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课后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59:15 初中作文
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课后答案初中作文

篇一: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概述

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

答: 连通性和共享

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

(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

(3)在目的地合并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 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 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4)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字 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答:(1)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协议无特指

(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 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

(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

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1-09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主干网:提供远程覆盖\高速传输\和路由器最优化通信

本地接入网:主要支持用户的访问本地,实现散户接入,速率低。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

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1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提示:参考图1-12的分组交换部分,观察总的时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D= kd+(x/p)*((p+h)/b)+ (k-1)*(p+h)/b

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1-13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答:前者严格区分服务和被服务者,后者无此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14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答: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1-15 假定网络利用率达到了90%。试估计一下现在的网络时延是它的最小值的多少倍?

解:设网络利用率为U。,网络时延为D,网络时延最小值为D0 U=90%;D=D0/(1-U)---->D/ D0=10

现在的网络时延是最小值的10倍

1-16 计算机通信网有哪些非性能特征?非性能特征与性能特征有什么区别?

答:征:宏观整体评价网络的外在表现。性能指标:具体定量描述网络的技术性能。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 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 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篇二: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谢希仁-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概述

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

答: 连通性和共享

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

(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

(3)在目的地合并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 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

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4)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字 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答:(1)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协议无特指

(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 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

(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

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1-09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主干网:提供远程覆盖\高速传输\和路由器最优化通信

本地接入网:主要支持用户的访问本地,实现散户接入,速率低。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

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1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提示:参考图1-12的分组交换部分,观察总的时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D= kd+(x/p)*((p+h)/b)+ (k-1)*(p+h)/b

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1-13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答:前者严格区分服务和被服务者,后者无此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14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答: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1-15 假定网络利用率达到了90%。试估计一下现在的网络时延是它的最小值的多少倍?

解:设网络利用率为U。,网络时延为D,网络时延最小值为D0

U=90%;D=D0/(1-U)---->D/ D0=10

现在的网络时延是最小值的10倍

1-16 计算机通信网有哪些非性能特征?非性能特征与性能特征有什么区别?

答:征:宏观整体评价网络的外在表现。性能指标:具体定量描述网络的技术性能。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 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 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2)发送时延ts =103/109=1μ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18 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2×108m/s.媒体长度L分别为:

(1)10cm(网络接口卡)

(2)100m(局域网)

(3)100km(城域网)

(4)5000km(广域网)

试计算出当数据率为1Mb/s和10Gb/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解:(1)1Mb/s:传播时延=0.1/(2×108)=5×10-10

比特数=5×10-10×1×106=5×10-4

1Gb/s: 比特数=5×10-10×1×109=5×10-1

(2)1Mb/s: 传播时延=100/(2×108)=5×10-7

比特数=5×10-7×1×106=5×10-1

1Gb/s: 比特数=5×10-7×1×109=5×102

(3) 1Mb/s: 传播时延=100000/(2×108)=5×10-4

比特数=5×10-4×1×106=5×102

1Gb/s: 比特数=5×10-4×1×109=5×105

(4)1Mb/s: 传播时延=5000000/(2×108)=2.5×10-2

比特数=2.5×10-2×1×106=5×104

1Gb/s: 比特数=2.5×10-2×1×109=5×107

1-19 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再交给网络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IP首部。最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传送,加上首部和尾部工18字节。试求数据的传输效率。数据的传输效率是指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除以所发送的总数据(即应用数据加上各种首部和尾部的额外开销)。

若应用层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数据的传输效率是多少?

解:(1)100/(100+20+20+18)=63.3%

(2)1000/(1000+20+20+18)=94.5%

1-20 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试举出一些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 答:分层的好处:

①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可以使用其下一层提供的服务而不需要知道服务是如何实现的。

②灵活性好。当某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其接口关系不变,则这层以上或以下的各层均不受影响。 ③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④易于实现和维护。

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有邮政系统,物流系统。

1-21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

1-22 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23 为什么一个网络协议必须把各种不利的情况都考虑到?

答:因为网络协议如果不全面考虑不利情况,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协议就会保持理想状况,一直等下去!就如同两个朋友在电话中约会好,下午3点在公园见面,并且约定不见不散。这个协议就是很不科学的,因为任?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环饺绻械⒏榱硕床涣耍臀薹ㄍㄖ苑剑硪环骄捅匦胍恢钡认氯ィ∷钥匆桓黾扑慊缡欠裾罚荒苤豢丛谡G榭鱿率欠裾罚一贡匦敕浅W邢傅募觳樾槟芊裼Ω陡髦忠斐G榭觥?/p>

1-24 论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答:综合OSI 和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原理体系结构。各层的主要功能:

物理层 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注意:传递信息的物理媒体,如双绞

线、同轴电缆、光缆等,是在物理层的下面,当做第0 层。) 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插头的定义及连接法。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网络层 网络层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 发送站的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

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并交付给目的站的运输层。

运输层 运输层的任务是向上一层的进行通信的两个进程之间提供一个可靠的端到端

服务,使它们看不见运输层以下的数据通信的细节。

应用层 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1-25 试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透明”这种名词的例子。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课后答案)

答:电视,计算机视窗操作系统、工农业产品

1-26 试解释以下名词: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访问点、客户、服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答: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协议栈: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的运行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服务访问点SA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体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1-27 试解释everything over IP 和IP over everthing 的含义。

TCP/IP协议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 (所谓的everything over ip)

答:允许IP协议在各式各样的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所谓的ip over everything)

第二章 物理层

2-01 物理层要解决哪些问题?物理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物理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物理层要尽可能地屏蔽掉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通信手段的不同,使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只考虑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

(2)给其服务用户(数据链路层)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一般为串行按顺序传输的比特流)的能力,为此,物理层应该解决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问题。

(3)在两个相邻系统之间唯一地标识数据电路

物理层的主要特点:

(1)由于在OSI之前,许多物理规程或协议已经制定出来了,而且在数据通信领域中,这些物理规程已被许多商品化的设备所采用,加之,物理层协议涉及的范围广泛,所以至今没有按OSI的抽象模型制定一套新的物理层协议,而是沿用已存在的物理规程,将物理层确定为描述与传输媒体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

(2)由于物理连接的方式很多,传输媒体的种类也很多,因此,具体的物理协议相当复杂。

2-02 归层与协议有什么区别?

答:规程专指物理层协议

2-03 试给出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并说明其主要组成构建的作用。

答:源点:源点设备产生要传输的数据。源点又称为源站。

发送器:通常源点生成的数据要通过发送器编码后才能在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

接收器:接收传输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能够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息。

终点:终点设备从接收器获取传送过来的信息。终点又称为目的站

传输系统:信号物理通道

2-04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篇三: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谢希仁著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概述

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

答: 连通性和共享

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

(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

(3)在目的地合并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 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

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4)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字 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答:(1)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协议无特指

(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 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

(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 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1-09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主干网:提供远程覆盖\高速传输\和路由器最优化通信

本地接入网:主要支持用户的访问本地,实现散户接入,速率低。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 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1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

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提示:参考图1-12的分组交换部分,观察总的时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D= kd+(x/p)*((p+h)/b)+ (k-1)*(p+h)/b 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1-13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答:前者严格区分服务和被服务者,后者无此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14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答: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1-15 假定网络利用率达到了90%。试估计一下现在的网络时延是它的最小值的多少倍?

解:设网络利用率为U。,网络时延为D,网络时延最小值为D0

U=90%;D=D0/(1-U)---->D/ D0=10

现在的网络时延是最小值的10倍

1-16 计算机通信网有哪些非性能特征?非性能特征与性能特征有什么区别?

答:征:宏观整体评价网络的外在表现。性能指标:具体定量描述网络的技术性能。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 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 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2)发送时延ts =103/109=1μ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篇四: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6章)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概述 .................................................................................................................................. 1

第二章 物理层 .............................................................................................................................. 4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 7

第四章 网络层 ............................................................................................................................ 11

第五章 传输层 ............................................................................................................................ 19

第六章 应用层 ............................................................................................................................ 24

第一章 概述

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

答: 连通性和共享

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 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 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

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 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 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字 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协议无特指 (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 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 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1-09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主干网:提供远程覆盖\高速传输\和路由器最优化通信

本地接入网:主要支持用户的访问本地,实现散户接入,速率低。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

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

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1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提示:参考图1-12的分组交换部分,观察总的时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D= kd+(x/p)*((p+h)/b)+ (k-1)*(p+h)/b

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1-13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答:前者严格区分服务和被服务者,后者无此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14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答: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1-15 假定网络利用率达到了90%。试估计一下现在的网络时延是它的最小值的多少倍? 解:设网络利用率为U。,网络时延为D,网络时延最小值为D0

U=90%;D=D0/(1-U)---->D/ D0=10

现在的网络时延是最小值的10倍

1-16 计算机通信网有哪些非性能特征?非性能特征与性能特征有什么区别?

答:征:宏观整体评价网络的外在表现。性能指标:具体定量描述网络的技术性能。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2)发送时延ts =103/109=1μ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18 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2×108m/s.媒体长度L分别为:(1)10cm(网络接口卡)(2)100m(局域网)(3)100km(城域网)(4)5000km(广域网)

试计算出当数据率为1Mb/s和10Gb/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解:(1)1Mb/s:传播时延=0.1/(2×108)=5×10-10 比特数=5×10-10×1×106=5×10-4

1Gb/s: 比特数=5×10-10×1×109=5×10-1

(2)1Mb/s: 传播时延=100/(2×108)=5×10-7 比特数=5×10-7×1×106=5×10-1

1Gb/s: 比特数=5×10-7×1×109=5×102

(3) 1Mb/s: 传播时延=100000/(2×108)=5×10-4 比特数=5×10-4×1×106=5×102

1Gb/s: 比特数=5×10-4×1×109=5×105

(4)1Mb/s: 传播时延=5000000/(2×108)=2.5×10-2 比特数=2.5×10-2×1×106=5×104

1Gb/s: 比特数=2.5×10-2×1×109=5×107

1-19 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再交给网络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IP首部。最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传送,加上首部和尾部工18字节。试求数据的传输效率。数据的传输效率是指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除以所发送的总数据(即应用数据加上各种首部和尾部的额外开销)。若应用层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数据的传输效率是多少?

解:(1)100/(100+20+20+18)=63.3% (2)1000/(1000+20+20+18)=94.5%

1-20 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试举出一些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

答:分层的好处: ①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可以使用其下一层提供的服务而不需要知道服务是如何实现的。 ②灵活性好。当某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其接口关系不变,则这层以上或以下的各层均不受影响。 ③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④易于实现和维护。 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有邮政系统,物流系统。

1-21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

1-22 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23 为什么一个网络协议必须把各种不利的情况都考虑到?

答:因为网络协议如果不全面考虑不利情况,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协议就会保持理想状况,一直等下去!就如同两个朋友在电话中约会好,下午3点在公园见面,并且约定不见不散。这个协议就是很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一方如果有耽搁了而来不了,就无法通知对方,而另一方就必须一直等下去!所以看一个计算机网络是否正确,不能只看在正常情况下是否正确,而且还必须非常仔细的检查协议能否应付各种异常情况。

1-24论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答:综合OSI 和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原理体系结构。各层的主要功能:

物理层 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注意:传递信息的物理媒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等,是在物理层的下面,当做第0 层。) 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插头的定义及连接法。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网络层 网络层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 发送站的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并交付给目的站的运输层。

运输层 运输层的任务是向上一层的进行通信的两个进程之间提供一个可靠的端到端服务,使它们看不见运输层以下的数据通信的细节。

应用层 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1-24 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透明”这种名词的例子。

答:电视,计算机视窗操作系统、工农业产品

1-26 试解释以下名词: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访问点、客户、服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答: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协议栈: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的运行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服务访问点SA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体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1-27 试解释everything over IP 和IP over everthing 的含义。

TCP/IP协议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 (所谓的everything over ip)

答:允许IP协议在各式各样的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所谓的ip over everything)

第二章 物理层

2-01 物理层要解决哪些问题?物理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物理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物理层要尽可能地屏蔽掉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通信手段的不同,使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只考虑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2)给其服务用户(数据链路层)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一般为串行按顺序传输的比特流)的能力,为此物理层应该解决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问题(3)在两个相邻系统之间唯一地标识数据电路 物理层的主要特点:

(1)由于在OSI之前,许多物理规程或协议已经制定出来了,而且在数据通信领域中,这些物理规程已被许多商品化的设备所采用,加之,物理层协议涉及的范围广泛,所以至今没有按OSI的抽象模型制定一套新的物理层协议,而是沿用已存在的物理规程,将物理层确定为描述与传输媒体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

(2)由于物理连接的方式很多,传输媒体的种类也很多,因此,具体的物理协议相当复杂。 2-02 归层与协议有什么区别?

答:规程专指物理层协议

2-03 试给出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并说明其主要组成构建的作用。

答:源点:源点设备产生要传输的数据。源点又称为源站。

发送器:通常源点生成的数据要通过发送器编码后才能在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

接收器:接收传输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能够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息。 终点:终点设备从接收器获取传送过来的信息。终点又称为目的站

传输系统:信号物理通道

2-04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答:数据:是运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数据:运送信息的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数字信号:取值为有限的几个离散值的信号。

数字数据:取值为不连续数值的数据。

码元(code):在使用时间域(或简称为时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

单工通信:即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即通信和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不能同时接收)。这种通信方式是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过一段时间再反过来。

全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

带通信号——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2-05 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方面的特性?个包含些什么内容?

答:(1)机械特性 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2)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3)功能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意。(4)规程特性 说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2-06 数据在信道重的传输速率受哪些因素的限制?信噪比能否任意提高?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是什么?“比特/每秒”和“码元/每秒”有何区别?

答:码元传输速率受奈氏准则的限制,信息传输速率受香农公式的限制

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是: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传信率,就可实现无差传输。

篇五: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课后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5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概述

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

答: 连通性和共享

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

(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

(3)在目的地合并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 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治募父鼋锥危壳胫赋稣饧父鼋锥蔚闹饕氐恪?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

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4)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字 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答:(1)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协议无特指

(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 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

(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

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1-09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主干网:提供远程覆盖\高速传输\和路由器最优化通信

本地接入网:主要支持用户的访问本地,实现散户接入,速率低。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

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 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1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提示:参考图1-12的分组交换部分,观察总的时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D= kd+(x/p)*((p+h)/b)+ (k-1)*(p+h)/b 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1-13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答:前者严格区分服务和被服务者,后者无此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14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答: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1-15 假定网络利用率达到了90%。试估计一下现在的网络时延是它的最小值的多少倍? 解:设网络利用率为U。,网络时延为D,网络时延最小值为D0U=90%;D=D0/(1-U)---->D/ D0=10 现在的网络时延是最小值的10倍

1-16 计算机通信网有哪些非性能特征?非性能特征与性能特征有什么区别? 答:征:宏观整体评价网络的外在表现。性能指标:具体定量描述网络的技术性能。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 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 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2)发送时延ts =103/109=1μ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18 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2×108m/s.媒体长度L分别为:

(1)10cm(网络接口卡)

(2)100m(局域网)

(3)100km(城域网)

(4)5000km(广域网)

试计算出当数据率为1Mb/s和10Gb/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解:(1)1Mb/s:传播时延=0.1/(2×108)=5×10-10

比特数=5×10-10×1×106=5×10-4

1Gb/s: 比特数=5×10-10×1×109=5×10-1

(2)1Mb/s: 传播时延=100/(2×108)=5×10-7

比特数=5×10-7×1×106=5×10-1

1Gb/s: 比特数=5×10-7×1×109=5×102

(3) 1Mb/s: 传播时延=100000/(2×108)=5×10-4

比特数=5×10-4×1×106=5×102

1Gb/s: 比特数=5×10-4×1×109=5×105

(4)1Mb/s: 传播时延=5000000/(2×108)=2.5×10-2

比特数=2.5×10-2×1×106=5×104

1Gb/s: 比特数=2.5×10-2×1×109=5×107

1-19 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再交给网络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IP首部。最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传送,加上首部和尾部工18字节。试求数据的传输效率。数据的传输效率是指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除以所发送的总数据(即应用数据加上各种首部和尾部的额外开销)。

若应用层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数据的传输效率是多少?

解:(1)100/(100+20+20+18)=63.3%

(2)1000/(1000+20+20+18)=94.5%

1-20 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试举出一些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

答:分层的好处:

①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可以使用其下一层提供的服务而不需要知道服务是如何实现的。

②灵活性好。当某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其接口关系不变,则这层以上或以下的各层均不受影响。

③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④易于实现和维护。

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有邮政系统,物流系统。

1-21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

1-22 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23 为什么一个网络协议必须把各种不利的情况都考虑到?

答:因为网络协议如果不全面考虑不利情况,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协议就会保持理想状况,一直等下去!就如同两个朋友在电话中约会好,下午3点在公园见面,并且约定不见不散。这个协议就是很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一方如果有耽搁了而来不了,就无法通知对方,而另一方就必须一直等下去!所以看一个计算机网络是否正确,不能只看在正常情况下是否正确,而且还必须非常仔细的检查协议能否应付各种异常情况。

1-24 论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答:综合OSI 和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原理体系结构。各层的主要功能: 物理层 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注意:传递信息的物理媒体,如双绞

线、同轴电缆、光缆等,是在物理层的下面,当做第0 层。) 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插头的定义及连接法。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网络层 网络层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 发送站的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 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并交付给目的站的运输层。

运输层 运输层的任务是向上一层的进行通信的两个进程之间提供一个可靠的端到端 服务,使它们看不见运输层以下的数据通信的细节。

应用层 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1-25 试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透明”这种名词的例子。

答:电视,计算机视窗操作系统、工农业产品

1-26 试解释以下名词: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访问点、客户、服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答: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协议栈: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的运行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服务访问点SA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体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1-27 试解释everything over IP 和IP over everthing 的含义。

TCP/IP协议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 (所谓的everything over ip) 答:允许IP协议在各式各样的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所谓的ip over everything)

第二章 物理层

2-01 物理层要解决哪些问题?物理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物理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物理层要尽可能地屏蔽掉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通信手段的不同,使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只考虑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

(2)给其服务用户(数据链路层)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一般为串行按顺序传输的比特流)的能力,为此,物理层应该解决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问题。

(3)在两个相邻系统之间唯一地标识数据电路

物理层的主要特点:

(1)由于在OSI之前,许多物理规程或协议已经制定出来了,而且在数据通信领域中,这些物理规程已被许多商品化的设备所采用,加之,物理层协议涉及的范围广泛,所以至今没有按OSI的抽象模型制定一套新的物理层协议,而是沿用已存在的物理规程,将物理层确定为描述与传输媒体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

(2)由于物理连接的方式很多,传输媒体的种类也很多,因此,具体的物理协议相当复杂。 2-02 归层与协议有什么区别?

答:规程专指物理层协议

2-03 试给出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并说明其主要组成构建的作用。

答:源点:源点设备产生要传输的数据。源点又称为源站。

发送器:通常源点生成的数据要通过发送器编码后才能在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 接收器:接收传输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能够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息。

终点:终点设备从接收器获取传送过来的信息。终点又称为目的站

传输系统:信号物理通道

2-04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答:数据:是运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数据:运送信息的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数字信号:取值为有限的几个离散值的信号。

数字数据:取值为不连续数值的数据。

码元(code):在使用时间域(或简称为时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

单工通信:即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即通信和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不能同时接收)。这种通信方式是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过一段时间再反过来。 全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

带通信号——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2-05 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方面的特性?个包含些什么内容?

答:(1)机械特性

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2)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意。

(4)规程特性

说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