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正确对待考试与分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6 01:20:28 字数作文
正确对待考试与分数字数作文

篇一:怎样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怎样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考试已经过去了,但考试成绩却正在控制着我们的呼吸。有的同学捧着试卷欢呼雀跃,也有人捏着试卷懊悔沮丧;有的同学似乎并不在意,也有人整日担惊受怕。怎样对待考试的成绩,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首先,考试是对我们上半学期学习生活的一次检验,无论成绩好坏,都只代表你的上半学期。但是看到考试成绩,每位同学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态度。成绩好,可能是因为你比别人努力,你能更快地适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也有可能这次考试的题目、题型正是你熟悉的。但这并不代表你可以因此而得意忘形,放慢脚步。成绩不大理想,可能是你前半学期投入的精力比别人少,或者较慢适应学习,也有可能命制试题的老师所出的试题,正是你没有学扎实的地方,所以也不能因此而自惭形秽,意志消沉。总之,一次考试,考得好的因素太多了,考得差也并不说明很多问题。关键是要学会从一张试卷中总结出对下一学习阶段学习有用的东西,让我们一起在下一个阶段做得更好。

其次,考试的最终目的不是颁给学生一个分数,一个排名,它是让我们及时地分析总结,从而尽快调整自己。面对成绩,我们要静静思考的是自己前半学期的学习生活是如何度过的,究竟自己投放的时间和精力有多少,是否合理,学习的方法是否正确,学习的效率是否高,是哪部分的知识没有掌握熟练。通过分析,肯定优点,加以发扬;找出缺点,及时改正。惟其如此,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征程中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另外,成绩是老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途径,以便能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更合理的教学。这样看来,考试对于促进我们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现在还有些同学对自己的成绩耿耿于怀的话,我要对你说,考试成绩不是评定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好成绩固然重要,但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体魄也同样重要。我们学习并不只是为了拿到一个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素质与修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使自己能全面发展。不要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否定自己的一切,至少,你又在自己的人生画卷上涂上了别样的一笔吧!

有一位教育家说,如果一个学生把到学校学习的每一天都当作一个节日,每天都微笑着走进课堂,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习一定会很好。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微笑着去学习,去迎接好成绩的到来呢。考试如同比赛,往后的路上,还有数不清的比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竞争,在比赛中超越自己吧!

篇二:谈谈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考试分数

谈谈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考试分数

中学阶段的考试比较多,有测验性考试,升级考试,升学考试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检 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运用的熟练程度,督促其更好学习的手段。对学生来说,考试是必

要的,也是必需的,应该把它看成正常学习活动中的一个环节。不重视考试是不对的。但

是畏考如虎,害怕考试同样是不应该的。班主任应该对学生给以正确的指导,使小学生能

够正确地对待考试,考出成绩,考出水平。并通过考试,更牢固地掌握和运用学过的知识,

促进自己的学习。下面谈谈指导中学生正确对诗考试的几项作法。

一、把考试过程当成学习过程

考试,是对学习的检验和总结。学生应该把考试看成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 分。班主任要教育学生明确考试的目的.端正考诚的态度,真正认识到考试是对教师教学

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验收。通过考试,肯定成绩,找出不足,达到教、学双方都得到提

高的目的。而不能两眼只盯着分数,为考试而考试,猜题押题,死记硬背,只要分数考得

好,不管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为了纠正学生对待考试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班主任在平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 谨的不风,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对所学的知识,要掌握得实在,运用得灵活。平时学习扎实、考时就心中有底,下笔就不会

慌张,考出理想的成绩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教育学生消除投机取巧侥幸心理,遵守考试纪律,在考卷上反映自己的真实水平,也 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坚决消除考试作弊现像,把对学生进行考试纪律教育,贯穿

于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自尊自重,在考声上严肃而坦

诚地接受检查考验,形成优良的考风。

要及时全面地进行考试总结,激励鞭策学生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学生学习成绩有 优劣之分。考试成绩也必然有高下之别。班主任要把考试分类和学生平时的学习联系起 来进行总结。帮助平时学习好、考试分数高的学生总结其学习经验,供其他同学借鉴。而

对平时学习努力,临考发挥失常的同学要多加鼓励,帮助他们找出失误原因,吸取教训。 对于平时学习不认真刻苦,而考试成绩落后的学生,则应进行严肃的批评,促其迎头赶

上。

但是,应该讲求教育艺术。因为,批评学生的目的是帮其认识自身存在的错误和不足,激

励其上进心,而不是刺伤其自尊心。

二、认真准备,全面复习

考试,既然是对平时学习概括性的估测,必然有一定的范围和重点。为了迎接考试, 班主任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好重点和难点,认真做好全面复习。提醒

学生容易忽视和出错的问题,不要去钻怪题和难题,以影响复习的全面性。并让学生根据

个人不同的情况,制定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扎扎实实地搞好考前复习。另外,还要提醒学

生注意身体健康,保证考试时精力充沛。

三、掌握应考技能,充分发挥水平

学生上了考场,就如同战士上了战场一样,只有沉着应战,头脑清醒灵活,对各种各样 的问题,才能应付自如,才能取得胜利。其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应该把握的东西, 班主任应该在考前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

树立自信心,学会冷静沉着,是应试必备的心理品质。在自信精神的主导下,紧张、慌 乱等不良心理情绪,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失。但乐观的自信心和沉稳的品格,需要平时

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才能形成,班主任要从早下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塑造学生这方面的

品质。

要善于把握答题要领,机动灵活处理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考试时,拿到试卷要先通览 一遍,对题量和要求大致有个了解。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确定先做的题目。然后,对要

做的题再进行一次细审,确定了问题的明确含义,就开始做题。切不可答非所问,徒劳无

用功。在答题时,如果遇到想不起来,或者把握不准的地方,就迅速隔过去,等到把所有的题都做完了,再回过头来轻松思考,就可能使问题得到解答。再则,答题长短、多少要适度,也不可遇到熟悉的问题就写个没完,把回答其他问题的时间也耽误了。卷面书写应字迹工整清楚,以免影响试题的表述。还应注意,考过一门以后,且不去计较其中得失,以节省时间,积聚精力,准备下一声的“战斗“。

谈谈如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

第一,要改变我们对于教学的态度:在学生面前不要只摆架子不做沟通,去除高姿态及“之乎者也”的腔调,要深入学生内心,了解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怎样才能帮助到他们从而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第二,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实行角色转化,不再注重于当“主演”、为学生唱“独角戏”,而是转向做“导演”、如何指导学生和启发学生自己“演戏”。要做好师生课堂互动、互相促进、共同学习。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学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能视之为简单客体去塑造,更不能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故而要因材施教、因人授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尤其在教学重难点处,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进取、启发其思维并以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要知道,我们不可能伴随学生一辈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我们教学的长远目标。

什么是学生的本质属性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

教师的全部工作,不论是教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要向学生进行的,因此,都贯穿着一个怎样对待学生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他们有没有什么本能或天然倾向?

所谓“学生观”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认识问题。所谓正确的学生观,也就是指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有正确的认识,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保证和核心要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指出: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两种相对应的本质属性:

一、向师性

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有人把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形象地比喻为学生好象花草树木之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向师性”一词也由此而来。“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它表现在:

1.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都感觉到自己是学生,要学习,要听老师的教导和指挥。存在决定意识,是学生就有这样的学生感,这是很自然的事,但也是很奇妙的事。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是要学习和听从教师的教导的。不仅如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常是很高大,并且往往比实际的人物高大。他们常是觉得,他们的教师如果不能说是博学的话,至少也是在某一方面很有学问,具有专长的。这是因为事实上教师总是在某些方面比学生知道得多,是有一定专长的,所以,钦佩、尊重、崇敬教师,听从教师的教导,可以说是学生的一种自然倾向和基本心理特征。

2.学生的再一个共同心理是:不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教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也许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或者说,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同教师在一起或在教师的影响或支配下度过的。在一定上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他们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他们才殷切地希望能遇到好教师。

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心理,这就是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的注意。当然,这里所说的是教师的热情的注意,而不是冷眼的监视。教师的注意,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发现了他们的光彩,意味着对他们的了解、重视、鼓励、关怀和喜爱。教师的注意,常常比表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和作用。由于这样,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注意,就可以在他和这个学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并且鼓舞这个学生更加向上。反之,对一个学生长期忽视,不予注意,就等于抹杀了他的优点,以至否定了他的存在。

二、“独立性”

独立性也是学生的本质属性。无论学生是如何倾向于老师、和老师有怎样的依赖关系,也无论怎样地缺乏独特的个性,也无论是年龄大小,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学生的独立性有四层意思:

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

三是: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独立自主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指的是个体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需要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表现在:

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自己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哆嗦;自己相信自己能想出解答的问题,就不愿再叫别人提示;自己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或多嘴。实际上,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

四是: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第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饮食起居、辩认事物、说话听话、读书写字、争论辩解、画画唱歌、戏耍交游,一直到许许多多课堂上没有教过的社会生活知识和能力,绝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独立学来的;第二,即使是教师教给他们的东西,也是靠他们已经具有的基础,运用他们已经具有的独立学习能力,包括听、看、读、想、说、写、练等,才能被他们掌握的。但是,教师由于总是从“学生需要教”这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同时又常常被一些难教之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所吸引,再加上站在高处往下看,就常常会低估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的成果。反之,如果你不承认、不尊重、不认识和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独立性”,那你不仅不能在教育或教学工作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会造成严重恶果,并遭到学生的反对,以至在学生中间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导向。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及其两者的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举例说明你是如何关心学生心理的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卫生讲座等帮助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困难,人格发展,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如校刊、校报、录像、广播、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等,确保学校有畅通的渠道让学生疏解心中的郁闷情绪,通过开展关爱行动建立学生互助,让学生的情绪有个发泄的途径,通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随时了解、关注、指导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仅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自我。

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道德本质的理解

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但其本质就是以爱为核心,即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

一、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最基本的条件。主要体现在:

1.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四化建设、国家的命运之兴衰的事业,教师是立教之本,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重任。因此教师要树立正

篇三:正确对待期中考试成绩

正确对待期中考试成绩

期中考试结束后,同学们的表现迥异不同,有的兴高采烈,有的垂头丧气。

而真正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多不会因为考试成绩的高低而或悲或喜。 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到自己面对考试成绩,曾这样说:

“考试就像一座座驿站,让你在风雨兼程后小憩一会儿,整顿兵马再战,成功便在前方等着你。”我们要明白:分数只是对你某一阶段学习的成果的一个评估,关键是要弄清楚失分的原因,及时弥补这一阶段的不足。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成绩不理想的背后,就是问题的暴露,我们必须立即总结反思,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另一位高考状元这样说 “我很重视对平时考试的总结分析。每次考完之后,我都会花上一定的时间,对整张试卷涉及的内容以及错题原因进行分析。

如某道题目错在粗心大意,

某道题目错在原理误用,

某道题目错在计算步骤不对,等等。

对整张试卷进行一番分析之后,我对自己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就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进而及时地查漏补缺。”

忒别是我们九年级学生更应该具有这种心态,成绩理想的不要骄傲,,应再接再厉,勇往直前。成绩不理想的不要灰心丧气,而应找出原因,调整好状态,共同迎接六月的中考。同学们,离中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时间短任务重,希望你们能把握住人生的这一关键的转折点。为自己的人生,为培养我们的母校,书写辉煌的一笔。中考成功。

篇四:如何正确的看待考试分数

如何正确的看待考试分数

考试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分数应该视为个人的隐私。其实早在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在《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或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和教师,不得给学校、学校也不得给教学班和教师下达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指标;不得以排列学校、教师、班级的名次,也不得以此作为评价他们工作好坏,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

从教育学角度看,学习成绩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全部水平,况且学习好坏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你不可能简单根据名次来判断学生的优劣,这本身是不科学的、不公正的,缺乏人文关怀的。要在全社会尤其在父母、教师和学生当中树立起正确对待分数的观念,尊重其分数隐私权。这样避免诸多见报并披露的各种悲剧的发生,其实,强行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是一种严重的歧视行为,也常常会成为悲剧的催化剂和导火索,必须予以制止。

我的教育建议是: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名次判断学生的优劣。任何考试与比赛总会有第一,也必然会有最末的,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名次虽然能在某方面说明学生的学习状况,但仅仅是阶段性的、暂时的,并不能代表学生永远都是第一和最末的。其实学生总是在不断进步的,要相信下次会表现得好一些,更好一些。这样使每个学生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人成才!

篇五: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

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

孩子上了小学,便开始面临大大小小的各种考试。做为家长肯定都相当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因为分数是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反映。

那么该如何正确地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呢?在孩子的第一次考试之前,向一位家庭教育非常成功的朋友请教,她对我说:“分数是很重要,但家长看待分数的态度更重要。成绩好的话,大家都高兴。要是没考好呢,理解万岁!要记住没有哪个孩子不想考个好分数。其他的,你自己再去学习领悟吧!”受此点醒,赶快到网络上搜集资料,学习思考,收获以下指南。

分数不是唯一评价标准,更要看学习效果

作为家长,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更应该看孩子实际的学习效果。一些平时成绩相当不错的孩子,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考高分。即使是平常学得很好的功课,如果发挥不佳或者因为某种因素,也可能会考得一塌糊涂。因此不能仅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考好了,不妨进行精神鼓励;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要帮助孩子认真分析,找出失误的原因,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这样孩子才会情绪稳定,自信心增强,身心各方面才会健康发展。

孩子成绩不好时要给予宽容和鼓励

小学里的孩子都是天真纯洁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哪个孩子不想考个好分数呢?当孩子在考试中没有得到预期的好成绩时,他已经非常难过了。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能只顾自己撒气,全不顾孩子的感受,更不要刺激孩子,在孩子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而要拿出自己的宽容和安慰,对孩子说“下次努力”,使孩子把目光转向下一次机会。反之,如果这时父母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不问青红皂白,轻则辱骂一番,重则打一通,会使孩子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会使孩子自暴自弃,造成孩子厌学。

承认孩子存在差异,降低过高的期望值

每个孩子由于智力、性格、气质等各不相同,即先天条件不同,因而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效果就会有高下之分,考试分数的好坏也就出现相对的高低之别,不可能要求每个孩子都出类拨萃。应承认人天生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擅长形象思维,有的孩子擅(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正确对待考试与分数)长逻辑思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也有自己的弱项,孩子的智力水平很大程度上是遗传的。如果能意识到这点,当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做父母就不会武断地认为是孩子学习不努力、不用功,而是适当地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一起分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掌握适合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制订适当的目标。

总而言之,成绩重要,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我们做家长的都应该用客观的态度、理解的眼光、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