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琅琅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16:44 体裁作文
篇一:书声琅琅的三年级
起始年段的付出,每一份都有回报;如果持之以恒,回报是无与伦比的美好和丰厚。 当孩子们把习作当做日记的时候,当日记成为孩子的心泉流淌的时候——写作,就行在了康庄大道。
相比于早就盛行的儿童读(背)经,我更赞同背诵从童谣童诗开始。低年级段,儿童识字原本不多,通过拼音来读诵,其目的,除了积累语言、接受艺术熏陶之外,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是在兴趣盎然的读背中,不知不觉,聚沙成塔地增加识字量,增强理解力及对语言的感受力。
课本之外的读诵,要想持久可行,就应当是不求甚解、简单清浅和充满童趣的。只要时候到了——古典诗词、美文、我自然会带着孩子浸润其中的。所谓“时候到了”,就是文本的深度要和孩子的理解力相适应,是跳一跳就可以够到的熟苹果,而不是既酸又涩的生柿子。
操之过急,无异于拔苗助长、竭泽而渔。更何况,当学习是生存之必需的时候,面对一个个幼小的孩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第一应当关心的,是他们是否快乐,而不是他们是否能成为往昔文化的荷担者、传承人。
现在的考试,已经不考分段了,可是分段——乃至分层次的事情我从二年级开始就一直在做。原本我们的教学,就不应当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值得做的事情,考也不理;必须做的事情,不考也要做精做细。不仅要分出意义段,还要说出如此分出自然段落的原因;有时候还要说出一个段落如此分句的原因。这是逻辑训练,也是写作指导。
真实的成长,唯其缓慢,所以可靠;真实的教育,唯其朴素,所以实在。
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理想的人的精神世界,应当是一片朴茂丰盈的原野——要有大树参天,要有鲜花灿烂,也要有灌木、小草乃至地衣、苔藓。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通往写作自由王国的,是一条不自由的苦练之路。强迫是必需的——教师今天的软硬兼施,不过是为了使他们具备应有的书面表达能力。
让孩子热爱阅读,就是让孩子热爱生活,就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明亮温暖的底色,就是让孩子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
为什么一定要建立班级书库?
读共同的书,就是过着共同的生活。是这种基于阅读的共同生活、共同体验,使学生对于班级、对于好书有了一种与日俱增的亲切感、归依感。对于绝大多数人的独生子女来说,对于那些父母无暇关注其精神需要的孩子来说,这种亲切感、归依感就显得尤其必需和可贵。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购书,是为了引导阅读、满足需要,更是为了增强基于共读的班级凝聚力、亲和力、净化力。
原本,读书与考试就是水涨船高的关系。那些喜欢读书却没有读来分数的学生,不是因为读书影响了成绩,恰是因为不会读:读得不够细致深入,没有读出味道和精髓——暂时还不能将读到的东西内化为自身力量。
“日记写作,练笔修心”
对于儿童而言,坚持写日记,是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唯一途径,也是一种道德长跑。想象一下,当你执笔的时候,必定要把一天的见闻、表现过一遍电影——这就是一种回顾和内省啊。久而久之,必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对生活和学习发生自我审视的作用。
“请和孩子一起读,请为孩子动笔写”
家长为孩子写周记,是在帮助孩子学习,也是告诉孩子将来如何成为优秀的父母——良好的家风,正在纯净亲密的共读和字斟句酌的记录中慢慢形成。
如果你觉得轻松,举手之劳何乐不为?如果你觉得吃力,那你就更能体察到孩子的艰难——为了孩子,你就更要拿起笔来。
如此贪得无厌、得寸进尺,不为别的,只是为了我的学生。因为孩子需要来自父母的具有教育学内涵的关心和帮助。
学生对于阅读热爱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在教室里朗读的频率和学生在校持续默读的频率—
—这句话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衡量教师朗读成果的,不是朗读的篇数,而是教师的朗读在怎样的深度和广度上激起了学生阅读、朗读的兴趣;在怎样的深度和广度上使阅读、朗读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和“个人的事情”——那才是阅读的数量和深度的唯一可靠的源泉。
教师朗读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习惯于独自打开一本书,独自享受朦胧而深切的浸润。这种习惯一旦发展成为生活的必需,那便是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幸福的能力。
父母也好,教师也好,怎样做才是对孩子深刻而确实的爱?
那就是努力让你的学生、你的孩子变得可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孩子长大是势不可挡的;一天天长大,一步步离开师长庇护置身人群的孩子,是否能够被社会欢迎接纳——对孩子来说,是第一重要的。
天性也好,本能也罢,难道我们竟能认为:无礼、无知、懒惰、自私、凶蛮、吵闹??这些令人厌恶的性情,只因为存在于孩子身上,就是必须保护的童真——保护着,任其滋蔓着,直至这些孩子成为不可救药、人见人厌的不幸者?
有温度、有回流的故事朗读所需要的,正是这种不费脑筋、顺口而出的回答。这种轻松参与、能够牵引孩子更好地融入故事——形成“场”力。朗读过程中的提问,如果太费脑筋,反而拆散了故事,也会让部分孩子因为吃力而游离出去。
无论成绩如何,一定要让每个孩子觉得老师喜欢自己;无论配合的能力是大是小,一定要让每个父母知道,教师尽其所能地拢着提着他的孩子。当然——很多时候,这种热,是以一种严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习作不打草稿”
修改、加工、润色,那是比写更深的功夫,那是对写作有了一定体验之后才能具备的高级能力。习作或许可以逼迫,修改则绝对不能——除非孩子对写作产生了内在的感悟——除非你乐意让孩子假装修改。
硬性规定的修改,唯一的结果只能是把儿童春草般娇嫩的写作兴致给消磨得苍老憔悴。 当小学,当孩子还娇弱,教育需要的是尽可能地体察、轻松、亲切、浪漫。这种体察、轻松、亲切、浪漫——它与力争上游,是一不是二。
惩罚是必需的,但惩罚一定要以孩子能够和乐于接受为前提;当孩子有怨气的时候,宁可放弃惩罚。
不考虑孩子能否接受的惩罚,是打击而不是教育,其后果只能是种下怨毒——需要很多工夫才能消弭的黑色的怨毒。
根有利钝,步有疾缓,即便没有读书课,或早或迟,也总有一些孩子能在独立阅读中得到洗濯、照耀和震撼。然而,洗濯、照耀和震撼——其入血入骨的深度和覆及全体的广度,唯在班级共振的“场”中才可以期望达到。
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有班主任情怀。
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好孩子,同学都是好孩子。
朗读的意义在哪里?
是的,朗读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朗读能够让孩子爱上阅读和朗读,朗读能够让班级融为一个书香蕴藉的整体,朗读能够让世界由心而境一点点变得清明。然而教师越来越觉得,以上种种,都不过是一样东西的副产品——那就是此时此刻,什么意义都不去计较和思考的纯粹的忘我的快乐。
懂得不是最重要的。似懂非懂的沉浸、喜欢加上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影响——这就是熏陶,这才是儿童最需要的。
爱你所爱,无怨无悔;劳所当劳,勿辞艰辛。儿童成长需要一对一的关注与呵护。一对一的关注与呵护,使孩子确认自己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和备受珍爱的。这种独一无二、备受珍爱的感觉,是儿童战胜困难、实现成长的信心与力量的最重要的源泉。
人的精神需求是丰富而微妙的,除了欢笑之外,人也需要在崇高、纯净甚至是悲伤的沉浸与感动中获得灵魂的震荡和净化。
教育意识最为明显的时候,是教师最为高高在上的时候。那时候的讨论和谈话最为虚伪做作。其实孩子是极敏感的,他们对此心知肚明,于是教育效果绝不是看起来的那样令人乐观。很多时候,是学生在有意识地配合教师,为的是让教师高兴,让自己早点完成任务。
不要直接贬斥孩子喜欢的书。在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孩子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维护自己的喜爱。很多时候,商量胜于命令,不动声色的暗示胜于直言不讳的褒贬。
对付各色污眼染心的印刷垃圾的最好方法,不是堵塞,而是引入满怀清风、满腑馨香。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辨别、自己选择。如果那最好的不是孩子自己辨别和选择出来的,即便塞到他们手里,他们也是迟早要扔掉的。因为对于渴望自主和独立的成长中的生命而言,“做自己”远比“做好人”更有吸引力。
平均主义是要不得的。班级是“一”,是一座生命的林子。一棵树木的壮硕,属于这棵树也属于整座林子。不顾个性,无视各人努力程度的绝对均等,其实是用一张水平拉起的“公正”的铁网,阻滞了每棵树木的生长,从而使整座树林变得低矮。
写作原本不是作文课上能够学会的事情;学习写作的唯一途径就在于天天读、天天写。至于那些日记写不长、写不好的个别同学,再多训练、再多作文课也是没有用的!真正的阅读和写作,都是独自完成的。课堂上,教师只能做——也只应当做对于多数同学最为需要和适宜的事情。那就是让眼睛浸(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书声琅琅的故事)泡在文字里,让耳朵浸泡在书声里,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与思维里。这样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孩子逐渐获得独立阅读、独自感动、独立写作、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得朗读水平得以提高的,不是台上次数有限的锻炼,而是台下充分漫长的努力。是有了动机和欲望之后,独自进行的修习和磨练。
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指出和纠正错误是没有用的。要紧的是竭尽全力,让孩子对于美好的、有意义的事物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些看似难以克服的痼疾,真的可以不治而愈。因为在这样的时刻,孩子体会到了自己和世界、和美好事物是相通和融合为一的。当孩子全身心、全然放松地融于世界、融于美好事物的时候,因对环境戒备、隔膜、不信任而产生的种种痼疾,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化、消失。
给予完全的耐心,付出全部的努力——然后是等待,等待思维的苏醒。
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使孩子成为他自己。
篇二:书声琅琅的三年级
九月:一周,开始与朗读和持续默读
第一天
1、开学送给三位新生一本注音读物。书,与其说是送给孩子的不如说是送给他们父母“看”的,要想让他们尽快融入班级,尽快杨曾读书习惯,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
2、当孩子顽劣的时候,你一定会强迫他懂礼仪、做家务。那么,当孩子不想读书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实施强制手段,逼他读书吗?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啊!
3、要经常和任课老师沟通,不让孩子从一门课、一部分人开始变得油滑、混乱。更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恶劣表现,影响班级教学。 三次拥抱
1、孩子的离开,不仅是老师的不舍,也有孩子的不舍,但是他们不管到什么地方,都能是优秀的,那么我的心情也是很释然的,很自豪的。
2、孩子的双臂,紧紧搂着老师德脖子,同时,将头一动不动地伏在教师的肩上,这中间,谁也没有说话,只有楼下的雨声---沙沙,沙沙。
3、我相信,祝福和期待是一种生命的力量。我以为,此间表达的,并非一人、一家的祝福和期待。
4、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一周,开始于朗读和持续默读
1、全世界最好的准备学历测验的方法就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在床边读书给孩子听。如果孩子觉得这是个美好的经历,他们就会开始自己阅读。
2、在学生还小的时候,在教室里读书给孩子听,如果学生觉得这是个美好的经历,他们就可能喜欢上阅读---朗读。
3、为什有些孩子热衷于阅读,而有些孩子却完全不读呢?其实差异就在于站在教室前面的那个人---教师。几乎每一个热爱阅读的班级中,老师都定期地给学生们朗读。
4、吉姆﹒崔利斯的提醒甚得我心:持续默读的时间里,学生不需交换读物。此外,如同听音乐一样,教师在其他时间,根据课时宽裕程度、学生表现及课间调节的需要,给孩子讲绘本、朗读故事。 秋的味道
1、人在夏季会变笨。吉姆﹒崔利斯的话教师最有感受。由于父母对孩子学习重视程度的不同,漫长一个暑假下来,往往是好的更好,差的几乎把一学期里艰难收获的几个歪瓜裂枣又送还老师了。
2、对全班有益的做法是:开学伊始,就严丝合缝地抓紧、抓牢。学习、秩序、卫生一样都不放松---他们相互作用,他们是一个整体,他们共有一个严肃的名字叫“班风”。
有信念的小花
1、好风习习,书声琅琅;童音起处,神清气爽。
2、母语学习,讲究的是举一反三,忌讳的是打一口井。语文能力的获得,不该,也不可能全靠教材。对于薄弱孩子,教材收个五六成,加上只能混个“字儿熟、口儿顺”的日有所诵、手不释卷---东一点、西一点打些野食---几下里搂来,其收成,必定要比盯住教材死抠硬练可靠得多,也活泛、有趣得多。
“ 够不够”和“一对一”
1、对于孩子来说,单靠老师的引导是不够的,他们能否走上阅读的路,上路是迟是早,还要看各人根器的利钝,还要看各人父母重视的程度和付出的力度,说白了,是要看身为父母的,是否愿意、是否能够做到一对一地伴随和培养。
2、帮助孩子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的最好方式是与他一对一地相处,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3、改善有学习苦难的孩子的语言问题时发现,一对一教学对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特别有效。读故事给孩子听,并留意他们听故事时的反应,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所以,如果可能的话,家长最好给每个孩子单独读故事听。
4、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似乎缺乏学习的动机,想象力有限,注意力无法集中,而且对于遵循一些指导
也有困难。
5、家长往往以为教学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以为教师要求亲子共读,其实推卸责任。他们愿意做的,也只是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6、起始年段的付出,每一份都有回报;如果持之以恒,回报是无与伦比的美好和丰厚。
7、不扶自直的天才自然是有的,正如油盐不进的顽石也是有的,好在那都是百里挑一的个例—而教育所面对、所能发生作用的,永远是中等资质的大多数。
8、一周一两次,对于上等资质的孩子和智慧型的家长,这样的朗读,这样的苦口婆心,是火种。对于另一类家庭的另一类孩子,一周一两次的朗读,是诱使他们亲近阅读的唯一契机。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书笔记四 第一次习作
1、习作就是,把你做的、想的、看见的、听到的记下来就行了。
2、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写出来、自己用心琢磨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3、作文,是花朵,要多少丰沃的泥土,才能成就花朵的芬芳和美丽啊。
4、当孩子们把习作当做日记的时候,当日记成为孩子的心泉流淌的时候---写作,就行在了康庄大道。
珍贵的礼物
1、儿童背诵的重要性大家已经知道。相对于早就盛行的儿童读经,我更赞同背诵从童谣童诗开始。
2、低年级段、儿童识字原本不多,通过拼音来读诵,其目的,除了积累语言、接受艺术熏陶以外,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是在兴趣盎然的读背中,不知不觉,聚沙成塔地增加识字量,增强理解力及对语言的感受力。
3、课本之外的读诵,要想持久可行,就应当是不求甚解、简单清浅和充满童趣的。
4、我们所背的儿童诗很多来自台湾,其实儿童诗写起来并不难,只要我们有心:童心、耐心和发现美丽的“花心”。
5、当孩子健康快乐,他们就更有可能成为文化的传承人和创造者。
6、生长---发展,是继承的唯一途径。
7、生有不死精神,然后有不死的文化。文化为人而存在。
8、文化的衣衣在于使人幸福---绝不是其他。
篇三:《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后感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读《书声琅琅的三年级》有感 莒县一小 蒲洪娟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薛瑞萍,最早听到她的大名是《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老师,带领孩子们诗意地走在成长的路上。这次的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封面的一首小诗:
坚守品质标准,
恭敬美好事物。
让孩子看见,
让孩子听见,
让孩子只看见、
只听到美好文字的美好。
一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
这是一本以班级日志为主的书籍,里面记录了自己母语教学的点点滴滴,有朗读,有实录,也有薛老师的一些感悟,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对孩子的爱,对教育的爱。喜欢她书中那清新饱满的文字,那妙趣横生的朗读,那娓娓道来的表白,那斗智斗勇的狡黠,那“随
心所欲不逾矩”的潇洒,读完后更让我心生无限敬意和万千感慨。 从书中读出了她的平和与朴实,书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动人事迹,也没有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和我们许多语文老师一样的情怀,备课、上课、批作业、改试卷、和家长交流。读出了她的真实与自然,每一本班级日志记录的都是她在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读书课上的惊喜,语文课上的精彩,孩子们的习作,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一个最常态的、毫无修饰的小故事,读来都宛如温婉而纯净的小夜曲。更读出了她的执著与坚持、从容与淡定。她每天朗读给孩子们听,每天听孩子们朗读,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改变,哪怕是考试和排名。
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朗读的魅力,也懂得了朗读的意义,朗读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让孩子爱上阅读和朗读,能够让班级融为一个书香蕴藉的整体。朗读的意义还在于他本身,朗读时光的纯净,忘我的快乐,朗读的目的不是追求分数,而是在于帮孩子打开一扇幸福的大门。 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一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薛老师利用周一的早读专门来朗读和持续默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带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样的周一是令人期盼的。在这本书中,薛老师提到最多的就是白色的朗读和白色的倾听。对人发生深刻影响的阅读,从第二遍开始。因为读者只有摆脱了对情节的牵挂,才可以静心体味文字深处的东西,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话说,这叫白色的阅读。能够引诱孩子于不知不觉回味潜藏在文字内部的美好声音的深刻学习,也应当从第二遍的朗读的朗读和倾听开始。在第二遍,
孩子的注意力将不再被故事所牵引,随着朗读,他们亲切的忆起和重温的,是情节,更是文字和声音,这就叫白色的朗读和白色的倾听。所以她在孩子面前将《失落的一角》、《三打白骨精》读了又读,孩子的体会感受一次比一次深刻,他们也学习着将自己喜欢的文章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读,而这读的过程不就是对学生的文学熏陶吗? 只管读,只管读,只管读。读书要不求甚解,是这本书传递给我的信息,孩子在老师的朗读声中得到浸润,只有这样的浸润才能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书籍带给他的感受,书中看云反复强调,没有必要去分析故事的内容,让分析淡去,让孩子在纯净的朗读中会意、融合和感染,让他们的思维、感悟和交流在无声地进行。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书中给出的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的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如书中提到:每周抽出周一的早读专门用做朗读和持续默读,在之前要求老师和学生们事先精心挑选好自己要阅读的文章。薛老师建议所选的文章一定是短小精悍的、有一定内涵的儿童诗。开始早读了,首先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长度为五分钟左右的一篇课外短文。学生听老师朗读,不仅是听故事,也是在学老师的朗读。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持续地默读。相比之下,我们班早读都是采用学生齐读课本的方式,这种形式对于那些早已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的孩子来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承受着枯燥乏味的反复背诵。而薛老师的做法无疑给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天地,让他们在那广阔的阅读蓝天中,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在那广袤的阅读原野上,像骏马一样自由驰骋;在那深邃的得到阅读之海里,像鱼儿一样欢快的嬉戏。在这
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不仅愿意读、乐意读,更能从心底爱上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精神的洗涤。
其实我最欣赏的还是薛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每次朗读之后,孩子们的观点看法,老师的引导无不透露着智慧。而老师的这种从容平和,我相信是日不间断的书籍的熏陶,只有在书中不断的寻觅,才能透露出这种书香。想想我的学生,虽然平时也会要求他们多读书,但真正为学生朗读有几次呢?总想着抓紧时间赶进度,可这样一本教材能够教给学生的有多少呢?总是担心课堂上讲太多的故事会不会耽误教学进度,还有那些生字学生不会写,还有那些课文学生没背过,种种的担心让本该属于孩子们的沃土变得越来越贫瘠,而我还期待开出最美的花,可笑之极。
作为一名名师,薛老师并不刻意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让愿意表达的尽情表达,让愿意倾听的享受倾听,真实地成长着,因为缓慢,所以可靠;因为朴素,所以实在。在每一次的朗读交流中,老师与学生的思维的碰撞,如聊天一般,对其中的看法,孩子们尽情表达,如同在一片沃土中,一朵朵小花尽情绽放,教师置身其中,感受花的灿烂!
读书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我想以后无论孩子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总是让人受益匪浅的。孩子在年纪小的时候多读读背背,一时看起来也许不能让他们基础题做得更好,不能让他们阅读作文分数提高,但是,长远来看,总是有益的。尽管他们一时不能得到什么,但是当他们背着朗朗上口的儿歌、经典的段落时,
脸上所流露出来的快乐新奇是骗不了人的。
薛老师教语文的诀窍中既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也没有现代技术的手段,有的只是反反复复与书本的亲密接触,让孩子的目光在铅字里奔跑,让孩子的耳朵在书声中浸泡。不刻意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值得做的事情考也不理,必须做的事情不考也要做精做细,以平和、淡定、从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以豁达、淡泊的心态对待自己,就像她的网名“看云”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我愿意向薛老师学习,带着我班的孩子们,从读书开始,从诵读开始,这样一直读下去,一直诵下去。用这样一种方式让他们浮躁的心安定下来,并且通过这样的形式告诉他们,在课本之外,其实语文很大很大,世界也很大很大,这样的诵读、这样的心态,同样也能使我们看上去平淡的生活散发耀人的光彩。
篇四:让我们的课堂书声琅琅
让我们的课堂书声琅琅
【内容摘要】
众所周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
【关键词】
朗读 技巧 兴趣 能力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再三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把阅读的时间、过程、以及阅读的支配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但是现在,走进我们的校园,却很少能听得见学生那琅琅的读书声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师们不厌其烦的讲解和多如牛毛的作业。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广大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存有偏见。
毕竟没有哪次考试时会让学生现场朗读一段课文,所以现在学生真正用于朗读的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上,还不如多讲一道题,多进行一些练习呢。
二、学生朗读能力低下,积极性不高。
远的不说,就拿我现在任教的六一班来说吧!这个班共有31名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读起书来不是一味求快,就是四平八稳,毫无感情可言。因而,大多数孩子对阅读并无好感,早读时从他们身边走过,甚至很难听到他们读书的声音。
三、个别教师欠缺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似要求不高,但要想真正做到,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语音要正确,语调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处理得当,感情要要自然流露,不能娇揉造作,不简单呀!更何况我们语文还要指导学生做到这些,难呀!
话虽如此,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每一个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最起码的任务,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下面,我就把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拿来与各位同仁交流交流。
一、与时俱进,打破朗读无用的偏见。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就能帮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求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实践证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学起语文来会更加得心应手。因为学习语文,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如《五彩池》一文中有两个句子:“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地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月牙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和“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只要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就能在深刻体会五彩池的美丽与奇妙的同时,认识“有??有??有??”
与“有的??有的??有的??”这两个句式。
二、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首先,现行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绝大多数为新课文,文质兼美,语感鲜明,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可读性很强。我们只要稍加引导,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读文,了解文中所写内容的欲望。
其次,我们还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不断发现自身的点滴进步,从而树立朗读的信心。
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朗诵大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精心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齐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滥竽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指名读。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只是参与人数有限。
(3)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全班学生朗读,也可由小组长领着小组成员朗读。
(4)分角色朗读。这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朗读形式,如果教师再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学生朗读的兴致就更高了。
(5)接力读。可以师生接力读,也可以生生接力读。前者利于教师控制朗读的节奏,后者有利于增加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
(6)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事实证明,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重点段落。
(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体验朗读的快感。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说实话,笔者本人的朗读能力就很一般,更别提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了。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毫无作为。俗话说得好:不会可以学嘛!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周围有关朗读训练的书籍多不胜数,身边又有那么多有经验的同事,只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个有心人,用心去学,提高朗读能力并不是什么难事。
新课程标准一再呼唤语文教学重新回归到朗读上来。一堂语文课,如果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那就不是好的语文课。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设计,使朗读成为培养语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艺术创造,艺术享受,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
篇五:班诗的故事
“走进新教育实验”之五:案例:用童诗滋润孩子的童年——班诗的故事 雪野的《爱读书的树叶》想象丰富,语言质朴生动,通俗易懂,充满了童趣与天真。拟人化的语言与认真、勤奋学习的场景非常贴近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容易引发孩子的共鸣。三年级的孩子虽不乏学习的热情,但还缺乏认真、毅力与恒心,诗中小树叶的勤奋、执着的精神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勇往直前。所以我和我们班的孩子们一起对这首晨诵诗进行了改编,作为我们的班诗。
我们欣赏并改编《爱读书的树叶》的过程愿与大家分享。
(一)开启诗
明媚的阳光又掀开了新的一页,亲爱的孩子们啊,用你们最美妙的声音开启美好的一天吧!下面请全体起立,站姿挺拔,深呼吸,吐气,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精神饱满地走进今天的晨诵课。
今天的清晨,朝阳灿烂;
今天的我们,幸福平安。
让这个早晨,
因我们而歌唱,
因我们而舞蹈。
(二)复习诗。
全世界都在对你们微笑,太阳公公也来看你们了,他在对你们微笑呢!不信,你看! 我先展示关于太阳的图片,然后出示《太阳》这首诗歌。
太阳
天上的太阳,
被白云相中了,
织成了彩霞。
湖里的太阳,
被鱼儿相中了,
雕成了莲花。
心里的太阳,
被心灵相中了,
写成了诗歌。
请学生:(1)齐读。(2)分组读。(3)出示要求,男女分读。
精美的语言,描绘了默契之美,和谐之美,
(三)学新诗。
太阳公公出来了,透过清晨第一缕阳光,美丽的鲜花睁开了双眼,嫩绿的树叶伸展了双臂,你看他们多精神哪!
我出示关于树叶的图片。
思考:看到这些可爱的树叶,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新鲜的事物,真了不起,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和树叶读书吧! 出示《爱读书的树叶》。
爱读书的树叶
雪野
爱读书的树叶
捧着阳光读
一天一遍
读得兴奋满脸
爱读书的树叶
捧着月光读
一夜一遍
读得平平安安
一听说风老师来检查
每片树叶便
摇头晃脑
齐声朗读
我先范读,然后问大家:喜欢这首小诗吗?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自由读)
要求:放开声音,用自己最好听的声音,读准每个字、每个词。
A、指名读B、领读C、男女生交替读D、齐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孩子们对诗歌的兴趣,使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诗为伴,以诗为友,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
你们读的真不错!从你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你们对知识的渴望。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读起来吧!
我出示要求,配乐朗诵。
这是一首可爱的小诗,想象奇特,树叶都能认真读书,而且读得那么兴趣盎然。我们做为祖国的花朵更应当发奋努力。
这样,在对比与交流中激发孩子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学习热情,通过树叶爱读书,来激励孩子们读书学习的兴趣。
小树叶爱读书,还有谁也爱读书呢?那再想想,还有谁爱干什么?下面请你们四人小组商量商量,看看你们能不能仿写出一节小诗来?
学生仿写,换词,师生合作读。
其实呀,我们三一班的孩子们也特别爱看书,瞧!(孩子们的读书照)请大家全体起立,再读原诗。
最后,请同学们下课动脑筋思考,以你们喜欢的事物仿写一首小诗,读給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听,一定会很棒的。
结束语:
孩子们,我们新的一天在明媚的阳光和优美的诗歌中开启,带给我们温馨与快乐,在晨诵即将结束时,我祝愿孩子们每一天都生活快乐、幸福平安!
晨诵需要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晨诵是我们带给孩子一份珍贵的礼物,所以要让学生消除恐惧,带着一种安全感,真正地进入诗歌,体验诗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在生命的黎明让心灵在诗歌里得以自由舒展。《爱读书的树叶》比较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深受孩子们喜欢,朗朗上口,孩子们在情境交融中得到了心灵的升华,感受到了读诗的快乐。而我们班的班诗,在孩子们的仿写过程中脱颖而出,这是孩子们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验,是值得珍视的可贵尝试。让我们用童诗滋润孩子的心灵,还孩子一片诗意的天空。
附:龙源湖学校三一班班诗:
爱读书的孩子
三一班爱读书的孩子 ,
在明媚的春光里读 ,
一遍一遍,
读得如花灿烂。
三一班爱读书的孩子,
炎热的骄阳下读,
一遍一遍,
读得清风拂面。
三一班爱读书的孩子,
在凉爽的秋风中读,
一遍一遍,
读得悠闲自在。
三一班爱读书的孩子,
在洁白的冰雪中读,
一遍一遍,
读得坚强勇敢。
书页沙沙,
每一张都写满了故事。
书声琅琅,
每一天都与经典为侣。
三一班爱读书的孩子们啊,
让我们扬帆远航,遨游书海, 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人生传奇!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