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安徽小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29:13 字数作文
安徽小调字数作文

篇一:小调

小调

1、概况

小调又叫“小曲”、“小令”等,常在人们生活的闲暇和风俗性的节日、集会时演唱。演唱者不仅有一般的群众歌手,还有职业和半职业的艺人。半职业艺人平时从事农业或手工业劳动,遇到风俗性集会或娱乐活动时,则从事商业性表演。

小调的流传和发展,反映着城市和乡村音乐文化的交互影响和密切联系。其流传面广泛接触到城乡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并有广泛的社会阶层直接或间接参与创作和加工。

小调不受劳动的限制,且形式规整匀称,旋律性强,加上有艺术修养的艺人的加工和传唱,其音乐细致曲折,表现手法比号子和山歌更多样,曲调也更优美,是民歌中更为“艺术化”的形式。另外,由于小调传唱面的复杂,也使小调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复杂性。 小调的唱词因艺人和唱本的传播而相对固定,并常用四季、五更、十二个月等形式联缀为多段分节歌。小调所歌唱的题材十分广泛,从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到日常生活、风俗、爱情、游戏等,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

小调有独唱、对唱和齐唱等几种歌唱形式,以独唱最为常见。演唱时常有丝竹伴奏。

2、小调的种类

小调可以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

l)吟唱调——包括儿歌、摇儿歌(摇篮曲)、叫卖调和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等。这是小调中实用性较强的种类,常在日常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中歌唱。例如儿歌常在儿童游戏时歌唱,摇儿歌为成人哄孩子入睡时所唱,叫卖调是城镇商贩宣传商品、招览顾客的手段,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包括婚嫁歌、丧歌、祭祀歌等。吟唱调的音乐以吟诵性为主,旋律接近自然语言形态,结构简单,完整性、独立性较差。

2)谣曲——艺术形式发展得比吟唱调成熟,篇幅不大,乐段结构完整,节拍比较规范。谣曲包括诉苦歌、情歌、生活歌和嬉游歌等。

(1)诉苦歌。最常见的题材为长工诉苦和妇女诉苦。长工诉苦歌几乎在全国各汉族地区都有。因为歌唱者为男性身份,所以曲调往往简洁、朴素。在旧中国长期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最低下,因此,她们的诉苦歌在小调中就占有相当的数量和份量。妇女诉苦歌大多形象柔弱,情绪抑郁。

(2)情歌。在小调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其艺术水准往往也比较高。这些曲调健康优美,表达了劳动人民朴素、真挚的感情。

(3)生活歌。是反映日常生活风土人情的小调,这些曲调清新活泼,情趣盎然。这种题材在其他民歌体裁中不多见。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安徽小调)

(4)嬉游歌。属于游戏、逗趣类小调,歌词主要为婚戏逗趣、问答启智一类的内容。这类小调往往音乐情绪轻松愉快,娱乐性很强。对花谜是嬉游歌中最常见的题材,在我国汉族地区普遍存在。另一类嬉游歌曲是用来比赛心算的能力和速度的小调,例如《数蛤蟆》、《数鸭蛋》、《螃蟹歌》等。第三类嬉游歌的题材可称为诙谐小调。它们或逗趣、幽默,或讽刺、鞭挞,或善意地批评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或深刻揭露社会的不公正和黑暗,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情感的表达虽不直接却淋漓尽致。

3)时调——在小调类民歌中,时调的艺术形式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它具有严谨规整的结构,变化丰富的节奏和音调,以及讲究的润腔方式。这些小调不仅由一般群众在休息、娱乐时传唱,而且还常常由职业或半职业的艺人在街头巷尾、酒楼茶馆、游览胜地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演唱,供人们消遣并为演唱者换取报酬。当小调的歌唱成为一些人谋生的手段时,小调的发展就具有了双重的性质。一方面,谋生的需要使艺人花力气为小调进行艺术加工,因此这类小调比号子和山歌细腻,表现手法更多样,曲调更优美;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听众的趣味,一些小调又带有商业性、市民的庸俗性甚至低级趣味。

时调的演唱一般都有乐器伴奏。它的内容很广泛,除了一般的生活感受外,还涉及到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戏曲以及说唱的一些题材。它的流传时间悠久,传唱范围非常广泛。成为时调的小曲往住具有多种歌词内容的形式,并在许多地区流传,但它的基本旋律骨架大多是比较稳定的,对于不同的题材内容和不同的地方音乐风格,则通过音乐的其他因素(如小的行腔方式、节奏、速度、润腔手法、伴奏乐器、调式等)的变化来予以适应和调整。也有一些时调的变体,在结构和旋律框架方面与它的原形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以程度大小不等的变奏方法展衍出许许多多的新作品,“万变不离其宗”,这是中国民间音乐一个主要的创作发展手法。在这样的变奏发展中,一个曲调可以填入多种内容的唱词,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感受。由于时调的这种弹性化的表现功能,使它常常被地方戏曲和说唱所吸收,成为曲牌。

流传广、影响较大的时调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孟姜女调”。又叫“春调”、“梳妆台”、“十杯酒”、“思凡”等,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民间小曲的基本曲调。用这个曲调填词的民歌很多,内容也非常广泛。其中,诉说离别、悲怨或爱恋情绪的题材占有相当的比重,如《月儿弯弯照九州》、《尼姑思凡》、《寡妇祭坟》、《苦百姓》、《长工谣》、《送情郎》、《盼情人》、《小五更》等。另外也有一些叙述性较强的内容,如《绣花灯》、《白娘子》、《三国叹十声》等。广东小调《跟着党永远闹革命》,是根据“孟姜女调”填词的革命历史民歌;故事影片《马路天使》中著名的插曲《四季歌》(贺绿汀编写)也是以“孟姜女调”为基础写成的。这个曲调对戏曲、说唱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剧种、曲种中都有以“孟姜女调”为基础而发展形成的曲牌,只是名称各不相同,例如杨剧中的(梳妆台),河南曲子中的(阳调),山东琴书中的(凤阳歌),吕剧中的(四平调),台湾歌仔戏中的(种葱调),四川清音中的(长城调),广西彩调中的(采花调)等等。

(2)“剪靛花调”。又叫“剪剪花”、“剪甸花”、“靛花开”等,是明末清初就已广泛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俗曲。清乾隆、道光年间,其词曾先后被收入《霓裳续谱》和《白雪遗音》等俗曲集中。它的流传区域遍及全国,变体甚多。用这个曲调填词的民歌内容相当广泛,大多为欢快、喜悦的情绪,例如表现风俗生活情趣的《放风筝》、《回娘家》、《丢戒指》、《小看戏》、《十二月观灯》、《大踏青》等,抒发思念之情的《绣荷包》、《摘棉花》、

《情郎害病》、《绣五更》等,另外也有一些叙述性较强的诉苦内容,如《青楼叹》、《逃难小调》等。这个曲调对我国戏曲、说唱音乐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在北方。明末清初民间形成的许多北方曲牌体说唱曲种,例如单弦、聊城八角鼓、河南鼓子曲、陕西关中的坐腔眉户等,都以它为基本曲牌。

(3)“鲜花调”。又叫“茉莉花”,是清代以来十分流行的小曲,流传范围遍及我国南北地区。这个曲调的变体很多,但填入其他内容的歌词的情况却较少,大部分都唱《茉莉花》原词。这个曲调常被应用于民间歌舞、说唱和戏曲音乐中,例如华北地区的“地秧歌”、西南地区的“花灯调”、单弦牌子曲和四川清音中都有。

(4)“银纽丝调”。又名“银咬丝”,大约兴盛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其歌词曾刊载于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所刊的《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出版的《霓裳续谱》和道光八年(公元 1828年)刊出的《白雪遗音》等俗曲集中。三百多年前,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他所作的《聊斋俚曲》中也采用了这个曲调,传唱至今。银纽丝绸流传于我国南北地区,华北和江浙一带更多。歌词内容大多是亲家相骂一类,因此又叫“探亲家”、“骂亲家”、“探亲顶嘴”等。其曲调亲切、流畅,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擅长叙事及表现风趣的内容。这个曲调被不少说唱、戏曲所采用,如单弦、眉户、河南曲子、四川清音,沪剧、锡剧等。

(5)“无锡景调”。于清末开始流行,目前在华北、江南、苏皖一带较为盛行。其音乐曲折委婉,兼具抒情与叙事的性能。一般流传于南方的曲调较偏重于抒情,流传于北方的曲调较偏重于叙事。

(6)“妈妈娘糊涂调”。在华北、东北、西北、苏皖地区较盛行,南方较少。所唱内容除女儿埋怨母亲不理解自己要找婆家的心愿外,还唱“妓女悲秋”、“十杯酒”等诉苦、恋爱内容。安徽“凤阳花鼓”也以它为最常唱的传统曲调。解放初期被填入许多新词,对宣传妇女解放和新婚姻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绣荷包调”。“绣荷包”的题材,在我国汉族各个地区的小调中很常见,而这里所说的“绣荷包调”则专指流传于西北、华北地区的一种时调。这个曲调所唱的内容,情绪大多哀愁、缠绵,如《绣荷包》、《走西口》、《继母打孩子》、《相思谱》等,也有一些是表现欢乐、明快情绪的,如《二妹子观灯》等。革命历史民歌《绣金匾》、《打米脂城》也是这一曲调的变体。

(8)“对花调”。“对花”是我国民歌常用题材,小调、山歌甚至号子中都有,遍及全国且曲调多种多样。这里所说的“对花调”是流传在西北、华北地区的一首基本曲调。

(9)“叠断桥调”。又名“跌断桥”或“接断桥”,据考源于宋元时的北曲,盛行于明末清初。目前在华北、东北、西北、江淮地区较为流行。所唱大多为哀思怨诉的内容,如尼姑思凡、盼情郎、思夫、白蛇与许仙等。不少戏曲、说唱中吸收了这个.曲调作为曲牌,例如单弦牌子曲、四川请音、眉户剧等。

3、小调的艺术特征

1)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

小调的音乐具有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音乐性格曲折、细腻,常常将情感的抒发寄托于叙述性的旋律和唱词之中,抒情与叙事交融在一起。因此,小调的情感表达是含蓄的、曲折的、有节制的,并因此更多艺术加工的可能,形式上精雕细琢,更加规范。

2)节奏、节拍的规整性

在节拍方面,小调比较规范,不像山歌那样自由悠长,也不像号子那样有比较明显的律动性。另外,小调中所使用的节奏类型比较多样并分布均衡,既有变化,又有统一。

3)旋法的曲折、多样性

与号子和山歌相比,小调的乐汇变化比较多,旋律的进行多呈曲折形态,级进多于跳进,环绕进行多于直线进行。

4)曲式结构

小调中最常见的曲式结构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两类,以及这两种类型的变化发展形态。所谓对应式结构,指的是一上一下两个乐句相互应答,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音乐内容。对应式结构有多种变化形态,比如:

A、通过扩充和附加成分,打破规整对应式结构的对称形态,以不规范的结构给音乐的进行造成动力、变化和均衡感。

B、一个对应式的上、下句再加它们的变化反复,形成四句体对应式结构。

C、两个上句一个下句式结构。

D、一个上句两个下句式结构。等等。

篇二:青海民间小调

青海民间小调

目录

花音大红袍----------------------------- -------------------------------1 浪花灯-------------------------------------------------------------------2 满天星-------------------------------------------------------------------3 柳叶青-------------------------------------------------------------------4 大红袍、梵王宫-------------------------------------------------------5 纱帽翅、菠菜根-------------------------------------------------------6 七谱儿、八谱儿-------------------------------------------------------7 双八谱-------------------------------------------------------------------8 小开梅(一)----------------------------------------------------------9 清水令、入洞房------------------------------------------------------10 走场音乐-------------------------------------------------------------- 11 银纽丝 ----------------------------------------------------------------12 大金钱-----------------------------------------------------------------13 喜洋洋-----------------------------------------------------------------14 小开梅(二)--------------------------------------------------------15 尕老汉--------------- ---------------------------16 亲家母-------------------------------------------17 闹花灯-------------------------------------------18 织手巾-------------------------------------------19 绣荷包-------------------------------------------20 送早饭-------------------------------------------21

十月正-------------------------------------------22 孟姜女-------------------------------------------23 妹妹的山丹花开-----------------------------------24 耍社火-------------------------------------------25 颂八仙-------------------------------------------26 十二月花-----------------------------------------27 在那遥远的地方-----------------------------------28 敖包相会-----------------------------------------28 十二月花果---------------------------------------29 送亲人送到十里亭---------------------------------30 闹五更-------------------------------------------31 书生哥-------------------------------------------32 十道黑-------------------------------------------33 说十色-------------------------------------------34 你给我许下的-------------------------------------35 十二月的牡丹-------------------------------------37 送情郎-------------------------------------------39 看情人 ------------------------------------------40 二十绣-------------------------------------------41 拔胡麻-------------------------------------------42 闹五更(二)-------------------------------------44 夜静敲门人---------------------------------------45

新媳妇诉五更-------------------------------------46 新媳妇哭五更-------------------------------------46 月亮盖着白云睡-----------------------------------47 南海岸上一只船-----------------------------------48 骨肉同胞心连心-----------------------------------48 我的家乡循化美-----------------------------------49 牡丹花儿早栽下-----------------------------------50 割韭菜-------------------------------------------51 菜子的花儿黄(一)-------------------------------52 菜子的花儿黄(二)-------------------------------53 岗格岗-------------------------------------------54 燕青打擂[越弦]------------------------------------------------------56 姑娘观花[越弦]------------------------------------------------------57 唱曲儿[越弦]----------------------- ---- --------------------------59

喜对成双[越弦]------------------------------------------------------60 大赐福[越弦]---------------------------------------------------------61 五更鸟[越弦]---------------------------------------------------------62 贤媳妇[越弦]---------------------------------------------------------64 访宾朋[越弦]---------------------------------------------------------65 卖饺子[小调]---------------------------------------------------------67 十柱香[小调]---------------------------------------------------------68 十不亲[下弦]---------------------------------------------------------69

东吴招亲[越弦]------------------- --------- ----------- 73 十二月的花果[民歌]------------------------------------------------74 草坡传信[越弦]------------------------------------------------------75 天下黄河贵德清[歌曲]-----------------------------78 天路[歌曲]---------------------------------------79 新编春联-----------------------------------------81

篇三:民间小调 孟姜女 唱词

孟姜女送寒衣

《孟姜女》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历史悠久,发生在秦皇时代,江南松江府孟家庄。范熙良出生苏州,自幼人才出众,建长城被朝臣抓至北方,看范熙良被秦皇重用,设计害死了他。孟姜女辞别了父母,受尽了千辛万苦,送寒衣至长城,以死报夫。此曲悲痛交集,如泣如诉。 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点红灯;人家门前红灯挂,孟姜门前挂白灯。

二月里来暖阳阳,双双燕子对南方;燕子成对又成双,孟姜成单不成双。

三月里来是清明,家家户户上古坟;人家坟前白纸飘,孟家坟前冷清清。

四月里来养蚕忙,姑嫂二人去采桑;桑篮挂在桑枝上,一把眼泪一把桑。

五月里来是端阳,家家户户插秧忙;人家都把黄秧插,孟姜田里草成行。

六月里来热难当,蚊虫飞来叫嚷嚷;宁可咬我千口血,別咬长城范熙良。

七月里来秋风凉,家家户户做衣裳;人家都把新衣做,孟家破衣穿身上。

八月里来雁门开,孤雁脚下带霜来;俺同孤雁一样苦,好好鸳鸯两分开。

九月里来菊花黄,菊花造酒满缸香;人家造酒夫妻饮,孟姜造酒无人尝。

十月里来北风嚎,芦花芦霄赛牛毛;长城天气多寒冷,我夫不死冷难熬。

冬月里来雪花放,孟姜梦中会熙良;千里只把寒衣送,哪有我夫范熙良。

腊月里来过年忙,家家户户宰猪羊;人家都把猪羊宰,孟姜守孝白满堂。

篇四:青海民间小调主要流传在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

青海民间小调主要流传在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在黄河、湟水之滨,沃野千里,风景秀丽,聚居着各族勤劳淳朴的人民。他们不但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也创作了优美动听,传情写意的民歌小调。小调被群众称“家曲”,在演唱时不受时间、环境、对象的限制,由于小调根植本乡本土,与地方语言结合紧密,饱孕浓郁的民间情调,展现绚丽的乡土风姿,深受人们喜爱,得以长期在汉、回、土、撒拉各族群众中广泛流传。小调象历史长河中扬帆鼓浪的轻舟,随着生活的变异而更新,具有茁壮的生命力,是民族民间歌坛上一朵光彩夺目、芳香袭人的蓓蕾。

小调的歌词,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加上衬词的穿插,很有特色。常见的多为七言四句,如:柳暗花明又一年,正是杏花二(呀)月天,人强马壮扩生产,湟水两岸歌声喧。小调歌词反映的社会面极为宽广,涉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浓缩着不同时代的风华,是历史流光的折射,群众心声的表述。如反映历史故事的《孟姜女》、《平贵囚窑》,反映旧社会妇女苦难生活的《新媳妇诉五更》,反映节候时令和田园风光的《新四季》,反映解放后新生活的《坐上火车浪西宁》等。

小调的曲调丰富,旋律优美柔婉,流畅清丽,音域不宽,进行平稳,长于叙事抒情,小词的节拍,常见的为 2/4、4/4 拍。调式以五声音阶徽调式和商调式为主。微调式明快,商调式温馨,使歌曲表现的感情色彩极为丰富,婀娜多姿。歌曲的结构,多以四个乐句为一曲,也有以上下两句为一曲的。

流传久远的青海民间小调

青海民间小调主要流传在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在黄河、湟水之滨,浩野千里,风物秀丽,聚集着各族勤劳淳朴的人民。他们不但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也创作了优美动听,传情写意的民歌小调。

小调被群众称为“家曲”,在演唱时不受环境、对象的限制。由于小调根植本乡本土,与地方语言结合紧密,饱孕浓郁的民间情调,展现绚丽的乡土风姿,深受人们喜爱,得以长期在汉、回、土、撒拉各族群众中广泛流传。小调象历史长河中扬帆鼓浪的轻舟,随着生活的变异而更新,具有茁壮的生命力,是民族民间歌坛上一朵光彩夺目、芳香袭人的蓓蕾。

小调的歌词,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加上衬词的穿插,很有特色。常见的多为七言四句,如: 柳暗花明又一年,正是杏花二(呀)月天, 人强马壮闹生产,湟水两岸歌声喧。

小调歌词反映的社会面极为宽广,涉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浓缩着不同时代的风华。是历史流光的折射,群众心声的表述。如反映历史故事的《孟姜女》、《平贵回窑》,反映旧社会妇女苦难生活的《新媳妇诉五更》,反映节候时令和田园风光的《新四季》、《湟水两岸好山川》,反映解放后新生活的《坐上火车逛西宁》等。

小调的曲调丰富,旋律优美柔婉,流畅清丽,音域不宽,进行平稳,长于叙事抒情。小调的节拍,常见的为2/4、4/4拍。调式以五声音阶徵调式和商调式为主。徵调式明快,商调式温馨,使歌曲表现的感情色彩极为丰富,婀娜多姿。歌曲的结构,多以四个乐句为一曲,也有以上下两句为一曲的。小调还常以分节歌的形式出现,即以一个曲调反复喝多段歌词,如《新绣荷包》、《尕老汉》等。听起来情浓意厚,一唱三叹,不觉冗长。

山于小调深受各族民众喜爱,具有较明显的群体自娱性质,有时还被加上民间乐器的伴奏,甚至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在喜庆节日期间演唱。如《八大光棍》、《拉花姐》等,很受欢迎。蜚声中外的青海民间歌舞《花儿与少年》,在音乐编创中也吸收了青海小调《四季

歌》的旋律。《四季歌》还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和管弦乐曲,以其起伏跌宕,深情倾诉的曲调而感人肺腑,成为各地音乐会中历久不衰的保留曲目。

青海小调在漫长的岁月推移中,还吸收了不少外来的民间曲调 ,经过流传演唱,有了较多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茉莉花》、《水仙花》等,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小调的内容,成为音乐工作者、社会学家、民俗学者创作研究取之不尽的宝贵源泉。

篇五:山歌和小调的区别

山歌与小调

山歌与小调都是民歌的表现形式,民歌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山歌与小调如何区分呢?

山歌产生在野外的劳动、生活之中,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的特点。山歌的主要功能是抒发心中喜悦之情或倾诉郁结在心头的愁闷。在我国一些地区和民族中,山歌常常是“情歌”的另一称谓。山歌的即兴性很强,曲调和歌词常根据需要而变化。

山歌又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和放牧山歌。

一般山歌是山歌最基本、最典型的种类,集中而单纯地体现了山歌体裁的基本特征,分布甚广。有北方的信天游(如《篮花花》)、山曲和爬山调(如山西河曲的山曲《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内蒙爬山调(如《阳婆里把柴嘹哥哥》)、花儿(如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南方的江浙山歌(如《对鸟》)、闽粤赣客家山歌(如江西的《兴国山歌》)、西南山歌(如南山歌《槐花几时开》)等;田秧山歌在民间一般称作“田秧歌”,主要唱用于插秧、耕田、车水等劳动中。劳动时,为了鼓舞情绪,提高工效,就要唱田秧歌(如《黄山秧歌》、《一根丝线牵过河》)等;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吆喝牧畜或逗趣所唱的山歌,主要为农村的少儿所唱(如云南的《放马山歌》)等。

小调又叫“小曲”、“小令”等,多唱用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它的形式比较规整,表现手法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点。小调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演唱对常有丝竹伴奏。

因流传范围广泛,使小调的内容更加深刻,更加典型,音乐形式也更加规范,使用的音乐手法也更加复杂和丰富;小调传唱的社会阶层比较复杂,也给小调的内容和形式带来了复杂性。

小调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吟唱调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的实际紧密联系,实用性较强的小调,例如儿歌、摇儿歌(摇篮曲)、哭调、吟诵调、叫卖调和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等。其音乐特点是:旋律接近自然语言形态,多以朗诵性为主,拖腔、衬腔少,结构比较简单,完整性、独立性较差(如山东成威儿歌《花蛤蟆》、辽宁新金的《摇篮曲》等)。

谣调传唱者大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文化程度不高,其音乐的地方性比较浓。传统谣调有:长工诉苦歌(如陕北的《揽工调》)、妇女受苦歌(如河北民歌《小白菜》)、情歌(如晋北民歌《满村村就数妹妹好》)、生活歌曲(如河北昌黎民歌《绣灯笼》)、嬉游歌(如辽宁长海的《猜花》)等。

时调是一种流传时间悠久、传唱范围非常广泛的小调。流传广、影响大的时调有:剪靛花调(如河北南皮的《放风筝》)、鲜花调(如江苏的《茉莉花》)、银纽丝调(如河北中部的《探亲家》)、无锡景调(如江苏的《无锡景》)、妈妈娘糊涂调(如辽宁海城区《妈妈娘你好糊涂》)、绣荷包调(如山西的《绣荷包》)、对花调(如陕北的《对花》)、叠断桥调(如安徽六安的《穿心调》)、杨柳青调(如江苏扬州《杨柳青》)等。

山歌、小调两者鲜明的特征在于节奏,山歌音乐节奏自由和悠长,小调音乐节奏规范和均衡。抓住这两者的节奏特征,就可以凭听觉识别该民歌属于哪类体裁了。

一、山歌、小调

【山歌】 本区最为盛行的民间音乐是山歌,山歌旋律高亢,节奏自由,音域较窄,徵调式多于羽调式,其余调式较少见,音阶多为自然五声音阶,主音大都是终结音,且常为全曲的最低音,曲式为上下句的反复或“启承转合”的四句头结构。由于地理环境、习俗和方言的影响,形成3种各具特色的山歌。一是客家山歌,流行于长汀、武平、上杭、永定等县,以曲调绵长、字少腔多为特色。二是龙岩山歌,流行于龙岩及漳平山区。三是连城山歌,流行于连城县及连城、上杭、龙岩三县市的交界区域。龙岩、连城山歌以节奏急促、字多腔少为特色。山歌向无伴奏,歌手自由掌握音调高低和曲调长短缓促。建国后的专业歌手演唱,始以竹笛为主,后又加入手风琴、小提琴、长笛等乐器伴奏。1984年起,电声乐器也被采用。山歌有单唱、对唱、盘歌,在群众中世代相传,蔚然成风。

【小调】 大多以江、浙、皖的“茉莉花”、“泗州调”、“扬州调”、“凤阳花鼓”、“照九州”、“十月怀胎”、“孟姜女”等曲调为基础,融合闽西山歌的特色,具有地方风格。内容大多是生活习俗和儿歌,婚有“哭嫁歌”,丧有“哭丧歌”,读书有“吟诵调”,卖货有“叫卖调”。在流传过程中,一部分小调被地方戏曲音乐、民间舞蹈所吸收。

苏维埃和抗日战争时期,文艺工作者大量运用旧曲调填新词,歌唱革命,鼓舞斗志。其中较著名的有:1930年12月用孟姜女曲调填写的《夺取漳州的先声》,用闽南锦歌调填写的《梭标缴到盒子枪》,用闽西汉剧串调剪剪花填写的《动员丈夫当红军》,用江苏民歌走娘家填写的《加入儿童团》,用流行歌曲《可怜的秋香》填写的《可怜的白军》,用日本民歌调填写的《工人歌》,用教会歌曲圣经调填写的《保卫根据地战斗曲》和《团结就是力量》,用苏武牧羊调填写的《红军纪律歌》,用苏联圆舞曲填写的《八·一歌》等。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游击区群众秘密传唱的革命歌曲有《千里北上去抗日》、《专心革命走天涯》、《不怕白鬼来烧楼》、《革命哪?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研幕返取=ü螅车拿窦湫〉鳎肿魑衾执醋魉夭模壮鲆慌谑 ⒌鼗嵫荨⒈热械幕窠弊髌贰?/p>

山歌的形态特点:

1、节拍、节奏较自由(即便主体部分节奏规整,也往往在乐曲起始部分增加一个呼喊(如《弥渡山歌》)。

2、旋律进行起伏较大。

3、上下句结构的较多(南方有一部分五句子体的)。

4、歌词往往只有一两段,并多用对偶句子。

小调的形态特点:

1、节奏较匀整。

2、旋律进行较婉转、细腻。

3、多为起承转合的规整结构。

4、歌词往往有多段(分节歌),并常用长短句。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