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怀旧情结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23:43 作文素材
怀旧情结论文作文素材

篇一:本科毕业论文正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_便携式血压仪的人性化设计

学 院: _____

专 业: 工业设计________

姓 名: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 - 1 -

第二章 人性化设计概论 ................................................... - 2 -

2.1 人性化设计概述 .................................................. - 2 -

第三章 便携式血压仪人性化设计的意义 ..................................... - 4 -

3.1 人性化设计在便携式血压仪设计中的现实意义 ........................ - 4 -

3.2 人性化设计的特征 ................................................ - 4 -

第四章 便携式血压仪人性化设计的意义 ..................................... - 5 -

4.1人性化设计中“人”的特点分析 ..................................... - 5 -

4.2人性化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分析与运用 ............................... - 6 -

4.3便携式血压仪设计在美学上基础上的人性化设计 ....................... - 7 -

4.3.1便携式血压仪造型要素的人性化设计 ........................... - 8 -

4.3.2便携式血压仪色彩要素的人性化设计 ........................... - 8 -

4.3.3便携式血压仪材料要素的人性化设计 ........................... - 9 -

4.3.4便携式血压仪装饰的人性化设计 .............................. - 10 -

4.4便携式血压仪在功能上的人性化设计 ................................ - 10 -

4.5信息时代的便携式血压仪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 ........................ - 11 -

第五章 总结 ............................................................ - 12 - 谢辞 ................................................................... - 13 - 参考文献 ............................................................... - 14 -

第一章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在社会各种推动作用下,各种小型的医疗设备产品进入中国家庭,促使家庭医疗护理之风迅速兴起。便携式血压仪在满足家庭最基本的功能上,也日益显示出其人性化关怀设计,日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人性化的产品设计是指通过人性化的形态要素向消费者传达相关的信息,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求,同时也要满足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工业设计师在对便携式医疗设备进行设计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其影响的各种因素,只有将人性化的理念渗入到设计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做出令人感动的设计,才能真正肩负起工业设计师的使命。

第二章 人性化设计概论

2.1 人性化设计概述

产品的功能性发挥受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的制约,在上个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现代主义设计因其将产品的功能性设计列为设计中的衡量标准而使其逐渐成为设计界主流。直至上世纪50年代,各种设计思潮并起,新条件下人本主义思潮被赋予了新的现代含义,人性化设计在夹缝中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人性化设计(Humanity Design)的前身是人体工程学的出现和发展,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正处于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人性化的设计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渗透于生产生活的每个细节,提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质量。

2.2 人性化设计的理念

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产品人性化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产品都是为人设计,供人使用。对产品从使用、操作、安全、可靠、环境、心里感受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和构思,并从人的生理、心里需求进行分析研究,最终提出设计理论。

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就是要把人的感性要求和理性要求融合到产品设计中去,在设计过程中,使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相结合,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来满足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使产品的功能和形态、结构和外观、材料工艺等众多因素都能充分适应人的需求。人性化设计是真正体现对人心理层次的关怀、关心、尊重,同时也是时代潮流发展的趋势,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是

人与产品完美和谐的结合,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文明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

人性化的设计是更注重人的需求,体现的是对人性的尊重与关怀。

篇二:怀旧论文网络论文:浅谈“80后”网络集体怀旧

怀旧论文网络论文:浅谈“80后”网络集体怀旧

摘 要:“怀旧”是20世纪以来现代性视野下人们普遍

关注的事件之一。一般认为,“怀旧”总是发生在那些历尽

沧桑的老年人身上。但是在中国,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80

后们却开始怀旧了,这不免引起人们的诧异。本文结合电影

短片《老男孩》,从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转型以及“文化的集

体无意识”两个方面,阐述了80后集体怀旧的原因,揭示

“80后”的生存处境,探讨他们怀旧的意义。

关键词:怀旧;80后;《老男孩》;网络

“怀旧(也称为怀乡、乡愁等),英文的对应词是

nostalgia。从西文词源角度考察,nostalgia源于希腊语的

nostos和algianostos,是‘返回家园’之意。algia即痛

苦的状态,连起来便是指渴望回家之痛苦;后发展为病理学

用语,又指‘思乡病’,包含沮丧、抑郁,甚至倾向自毁等

情绪的疾病;及至近代,‘怀旧’的含义已逐渐远离医学等

应用范畴,指向个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趋势,被当作‘某种

人类疏离(estrangement)的基本状况’来谈论。”①“怀

旧”在进入20世纪中期之后就成为现代性视野下人们普遍

关注的事件之一。一般认为只有那些历尽沧桑的老年人才怀

旧,但在中国,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80后们却在网络上进

行了轰轰烈烈的怀旧,这不免引起人们的诧异。2010年10

月28日,电影短片《老男孩》在网上流行,仅上传5天就

有300万的点击率。在这种喧嚣中,有人说他们是“少年不

识愁滋味,欲说还休”, 80后们却认为自己是“识尽愁滋

味”,繁重的生活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起来,怀旧在所难免。

于是就不难理解,当1980年出生的肖央所导演的“11

度青春系列电影”的短片——《老男孩》的上映后,它能以

意想不到的传播速度席卷整个网络。“青春”、“梦想”引

发80们怀旧情绪集体爆发,“泪流满面”成为使用频率最

高的观影感受。短片以80后“小人物”——作为婚庆主持

的肖大宝和理发师的王小帅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他们过往的

青春和现在走向社会的艰辛。中学时代的他们心怀音乐梦,

参加艺术考试被刷下;多年后,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消息勾

起了埋藏在他们内心的渴望。他们借着“欢乐男生”选秀的

节目,重新阐释了自己的梦想。虽然最后只止步于50强,

但他们的这一经历和为梦想而做的努力意义重大。也正因为

此才让众多的80后网友们动容。这种集体性怀旧,也伴随

着《小芳》《水手》《星星点灯》《billie jean》等的老歌,

引起了80后的强烈共鸣。

一、80后网络集体怀旧的缘由

80后们为什么对各种各样的怀旧浪潮反应如此强烈?

大众媒体有各种说法,其中“压力大”是一个公认的原因。

但具体说来,可以从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转型以及文化的集体

无意识两方面来阐述。

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转型,

使得怀旧的风气得以生长。

中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成为怀旧倾向发展的最强动

力。市场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为原则的,它涉及到利益的重新

分配,人们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同时,整个

社会的心理和风尚也都发生了变迁。原来那种理想主义、集

体主义、精神至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被一些人怀疑和

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主义、个人主义、世俗主义、物质

主义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当然,在国家发生重

大灾难的时刻,这些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会发生作用。但灾难

过后,又恢复到后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80后早期的

学校教育大不相同。当时赖宁、雷锋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可

想而知,这一切在80后们的内心冲突是剧烈的。新旧观念、

新旧生活方式、新旧价值观的冲突等等都是来不及思考的。

80后作家九夜茴的长篇小说《匆匆那年》的“引”当中有一

段很精彩的话:“觉得我们可能是挺特殊的一代。这种特殊

不是说多值得炫耀,而是某种介于年代历史命运之间的特

色。我们在贫与富的边界上走过,在自由与约束的边界上走

过,在纯良与邪恶的边界上走过,在闭塞与开放的边界上走

过,在金钱与财富的边界上走过,在道德与道义的边界上走

过,在世纪与时代的边界上走过。”②的确,80后经历两

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原来的东西还没来得及好好消化就被新

的东西所取代,而这两者之间的距离那么大,甚至是相对立

相矛盾的。就这样,整整一代人就这样被夹在两个时代中间,

他们失去了理解自己的力量,没有价值标准,没有安全感,

得不到任何认可。过多的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灵过早的疲惫

了,这时怀旧不失为一种寻找自我的好方法。

进入21世纪,大学不断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现在也

已经变成了大众的普及教育。这就使得身为大学生甚至研究

生的80后们没有了任何优越感。《老男孩》里虽然显示了中

国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增长的数字,但也有惊人的大学生未就

业人数以及房价的飙升。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新世纪的第一个

十年里社会的变革以及80后们所面临的生存环境的巨大压

力,正是这些压力过早地吞噬了年轻的80后们的青春。如

今的80后们与房奴、孩奴、裸婚等社会现象新名词联系在

一起。

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记忆不光是过去时

间在我们脑里打下的印记;它是一个看护人,守护着那些对

我们最深切的希望和最深切的恐惧、有意义的时刻。”③

我们可以在过去中自由地选择,选择希望沉浸其中的各个时

期,此时似乎过往的一切都是好的,有诗意的,值得留恋的,

而现实是剥夺

怀旧情结论文

了诗意的,令人不满的。它无法和美好的过往

相抗衡。

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当今社会工作上的压力、物价上涨、

住房问题等,80后通过怀旧,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而且这

种不满的相似性竟然是如此地一致。“记忆的相似性只是兴

趣与思想是同体的一个外在表现,并不是因为几个记忆彼此

相似,它们才被共同的记忆记起,而是由于同一群体对他们

感兴趣,能够同时回忆起它们,所以他们才彼此相似”。

④怀旧带来的一种想象,让我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种被认同

的状态下,这种状态使得80后们找到了共鸣,他们集体性

地怀旧表现了他们想借助于童年的想象和青春的记忆来对

抗这种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剧烈转型。

其次,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成了一种“文化集体无意

识”,是80后们怀旧的心理基础。

在文化人类学的实例考察中,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认为在无意识心理中不仅有个人自

童年起的经验,而且积存着许多原始的、祖先的经验,种族

一记忆或集体无意识是潜藏在个人心底深处的超个人的内

容,原始意象或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主要由那

些被抑制的和被遗忘的心理素材所构成,它们在神话和宗教

中得到最明显的表现。如果说个体记忆是个体“怀旧”的心

理本质因素,“集体无意识原型”就是集体和民族“怀旧”

的心理本质。

对于中国文化“怀旧”原生态来说,可以上溯到远古。

中国人对祖宗有一种半宗教式的敬畏,所以对祖先的景仰乃

篇三:论文初稿

铅华洗尽 似水流年

——析李碧华《胭脂扣》的女性意识和怀旧情结

摘要:李碧华是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香港文坛上作品最畅销的作家之一,被誉为“香港奇情才女”。《胭脂扣》被称为她女性意识觉醒之作。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女性爱情观的分析和对旧时香港的回忆来探究李碧华的女性意识、怀旧情结以及写作特色。

关键字:女性意识;怀旧情结;传奇性叙事

李碧华,广东台山人,生于香港。是上个世纪末至20世纪香港文坛上作品最畅销的作家之一,被誉为“天下言情第一人”“香港奇情才女”“文妖”。她所的代表作品有《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等这些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后,在影坛上盛极一时,好评如潮,赢得了巨大的市场卖点。作为香港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位奇情才女,她在香港文学乃至整个华文文学界,都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她文风诡异、冷峻、别具一格,清丽而又不拘常理。她擅长写情,但又不止言情。评论界认为:“李碧华的小说并不是一般的纯言情小说,它们有比爱情更丰富的内涵,在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面上所给人的思考,是一般言情小说所不能比的”[1]她的传奇性的叙述方式,也使整部作品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小说《胭脂扣》是她的成名作,充分显示出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艺术风格的趋于成熟。小说叙述了一个“誓言化作烟云字,痴心枉倾注”的人鬼殊途的凄美爱情故事。作品的女主角虽为娼妓,但是却表现了痴情女主角对爱的极度渴望和坚定,让我们不再冷嗤娼妓无情。作者以传奇性的叙述方式,从自身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表达了强烈的女性意识。本文将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爱情观和对往昔香港的回忆来探究李碧华的女性意识、怀旧情结以及写作特色。

《胭脂扣》所写故事开始于八十年代的香港。在一家报馆女鬼如花出现在它的广告部,于是她认识了报馆的袁永定,以及袁永定的女友凌楚娟,并在袁、凌二人的帮助下,开始了自己寻人的历程。五十年前的倚红楼红牌阿姑和富家子弟陈十二少倾心相爱,一个是“花运正红,颠倒众生”的红牌阿姑,一个是“眉目英挺,细致温文”的南北行三间中药海味铺少东陈十二少,二人于彼时彼地郎才女貌一见钟情致命相逢。从此开始了他们抵死缠绵的爱情之旅。因为身份悬殊,他们的爱情遭到了陈家的极力反对,十二少不惜一切离家出走,跟如花在摆花街另筑“爱巢”。但是,阔少和妓女之间这种无法逾越的身份差距是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的。即使他们的爱是出自真心也难逃厄运,难为世俗道德观念所容。“如花的惆怅,便是封建时代的家长,自视清白人家,祖宗三代,有纳妾之风,无容青楼妓女入宫之例” [2]一切便如水中花,镜中月。于是当爱情又遭遇残酷的现实,生计无路时,终于贫贱夫妻百事哀,且“又不敢捱穷”落魄的十二少,心灰意冷,深染烟霞癖,借吞云吐雾来忘忧。阔少终于尝到为爱付出沉重代价的苦涩滋味,牺牲了自己锦衣玉食,风流潇洒的生活,他变得什么都不是了。于是爱情不过是飘渺绮梦,“两个人,不知如何,化成一堆粉,化不成像样的汤圆一样,终不能团圆” [3]最终走上一起吞鸦片的殉情之路,并约好“三八七七”作为他们日后投胎相认的密码。可惜这一切未能为他们“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爱情画上圆满的句号,生不能同衾,死亦不能同穴。“名妓痴缠,一顿烟霞永诀;阔少梦醒,安眠药散偷生”如花在地府苦苦等不到十二少,便以减寿的代价来到阳间寻找十二少,最终在袁、凌的帮助下在片场找到了一辈子饱受心灵折磨已变得丑陋龌龊的十二少。昔日爱情浪漫已不复存在,这让如花大失所望,也明白“拼了一条命,什么都换不到”“从此擦身而过,一切擦身而过”。最终无可留恋,飘然而归。这是一个消解了爱情的凄美爱情故事,李碧华在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流露了爱之深、恨之

切的刻骨铭心。她通过一个女鬼对爱情的坚贞来对比当代的一些年轻人爱情的苍白的摇摆不定,以此表达自己独特的女性意识。

在西方男权文化传统中,人类的女性始祖夏娃受到蛇的蛊惑后吃下了禁果,又让人类的始祖亚当也吃下智慧之果,使得人类最终被逐出伊甸园,并且背负原罪。在这个故事中,女性是惹是生非的灾星,她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她自身容易受到撒旦的诱惑,容易走上邪恶之路;二是她对男性富有影响力,能够使得无辜的人走上歧途。无独有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度凝练概括为一个“色”,即以长相蛊惑人心,而这一类以风月场的女人最为典型,这类女人都是背负原罪的,并一直为此付出代价的。李碧华看到了这类女性,并将这类女性形象作为自己刻画和表达女性意识的主体。她自己也曾说过:“我觉得好女人只有一种姿态—通常是很柔顺的样子,坏女人有很多面的,她可以阴柔,也可以讨巧??探讨她们复杂的心理,这

[4]过程本身就像推理剧,案中有案。”李碧华试图以这种“坏女人”的形象

的变形来颠覆男性眼中欲望化的形象。她笔下的女性并非大奸大恶、十恶不赦之流,只是不符合封建传统贤良淑德的女性品德的要求而被迫被纳入到“坏女人”的行列。有人评论李碧华笔下女性形象是“自由穿梭在现实与灵界的精灵” 。[5]她的作品多以女人为主角,探讨女人、爱情与命运的奇妙关系。《胭脂扣》中的两位女主角如花和凌楚娟分别代表了传统女性意识和现代女性意识。通过这两位女性爱情观的对比,彰显了作为香港当代女作家对女性自身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女主角如花虽为塘西倚红楼娼妓,最遵守着“虽身为河下人,亦有大方礼仪” 她温婉冷艳,资质美丽,不仅有情,而且痴情敢于不顾一切追求爱情。妓院历来就是一个研究两性的绝佳场所。在这里,男人与女人之间纯粹是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女性是最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没有作为女性的主体地位。昔日她是阿姑,他是恩客,是一开始就注定的悲剧。本来他们逢场作戏,不想却弄假成真。这样的爱情在上个世纪初中国典型的

家族社会中是断然不可接受的。身份和地位的悬殊注定了这就是一场悲剧爱情。可如花依旧飞蛾扑火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游戏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父权夫权的统治下,女人没有话语,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娼妓更是男人的附庸。不管她们曾有过多么艳治的生命,都无可避免的被历史的尘埃无情的湮灭,她们的生命轨迹注定无人关注、无人怜惜同情。如花的妓女身份注定要和命运做一番殊死搏斗。如花的抗争,开始带着宿命,依然指望依附于父权夫权社会的接纳。她说:“女人命好的,一生跟一个男人;命不好的,便跟很多个男人。”她自是渴望十二少会是那最后一个男人,所以大家在安分守己的扮演各自角色的时候,她妄图摆脱从前。她推拒其他的客人,她希冀嫁入豪门。所以她是十足的家人模样去拜见十二少的母亲,却遭受陈老太拿出掘头扫把特殊“礼遇”,她想为自己争取一个机会,却听陈老太提起了乳前龙井的讽刺;她满心的忍耐期待陈老太的改观,却见陈老太拿出了与十二少定亲女子淑贤做的衣服料子,请她帮着比试,如花自此方才彻底明白,要想让大户人家接纳妓女出身的媳妇儿根本是痴人说梦。这一幕彻底道出了妓女的心酸,述说了当时社会女性的无权、无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艰难处境。

如花虽然悲情但绝不悲观,因此即使此番会见遭受莫大的屈辱,她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爱情。他让十二少摆脱家庭,学会独立;她以情感、鸦片 ,妄图将十二少留在身边;她在十二少的酒中放下安眠药,不让十二少有后退的余地,好与他殉情以待来生再续前缘。李碧华说:“最强的女人会最弱,最弱的女人最强。女人就像一颗泪珠,从来不痛,却禁不住一阵风,一点点灰尘叫它流泪,遇上酷热严寒竟不畏惧。”[6]如花即是这样一个烈性女子,聪慧而毒辣,她不甘于命运的摆布,试图以自己的抗争来换取期待的爱情。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天长地久的相守。当一切争取都变的毫无意义的时候,如花最终决定两个人吞鸦片共赴黄泉,如花的死是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父权夫权制度的绝望和反抗。如花选择自杀,不是成全爱

情,而是拯救命运。她甚至清楚作为公子哥的十二少无法承担改变命运的重责,她甚至不能确信他是否真的爱她。“如果他有一点真心,便死于殉情;如果掉头他去,也死于被杀。这是一场心理上的豪赌”。[7]如花此时成为一个反抗者的形象,企图用一场豪赌实现对父权制的颠覆。如花最终失败了,因为十二少的落荒而逃。但如花又没有真的败,作者又让痴情的女鬼重返人间,不惜折寿来换取还阳十天追寻前世的姻缘,但最终她看到了一个苟活于世的糟老头。她却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永恒。如花的爱情是一种误解,最终是指向虚无和幻灭的,但如花的自杀是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生命的主动权,是打破了男权意识的认识模式,获得了生命意义上的永恒。作者笔下的如花,具备了传统的女性道德,符合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审美要求,表达的作者对女性传统美德的认同。但如花对宿命的反抗,体现了作者传统的女性意识:即主张以永恒的爱情观和传统美德,寻找女性所有美好的人性,以来反思现代女性的精神内核。

与如花的爱情构成鲜明对比的是80年代香港袁永定和凌楚娟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故事不同于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情,如花的爱情是李碧华构筑的理想的爱情,写了一个天长地久的神话。李碧华说:“我没有我笔下的女主角痴情。我和现代许多现代人一样对感情比较疏离,觉得爱情只有今天,没有明天。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足够的信心去相信,爱情是可以天长地久的。但是我想每个人向往天长地久的爱情,也许因为得不到,就说算了,暂时拥有也好,这未尝不是一种自欺欺人。另一方面,对我来说,写小说也好,写剧本也好,都是将心中的梦想实现。于是我写了天长地久的感情,

[8]写了如花这样的女子。”与如花天长地久的爱情相比,袁、凌二人的故事

显得更加真切自然。凌楚娟是典型的现代洒脱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体现的是现代女性意识。她对婚姻并不热衷,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也不像如花要依附于十二少,十二少要依附于家庭,但袁、凌二人都具有明显的主体性意识,凌楚娟没有如花痴情,也不会像如花用尽心思,曲意逢迎;相

篇四:论文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

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悲剧意识的形成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和时风的熏染,她出身豪门,她的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祖父张佩伦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可到了她父母这一代,家庭已完全败落,父母离异。成年后,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使她本已悲凉的心境遭受了更惨重的打击,不幸的家庭和失败的婚姻使她体会到了孤独和凄凉,旧时代的没落,更使她形成了对世事的否定情绪,孤独与寂寞成为她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她从人性、人生和婚姻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她的作品始终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氛围,作品中的人物都生活在孤寂的阴影里,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也没有“爱”,即使在爱的名目下走到一起的男女,那“爱”字也是着了不少杂色的。他们的人生无奈、无助、无望。

关键词:张爱玲 悲剧意识 人性 人生 苍凉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

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别高,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张爱玲(1)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

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爱玲也是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才女,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

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这就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使她对人生既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但更多的是悲剧意义上的洞察——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式的感伤与彻悟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基调。“一树梨花千首诗”。正如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也许一千个读者便能说出一千个不同的张爱玲来。近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可谓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各执其词,但亦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对张爱玲在小说里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的认同。

一、生活背景铸成张爱玲小说的悲情基调

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伦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

物,任李鸿章的幕僚,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但这一显赫的身份并未给她带来任何好处。那曾经煊赫、繁华的门庭,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仅是“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阴凉”。祖父的煊赫荫遮不了父辈的衰落,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性格上则是暴戾乖张。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且清丽孤傲的新派女性。旧习气与西洋文化格格不入,这种水火不容导致最后的不和,直至离婚。这使得张爱玲的童年分裂为两个世界,母亲的世界——洋派、光明、温暖而富足,母亲成了身处幽暗地她拼将全力抓住的一缕阳光,在母亲那里她得到了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熏陶,但母亲那有着许多清规戒律的洋房也培育张爱玲的内倾性格;父亲的世界——腐朽、黑暗、冷漠而寂寥,“整个儿都是懒洋洋灰扑扑,缭绕在鸦片的云雾里”,父亲另娶了太太,这更使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在一次糟糕的讲演中,后母动手打张爱玲,她给予防卫便遭到了父亲的毒打囚禁达半年之久,,连生病也不能请医生,只能躺在床上想着那蓝色的月光,体味着颜色的杀机,

时间的苍凉和生命的暗淡,幻想着逃脱计划,像基督山伯爵、三剑客一样,最后,张爱玲在一个隆冬的夜晚,从那充满腐败气味的旧家庭逃走,并再也没回去过。这一切都成了下意识的一部分背景。“张爱玲因了家庭中的不幸,使她成为一个十分沉默的人,不说话,懒惰,不交朋友,不活动,精神长期萎靡不振”(2)。但出走后的世界的激烈冲撞使她茫然,使得她不由的留恋起缩在昔日繁华影子里的张公馆,“怅惘自己黄金时代的遗失”,这在她不少文章里有着情不自禁的流露。没落的阶级不可避免的被抛弃了,眼看着自己高贵的家族如何在这个急剧裂变的社会中瓦解颓败,张爱玲便有种被抛弃感,有种失去精神家园的孤独感和自怜感,没落的氛围紧紧裹挟着她,怀旧与颓废的情调深深的烙在她心的深处。种种的不幸,使得张爱玲变得敏感,沉静,庄重而忧郁,过早地接触了社会,认识人生,这使她产生出对人生的否定情绪和浓郁的悲观气质,她的第一部习作——七岁时所写的小说——便是一个悲剧故事,这也使得她从此珍惜人世间一切可品尝到的舒适,并在品尝的同时仍抹不掉心底深处的悲哀。

张爱玲所处的是朝不保夕的时代,在香港大学三年级的时候,香

港战争爆发,虽然她经受过家事变迁,人情冷暖,对周遭的破坏和死亡漠然,虽然她对战争有个精彩的譬喻:“像一个人坐在硬凳子上打瞌睡,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在炮火中也仅仅担心是否能看完《官场现形记》,但枪声、炮火给她的刺激却是空前的,战争的恐怖已深深渗入她的骨子里,战争给了她幻灭、虚无和绝望。十八天的围城经历,她用冷眼观察乱世中的人生,此时的人生生命变得很淡,“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无牵无挂的空虚和绝望。”文明的末世感成了她抹不去的惘惘的威胁,时代的动荡让她隐隐有了末日的恐惧,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

大的破坏的要求。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这也使她喊出了“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二、人性探索彰示张爱玲小说的悲景浓色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张爱玲说,“写斗争,

写壮烈,虽给人‘兴奋’,给人‘力’,但没有美,‘缺乏人性’,也不能给人启示,写出来也不能成为好作品。”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在兽欲、生物性、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

人性变的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

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的“靠不住”。张

爱玲笔下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子哥儿、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便是赤赤裸裸的虚伪,“爬满了虱子”。

《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事业成功,提拔兄弟,

办公认真,热心待友,侍奉母亲,“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他先后爱过两个姑娘,玫瑰是个混血姑娘,振保爱她,“她和振保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是天真,她和谁都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有点疯疯傻傻”,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是很普遍,到中国就行不通,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后来,振保又同朋友的妻子娇蕊恋上了,对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