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武汉与长江中游城市群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13:07 体裁作文
武汉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体裁作文

篇一:武汉应如何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

武汉应如何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

摘 要:2013年2月23日,长江中游的主要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在武汉经过商议,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战略合作协议》(武汉共识),将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即致力于成为新时期我国内生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高点、引领点和集聚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以及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下,中部城市群应该积极争取政策优惠,逐渐增强自身各方面的实力,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往来,发挥城市群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本文将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代表城市--武汉作为分析对象,从交通、区位、金融、生态建设等几个角度来探讨中部城市应该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增长。

关键词:武汉;长江中游城市圈;城市群效应;经济增长

一、城市群效应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概述

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随着人类社会城镇化的发展,形成一个个聚居的城市,而城市之间又相互建立联系。随着规模的扩大,这些单个的城市便倾向于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群。城市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包括经济联系、产业分工与合作,以及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相互影响。城市群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大量的集聚产生经济的规模效应,通过分工进行优势互补,带动整个区域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和飞速增长。

当前,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已经成为我国快速发展的三个城市群,其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7.8%,9.6%和10%。我国这三个规模最大的城市群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极”,其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飞跃式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就我国经济增长点的地域来看,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政策优惠方面的待遇也存在明显差别。长江中游城市群,也称为“中三角”,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的新的经济区,于2013年年初在武汉达成的《武汉共识》中,合肥也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因此,初步形成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等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新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有着其天然的优势,致力于成为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而武汉作为发展速度较快的核心城市,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发挥的核心作用

武汉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城市前列,GDP居中部城市首位。2011年,武汉GDP已经达到6756亿元,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五位。另外,武汉由于雄厚

的科教实力、大量的人才资源汇集,交通枢纽地位以及国家战略项目的实施,这些都使武汉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为了发挥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发挥自身各方面的先天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位于承东启西、承南起北的中心位置,为“九省通衢”之地;从交通条件来看,武汉为京广线沿江线的枢纽位置,又有多条高速公路,现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高等级公路主枢纽。从航运条件看,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是我国主要的航运中心和深水码头。从产业基础上看,武汉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武汉的制造业在企业数量、资产规模和就业人数等指标上在全省占重要地位,具有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从人才科教方面来看,武汉城市圈拥有很多一流的高校,拥有中部地区的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人才与智力资源的聚集,为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武汉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商业方面来看,武汉拥有近百年来才形成的江汉北路商品贸易物流中心,强大的聚散功能和辐射功能使武汉成为全国性商业贸易中心。武汉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很多其他省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初步具备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武汉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以周边城市为依托,促进自身的崛起。

(二)与市外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在市内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

交通是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最直接的方式。在省内,建立城际铁路,加强武汉城市圈之间的联系是必要而且迫切的。目前,武汉经鄂州至黄石、咸宁、黄冈、孝感4条城际铁路已经开始动工,力求达到“半小时城市圈”的目的。另外,天河机场至黄陂城际铁路,武汉至仙桃、潜江、天门等地的城际铁路都将分批开建。而在省外,四个省会城市要加强对接和交流,也必须重视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目前,武汉已有到长沙的高铁,必须尽快开始建设武汉至九江等多条的城际铁路以及武汉至合肥的高铁,构建四市互达2小时经济圈。我们不仅可以在城际铁路建设方面改善相互之间的交通条件,由于四省会城市都临江和湖泊,因此,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湘江、汉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流域等航道,对其进行整治和疏通,形成长江中游航运网络。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不仅有利于缩短各省会城市之间的往来时间,加强相互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四省市旅游业的发展。

对于市内建设,由于武汉的地理面积广,人口密集,且正处于城市化建设阶段,每天面临着很多工程同时开工,因此,做好城市规划,对于缓解市内交通拥堵,促进工程项目的高效有序运转至关重要。首先,我们要对城市的规模、职能、性质、定位有一个宏观和整体的把握,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利益,尽量创造开放灵活的空间,并加入城市文化元素,凸显城市特色。目前,武汉市正在进行轻轨线以及地铁轨道交通建设,以达到和多路公交线相辅相成的目的。我们需要对每一条线路悉心设计,扬长避短。

篇二: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也称“中三角”或“中四角”,是以中国内陆最大城市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下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向东向南分别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1]武汉距长沙300公里、距合肥320公里、距南昌260公里,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平坦的地势相比,中三角间山水相阻,地形复杂,面积却为世界之最,是长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2-3]

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城的合作发展,将使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与前途更明朗。 目录

1基本简介

2主要特征

3旅游联系

4发展趋势

城市群“扩容”

3小时商圈

5大幕开启

6发展定位

优势

第三产业

1基本简介

长江中游城市群即“中三角”或“中四角”,是以中国内陆最大城市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3-4]以武汉城市圈、环洞庭湖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

武汉市

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中三角”包括湖北武汉城市圈(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株洲、湘潭、衡阳、娄底)、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抚州、宜春、吉安)和江淮城市群(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六安、淮南、蚌埠)。

随着武汉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武汉东西有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广铁路,经济实力和辐射影响力都很强。长沙是千万级航空俱乐部之一,弥补长江中下游其他城市的劣势,文化、动漫、重工比较发达,交通运输有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台湾到重庆(亚欧铁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产业具有相当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 2012年12月底,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江西九江主持召开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谈到长江中游城市群,他对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负责人说,把安徽纳进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初是湘鄂赣三省联手谋求全国区域发展新增长极,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等合作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又称“中三角”。

2012年,湘鄂赣携手,“中三角”起航。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传江说,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纳入国家战略,才能更好打破本位主义、条条块块,实现共同快速发展。 2012年2月,湘赣鄂三省负责人首次会商共谋“中三角”.2013年,三省携手深化为四省共襄,“长江中游城市群”从呼之欲出到瓜熟蒂落,一个新经济地理概念水到渠成。2013年3月,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省会城市达成 《武汉共识》,将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 “第四极”。

按照 《武汉共识》,四省会城市将在九个层面深入开展协作,包括:共同谋划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自主创新、转型发展合作,推进工业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内需发展和区域开放市场体系建设,共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区,共建共享社会保险平台。

与此同时,四省会城市交通、科技、商务、卫生等11个部门也分别签署协议,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科技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鼓励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创业资本等科技要素流动,建立医疗服务共享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跨市结算等。

2主要特征

★四极四圈四核

长江中游城市-武汉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四个特大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合肥,呈“品”字型分布,分别为四省的省会和中心城市,是四个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和“核心力量”(是为“四核”);并以四核为心形成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南昌都市圈、皖江都市圈共四大都市圈(是为“四圈”);四大都市圈,在各省的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在60%以上,是带动周边地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是推动四省经济的发动机和“中部崛起”的增长极(是为“四极”)。 ★主轴成环,城市同带

以武汉--岳阳--长沙--南昌--九江--武汉--合肥之间的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部分长江水道构成横跨湘鄂赣皖四省的“环形”快速通道,成为四省生产力布局、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主轴;沿轴分布有18个大中型城市和13个县级市(核心城市50公里半径内市、区、县级市计算在内),形成狭长形环状城市密集条带,其物理地理空间呈“条带成环,沿麓分布”的特征(世界5大城市群有三个具“沿岸”特征)。

★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城市圈、城市带和城市群,沿以幕阜山脉、九岭山脉为中心的山麓及外沿分布,城市群和位于其间的山岳森林景区(城市后花园),二者巧夺天工、举世无双的组合,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3旅游联系

由湖北省旅游局主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城市旅游局共同承办的“美丽中三角,我的家乡我的城”在2013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武汉举行。在启动仪式上,四个省会城市首次联手推出“美丽中三角,我的家乡我的城”旅游优惠联票,并登陆携程网同步发售,推动“中三角”旅游“一体化”迈向实质操作阶段,武汉市市,长沙、南昌、合肥等城市政府相关领导和中三角四省会城市旅游局长出席了活动。中三角四省会城市旅游企业代表及来自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城的高校学生代表及市民游客共2000多人参加了活动。

四城市将联手推出“美丽中三角,我的家乡我的城”旅游优惠联票。联票涵盖了武汉的黄鹤楼景区与武汉欢乐谷景区,长沙的天心阁景区与生态动物园景区,南昌的滕王阁景区与凤凰

沟景区,合肥的三河古镇景区与岱山湖风景区,所有景区门票优惠将不低于八折。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市在武汉宣布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合作组织,力争5年内打造区域无障碍旅游区。据介绍,四城市旅游发展合作组织将鼓励各城市间相互开放、共享旅游市场,整合推出特色旅游线路。

江西省近70家公共博物馆、历史名人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育场馆对公民免费开放;5A级景区鹰潭龙龙虎山、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和全省35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对游客实行不同程度的门票优惠。记者了解到,全省总共推出了120条旅游惠民措施,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九江富华山、景德镇中国瓷园和赣州客家文化城对所有游客免费开放;针对贫困家庭、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和老年人、学生等特殊群体加大优惠力度,将旅游惠民做实做透。

湖北省各地在5月19日当天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武汉市在当天组织旅游企业走进社区开展旅游公益宣传,在黄陂区同期举办了2013国际旅游小姐中国总决赛,为市民增添

相关景区

了节日的喜庆;宜昌市以“爱旅游、爱生活、爱上宜昌”为主题,在推出了“宜昌市三峡旅游景区年卡”惠民工程,为第四届中国长江三峡旅游节造势;十堰市以“情定旅游日,美丽茅箭游”为主题,,武当山景区在5月19日当天针对所有游客推出门票半价优惠;神农架林区在城区组织了盛大腰鼓队巡游活动,林区各大景点当天针对本地居民实行门票全免优惠;咸宁市通过宣传册、展板向市民宣传旅游法规知识,提供旅游一卡通办理服务,市民只需花费100元就能办理咸宁“旅游一卡通”,一年内享受免费畅游咸宁各大景区,半价泡咸宁温泉,购物折上折等优惠??

“中国旅游日”的设立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健康的广泛认同;也体现了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旅游生活的新期待。[5]

4发展趋势

城市群“扩容”

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进一步加快统一市场建设,消除区域间的贸易壁垒,各省大城市实力过分集中,中小城市发展滞后,应整合现有资源,将现有长江中游城市群“扩容”。在鄂湘赣三省现有城市群的基础上,把属于长江中游的多个城市吸纳进去,“扩容”后整合成长江中游城市群。

3小时商圈

武汉是国家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具有相对完整成熟的产业体系。以武汉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以光电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沿长江的“宜昌--武汉--黄石”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沿汉江的“十堰--襄阳--武汉”汽车工业走廊,其经济实力、产业规模、科技水平、发展前景等都较为突出。而长沙、株洲、湘潭是湖南的“金三角”,地方财政收入约占2/5;沿京九铁路布局的昌九工业走廊,包括7个省级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江西省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引进外资的主要平台。上述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通勤距离基本上都在3小时车程内,无论是从经济规模、产业规模还是交通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打造3小时都市圈的条件。[6]

5大幕开启

2012年2月10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中国

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部委和科研院所的领导和学者,以及由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领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就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并达成高度共识。这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从构想、探索,进入全面启动和具体实践新阶段。[7]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发来贺信,对三省协商机制的建立和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出席会议并讲话。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主持会议并讲话。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鹿心社,湖南省副省长韩永文等出席会议并分别发表讲话。

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之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

九江会议凝聚共识:中部地区、长江流域,突破之地。

比较发展要素,长江中游得中独厚。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湘赣鄂皖成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丰富的水资源,密集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让这片土地潜力无穷。

展望经济走势,我国沿江发展正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区域开放开发由“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江沿海并重”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条件成为中国经济主轴的新亮点。 分析国土开发格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长江中游地区确定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她将承担“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增长极”的使命。“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三角进入国家战略视野。

湘赣鄂皖,共铸第四极

看经济总量,长江中游城市群覆盖区域近44万平方公里,包括40个市,人口约1.6亿。湖北、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双双迈上两万亿元台阶,江西跨过万亿元大关,安徽达到1.7万亿元,四省全部进入“万亿俱乐部”。

看发展速度,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四省依然保持2位数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增幅高3至4个百分点。

改革来自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打破不合理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培育建立大市场,连接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统一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三角的系列改革将为国家新一轮改革探路。

看湖南,铁拳治理湘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联合产权交易平台等十大重点改革,探索发行湘江治理债券,改革推动绿色崛起。

看江西,简政放权,开放搞活,提高收入??十多项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彰显政府攻坚克难的决心。

看湖北,鄂州城乡一体化改革、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在全国省域范围内实行绿色电力调度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看安徽,持续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启动建设宿州等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148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54.7%。

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江淮城市群,连点成线,串珠为盘.

如果说,世界潜力最大的市场在中国;那么,中国市场连接的最大枢纽则非长江中游地区莫属。

湖北,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相交融汇的中心节点,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

湖南,北依洞庭通江达海,是沿海通达内陆的关口和内陆毗邻沿海的前沿。

江西,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为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的腹地。

安徽,位于长江下游,拥江近海,位于华东地区腹地,与江苏、浙江、山东等相邻。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发展方式从外需拉动为主转向内需拉动为主。

加快推进“中三角”,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魏后凯讲了5个“有利于”。其中两个是,“支撑全国经济稳定发展”、“扩大内需”。

湖北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提出:“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

英国《金融时报》在题为《中国“中部崛起”正当时》的评论中说:中国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表明,通过满足国内钢铁、水泥、化学制品、电力以及其他投资品的需求,中国有足够大的经济增长空间。

6发展定位

按照2010年12月国务院审批的《全国主题功能区规划》,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地区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方向和定位的具体表述为: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增长极。

在国家职能部门的具体规划中,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已被列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发展区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国家发改委规划的全国七大经济核心区中,中部沿江地区排在第四位。在建设部对全国八都市圈设想中,中部沿江地区都市圈也居第四位。 优势

首先,从位置上看,武汉城市圈地处以长江经济带为东西向发展轴、京广铁路与京珠高速公路为南北发展轴而构成的“十”字型一级发展轴线交汇处,位于中西部的结合部、长江流域的中游、中部五省的居中位置,具有“中部之中”的区位优势,历史上向来是“九省通衢”。现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高等级公路主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全国第三大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电信光缆环网的交汇中心,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是中部其它区域不能比拟的。

其次,从资源上看,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基础。此外,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盐矿、石膏、建材)资源丰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这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从产业基础上看,湖北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而武汉城市圈中装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资产规模、就业人数等指标均占全省工业的四分之一强;增加值、销售收入占全省工业的1/3左右。部分领域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经过战略布局重新洗牌后,可以在这一优势产业上形成集中突破。

第四,武汉城市圈拥有中部地区最好的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是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地区,因而发展高技术产业引领产业升级具有坚实的技术创新基础。在这方面,“武汉中国光谷”已经形成了技术创新集聚区的典范。

第三产业

湖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的转变期,从以往周期来看,

工业化中期过渡时间内服务业都将面临产业结构变化引致的大发展。因此完全可以预测,第三产业将带动未来湖北经济的新增长点。但是从资本市场的发展来看,湖北上市公司一共有60家,其中制造业企业40家,占绝对多数,服务业类上市公司明显偏少,资产规模不够,

篇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武汉与长江中游城市群

---------分析背景----------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 ,涵盖

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 优势分析(Strength analysis)

1.区位条件优势: 1)自然地理优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涵盖“一江两湖”。(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交通优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沿长江两岸相连,京九京广连通南北,黄金水道和沪昆高速贯穿东西,形成了”井”字型的交通网络,全方位地立体地形成了大交通网络格局。从武汉出发,沿线经过22座县以上城市,平均不到五十公里一座。京港澳,大广二广,福银,济广,沪昆,沪蓉,沪渝,杭瑞等高速国道穿境而过,再加上随岳高速,长张高速,长株高速,衡邵高速,漳吉高速等交通通道,长江中游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为汉长昌核心城市扩大经济辐射范围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武广高速和在建设的沪昆客运专线以及即将建设的武九专线使三大城市圈形成城际交通圈。 3)科技水平优势:

首先,现代农业优势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现代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其次,制造业优势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如武汉、黄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等,制造业基础雄厚,特色和优势突出。第三,高新技术优势凸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

汉、南昌、长沙和株洲4个国家级高新区。 4)人力资源优势:

该区域科教文化优势显著,有高校260余所,在校大学生277万,两院院士120个。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其中,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所,普通高校7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长沙也是全国的科教重镇,科技、人才和资源也较为密集,且职业教育体系也较为完善。

中国三大城市群高等学校和在校学生数比较

5)经济要素的汇聚优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3个小城市群的GDP指数都达到了各省GDP的60%以上,在地方区位上有首位分布的优势,对周边的同规模企业有集聚作用,且劳动力成本较低,对于第四次制造业的转移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和集聚作用。2010年,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7.7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6.8%,世界五百

强企业有一百七十九家落户于此,千亿元产业有十八个之多。 6) 城市文化优势:

三个小城市群所在的三省都是文化强省,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湖湘文化,荆楚文化以及赣文化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性,消费观念都比较接近,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认同的文化氛围,文化相融的地域特征,使得三大城市群的合作交流有了比较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相邻城市间相似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生活习俗都是城市凝聚力增强,竞争力加强的持久推动力。 7)绿心模式可以避免产生大城市病: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国的特色“兰斯塔德”,是由3个城市圈所组成,具有3个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一体化发展。绿心的存在,可以为城市圈提供共享的生态环境,还可以直接限定城市的边界,从而避免产生北京上海等的大城市病问题。

? 劣势分析(Weakness analysis)

1.行政分割,各自为政

中国城市群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行政分割,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城市群的合理运行体制。严重地阻碍了商品和资源的自由流动,阻碍了资源整合。 2.首位分布不明显,且地区间吸引力差距过大

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虽然长江中游所组成的三大城市圈取得

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中国的成熟的城市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一产业的比值还保持在10%左右,第二产业的效率还很低,而且相对而言无论是武汉还是长沙南昌都没有实力去带动辐射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必须形成多中心来提高区域竞争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3大中心城市与成熟城市群核心城市对比

再看城市间的吸引力,我们引入重力模型来模仿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间

的吸引力。

Rij?

Pi?Vi?Pj?Vj

Dij

,

R,p,v,d分别代表i,j两个城市的吸引力,人口,GDP总量和距离。

2010 年中部三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概况

篇四: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个城市为核心,以武汉城市圈为主,联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地区等经济发展地区的城市群,辐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29.8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辐射人口1.1亿。

根据2014年3月16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列入国家级城市群之列。向东向南分别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武汉距长沙300公里、距合肥320公里、距南昌260公里,面积却为世界之最,是长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

? 湖北,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相交融汇的中心节点,是

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

? 湖南,北依洞庭通江达海,是沿海通达内陆的关口和内陆毗邻沿海的前沿。 ? 江西,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为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的腹地。 ? 安徽,位于长江下游,拥江近海,位于华东地区腹地,与江苏、浙江、山东

等相邻。

“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 2012年,湘鄂赣携手,“中三角”起航。

2012年2月,湘赣鄂三省首次会商共谋“中三角”。

2012年12月底,李克强在九江对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负责人说,把安徽纳进来。

2013年,三省携手深化为四省共襄,“长江中游城市群”水到渠成。

2013年2月下旬,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在武汉举行。

2013年2月23日,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省会城市达成 《武汉共识》,将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2014年2月27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二届会商会在长沙举行。 2014年2月28日,长沙、武汉、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共同签署发布了《长沙宣言》,携手冲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2015年,第三届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拟在合肥举行。

? 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指以武汉为中心的100公里半径内,包括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等8个中小城市在内的地区,是中国中部经济区及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武汉城市圈内现有1个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和4个小城市)。武汉城市圈的近期目标为,到2020年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为中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长株潭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1.5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个省辖市在内的城市聚集区。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全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被《南方周末》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

? 环鄱阳湖经济圈

环鄱阳湖城市群是中国中部地区一个重要的城市群,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为中心,狭义上由南昌、景德镇、九江、鹰潭、上饶组成,广义上还包括新余、抚州等城市。

鄱阳湖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还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最重要增长极,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 江淮城市群

江淮城市群包括合肥、六安、淮南、蚌埠、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10个省辖市。江淮城市群中以合肥为核心,以沿江、沿淮城市为两翼,辐射范围可以达到安徽北部和安徽南部,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经济圈。 江淮城市群具有三大主体功能,一是安徽省的科教集中区,二是泛长三角的制造业基地,三是我国东中部过渡地带的大城市群。

篇五: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5年4月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发展背景.....................................2

第一节 合作发展基础...............................2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3

第三节 重要意义...................................3

第二章 总体思路.....................................4

第一节 指导思想...................................4

第二节 基本原则...................................4

第三节 战略定位...................................5

第四节 发展目标...................................6

第三章 城乡统筹发展.................................7

第一节 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8

第二节 强化发展轴线功能...........................9

第三节 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11

第四节 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12

第四章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14

第一节 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14

第二节 共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17

第三节 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19

第四节 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享......................20

第五章 产业协同发展................................20

第一节 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21

第二节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3

第三节 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25

第四节 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27

第五节 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28

第六章 生态文明共建................................29

第一节 共同构筑生态屏障..........................29

第二节 共促城市群绿色发展........................31

第三节 共建跨区域环保机制........................32

第七章 公共服务共享................................34

第一节 加强教育科技合作交流......................34

第二节 推进医疗卫生合作..........................34

第三节 共同推动文化繁荣..........................35

第四节 联合开发人力资源..........................36

第五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37

第八章 深化开放合作................................38

第一节 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38

第二节 完善国内区域合作..........................39

第三节 大力推进国际合作..........................40

第九章 规划组织实施................................41

第一节 加强组织协调..............................41

第二节 强化督促检查..............................41

前 言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年末总人口1.21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3.3%、8.8%、8.8%。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将长江流域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关于“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精神和《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有关要求,编制本规划,用于指导和推进今后一个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联动与一体化发展。规划期为2015—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