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如何打开第三只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5:27:26 体裁作文
如何打开第三只眼体裁作文

篇一:打开第三只眼

打开“第三只眼”

作者吴贵皓

指导教师:徐安宪

一个天气闷热的傍晚,我在门前的空地上玩耍,可能是要下雨的原因有许多小昆虫在天空中扑腾着、低飞着。忽然,一只蝙蝠从我眼前掠过,展开它那宽大的翅膀,上下翻飞,轻快灵活地捕捉虫子。天渐渐的暗沉下来,但它却能动作敏捷的绕过树林、行人、墙壁,就连一根细小的电线都不在话下,身子一倾斜便用闪电般的速度飞跃了过去。就这样一只只小虫子便成为它口中的美餐。

蝙蝠精彩的表演把我吸引住了。突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我大脑里油然而生:蝙蝠能一边飞行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这超声波像海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便反射回来,然后再用耳朵接收,从而改变飞行方向,巧妙的越过障碍物。那我是不是可以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一种盲人眼镜呢?生活中总是会看到盲人在行动时因为看不见而不方便,如果盲人能拥有这样一款眼镜那不就是等于他们又拥有了一只眼睛吗?于是开动脑筋,眼镜的构造图在我眼前浮现:眼镜左边的镜片里有一个微型的雷达发射器镶嵌在里面,发射器不断向前方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时,超声波就会反射回来。这时,右边的镜片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因为镜片里有一个微型芯片接收器。盲人的耳朵里塞上一个小小的耳麦,眼镜架把芯片和耳麦连接起来,当接收器接到反射回来的信息后,微型芯片会迅速根据超声波的强弱计算出障碍物的远近和方向,通过耳麦传输到盲人朋友的大脑里:前方多少步和哪

个方向有障碍物,小心行走。这样,盲人出门不就和正常人查不多了吗?

想到这,心里暗自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把梦想变为现实,发明一种眼镜将盲人的“第三只眼”打开。让他们能够拥有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空间。

篇二:打开第三只眼

题目5《打开第三只眼》

提示:大千世界,无所不有,走出家庭,走出学校,社会上太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社会亦是一个大舞台,打开视野,写出你的真情感悟。

第三只眼,让我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这个寒假,父母带我去马来西亚游玩,在度假村的第二个晚上,母亲神神秘秘地跟我说:“今天晚上不去俱乐部了,我有一个的惊喜。”我心想:母亲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让我不去那个俱乐部?我很想揭开谜底,因此我迅速地吃完了晚饭,到酒吧去等父母亲。

等父母到了酒吧后,父亲方才揭开谜底:今晚我们去河道看萤火虫。看萤火虫在上海可是件稀罕的事,以前还有些萤火虫,现在因为光污染,萤火虫在上海不复存在了。马来西亚的河道边能够看到萤火虫吗?我的心中又多了一份期待。 乘出租车到了那里后,我左顾右盼:咦?怎么一点萤火虫的影子都没有?后来,听了向导的介绍后方才知道:萤火虫在有光的地方无法交流,因此在明亮的地方没有它的踪迹。于是,我们坐上了船,在前一段旅途中,并没有看到萤火虫,或许是因为楼房亮起的灯光让萤火虫无法生存的缘故吧。后半段旅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一棵树上都爬满了萤火虫,他们飞了过来,飞到了头上,救生衣上,手上??皎洁的月光下,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妙。

如今的伤害,经济飞速发展,然而本色的自然很多都不存在了,真希望能在自己的土地上也能淋漓尽致地感受到这一壮景

打开第三只眼,去看社会,聆听世界—其实,人和自然的和谐真的很重要。

篇三:初打开中记叙文作文选材的第三只眼

打开初中记叙文作文选材的第三只眼

——闲话寄情于物(本文刊发在11月15日新闻晚报)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夏智

“文似看山不喜平”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文章的结构要有变化;二是在表情达意上要讲究含蓄。在表情达意上要做到含蓄、有蕴意,寄情于物应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这样的文章不是空洞的在写情,而是把自己的感情寄予在一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景物)之上,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形象美、含蓄的美、蕴藉的美。在我看来,借物抒情这种选材思路,应该是我们今天中学生记叙文选材的比较理想的做法,写物,通过对自然界中的客观事物特征的描写,并关联起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这样的写作不仅有创新,也容易写出有韵味,有寓意的文章,和单纯的写人、写事的文章相比,这样的文章自然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我们可以说,写物,应该成为我们中学生选材的第三只眼。

古人是很懂得运用这种方法的,像欧阳修的《秋声赋》、周敦颐的《爱莲说》等,都是令人百读不厌的作品。古代诗歌中,寄情于物的作品更是比比皆是,如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咏柳》、陆游的《咏梅》等等,无不是爱不释手的千古绝唱。我个人认为,这种取材的方法在今天的作文写作中,仍然不失为一种比较优秀的选材方法。

就今天中学生作文写作的构思选材来看,我们的第一只眼会放在叙事上,第二只眼会放在写人上。比如这次期中考试,初三年级有这样一个命题:“那一个早晨”,我了解到,相当多的学生写了在某一个早晨自己做的或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情,如写母亲给自己做早餐,感受(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如何打开第三只眼)到浓浓的母爱。这样的选材,我认为就缺少思考。母亲给你做早餐,应该说年年如此,天天如此,你写这个早晨你母亲给你做早餐,你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那么你过去难道就没有这样的发现和感受吗?在审题过程中,题中的“那一个”你是怎样认识的?有的同学还写到了,到学校了,自己的作业落在家里,打电话让爸爸给送过来,本来想到会遭到父亲的一顿臭骂,没有想到父亲一句抱怨也没有,写出了父亲看似对自己的学习不关心,实际上一直惦记着自己的学习。应该说,这个构思,看起来很好地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其实不难看出,在审题上,也是没有很好突出题目“那一个早晨”中“那一个”和“早晨”两个特定词语要求写的内容。这个写父亲给你送作业的文章,写出来的不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事件,放在他时、他地依然成立。而且,在实际评判作文中,这样的文章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套一个写人的文章。

就“早晨”来说,你文章中所写的内容一定是早晨特有的,这个事件或情境只有早晨才有,在别的时间和别的场合是不成立的。写母亲做饭,写父亲给自己送作业,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场合,它同样成立,这样的写作内容,严格意义上

说,就是有些偏离题意的。题目中的“那一个”更是要你写出你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早晨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你在作文中没有很好体现,就不能说是很好地扣题写作。

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写作立意点,用好选材的第三只眼,能为我们的写作增添不少亮色。就以“那一个早晨”为例,早晨特有的景物,我们能观察到的,能写进作文中的,就有很多。春天,早晨你在小路上漫步,你看到了挂在草尖上的露水,尽管生命是那样短暂,但她汲取着阳光,在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一刹那,她投给这个世界的是美丽的七色光,你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夏天,你早晨漫步海滩,太阳像一个大火球,在海面上跳跃着,在和海水嬉戏一番后,一下子跳出了海面,你感受到了生命的跃动的魅力:深秋,早晨,你走进原野,在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你看到了高挂在西天云际之间的那一弯月了,你可以感受到她的留恋不舍,你当然也可以感受到她的恬淡;冬日的早晨,你推开房门,院子里落满了白皑皑的雪,她们在一夜之间悄无声息地来到这个世上,用她们的洁白在清洁着这个世界,也许此时,你的心情除了惊喜,还有崇拜??那一个早晨,你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中,认识了自然中的一物,写出了的一情,我想这就够了,大自然之物丰富的内涵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无穷想象。

因此,在构思和选材过程中,需要我们睁开第三只眼,向自然之物去追寻我们的协作点。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篇考场作文,体会一下借物抒情,寄情于物的写法。

风,可以穿越荆棘

一考生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我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些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或许垂问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洲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

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集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劝视、被鄙视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是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的身躯,它们成功了。

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

关于风的故事太多。

在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看到了它在昭示什么。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 我们看到,这篇考场作文,作者以风为载体,寓情于风,表现了自己要“学习风”,“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的坚定信念。首先打造了一个韵味十足的标题亮人眼眸,而且还以风设喻,紧密扣题,拟就了一个充满诗意,饱含哲理的开头。然后,作者审视历史,评说古今,议论中外,表明自己钟情于风的理念。相信“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也就是唯有风,才有藐视挫折,化解痛苦的精神和意志,才能让快乐洒满生命的旅途。所有这些,均是通过风来形象传达的,从而使得这种思想感情显得形象而具体。

应该说,这篇作文的成功,很大一点就在于他在构思选材的时候,就打开了选材的第三只眼,把写作内容定位在对自然景的描摹上,通过“风”来表达自己的生活观,生命观,很好体现了他的作文构思选材视角的独特。

篇四:第三只眼计算机管理系统方案书

第三只眼计算机管理系统

企业版

方 案 书

产品网站:/

一、系统概述

您的企业够安全了么?

安装了防火墙,杀毒软件就可以安枕无忧?

员工想跳槽了,正拷贝公司重要资料带走,您知道么?

员工私自接单,飞单,严重影响公司业务,您有察觉么?

员工上班绝大部分时间玩游戏,浏览网站,聊天,您的工资却一分不少,公平么?

真正的安全问题,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企业内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公司的某些的"蛀虫",正在从内部慢慢侵蚀您的企业,让您的企业出现了危机,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问题远比外来的入侵或者病毒的危害要大得多。

据美国权威部门调查,企业平均每个使用电脑的员工每天有40%的时间用于玩游戏,聊天或者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谈论到信息安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病毒、黑客入侵,往往会忽略由于企业内部员工工作懈怠或将公司重要资料带走等对公司造成的损失,其实这些损失对企业来说,危害更大。据统计,高达83%的公司离职人员,离职前都曾将公司资料拷贝带走,根源上加以防范内部威胁其实对企业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面对这些问题,您如何明察秋毫?又是如何控制?如何管理?如何防御?

针对以上问题,第三只眼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推出了业界领先的企业内部安全一整套解决方案,通过各种安全策略的部署,让所有的员工计算机工作表现一览无遗,四大功能模块(监视,控制,管理,报警),彻底保障公司内部安全。

二、功能模块

(一)监视:通过监视模块,管理者可以完全掌握员工以前做了什么,现在正在做什么,是否工作不努力,是否有违规行为,员工的一切计算机上的操作都一览无遗。

1、聊天纪录监视:

能监控员工使用聊天工具聊天的内容(支持MSN,QQ,ICQ,Yahoo,阿里旺旺等多达18种常见

聊天软件的监控),并可根据需要禁用某些聊天软件,方便管理者对员工互联网聊天行为进行管理,避免员工上班时间过度聊与工作无关的内容.

2、邮件收发记录:能实时记录员工计算机所有收发的邮件,记录包括时间,收件人,发件人,标题,内容等。

3、网页浏览监视:对员工浏览的网页进行监控,掌握员工是否上班时间浏览了于工作无关的网站,也可以根据需要屏蔽某些网址。

4、ftp监控:对员工通过ftp上传和下载的内容进行监控。

5、屏幕监控记录:可以对员工计算机屏幕画面进行记录,员工之前在计算机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真实在您眼前再现。

6、文件操作监控:可对员工的复制、剪切、删除、重命名文件或文件夹操作进行监控。

7、实时监控:实时监视员工计算机,并能对其进行控制,就像操作自己电脑一样简单的操作员工计算机。

篇五:第三只眼看复习

第三只眼看“复习课”

——也谈“复习课”的语文味

沈丽珍

复习课,就是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针对性的专题训练。这是很多高三语文老师复习课的教学基本步骤。久而久之,复习课难免程式化,难免枯燥机械。结果是老师教得索然,学生学得无味。

与其这样,我们何不换个角度,换换方法?展现给学生的复习课兴许会另有一番趣味,别有一片天地!

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 让“古诗鉴赏”有趣

中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深刻,聚集、积淀了人类智慧和文化精髓。但现如今的中学生读起来,总有几分隔膜。因此,教师应注重提供感悟背景,铺设欣赏情境、渲染欣赏氛围,诱导学生兴趣盎然的走进“古诗鉴赏”世界。

方法之一是和学生一起分享品读过程中感悟研究的心得。如,学生对诗人们总喜欢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及孤独寂寞非常不解,认为这些诗人心态有问题,做不了官就愤世嫉俗,有朋友家人怎么会寂寞呢?这大概和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有关。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文人的成长都绕不开儒家思想的浸染,因而都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象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苏轼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远大志向。“学而优则仕”,实现政治抱负是中国封建文人人生价值是否体现的最主要的标志。而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文人因种种原因“学而优”但“不仕”,或“仕”途坎坷不平,所以把满腔的抑郁情怀寄寓诗中了。诗中的孤独,有离别的因素,而更多的,应该是才华找不到施展舞台的“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

方法之二是“专题讲座”,即把相关内容或具有相同因素的诗歌串在一起,进行专题性介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进一步深刻理解诗歌内涵。把高一、高二学过的诗词进行重新组合,把婉约派李清照、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放在一起鉴赏,充分解析婉约词派的风格及语言特点。讲苏轼词的同时,联系前后《赤壁赋》,还引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苏东坡突围》,一个可爱、高贵、乐观,用优美诗文超越凄苦命运,极具才华而有魅力的诗人形象便会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学生。

教师的“铺垫”、“蓄势”,目的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主动性,学生由津津有味的“听客”转为兴趣盎然的欣赏主体。

首先是兴趣盎然的诵读。可微闭双眼,边诵读边想象诗歌意境:可摇头晃脑,边踏节奏边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对仗、押韵);配乐朗诵,感受豪放、婉约

的不同诗歌风格。总之,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其次是个性化的解读,把诵读中“泡“出的意境用文字表达出来,或调动自己的阅历、学识、文化积累,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个性的评述,力求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写出自己思考的结果。当学生把与诗人思想碰撞、心灵交流、感情融合的动态过程书写出来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体验、在创造。这种体验与创造也许尚嫌稚嫩,但学生也会感到其中的乐趣的。正如一位特级教师所说,当

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发挥,课堂就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二、 让“现代文阅读”有味

语文,是信息的载体。从文章中,学生能够得到对自己成长、发展有益的信息,会觉得不虚此“读”。语文,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从文章中,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外博大精深的文化,会觉得意味无穷。因此,首先要选择有“味”的文本。所选文本,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学生从中能发现、感受生命与生活之美,获得人生启迪,实现生命的重塑,提高获取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读完一篇文章,要求做题,给人感觉这样的阅读太功利,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角度。阅读,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交流,读者试着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因此,应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可以读完全文,也可读几段,关键是一定要读有所得。找出一处或几处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品一品,嚼一嚼,含蓄蕴藉的段落悟一悟,把品悟到的阅读体验写一写,优秀的心得佳作师生们赏一赏,精彩的语句在感悟的基础上背一背。

这样可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积极深究的习惯,促使学生主动积累吸纳。学生在对文本亲身“会心”的、“有所得”的体悟中,文化底蕴不断夯实,思辩能力得以提高,“语感”越来越敏锐。这些“积累”的“成果”激发着学生阅读中的成功感、满足感、愉悦感,而这些感觉又牵引着学生的阅读兴趣日渐浓厚。

有了阅读的意愿,良好的语感,对文章精深的理解,再辅以科学而又严格的书面表达技巧的训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效率就事半功倍了。

三、 让“仿句训练”有意思

仿句,首先要使学生感受仿句、理解仿句。方法是在训练之前,先进行相当数量的分类“听记”练习。所谓“听记”,就是老师把仿句练习的参考答案读一遍(不重复),学生凭记忆记录下来。如有疑问,就相互订正(错别字),相互提醒缺漏的语句。接着读一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各类仿句的要求,语言优美、内蕴丰富的仿句,还要求“快速记忆”,背一背。有了一定数量的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 性高度分析句式、修辞、语言风格、感情基调等如何协调一致,学生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身感受、认识仿句,积累语言素材,不知不觉中还提高了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做笔记的能力。

仿句是一个开放性题型,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舞台。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体验和享受创造的快乐和自豪。或用实物投影仪,现场点评仿句佳作;或录入电脑,出一辑“仿句精品坊”;或“未来诗人”(部分仿句相当于写一首小诗)作品即兴朗诵表演。如果学生的习作十分出色,不妨用它来替代参考答案。下面是以“光阴”为话题仿句,参考答案和一位学生的习作:

当太阳普照果满枝头的桃林时,当老人恋恋不舍得凝视周围的天地时,她不慌不忙地走着,叹息声不能让回头。(答)

当秋风吹落了枯黄的叶子时,当银丝爬上了父母亲的双鬓时,她无影无踪的溜走,叹息声不能使她回头。(习)

写到这,不由想起了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位艺术家朗读一篇“文章”,声情并茂,令听众感动不已。谁料,这篇“文章”其实是一份菜单。想一想,语文复习课的“味道”不会亚于一份菜单吧?

比如思乡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诗人们仿佛不约而同的都有思乡情结。这因为汉民族没有宗教,当人年老的时候、失意的时候,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故乡,既是曾经的生存之地,又是诗人们的精神居所,是心灵的最后归宿。从中我们可看到诗人们执着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多角度、多层面理解作品。

从文言文教学中体会“语文味”

董丽丽

每次和学生谈到语文,谈到语文学习,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就会抱怨,我们现在又用不到古文,为什么还要不停的学习,不停的背诵呢?每次考试,我们最怕的就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一做就错,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现在的考试经常会有文言文阅读,而学生往往惧怕这种题目。我认为,学生缺乏的就是品味。语文味不仅可以用于现代文的阅读,而且适合于文言文,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将语文味的概念用到文言文中,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出味道,进一步了解我国深厚的古典文化。

基于此,我在教学生学古文时,首先就使学生明确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我们中学阶段所选文言文,一方面能够体现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另一方面能够体现我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使学生在总体上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所积累下来的文学、文化精粹。此外,鉴于“文、史、哲”不分家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更能进一步理解中华几千年的深厚历史,以及扎根于中华大地的深厚的伦理哲学所蕴含的意义。将这些内容告知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便于他们更深入的学习。同时,提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品味,坚持用欣赏的角度去分析、理解,真正品出“语文味”。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诵读

俗语说得好:“熟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方法用到学习文言文中非常恰当,因为古文讲究的就是韵律,所以,读时要提示学生掌握好句读,这也需要向学生讲解一定的方法,以及关于句读的知识。不仅要学生大声诵读,而且要求学生真正读进去,真正走入文章的意境。讲解一篇文言文之前,首先就要学生大声朗读三遍,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注意读出句读,并且在解决字词问题的同时疏通大意;然后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遍,整体感知全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等等文言常识。最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达到背诵的目的。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学生总会有一种与学习现代文不同的感觉,总觉得很难,心理上不占什么优势。针对此问题,我会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第一,我可以直接利用

网络找一些影音文件,然后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中播放出来,这些一般都是古人摇头晃脑诵读文章时的精彩文件,学生都是有好奇心而且非常善于模仿的,因此采用这种方式会更为直接,让学生边看边读边摇头晃脑,这就很容易引导他们诵读了。例如:我在教《劝学》这篇古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当时学生都很兴奋,纷纷模仿朗诵的人,读出来的文章很有味道,体现了语文味所提倡的诵读要有情感这一方面。

第二,教师直接作示范,或者放录音,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诵读,知道该如何停顿,如何才能读的抑扬顿挫。我每次教文言文,都是首先教会学生诵读,我们所讲的语文味提倡的就是要体现出情感,而朗诵是很重要的一环,所以我总是要求学生听录音的同时在下面小声跟读,并且手中的笔要随时动起来,将停顿的地方用竖线划出来,做好标记,自己再读时就没有多大问题了。总之在课堂上就是要手动,脑动,眼动,耳动,嘴动。做到这“五动”,诵读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二)理解

过了诵读这一关,接下来就要求学生能真正理解文章。我认为,我们要随时将“语文味”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所以,在讲解文言文时,教师最好少讲,而要发挥学生的特长,要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在学生自己翻译的基础上,看学生有什么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使课堂活起来,达到师生互动的目

标,达到学生学懂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即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以前的填鸭式教学。

我在教文言文时一直采用的是这样的方法:先引导学生阅读,然后给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己朗读原文,并结合文章所给注释自己试着翻译,如果自己有什么问题完全可以做个记号或者和周围的同学讨论,或者直接问老师。时间一到,我会叫学生停下自己的活动,然后有问题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每次这时候,我就发现学生非常活跃,有问题的大胆的提出来,会回答的同学更是积极举手,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激烈争论的场面,同学们一个个争得面红耳赤,真是非常投入。当然了,实在非常有争议的那就由我出面“调停”了。不过,有时候有个别思维非常活跃的同学对我的“调停”也不是很满意。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可以存在的,语文味不就是要品出味道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自己的感触,有自己的见解正是我们学习语文需要的。所以,我一直在“鼓动”我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非常认真的思考问题,而且要与其他同学一起争论,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体会,充分体现语文味。我从来不要求学生有多么高深的见解,只要他们言之成理即可,完全不要用什么“正确答案”来约束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深入去思考,才能有惊人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往往在上课时,尤其是文言文,我发现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同学讲的非常好,真可谓“头头是道”,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受到启发,而且能互相学习,引出许多新的观点,能够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文章内容,这样对学生作阅读理解也有较重要的作用。

(三)落实

学完一篇文言文,要知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拿练习题来测试,最主要的是文言文阅读。这里,就简单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按以前的教学,我们都是将练习放到课后去做,学生积极性不是很高,练习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根据自己的观察及实践觉得,课堂上讲的东西不需要太多,完全可以利用讲完课后的十分钟时间引入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试着去做。当然这些例题都是有针对性的,是根据课堂所讲内容设置的。比如我在讲《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时,先将字词句都落实好了,然后有针对性的引入了一个关于实词的练习,一个一词多义现象的练习,一个关于虚词意义和用法的题,一个特殊句式的练习,一个有关词语解释的练习。我发现学生对这样的形式很欢迎,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回答,而且有不同的看法也能提出来。我认为这样做充分体现了“语文味”,因为学生能把老师的“讲”,自己的“练”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此外,在每个单元学完之后,我仍然鼓励学生反复诵读,不断揣摩,仔细体会,一定要品出“语文味”,然后,我就利用单元测试的机会,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利用我们平时所学知识去做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并且提升自己的能力,也能达到“语文味”所要求的品味与感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