圆而成为宠物,制成龙后被人舞动,共度良宵,欢庆节日。

湘西民俗风情:春节临近糍粑香(附图)

苗族人对糯米的热爱和重视都甚于其他族群,糍粑就是苗族人民用糯米做成的众多食物之

一。在我的家乡——湘西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苗寨,逢年过节要打糍粑,祭祖要用糍粑,修建房屋要用糍粑。因此苗族人家除了种一般的水稻之外,还会特意留出一片地来,种植糯米稻,以备来年之需。

苗族过的是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这些图片一部分是我的摄友临近过年时拍的——苗族人家过年打糍粑的场景。打糍粑是我们麻阳苗族人家过年必须要做的事,会留出一天的时间专门用来打糍粑。每到年关,你就会听到苗寨里响起的此起彼伏的快乐“打糍粑协奏曲”。在过年里打糍粑,寄托着苗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因为白白圆圆的糍粑象征着“团团圆圆

糍粑是湘西的特产,一般是用糯米做的,也有加入高梁、小米、包谷的,颜色就是红色或黄色的,如果加入野蒿子就是绿色的,各有各的风味。

民国时期的《永顺县风土志》中记载:糯糍粑,系糯米饭在石臼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圆月,大者直径约五尺,寻常者约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一般的糍粑只有巴掌大小。直径五尺的糍粑,大约是祭祖等特殊场合才用。

腊月里“打糍粑”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兴兴的,亲戚邻居都来帮忙。小孩子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过年了。糍粑的做法是这样的:糯米洗净蒸熟。

茶油中放入黄色的蜂蜡,加热融化,涂抹在桌面、门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把糯米放进石臼中,用大木槌用力捶捣。糯米粘性很强,一般是两个强壮的男人来,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时,光着膀子还要流汗。伴随着一声声有规律的敲打声,糯米饭变成饭团。男女老少围在一起看打糍粑,欢声笑语响成一片。等到糯米捣成泥以后,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热揪出拳头大的米团,压扁成饼,再用门板加重物压住,等糯米凉了就成型了。

笔者在家乡看到一名男子停下手中的活笑笑说:“我们在打糍粑,这是我们过年的习俗。”原来,白面团是糯米饭,正是糍粑的原材料。

“饭好咯,来拿饭啊!”这时,一声吆喝从屋里传出来。走进屋里一看,只见厨房里的柴火烧得正旺,灶上放着一个约1米高、1米宽的大木桶,里面飘出阵阵白雾和饭香。一位50多岁的苗民站在凳子上拿着大木勺把饭盛到一个小木桶里。在村民的盛情邀请下,笔者尝了一口糯米饭,不油不腻,香甜可口。主人说:“煮糯米饭前先要把米浸泡12个小时,等到每粒米都浸透了,才能放到锅里去蒸。蒸的时候不需要再放水,但一定要记得戳几个洞,这样才能保证让饭熟透。”

不知不觉,敲打声停止了,走出院子一看,糯米饭已被打成了饭团,并放在桌子上。两名村民面对面地站着用力地揉搓,并不时往表面抹花生油。慢慢地把饭团搓成长近1米、直径20厘米左右,再把它分为几个约两个拳头大小的饭团,然后把饭团擀成厚约1厘米的饼状。“这些糍粑要晾上5天才能放进水里泡,等想吃的时候,拿出来切成小块用油煎一下,就能吃了。所以,这种糍粑又叫做水糍。”村民介绍说。

接近中午时分,笔者走在乡间小路上,只见好多户人家都在打糍粑。大人在打糍粑,孩子们在一旁围观,欢声笑语响成一片。楠木寨每年春节前他们都要做糍粑,今年是4家人合起来一起做,一共用了175公斤糯米,大约50公斤可以做出100个糍粑,“家家户户打糍粑是我们这里过年的风俗,过年探亲都要相互赠送糍粑,一般4口之家就得打5公斤糍粑备过年。一家人做的少,就几家人合着一起做。有的村民自己不愿意做了,就请人做。”糍粑可以存放很长时间,如果放在大水缸里,用水浸泡,定时换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糍粑,一般在湘西的冬日里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过瘾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阴寒潮湿,为了作热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铁架,没有我们就用火钳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让它软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过程,最考验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灭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气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内里却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边倒面,使它两面均匀受热。受热后的糍粑可不是好对付的,炽热的高温黏着你的手指烫,烫的人几乎断了想吃的念头。但一想入口绵软香甜,又不得不就范。糍粑在火气下催的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象一个大包子就大功告成了。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升腾,可见内里雪白,拿在手里软乎乎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时可就别太心急,以免烫了口舌。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将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热度将糖溶成糖水,此时糍粑入口甜香无比。糖是常见的白砂糖,如有土制的红糖片,那就更好了。如你不喜欢甜食,也可将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薄薄的铺上一层,味道绝佳!如有厨房设备,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块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风味。

在湘西一些地区,制作糍粑又叫作"打糍粑",每年冬至前一个月家家户户便开始碾好糯米,准备干柴,准备做糍粑。不少地方将做糍粑当作一项协作活动,也是一项吉祥如意的事。由村里的长者统一安排日期,排定顺序,互助进行。必须赶在冬至这一天之前做成。据说冬至这一天将做好的糍粑用水漂起来,可一直保留到第二年春天而不会变质。制作时将上好的糯

米洗净,用清水浸泡24小时,然后滤干上笼屉大火蒸熟,后放入木桶内用木棍反复杵打和搅拌成泥状,然后做成直径20厘米、厚约3厘米的圆饼,放凉变硬后放清水中浸泡储存。食时可切条蒸食、炸食、烤食、煮食、炒食、煨食均可,其味细腻香甜。做糍粑讲究糯米的质量、水质以及制作的季节。一般在冬季制作为好。

湖北小吃糍粑怎么吃 白糖蘸糍粑是经典吃法

湖北人,特别是在湖北农村,新年都要做糍粑,用大米混合一定的粘米,蒸熟后,用重物反复捶打,再制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饼状,等凉了之后,擂好的糍粑会变硬,只需要将做好的糍粑泡在水里,经常换水,糍粑就能长期保存了。 糍粑的做法很多,但最常见的经典做法?是白糖蘸糍粑。将糍粑用油煎到金黄蓬松,再趁热蘸着白糖吃就好了,煎好的糍粑表面焦脆,内面糯软,蘸上白糖食用,让人停不了口。不过糍粑是比较难消化的食物,如果肠胃不太好,一定要少吃。 白糖蘸糍粑的做法。

准备材料:

糍粑2-4块、油一匙、白糖2-3匙

制作过程:

1、如果是干糍粑,买回后要提前泡在水中,使糍粑变得湿润绵软。 2、捞出糍粑,沥干水分待用。 3、平底锅加油烧热后,将糍粑放入,大火煎到两面金黄起泡,即可盛出。 4、配上白糖蘸食即可。

小提示:

1、天气不热的季节,糍粑泡在水中,只要经常记得更换泡糍粑的水,糍粑能保存20-30天。 2、如果不爱吃甜,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辣酱蘸食。

出现凉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冬至的习俗

吃饺子

冬至是华夏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冬至在哪一天,每年不一样。潮汕民间有“冬至不离十一月”的民谚,指的则是阴历。而阳历日期则非常准确,多数年份是在12月22日,但也有在12月21日或23日。今岁冬至为12月21日11时18分,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潮人先贤从生活实践中得知,冬至日,“日南极,影极长”。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潮汕地处北半球,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长夜漫漫的一天,因此,民谚有“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还有“冬节夜,啰啰长,糯米丸未食天唔光”的民谣。“冬节丸,一食就过年”。俗谓“添岁”或“小过年”的别称。 冬至这一天的天气与整个隆冬天气及农事活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农谚有“冬至无雨一冬晴”之语。潮汕冬至的农谚及保健谚语富含民俗风情与气象内容:“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冬节乌,年夜苏。晴暖);冬节红,年夜耽(淋湿阴雨)。”“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冬至节令天。稼接桃李奈”。“冬至稻无

篇二:民俗文化论文之糍粑习俗

标题 :糍粑习俗

学校:

系(院):

专业:

班级: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贵州人过年打糍粑)

姓名:

学号:******

关键词:糯米,年糕,糍粑,风俗,打糍粑

参考文献:汪函<有味>,百度网, ,<人文纪实>,

摘要: 打糍粑是中国南方各地的春节风俗,各地因民族不同而各有差异。腊月里“打糍粑”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兴兴的,亲戚邻居都来帮忙。小孩子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过年了。民国时期的《人文纪实》1中记载:糯糍粑,系糯米饭在石臼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圆月,大者直径约五尺,寻常者约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一般的糍粑只有巴掌大小。直径五尺的糍粑,大约是祭祖等特殊场合才用。

正文

发展历史: 糍粑作为一种食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

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就发现了颗粒饱满、保存完好水稻的种子,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糍粑“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早在辽代,据说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糍粑的习俗。到明朝、清朝的时候,糍粑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吃,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糍粑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浓重的历史气息。3

糍粑习俗:人们对糯米的热爱和重视都甚于其他,糍粑就是人们用糯米做成的众多食物之一。在我的家乡湖南湘潭的湘乡韶山交界处,逢年过节要打糍粑,祭祖要用糍粑,修建房屋要用糍粑。因此人们除了种一般的水稻之外,还会特意留出一片地来,种植糯米稻,以备来年之需。

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打糍粑是我们这里过年必须要做的事,会留出一天的时间专门用来打糍粑。每到年关,你就会听到到处响起的此起彼伏的快乐“打糍粑协奏曲”。在过年里打糍粑,寄托着我们对生或的美好愿望,因为白白圆圆的糍粑象征着“团

团圆圆”,寄予团团圆圆过新年之愿望。

打糍粑是中国南方各地的春节风俗,各地因民族不同而各有差异。腊月里“打糍粑”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兴兴的,亲戚邻居都来帮忙。6小孩子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过年了。民国时期的中3记载:糯糍粑,系糯米饭在石臼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圆月,大者直径约五尺,寻常者约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一般的糍粑只有巴掌大小。直径五尺的糍粑,大约是祭祖等特殊场合才用。

湖南紫鹊界——水车打糍粑4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1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

糯米晒干了,洗净了,放进木甑,上了气蒸。蒸到九分熟的时候,起锅,两个人提了甑把,疾步走进院落,兜头倒进一个巨大的石臼里。两条粗壮汉子举起手腕粗的枣木大棍,呼儿嘿哟地打起来。这打糍粑很有讲究,追求“快、准、稳、狠”四个字。两个人围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强,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准头要足,两根木棍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稳说的是握棍的手要紧,用力要均匀,不能前面噼里啪啦赛疾风骤雨,后面力气用尽了,软绵绵的跟不上趟,那这臼糯米就算废了;狠不用说,当然是手腕子、臂膀的力气要绷得足,散得

畅……如此这般,汉子们一身汗,那臼糯米被打成了粘乎乎得一个团,两支木棍架起来,搁上撒面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团,塞进刻花的木模,那糍粑就成形了。

刚做好的糍粑是软的,从木模里拿出来后,手腕一抖,糍粑在空中转上几个圈,圆圆地落在晒席上,再盖上被单,温度降下来后就好了。做糍粑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做得光滑,美观。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农家人大方。

贵州——纳灰村里打糍粑 5纳灰村,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郊万峰林风景区下五屯,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纳灰村的游客不多,随意去村里任何一家都可以学习到打糍粑。当地人说如果要做糍粑,头天就要把精选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里,等完全泡涨了,就装到专用的蒸饭器具——甑里去蒸。甑是用厚厚的木片箍成,直径通常在半米左右,上宽下窄,下部置一竹篾片编成尖顶斗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锅里的水,又方便蒸汽进入。

浓浓的米香已经开始不断地从厨房溢出,蒸到九分熟的时候,起锅,将蒸好的糯米饭倒进石臼里。打糍粑看起来容易,打起来还真不简单。一般初学者的木棍不是一会被糯米黏住,提不起来,就是一会相互“打架”,没多久就会感到手臂软绵绵地没有力气。当地村民结实说打糍粑其实是个技术活,讲究快、准、稳、

狠,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黏糊糊的有韧性。 民间传说:糍粑又名年糕,寓意吉祥如意,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年糕,年糕,年丰寿高.关于这个说法,民间一直有个故事流传至今.在春秋战国时期,4楚国一位落难的大臣在吴国得道重要.伍子胥心想假若国家落难,百姓遭殃,便在城下挖地三尺,便可找到解一时之困的事物,于是用术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做城门的地基.这一句正好用在急处,.越王勾践率大军攻城时,正值年关,万物萧瑟,城里百姓饥寒交迫,不久就断了粮食,……后来在初地一带,每到年关人们都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纪念伍子胥.

具体做法6:

糯米洗净蒸熟。

茶油中放入黄色的蜂蜡,加热融化,涂抹在桌面、门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把糯米放进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捣。糯米粘性很强,一般是两个强壮的男人来,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着膀子还要流汗。

糯米捣成泥以后,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热揪出拳头大的米团,压扁成饼,再用门板加重物压住,等糯米凉了就成型了。

糍粑可以存放很长时间,如果放在大水缸里,用水浸泡,定时换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将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热度将糖

篇三:羊年渐近年味浓 回味老家过年习俗

羊年渐近年味浓 回味老家过年习俗

春去秋来,又是一年。转眼间过去了20载。回望以前的年都是大人们准备,如今也该我们这些来准备新年了。不如再回顾一遍过年的风俗吧。

扫灰尘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小时候,经常去外婆家过年。每到过年时,外婆从腊月廿四、廿五就开始大扫除,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旧的、不要的东西都清理出家门,一旦到了初一,就不能往外丢东西了,也不能扫地,因为民间有大年初一扫地会把一年的财气都给扫走。

在贵州,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杀年猪

去年1月初,受朋友的邀请,去凯里吃“刨汤饭”,所谓“刨汤饭”就是杀猪饭,是用猪的心、腰、肺、肠、血、猪头、猪身等各个地方的肉,分别取适量加作料炒成味道鲜美的菜肴,再把各道菜混合放在一个大锅里而成大杂烩菜,百般滋味,鲜美杂陈。在年前杀年猪放红,意为驱邪纳福,预祝来年五谷丰登,百事大吉。主人家从上午就开始忙碌,中午时分,请来的杀猪匠把肥猪杀了,家里的妇女就开始收拾猪肉了。

下午,手上拎着礼物,来朝贺主人家日子红火亲朋好友逐渐到齐了。围着炭炉,主人家端上精心烩成的刨汤,香气扑鼻,让人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热腾腾的火锅煮着,与主人家一道在喜悦的祝词中,品尝这道百味“庖汤”,滋味愈加厚重、鲜香、回味悠长。 在贵州乡下,对一个家庭来说,年底杀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每年冬至后,天气渐冷,农村中就开始杀猪,用于腌制腊肉、香肠,制作血豆腐等,一些人家也趁此时机“打糍粑”,为过春节作物质准备。由于杀猪、打糍粑等都是力气活,少不了村民之间的相互帮忙,杀猪或打糍粑的人家免不了要请帮忙村民吃饭,一来二往就形成了吃“刨汤饭”(或杀猪饭)的风俗。

打糍粑

打糍粑的活动是和杀年猪一起进行的,打糍粑的准备要从前一两天开始,家中的女人开始挑选、清洗糯米,并用清水浸泡一到两天,男人则开始准备打糍粑的用的粑锤,粑锤木材的选择很讲究,木材质地要均匀细密、否则敲击过程中会裂开,木头的重量也要适中,太轻了打起来没有力道,太重了就太费力。准备好了粑锤,还要准备粑槽,一般粑槽是用石头做的,讲究的家庭还会在上面雕刻各种图案花纹。也有木头做的,木头做的粑槽保温性能很好,糍粑不容易冷,但是木头做的不够耐用。打糍粑是一件力气活,由男人们来完成,先要把糯米用粑锤揉烂,才开始轮番上阵反复捶打,直到糯米变成黏黏的糍粑为止。打好的糍粑团成一个个的小圆糍粑,外面裹上熟的糯米面,冷却后可以放一段时间,一直吃到大年十五。与糍粑相配的是甜酒。所谓米酒,就是用糯米,酒糟发酵而成的,与米酒制造过程相近,但是相比米酒来说,甜酒酒精度数真是要低太多了。在贵州,无论是大人小孩都喜欢喝甜酒。尤其是春节期间,午饭夜宵的时候,经常会煮上一锅甜酒,有时候还加进几个鸡蛋,调下味。即使是在夏天的时候,大街上也经常会有一些小贩吆喝着冰甜酒!冰甜酒!”冰镇过的甜酒在夏天

喝来别有一番风味,喝起来也更加让人欲罢不能。

年夜饭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是一年中最闹忙的一天。家里有外出者,再远都会赶回来与家人团圆。从早晨开始主妇就忙碌开了,为这个年最盛大的一顿团圆餐做准备。家里有老人的还喜欢贴春联、挂灯笼,大门上一定要贴一个倒着的“福”,寓意“福到”的吉祥意义。当然,家里的果盘糖缸里还得摆上糕点、糖果、柿子、橘子等,以示“甜甜蜜蜜、事事如意”。随着夜色临近,家家户户关上大门,室内灯火通明,热热闹闹,在年夜饭开餐前,一家人还得在长辈的带领下祭祖,由家长主持烧化纸钱。年夜饭要先祭过祖先后,全家人才能享用。接着,开始吃团圆饭、放鞭炮。除夕的年夜饭估计是一年中吃的最久的一顿饭了。很多外出打工的人们都会赶在过年前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中国的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源远流长,而且一家人聚在一起尤为热闹。大家畅谈这一年来的各种事情,回顾以前发生过的种种往事。给小孩们发红包,寄予期望。到了12点整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放鞭炮,花炮,一直放到1点,热闹非凡。

初一开始走亲戚

拜年是贵州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一是走亲戚。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三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

特别要记住的是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因此,在贵州的很多地方都有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从初一到十五,吃过元宵后,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随着春节的临近,大街上的年味也越来越浓。放烟花、贴春联,除了这些通俗的过年方式外,贵州人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年俗。

篇四: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省土家族民俗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相融的一个国家,从古至今在文化上我国都

是一个极为繁盛的国家,由于地域的广阔、环境的各异,再加上不同的生

活习性,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就形成了不同风俗的文化色彩,但是在这些各

民族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在漫长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土家族也创造了灿烂

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渊源流长,博

大精深,积极方面极大的推进了土家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这

为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管是之前还是现在,首先对于土家族的人民来说,在社会上表现

的那种行善积德,热心公益,为人民服务的习俗在社会上得到实践,在以

前,土家族人民大都住在山区,地域特点就是山路崎岖,河水湍急,所以

给人们生产和生活上、交通上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土家族人民积极的

补路修桥,还有就是面对路边的杂草荆棘也会随时的铲除干净方便行人通

行,还有只要听说要修路、渡船、建学校等公益事业的时候,大家都非常

积极,献劳力、献资金等尽其所能,作为土家族人民能够做到这些,本人

认为其实是离不开他们朴素的人格和民族间团结友爱、互助互爱的美德,

在我的家乡印江,还有边缘县沿河、江口、德江、思南等县的好多村寨都

还有见证以上美德和习俗的建筑物,比如梁桥、风雨桥、石板桥、花花桥

等,这些都是土家人乐于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和见证,对于今天来说,这

些不仅是土家族人民之间需要的美德,全国各民族都应该具备的品德。

其次,土家族还有团结和睦,互贫济困,一方有难,八方帮忙,不

记前仇,以和为贵的习俗。比如在农忙时节的时候,遇见老如病残、妇女和儿童缺乏劳动力的家庭,遇到插秧或收获的农忙季节,同村毗邻之间或亲人都会抽出时间给予帮助,或者互相换工,不计报酬。还有一个最能体现的就是遇到婚丧喜庆、起房造屋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习俗,更能体现团结互助、互通有无,扶危济困,团结和谐的精神,例如在遇到“白事”的传统习俗上,在这情况下,他们都会自动的相聚起来,相互帮忙,故有“人死众人哀,不请自然来”、“生不记死仇,一夜丧鼓化干戈”等话语流传至今,在这刻与死者的隔阂就烟消云散了,也通过这样的相聚,化解彼此遗留的矛盾,加强团结,从而来表现一份分担变故关心体贴,传达一种同舟共济的信念,树立一种无亲疏远近之分传统。但是还有像对死者举行“闹丧歌舞”的习俗,在我了解的范围内,在当今表现已经不是很明显了,但是在铜仁地区有的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实际上就是土家人召开的小型追悼会,客观上是一次敬老活动,但是正面来说,这个习俗更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这习俗来传达一种对生命的热爱,鼓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最后,土家族还有维护生产秩序,社会安定,鞭挞贪婪丑恶、热情好客,崇拜祖先,有恩必报、善解人意,赔礼求和,修身为本的传统习俗,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土家族人们从古至今生活中最真实的写照,这些优秀传统习俗都为作为土家人们的团结做了很大贡献,而且在为整个中国的各民族中树立了一个榜样,为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正是在社会进步的背景下,土家习俗也存在很多的消极因素,如观念保守、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和开拓创新精神等,这些在当今来

说是值得改善的。

除了以上的传统美德上的一些习俗外,土家族的节日民俗文化更是一大民族的特色,而且在这些节日而的习俗中,也更能体现土家族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节日习俗的历史养分,在这些节日习俗中,完全具有土家族原始特质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其一就有“摆手节”与摆手舞,在贵州,摆手节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江口县等地土家族的一个传统节日,重要的是在现在摆手舞是这些地区一个积极继承和传承的一个节日文化,在印江是把摆手舞和花灯舞作为该县文化开发的一个重点,它的历史来源是相传在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军官几经抵抗,但节节败退,人民惨遭杀戮,当时湘鄂渝黔边的几万民土家族男儿,毅然应征斗倭,英勇杀敌,立下了“东南第一战功”,从此土家族人民为了庆祝这一胜利,而有了摆手舞这一习俗。

其实对于摆手舞来说,它有很多种表演形式,对我来说最让我憧憬看到的表演舞蹈,就是跳“茅古斯”,至今在沿河县和湘西土家族还有跳这舞蹈,武者身披稻草衣,头部全部用稻草包紧只露眼睛边走边跳,十分活跃。还有就是现在沿河县的打闹歌,它的形成和发展状况也可以窥视土家族“摆手舞”的轨迹,从历史的角度和研究的角度,“打闹歌”本身还是仍然保持着摆手舞那种祭祀和娱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我们从黔东北“摆手舞”的大力开发来看,这些无疑对土家族民族节日习俗文化的继承、发展,民族团结,还有旅游经济大发展,还有土家族的民族风情的发展都有极大的意义。

其二就是“过赶年”,这一节日也就是土家族人民比其他民族赶早一

天于农历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年,这一节日自古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但是对于过赶年的一些内容和形式现在至今都还是保存得完美,比如蒸甑子饭、煮和(贺)饭、蒸坨坨肉、贴年画、打糍粑等独特年俗,而对于它的来源,好几个县都有自己的来历,如印江县是明朝为了抗倭,提前一天;而思南相传是土家老祖公要去外地一个叫黄土高坡打仗,来不及过年,故提前一天,还有黔东、湘西土家族也是各异的,但是按专家来看,“过赶年”还是在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南麓的江口县和邻近的印江县地区最早形成,并传播开,不管如何它始终是土家族一个重要而不可少的节日。

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土家族的民族民俗文化远不及这些,我虽然作为土家族一员,但是我现在对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心生担忧,为什么呢?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生活方式逐渐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已在慢慢的渐行渐远,随之带来的就是民族文化会被慢慢的消失在实际生活中,而大多的被留在人们的记忆和书本中,新时期的我们现在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成为现在本民族一个重要的话题和任务,现在的我看见了本地方人们也在努力的挽回即将遗忘的文化,积极打造民族风情城,在此我真诚的希望在这些努力中能够看见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能走得更远好,而且被多数本民族人给继承和发展。

参考书目:《土家族研究》 贵州民族出版社

篇五:贵州小吃

贵州小吃

贵州省位于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人才荟萃。 贵州菜又称黔菜,是我国的一大菜系,大约在明代初期,贵州菜就已经趋于成熟,许多贵州菜都有600多年的历史了。黔菜不仅辣香醇厚、酸浓可口,而且菜肴色彩艳丽、造型美观,与其说是菜,不如说是菜肴工艺品。

尤其是贵州小吃,风味独特,种类多样,仅地方传统的风味小吃就有100多种。贵州小吃不仅吸取了中国南方小吃的精髓,还溶入了黔味的精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享有盛名的肠旺面、丝娃娃、恋爱豆腐果等等,曾经容获第一、二届“中华名小吃”称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美味的小吃究竟是怎样做出来的。

贵阳米豆腐

贵阳米豆腐是贵州菜中最著名的小吃。米豆腐,简而言之,也就是用米做的豆腐!它的主要原料是贵州本地大米。调料有干辣椒、折耳根、菜籽油、色拉油、白糖、姜末、葱末、蒜末、花椒、大料、茴香、山奈、草果、酱油、醋、香油、花椒油、芝麻油、豆腐乳。 加工制作:

1、磨米浆。首先,取500克贵州大米,然后按照1:1的比例加入清水,搅拌均匀后,浸泡7到8个小时。大米泡好后,倒入磨浆机中磨成米浆,磨浆机也可以用豆浆机、粉碎机等代替。磨好的米浆放在一旁备用。

2、熬制米豆腐。熬制米豆腐时需要先点米豆腐。

将1克左右的生石灰放入碗中,加入少量清水,使石灰融化,搅拌均匀;取一只干净的锅,放入500克清水,加入1克左右搅拌均匀的生石灰水,大火烧开。水烧开后,把水面上的沫撇去。接着倒入磨好的米浆,与水搅拌均匀,用生石灰点制米豆腐,一方面是使米豆腐颜色变黄,色泽鲜艳,另一方面是增加口感。

米豆腐需要用小火熬制4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熬的时候一定要一边煮一边不停的搅动,防止粘锅。米浆熬成这样时就可以了。准备好一个大的盘子,将熬好的米浆倒置在盘中。等米浆凉透凝固后,用刀切成2--3寸的长条盛在盘子里备用。

3、制作红油辣椒。制作红油辣椒需要先打糍粑辣。就是把干辣椒用水洗净,加满水浸泡7-8个小时。干辣椒泡好后,用绞肉机打成糍粑辣。

豆腐乳调料。拿一个小碗放入4-5块豆腐乳,然后加入姜末、蒜末、香油、花椒油,将豆腐乳捣碎,搅拌均匀,再加入清水,搅拌均匀,豆腐乳调料就制作好了。

炒制红油辣椒。在锅中加入150克色拉油,150克菜籽油,等油七分热时,放入打制好的糍粑辣翻炒,接着放入草果、花椒、大料、沙仁、茴香、山奈,翻炒几下,最后加入调制好的豆腐乳调料,翻炒后熬制20分钟,红油辣椒就做好了。

取25克折耳根,切碎,折耳根学名鱼腥草,可以入药。气味很特别,是贵州一大野菜,妇幼老弱特别爱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取

一个小碗,放入姜末、蒜末、盐、味精、鸡精、白糖、醋、香油、红油辣椒、木姜子油调和成汁。

在切好的米豆腐上淋上已经调制好的蘸料,放折耳根、葱花、油炸黄豆、香菜,再洒上一些泡菜丁,一盘美味的米豆腐就制作好了。米豆腐色泽黄亮、味道酸中带甜、微辣鲜香,是夏季消暑解馋的开胃佳品。

贵阳肠旺面

肠旺面是贵州极负盛名的一种风味小吃。它的主要原料是鸡蛋、白面、肥肠和猪血。配料是猪脖子肉、绿豆芽、鲜豆腐、猪棒骨、鸡架、牛肉。调料有干辣椒、猪油、菜籽油、色拉油、食用碱、姜、香葱、盐、味精、鸡精、花椒、大料、山奈、草果、酱油、豆腐乳。 加工制作:

1、制作面条。正宗的肠旺面应该用人工擀制的鸡蛋碱水面条。制作面条需要先调好碱水。

将食用碱和水按照1:4的比例调和均匀,放在一旁备用。 取500克面粉,在面粉上打两个鸡蛋,用手调匀,然后根据面团的干湿程度加入少量的清水,面团要和得稍微硬点。面团和好后,先把面团用压面机压成面片儿。面片压成这样后,再用压面机把面片压成面条。

2、烹制肥肠。

先取一块姜,用刀拍碎,放在一旁。在锅中加入100克左右的清水,放入拍好的姜,将小葱捆成一团,放入锅中,再放入洗净的肥肠,

然后再加入草果,沙仁,花椒,大料,山奈一起煮。水开后,将汤上的泡沫去除,然后再用文火炖40分钟。肠不能炖太烂,否则没有嚼头。肥肠炖好后用刀切成长2厘米宽1厘米的片,放在一旁备用。

3、脆哨加工。

脆哨是肠旺面中的一种卤。将500克猪脖子肉去除肉皮,切成肉丁。在油锅中加入150克油,等油加热到七成热时,倒入肉丁,上大火反复翻炒,防止粘锅。等肉丁呈现金黄色时,用漏勺将油滤出。在油锅里加入250克水,将滤干油的肉丁放入锅中煮,加入酱油,白糖反复翻炒,这是为了将肉丁中没有炸出的脂肪煮出来。

然后喷醋,就是在锅中加入醋,翻炒后再加入醋,喷醋后用文火炒十到十五分钟,直到汤汁都被肉丁吸收,脆哨就做好了,将做好的脆哨起锅滤油备用。

4、熬制高汤。取一块姜拍碎,放在一旁备用。在锅中加入多半锅水,大火烧开。把拍碎的姜放入沸水中,接着放入猪棒骨、鸡架、牛肉,大火烧开。把水面上的浮沫撇去,再用文火熬8个小时左右,直到把汤熬成乳白色。高汤就熬好了。

5、制作豆泡。把鲜豆腐切成丁。在油锅中加入500克油,加热到七成时,放入切好的豆腐丁。炸3分钟左右,直到把豆腐中的水分炸干为止。用漏勺将炸好的豆泡滤干油。在锅中加入100克高汤,将滤干油的豆泡放入高汤中,加入酱油、盐、鸡精、味精、红油辣椒,煨3分钟左右,豆泡煨好后盛出,放在一旁备用。

6、制作红油辣椒。肠旺面中的红油辣椒和米豆腐中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先打糍粑辣。然后制作豆腐乳调料。最后炒制红油辣椒。唯一不同的是在炒制红油辣椒时需要加入猪油。糍粑辣和菜籽油、猪油、色拉油的比例为2:1:1:1。红油辣椒制作好后放在一旁备用。将绿豆芽在沸水中烫熟,放在面碗中。

7、煮面。在锅中加入多半锅水,煮肠旺面讲究火旺,水滚汤宽。水烧开后,下面条。面条翻滚大约一分钟就用漏勺捞起,抖去汤水倒在已经放入绿豆芽的面碗中,然后加满高汤,用漏勺取五、六片猪血放在热汤中氽一下,盖在面条一边,然后用筷子挟五六片肥肠铺在面条另一边,放进七、八颗脆哨,四、五颗豆泡,最后淋上红油辣椒,放上香葱,一碗色香味俱佳的肠旺面就制做好了。肠旺面的面条脆细爽口、食不粘牙;肉哨香脆、肠旺鲜嫩;辣而不猛、油而不腻;吃起来咸鲜香辣,满嘴生香,回味悠长。

贵阳丝娃娃

丝娃娃是一种贵阳街头最常见的小吃,因为猛一看颇似产房里初生的婴儿被裹在“襁褓”中而得名,又名素春卷。丝娃娃的主要原料是春卷皮。配料有贵阳泡菜、绿豆芽、海带、酸节菜、酸菜、胡萝卜、莴笋、香芹、油炸黄豆、香芹。调料有姜末、蒜末、葱花、酱油、醋、辣椒面、香油。

加工制作:

1、处理配菜。种类繁多的配菜是丝娃娃的一大特点。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