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回顾30年变化,访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23:36 字数作文
回顾30年变化,访谈字数作文

篇一:改革开放30年家庭变迁访谈录

改革开放30年家庭变迁访谈录

——访忠县某国有天池林场职工薛易

1978年--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光阴荏苒,岁月如歌。30年风雨沧桑的辉煌历程,从咱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随处可见这种变迁的痕迹,给我们留下无数难忘的记忆。在举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日子里,笔者走访了某国有天池林场一个普通职工易志,从他的身上真实的反映了这30年来中国普通家庭的诸多变化。

问:30年前你在做什么?家里的基本情况是什么样的? 答:30年前,我14岁,还在忠县丰收乡小学校读初中。家在农村,父母亲及兄弟姐妹七口人,全家的收入仅靠父母到生产队干活记工分,收入微薄,生活贫困,就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当时的景况,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红苕、玉米是平时的主要口粮,吃了上顿还愁下顿;穿的也很差,只能穿补疤的蓝色布衣服,就这样的衣服我只有一两件,更别说想穿得漂亮点,一到冬天就是最难熬的时候,穿不暖和不说,大雪天还得赤着脚到学校去上学;家中的住房就更是简陋了,一家大小都挤在两间石墙土砖平瓦房里,没有楼,没有单独的厨房;在出行上,那时只有乡场到县城一条土公路,每天只有一趟客车,坐车很不方便。村与村更是没有公路,交通

不方便,赶集上学全靠步行。此外,家里除了两个木柜子,就没有其他任何家具了。

问:能谈谈1978年后你的一些变化呢?

答: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伟大时刻,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从那一年起,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变了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广大的农村通过土地承包到户后,我家分得了七个人的土地,1979年的粮食收入大大增加,终于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1979年7月,我很幸运地考上四川省重点中学--忠县中学读高中。 8月30日早上从家到学校报到,准备到丰收场镇上坐客车到县城上学,却因错过时间,到晚上才和几个学生坐到一辆农用拖拉机,深夜才赶到忠县城的下渡口河坝。因为太晚,又没有路灯和其它照明,就只有在河坝的沙地里睡到天亮,第二天早上才步行到学校报到。在学校读书期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只能自带粮食到学校学生食堂进行代蒸解决吃饭问题。一个月才能吃上一回肉。每次放假只能步行80多里山路回家,读高中3年没有添置一件新衣服。

1982年9月,我17岁时考入四川农业大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父母亲送,我独自一人背着木箱子和被子从丰收场赶客车到忠县城河坝乘船到重庆码头,到重庆火车站坐火车到成都,在成都新南门坐车到雅安四川农业大学报到。在大学期间,因为成绩优秀,每月可

以享受到学校助学金补助17元的饭票,自己省吃俭用,每月还要剩3元钱的饭票找人兑换成现金用于购买牙膏、牙刷、肥皂等日用品。大学4年中的七个寒、暑假只回家一次,其余六个假期均在学校度过,靠打扫学生寝室、游泳池等挣来的钱用来补交学费。那个时候,夏天就一件小褂,冬天一件旧棉袄,花色单调,品种匮乏,商店里、大街上都是清一色的灰和蓝。4年大学中就没有穿过皮鞋,有一次鞋烂了,写信叫家里寄钱来买鞋,父母当时只寄了5元钱来,我当时只购买了一双解放鞋。后来回家才知道,就那五元钱都是父亲背了120斤玉米到乡场上卖来的。

1986年7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忠县某国有天池林场工作。8月份到单位报到,是从县城坐两个半小时的车到望水乡,从下车点背起被盖和行李爬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了天池林场。当时,林场处在海拔800米高的扬眉山上,没有公路,没有车辆,与外界交流全靠步行与一部摇把式电话。我在林场任助理工程师,月收入有50多元,当时省吃俭用,每周能吃上两次肉了。年底将剩余的钱用于购买蓝色的卡布,给家里人每人缝了一套新衣服。1987年又用我剩余的钱购买木材,终于在年底给家里又重新修建了两间石墙土砖平瓦房。改变了家中的住房,生活也得到了逐步改善,到县城的客车班次也增加了。1989年元旦,我结婚了,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问:30年后从穿着上有什么变化?

答:服装的变化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30年前,要用布票才能买到布,从乡间到城市一片蓝、灰、黑,人人都穿着工农服、中山装,因此被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缝纫机是新娘奢侈的必备嫁妆就是最好的说明。改革开放后,“的确凉”、喇叭裤等等服饰的出现,对于熟悉了粗布粗衣的人们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人们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特别是现在,服装琳琅满目,任你挑选拣,什么款式都有,什么布都有,而且不用票,这就是天壤之别。商店里琳琅满目,夏天的真丝、各种裙子;春秋天的外套、体恤、拼色夹克、休闲服;冬天的羽绒服??屡屡出新,花色繁多,品种齐全,其款式之多,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各色服装把男女老少打扮得多姿多彩。穿着上从30年前的千人一面到追求个性特色,追求时尚、追赶世界潮流了。我家衣橱就放着每个人一年四季的衣服,并且样式很多,鞋柜各式各样的皮鞋、运动鞋、皮靴等也屡见不鲜。

问:除了衣服,在饮食方面呢,能具体谈谈吗?

答: “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野菜充饥。由于缺

乏最基本的营养,人就会浮肿。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就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一直到80年代,粮票还在使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人们不但能吃饱了,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饮食,已经不单单只是解决温饱,还渐渐演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饮食文化。如今,粮票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东西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从“饮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问:居住条件呢?

答: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

篇二:对中国30年来经济发展回顾

对中国30年来经济发展回顾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原发点。已走过30多年。

2009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我国走过了两个不寻常的“30年”。

第一个“30年”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开始。这30年我国从“一化三改”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建成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逐步实现了自然经济的农业大国向初具规模工业大国的转变和跨越。在经济体制上第二个跨越比第一个跨越更有意义。学习苏联模式搞了30年彻头彻尾的计划经济,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1956年“一化三改”的胜利结束,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1957年反“右”,1958年大跃进,1959年反“右”倾,1964年“社教”,1966年文化大革命,到197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讨论开始。

第二个“30年”是小平同志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跨跃。

回首历史,总结其基本经验,用“四、三、二、一”的思路加以描述和概括:

1、我国的改革历经“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年至1984年,是农村改革引发城市国企改革的阶段。这个阶段中的改革做了四件大事,也是改革的四个亮点。

第一件事是真理标准的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区,实现了拨乱反正。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而不是“本本”,勇于面对改革的实践,大胆推进改革。邓小平支持真理标准讨论,这是破题解决中国改革问题。

第二件事是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这是农村改革的第一大举措,打破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引发此项改革的是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7户农民,为贫穷所折磨,最后冒着杀头的危险,签订了中国第一份分田到户的合同,安徽的万里、四川的赵紫阳先行推进,都得到了小平同志的首肯,下发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8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用了短短四年时间,解决了中国上千年来的吃饭问题。

第三件事是农村兴办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务工,解决了对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安置,扩大了就业,走出以工致富的一条新路。在农村培养和催生一大批企业家,现在很多知名的企业家当年都是乡镇企业的厂长。

第四件事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是农村的改革引发推动了城市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发了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

第二阶段是1985年到1992年,是探索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我们国家放弃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个阶段我国的改革有三大举措,办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金融体制改革实行拨改贷。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由过去财政的无偿拨款,改为由银行向企业的有偿贷款,解决了企业向政府争要贷款的饥饿症,解决了财政向企业拨款的低效率,增强了企业投资固定资产的风险意识。现在回头看,当时改革的初衷是好的,把企业进一步推向市场,但拨改贷的改革是失败的,我们初衷的良好愿望没有得到有效的实现,拨改贷的改革给企业造成了大量的负债,企业贷款逾期不还。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保守估计达3万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银行体系坏账较高的国家,我国和日本差不多,日本银行坏账是5千万美元,使得日本经济10年低迷。我国当年金融体制改革的失败回过头来进行总结和反思,是产权制度没有到位造成的,国有企业产权是国有的,国有商业银行也是国有的,都是公有制,二者产权的同一性决定了贷款的风险,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好比是哥俩一

个爹,都姓“国”和“公”,弟弟向哥哥借钱当时就没想还,贷款则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大量的贷款不能归还,造成银行的巨额坏账,这是中国潜在金融风险。我国近几年由于外汇储备高,出资2700亿为银行补充资本,后来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要上市,我国又拿出540亿美元冲销坏账,解决资产质量和上市问题。

第二件事是利改税的改革。当时国有企业对国家的利益分配除了缴税之外,更多是利润上缴,实行利改税之后,把利润改成税收,解决税利并轨问题,进一步理顺了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我们国家2005年的财政收入是31600亿元人民币,其中92%来自于税收,其它收入只占8%,这是利改税的结果。92%的税收共分三块,一部分是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的收入占49%,一部分是所得税的收入占34%,一部分是关税的收入占10%。过去企业是以上缴利润为主,辅以上缴税收,自实行利税并轨后,到1988年和1989年,开展了两轮经营大承包,实行委托制和承包制,这是国有企业第三步改革的重头戏。两轮经营大承包在产权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承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当时是改革向前走了一大步,现在回头看,效果也不尽理想,有着它的历史局限性。国有企业的两轮大承包,教训很深刻。原因是,国有企业的领导者用承包机制和委托经营的方式把国有资产拿到自己的手里进行经营,就好比国有企业是老母鸡,自己承包就等

于把老母鸡拿来,让它下蛋给自己吃,鸡蛋吃得差不多了,鸡也老得差不多了,又给国家送回去了,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和消耗。

第三件事是苏联解体到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从1989年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新思维,到1991年9月份,苏联红旗落地,国家解体。这个历史悲剧带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动荡,过去社会主义阵营是29个国家,苏东剧变后变成一大四小,其中最大的是中国,四小是越南、北朝鲜、古巴和老挝。世界格局由两极冷战变成美国的单边主义,大家都在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由此引发了中国改革一次大的争论。苏共执政93年,社会主义建设78年,什么原因造成解体,中国有两派的观点,一派说苏联是改革改“糟了”,把党改下台了,把国家改解体了,提出中国的改革开放要放慢慎行甚至倒回去,否则会成为第二个苏联,要停下来搞反和平演变教育;另一派提出中国必须坚定改革开放方向不动摇,这样中国才能走出去。小平同志拨乱反正,高瞻远瞩,指出中国的出路在改革,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能变,如果还搞反和平演变教育,最后还得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小平同志到深圳、广州、上海的南巡讲话中,讲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最后中央统一了思想,发了一号文件,学习贯彻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使我国改革从十字路口上又清醒地走出来,坚定改革开放不动摇。有了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的

篇三:回顾改革开放的30年

回顾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新闻出版业的经济规模在不断扩大,影响力在不断增长,这些都离不开经济政策的支持。作者长期关注和研究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对30年来的新闻出版经济政策有着深切的认识和感悟,本文即从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和外贸政策三个方面,全面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间在新闻出版经济政策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所 谓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指导准则和措施,包括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等。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新闻出版业 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许多有助于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如减免税收、专项补贴、直接投资等,有力地促进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一、新闻出版财政政策

新闻出版财政政策包括很多方面,主要的有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

(一)出版税收政策[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税收政策有过4次较大的调整,每次调整都涉及新闻出版业,从与新闻出版相关的税收调整政策来看,新闻出版业的各种税收越来越少了。

1.1978~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至1982年,国家的税收政策沿用的是197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条例》,条例规定:新闻出版免纳工商税。依据条例,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免税,新华书店缴纳3%的工商税,印刷厂缴纳5%的工商税。

2.1983~1993年。从1983年开始,国家税制改革启动,实行利改税政策,突破了国营企业只能向国家缴纳利润,国家不能向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的禁区。在这次改革中,确定出版业应当缴纳的税种有14种之多,包括: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奖金税、土地使用税等。

虽然税种不少,但是国家考虑到新闻出版业的特殊情况,对新闻出版业的税收一直实行如下的优惠政策:

所得税。当初国营企业的所得税率为55%,但出版企业只有35%,1987年以后,出版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期间的所得税率一般为23%~25%。

营业税。营业税的税率为3%~15%,出版社的税率为3%,但实行减半征收;新华书店的批发业务按10%,零售业务按3%。

增值税。增值税税率12%~30%,1987年对出版物取消产品税和部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税率14%。1988年 国家税务局规定对部分出版物免征增值税,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的机关报和机关刊,各级人民政府的报纸和机关刊物,各级人大、政协、妇联、 工会、共青团的报纸和刊物,军事部门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大中小学的学生课本和专为少年儿童出版发行的报纸和刊物,科技图书等。

对书刊印刷企业,1984年征收产品税,1989年改为10%的增值税,1991年国家税务局对国家定点书刊印刷厂给予减征增值税的照顾。

3.1994~2007年。1994年国家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税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改革流转税制,实行以比较规范的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营业税并行,内外统一的流转税制;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将过去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等。

出版业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当然,少数出版单位因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一些税收是减免的;从1993年开始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支持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精神,对一些出版物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包括对出版业只征收增值税,不再征收营业税等。

(1)增值税。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低税率为13%,图书、报纸、期刊的增值税率为13%,音像制品(2007年前)、印刷厂的为17%。

除了实行较低的增值税税率外,从1993年 起,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各级人民政府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各级人大、政协、妇联、工会、共青团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 军事部门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大中小学的学生课本和专为少年儿童出版发行的报纸和刊物,科技图书和科技期刊等免征增值税。[2]1995年,新华社的部分报刊被列入免征范围,并采取先征税后退税的办法。

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发了《关于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进一步调整了有关税收政策。

从2007年1月1日起,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增值税由17%降低到13%。进一步扩大了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的范围,[3] 包括科技图书、科技报纸、科技期刊、科技音像制品和技术标准出版物;专为少年儿童出版发行的报纸和刊物;中小学课本;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盲文图书和期 刊;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内批准注册的出版单位出版的出版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级组织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各级人大、政 协、政府、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新华社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军事部门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印刷、制作业务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对少数民族文字的图书、报纸、期刊的印刷业务;对少数民族文字的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制作业务;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和乌鲁木齐市新华书店销售的出版物,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对图书发行领域的增值税免税政策:[4]对全国县(含县级市、区、旗。下同)及县以下新华书店和农村供销社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对新华书店组建的发行集团或原新华书店改制而成的连锁经营企业,其县及县以下网点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

为鼓励动漫产业发展,2006年5月,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文化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经国务院同意,对动漫的发展给予财税政策支持。动漫企业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有关增值税政策(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2)所得税和营业税。2008年以前,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对于一些特殊的企业,还有不同的所得税优惠,如动漫企业,2006年开始实行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

回顾30年变化 访谈

”的政策,即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涉及营业税应税劳务的(除广告业、娱乐业外),暂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2005年3月,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后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对进入试点的新闻出版单位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优惠。

对古籍书店销售古旧书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出版物销售减征或免征营业税。

(3)其他税收。城市建设附加7%,教育附加3%等。从2005年起,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新闻出版单位转制为企业,对其自用房产、土地和车船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等。

4.2008年以来。200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草案)》通过,2008年1月1日实行,内外资企业将统一实行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新闻出版企业所得税也降低为25%。

(二)财政投资和财政补贴政策

1.从专项资金到出版基金。国家对新闻出版业的直接投入早期是以专项资金的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基金的方式。专项资金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还不是一项稳定的投入,建立出版基金以后,从资金的投入到管理都制度化、规范化了。

1991年10月财政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关于建立出版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定》,资金来源由财政按出版系统上年已交所得税净额的10%由预算列支,出版企业按留利的10%集中。出版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出版学术著作、国家重点图书,以及书刊印刷厂技术改造和图书发行网点建设。1993年税制改革以后,该项资金来源和构成有所变化。1993年财政部门按新闻出版企业上交所得税的实际入库数列支预算,由中央财政建立“出版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技术改造、网点建设和重点图书出版。

1997年3月国家科委、财政部、新闻出版署共同制定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基金来源于国家财政专项补助、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赞助或捐赠等,主要用于支持优秀科技学术著作的出版。

2007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扶持力度的通知》,决定设立少数民 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通过中央财政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作的扶持力度,重点补贴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包括书报刊、音像 制品和电子、网络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少数民族文字编译人才的培养、少数民族文字新闻出版单位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少数民族文字出版“走出去”的项目 等。

2007年, 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出版基金,基金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公益性的社会科学类出版项目,所扶持的项目要求是对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 具有重大历史、现实意义和重要社会价值的重大公益性出版项目;在出版形态上既包括图书出版项目,也包括音像、电子、网络等现代媒体形态出版项目。基金来源 主要是中央财政拨款。2008年国家出版基金预算2亿元,出版基金开始制度化。

此外,2006年,中央财政还设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优秀动漫原创产品的创作生产、民族民间动漫素材库建设,以及建立动漫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等动漫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

2.投资政策优惠。国家一方面对新闻出版业的投资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向新闻出版业直接投资。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对图书发行网点建设给予零税率优惠,对全国定点书报刊印刷厂和全国定点(1990年以前成立)出版社、报社、杂志社按5%征收,对非定点印刷厂和1990年以后成立的出版社、报社、杂志社按30%征收。

3.从财政补贴到财政直接投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对老少边穷地区图书发行网点建设给予一定的投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补贴少数民族文

字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政策,对少数民族文字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中出现的亏损给予补贴,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各承担一半,每年年底据实结算。

2006年 实施的新闻出版“东风工程”,由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专项拨款,每年按计划出版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主要是图书、党报、党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 版物。通过新华书店农村发行网点和当地邮局,“东风工程”主要由“民文党报、党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免费赠阅项目”、“发行网点建设项目”、“ 党报印刷设备建设项目”等七个项目组成。以新疆为例,其2006年发行网点建设、党报印刷厂设备更新改造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制作设备建设等项目,国家投资1.23亿元,其中,自治区自筹1230万元;民文图书、党报党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免费向农牧区赠阅项目及新疆出版物市场监管及“扫黄打非”工作项目,每年国家补贴4000万元,五年为2.045亿元,自治区五年自筹约1亿元。整个工程中央和自治区五年共投入资金4亿多元。[5]

同时,中央决定由中央财政拿钱购买《人民日报》发送给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新疆(含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等西部12个省(区、市)的农村党支部。

2004年开始实施,2006年写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农家书屋工程,国家计划在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农家书屋,在10年内,全国64万个行政村全部建成农家书屋,为每个书屋至少提供1500册图书、30种报刊、100种音像制品及相应的播放设备和阅读设备,使更多的农民受益。

二、出版价格政策

(一)出版物价格政策[6]

改革开放以来的出版物价格政策,经历了一个由计划到市场的过程,1993年以后,除少数出版物外,其出版物的价格都实行自由定价,定价权在出版者。

1954年以前,全国图书定价没有统一标准,1954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图书定价要“保本微利”的原则,按照印张定价的办法,确定了图书定价标准,后来又扩大到杂志,此标准逐渐在全国推行并沿用至1984年。

1984年,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图书价格开始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书刊定价权实行分级管理,地方的图书定价由地方管;对中央一级出版社的图书也不再实行单一定价标准,而是规定一个定价标准幅度,规定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类图书每一个印张为7分5厘到1角6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类图书每一个印张8分至2角3分。这次改革放松了对书刊定价的管制,赋予了出版单位一定的定价自主权。

在出版价格改革的历程中,1988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3月新闻出版署转发了《同意印数在三千册以下的学术著作和专业著作可参照成本定价》的通知,提

篇四:30年高考变迁的访谈

彭德倩徐敏沈洁孙伟

恢复高考30年来的历届作文考题,折射的是社会的沧桑巨变,浓缩着主流价值观的与

时俱进,也承载着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深深思考--

核心提示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来临了。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30周年。1977年的冬天,在邓小平同志亲自过问和布置下,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中国由此迎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30年来,我国有近亿人次参加了高考,3000多万人被录取?? 今年,全国计划招生570万,而报考人数更是首次突破千万,热度依旧,关注依旧。 高考,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每年的高考作文,也牵动着许许多多人的视线。从1977年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到去年《我想握住你的手》。小小作文题,文章天下事,折射的是社会的沧桑巨变,浓缩着主流价值观的与时俱进,也承载着教育工作者对

素质教育的深深思考。

新一年的高考将至,如今的时代又会作什么样的作文??

访谈嘉宾

王光祖,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1994年—2003年担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

之后一直担任顾问

陆继椿,语文特级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40余年

周宏,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

高考作文命题“与时俱进”

记者:3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是否有脉络和特点可循?

陆:当然有,这就是“与时俱进”啊。高考命题首先题材更宽了,从过去“政治味浓”,逐渐演变成关注社会、人生、历史、文化,也包括对自身道德素养的反思等,命题视野越来越广阔。题材的变迁,实际反映的是社会关注点的变化。如1977年高考作文题《“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就直面当时社会反思的焦点;近年来的考题如《谈谈文化遗产》,则引导学生跳出个人生活的圈子,关注历史和文化。其次是思路更广,近年高考作文题能写的角度很多,考的是学生“杂”学功底———发散性思维、逻辑与想像力,对多彩生活的感悟,对未来的憧憬??考生可以从自身角度,结合题目寓意来写,抒发真情,张扬个性。 王: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上海卷作文题似乎有一个共同倾向,那就是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未来,认识自我。如1998年就要求学生根据一条报道日本右翼势力公然炮制为军国主义招魂影片的电讯写一则《读报有感》,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肯定没法写出合格的作文。1999年《回声的启示》,则引导学生思

考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2000年和2001年的题目与世博会和文化遗产相关,十分大气,考察的是学生是否关心时事,是否具有比较宽阔的思想视野和较为丰富的文化科学常识。如果考生连“世博会是什么”也没搞清,写出来的文章可想

而知。

近年来,还有一类“概念化”作文题逐渐增多,如《遥望星空》、《忙》、《杂》等,考察学生的知识面、阅读面、感悟和思考能力。让考生普遍感觉“有话可说”,可以从自己

熟悉的事情、环境、想法写起。但要写出有个性的好作文,也不容易。

满分作文记忆犹新

记者:高考不容易,写高分作文更难,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满分作文?

王:我记得1995年上海卷作文题是《责任》,我看到一份卷子,一位考生表达的是与其他考生不同的观点,认为年轻人都渴望无忧无虑,有时承担责任是无奈的,但人往往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精神得到升华。文章有见地,文采飞扬。可是否能打满分,让我们颇费斟酌。后来作文阅卷中心小组几经讨论决定,满分。还有一次,是1999年的《回声的启示》,有一位考生用文言文写作,文字顺畅,令人耳目一新,许多阅卷老师连呼“不

容易”,于是得了满分。

记者:那什么样的作文题目更好,让您觉得也能得到满分呢?

王:我最喜欢的是1996年的作文题《我的财富》。这个题目内涵丰富,友谊、青春、挫折、兴趣等,都可以是财富。考生无论性别、生长在农村还是市区、生活背景如何,都能写,而且言之有物,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有的学生还从财富观上进行提升,写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关系,奉献与占有的关系等。这一年的作文在内容和风格上可谓五花八门,好文

迭出。

争议作文接受仲裁

记者:阅卷中,老师会不会感觉与考生有“代沟”,无法适应某些考生新颖的表达方式? 王:当然会遇到“怪文章”,比如有的考生喜欢用“意识流”方式来表达。对这类文章我们是爱护的,因为这类作文往往显示了作者的才情,只要情感健康、语言表达好,同样可

以得高分。当然,如果写得完全不知所云,就只能列为低分作文了。

记者:如果遇到有争议的作文怎么办?

王:有争议的作文都会被提交到阅卷仲裁小组。我记得2001年的作文写“文化遗产”。有一个考生写了老上海人使用的马桶,认为它虽是市井之物,世俗,乃至“卑微”,但打上了浓厚的生活印记和文化烙印。每日清晨,涮马桶的妇女们相互交谈,形成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因此它是文化遗产中的一种??但有阅卷老师认为,马桶不登大雅之堂,这样写不妥。怎么办?仲裁。最后仲裁小组认为,这篇作文理解独到,逻辑缜密,自成体系,

文字漂亮,给予高分。

高考作文一般分为五类,一类卷63—70分,二类卷52—62分,三类卷39—51分,四类卷21—38分,五类卷0—20分。每一“类”又分上中下三“等”,各有2—3分的空间。

每个类每个等的评分要求一一细分,对每个考生来说,分数就比较客观、公平。 现在,上海高考作文采用电脑阅卷。一旦第一、第二位老师的评分超过规定误差,试卷就会转到第三个老师处进行评分;若还是超过规定误差,则提交到作文阅卷组组长处评阅;仍有歧义的,拿到阅卷中心组仲裁。2004年开始,本市高考作文阅卷,在原有评分标准基础上,补充了更具操作性的细则,阅卷老师的“评分指南”从半页变成了四页。总之,要把

争议尽量消除??

真情实感胜过华丽词藻

记者:30年来,考生们的语言、思想有什么变化?

王:从高考作文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社会视野越来越宽广,对时尚之物有较强的感悟能力,这种感悟力经常让我们这些阅卷老师也自愧不如。他们的语言成熟度也在不断提高。当然,高考作文并不能很真实、全面地反映当代学生的所思所想。因为,高考毕竟是一场非常重要的考试,绝大多数学生头脑中都有根“弦”——要写符合大众化口味、四平八稳的作文。为了“保险”,他们通常不会表达十分个性化、有些“跳”的观点。 陆:从前的学生写文章比较朴实,而现在学生的作文往往“浓得化不开”——喜欢堆砌大量的抒情、例子和议论。事实上,打动阅卷老师的,往往是一些淡淡的生活细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986年一位考生写“2000年回母校”。他想象自己也当上了老师,回到母校探望当年的老师,而此时老师的孩子已成了他的学生。文章围绕着“老师”两字展开,深

刻阐发了“老师”这一岗位的意义,令人感触颇深。

记者:比对这么多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对时下中学语文教学有何建议?

周:许多老师认为高中生写记叙文没问题了,便让他们从高一开始就“主攻”议论文,实际上并非如此。写记叙文,是不少高中生的一大“软肋”。不少高中生议论文写得不错,却无法把一件事写好,太多主观判断的形容词,而缺少瓜熟蒂落的形象表述、细节把握。记叙文其实从很早开始就已要求学生练习,但对初中生、高中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初中生,把事情写清楚就可以了,是“远景”;高中生,要求的则是“特写”。比如,写一个人很坚强,对高中生来说,就需要他通过写这个人的外貌、处理事情的方式等,使读者的心中浮现“坚强”两字。还有,写作文不是写“百科全书”,所有的历史典故、名人名言都是为你作

文主线服务的,一旦喧宾夺主,难免有“卖弄”之嫌,文章也会显得臃肿。

近年来,中学生作文华美的文风愈演愈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过分追求语言和形式,而忽视作文的立意、内容。事实上,只要感情真挚、立意深远、内容厚实,即使语言不华丽,同样可以写出好文章,否则会适得其反。记得一次在高中生作文竞赛里当评委,题目是《偶像》,一位学生写他的偶像是环卫工人,如果这位学生确实在生活中发现了环卫工人品质上的闪光点,用细节来展现自己的心路历程,那么这真可以说是篇好文。但是他写来写去都是

环卫工人怎么怎么辛苦,早出晚归??即使文字再优美,也难逃苍白与编造

篇五:中国情报理论30年回顾

中国情报理论30年回顾

刘念/赵岩/幸娅

2013-2-27 16:36:49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京)2009年5期

【英文标题】The Review of 30 Year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heory in China

【作者简介】刘念,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300071

赵岩,幸娅,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郑州450001

刘念,女,1986年生,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情报学硕士研究生。

赵岩,女,1987年生,郑州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情报学硕士研究生。

幸娅,女,1985年生,郑州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情报学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文章通过对我国情报学理论自1978年发展至今的文献的回顾,尝试将情报学的发展划分为了三个阶段,指出情报学在每个阶段内的理论研究特点,并从情报的定义以及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两个角度进行了总结,最后指出我国情报学理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 键 词】情报学理论/理论体系/情报/情报观

1 序言

自1945年美国学者万尼瓦尔·布什(V. Bush)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上发表了情报学的开辟性巨作《诚如所思》(As We May Think),情报学至今已经发展了60余年。在情报学最初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情报学理论在西方国家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情报学在这一阶段内得到初步发展。我国初期的科技情报工作是参照苏联的模式,主要以翻译出版苏联文摘为主,随着

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这种“洋为中用”的做法的不足,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工作之路,在这期间开展了一系列具有较强影响的学术工作,主要围绕着文摘工作、分类法与主题法、我国情报刊物的理论体系、情报研究等开展工作

[1]。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多方面因素的破坏及影响,我国的情报学一度进入了停滞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情报学开始出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各种情报机构相继建立,学术刊物不断增多,对情报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90年代初期国家科委宣布“科技情报”改为“科技信息”引发了关于情报与信息、情报学与信息科学的大讨论。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导致情报学环境的巨大变迁,情报学不断与其他的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引入新的思维、方法与技术,但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尚未发展健全,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影响下,情报学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其定位是什么,如何去完善其理论体系,成为近年来情报学领域研究与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情报学理论在这样的发展中也凸显出很多问题,如情报学研究本质的批判、情报学理论的失语等,这一度使我国的情报学发展陷入困境。

为了使情报学的发展能够顺应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加速的社会经济信息化浪潮中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下去,有必要对情报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使情报学理论能够规范化与系统化。本文以“情报理论”、“情报学理论”为检索词,选取《情报学报》、《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情报杂志》5份情报专业核心期刊作为检索对象,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为辅助检索对象,检索时间段为1980-2008年。通过对检索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对我国情报学理论的发展现状做一个梳理,侧重于情报的基本概念及情报理论体系的探讨,希望能够找到我国情报学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2 不同阶段情报学理论研究的特点

本文中,笔者试将情报学理论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依次分析这三个阶段理论研究的重点、特点及所出现的新的理论方法等。

2.1 情报理论的发展期(1978-1989年)

由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改革的新阶段。改革促进了科学技术情报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情报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主要是对国外情报理论的引进及探讨,如文献

[2][3][4]通过对国外情报理论的引进和探讨,来指导我国的情报工作。这个时期,对我国情报学影响较大的国外理论有布鲁克斯关于波普尔“三世界”的理论体系、米哈依洛夫的“科学交流理论”、萨瑞塞维克理论体系以及约维茨理论体系,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对我国情报理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另一个方面,这一时期更为注重对科技情报的探讨,如情报的工作过程、情报工作方法

[5]、情报工作特点、情报工作社会功能、理论体系[6]等。

在借鉴国外情报学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我国自己的情报学理论研究,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如严怡民在1982年所提出的情报学理论研究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的特性和情报过程的原理及社会作刚的研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研究和解释科学理论及其特性;二,科学的、通讯的、机理的、哲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和神经生理学的原理等有关知识理论;(2)知识的增长、组织和控制理论;(3)情报传播理论研究;(4)情报学专门适用的数学方法研究;(5)情报与社会[7]。

这个时期的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1)情报理论研究注重为科技、经济、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战略服务;(2)注重我国自己的情报学理论研究;

(3)注重情报学的定量化研究[8]。

2.2 情报理论的混沌期(1990—1999年)

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情报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与其他学科发生了交叉,这一方面促进了情报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情报学的发展陷入了危机。在这样的混沌状态中,情报学依然向前发展。由“情报”改“信息”的政策下所引发的大讨论以及情报学实践观的转型,使得人们从一个更加宽广的角度去理解情报的实践观,实现了“小情报观”向“大情报观”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并非一帆风顺,情报观的转变影响着情报的理论与实

践。扩大了的情报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情报基础理论的泛化,不利于今后情报工作的开展[9]。但是事实又证明,在网络时代中,情报学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将情报学仅仅限制在科技情报的范畴内,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10]。与此同时,情报学开始关注情报用户的研究,卢太宏指出了情报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三个规范:面向情报的S规范、面向传递过程的T规范、面向情报用户的U规范[11]。米哈依洛夫“科技情报交流”理论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受到了质疑。“科技情报交流”理论仅仅将情报的范畴限定在科技情报,而情报学的发展现状是情报的交流范围在不断扩大,显然如此界定情报交流是需要商榷的。文献[12]提出情报交流的新模式,指出情报交流过程应分为“直接交流”、“准中介交流”、“中介交流”三种模式。

另外,这一时期,情报学的分支理论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比较情报学、情报心理学、公关情报学、企业情报学、情报经济学、情报市场学等等。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情报的商品价值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导致情报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情报需求日益广泛和紧迫;另一方面,情报机构自身的弊端和情报体制的桎梏使得情报机构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和要求[13]。

2.3 情报理论的探索期(2000—2008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情报学研究范畴的扩大化。由于情报学没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情报学的定义、学科定位、研究范畴等等都缺乏统一的认定,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将理论探讨的重心转移至网络时代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及其对情报学的影响上,如信息量的激增、知识化所带来情报学范式、研究范畴、理论体系的改变,网络时代情报学的特点等。情报观进一步扩大化,知识化、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知识管理理论开始对情报学理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运用有助于情报学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完善与创新。情报学的发展对人际情报的高度重视趋势也使得情报学的研究需要知识管理的辅助,知识管理在隐性知识的创造与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以知识流的有序化为过程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管理过程,其引入对情报学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14]。对情报的认识上出现了很多新观点,如从认知链角度重新定位情报学、情报[15]。从信息“”角度重新定义情报概念[16]。在这个阶段中

引入了新的理论,最受关注的就是信息构建(IA)。信息构建是从建筑学的角度理解情报的组织,对情报学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17]。情报学的分支学科竞争情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外竞争情报理论对我国竞争情报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也建立了自己的竞争情报体系、竞争情报方法,如人际情报网络分析法[18]。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情报学理论研究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研究领域由传统领域进入到网络领域,如网络计量学的研究、网络检索系统的设计、网络信息服务及网络用户研究等等,网络化给情报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增长点。(2)注重与实践领域的结合。(3)注重实证与定量分析方法[19]。

3 情报概念与情报观

情报学发展至今,在情报学概念上一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近年来还出现了泛化与虚化的趋势。作为情报学的一个理论研究基点,这是非常让人担忧的。情报学概念上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情报学自身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其理论根基不成熟;另一个方面是由于情报学学科本身是一个对技术变化极为敏感的学科,网络化与知识化的趋势使得情报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情报学概念的界定与情报观有很大联系。如在最初的科技情报观的影响下,米哈依洛夫认为科技情报是认识过程中所取得的,如实反映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现实与规律,并用于社会历史实践的逻辑情报[20]。

情报观的发展经历了“小情报观”——“大情报观”——“认知情报观”。“大情报观”将情报学的活动领域扩展到包括科学情报、经济情报、政治和军事情报等在内的情报复合体领域,但是“大情报观”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大情报观”扩展了情报学研究的外延,但是对每个领域却又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的观念是不利于发展情报学的理论体系的。而随着人们对情报活动的主体对象——情报用户的重视度的不断提高,情报观开始向认知观转变,其将用户视为产生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的情报观下产生了不同的情报定义,笔者在这里总结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以知识的有序化为研究起点。情报是能够解决问题的社会信息[21]。

(2)以情报学研究的问题为研究起点。情报是非本质主义的理解[22]。(3)以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