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和绝缘体课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47:54 体裁作文
篇一:导体和绝缘体的说课稿
导体和绝缘体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是冀教版
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重、
难点的确立、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
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电路知识,能够自己组装电路使灯泡亮起
来,而且还能自己设计制作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本课围绕物体的导电性,设计
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物体分为导体
和绝缘体两类这一科学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区分导体与绝缘体,理解
他们在生活中的用途,并掌握一些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二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
部分:
(1)能力目标
能进行猜想、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哪些物体能导电那些不能,发现规律,亲历一
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能区分各种常见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3 明确好的导体和好的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4.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3)情感目标
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安全用电常识,并宣传安全用电常识。
难点是学会检测多种物体的导电性能,并总结概括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四 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我们的身边有些物体能让电流通过,有些物体不能让电流通过,我出示一
个简单电路装置,为什么把两端的铜线接起来,灯泡会亮起来,而把两端的塑料
接起来灯泡不会亮,来看这根导线,那部分能让电流通过,那部分不能让电流通
过?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大家发现了什么?这一环节设计,创设了问题情境,
由上节课所学的简单电路装置导入课, 抓住那部分能让电流通过直奔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探究欲
望。
二) 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
为载体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亲自参与动手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
教学,所以这部分我引导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做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
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
样安排实验的。
实验;将你桌上的物体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亮。
我先请学生猜想课前准备好的这些材料,哪些材料连接到电路中时能使灯泡发亮,那些物体连接到电路中不能使灯泡发亮?在学生经过了充分猜想之后,引导学生明确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实验前,首先让学生思考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三点:
(1) 你准备怎样检验这些材料看能否使灯泡发亮,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
们如何设计实验。
(2) 边做实验边填好实验记录单。
(3) 考虑能使灯泡发亮的物体在材料上有什么共性的地方。
然后学生就开始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完毕后汇报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记录在教材相应的圈中。从而小结,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
三、水到渠成,回归生活,扩展延伸
新课标提倡“科学与生活密切相连”,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并应用与生活。该部分我是这样引导的:我以实物的形式展示螺丝刀、插排、插头、导线、小灯泡灯座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电工材料。我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看他们是有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总结:好的导体和好的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利用导体可以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各种用电器,把他们的各个部件,按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并记录下类。下次上课时和同学们互相交流。作业的设计体现了学以致用。
本课我以人文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以科学学习、教育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发现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篇二:《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单元的第2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应用第1 课中学习的简单电路制作的检验器,通过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安全用电常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电路秘密的欲望,为继续[第3课]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做好准备。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五年级学生。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具备了制作检测电路的能力。生活中学生对导电和不导电的物体也有一些了解,但还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认识。
3、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存在差异,教学中要采取小组合作、一帮一(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的对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教法学法
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更是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师以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提升、演示说明为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学习目标预设
科学概念:
知道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加以辨认。
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五、重难点及处理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重点是: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及安全常识. 养成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探究习惯。本课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本课的关键点在于: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活动,促成认知的提升。 解决设想:
注重学生的思维梯度,通过“结构性的材料”和科学的实验探究,逐步使学生从问题与困惑中走出来。提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但随着学生认知提高过程的材料,为学生不断登上更高思维阶梯搭好跳板。 具体措施:
通过用简单电路检验身边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探究、归纳概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通过提供结构化的材料;鼓励经历探究发现过程;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
材料的选择与准备是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有结构、有意义的材料不仅可以揭示现象,更暗含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与程序。精心挑选有结构的材料,会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为了顺利完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探究,我精心准备如下材料: 1、电路检测器——电源、导线、小灯泡
2、待检测物体——常见物体如:小车、泡沫、铅笔、剪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瓶、钥匙、硬币、橡皮筋、木夹子等。
[说明:这些材料是学生身边的材料,有导体也有绝缘体,大部分学生比较容易判断,富有结构性;铅笔、小车、剪刀等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更容易实现合作交流;铅笔的笔芯削得特别长,铅芯这个材料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身边的橡皮、水等材料并未提供,为学生自主选择材料预留了空间]
3、 “人体验电球”[说明:用来进行人体和水的导电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界线的认识]
4、电工工具等[说明: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导体绝缘体的生活应用]
[实验报告单中预留了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的空白表格,材料的展示及汇报交流使用实物投
影进行,安全用电知识配以相应课件]
七、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应紧扣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环节,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一)置疑激趣,引发探究---巩固新知,切入课题,引入探究 (二)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自主预测,充分探究,形成新知 (三)交流质疑 总结提升---交流展示,评价总结,提升认识 (四)联系实际 应用新知---实际应用,安全常识,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 引向课外---引伸拓展,补充深化,课外探究
(一)置疑激趣,引发探究(3′)
出示小灯泡,提出问题:点亮它需什么材料?请学生动手点亮。 用棉线代替导线,灯泡还会亮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简单电路的知识,激发兴趣,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20′)
活动1:选择材料,进行预测。
出示报告单,组内交流共同完成预测,填写记录单。 除报告单中所选物品外,其他物品可由学生自选。
实验探究记录单
第( )组
(设计意图:预测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前概念,估计学生会对铅芯、铝箔片等物品是否容易导电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2:组内自主探究,检验预测。
小组同学合作自主进行探究,运用检测器进行检测:哪些物品容易导电,哪些物品不容易导电。
提示:制作检测器要严格操作规范,注意玻璃、铁钉等操作安全。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要提供充分的时间与材料,保证学生探究的全面与深入,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收获。) (三)交流释疑 总结提升(10′)
活动1:各小组选代表投影汇报,展示评价。后面小组汇报时只说明不同的结果,形成导体绝和绝缘体的概念。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就各小组间的不同与问题进行交流与点拔,完成释疑,达成共识。根据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科学概念,突破了教学重点。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2:认识人体,自然界的水都是导体。
提供人体验电球,再测人体和水的导电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检测器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建立起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界线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 (四)联系实际 应用新知(5′) 活动1:交流电工工具的材料构成及特点。 活动2:课件深化安全用电常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拓展延伸 引向课外(2′)
1、问题:这节课的学习,你参与的怎么样?有了哪些收获?
2、拓展:除了导体和绝缘体外,还有在科学上具有广泛应用的是半导体和超导体呢,你们想了解吗?大家课后可以到老师的魔灯上去了解,也可以把你了解到的发表到魔灯的交流区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引入课外,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独立研究打下基础。)
八、教学评价
评价中注重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同时要强调评价的发展性与激励性。本节课评价主体为师生,评价方式灵活而有机地结合。在“激趣导入.” “安全用电”环节主要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自主探究环节主要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倾听,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发展。
九、板书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本课这样的板书不仅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学难点,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篇三:导体与绝缘体的转化实验
白板课件授课实例
下面以物理课中的《导体与绝缘体的转化实验》为例学习白板课件的制作为例,介绍如何使用白板软件备课以及授课。
一、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中每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白板工具使用。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如下:
篇四:科学三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课文,其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根据科学课程标,我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
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是简单的,这里的编写意图显然不在于对一块橡皮的检测结果,而是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教材列举了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这份研究计划的实施一一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让我们先来看看教材要求学生学会的一块橡皮检测的过程:1、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4、重复检测一次。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我们仔细分析这份计划中5个探究活动的科学内涵,不难看出活动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有序性;体现了科学工作的常用做法;体现了工具的重要性;体现了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要让三年级孩子通过自己的讨论制订出这一计划是十分困难的,曾做过多次这样的实验,每次都是浪费了大量时间,而结果都事倍功半,由于时间关系,后面的研究活动只能草草收场。本课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制定一种检测计划,还是让学生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呢?我在这两方面的价值意义
上做了一番抉择,其实作为学生开始学习制订科学规范检测计划的第一课,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才是更重要的,这是切合学生现有科学探究水平的,也是今后课堂教学由“扶”走向“放”的基础,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学生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才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将一块橡皮的检测计划以直接呈现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这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上的一大突破,这种做法为学生“动手做”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学生按照这一过程去做了,去体验了,去检测更多物体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以上每个步骤都是富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一种过程才是科学规范的,今后如果再让他们去讨论拟制这样的计划,他们就会有更全面的考虑,同时学会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在科学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原来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信息,但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25种物体甚至更多的物体,让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感性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才是一种具体形象、充满生命力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探究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书面计划。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制作一份完美的计划,或许在整个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都很难出现,要求四年级孩子做这么一份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是不近现实的。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制定科学规范计划的第一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情感态度方面:四年级的学生还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
象来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有些孩子在课堂中甚至会只凭经验不加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此要在课堂中非常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活动中每个物体要检测两次以上,渗透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年龄特征方面: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形式还是以形式运算思维为主,在课堂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报的时候,孩子往往无法脱离实物。如何强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的过渡呢?本课教学学生汇报时要求脱离实物,根据科学文件夹进行科学报告会活动,正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科学探究: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25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在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能让电流通过,有的物体不能让电流通过。来看这根电线:哪部分能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呢? (师演示: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
2、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
生:我发现了铜丝能传电。
师:也就是说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外面的塑料不可以让电流通过。
3、师:(课件出示概念:我们把像铜丝一样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导体 绝缘体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引出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开门见山。
二、学习检测一块橡皮方法
1、师:我们知道了像铜丝一样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出示橡皮,问:)那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生:绝缘体。
师:到底是什么呢?说说就能算数吗?
生: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检测。
师:对,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检测。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检测它们是否能让电流通过呢?
生:电路检测器。
2、师:好,那我们就请一个同学上来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下。
生:(上来演示。)
3、师问:这样算完成了吗?检测完橡皮就这样放吗?大家对这位同学的检测方法有什么建议吗?
(如有不同意见请几个同学发言)
生:他没有把检测器的两头先接触一下。
师:你们觉得这一步不做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如果万一电池没电呢,那它就检测不出来了。
师:也就是说如果检测器本身自己就有问题,它就不能去检测别人了。所以这步很重要。(课件突出显示)
生:他没有把检测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面,这样做了容易忘记。 师:等会儿我们做实验的时候,每个小组也都有科学文件夹,别忘了做记录哦。
生:他检测了一次,又重复测一次,这一步做得不错。
师:你能不能说说这里为什么要检测两次呢?
生:因为万一第一次检测不小心没测出来,再测一次就更准确了。
师:多测一次可以减少失误,这是做科学实验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万一出
篇五: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检测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认识科学是严谨的。
2、能够利用检测装置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在做出预测的基础上检验自己的预测;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3、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4、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和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些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固体及液体导电性的探究实验
教学难点:液体、人体、大地的导电性探究
三、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师:电路检测器、橡皮、课件、一盒各种的物品、一个盘子、电线一根、一节电池、电表、一杯水、小灯泡、纸片、铜、铝、铁片的展示纸、插头、透明胶、人体验电球1只、常见电工材料和电工工具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简单的电路,我们同学都能够组装简单的电路,现在我们利用手中的电路元件来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检测器。
学生组装
组装好的同学来试一试你的电路检测器是否亮。
学生检测
同学们把你们手中的物体连入电路中试试看灯泡不能亮吗?
学生试验(有的亮、有的不亮、可能都亮如果都亮时教师指定一种物体连入电路中看一看是否还亮)
在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能让电流通过,有的物体不能让电流通过。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导体不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导体和绝缘体
师:板书:导体 绝缘体
2、师:老师手里有很多物体,到底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呢?我已经把这些物体的名称印在记录纸上了。请大家来看一看,你认为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认为是导体的在导体下打勾,是绝缘体的在它的下面打勾,有疑问的打个问号。(师示范)
3、大屏幕显示请同学汇报。师根据汇报的内容把物体的名称进行分类。(有不同意见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导体的一类,绝缘体的一类,有疑问的中间打?号。
4、师:我们的猜测正确吗?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检测它们是否能让电流通过呢? 生:电路检测器。
师:大家猜橡皮不能让电流通过。真的是这样吗?请一个同学来检测。(师问:这样算完成了吗?检测完橡皮就这样放吗?)
师:大家都同意这样的检测方法吗?(如有不同意见请2个同学发言)
(二)学习检测一块橡皮方法
1、师:我们来看看一个组的检测过程:
(大屏幕出示: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1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并记录。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4连续重复检测一次。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光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小组读一读。同时思考一下这样做与刚才的小朋友操作相比,有什么更科学的地方?
2、说说这样检测的科学性:
生:把橡皮从右边拿出来,检测完后要放到左边去,这样在检测多种物品时才不会发生混淆。 生:在检测前要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这样可以保证电路检测器是好的。
生:连续重复检测一次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而且可以节省时间。
3、师:明确了检测方法,要检测25种物体,要保证每个人都能检测,小组内怎么分工呢?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师推荐:很多种物体,同时不要忘记记录。
4、出示记录表。
5、我们再来熟悉一下几个物体:亮闪闪的是锡箔纸。黄色的是铜片,银白色的两块中软的是铝片,硬的是铁片。
6、同学们进行检测物品
7、有几个组的同学已经完成实验了,真不错。完成的小组思考:刚才预测时有出错的地方吗?为什么会出错了?)
(三)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1、师:给出停止信号,同学们经过我们试验,记录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汇报。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实物投影机上进行汇报,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拿好不同颜色的笔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师对照黑板上同学们的预测做一定的更改,并对更改过的做上红色的记号)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对不同意见的让学生实验)
师:哪类物体是导体?哪类物体是绝缘体?
生:金属。(师板书)。
师:除了金属还有什么也是导体呢?
生:铅笔芯。(师板书)。
导体有什么特点,绝缘体的什么特点?
容易导电 不容易导电
2、找找教室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出示插头。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4、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四)、液体导电性探究
(学科学就是要不断探索,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固态物体,让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看看液态物体的导电性如何呢?)
1、预测并填写“探究卡2”。
2、演示液体探究法。
边演示边强调分组实验要求:
(1)夹上锯条(为了使现象更明显,在夹子上分别夹上一段锯条以增大接触面);
(2)不可把两段锯条靠在一起浸入液体中;
(3)提醒擦干前一种液体再做下一种液体导电性实验。
3、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用验电球做“自来水、纯净水、河水、井水”的导电性实验。
(1)验电球介绍并试验。
(2)教师演示实验。
(3)指出学生不成功的原因——装置简陋。
6、液体导电性小结
自然界中的水都是能导电的,只有真正的纯净水才是绝缘体——比如医院里的蒸馏水。
(五)、人体导电性的探究
1、猜想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验电球检验
(请一个小组同学上台,手牵手连起来并举过头顶,边上两个同学各按住一个触点)
3、结论:人体是导体。电流从这几个同学的身体中流过。
4、安全用电教育
(人体所能承受的安全电压是36V,相当于10节这样的一号干电池;通过的安全电流是10MA。超过这个范围就是不安全的!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用电安全。)
5、行为判断并指出错误所在(书上35页的3幅图)。出示课件
6、认识“小心触电”图标。出示课件
7、由人体导电推知大地也是导体。
8、顺势理解空气是绝缘体
五、联系生活,拓展巩固
找常见电工材料,及电工工具上的导体与绝缘体部分。懂得绝缘体有防漏电、保安全的作用。 实物展示:你能说出哪些和电打交道的工具?
展示:电笔、黑胶布、插头、插座、开关、闸刀
六、了解导体、绝缘体的相对性
导体、绝缘体不是绝对的,当环境变化以后,绝缘体也可能成为导体。比如,干木头是绝缘体,但潮湿后就可能会导电。(课本第35页多个电器同时接在同一个插座上的图)像右下角的这幅图这样“把许多电器连接在同一个插座上,或电器连续使用时间过长,都有可能因绝缘体过热而引发火灾”。
谈谈你有那些收获。
大家要记住.我们用电时,应注意什么?
安全用电歌
日常用电要小心,严防触电伤人命;
破旧插座和电线,及时更换保安全;
湿手不要摸电器,干燥绝缘应牢记;
线与插头一起拔,只拽电线危险大;
电器冒烟或起火,压沙不能用水泼;
发现有人触了电,立即断开电源线;
落地电线不要捡,八米以外才安全;
风筝随风漫天舞,莫要碰线出事故;
热爱生命每一天,安全用电牢记心。
七、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对能够导电的物品作了一个了解,并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的用处,这些知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电的危害。(提示:下节课学习暗盒,同学们课后做好预习工作。
板书
导体 和 绝缘体
容易导电 不容易导电
金属 木头、塑料、橡胶、玻璃、 水、人体、
大地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