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和县蔬菜博览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1:10 作文素材
和县蔬菜博览会作文素材

篇一:和县“蔬菜硅谷”

和县“蔬菜硅谷”正向我们走来

和县,地处皖东,毗邻南京,是我市的主城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素有“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之美誉。“皖江”牌蔬菜位列“全国蔬菜十大畅销品牌”之首,畅销全国,享有蔬菜王国里的“北寿光南和县”美誉,一幅“蔬菜硅谷”动人画面正徐徐展开。

入冬时节,寒意初袭。在和县,各类绿色无公害蔬菜却被暖阳催得生机勃发。历阳镇鲁村村民鲁忠林正在给自家大棚里的辣椒进行保鲜工作,“我的辣椒我做主,什么时候市场好,我就把我的辣椒拿到市场上卖,因为我有保鲜技术。”他告诉记者,17岁高中毕业后就在家种植蔬菜,已经30多年了,如今家里的房子长高了,屋里充实了,荷包也鼓了起来。仅是种蔬菜,一年下来,25亩田就能给他带来近30万元的收入。此外,作为和县沈家山蔬菜合作社理事长的他还告诉记者,这个月他要去东北辽宁参加蔬菜种植上的学习交流活动。

其实,在和县,和鲁忠林一样通过种植蔬菜致富的农民,有近6万人。这个让农民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经过30年的培育,到2011年,该县蔬菜种植面积达40多万亩,年产各类无公害蔬菜近百万吨,产值14亿元,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2000多元,蔬菜产业已经成为该县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和县县委书记吴桂林告诉记者,为了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县委县政府积极出台了《和县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意见》,决定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设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用于基地建设、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品牌培育等重点领域。

“绿色品牌”是卖点

一位长期到和县贩运蔬菜的南京老板说,和县的蔬菜,品质一流,鲜嫩爽口,关键是绿色、无公害,拉到南京以及长三角地区,那是供不应求,人们认准的就是“皖江”牌。

60多岁的李正飞,是和县当地家喻户晓的蔬菜种植“五大能人”之一。1983年,他和同村的4个人开始搭盖塑料大棚,培育早黄瓜等蔬菜,当年就实现亩均2500元的纯收益,这几乎是种植棉花、小麦等普通经济作物效益的10倍。从此亲帮亲、邻带邻,加上行政推动,大棚蔬菜种植得以在全县迅速推开,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园子”。

和县人深知,品牌才是市场的“通行证”。从2002年起,和县就开始了蔬菜生产品牌化建设,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蔬菜生产的无公害化和品牌化建设。与此同时,以五届蔬菜博览会为契机,全力推介“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品牌。2005年,“皖江”牌蔬菜荣获商务部三绿工程办公室评选的“全国蔬菜十大畅销品牌”第一名;2008年,“济洪”牌蔬菜辣椒、番茄、茄子、黄瓜、樱桃番茄5个品种顺利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该县加大绿色、有机蔬菜产品认证,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农产品认证80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新增10个。

在品牌的有效带动下,和县无公害蔬菜声名鹊起,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更是级级攀升,畅销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如今,在上海、南京等地的麦德龙、欧尚、家乐福、新一佳、农工商等大型连锁卖场里,在香格里拉、万豪、波特曼丽嘉酒店等数十家五星级酒店里,都能看到和县蔬菜的身影。

“专业合作”转方式

在和县历阳镇太平村,记者见到了正在大棚里侍弄西红柿的村民撒忠元。近期西红柿价格一直平稳,老撒说,由于自家加入了当地的济洪蔬菜合作社,收购价格早在去年底就定下来了,外面的价格变化对他没有影响。“去年西红柿的市场价是一元一斤左右,今年合作社的收购价格是一块五,我的收入还提高了。”撒忠元介绍说,以前没加入合作社时盲目种菜,有时候亏本,有时候赚一点也只够温饱。现在由合作社来跑市场,自己只管按要求种菜,收入反而翻番,一亩地净利润有四五千元。

据了解,在太平村,有80%的菜农加入了合作社,加盟菜地达5000多亩。和县济洪蔬菜合作社负责人陶虹告诉记者,合作社的蔬菜专供全国的大润发超市,“超市开到哪里,我们的菜就卖到哪里。”根据与超市在上一年底签订的合同,第二年的种植品种、数量、价格、品质要求都已提前确定,合作社会预先向加盟菜农支付60%的种子钱,并对种植过程规范指导。“只要菜农的产品品质合格、农残检测达标,我们就会按合同收购。”陶虹说,如果收购时外部行情不好,合作社将以约定的保底价格收购,反之将以更高的市场价收购,这样就保证了菜农的稳定收入。“今年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和县济洪的收入预计将在去年两个亿基础上提高20%。”

无论是遭遇种植风险还是市场风险,无疑都是对和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信心的沉重打击。如何改变种植上单打独斗,销售上各自为战的产销模式,降低农民的种植、市场风险,成为蔬菜产业发展路上必须突破的瓶颈问题。为了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全县各地依托种植能手,鼓励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租赁等形式,把零星、分散的种植改为集中连片、上规模的种植,引导集约种植和规模种植,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化解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据和县蔬菜办公室负责人张太保介绍,目前全县已有大大小小的蔬菜合作社60多个,参与菜农7000余人,带动蔬菜生产基地8万多亩。

“龙头企业”强带动

在和县西埠镇,连片的蔬菜大棚格外显眼。走进和县绿宝蔬菜标准园内,“肥沃的土壤、清澈的水源、一流的技术、科学的管理”一排红色大字就进入了记者的视线,该标准园由和县绿宝蔬菜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兴办。

该公司董事长杜昌明正在大棚里观察豇豆生长的情况,他告诉记者,整个项目计划投资1800万元,占地1000多亩,目前,400多亩的土地上已经引进种植了几十个品种。“之前我是做钢材生意的,现在种菜了,完全是考虑到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以及和县对我们从事蔬菜产业的极大支持。”指着标准园内水塘的四周,他说,“别看现在只有大棚蔬菜,将来这里还将建设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区,员工宿舍楼也已经着手要建了。”当记者问到公司的规划时,他自信地说道,“我们现在是在打基础,三年后,我们要先在马鞍山市范围内所有小区的门口开出自己的‘蔬菜专卖店’,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蔬菜营销体系,让想吃蔬菜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和县绿宝的‘常久’牌蔬菜,高品质、选择广、最放心。”

据了解,该园区内生产以“提升菜篮子,丰富餐桌子”为主题,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同时可解决当地80多人就业,人均可增收3000元左右,将有利于促进县蔬菜产业发展,推动蔬菜产业升级。

同样作为涉蔬项目的和县鸡笼山蔬菜标准园由和县万达蔬菜种植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该项目占地面积1060亩,计划投资8000万元。公司负责人周万成告诉记者,该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4000万元,年收入1400万元,同时还可解决当地农民约20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园区将以公司化运作、标

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模式,着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强力推动和县蔬菜产业“西移、北进”发展和蔬菜产业升级换代。

据和县蔬菜产业办公室李俊松介绍,目前已经投产、开工建设、签约待建的涉蔬大项目近10个,逐渐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模式。在农业部创建蔬菜标准园中,安徽省20多家里,和县就有3家。该县涉蔬龙头企业正积极引导农民走上绿色无公害精品蔬菜发展之路。

“技术服务”有保障

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局局长杨含军告诉记者,和县倡导“以项目牵动、以科技推动、以品牌带动”的蔬菜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当地蔬菜产业升级、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

建立技术标准体系,依法规范操作,和县在遵循农业部行业标准及省级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对部、省尚未出台的一些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编写小组,结合本地蔬菜生产实际,编写制定了菜豆、萝卜、西瓜等15个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作为县级地方标准公布实施,构成了县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对菜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如何保障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让百姓吃上和县的放心蔬菜,和县建立了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县、镇、村三级蔬菜质量检测网络,针对重点镇、主要品种、重要指标设立了100个监测点,全面覆盖了该县蔬菜主导产品。每月对检测结果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强投入品使用监管,指导蔬菜规范种植,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控制,确保蔬菜品质,实现了和县蔬菜无公害化。

让和县蔬菜引以为傲的是,在所有新技术中,有两项是和县菜农“首创”。1997年,两位著名的日本蔬菜专家看到和县蔬菜连茬种植后,当即得出一个结论:这儿的蔬菜将会有灭顶之灾。因为蔬菜连茬种植一直是一个技术性难题,在日本每种一茬蔬菜都要用一种昂贵的药物,才能保证第二年的生产。但和县菜农们采取“息夏高温煮田”等办法,彻底解决了这一世界性的科技难题。“红椒在田保鲜技术”是和县菜农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又一“技术专利”,采用调节空气、温湿度、适量浇水追肥和生物农药杀菌等方法,能够让第一年冬天成熟的辣椒在

篇二:和县蔬菜产业简介

和县蔬菜产业简介

一、农业概况

和县地处皖东,东临长江,西傍巢湖,毗邻南京、马鞍山、芜湖、合肥四座大中城市,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万亩,山场22.3万亩,水面15.3万亩。现辖15个乡镇,270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6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7万人,是个典型农业县。

和县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全境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6℃,无霜期232天,日照时数2126小时,降雨量1006毫米,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为山丘、岗地,东南多为平原、圩区,俗称“三山七圩”。境内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得胜河、双桥河、石跋河、驷马河7条内河,另有裕溪河、滁河二条界河,均自西向东注入长江,江岸线长65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和县广大干群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蔬菜、禽畜、水产、优质粮油、经果林等五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以大棚蔬菜、大棚养鸡、大棚养鸭和精养鱼塘为特色的“三塘加一棚”农业经济新格局。尤以蔬菜产业更成为农业支柱产业,2004年全县蔬菜(含瓜类)总播面积达42.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20万亩,全年总产量超79万吨,产值约8.1亿元,约占种植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二。全县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110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二、蔬菜产业特色

和县蔬菜规模化生产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达到相当规模,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确把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蔬菜产业又

上了一个新台阶。二十年间种菜大户由城南乡的12户发展至全县15个乡镇、150多个村庄、7万多个农户;蔬菜品种由原来的几种发展到十六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生产规模、栽培技术水平也都有了质的飞跃,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和县蔬菜产业具有以下特色:

(一)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八大特色生产区域。全县蔬菜瓜果总播面积的80%集中在沿江、沿公路干线,结合加工企业及销售网点,形成一个带状分布及八大区域特色相间的城郊生产型合理布局:以城南乡、姥桥镇、历阳镇、雍镇乡为核心的大棚茄果类种植区,面积约13万亩;以乌江镇、历阳镇为核心的拱棚甜瓜种植区,面积约5万亩;以乌江镇、姥桥镇为核心的豆类种植区,面积约8万亩;以乌江镇、香泉镇为核心的出口蔬菜种植区,面积约2万亩;以善厚镇为核心的常规蔬菜育种区,面积约1.5万亩;以沈巷镇为核心的大棚莴笋、韭菜种植区,面积约1.0.万亩;以西埠镇为核心的黄瓜种植区,面积约1.5万亩;以石杨镇、绰庙乡为核心的水生蔬菜种植区,面积约1.0万亩。核心产区的主栽品种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大部分能周年供应,且规模都在万亩以上,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品多乡的规模化生产格局。

(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蔬菜生产中得到推广与应用。创业初期,我县蔬菜主要为茄子、辣椒、番茄“老三篇”。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新的优良品种不断被引进、推广,仅近两年来,我县就陆续引进国内外的辣椒、番茄、茄子、厚皮甜瓜、小西瓜、南瓜、西葫芦、草莓、芥蓝、苗香、生菜、青花菜、甜椒、樱桃番茄等十六大类8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20个适宜我县种植的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广大菜农和农业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同时积极学习、引进先进的新技术、新设施,如脱毒技术、吊蔓栽培技术、高

密度栽培技术、微量元素施肥技术、微滴灌技术、平衡施肥技术、CO2气肥施用技术、穴盘育苗等新技术,遮阳网、防虫网、微滴灌、育苗盘、施肥器、除草地膜、转光膜、无滴保温长寿膜等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与普及,全面提升了我县蔬菜生产水平,效益和品位,推进了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社会化服务已初具规模。随着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张,社会化服务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建设方面,以皖江蔬菜大市场为龙头,以乌江边贸市场、卜集瓜果市场、沈巷边贸市场等为骨干,与依公路沿线建立的24家产地蔬菜市场,构成了县、乡、村三级市场网络,构筑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尤其是投资3200万元建成的皖江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00亩,去年被列为全国三十家创建“三绿(绿色市场、绿色食品、绿色通道)工程”试点单位之一,该市场在与上海、杭州、南昌、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十多家市场结成“友好市场”的同时,又与东北、西北等近百家市场建立了业务往来,互换场地、互设窗口。目前,皖江大市场的销售区域已扩展到除西藏外,全国其它所有省份的大中城市。2004年,市场蔬菜成交量43万吨,交易额4.3亿元。在信息服务方面,作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定点市场的皖江蔬菜大市场,除按规定定时向外发布信息外,还通过安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将无公害蔬菜生产和销售信息送达千家万户。在农资供应上,全县建有农资销售网点300多家,由农业执法部门实行规范化管理,重点无公害蔬菜产区由县植保公司实行配送,服务到家。

(四)产业化经营初显成效。实施产业化经营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了产销衔接和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我县在蔬菜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下功夫,着力培植了一批颇具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皖江营销 公

司、绿叶公司等无公害蔬菜营销“龙头”,通过订单农业,由各地的蔬菜生产协会组织生产,带动基地3万亩,公司组织收购,产品经精选、分级、包装,以“皖江”牌无公害品牌产品进行配送,现已在南京6个大型农贸市场、合肥苏果超市以及杭州、上海等地设立了和县无公害精品蔬菜销售店和专柜,产品深爱市民青睐。县嘉谊、绿缘源两家外贸企业主营出口创汇蔬菜,目前正在进行绿色食品申报,2004年前三季度共创产值6000万元,出口创汇600多万美元,带动基2万亩。金东海酱菜制品加工厂、善厚调味品厂、姥桥益和酱菜厂等蔬菜深加工企业,在“土”、“特”和品牌上下功夫,生产加工能力持续攀升。目前全县已有民营蔬菜加工企业19个,年加工量5万余吨,年实现产值2亿元,带动生产基地5万亩。

五、品牌意识初步显现。为进一步发挥品牌效益,我县加大了品牌实施战略,目前全县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18个(其中蔬菜14个),拥有"皖江"、"皖蔬"、"和州绿"等知名品牌,其中"皖江"牌番茄、辣椒两度获皖优名牌农产品。计划2005年再申请认证10个左右无公害品牌,并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

三、和县无公害蔬菜创建工作卓有成效

2001年5月,我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县委、县政府决心以此为契机,实现和县蔬菜二次创业。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无公害蔬菜创建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的检查验收,并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先进县。和县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强化行政推动。建立了县、乡(部门)、村、组四级组织体系。县里成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管理、组织实施和业务指导、监督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组织,落实专人负责,并将生产基地农户以10户左右为单位组成无公害蔬菜

生产联保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指导、监督、记录生产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全县共组建联保小组580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工作。为了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管理轨道,2001年8月,县政府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和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制定出台了《和县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药管理的通告》、《和县无公害蔬菜使用服料的管理规定》、《和县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几年来先后四次召开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动员大会,把无公害蔬菜生产工作摆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位。2003年5月,我县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决定》。通过强化行政推动,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来。二是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大力营造创建氛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活动,通过培训班、现场会、知识竞赛、广播电视、墙报标语、宣传手册和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全县65万人口对无公害蔬菜的知晓率达80%以上。县举办了多次由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主任、农技员、种菜大户参加的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参训人员现都已成为各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骨干。2004年县级农技干部直接进村入户举办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45场次,直接受训人数9000多人次,送科技下乡、科技赶集31场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42000余份,基地农户培训到户率已达100%。人均累计培训时间超过48小时,户均有一人能熟练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三是大力整治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基地生产条件。各生产基地在生产中,积极采取开挖田头窖,实行秸秆发酵还田,对废弃物集中存放、统一处理等办法,减少人为污染,同时各地还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大兴农田基本建设,疏通水系,清洁田园,极大地改善了产地农业生态环境。2002年,全县蔬菜生产区域通过了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为了强化对蔬菜生产投入物的管理,县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

篇三:和县蔬菜

第 七 期

和县蔬菜研究会

和县农委蔬菜办 2006年10月20日

编者按:原和县党校校长李庆生同志《和县蔬菜发展轨迹初探》

一文,笔者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县蔬菜产业起步、发展、巩固、提高的过程和历史经验,客观地分析指出了我县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缺憾和问题,进而运用改革发展的观念极有针对性的提出我县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值得一读,本刊征得作者同意,分两期转载、供有识之士鉴赏。

和县蔬菜的发展轨迹初探

李 庆 生

滨江小城和县,地处皖东,东经118°04′—118°29′,北

纬31°22′—32°03′,全县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总人口65(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和县蔬菜博览会)万,隔江遥对芜湖、马鞍山、南京等江南都市圈。从地图上看,它就象是一枚卒子,随时准备越过楚河,驰骋于新的竞争

疆域。虽说它永远也过不了这道天堑,但是,近十多年来,它却以其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之名而载誉全国,2005年,全县的蔬菜总产值已达到近9个亿,成为该县农业的支柱产业。

关注和研究这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的兴盛发达的轨迹,对于我们认识改革开放对农村发生的巨大变革,对于我们认识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某些规律,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步履蹒跚的沉寂期

和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7℃,平均日照2126小时,无霜期232天,常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从山川形势看,它东南滨江,西北环山,长江岸线65公里。沿江为长江冲积平原,河网密布,渠道纵横,土质多为灰沙泥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这种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有“东柴西米南菜北棉花”之说,是个名不虚传的“鱼米之乡”。

据和县县志记载,和县农村素有种菜的传统。明清时期的蔬菜品种见之于县志的就有二、三十种之多,清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和县乡间的菜园还出现过“芥菜结扁豆”的怪异现象。过去,由于城市规模小,加上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虽然和县与南京、芜湖仅一江之隔,但和县农民以前种的菜主要是自给自足,商品菜的份量是很少很少的。也只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和县才成立了城区蔬菜专业队,后改为历阳蔬菜大队,共有菜地240亩,专门从事商品菜生产,也仅仅是保证和城居民的蔬菜供应。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于那场历时三年的大饥荒,农村断粮,就搞瓜菜代粮,全县的蔬菜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到万余亩。当时绰庙乡政府不仅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堆土种菜,还在墙头上摆满了破缸子烂罐子,上面都种了包心菜。这些蔬菜一时成了饥民的粮食,救活了许多人。到了文革期间,农村严

格限制自留地,严格控制粮棉油之外的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种植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而割掉了,就是种一点自己吃的蔬菜也加以严格的控制,一些地方农户种菜甚至被限制到棵数,所以文革期间蔬菜种植面积又大幅度减少下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大一统模式被冲破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了恢复,他们想让自己耕种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迫切地要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安排土地。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和县的蔬菜生产随着国家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复苏迈出了它超常的发展步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二十多年来,和县蔬菜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轰轰烈烈的崛起阶段(1978年一1989年);第二阶段为快速有序的发展阶段(1990-1999);第三阶段为奔驰在“国道”上的新里程(2000-2005),下面将予以分述。

二、轰轰烈烈的崛起阶段(1978-1989)

这一阶段其实是有一个从起步到崛起的过程。以1985年划线,之前是这一阶段的前期,之后是这一阶段的后期。前期是草创期,是起步期;后期是起跳期,是崛起期。在前期的起步阶段,也仅仅是南乡的沈巷、城南,有一点商品菜种植的星星之火,几十亩至几百亩至几千亩,发展的步伐并不大,直到1984年,全县蔬菜面积也不过两万多亩吧。到了1985年以后,发展的势头加快,几乎是以每年两万亩的增幅向上递增。到了1989年,蔬菜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近10万亩,10年扩大10倍,完成了它了不起的起跳使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崛起局面。

在这一阶段,和县的蔬菜发展带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10年浩劫的结束,国家出现了政治变革、思想解放、经济复苏的新形势,这种形势在农村的直接反应是:农民迫切要求通过改变传统的粮油棉种

植模式,向赖以生存的土地要更多更好的效益,以求尽快摆脱贫困。这种要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第二,出现了几个好的种菜能手,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功不可没。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这几个名字:周光国、李振飞、黄耀祖、黄立芳、尹仁智、刘仕荣、胡才树。他们确是和县蔬菜崛起的功臣。在今有“蔬菜之乡”之称的城南乡(现已并入历阳镇),本来,它是个老棉产区,把棉产区变为蔬菜产区,许多人说,点起第一把火的是周光国。周光国是县农业局的农技员,他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有着几十年的历史。早在地膜覆盖技术没有推广之前,他就在三年大饥荒中把桐油纸连缀成片作地膜,用来培育山圩苗,从而为一个从没有种过山芋的绰庙乡一下子就育了几十万株山芋苗,那些山芋苗结成的山芋也不知救活了多少人。到城南乡工作后,老周以他数十年来积累的蔬菜生产的知识、经验,发动了一些农户种菜,点起了城南乡种商品菜的星星之火。可惜他去世过早,随后的“五个能人”(李振飞、黄耀祖、黄立芳、尹仁智、刘仕荣)接过了他的接力棒,这才出现了“五个能人带一乡,万吨蔬菜过大江”的燎原之势。

第三,塑料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和大面积的推广。早在1980年,和县南乡的沈巷镇裕珠村青年农民胡才树,就开了和县用大棚技术栽培早大椒的先河。为了学习大棚技术,他跑南京不下百次,请教的技术员和菜农数百人,南京市郊区所有的蔬菜生产基地他都跑到了。他终于成功了,把大棚蔬菜技术学到了手,土地以丰厚的效益回报了他。同时,大棚蔬菜技术从此也就在和县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得到了大面积的发展。

第四,和县蔬菜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八十年代初,计划种植的禁锢刚有松动,最讲现实的农民,他们双眼盯着的只是效益。效益是一盏雪亮的路灯,市场是一

只无形的巨手。由于蔬菜生产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特别是种大棚蔬菜,亩均收入一季要达到5000元左右,远远高于粮棉产值,这就催生了一个个蔬菜专业户,户连户成片,片连片成村、成乡、成县,终成燎原之势。

三、快速有序的发展阶段(1990-1999)

和县蔬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是快速有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态势是既呈快速状,又呈有序状。到了这一阶段的末期,和县蔬菜的生产面积已发展到近40万亩,蔬菜品种也发展到13大类,100多个品种,并引进了许多精细品种,效益更为显著。特别是1997年,春季秋延红椒价格卖到每公斤20元,亩均纯收入1.7万元,干得好的农户,三亩地一年就可以盖一幢楼房。这一阶段发展所呈现的有序性,其主要标志有这样几点:

一是县政府在1990年成立了蔬菜办公室,这是一个独立的局级机构,专门负责抓全县蔬菜的生产、科研、加工和销售,政府的组织、引导功能得到强化。

二是县内先后上了两个外贸冷冻厂,一个在南乡的沈巷,一是在北乡的张家集,对蔬菜进行加工出口。当时的张家集冷冻厂与巢湖外贸冷冻厂联营,年加工能力1500吨,主要产品有速冻荷仁豆、青刀豆、草莓、山芋等,全部出口日本。

三是1999年,由和县人民政府投资兴建了和县蔬菜科技示范园。示范园占地1120亩,其中试验区面积120亩,内有现代化连栋大棚6座,面积6亩;钢架大棚160座,面积80亩;蘑菇棚2座,面积2亩;露地面积32亩。示范园的示范区面积是1000亩。示范园的宗旨是:筛选、展示新品种,引进推广新技术,试验、普及新设施,效益十分显著。

四是基本上形成和县蔬菜的六大主导产品,即辣椒、番茄、茄子、豆类、甜瓜、黄瓜,并基本上形成近10个具有“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蔬菜生产基地,包括城南的大棚茄果类蔬菜,姥桥的豆类蔬菜,香泉的加工出口类蔬菜,善厚的红辣椒等常规蔬菜,沈巷、雍镇的莴笋、韭菜,历阳、卜集的甜瓜、黄瓜,乌江的草莓、豇豆,功桥的生姜等等。善厚的小白菜、萝卜、

篇四: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

关于安徽和县蔬菜滞销情况营销策划书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延陵学院

一、和县蔬菜发展现状

和县地处皖东,濒临长江,毗邻南京、合肥、马鞍山、芜湖四座大中城市,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捷,是我省通往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重要门户。全县国土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万亩;总人口6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7万人,是一个传统的蔬菜生产大县,被誉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园子”。

和县蔬菜规模化生产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20多年的发展,蔬菜产业已一跃成为和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1年5月和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创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菜农的无公害意识明显提高,菜农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品牌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县蔬菜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明显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到2008年全县46万亩蔬菜生产已全面实现无公害化,年产各类无公害蔬菜88万吨,总产值达9.3亿元,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1260元,占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6%。

1、 蔬菜产业特色。

和县蔬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与特色,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确把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蔬菜产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种菜大户由原城南乡的12户发展至全县10个镇、150多个村庄、7万多个农户;蔬菜品种由原来的几种发展到九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生产规模、栽培技术水平也都有了质的飞跃,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具有鲜明特色的

支柱产业。概况起来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⑴ 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格局。全县蔬菜瓜果总播面积的80%集中在沿江、沿公路干线,结合加工企业及销售网点,形成一个带状分布及八大区域特色相间的城郊生产型合理布局:以历阳为核心的大棚茄果类种植区,以历阳、乌江为核心的甜瓜种植区,以乌江为核心的菜豆种植区,以沈巷为核心的莴笋、韭菜种植区,以、历阳、西埠为核心的黄瓜种植区,以姥桥为核心的酱菜原料种植区,以香泉为核心的出口蔬菜种植区,以善厚为核心的常规蔬菜育种区。目前,全县栽培面积在万亩以上的蔬菜种类有10多个,“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八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促进了和县优势、特色蔬菜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块状经济的集聚效应。

⑵ 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蔬菜生产中得到推广与应用。创业初期,我县蔬菜主要为茄子、辣椒、番茄“老三篇”。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新的优良品种不断被引进、推广,仅近两年来,我县就陆续引进国内外的辣椒、番茄、茄子、厚皮甜瓜、小西瓜、南瓜、西葫芦、草莓、芥蓝、苗香、生菜、青花菜、甜椒、樱桃番茄等十六大类8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30个适宜我县种植的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广大菜农和农业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同时积极学

习、引进先进的新技术、新设施,如脱毒技术、吊蔓栽培技术、高密度栽培技术、微量元素施肥技术、微滴灌技术、平衡施肥技术、CO2气肥施用技术、穴盘育苗等新技术,遮阳网、防虫网、微滴灌、育苗盘、施肥器、除草地膜、转光膜、无滴保温长寿膜等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与普及,全面提升了我县蔬菜生产水平,效益和品位,推进了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⑶ 社会化服务初具规模。随着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张,社会化服务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建设方面,以皖江蔬菜大市场为龙头,以乌江边贸市场、卜集瓜果市场、沈巷边贸市场等为骨干,与依公路沿线建立的24家产地蔬菜市场,构成了县、乡、村三级市场网络,构筑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尤其是投资3200万元建成的皖江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00亩,去年被列为全国三十家创建“三绿(绿色市场、绿色食品、绿色通道)工程”试点单位之一,该市场在与上海、杭州、南昌、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十多家市场结成“友好市场”的同时,又与东北、西北等近百家市场建立了业务往来,互换场地、互设窗口。目前,皖江大市场的销售区域已扩展到除西藏外,全国其它所有省份的大中城市。2008年,市场蔬菜成交量46万吨,交易额5.2亿元。在信息服务方面,作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定点市场的皖江蔬菜大市场,除按规定定时向外发布信息外,还通过安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将无公害蔬菜生产和销售信息送达千家万户。在农资供应上,全县建有农资销售网点300多家,由农

业执法部门实行规范化管理,重点无公害蔬菜产区由县植保公司实行配送,服务到家。在技术服务上,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县蔬菜研究会,研究会针对我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在的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县农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驻点帮扶,深入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提高菜农的种菜水平。

(4)产业化经营初显成效。实施产业化经营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了产销衔接和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我县在蔬菜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下功夫,着力培植了一批颇具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一是改制盘活龙头。张家集外贸加工厂、沈巷外贸冷冻厂原是我县两家专门从事蔬菜产品加工出口的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张家集外贸加工厂整体出让给南京绿源缘集团,成立了和县绿源缘食品有限公司;沈巷外贸冷冻厂整体出让给巢湖瑞丰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了和县嘉谊食品有限公司,由日商控股。两企业改制后,分别投入860万元和1500万元进行技改,企业生产能力、生产工艺大幅提高。两公司已建立原料基地5万多亩,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2亿元,带动农户2.3万户。二是招商培育龙头。引入上海济洪净菜配送公司,一期投资800万元,在城南乡建立5万亩绿色蔬菜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组织生产,公司负责销售;二期投资2500万元上马冷库和净菜加工生产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