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26:45 小学作文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小学作文

篇一:《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李艳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大部分,加之本节课涉及到的人物较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战争篇、鼎立篇、人物篇三部分。在战争篇中首先让学生结合探究自主学习,然后通过两次战争表格来检测学生预学效果,通过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果,引导学生谈论、分析曹操胜败的原因,并谈出自己的感悟,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鼎立篇中学生自主学习后,各小组三名同学合作完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示意图,并让一、

三、五组同学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分别代表魏、蜀、吴三国,由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本国经济。在人物篇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对比诸葛亮和周瑜得出文艺创作和历史实际的区别。关于曹操,我通过真假曹操的辩论,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人物的评价,教会学生评价人物要全面。总体上说,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学生已有的课外知识和教材的知识有机整合,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获取资料的能力,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把学习历史知识与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效果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是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的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2.12

篇二: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教完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一课,细细反思,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我利用流行歌曲《曹操》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渲染出历史课堂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把学生的情绪和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带着高涨的热情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二、教学难点的突破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针对官渡之战这一难点,我给出三段历史史料,让学生根据三段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小组讨论“曹操为何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并选举代表分别发表本组的观点。这一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懂得“论从史出”这一道理。针对官渡之战这一难点,恰当运用了教材和课外史料,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准确掌握了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又指导学生学会复述历史事件。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对教材知识的过度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在讲完官渡之战后,中间过渡使用了曹操的《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显示曹操的野心不仅仅是统一黄河流域,他想做的是统一全国,因此他挥师南下,发动了赤壁之战。这让学生对两场战争之间的联系,不会显的突兀。此外,在讲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这一知识点时,我采用一张需要让学生改错的“火眼金睛”的地图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并让学生在本课上的地图旁边画出三国鼎立的简易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语言的表达

对三国鼎立这一课进行了破题,明确指出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于孙权称帝建立吴国,此时才算三国时期的开始,所以严格说来,曹操并非三国时期的人物,纠正学生一直以来的错误观念,给之以醍醐灌顶的感觉。避免了对历史概念的混淆,增强了历史知识学习的严谨意识。

五、教学手段的使用

教学中一方面结合历史学科考试的特点,知识点交待清楚,教材勾划清晰,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便利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板书的设计也尽量直观易懂,利于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较好的逻辑框架,也便于课堂小结和学生记忆。在总结本课重点内容时,我将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局面、两次战争、三个国家、四个人物、五个时间,即“一二三四五”,利用了数字归纳法。

当然,回想整节课,还是有几点不足之处:

一、没有考虑到学情,出示的材料都是比较晦涩的文言文,对于初一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阅读略有难度,应该翻译成白话文比较好。

二、部分教学设计内容偏深。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可以简化一些,介绍他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正面人物,这一点甚至可以不讲。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虽然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课上得有深度,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要求有些过高。

三、缺乏适当练习以及试题缺乏趣味性,其实做完课堂总结后,应该选取一些典型例题作为当堂教学效果反馈,或许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初,我们可以用趣味竞答的

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从而让他们充分调动起思维。

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自信,但也让我看到自己更多的不足,找到了进步的方向,上完本课使我懂得,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

篇三: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农四师69团中学 梁燕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

一、教学设计思路明晰,过渡自然。三国这一话题学生比较熟悉,但人物繁多,事件错综复杂,时空转换较大。为了让学生理清三国的发展脉络,我充分利用教材截取的三个代表性事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通过情境创设,带着学生一步一步进入每个内容的学习,非常自然的掌握了知识要点和事件的脉络。每个内容之间的过渡也很自然。

二、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展示战争形势图、图片、文字、网络视频等资料,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观看图片和视频资料、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三、文史结合,丰富了课堂。导入时,我利用七年级学生个体表现欲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三国知识问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学完官渡之战时,我出示曹操的代表作《龟虽寿》,让学生将语文课上对曹操雄心壮志的敬佩感带到历史的时空中,体验历史人物的真情实感,既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又使教学非常自然的过渡到赤壁之战这一内容;学习赤壁之战时,我选取电影《赤壁》中的火烧赤壁的片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不足:

在小组讨论“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这一难点问题时,由于学生对提示语“政治”一词的不理解,在讨论中未能形成三国鼎立是历史进步这一观点,从而没有很好的突破难点。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在问题设计太多的提示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当然,教师在大胆放手时,还应该提高课堂的调控能力。

篇四: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后反思

杏坪中学 魏长宝

《三国鼎立》是华东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以少胜多的重要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我把这两个问题作为本课的重点;曹操官渡之战胜利而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带有一定的难度,为本课的难点。东汉末年,各地官僚、军阀为扩张实力、争夺地盘而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部分学生可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听过这一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本学期语文中又学了《赤壁》,对赤壁之战及周瑜等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然而学生们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比如,学生在文艺作品中认识的曹操、诸葛亮和周瑜等人与历史上的是否完全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把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讨论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个性,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优点如下:

1、用学生熟悉<<三国演义>>的片头导入新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将学生

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课堂上来。

2、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历史教材留给师生更多的发挥余地,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理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有利于学。

4.重点突出,从导入到新知识的巩固,时刻抓住三个重点。

但是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准备时间有限,因此对古代地名如官渡,邺等没有做具的介绍,只是一带而过;而一些具体的故事,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也没有大胆引导学生讲述,害怕时间不够 。

2、与学生配合的不够密切,师生双边活动搞得不够好。

3、过分的强调了课本知识的讲解,没有真正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由于对学生不熟悉,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讨论,部分学生流与形式,后来就干脆没有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了,一人唱独角戏,我问,再指定学生答,从而失去了课堂的活跃气氛;

4、幻灯片过多,导致时间仓促,直接减少了学生自己学和阅读的时间。 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自信,但也让我看到自己更多的不足,找到了进步的方向,上完本课,使我懂得,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

篇五: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发布者: 程果 发布时间: 2011-9-8 22:07:12

《三国鼎立》,这是七年级的篇目,虽然三国这一话题人人熟悉,入手应该不难,但其中人物繁多,事件错综,时空转换较大,要讲清讲好非易事,所以现行的教材截取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代表事件:一、官渡之战;二、赤壁之战;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堂课的导入部分我采用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雄浑、低沉的乐曲声中把学生带到了那段历史,接着从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入手,讲到曹操的崛起,然后引到官渡之战,这框内容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时间、人物、结果、影响等基本的史实,还着重分析了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在过渡到赤壁之战这一框,我呈现了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所写的一首诗,以此点明他还想一统天下的雄心。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我作了一段较详细的描述,学生比较感兴趣,最后一框三国鼎立的形成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三国建立的人、时间、都城以及三足鼎立之后各自经济发展情况。

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可取之处

1.三环设计的思路明晰。三大框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渐渐进入每个内容去解决每个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要点,及事件脉络。各框衔接自然。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3.运用图片音乐诗歌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4.适时进行情感培养。通过本课学习,还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发扬谦虚的精神,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等。

二、不足之处

1. 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任务的设置与完成大都以提问题为主,只有两处是采用了学生讨论形式,现在想起来,我可以先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素材,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再现一二个历史情景。如“曹操迎许攸”“三顾茅庐”“诸葛亮献火攻之计”等,这样课堂会更生动,学生对历史事件会记得更牢,也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当然我们要注意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掌握不好有时会控制不了局面。

2.部分教学设计内容偏深。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可以简化一些,介绍他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正面人物,这一点甚至可以不讲。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虽然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课上得有深度,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要求有些过高。

3.有些问题讨论不充分。其中两次战争曹操一成一败的原因分析过于粗糙,应当加以更详细的探讨;两次战争最好列表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清晰的认识与掌握。

4.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火烧赤壁》这一框可以用视频,视觉冲击力会比图片展示更强。

5 .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分配上有点问题,最后的课堂操作稍微有些仓促。

总之,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今后我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上多下功夫,还要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