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诸葛亮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40:12 小学作文
篇一:空城计作文
空城计作文
空城计作文(一)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空城计作文(二)
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中国的国土上并存着三个主要的国家——魏国、吴国和蜀国。这一段时期被称为“三国时期”。三个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可是谁也消灭不了谁。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素以善于指挥战争而著称。
有一次,魏国得到消息,得知蜀国的战略要地——西城兵力薄弱,只有不到一万士兵,连忙派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大军飞速前去攻打。蜀国得知了这个消息,从君主到士兵都面面相觑:若以一万士兵攻打十几万敌人,正如鸡蛋碰石头,必败无疑,可是要从别的地方调兵过来又来不及。
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一向聪明机智的诸葛亮身上。诸葛亮虽然有些犯难,但严峻的形式迫使他必须想出一个应对的办法。
诸葛亮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他命令城内的士兵和平民迅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大开城门,等待大军的到来。
司马懿不久即带兵包围了西城。但令他吃惊的是,本来以为戒备森严的西城却城门大开,只有一个老头在门前扫地。正在他大惑不解的时候,就看见城墙上出现一个人,正是他的死对头诸葛亮。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整理一下衣服,坐在一架古琴前,随即从城中传来悠扬的琴声。
面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老奸巨滑的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知道诸葛亮一向足智多谋,从不冒险,可面前的这一切太出乎意料了。这时,就听得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就如暴风骤雨就要来临一般。司马懿越听越不对劲,连忙下令让成千上万的魏军迅速撤退。
就这样,蜀国西城没花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存。这就是有名的“空城计”。
空城计作文(三)
诸葛孔明大出祁山,不想先锋官马谡误失街亭,致使前线大军节节受困。情急之下,孔明决意退守汉中。大军尽去,时孔明身边只剩五千兵马驻守西城县。一日,忽接探马飞报,说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正望西城蜂拥而来。这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驻城的五千兵马也已分出一半运粮去了。众官听罢尽皆失色,唯孔明镇定自若,当即下令将旌旗藏匿起来,城门四开,每门分派二十军校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其余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声喊叫。一切准备就绪,孔明引二童携琴登上高楼,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好一副闲情惬意!却说司马懿引兵来到,运望城上孔明端坐城楼,笑容可掬,旁若无人,大感不解。整个城池寂静一片,就跟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看此情景,若换了旁人,大可无所顾虑,大手大脚的引兵浩浩荡荡杀入城中。说不定诸葛孔明早已授首就擒。可偏偏是司马懿,生性多疑,不由分说便下令退兵。孔明遥望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骇然,问其原因,孔明这才道出缘由: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今见此规模,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了。”
篇二:试论诸葛亮的空城计
试论诸葛亮的空城计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中心人物,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其空城计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其实是诸葛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的补救措施,却充分体现出他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胆略。文章分析了导致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及得以顺利实施的三方面的因素,并指出空城计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空城计
一
《三国演义》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流传久远,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孙权、鲁肃等。而诸葛亮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是作者花费巨大心血精心塑造的一个人物典型。尤其是他的空城计,最令人拍案叫绝。
马谡自告奋勇领命去镇守街亭,不听王平苦谏,自以为是,导致街亭失守。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追袭而来,诸葛亮身边只有二千五百士兵和一班文官,没有武将。在兵临城下、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诸葛亮随机应变,镇定自若地上演了一场“空城计”,使司马懿大军不攻自退,显示出他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胆略。
《三国演义》第95回的回目是这样的: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
弹琴退仲达。可以看出,街亭失守是诸葛亮上演空城计的直接原因。而导致街亭失守的直接原因又是诸葛亮的用人不当。关于马谡其人,早在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就有交代。
“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服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骨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天下之望!’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旁,先主令其退。谡退出,先主问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第85回)
从白帝城托孤可以看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诸葛亮明知刘备叮嘱却还要用马谡来镇守街亭。不过,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诸葛亮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并没有把刘备的话放在心上,在计谋、用兵方面,刘备不如诸葛亮。正因为刘备不懂兵法,以至彝陵惨败。但在察人、识人方面,请葛亮则不如刘备。街亭失守便是一个例证。他只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眼光,对其他人都不能完全放心,如“事无巨细,皆亲自处理” (《诸葛亮评传》)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其二,马谡常与诸葛亮谈论兵法,很有自己的见解。《三国演义》
上说,马谡自幼饱读兵书。常与诸葛亮讨论兵法到深夜,诸葛亮也觉得和马谡很能谈得来。马谡出过奇谋,诸葛亮很赏识他。诸葛亮在征南蛮时曾问计于马谡。
“孔明问曰:‘吾奉天子诏,削平南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谡日:‘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以。’孔明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第87回)
这也不能完全说孔明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只能说孔明心里本来就有这个想法,恰恰由马谡说出来,“英雄所见略同”而已。后来,诸葛亮就以“心战为上”平定了南蛮。从这个事例来看,诸葛亮对马谡比较信任。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备的判断是正确的。马谡的确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否则街亭不会失守,诸葛亮也不会冒险上演空城计了。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其性格素质的基本特征。首先,他“择君”就十分谨慎。他早年避乱南阳,高卧隆中,不肯轻事平庸之主,并非是执意老死林泉。正所谓:“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第37回)这表明有志于天下的诸葛亮,十分谨慎“择君”。其次,诸葛亮在用兵方面也极为小心,总是三思而后行。赤壁之战中,他料定曹操兵败要路过华容道,在派何人把守的问题上反复思索。他对关羽说:“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是下当有以报之。
今日曹兵败,必走华容道,若听足下去时,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叫去。”(第49回)可见,诸葛亮对关羽十分不放心。后来关羽立下军令状,诸葛亮才同意他去。再次,在北伐中原时,魏延曾给诸葛亮建议:“夏侯懋乃膏梁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懋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得也。”而诸葛亮则认为这不是万全之计,担心有伏兵在半路截杀。说道:“吾从陇右取平坦,依法进兵,何忧不胜!”(92回)于是,就不采纳魏延的建议。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处处都非常谨慎,事事都是三思而后行。空城计之所以能摆成,不但在于:“孔明若非小心于平日,必不敢大胆于一时;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正为信其小心于平日。”[1]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摆空城计实属无奈。不过,正因为诸葛亮一向都非常谨慎,所以偶尔一次大胆打破常规,司马懿根本就看不出破绽来。
任?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患虑榈某晒Χ际嵌嘀忠蛩刈酆献饔玫慕峁粘羌埔膊焕猓韵氯鲆蛩乇闶瞧涞靡运忱械脑颉?/p>
二
首先,诸葛亮熟读兵法,知己知彼。
诸葛亮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用兵过程中,颇懂心理战术,能够抓住对方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设计战略,克敌制胜。《三
国演义》中的“智取华容道”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诸葛亮决定派关羽去把守华容道,说到:
“云长可与华容道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云长曰:“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孔明笑曰:“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他见烟起,将谓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上来。”(第49回)
结果曹操果然中计。《孙子兵法·虚实第六》上说:“虚实可变,胜可为。”[2]112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空城计中,诸葛亮用的还是这个计策。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力量对比很悬殊,他深知司马懿料他谨慎,不曾弄险。所以他就故意摆出兵力更空虚的样子,使司马懿弄不清虚实,从而取得胜利。
其次,司马懿的多疑。其实多疑是有智慧的表现,司马懿被人视为“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孟达叛交是诸葛亮实现分兵伐魏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若诸葛亮与孟达相互呼应,诸葛亮兵出祁山,孟达直捣洛阳。魏国的形势就非常险恶了。在这危机的时刻,司马懿当机立断,自作主张,一举平定了这场叛乱。“睿大喜曰:‘朕一时不明,误中反间之计,侮之无及。令达造反,非卿等制之,两京体矣!’随后,赐司马懿‘金钺斧一对’,后遇机密重事,不必奏闻,便宜行事。”(第94四)在这里,显示出司马懿不愧有政治家的胆略、军事家的决断,是魏国第一流的老谋深算的智囊人物。请葛亮一生非常谨慎,“以谨慎对谨慎而令孔明顾忌者,是司马懿。”[3]81武都、
篇三:三国故事《空城计》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空城计。
诸葛亮因错用马谡失街亭,司马懿乘势引十五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则不慌不忙,安排一番便带着两个小书童到城楼上燃起香,悠闲地弹起琴来。
司马懿带领部队到达城下,见城门大开,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城门内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扫街,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沉思片刻,便令前军做后军,后军变前军撤退。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西城已是一座空城,父亲为何不进城活捉诸葛亮?” 司马懿说:“诸葛亮生性谨慎,从不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退兵走了。诸葛亮望见魏兵走远,这才松了一口气。
篇四:诸葛亮唱空城计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诸葛亮唱空城计
沽源县第五小学 冯国英
却说诸葛孔明自派马谡等守街亭去后,心中犹豫不定。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到。孔明拆开看了,拍案大叫:“马谡无知,坑陷我军矣!”于是派杨仪去替马幼常,并吩咐杨仪如此而行。正待要行,忽探马来报,街亭失守。孔明急唤关兴、张苞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依计而行。又叫张翼先引军去修理剑阁(四川剑阁县),以备归路。又叫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之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民,都入汉中。又遣心腹之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孔明分拔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而来。此时孔明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士,已分一半去搬运粮草去了,只剩下二千五百军士在城中。众官听了,尽皆失色。孔明急中生智,传令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身披鹤氅,头戴纶巾,引二个小童携琴一张,在城楼上,焚香坐定抚琴。哨马飞报司马懿,司马懿止住三军,远远望去,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弹琴。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无若无人。司马懿看毕大疑,立马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孔明见魏兵退去,抚掌大笑,众官骇然不解。孔明说:“司马懿料我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今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篇五:诸葛亮作文
诸葛亮作文
诸葛亮作文(一)
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采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诸葛亮有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听到农夫唱的歌词,就是诸葛亮写的。可惜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作文(二)
他一个风度翩翩,博学才智的人。他手拿玉扇,面如白玉。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谁说自古英雄只是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用于献身的人?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虽然不像关羽和张飞一样与敌人决一死战,但是他的足智多谋不得不令人为之赞叹。在“草船借箭”中,他就为人们上演了一场好戏,>故事中周瑜本想利用峻厉庄的办法置诸葛亮于死地。但诸葛亮巧妙的利用天气和曹操的心理智取到了十万多只箭,这样一来不但会掉了周瑜的美梦,还把曹操气得捶胸顿足,真是两全其美。从这个故事中体现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不仅是以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个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更是一个>心理学家。如果他平时不去留心的观察钻研思考,他就不会这样料事如神,哪能在“草船借箭”中既算准了人,又算准了地,更算准了人。他的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所缺少的。由此我想到只有博学的人才会有过人的才智。难怪刘备屈尊三顾茅庐来请他做军师。
诸葛亮不但料事如神,还有勇有谋。在家喻户晓的空城计中,诸葛亮面对十五万大军临危不惧,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依然镇定自若。难道它就不怕司马懿破计攻城吗?不是的,他也怕,但他又一次用心理学看透了司马懿的多疑与胆怯,使蜀军转危为安。而司马懿万万没有想到这次又中了诸葛亮的计。假设当时诸葛亮也慌乱了手脚,那么敌军就会攻进城来,这样一来,诸葛亮辅佐的驻军就会遭受灭顶之灾。我想也许只有像他一样的人,才敢想并用之妙计。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以智慧与勇敢的化身。
诸葛亮作文(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错,这正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暑假里,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了这部家喻户晓的历史巨作。
《三国演义》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勇武过人的赵云、义气深重的关羽、粗豪爽直的张飞、仁义爱民的刘备、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其中诸葛亮最受人们的尊敬,在许多读者心目中,他几乎就是一个完人。
他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分析敌人的弱点,用适当的计谋对付敌人。比如反间计、空城计、调虎离山计等等。
但是这个世界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觉得诸葛亮也有不足之处。
众所周知,关羽、张飞、赵云等都是刘备时期的勇将,可是他们这些勇将之后,蜀国几乎未出现过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有句话最能说明问题:“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致使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一把白胡子的赵云只能披甲上阵。可惜骑马打仗既要讲技术,又要比力气,人老气衰,怎是敌人的对手?这说明诸葛亮在人才培养上的疏忽。 另外,我还觉得诸葛亮很不放心他人做事,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一天到晚为事物所累,结果“亲理细事,终日流汗”。记得书本中写到这样一件事情:司马懿曾委派使者去“>慰问”,顺便打探孔明的生活情况,结果是诸葛亮事必躬亲,劳心伤神,饭量一天天减少,便抚掌大笑。诸葛亮则整天为国事所虑,又气又累,他自认为他的心情不是别人所能理解的,他的忧虑是别人不能分担的,因而积劳成疾,最后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多令人遗憾啊!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