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浅谈审美与人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3:31 字数作文
浅谈审美与人生字数作文

篇一:审美与人生论文

谈谈日常生活中的美

摘要: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强调物质,因为大部分人看来,这才是最实在的追求。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审美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其中之一就是审美转向了日常生活之中。本文通过对“审美文化”、“日常生活”、等概念的辨析,以及对它们在当下审美文化中的表现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审美借助现代、后现代文化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及其欲望,在其中发现美、创造美,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唤醒的或者参与的日常生活会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会使人更加愿意生活,更加愿意在生活中看见、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关键词:审美文化 ;日常生活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审美不不等于艺术美的再现,但艺术属于审美的范畴,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叔本华则说过类似“人生就是欲望,得不到的时候就痛苦,得到之后就无聊。”这样的话。人的一生就是为了生活,所以我把他们二人的观点总结了一下——生活中的美由欲望中而来。乍一看,这是一个骇人听闻的观点,我并非要倡导欲望至上,而是希望能给欲望一词下一个有度的、纯洁的定义——当我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审美的时候就可以实现。

一、审美文化的时代性

审美文化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飞速发展、资本无孔不入相适应,与人的生活的相对富裕、审美情趣的个性化和丰富相配套,以多元、瞬时,以商品、技术展示自己的风采。今天的一切都已是过去,明天将要到来的难以预料,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成了审美文化的最明显的表现。事实上,这里的“审美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具有多义的概念,所指的是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泛审美状态,直接一些说,则是艺术活动不仅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们的作为,也包括非艺术家们的作为,艺术不再只是在剧院、画展、文学刊物等传统意义的艺术平台上发生,也发生在街道、T 型舞台、电视选秀、日常生活等情境中。但这样的审美文化仍然具有传统的“审美文化”的一些性质与功能,比如游戏性质、修复功能,以及马尔库塞所说的反抗功能等等,只不过更加柔性、更加温情了。辨析这样的审美文化概念,首先面临的是如何把艺术和纯审美的活动纳入到非艺术的、非审美的情境中去。比如在传统意义上,诗歌是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时代的预言者、灵魂的探险者,具有先知一般的社会地位,非常人所能为。诗歌有它自己的语言、情感、表达系统,诸如我们的古典诗词,

它的押韵、意象,对于生命、自然的追问都是诗人主体意识的体验和表达,而经过白话诗歌运动以后的现代诗虽然取消了明显的对仗与格律,但诗歌的神圣性并未丧失,而现今它却有了别的用途:“从锦绣森林的流水栈道穿过一片茂密森林和浅丘,再从一方建筑进入到另一片森林,每天的日子就这样在浓浓的郁郁葱葱里穿行。在无垠的纯自然生态空间,生活、运动、休闲,是如此惬洽和诗意。”

“大气深远

天伦之乐

亲情交融

一样的情怀

不一样的体验

尽显

中华传统

文化理念”

以上两段引文不是来自诗集或文学刊物,而是来自于售楼广告。如果你承认它是诗歌创作的话,那么,你就会发现,诗歌也同样能成为广告,也即广告是诗。而从诗意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广告何尝又不具有诗的特征,它用诗般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了一种富有诗意的乌托邦式的居处:栈道流水森林,生活休闲空间,天伦亲情文化“, 诗风”日下,诗之魂在天涯!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诗歌的定义,解构了诗歌神圣的地位。而由此如果你不承认它是诗,也许是因为你知道它是售楼广告,也许你有着精英的诗歌观念,但要说明的是曾经流行的台湾诗人席幕蓉的诗《禅意之二》写道:

“天这样蓝,树这样绿

生活原来可以

这样安宁和美丽。”

这样的句子就我们的认识来说,和前面的广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其次,如果仅仅从其用途上界定艺术和非艺术,那么我们同样面临着难题,那就是艺术经常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如我们在现代文学史上见到的“街头诗”等等,也就是说,所谓纯审美往往只是一种姿态而已。所以要判断我们所使用的审美文化的概念恐怕就要从艺术中心论的套路中走出来,进入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路子,而这个路子就是我们说的“生活审美化”或者“生活艺术化”,也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最后,引进日常生活并不意味着审美文化从根本上放弃了审美的性质,而只不过是在新的时代审美-艺术所存在的载体的变异而已。将审美- 艺术假借在日常生活-

身体之中,应该说,具有明显的感性解放意义,而解放感性就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审美修复断裂的可能性。当然,这只是在理论的意义上。为了进一步说明审美文化的性质,我们通过审美文化产生的精神、心理层面来看审美文化的性质。

二、自我的实现及艺术与生活的模糊性

我们知道审美文化的产生有赖于物质和技术,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当下审美文化产生的思想、精神资源,那就是在上帝死了之后的日子里,人在企图用自我代替神的位置,自我的绝对化导致了对形而上学的消解,却也使自我陷入了悬置状态。从这便可看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传统的个人主义泛滥是有本质差别的,在这里,我不反对人们对欲望的追求,我认为这恰恰是当今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要保持欲望的纯洁性——不违反社会道德的合理追求,就离不开审美文化对人类心灵的提醒和净化。丹尼尔·贝尔所揭示的现代人的自大“ 现代人最深刻的本质,他那为现代思辨所揭示的灵魂深处的奥秘,是那种超越自身,无限发展的精神。他知道消极之物———死亡———是迟早必至的,但他拒不接受这一事实。现代主义及其审美在反叛传统、经典的同时,也走向了生活化甚至是粗鄙化,把日常使用的器物作为艺术品,使艺术与现实的界线模糊。我们知道法国马塞尔·杜尚(也曾给《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子,并命名为《LHOOQ》,翻译过来就是“她的屁股发烧”。他的雕塑《泉》,不再是浪漫主义时代的《泉》,而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小便器。如生于1958年的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采用广告绘画的样式,把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工农兵大批判宣传画的形象与美国商业文化的标志———可口可乐、万宝路香烟等组合在一起”,抛开其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我们说,主体的悬置、形而上的悬置、自我的虚无,自然会导致这样的多元与无序状态,而在此前提下的艺术确实呈现出黑格尔所说的“艺术的终结”,只是它终结在日常生活中、物化中。马尔库塞认为,这是最高文明阶段的纯粹野蛮状态。

三、审美与生活

卢卡契并不是第一个关注日常生活的人,但是他指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态度既是每个人活动的起点,也是每个人活动的终点”,[3]1 意味着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来源于日常生活,也无不为了日常生活。以此出发,看待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我们说,审美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今天“飞入寻常百姓家”确实是审美的归宿,也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最关键的是审美权终于从贵族的、精英的手里到了平民的、大众的手里,审美也终于能换个“活法”了。换个活法使审美的性质有了部分的改变,使审美的方向有了一定的位移,用一个最简单的比喻来说,则是审美的眼光有了变化。如果我们改变自己的审美态度,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去审视,那么,我们会发现,一百多年前,别林斯基说的“生活就是美”,在今天确实具有现实的意义。今

天的街道上巨幅广告林立,广告从设计到制作,广告内容从住宅楼到手机、从汽车到日常生活用品,都经过了精心的包装,呈现在蓝天大海、高山流水、青草红花、俊男靓女的身边,无不渗透着美的元素,使人感受着美的气氛。人们喜欢走进街道“, 街道是反空间的,是露天舞台性的,它不是在强制性塑造人群,而是让人群作为自然的主角主动上演。当然,对于这样的街道中的人群,正如恩格斯当年批评资本主义导致的人际关系那样:“他们彼此从身旁匆匆走过,好像他们彼此毫不相干??所有这些人越是聚集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每个人在追逐私人利益时的这种可怕的冷漠,这种不近人情的孤僻就愈使人难看、愈是可怕。”[5]我们只是说,对某些人来说,逛街就是演出,街道、商场就是舞台,广告就是背景,商品就是道具,和售货员、收银员的交谈就是台词,周围的顾客就是群众演员。演出节奏可慢可快,而更有意思的是你自己在参与演出,但你同时还可以观看别人的表演———他或她的表演———是你的镜像,你的台词可以现编,你的行为可以随时调整,没有人教你应该这样或者那样,只要你的人民币愿意,你想怎样你就怎样。之所以提到人民币是因为它是导演,它使你体验到了平等、自由等等只能在有关乌托邦文学艺术中见到的现象。逛街既是感性的释放,也是审美的熏陶与享受。街道、商场的装饰,柜台、商品的摆放,都体现着美的原则;某件商品的造型、质量、价格,使你惊喜、使你震惊的程度绝不亚于一部小说、一场电影,喜欢使你不由自主地把它拿在手中把玩。如果是件衣服,你会试穿它,对着镜子你读到了你的美丽,好像以前从来没有过似的。要知道“惊喜、震惊”正是审美状态下应有的情感,阅读正是欣赏美的方式。你从中学会了如何欣赏美,如何发现美,并检验了你自己的审美标准、欣赏水平。那些或百依百顺、默默无言,或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商品,不只具有实用价值,更是身份认证的符号,它在满足消费欲望的同时,也满足社会身份方面的虚荣心。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节日、仪式。它在召唤参与并创造,也把人从家里吸引到广场、市场。广场彩旗飘飘,车水马龙,万人攒动,置身于其中,有如水中游鱼自由自在。就像在商场一样,表演和观看使人一方面变得更加形象化,一方面又目不暇接。所谓节日的气氛就在于用审美的形式打破了日常的生活规范,使单调的重复的日常变成偶然和新奇,进行着审美的根本任务———人的解放与人的修复。也许,面对这样的逛街、这样的节庆,马尔库塞的话应改为:高级文明阶段的生活审美状态。

不管身体如何定义,不论是逛街购物,还是参与节日活动,都是人的身体的行为,而只要把审美的眼光放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也就会把审美的眼光放到身体上,这个身体自然也就不只是生物性的了,而是具有了文化符号的意义。在传统的哲学、审美观念中,日常生活及其身体一直处于被否定、被压抑的状态中,人们力图通过理性、精神层面的路径把人拔高到“神圣”的地位,要求人在“义”、“理”等形而上学的层面活着,用形而上的、意识精神的高贵贬

低或压抑物质的、自然的身体存在,但却忘记了日常生活- 身体是人的存在实体这样的现实,使人的全面发展出现了断裂,造成了人的精神分裂,造成了精神的病态和疯狂。启蒙理性和其现代性的革命最不应该忘记的是身体,但恰恰是它给了身体最沉重的打击,正如穆旦的诗《我歌颂肉体》所言:“但是我们害怕它,歪曲它,幽禁它/ 因为我们还没有把它的生命认为我们的生命,还没有把它的发展纳入我们的历史/ 因为它的秘密远在我们所有的语言之外。”尽管对于日常生活中身体的形象性、表演性的审美生存背后巨大的黑洞令人担忧,但生活中的人们依然以巨大的激情投入到身体的形象、表演的过程中。而在资本的作用下、技术的支持下,人的身体也被艺术化和技术化,这不仅仅表现在大量的化妆品的使用上,也表现在因某种审美趣味而进行的身体的改变与塑形上,如通过技术化处理的“人造美女”等等。这样的行为所牵涉的不仅仅是审美问题,更是生命伦理问题;所解构的不仅仅是真实与本质,更是生命的价值问题。所以,我们只能猜想而无力判断,唯一能肯定的是:身体本来就是大自然按美的规律创造的,对于它的装饰也确实能给人娱乐,也就能像过节一样调解重复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乏味心态;身体携带本能、欲望、感性表演自己的个性时,也会使欲望代替激情,把瞬间当作永恒,把形象看成是生命本身,进而把自己角色化为某种形象进行交换,并且把生存看作是表演和交换的形式,这直接导致人本真性存在的错位———人就成了身体,身体就成了形象,形象就成了交换的商品。总之,在审美文化不只是精神文化中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纯艺术、纯文学的当下,审美借助现代、后现代文化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及其身体,在其中发现美、创造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审美文化无所不在的渗透意味着它的性质的变化,而它的日常生活- 身体化,一方面是感性的解放,对人性的修复[7] ,另一方面又是对欲望的张扬、主体的置换。但它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当中最主流的、最强有力的文化建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喂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构造了人们的情感、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构造了人们的向往、恐惧和需求,悄然地改变着社会的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恨、对于死亡等等最基本观念的看法。它唤醒的或者参与的日常生活会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会使人更加愿意生活,更加愿意在生活中看见、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浅谈审美与人生

参考文献:

[1] (美)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赵一凡等译. 北

京:三联书店,1989.

[2]易英. 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

[3] (匈)乔治·卢卡契. 审美特性[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篇二:选修课审美与人生论文《谈谈日常生活中的美》

谈谈日常生活中的美

XXX

(&&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2010级 环境生态类)

[ 摘 要] 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 人们是怎样感受美的呢?答案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地欣赏日常生活之中的美。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美概念的辨析, 以及对它在当下审美文化中的表现的描述与分析, 揭示出日常生活美的真谛。它唤醒的或者参与的日常生活会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会使人更加愿意生活, 更加愿意在生活中看见、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 关键词] 美 日常生活 风景

美是日常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艺术,但美与不美却要取决于个人的

主观感受。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与生活中寻真美,感受美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尤其是在这个充斥着名牌﹑奢侈品和各种?凤姐﹑?伪娘?﹑?小月月?现象以及攀比风的时代,我们怎样独善其身,于‘乱世’中发现生活之美呢?其实美已于无形中渗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现代匈牙利美学家卢卡契并不是第一个关注日常生活的人, 但

是他指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态度既是每个人活动的起点,也是每个人活动的终点, 意味着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来源于日常生活, 也无不为了日常生活。以此出发, 看待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我们说, 审美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今天,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确实是审美的归宿,

也是日常生活的需要, 而最关键的是审美权终于从贵族的、精英的手里到了平民的、大众的手里, 审美也终于能换个活法了。换个活法使审美的性质有了部分的改变, 使审美的方向有了一定的位移, 用一个最简单的比喻来说, 则是审美的眼光有了变化。

如果我们改变自己的审美态度,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去审视, 那么,

我们会发现, 一百多年前, 别林斯基说的,生活就是美, 在今天确实具有现实的意义。今天的街道上巨幅广告林立, 广告从设计到制作, 广告内容从住宅楼到手机、从汽车到日常生活用品, 都经过了精心的包装, 呈现在蓝天大海、高山流水、青草红花、俊男靓女的身边, 无不渗透着美的元素, 使人感受着美的气氛。商场内外各式各样的商品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着自己美的姿态, 或庄严、或幽默、或素朴、或华丽, 商场内部以其个性化的装饰满足着顾客的眼球, 以其经典的、流行的音乐满足着顾客的耳朵, 在这样的空间里就像在艺术展厅一样, 使人感到满足。这是街道之美,城市之美。人们喜欢走进街道, 因为他们喜欢她的美。

于是,逛街成为了人们感性的释放, 也是对美的熏陶与享受,而

不只是为了购物而购物,因为街道、商场的装饰, 柜台、商品的摆放, 都体现着美的原则; 某件商品的造型、质量、价格, 使你惊喜、使你震惊的程度绝不亚于一部小说、一场电影, 喜欢使你不由自主地把它拿在手中把玩。如果是件衣服, 你会试穿它,对着镜子你读到了你的美丽, 好像以前从来没有过似的。你就是在这种无意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欣赏美,如何发现美, 并检验了你自己的审美标准、欣赏水平的。

而这只是日常生活中美的冰山一角。

还有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节日、仪式。它在召唤参与并创造

的同时, 也把人从家里吸引到广场、市场。广场彩旗飘飘, 车水马龙, 万人攒动, 置身于其中, 有如水中游鱼自由自在。就像在商场一样, 表演和观看使人一方面变得更加形象化, 一方面又目不暇接。他人是你眼中的风景, 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人们互为风景, 展示苗条的体型、诱人的面孔、时尚的衣服, 卞之琳的《断章》为何能令广大读者如此迷酔?我们来看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多么美的情景,诗中的景色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之景,作者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将她们描述得如此美好,是每个读诗的人如身临其境,在想象中美上加美。可以说,这是一首为我们诠释生活之美的诗歌,读这首诗,就等于是在感受美。

还有世界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风景名胜﹑奇迹奇观,它们都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大自然能够每时每刻吸引我们‘浪迹天涯’的原因。这些风景是如此美好,每时每刻都让我们倍感舒爽﹑愉悦﹑幸福,庆幸自己能够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其中,人是人能够看到的最美的风景, 没有一部小说能塑造如此众多的活生生的形象, 没有一首诗能表达出在如此细腻微妙、生动的表情下潜伏着的复杂深刻的

思想感情。试想一下,如果地球上只你一人,你还有心情感受美吗?于是,我们会发现,其实日常生活中的美,最应该提的就是我们人类本身,或者说,是人的身体。在这个‘美女帅哥’到处被泛滥使用的年代里,我们对人的美丽魅力似乎已经越来越麻木,但没有人会否认这个世界依然有美人,也是这样的一些人给我们以各种各样的力量,无论精神上还是生活中。我们将这些人称为父亲﹑母亲﹑兄弟姐妹﹑朋友﹑恋人﹑偶像甚至牵动我们心弦的陌生人。我想,这个世界要是没有了这些人,美丽将不复存在,因为我们的内心从此再也无力欣赏这个世界,无论她还有怎样的风景。 因为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体,而那些人正好是我们心中美的代表。没了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一片黑暗,将美吞噬一干二净。所以,日常生活中,最美的风景是人。无论我们每天接触多少人,我们百看不厌的都是人。众生百态,看是看不够的,尽管人心叵测,但没有丑恶的嘴脸,又怎么能发现美丽的魅力呢?既然如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个人素养,努力向着美的标准靠近,做到无愧于己,无愧于人,则此生可无憾也。

总之,日常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当中 最主流的、最强有力的文化建构力量, 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喂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不知不觉中,构造了人们的情感、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 构造了人们的向往、恐惧和需求, 悄然地改变着社会的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恨、对于死亡等等最基本观念的看法。它唤醒的或者参与的日常生活会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会使人更加愿意生活, 更加愿意在生活中看见、

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易英. 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 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4.

[2] ( 匈) 乔治. 卢卡契. 审美特性[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86.

[3] 汪民安. 街道的面孔、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 . 南京: 江苏

人民出版社, 2006.

[4] 卞之琳﹒卞之琳诗选[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篇三:论文-审美与人生

西南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 3 期通选课

《审美与人生》

课程考核论文

题目: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文品质的养成

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

学院

2010年 7 月 25 日

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文品质的养成

姓名: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在这里将对美的认知进行了一个小结,并对当下大学生里轻视美学教育与缺乏正确的审美观进行了剖析,并点到了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寻找美,发现美。 关键词:美,审美观,经济发展,人文素质

每个人,都对美有一定的认知,只是认知的程度深浅有别。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进入大学后,我渐渐感到,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处身其中,就是一个让我们学会感知美的过程。学校开设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欣赏》、《唐诗宋词欣赏》等选修课。每到课程结束时,都会让学生笔谈课程收获。一些同学的答案往往令人失望。除了“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今后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等一些政治概念的表述外,基本上谈不出多少对作品的个人感受和体验。

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能带给 他们审美的愉悦,一种令人心动的美丽,他们却怎么也抓不住。原本想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努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而活跃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理解力。可最终在一部分学生那里,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结果让人心灵震动,也令人不断追问:大学生为什么无法抓住“美丽”? 大学生缺失审美教育。

美是什么?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人们以男性的阳刚和英勇,女性的阴柔和母性为人之最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人类也依然延续着古罗马的文化,在雕塑和绘画中依然在描绘着自然与人,人与人,人与神的美与神圣。就是经过了巴洛克,洛可可,古典,浪漫时期以后,到今天为止,相信真正明白美是何物的艺术家们也依然在为美创着和追求着。可是,让我无法接受但又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现代人竟悲哀到不知美为何物。每天从漫着他们生活的美好竟在一夜之间(因为我不知从何开始)被洗刷和涂改上华丽,虚慕,躁动,混杂和不和谐的色彩。对于自身的要求以及打扮更是让人无法接受。时代在浮躁,我们更是没有安宁下来,说得不错,我们如何安宁下来?就如影片《铁皮鼓》一样,主人公奥斯卡为了不接受世界的荒诞和大人世界的肮脏,于是就拒绝长大,他认为这是在反抗,其实到最后只不过是在一味的顺从,因为逃避和水波逐流一样,都是纵容!所以我看到了,人们的审美在不知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圣母那浑圆而独具包容性,养育性的身体在今天竟不抵那瘦骨如材的模特和歌女,口里还说着--这是骨骼美!女性的身体少了丰满和线条,少了母性与包容,我不知还有其真正的美感?男性的阳刚也不复存在,本来最为朴实的事物,在今天看来,似乎都已过时,都已老套,仿佛只有那所谓的个性与新颖才是有价值的东西。我想说,在还不知道真理是什么?美是什么?传统是什么的时候,千万不要说,我们要创造什么或是反叛什么,因为我会笑话你无知的。男人的耳朵上多了那么多的耳眼,女人的裙子上也开始出现破洞,就连正经的衣服与装饰也让人感觉不安,夸张,放肆的穿着和打扮,有的时候真的让我难以分辨男女的界限!头发可以N个颜色,链子可以身挂无数,奇装异服无所谓了,你也总不可以在光滑的脸上也打上孔子,在粉

嫩的唇上穿上钉子,更有甚者竟出此批语--这就是艺术!

对于这个没有标准的,没有真正价值取向的时代中,人类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有其内在一条主线串导的。因为时代的浮躁,因为经济的社会中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最为主要的是我们处在一个缺少文化救赎精神的国度中。于是便导致了我们越来越和本源脱节,越来越和我们的本性和真正的价值脱节,因为我们只看到了时代前景的辉煌和华丽,而没有注意到我们的灵魂已经空陋。我们离我们的本源越来越远。所以,加上没有文化和艺术的救赎,那现代人真的就只有放肆和无知了。

染缸--五颜六色,最美的搭配不是胡乱的色彩混在一起或是将浓烈彻底的展现,人们的眼球顾然会被吸引,但是人的内心又会将其赶出优美,淡雅的美之境地!已经不知美为何物的人们,我知道你们不会懂我再说什么.但是我确深深地知道---现在社会中,多的不是文盲,而是美盲!但丁曾说过:“人类除了知识和美德之外就再也没有值得炫耀的东西了。”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美。

但有些人对美的理解却令人费解:理个光头或留长发,这是“帅”;把新的衣服镂得全是洞,这是“酷”;把头发染得稀奇古怪,这是“时髦”。殊不知,他们已将美曲解。因此,我想对他们说:重新认识美。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人物卡西莫多,他那奇丑的外貌让众人觉得可怕,但他的内心却远比那些衣着华丽的人要善良纯洁。人们以赞美的眼光看待他,却不因他的外貌而却步。由此可知,内在美才是最主要的。纵然是一个美如天仙的美女,假如她出口成“脏”,品行低劣,那么她怎能用漂亮来形容?但若是出口成章,品行高尚,纵然她相貌平凡,那她也是美丽的。 纵观历史,相貌出众者不计其数,但被后人记住的却不是很多,而有些人却能名垂青史,这是为何?宋玉为后人所记,是因为他才高八斗;昭君为后人所记,是因为她为国家而甘于牺牲个人幸福;秋瑾为后人所记,是因为她的傲骨与精神。以上种种,或因才学或因精神,让人们感受到他们的美,真正的美,至高无上的美!而相传相貌非凡的潘安,却因其贪求富贵而被后人所耻。不难看出,美不仅是外表漂亮,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丽。

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有出众的相貌,但这并不重要,追求时髦的现代人是否已意识到美的真正涵义?请你们舍去外表的修饰,静下心来泡杯茶,品味几本散文或小说,让自己的心灵在此获得滋润、充实,总有一天会有人对你说,你很美。这不是因为你的外貌,而是因为你的心灵美、气质美!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力量和现实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们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放到了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为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严重抑制了其它方面素质的发展。大学课堂还存在一些灌输式教学模式,把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在他们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现在的部分大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风华正茂的年代,却不能给人一种意气风发、诗意盎然的精神风貌。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造成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也强烈地折射出大学

生审美教育的严重缺失。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而美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下的现实教育来看,审美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的教育。也正因为这一点,审美教育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那么,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如果突破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玄虚框架,直接把审美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实践中,放在当今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多方位视野中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审美作为一种具有形式化、动情化的教育特性,其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人性,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的终极追求。诚然,所有教育的最终目标都离不开这个范畴,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途径。这是因为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其主体一直处于激越的情感体验之中,这也是审美教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的本质特征。智育、德育中也不乏情感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注重理性,往往带有被动接受和灌输的意味,而审美教育强调的是“韬养”,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你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别让“美丽”悄悄溜走。

当代大学生,加强对美学的认知,即是提高自己人文素质。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的发展进一步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其他方面(如专业能力、业务素质) 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行动吧,爱美的人们!让我们追求那真正的美吧!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它的美也是多彩的。面对人生,我们有权选择数以自己的拿一分美,我们不比如《老人与海》中的老人那样,人生如何完美,但我们可以平凡,可以拼搏,可以坦然,可以让人生之曲多一份悠扬,让人生之书多一份激情,让人生多一道风景。人生本是可以片空白,只是有了人的种种行为才使得它美丽,只要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找到那一份坦然,超脱,你,我,他的人生总是美丽的!

参考文献

[1]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2] 李范等,《美学教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月北京第一版.

篇四:论文论美学和人生

论审美与人生

【摘要】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命的时间不是重复循环的圆,而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我们的人生以时间为度量衡,也是如直线般向前延伸。表面上,我们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人生似乎是一条曲线;本质上,一切的欢乐与不幸,得意与失落都将随时间匆匆流去,如直线飞速向后,永不复返。

哲人说,人生三重境界。一位作家将这三重境界用一般充满禅机的语句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关键词】人生,得意与失落,境界

Life with aesthetic theory

[Abstracts] Milan kundera, say, of life is not to repeat the cycle time round, but the fast forward in a straight line. Our life in time weights and measures, such as straight line is a straight line. On the surface, we experience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bumpy, life seems to be a curve; In essence, all the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proud and loss will be in a hurry to flow over time, such as linear rapid back, never return.

A wise man says, life three levels. A writer will the three levels of statements with general full of zen to illustrate: see mountain is mountain, see water is water; See mountain is not a mountain, see water not water; See mountain or mountain, see water or water. [Key words] Life, proud and lost, realm

1. 审美的魅力

1.1 审美的理解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

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1.2 审美需要美感距离

懂得审美的人,总是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需保持一定的距离。好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官能得到极大调动而饱受美感享受,审美态度庄重而不轻佻,审美情趣受到陶冶而不沉湎。好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会保持完美良好的印象,难以忘怀。这种距离,是一种不远不近、不即不离、不轻不重的理想审美距离。在如何把握审美距离方面,我们不妨向英国首相丘吉尔学学。他有一次遇到好莱坞一号美女费雯丽,不禁被她迷人的美貌所吸引,出神地看她。此时,当有人叫他与费雯丽更靠近一些时,他却说:我在欣赏上帝的艺术品,需保持距离。丘吉尔作为政治家政绩卓著,作为军事家战功显赫,但想不到他在审美方面也如此内行,真叫人钦佩。

2. 审美的发展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审美追求,体现了早期人类审美愿望和理想,它与西方同时期的审美意识形态基本是一致的,但由于地域、气候及自然地理条件诸制约因素的不同,在以后中国渐渐趋向于封闭式的道德和宗法观念。这种趋向对于原始宗教向现实生活的渗透形成某种消解,以致到奴隶社会时期,中国人开始围绕着社会性的道德与政治来表现审美内容。例如,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和墓葬品的绘制;先秦文学作品(比如《诗经》中部分描述周朝宗族历史的诗歌)即反映了这点。可以说,此一时期的审美意识追求尚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中,并无系统的独特表征。直到儒学与道学创立并深入影响社会之后,才算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审美意识与经验形态。

3. 审美人生观

3.1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当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这个痛苦世界,即对‘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规定的。一再被强调而且当然强调得很有道理的基本思想──上帝死了、超人、末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仅仅标志着上述探讨世界及其拯救的道路的各个阶段。”

3.1.1 将人生当作审美现象

①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②由于把世界和人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我们就不至于在人生悲剧性面前被它吓倒,而是感到生存还是可以忍受的;③通过“艺术家”态度的熏陶,“人们尽管可以放弃艺术,但不会因此而丧失从它学得的能力;正如同人们已经放弃了宗教,但并没有放弃因它而获得的崇高和升华的心境;⑤“一切艺术都有滋补强身之效,增强体力,激发快乐(也就是力感),激发一切更敏感的醉意记忆”;⑥艺术是生命力强化的工具,而只有生命力强化才可能战胜人生的悲剧性,因此,艺术便是战胜人生悲剧性的强有力武器;⑦在尼采看来,艺术和艺术家是对人生的最好肯定,因为它把生命及其悲剧性审美化而拒绝了道德的偏见,从而“制造”了一个幻想性的“中间世界”,使人可以接受和超越人生的悲剧性。

3.1.2 笑对人生一切悲剧

在笑对一切人生悲剧之时,审美的人生便跳舞于一切生命悲剧之中,跳舞于一切善恶之上。“舞蹈”是尼采使用的一个重要意象,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两篇“舞蹈之歌”。尼采用舞蹈象征一种内含着酒神精神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尼采的舞蹈的象征意义乃是超越性。在尼采看来,生命具有自我超越的本性,而这种本性又集中体现在强者、优秀者身上。超越性是战胜人生的悲剧性的保证,因此,在同人生的痛苦战斗时,应当体现出这种生命的超越性。而舞蹈正象征了这种超越性。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就是一个酒神精神化身的跳舞者,他有着宁静的气质,轻捷的足,无往而不在的放肆和丰饶。所以,在尼采看来,具有酒神精神的审美人生态度的人,往往是跳着舞越过人生大地上的沼泽和凝重的悲愁。

3.1.3 醉的人生

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醉本就是酒神精神的特征。尼采说:“日神的,酒神的。有两种状态,艺术本身表现于其中,就象自然力表现于人之中一样??这两种状态也表现在正常生活中,只是弱些罢了;梦境和醉意??梦境释放的是想象力、联系力、诗之力,醉意释放出的是言谈举止之力:激情之力、歌舞之力。”

3.2 儒家和道家的审美和人生

儒家美学所具有的宏深的哲学基础,使其践行表达充满自信。从审美语言的运用来说,儒家既不怕形成片面的迂执,也不怕信息传达造成流失,相反,从孔子到其后学都不遗余力张扬语言的作用。他们鼓励心有所怨,便发而刺上;心有块垒,即吐而为快。《诗经》之“国风”、“小雅”,屈原的“离骚”之辞,司马迁的《史记》,杜甫之诗,韩愈、柳宗元之文都把心灵、人格的崇高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心灵、人格的极度推崇,乃是东方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儒家的“心”是一种感应中获得的主动之心。它不以物我分割为前提,却以心象含物为机缘,从而人类社会即是可感性自然的延伸,又是感应性主体的类的扩大。社会的理想化也就成了人格化、心灵化;自然的素朴存在也被观念巧妙织入情性之网,使其灾异变故都可察人伦风化。至此,儒家美学臻于最完善的心灵功效。唯人至上,唯心至上,不慕鬼神,不道虚无。以道德化、理想化的人推行于现实,从而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健康、进取、丰富的心魂起到巨大的制约作用。

与儒家美学不同,道家从对自然、虚无、有形之物、功名利害的发展转化过程来谈人生哲理。《老子》二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法则,自然是元始、无的指代,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而一切已有形名的存在,又总是有自否定的因素潜伏于其后,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按道家的观战,凡事很难永久不变,要想长久,必须依从自然,致力于无为,载营魄抱一,知雄守雌。老子的哲学蕴含着十分深奥的道理。从意识、经验的旨归上讲,老子是反理性的。从宇宙的空、无、大着眼,守身为本,随用为道,所奠立的是一种神妙莫测的智慧型哲学观。这种观念冲击了儒家的切近现实的狭隘,可使人的心意为虚不为实,至于事态的变化则谋求穷尽自然之理,发挥出一切事理因素(有形的与无形的)的作用。但它的弊害也是明显的:由于老子只是微言大义,后人不能深得奥妙,只一味守柔抱雌,向原始的、无所为的一极努力,只能造成自行消解的无序平衡状态。所以,庄子对老子的哲学有所改造。一方面,庄子主张变无用为有用,致力于远大的作为;另一方面,不舍细小幽微的事理,从其自然的法则进行开掘,使人的作为在经久的运作中达到出神入化境界。与道家这种把人化入自然的旨归相比,西方用理性分解自然的观念是笨拙可笑的。

4. 情感地把握世界,诗意地感受世界-为精神所照亮的人生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有人说,诗意是一杯香茗,也是一池春水,亦是一缕花香。我也曾寻找过,却始终感受 不到诗意,它就像那抹被扬起的尘埃,一直都抓不到。难道是这浮华的尘世,泯灭了那份小 小的诗意? 寻不到诗意,生活也依旧继续,只不过感觉缺少了点什么。单调是会令人乏味的, 有些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也终倦了。偶尔偷一下闲,搬出一把椅子,坐在阳台上,眯着被阳光刺痛的双眼,享受着她轻柔的 爱抚,我似乎感受到了陶潜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

有人说,诗意是一杯香茗,也是一池春水,亦是一缕花香。我也曾寻找过,却始终感受 不到诗意,它就像那抹被扬起的尘埃,一直都抓不到。难道是这浮华的尘世,泯灭了那份小 小的诗意? 寻不到诗意,生活也依旧继续,只不过感觉缺少了点什么。单调是会令人乏味的, 我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也终倦了。偶尔偷一下闲,搬出一把椅子,坐在阳台上,眯着被阳光刺痛的双眼,享受着她轻柔的 爱抚,我似乎感受到了陶潜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

然而,我知道的是,审美活动起源于生存。审美活动是人们在生存中逐渐意识到,并加以确认,加以培养而发展成的活动,审美活动伴岁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在人类原始时期,就有了审美活动。不过,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它可能并不视为审美活动。例如,在原始人的祭神舞乐中,人们可能不是为审美而这样做。当然,人们可能也不是为了求知,为了教化而从事这项活动。那种原始性活动,毋宁说是一种综合性的生存狂欢。

一位哲人说,人生三重境界。一位作家将这三重境界用一般充满禅机的语句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一重境界表明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什么就是什么,就像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小孩看到皇帝赤身裸体参加大典游行时,喊出“真”话一样,那是童言无忌,是直白的表露。第三重境界表明人虽经历沧桑,仍怀赤子之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这是返老还童之正直。而第二重境界表明随着年龄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是单纯的水,为人处世也讲究个“曲”字。

结语: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命的时间不是重复循环的圆,而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我们的人生以时间为度量衡,也是如直线般向前延伸。表面上,我们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人生似乎是一条曲线;本质上,一切的欢乐与不幸,得意与失落都将随时间匆匆流去,如直线飞速向后,永不复返。

我相信:人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一切,这可以说是至理名言,是金科玉律。要美不要丑.也必将是人生的价值尺度!在欧洲国家,他们用诗歌体现美,他们用

音乐体现美,他们用建筑体现美,于是无处不在,他们的审美人生将一直都是在快乐、满足和美丽中度过的,伴着人生的价值得到圆满的体现。伏尔泰说:“要用‘美’这个词来称呼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就须引起你的惊赞与快乐。”一句话,凡是能引起“惊赞”与“快乐”两种情感的东西就是美的。伏尔泰认为,那种诉诸人的心灵的德行美,能使人人都感到惊赞和快乐,它通行一切时代和一切国家,因而是普遍的、永久的、世界性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最好,不一定是最好、最美丽、最完美的理想,虽然审美的角度、背景,人各有异或者截然相反,但是我相信对于每个人来说,完成它,就将是在人生中,跨出一小步,理想近一大步,人生逐渐实现自己简单而不简单的价值,这样人生就圆满了,不是吗?回答—“是”,果断的。

参考文献:

① 《审美和人生》黄学规,浙江大学出版社,第30页 ② 《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 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

③ 《老子》五章、《诗经》、《史记》司马迁

④ 长大导航作文网【http://www.chddh.cn/zuowen/】

⑤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童话

⑥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

篇五:浅析美学与人生

浅析美学与人生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的重点是介绍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情形,切实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大学美育中的基础理论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放。只要你爱美,它就与你有关

蒙那丽莎的微笑

文里的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传说此女绝色盖世无双,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席美女-------中华第一美女。女性美的理想标准是什么?整体全面的美应该怎么要求?明张潮的《幽梦录》提到:“以花为貌,以柳为态,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肤,以秋水为姿色,以诗词为情肠。”这可谓是美女的最高境界,只是能达到者太少。

可是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我们都没有亲眼所见。虽说黄金有价,美貌无价,但是这也只是对外表的一个片面的标准。西地简单的认为:“美的女性应该脂粉气和书卷气兼而有之。云鬓蓬松,秋水映人,唇红眉黛,容颜娇媚,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翩若惊鸿,袅如春风,外在美固然很重要,这些也都是令人喜爱的,但是如花似玉,还要有智慧灵气,琴心诗韵。作到双绝,才能达到最美。她应该是整体的,多样统一的 ,内外俱佳才好。一个女人当其容貌.形体.衣着.发型和心灵.思想.才智.谈吐达到和谐统一时,她才是最全的美,即“美是和谐”

那么谁才是最美的女性呢?海伦?东方人不愿意,西施?西方人连连摆手“no !no ! no!”有没有共鸣呢?有没有统一呢?

在美学、文艺学领域,人们常用“理性”、“非理性”、“新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交往理性”、“理性主义”等概念表述、阐发某种观念和思想。但问题在于,人们所使用的是否为同一个“理性”概念?答案显然并非如此。实际上,在人们的日常用语和学术语汇中,“理性”既是使用最频的一个概念,同时又是一个最富有歧异性、多义性的范畴。显然,如果不对理性的内涵范式加以仔细甄别、辨析和厘定,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和阐释上的错误,从而影响文艺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对“理性”这一文艺美学关键词的学理内涵加以初步辨析,以使该概念的使用更加规范化、明晰化和学术化,便成了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人的存在无非是在两个基本维度上展开的:一个是自然性的维度,再一个是精神性的维度。这两个维度之间所存在的张力与平衡构成了人类的存在的丰富性。而精神性更能体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真正价值和独特意义。美学从起源上应属哲学,它内涵艺术美学、科学美学、设计美学和哲学美学,它与人生有着诸多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联系。

在人类的精神发展史上,文学艺术、美与人生之间永远抹不掉某种永久性的精神纽带。早在石器时代,史前艺术就以对生存的理解取向而昭示于世人。而据文献记载,从周易开始就表达了富于美学意蕴的人“生”的观念,此后,重“生”、乐“生”的观念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基础。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是人生学。

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是完美的呢? 完美的生活也就是艺术的生活,而艺术的生活即本色的生活。那就是“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又因为他过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超越名利,不做作,不虚

伪,恬淡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才能使人格的高洁与情趣的高雅共同构建一幅美丽的生命图画。积极健全的人生理想是人性的多方面的谐和的发展,没有残废也没有臃肿。情感思想便是人的生机,有情感思想而不能表现,生机便遭窒塞残损,好比一株发育不全而呈病态的花草。我国著名的文学美学研究学者朱光潜把完美人生比作是一篇 ”上品” 文章。完美的人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贯穿着一种做人的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情趣。“大而进退取与”,“小而音容笑貌”点点滴滴,时时刻刻伴随一生。

首先,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这又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要把“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纳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严肃地生活,认真地生活。“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把生活中的每一小节都看作是人格的表现,严肃认真地对待,就像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二是“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即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一种人生的风采,一种人格理想,这是人生艺术化的第一要义与最终目标。

其次,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艺术家”是广义的,是指知道生活之人。那是觉得生活有趣味的人,是能欣赏生活的人。欣赏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脱离肉体需要的限制而获得自由的活动。对于生活中的一切,总是处于欣赏的状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生活就会充满情趣。哲学与科学本来是为了满足求知的欲望的,是实用的。但如果哲学家与科学家用一股热忱去欣赏他自己所见到的那一点真理,觉得有兴趣时,真理就离开了实用而成为情趣的中心,就是美感的对象了。从这样的角度看,科学的活动也是一种艺术的活动。所以,就广义来说,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要实现完美人生就要“脱俗”。理想人格、理想人生总是在与现实的比较中生发出来的,当人心之坏,是由于“未能免俗”。当今社会时一个密密麻麻的人际关系网,为了个人目的堂而皇之将卑鄙的物欲凌驾于纯净的心灵之上,这比混沌年代的苟且偷生更为可耻。在战争年代人心之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而在现代的和平年代,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可以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美感的世界纯粹是一种想象中的卓越,它超乎利害关系之外,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就能从有利害关系的物质世界搬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精神世界里去,从而跳出现世的利害关系网,能获得美感。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美不是精神奢侈品,是一种对高尚和纯洁的乞求之心,是建立“净化”的理想人格的前提。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把自己所做的事业,自己的人生当作是一种艺术品看待,如果能做到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而不去斤斤计较利害得失,这样就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谈完美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即如何从现实的利害关系中超越出来,达到人心的美化。在这个基础上,建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做到人心的净化。

在人生的态度上,陶渊明的“即事多所欣”,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从中发现乐趣、产生快感。而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又是怎样的一种旷达的人生境界呢?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只有入乎其内,我们才能熟悉;只有出乎其外,才能进行冷静的观察和对照。当然我们大多数还是平凡的人,很多的时候我们做不到如此之高的人生反思,但是我们要追求完美的目标和理想是一样的,以前人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从平凡的小事开始,脚踏实地,以一个个小的美好来成就未来整个人生的完美才是切实可行的。因为人在立足于自己生存的同时,就应从“高于生活的”角度、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及反悔。只有高于现实的目标和理想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才能创造更多的美,最终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完美。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