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枫亭元宵游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6:23 作文素材
枫亭元宵游灯作文素材

篇一:元宵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2008年6月14日,北京市怀柔区、密云县,山西省柳林县,河北省蔚县,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泉州市、晋江市、仙游县、连城县,甘肃省永昌县,青海省乐都县申报的元宵节(敛巧饭习俗、九曲黄河阵灯俗、柳林盘子会、蔚县拜灯山习俗、马尾-马祖元宵节俗、泉州闹元宵习俗、闽台东石灯俗、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永昌县卍字灯俗、九曲黄河灯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2月3日,北京市门头沟区,河北省滦平县,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浙江省宁海县,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陕西省彬县申报的元宵节(千军台庄户幡会、抡花、河上龙灯胜会、前童元宵行会、淄博花灯会、彬县灯山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6]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

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

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明帝敬佛

源于佛教说。

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节日历史

节期节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朝代沿革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10] 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现代,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近年来,代表委员建议元宵节放假。

花灯寄寓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

得避邪平安。

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 “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元宵灯诗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篇二:二、元宵节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2008年6月14日,北京市怀柔区、密云县,山西省柳林县,河北省蔚县,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泉州市、晋江市、仙游县、连城县,甘肃省永昌县,青海省乐都县申报的元宵节(敛巧饭习俗、九曲黄河阵灯俗、柳林盘子会、蔚县拜灯山习俗、马尾-马祖元宵节俗、泉州闹元宵习俗、闽台东石灯俗、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永昌县卍字灯俗、九曲黄河灯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71)。

2014年12月3日,北京市门头沟区,河北省滦平县,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浙江省宁海县,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陕西省彬县申报的元宵节(千军台庄户幡会、抡花、河上龙灯胜会、前童元宵行会、淄博花灯会、彬县灯山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节日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火把节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2) 、节期节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8] 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6]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3)、花灯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4)、元宵灯诗

唐代、宋代,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

(5)、元宵灯联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元初\南宋末,南宋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

(6)、元宵灯谜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7)、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10] 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8] 而不是有人肤浅臆想的七夕。[13]

篇三:今年元宵节是几月几日

今年元宵节是几月几日

2016春节就快到了,春节过后就是元宵节了,我们的印象中,新年的结束就是在元宵节的鞭炮声中进行的。那么,元宵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元宵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 2016年2月22日 农历 正月十五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2008年6月14日,北京市怀柔区、密云县,山西省柳林县,河北省蔚县,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泉州市、晋江市、仙游县、连城县,甘肃省永昌县,青海省乐都县申报的元宵节(敛巧饭习俗、九曲黄河阵灯俗、柳林盘子会、蔚县拜灯山习俗、马尾-马祖元宵节俗、泉州闹元宵习俗、闽台东石灯俗、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永昌县卍字灯俗、九曲黄河灯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71)。

2014年12月3日,北京市门头沟区,河北省滦平县,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浙江省宁海县,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陕西省彬县申报的元宵节(千军台庄户幡会、抡花、河上龙灯胜会、前童元宵行会、淄博花灯会、彬县灯山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各地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即到,元宵节习俗流传了几千年,可是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盘点下吧!最有趣的要数四川,元宵节的【对骂】,可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小伙伴们惊呆了吧!

【北京】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安徽省】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淮河两岸,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阜阳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宋代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曾写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诗,说明宋代阜阳的灯会已很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山西省】

元宵农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是中国最古老的夜的节日。相传西汉平定“诸吕”,汉文帝元月十五日开基,定为元宵节。举国上下张灯结彩,欢度佳节。深宫皇室,大家闺秀也可上街看观灯游玩。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灸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轻圆绝胜鸡头肉,涌腻偏宜蟹眼汤”。古诗人如此描摩元宵圆,难怪此物历经千年,风行不衰。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

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采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在街上挂起,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生肖,有谜语猜谜的,有宫灯的,有现代电器的,也是歌颂现代人新生活的,飞机,火箭,飞船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篇四:别样的斑斓

别样的斑斓

林彬

说到湄洲岛,你们的眼前一定会出现那一片深蓝的大海和金黄

的沙滩。可我眼前浮现的却是湄洲女那婀娜的身影和奇异的着装打

扮。

湄洲岛的女子发型和衣着非常特别,虽然她们平常并不穿这

些传统服饰 ,但每逢传统节日,尤其是妈祖庆典,她们一定要好好

地打扮一番,穿上那独具一格的服饰,以示隆重。相传这身打扮是妈

祖设计的。湄洲女的发型非常独特。头发似帆,左右各用一根波浪状

发卡,在发卡上,会插一些漂亮的花枝,将湄洲女衬托得更美丽,这

代表了船上摇橹的船桨,头发上一个圆圆的是船上的方向盘。一根银

钗横向穿过发笈,这个代表了锚,而一根红头绳盘在发笈里是代表着

船上的缆绳。头上的每个部位都不可缺少,因为全了,出海打渔才会

一帆风顺。

湄洲女的衣着更是独特,漂亮。上身是蓝色和红色搭配的

斜襟大布衫,蓝色代表大海。裤子更是罕见,居然是两层一拼,上红

下黑两截。这里蕴含了平安与多少思念?

大海,是湄洲女所以的理想和期望。“帆船头,海蓝衫,红

黑裤子保平安”这不正是渔家姑娘与大海休戚与共的写照吗?她们

是别样的斑斓,她们的服饰是中国精华的一部分!

天后宫内邂逅湄洲女

“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这是一句湄洲岛关于湄洲

女服饰的民谣。

湄洲女真是这样打扮的吗?暑假里,我终于踏上了湄洲岛的土

地,可我看到的湄洲女和我们平常的穿着并没有什么区别,难道那句

民谣骗了我?

但很快我的情绪就被湄洲岛优美的风景给收买了,我尽情流

枫亭元宵游灯

在水光山色中。游览完黄金沙滩。我们走到了天后宫的门口,来这里

拜妈祖的男女老少可真不少,我奇怪地左顾右盼,忽然看到门边站着

几个与众不同的姑娘。她们梳着奇怪的头,穿着奇特的衣服。

她们头中部梳了个高约六七厘米,半弧型竖着的头髻,像船上

的帆一样,两侧夹着几根波浪型的发卡,头顶还梳了个圆圈型的摞髻,

上面插着一根银针,摞髻上有一些还缠着红线,而且头上还戴了一朵

绢花。他们穿着像大海颜色一样的上衣,下面的裤子分两部分,上部

分是红色,下部分是黑色的。

看到这身打扮,我想起了这个正是 “帆船头,大大海衫,红黑裤

子吗?”就这样我和湄洲女不期而遇了。沒想到她们长得这么美丽,

皮肤并没有我想像得那样,被海风吹得黝黑黝黑的。她们一个个皮肤

白里透红,眼眸皓齿,身材婀娜。都说湄洲出美女,可真不假这些美

女穿上这风格独特的服装更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质朴、清新、让人

赏心悦目。

那“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 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

妈祖面

张含月

在莆田生活的人,有谁没吃过妈祖面?妈祖面是莆田人最喜爱的传统美食之一。

妈祖面,又称长寿面。因为面条颜色洁白,线条细匀,口感柔润,风味独特而收到莆田百姓的喜爱。据说,以前莆田沿海一带的渔民们要出海之前,亲人们都会给他们煮上一碗妈祖面吃,乞求出海捕鱼的渔民能平安回来,一帆风顺。

妈祖面的做法及其容易。主要的材料有:手工线面,花生仁,香菇,土鸡蛋,豆腐条,五花肉,紫菜等。先把花生米慢慢炸成色泽红艳酥脆后捞出;然后将洗净的紫菜撕成一条一条后,放进油锅里炸,成口感酥脆后捞出;把五花肉炒熟,把鸡蛋煎成一个圆形,用刀切成条状;留以备用。做好以上几点后,便可以开始煮面了。把线面放入沸水中煮,煮熟捞出后拌上油(用花生油拌更香)。再把香菇、油炸豆腐放进水中煮汤。最后把煮好的汤汁浇到线面上,把之前的花生米,紫菜,鸡蛋点缀在上面。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妈祖面就完成了。 妈祖面色泽鲜艳,寓意也很好。紫菜:有紫气东来之意,象征富贵;圆圆的香菇象征团团圆圆;鲜黄的鸡蛋象征健康;而花生则寓意着落地生根,象征平安吉祥。

看见这么好看的面,知道这么好的寓意,无论是谁,都忍不住想吃上几口。

随着时代的推移,许多传统美食已逐渐被大家淘汰,而妈祖面却成了百姓饭桌上的主食。也经常用于寿宴等酒席中。

枫亭元宵的灯海

许展

据说枫亭元宵之夜游灯始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每年的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世枫亭游灯的时候。每逢夜晚,枫亭哪个地方都是人山人海。据网上的数据报告,每晚接近有三到四万人在观看游灯。为什么有这么都人在看枫亭的游灯呢?是因为枫亭的灯种繁多十分吸引游客的目光。每一种都十分好看,有时候会在一起汇成“灯海”“人海”,不仅是观看的人多,举灯的人都很多,会达到四五千人,这应该会使你想到近五千多人汇成的灯海是何等的壮观的吧。 去年,我和爸妈一起去枫亭去看游灯。一到晚上,当炮声和花炮的声音响起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是出游的队伍来了。当你走出街口,你会不禁“哇!”的一声。因为真的好美。我心里想:哇!好美的灯海”有红的、白的、绿色、蓝色的灯。品种很多,有纸灯、宫灯、还有玻璃灯、琉璃灯。还有用纸纱、竹条编成的龙灯、大红灯、手提灯、五色旗、龙虎旗、圣旗组成的仪杖对伍。还有争奇斗艳的蜈蚣灯、松树灯、宝伞灯、水族灯十分吸引人的注意。“真是太美丽了”我心中不禁赞叹道。

举灯的人上至六十岁的老人,下至年轻力壮的十四岁小伙。哦,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在姓蔡的中后一尾里有个女“汉子”一脸不情愿

地举着灯,我想到:估计和我一样吧,被父母软磨硬泡去举灯,最后发现被骗了。

在游灯的队伍中,不得不提的是有的灯十分有创意。有用菜头雕空的菜头灯,还有用萝卜做的小巧玲珑的萝卜灯。这么多美丽的灯,真让我的眼睛应接不暇

美丽虽说美丽,但切勿只看风景而与爸爸妈妈走丢。我邻居的小孩,九岁。因为迷恋于风景而和爸爸妈妈做开要不是遇到我,把他带回家,后果是怎样严重呢?“风景虽美,但切勿留恋”

红红火火元宵节

陈胤禛

在莆田的传统节日里,最热闹的莫过于元旦、除夕和元宵了。但其中,元宵最为热闹。这节日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一闹可就是三天。从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四都在闹元宵;一条队伍就像长龙一样,在大街小巷中穿梭,将元宵的热闹和元宵节时人们对妈祖祈祷的“平平安安”带到每个人的家中。

正月十二是元宵开始的第一天,中午十二点,许许多多的人就已经在戏台的周围等待妈祖出宫了。在这待的期间,戏台的台上台下都忙开了:台上的在唱戏,台下的是腰鼓和锣鼓的队伍在表演。台上台下都表演完了,就得开始放炮了。放完炮,人们还在戏台的正中央堆起一堆火,抬妈祖的人就要抬着妈祖围着火堆跑。

篇五:谈莆田农历新年风俗

谈莆田农历新年风俗

摘要:百节年为首,过年是一个除旧布新的喜庆节日,民间对新的一年寄托无限的希望,因此庆贺新年的风俗就特别隆重和热闹,而莆田民俗独特的地方性也在新年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简要介绍了莆田民间的春节活动“五日岁”以及元宵节的盛况,侧重强调了莆田与其它地区新年习俗的不同和由来,力求突出莆田农历新年风俗的独特性。

关键词:莆田 做岁 元宵 游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孕育一方文化。自古以来莆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文化,展现着种种神秘的色彩。“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区域文化的不平衡,也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它展现出自己的民风民俗像万花筒般的丰富多彩而令人感到神奇,而最具典型的要推欢度农历新年的习俗活动。

春节是莆田民间最大的节日,远在异乡的亲人大都回乡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活动为时五天,俗称“五日岁”。其习俗是:

除夕,午夜过后,家家燃放鞭炮,叫“开正”。初一早,家家以线面、“福饭”(干饭)祭祀祖先;祭毕后煮线面,每人一碗,寓意“福寿绵长”。吃线面时第一口不喝面汤,俗语有“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之说。吃面后,亲邻戚友间互相拜年,主人以红桔、瓜子、糖果、“寿面”接待客人。是日,人们纷纷到城镇,或到山村游览名胜,叫做游春。

初二日,是禁忌日——“探亡日”,人们不敢互相串门。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廿九日,倭寇攻陷莆田,至十二月廿九日撤退,城破,城中人民纷纷避难山区,倭寇撤退的第二天,人们相率回城,城中腥秽,几不可居,家人遭倭寇屠杀,惨不忍睹,初二家家忙于掩埋尸体,所以自此之后,初二就成为全莆田的公共祭日(莆田民间每年在祖先死亡日的祭祀叫做“做祭”),各家例不相往来。只有出嫁的女儿,遇到前一年父母丧,必须备办祭礼,偕丈夫回娘家祭奠,称“做初二”。此外,禁不相访,即使路过亲戚朋友家门也不入,如有违俗至亲友家中,被主人视为不祥之兆,轻则不予接待,遭冷落,重则下逐客令,自讨没趣。因此,正月初二被莆田人民订为“探亡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它是表示不忘倭寇侵莆的血腥暴行和痛悼亲友的日子。

初三日,因初一、初二两天闭井门不取水,初三早才祭神开井门汲水。开店铺的生意人于此日早上也鸣炮开门营业。新嫁女在这天由新郎作陪,回娘家向父母拜年。在仙游,这天还是“做十”日,祝寿亲友络绎不绝。祝寿的礼品一般有线面、鸡蛋、炮烛(女的“做十”要加花粉)、布料、鞋帽、中堂等,数量的多

少有一定的讲究。

此外,初三还是莆田民间“接神”的日子。俗传灶公爷于这一天回归本位,所以家家户户于当天午夜当空陈设祭礼,焚香点烛,磕头膜拜,祈求返驾赐福。群众还考虑到灶神回归有先有后,因此祭礼须待次日晨方可收起,此谓之“接神”仪式。①此种接送灶神的习俗,实际是于崇敬之中表示从心底的轻蔑与讽刺。因此鲁迅曾经说过:“胶牙饧的强硬办法,用在灶君身上我不管它怎样,用之于活人是不大好的”。②如今在莆田已鲜有“祭灶”敬灶王爷了,至少虔诚的程度已比解放前大大的淡化了。

初四日晚上做“大岁”。此俗同源于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抢掠。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兵到,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正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于正月初四重新做岁。

后来,莆田民间和以往一样,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做岁”,但是为纪念莆田这一段悲惨的日子,于是,莆田民间约定改为正月初四“做岁”(围炉),并将年三十晚上改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同时约定正月初二日,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上文已提)

正因为有这段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也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白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即在刚贴过的白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以示心有余哀。从此以后,莆田地区在春节时,便流行贴上白额春联的风俗。

贴白额联的习俗,在莆田民间还有一传说,清顺治五年(1648)3月,明朝东阁大学士莆田人朱继祚率义军收复兴化城。清兵多次反攻,城内不少百姓伤亡,家家都有丧事,门贴白联。至年终,清政府强令家家贴红联。城内居民巧妙地贴上红联时,留下原来白联的一段,以示对逝去的亲人和明朝故国的怀念之情。 初五如同初一,早饭每人一碗面,然后去游春或探访亲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莆田的元宵节,不只仅限于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有的村提前十来天,有的村则延长到正月底。莆田闹元宵的时间持续整个正月,从正月初八起,涵江保尾、西天尾后卓等地开始闹元宵,至正月十五六为大部分农村闹元宵(即达到高潮),直至正月底的西天尾洞湖村等地渐渐收

场。莆田元宵节家家张灯,户户结彩,活动搞得红红火火,节日舞台异彩纷呈,好戏连台,民间别开生面的“游灯”活动最为壮观。

元宵之夜,“明月满街流水远,春灯入望众星高。”一支支长达数华里的灯队,宛若一条条金龙蜿蜒蠕动在乡间大道上。相传“游灯”由来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倭寇骚扰兴化(莆田旧称)一带,戚继光奉命率部前来救援。戚家军为了迷惑敌人,命百姓每家于夜晚各点一盏灯结队而游。倭寇以为大兵到来,吓得仓皇逃命,从此“游灯”便成了一年一度于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民间纪念活动,给予人们一种颇为独特的美感和力量。

仙游县枫亭镇的元宵灯节十分独特,时间长达5个夜晚,其中还有一个典故。传说宋朝年间,连江里(即今枫亭镇)在朝为官者很多,他们把京都灯会中较有特色的品种传回故乡,并与家乡的灯节特色融会贯通,形成独具特色的枫亭元宵游灯,与各地迥然有异。据说有一年元宵节临近之际,枫亭籍在朝的官员各自纷纷邀请皇帝驾临枫亭观灯。皇帝问道:“何日灯会?”众邀者均答是“正月十五”。皇帝颇费心计,为了既不伤臣僚之间的和气,又得给邀请者面子,更要显示皇帝对朝臣的不偏不倚,遂答应驾临枫亭观灯,并谕准从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相邀的朝臣各自举办一场游灯盛会。在朝的枫亭籍官员就发动各自原居住地的乡民提早准备,极力操办,都想把各自的灯会办得隆重精彩,以博得皇帝赞赏。于是,从当年的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枫亭籍各朝官居住的乡村依次竞办了盛况空前的元宵游灯,皇帝亲临观赏,被那颇具特色的“蜈蚣灯”、“菜头灯”等所吸引,赞不绝口,御赐了“邀来元夜无双景,独占枫江第一春”、“大魁天下”、“天官赐福”的题赠。

从此以后,连续五夜的枫亭元宵游灯盛会相沿成习,而且越办规模越大,人物故事彩架、灯具品种不断增多,绵延数里的“灯龙”穿行于村间阡陌,甚为壮观。

在莆田一带的许多乡村,除在本境内闹元宵外,还到其他村境去“参服”(即出村境外去游灯)。特别是莆田华亭霞皋村的每年元宵晚上,各家各户都按姓氏的男丁出灯笼,把灯笼安装在长约3厘米、宽6厘米左右的条木板上,组织一次有三四千人参加的大游灯。从霞皋村游到城里广化寺前,一串接一串的灯笼,仿佛是一条条火红的蟒蛇,在山间小道上盘旋游动,蜿蜒约一两公里之长。

吃元宵。莆田地区在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有吃元宵,吃“行傩仔”的风俗。行傩、吃元宵是莆田民间以敬神为名,实为互相请吃,增进相互友谊的一种风俗。“行傩”意即神所走的沿途路线。“行傩仔”是元宵夜接待亲朋好友作点心的食品,有用糯米粉搓成实心和用糖做馅的两种,也有用意粿(用糯米粉做的甜粿)替代,将它切成块状.这些汤丸糖粿,象征着全家团团圆圆,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跳棕桥。在莆田,元宵期间,不论山区或是沿海各村落,大多举行跳棕桥表演活动。跳棕桥即棕桥舞,是莆田地区的一种民俗舞蹈。每队舞蹈者各抬一架高不到1米、宽不到30厘米、顶部?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宰仄闹裰菩〗巍1硌菪柙诠愠』蛲ピ捍笃荷辖小1硌菔保 ⒃褐邢热俭艋穑欢幽昵崃ψ车哪行员硌菡撸碜虐咨越笊弦潞秃焐菩娜蘅悖谏即糯┞楸嗖菪龈鲇⒆嘶婪ⅲё抛厍牛疤ぷ沤谧嗝骺斓穆喙牡悖谱朋艋鹩挝琛3省蕖未┧筇荆芏词迹钡交鹣ǘ埂!?/p>

总元宵。在莆田特别是农村的元宵节,其宗教色彩较为浓厚。从正月初六至二十九日,各村社都按举行元宵节的时间(每社1天),人神共庆元宵佳节。在这期间有的宫庙还举行总元宵,如涵江鲤江庙、江口东岳观、头亭瑞云祖庙等许多宫庙都举行总元宵的风俗。总元宵,实际是文艺“出游”,热闹非凡。“出游”队伍中有马队、妆阁、彩旗队阵鼓、十间八乐、弄龙戏狮等,从早上八时起,一直游到晚上十二点回宫庙。

小结

莆田民俗熔铸着莆田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莆田人民传承着一种正义刚烈、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在看似寻常的岁时令中,透出强烈的爱憎情感。如上文提到的春节贴“白额春联”,以示对侵犯者杀戮无辜的抗争;正月初四“做大岁”,牢记倭寇入侵曾犯下的滔天罪行等等。优良的民俗传统对群体、乃至国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整合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①民国《福建通志》总卷21《风俗卷》卷1

②鲁迅《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③陈国强主编《闽台岁时节日风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④何绵山著《八闽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⑤林成彬,朱宪章,杨祖煌编著《民俗风物》,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⑥黄金恳《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1

⑦朱合浦主编《莆田风情》,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