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桂花雨》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2:02:55 作文素材
篇一:《桂花雨》读后感
桂花雨,多么诗意的三个字,看着这个题目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眼前顿时浮现出一幅美景,桂花时节下着小雨,空气中弥漫着桂花香气。呵呵,这是我看但这个题目所想到的,其实作者所写的桂花雨是指摇落桂花树时,桂花一顺而下的那幅花雨。
细读文章,你会发现它并不是一片写景的短文,而是一篇抒情小散文。文章清新且又俏皮,优美且又真诚,平实且又温馨,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
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的童年充满了桂花,桂花带给作者快乐,温馨,作者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更喜欢那美丽的桂花雨。儿时的桂花是作者的童年,更是她的家乡,离开家乡后,虽然也能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但正如母亲所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啊,记忆里的故乡到处飘着桂花香,邻里间的和睦与温馨使着香气更浓,香味更久,一直久远到我仍会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这种月是故乡明的情怀,深深地触动了我这个在外求学的人,离开家乡不远万里学习知识,虽然每天抬头看的是同一片天,脚下踩的是同一片地,但还是想念家乡的空气。
嗯,我就是想问作者一句,难道你一点都不想念胡爷爷和毛奶奶做的桂花糕?我倒是一看是把题目误听为桂花鱼,还馋了好一会呢!
篇二:读后感
1.《窃读记》读后感 五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就是林海音写的《窃读记》 ,描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很穷,没 有钱买书,只能去书店窃读,从书得到了很多乐趣。 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 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 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她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 渴望真令人感动。 文章里令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仔细 想想,这句话有着很深的含义。老师告诉我们: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 对我们来说,书籍和粮食同样重要,因为书籍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 丰富我们精神粮食。 现在,虽然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读书,但有的同学却不怎么爱读书。想一想从前,作 者要读一本书有多困难啊,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高尔基曾经说过:书 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也说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不仅仅可以拓宽我 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我们写作的水平。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好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它记录了“小苗”张钫与“大树”季 羡林的交流。两人轻松、睿智的对话让我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首先他们谈到了小孩该不该看闲书。季羡林认为,我们应该多看闲书,因为这样能 提高写作水平。我们适当地看闲书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因 为看闲书而耽误正课,尤其是像张钫那样上课看闲书,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完全不看 闲书,一心投入到正课也是不对的。这样做,也许能造就一个尖子生,但永远无法造就一 个博学多才的智者。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读点课外书,做到课内课外两相顾。 还有,季羡林鼓励我们多积累古诗、古文。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 的结晶,代代相传,可不能断在我们 21 世纪青少年的手里啊!不仅如此,多积累古诗文还 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大树”用丰富的内涵,教给了我们这些小苗很多很多。真感谢“大树”!3.《走遍天下书为侣》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从我读了《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本书时,我被深深吸引住 了,我连续读了几遍,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副生动的画面:一个小女孩把一本书抱在手 上,坐在小船上,蓝蓝的天空,海鸥在蓝天飞翔,多美啊﹗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
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和家,人人都有,天天相见,但感受 却不同,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如果没有朋友和家人,我们将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不知道怎样面对生活。 作者反复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感叹,也是教我们读书的方法,读书应该从 不同的角度去读,细细品味,用心的琢磨,才能有所收获,才能读得津津有味。 作者说世界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我们班有四十个同学,也就有 四十种读书方式,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读了这篇课文,每个人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书是一个人最好的朋友,我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书陪伴我一生,我相信自 己,一定行﹗4.《我的长生果》读后感 文章主要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作者对书的热爱之情。作者最早的读物是一种叫香 烟人的纸片,正面印画,反面印字,过后作者又看到连环画、大部头小说。她天天如饥似 渴的读书,积累了许多知识,使她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许多。文章通过两件事写出了书对她的 好处,在写作文时她不像别人一样千篇一律,而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写作文。通过写作文 作者也悟出了两条道理:一,作文要构思别出心裁,落笔时也要有与众不同的鲜味才行。 二,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也是离不开借鉴与模仿的。 读了这篇课文, 我认识到了书的重要性, 于是就有空便读些书丰富我的知识。 有一次, 老师让我们写一次快乐的往事,我平时积累的这些词语一下子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我 从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写起,以马路上的喧哗声和过节的喜庆气氛反映出了我们一家人的 开心、快乐。写着写着我就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将平时积累下来的描写快乐的词句恰 当的运用在了文章里,使文章更加突出了欢快和喜庆。这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得到了 老师的好评。我的心里乐滋滋的像喝了蜂蜜一样甜。 我喜欢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要攀登知识的高峰, 向顶峰发起冲击,争取更上一层楼。5.《梅花魂》读后感 古人曾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从这些 着名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梅花是多么的纯洁,它那不畏严寒的品性曾经影响着多少世人。 本文通过描写梅花的秉性,叙述了一位华侨老人身在异乡对祖国深切的眷恋之情。让 我们深切的领会到一位身在异乡的老人那一颗热爱祖国、盼望回到祖国的赤子之心。 读了这篇散文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外祖父想回到自己祖国的强烈欲望。其实外祖父 爱梅花,爱的是梅花的精神;赞梅花,赞的是中华民族
的精神。因为梅花是最有品格、有 灵魂、有骨气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作为华夏的儿女,我们要学习梅花那种不图 外表,不媚世俗,一身清气,高洁自重的精神,这也是《梅花魂》给我的启示。6.《桂花雨》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桂花雨》,作者很巧妙地运用借物喻景这个修辞手法抒 发了对家乡的感情。文中的每一个字是那么扣人心弦,让人一读起来就舍不得放下,文中 的内容使人荡气回肠,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大家都知道,中秋节前后是桂花盛开的季节。作者琦君的故乡的家里,有一棵枝繁叶 茂的桂花树,八月,她家的桂花开得异常旺盛,仰头望去,那点点黄花,有如天空中那点 点繁星。她们家里的这棵桂花树的香味,不说是十里飘香,也足以将前后几十户人家全部 浸在香气里了。可是,八月也是个台风多发的季节,风一吹来,枯萎了枝叶和花瓣的还好, 没有枯萎的花瓣被吹下来,落入泥土之中,就再也没有以前的新鲜的味道了。这天,妈妈 正盘算着收获这些桂花,“如果不刮台风,我就可以收几箩筐。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 一箩给毛家老奶奶,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这时,她抬头一看,天上乌云密布,就知道 要刮台风了。于是,她马上招呼大家摇桂花了!这下可把她乐坏了,因为,这是她童年里 最快乐了的一件事。 后来,作者琦君搬到杭州读中学时,那里漫山遍野都是桂花树,那才真是香飘十里。 作者每天都要去那里赏花,回家时,总要给母亲带满满一袋子桂花。可母亲总是说:“这 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令我陶醉不已,回味无 穷,并不是母亲觉得两处的桂花不太一样,而是向我们展示了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家 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倾注了全部心血,已经成为她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桂花雨》看似作者写她母亲对桂花的喜爱,其实质是借用桂花,抒发了作者对故乡 的热爱与思念。7.《假如没有灰尘》读后感 灰尘是人人讨厌的东西,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五十染尘埃。”可是人 类总是离不开灰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空气中没 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更严重的是,天空中难以形成云雾,也难以形成 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逐渐增加,大气中的相对湿度不断上升, 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假如大气没有灰尘,由于只是在气体对阳光的放射,整个天空将始 终是蔚蓝色的。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事物
往往会有两面性,只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才能“趋 利避害造福人类”。比如火,能让人取暖,可以把东西做熟;其实,像这样的两面性的事 情还有许多。还有台风,遇过没有台风,本意严峻的全球水荒就会更加严重。而台风这一 热带风暴的出现,却能及时的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淡别资源。据推算,一个致敬不算太大的 台风,登陆是可带来近 30 亿吨降水。以中国附近的西北太平洋为例,每年约有 30 多个台 风,它们在像西部靠岸或登陆后,给中国、日本等国沿海地区带来的降雨量,往往要占当 年该国总降水的 25%以上!假如没有台风就没有热平衡。8.《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读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我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感受。五壮士为了不让敌人 发现自己的部队,跳崖身亡。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马宝玉、 胡德林、宋学义、葛振林和胡福才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部队撤退,毅然地 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子弹没有了,他们就拿石头砸。在敌人的主力部队 到来时,班长马宝玉用尽力气将最后一枚手榴弹投出去,顿时在敌人部队中央炸开了花。 可日伪军发现了他们已经没有子弹,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到“捉活的,捉活的!” 马宝 玉等人为了不做日伪军的俘虏,宁死不屈,砸碎枪后壮烈跳崖。敌众我寡,他们从不在乎, 仅五人却干掉了 150 多个敌人。他们永远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后来,狼牙山 五壮士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高度评价,他说:“他们身 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这种宁 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的榜样。 他们以大局为重,宁肯现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也要为中国共产党的利益着想。那种民 族气节,牺牲精神让我难忘,也让我更加发愤图强!我要从小事做起,勿忘国耻,振兴中 华《乌塔》读后感读过《乌塔》这篇文章,我觉得乌塔是一个细心。大胆的德国女孩,她每到一地都 会先查警察局的电话, 不让爸爸妈妈担心, 或者给爸爸妈妈打一个电话, 寄一张明信片。 她细心,肯学习,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了欧洲旅游。乌塔自主。自强,旅游的费用全部 都是有自己打工挣来的,不花爸爸妈妈的一分钱。她的爸爸妈妈放开了手让乌塔去亲自 体验生活,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我羡慕和敬佩乌塔 14 岁就能独自游历欧洲。 乌塔利用暑假去了意(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学了《桂花雨》读后感)大利的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还准备去希腊。 在我的暑假里,时间一般都是有爸爸妈妈安排,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老师
留的枯燥 的作业上了,不能像乌塔一样去旅游。要么,时间都花在了舞蹈班上去练习舞蹈。我十 分希望能独自去游玩,但爸妈能支持吗?当然不能了,所以说我的署假就去少自由。 乌塔为了实现自己的世界旅游计划,用了三年时间准备,阅读了这些国家的有关资 料,自己打工挣钱做旅费。 我也到过许多地方旅游过,当然是和爸爸妈妈一起旅游,旅游的路线当然也是爸爸 妈妈安排的,旅费也是从爸爸妈妈的要腰包拿住来的。《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读后感读完了《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后我深受启发。在危难来临之时必定会有希望,只要 有一丝希望,就有千百条路可以走。然而一但放弃就没有任何路可以再让你去走了。 在失败面前我们应该自信,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我们勇于思考,坚持不懈, 一定能够摆脱困境。 就像作者在为四十件毛衣根本无法做出去而担心的时候想到了这句 话,时装展开不了时想到了这句话。才使她有这样成就。“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生 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达到你的目的地的话, 就可以换一条路试一试!” 如果当初父亲并没有和女儿说这句话,可想而知,未来的作者会变成什么样。 《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这个课题“指使”我将这个故事告诉父母,因为父母是长 辈,他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肯定比我们要深得多,说不定还能给他们带来许多启迪呢! 困难往往就在成功来临的时候伴随,但成功也往往在困难的后面相伴。 我相信在一千年以后,甚至一万年,这篇课文依然被教育出版社印在语文书上。《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我喜欢《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读完《滴水穿石的启示》后,我真的被感染。 文中三位名人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都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是“滴水穿石”的最原始的解说了。 读完这篇课文,我想到了浪花能把毛毛棱梭的礁石碰撞成圆石头,它也具有这种坚 持不懈的精神。不信,你想想,浪花日日夜夜、年年月月,永不停息地前进,也在不分 日夜地冲击礁石、浸蚀礁石、啃噬礁石,它最终能不让礁石的棱角变小、变平吗? 是的,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做不成的事。只要我们认准目标,对准他,努力吧! 拼搏吧!超越吧!挑战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千万不要回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 失败,别怕,那时上天对你的考验,跌倒了爬起来,你只要一次又一次的顽强努力,你 会成功的,你一定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幸福与甜蜜!你一定能实现心中美好的 理想!让
篇三:《桂花雨》案例分析
书声琅琅 书香浓浓
——我教学生读《桂花雨》
一、主题与背景
《桂花雨》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情感浓郁、意蕴丰厚。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阅读教学的设计以文本内在的情感为主线,以重点句为抓手,以诵读、感悟为主要手段。既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精神境界,体验作者强烈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又注重对语言的欣赏、品味,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体现语文课的特点。
二、案例描述:
【一】感受“桂花香”
师:谁能用几个词语赞美桂花的香气?
生:芳香四溢、香气扑鼻、喷香、沁人心脾、香喷喷??
师:课文里,哪一个字,说它真的“香”?
生:是“浸”字。
师:我们看,这个“浸”字是什么旁?
生:三点水。
生:是浸在水里的意思。
师:我们写“香”一般用“飘”的,怎么用这个“浸”字啊?
生:就是很香很香,整个宅院都浸在香味里了。
师:对,淹没在水里就叫“浸”。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点评】“桂花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通过对关键词语“浸”的品读,将学生带入了浓浓的桂花香中,也为课文的学习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情感基调。
【案例二】体验“摇花乐”
师:琦君喜欢桂花,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每到这时,我就会想到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桂花雨,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同学们,你们生活中的大事有哪些呢?(生畅所欲言)
师: 谁来读一读“我”是怎么缠妈妈的。
生读。
师:你的语气里有缠。
生再读:
师:你的表情里有缠
生再读:
师:你的动作里也有缠了。
师:小琦君把“摇桂花”当作大事,那缠着妈妈摇桂花时,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呀!
生:我体会到了急切。
生:我读出了作者的快乐。
生:我感受了迫不及待。
师:我们一起来品读品读。
【点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读中感悟、体验快乐。
【案例三】品读“思乡情”
师:桂花的香气味给作者带来的快乐,让她终身难忘。每到桂花开时,她总要带好多桂花给母亲,可母亲却总说:
生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故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 这时候的母亲沉浸在——(板书:思念) 正如琦君在书中写道:
生读: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啊,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哦,也一定会在母亲的心间久久飘荡。
师:作者琦君, 2岁就和母亲离开了老家, 32岁去了台湾,59岁又去了美国。她曾
在作品《下雨天,真好》中说:“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绕的好地方。” 在《烟愁》中写到:
生读:“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
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
这怎么可能呢?”
师总结:感谢琦君,把这种情思寄托在桂花雨上,化做了文字,这种花香便留在了我们
心里。
【点评】对课文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适时地补充课外资料。通过一次次
走进作者,把学生从“闻香”带入到了 “思乡”的精神家园,进一步体会了作者浓浓的情意。
三、案例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用心体会,就能感受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感受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这真挚的感情,正如文中“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课文所写内容自然不会有太多问题,但是要想真正进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就比较难了。这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地运用“读”这一手段,通过反复吟读,读中感悟,品味“文中味”和“文外意”。
(一)、读出喜爱:
“桂花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我引导学生抓住了文中关键词语“浸”、“沉浸”先感受桂花香,再指导学生通过一次次有感情朗读,把大家带入浓浓的桂花香中。这样的朗读,读出了对桂花的喜爱,读出了意境美。
(二)、读出快乐:
“摇桂花”这一段是课文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时,以读为基础,为纽带,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我引导学生从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加以体会。对于“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先合理想象,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的真情实感。在充分的读中,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读,促进了学生的感悟;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读,使整个课堂充盈着快乐,充满了语文味.
(三)、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适当地补充原著中关于外地桂花的一段描写,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比较,得出“并非是外地的桂花不如家乡的金桂香”,从而体会母亲的思乡情。在此基础上,再读读琦君作品中关于“思乡”的句子,这种感受就会更加深刻了。这里的读,使感情得以升华,也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乡情的种子。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课堂,因读而精彩。
篇四:语文《桂花雨》教学课例
附件2
参评作品登记表
学段: 小学 学科:语文 填表人:
注:类别填写教学课例、或教学叙事、或教学课件。
教学叙事
《桂花雨》教学课例
二0一三年六月
《桂花雨》教学实例及反思
教材分析:
课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的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再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教学目标】 1、 2、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科生字词,并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品读文字,想象情景,感受作者童年“摇桂花”的快乐,体会
作者纯真的情意。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思乡情怀。 教学理念:
1、课堂教学应在师生、生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中进行。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揭题激趣 1、
板书:桂花
师:你想到了什么?
(桂花的颜色、香味,或是有关桂花的词语、诗句等) 2、板书:桂花雨
你又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美文《桂花雨》。琦君,浙江永嘉人,1949年离开家乡赴台湾,后来定居在美国。在她的这篇《桂花雨》里,琦君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生活-----“‘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桂花雨”,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会让我们想起什么呢?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生活记忆中的“桂花”,带着期待、问题,走进课文情境,阅读、探究,对话“桂花雨”,感悟“桂花雨”。] 二、 逐层品读 (一)】初识“香” 1、读词语,认识桂花。
(出示)笨笨拙拙 茂密 细花 迷人
(结合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以上词语对桂花的树、叶子、花朵及香气的描述) 2、
读第一自然段,聚焦桂花的“香气”。
在这一段里,你还读出了什么?
师:“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儿真是迷人”。琦君的故乡在浙江,在她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小琦君是闻着桂花香气长大的。她记忆中的桂花,就是一个字——香。 3、
通读全文,明晰“香气”线索。
在《桂花雨》中,桂花的“香气”弥漫全文。找一找,哪几处写到“桂花香”,正确流利的读一读。
教师小结:短短一篇《桂花雨》,桂花的“香气”充盈字间:桂花开了,“香飘十里”,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摇桂花时,桂花雨“好香”;桂花摇落后,晒干了,泡茶、做桂花糕,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我”最喜欢桂花,喜欢桂花迷人的香气。
【设计意图:课文以桂花的“香”为线索,忆起了童年时代摇桂花的“乐”,表达了作者纯真的“情”。初识“香”的教学设计,目的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全文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桂花的“乐”与孕育的“情”就浸润在这香气中。由‘香’出发,到品味“乐”,再到感悟“情”逐层推进品读,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一步步走进言语深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品味“乐”
师:桂花是“香”的,循着这份“香”,我们读到了作者儿时“摇桂花”的事情。让 我们用心读课文,再一次感受“桂花香”,品味桂花带来的“乐”。
篇五:陈莺慧:《桂花雨》教学设计及评析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评析
执教:福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陈莺慧
评点:福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陈智文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童年生活、对家乡的无比怀念。作者以孩童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了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只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本文是一篇散文,形散神不散,情感表达比较含蓄,如何让孩子读懂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有一定的难度。
问题对策
本教学案例探究点:
1. 运用小学中高年级“244”阅读教学模式,既关注文本“讲什么”,也关注文本“怎么讲”。
2. 探讨如何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等不同的方式理解词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 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等方式,让学生透过文字读出文本背后的情感,能联系生 活实际,体会作者蕴涵着的那份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桂花香,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 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及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品桂花香。
第二课时:体验摇花乐,感悟思乡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起:导课初读(17分钟)
(一)交流预习,导入新课
1. 板书(桂花):课前你们都预习过课文,搜集过桂花的资料了,能用一句话说说对桂花的了解吗?(补:雨)
2.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这么美的题目,谁愿意读读?咱们今天就跟着台湾作家琦君,一起领略童年那美妙的桂花雨。
(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关注文章的“眼睛”,是引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一条捷径,借此导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朗读擂台赛:(屏幕出规则,音乐渲染)顺势指导:
⑴ 长句子停顿。(师范读,生用笔画好停顿线)
⑵ 多音字“和”:出示在字典里的五种读音,让学生根据意思选择。
⑶ 擂主访谈。
2. 制订目标,自我检测朗读。
3. 这篇课文围绕桂花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可以参考自己的预习笔记。(爱桂花 桂花香 摇桂花 用桂花 思桂花)(强调抓关键词,重点句概括)
4. “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桂花,去品味它的香气吧!
?评:通过激励手段促使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学会概括段落大意,并适当质疑存疑,为下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承——品读桂香(16分钟)
1.(屏幕出示静读要求)默读课文,用“——”画出具体描写了桂花香气的句子,你认
为重要的词语用“......”标出,还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你的感受。
2. 按段落交流:
⑴ 第一段:※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迷人”你是怎么理解的?桂花的香气味儿究竟有多迷人呢?咱不急着说,等你再找到其他香的句子,你就更能体会它香气的迷人。
⑵ 第二段:※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桂花香的?
② “浸”这个字是三点旁,原意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这儿呢?(泡在桂花香里)
③ 泡在桂花香里会是什么感觉?
④ 其实你们真正走到桂花树下,那种香比刚才我们闻到的更浓郁!一定会让你醉倒 在树下。师范读。生闭眼感受。
⑤ 让我们把这种迷人的香通过朗读呈现出来。
师:老师发现咱们的作者对“浸”字情有独钟,在文章的另一个地方也用到了浸,也能感受到桂花那浓郁的香气。(出句子“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
⑶ 屏幕出示课文第四段。
①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谈感受。
②在琦君的家乡江浙一带种植了许多桂花,给农民带来经济收入,这桂花丰收就像庄稼丰收一样,让人兴奋,让人快乐!(出桂花丰收资料图片)再读这句话。
③品“全年”、“整个村庄”。
全年,该有多长?
一年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天,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整个村庄”包括村庄里的什么呢?(人,动物,植物——每一样东西)这一切的一切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⑷(音乐响起)说话练习:是呀,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让我们再次走进琦君的家乡。你会来到哪儿呢?是桂花树下,还是村庄里呢?静静地想一想。(任选一句写一写)
桂花盛开的时节,我来到桂花树下, 桂花盛开的时节,我来到村庄里, 桂花盛开的时节,我来到一户人家里, ⑸生上台按句子汇报。
?评:“香”是本课的魂,是本课的精髓。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香”,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们畅所欲言,有了充分的课堂“自主权”,通过学生、教师、编者、文本的多向多层次的对话,既理解了文本内容,又体悟了文章内涵。创设情境,让孩子练笔补白,更增加了教学之“厚度”。?
三、转——赏析桂香(5分钟)
1.师引:难怪琦君说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其实文章写桂花香气的句子还有很多,快速地找一找。(从摇桂花、桂花丰收等方面谈香)
2.仔细读读这些句子,比较一下,同样写香但又有哪些不同呢?(引导孩子发现句子写法上的不同。如从味、色、形等方面来写)
?评:通过比较“香”的句子在写法上的不同,品析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妙,探讨表现形式的不同,明白编者“怎么写”,以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
四、合——结课存疑(2分钟)
1.小结:桂花迷人的香气一直萦绕在作者的心间,充盈着她的童年。或许有一天,作者会遇到更香的桂花,但在她心中却怎么也比不上家乡的金桂。外地的桂花真的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吗?作者以《桂花雨》为题的目的仅仅是表现它的香气吗?她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些疑问咱们留着下节课继续探讨。
2.布置作业
①搜集琦君的资料。
②积累本课的一些好词佳句。
?评:“合”课,既是一种巩固,也是一种拓展与提升。抓住关键问题存疑,为下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11. 桂花雨
思
爱 桂花 收
香 摇
第二课时
一、起——回味“桂花香”(2分钟)
1. 欣赏图片,唤起回忆。
瞧,这就是 的桂花。虽然桂花笨笨拙拙的,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 ,至少 ,没有 。到了落花时节你看(出示桂花雨图片)多美的桂花雨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这迷人的桂花雨吧!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评:图片引路,接力背诵,回味桂花香,加上桂花雨的图片营造出一个浪漫氛围,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哪!)
二、承——感受“摇花乐”(23分钟)
1.出示学习小提示。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把描写“我”快乐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关键词语用小黑点做记号。
2.交流汇报。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⑴ 指名读,交流这句话中的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到快乐?引导关注重点词“可乐了”“使劲地摇”,读出快乐的感觉。
⑵ 结合插图想象,配上动作读。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⑴ 创设情境说话:你想在这树下干什么?
⑵ 指导个性化朗读。齐读。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⑴ 表演解词:师生通过表演理解“缠”的意思,体会小琦君的急切、期盼。
⑵ 分角色引读。
⑶ 再读回味摇花乐。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⑴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父母的快乐?抓“洗净” “撮一点” “口占一绝”体会。(动作演示法,字词解析法)
⑵ 出示“绝”字在字典中的四种解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口占一绝”。
⑶ 父亲的诗里透着淡淡的香,却流露着浓浓的喜悦,咱们也像父亲那样一起吟诵吧。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