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田园交响曲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27:45 字数作文
田园交响曲ppt字数作文

篇一:田园交响曲

序号:206

从《田园交响曲》分析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姓名:张慧敏 学号:2010710014 学院: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在浮华中求一片自在心境,在喧嚣里得清幽善念。生活总是会有些大起大落,笑面人生,用田园心境对待都市生活。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留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份人生的珍贵感悟。

下面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田园交响曲,它又名《F大调第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使用『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赏析这首音乐,是基于对贝多芬全部作品的巨观角度。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音乐的开头以双簧管呈现出欢快明亮的第一主题,跟随着第一主题的音乐走进了一个作者描写的美丽的生机勃勃的村庄,阳光洒在麦芽上,鸟儿也在树梢上歌唱,仿佛在欢庆作者的到来。如此欢快的音乐不仅是在描写那美丽的乡村景色,也表现了贝多芬投身到一片生机的大自然后的喜悦之情,没有包袱,也没有来之世俗的烦恼。紧接着大管相较低沉的声音表现了音乐的第二主题,音乐婉约唯美,不断的回荡在耳边。大管的声音和牧笛有点相像,仿佛勾画了一副牧羊人在放羊,并与田间劳作的人们相互应答的场景,是如此的令人陶醉。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不断的交替出现,本乐章中没有太多的变化曲式,就如同一曲朴实的村歌。一二主题的反复出现,似在描述乡间那种安静而又充满美感的乡情,又像是倾述了贝多芬在对大自然的热恋之情。整章音乐起伏不大,仿佛是作者随着音乐自然地流动,表达了人们在与大自然相处时的安逸以及得到精神上的安宁。

第二乐章,在溪边。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据《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记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

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快板,F大调,3/4拍子,诙谐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断。

第四乐章,暴风雨来临。远处的雷声一阵高过一阵。天空,越来越黑;乌云,越压越低;逼迫着集会的人们只能四处散去。紧接着一声巨响,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整个乐队都在飞速的旋转,大提琴发出沉重的声音,像只猛兽在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象征着狂风的呼哨;定音鼓的阵阵响声,给人以震撼的感觉,像是大地在震颤。暴风猛烈地刮着,树木在狂呼怒啸的暴风挣扎着,狂风压弯了它的身躯,但只要稍有机会大树又会直起自己的身躯。在大风背后,小提琴描绘的“雨滴”也在不停的倾倒下来拍打着大地。

第五乐章,暴风雨之后,牧人歌唱。暴风雨总还是短暂的,就如同我们经常说的“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一样。急促的鼓声过后,音乐突然变慢了,展现了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的场景。此时音乐又重回到之前轻快、欢乐地节奏。清脆的笛声像牧人在田野间歌唱,大自然的一切又回到了正常,鸟儿重回到枝头歌唱,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这章都在回旋着牧笛的声音。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而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也是在这样祥和的气氛中结束了。

该乐章回归了主题,揭示着生活的规律,即使生活中会有不如意的事,但终归会过去,和平和快乐才是永恒的主题。其实也是揭示了贝多芬在经历过生活磨难的洗礼后,贝多芬又重找回自己对生活的信念。贝多芬中期作品的确远比不上后期作品有那麼强的冲突性,一个只有强烈情感却没有强烈心灵冲突的贝多芬,中期作品对大自然的观点必然是『溶入』、『乐以忘忧』的心情,这刚好是田园交响曲的主要情感表达,也是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能听出来的乐曲意含,无怪动画《幻想曲》以田野精灵来诠释这首乐曲。但是,基於西方文化价值系统的深层特性,仍然可以在这首音乐中时时找到“人与自然对话”的可能。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生命价值观;在东方思想价值体系中,人与自然往往是一种“人企图溶入自然”的关系;最明显的就是华人文化中的“逍遥”倾向。另一方面,在西方思想价值体系中,“自然”往往意味着上帝的存在 ── 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容许人与之进行对话与争辩的上帝;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带出一种“人与自然对话”的特色。

从这样的一个观点,我尝试分享欣赏贝多芬著名的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我个人认为,这首交响曲并没有具体用音符描述各种田园对象,我们是透过音乐得到如此的感觉,无以名之,恰好很类似田园风光,故名之为《田园》。

贝多芬“有标题”的音乐作品往往只能勉强说是从“一种与标题有关的情绪”出发,而不能说是真正标题音乐。以钢琴奏鸣曲《悲怆》而论,虽然是贝多芬自订标题,但是以第二乐章优美的慢板而言,就不像在白描《悲怆》了。同样的,田园交响曲固然可以如动画名片《幻想曲》那样把整个田园风光完全白描出来,然而,以第五乐章后半部那种指向后期风格的第一小提琴十六分之一音符绵延不断并且与一个富节奏性的对位主题同时进行,这里就绝对不可能与田园风光有任何白描意含了。

使用“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赏析这首音乐,是基于对贝多芬全部作品的巨观角度。贝多芬中期作品的确远比不上后期作品有那么强的冲突性,一个只有强烈情感却没有强烈心灵冲突的贝多芬,中期作品对大自然的观点必然是“溶入”、“乐以忘忧”的心情,这刚好是田园交响曲的主要情感表达,也是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能听出来的乐曲意含,无怪动画《幻想曲》以田野精灵来诠释这首乐曲。但是,基于西方文化价值系统的深层特性,仍然可以在这首音乐中时时找到“人与自然对话”的可能。

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之美,美在木管的生动运用。我们以第一乐章前1分06秒为例:乐章一开始以第一小提琴演奏出第一主题,34.0秒后竖笛开始承接这个主题,35.1秒接着双簧管承接主题后,完整呈现第一主题,乐团逐渐加强音量到达一个高峰,于是从50.0开始,长笛以一个装饰音断断续续如鸟啭般的面对乐团的合奏。这样子的乐曲风格,会想成田园风光是很自然的事。

第四乐章被称为狂风暴雨,但是它不止有音乐上简单的激烈音符而己。一开始就使用旋律性很强的连续断弓之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当成对位旋律,与第一小提琴的简单旋律成对比。前者旋律在乐曲中段发展成木管与第一小提琴的对话,后者旋律成为乐团强烈合奏时的基础音型。参考第四乐章的音乐范例:从第 4秒开始,就是连续断弓之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的对位旋律,而第 7秒开始,就是第一小提琴的旋律。

这是田园交响曲“很不田园”的部份,也说明了田园交响曲并不是一首白描田园风光的标题音乐。贝多芬固然以优美的第二乐章与轻快的第三乐章充分表达田园式的心境,但是复杂的和声与对位结构,使第四乐章呈现的是“人”与“自然”因为风暴而产生的对立,充分显示隐藏在贝多芬田园风格下的心灵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而非人与自然的融合。

或者应该这样说,以贝多芬音乐的特质,即使他想表现闲适的田园风光心情,仍然会加上个人强烈的心灵呼唤。而这种强烈的贝多芬特质,正是表现在田园交响曲偶尔产生的复杂对位法结构与和声结构。

第五乐章重新回到温和的曲风,在这里,贝多芬一开始呈现出极为单纯的愉悦乐念,在第五乐章音乐范例这一乐段刚好正是这个单纯的乐念。此乐段一开始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在本乐章的后半段采用十六分之一音符切细主题旋律的作曲技巧,然后带出一个全新的对位副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这样复杂的对位作曲法,至少就表现出一种“温和曲风下隐藏的对立与疑惑”。

于是,透过整首田园交响曲从第一乐章到第五乐章之整体结构,我们主观性的认为这是潜藏在温和的曲风下,一种“人”与“自然”的对立,一种“与自然融合”或“与自然对话”的张力。

篇二: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

假期在网上下载了贝多芬《田园交响乐》的演奏视频,反复看了几遍,心中颇有想法。 《田园交响乐》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在他双耳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写成的。贝多芬不仅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且热爱大自然。他曾经对朋友说过:“周围树上的金翅鸟、鹑鸟、夜莺和杜鹃是和我在一起作曲的。”可见他是在用心灵感受田园、感受自然、感受乡村生活。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

《田园交响乐》是贝多芬交响乐中惟一的标题音乐。标题音乐通常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怕人误解他的作品,明确地说:“《田园》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田园交响乐》是贝多芬在乡村养病期间,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印象,透过音符流露出其回忆及感情的作品。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又叫F大调第六交响乐。一般来说,古典流派的作曲家是不会直接命名曲目的,像贝多芬的“悲怆”、“月光”、“热情”奏鸣曲和“命运”交响曲等曲目的名字都是由出版商或后人添加的,而这首第六交响曲“田园”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 “田园”这首交响曲并没有具体用音符描述各种田园对象,我们是透过音乐得到如此的感觉,因类似田园风光,故名之为田园。

“田园交响曲”分为五个乐章,分别为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溪畔小景、乡民欢乐的聚会、暴风雨、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一开始以第一小提琴演奏、竖笛、双簧管、乐团逐渐加强音量到达一个高峰,接着是长笛,让人眼前浮现一片美丽的田园风光。提琴奏出优雅、愉悦的旋律;木管吹起一缕轻风,一阵阵优美的旋律迎面袭来,眼前的一切渐渐开阔起来。

我认为《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最打动人的一章,听的时候感觉自己仿佛直接走进音乐的世界中。旋律带着点点忧伤,非常优美,就像是自己漫步在田园中,轻柔的风软软的拂过面颊,并带来阵阵花香,让人陶醉不已。贝多芬在这里用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来模仿描绘鸟儿的歌唱,其轻盈的声音会使人立即联想到可爱的小鸟和美丽的大自然风光。 贝多芬以优美的第二乐章与轻快的第三乐章充分表达田园式的心境,而第四乐章呈现出

的则是“人”与“自然”因为风暴而产生的对立,充分显示隐藏在贝多芬田园风格下的心灵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而非人与自然的融合。

第五乐章重新回到温和的曲风,在这里,贝多芬呈现出极为单纯的愉悦乐念。

整首田园交响曲从第一乐章到第五乐章,在温和的曲风下,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对立,一种“与自然融合”或“与自然对话”的张力。

每次听《田园》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听田园的感受是一阵活跃在田园的欢乐;它不像命运,不像月光那些乐曲那么婉转、动听、柔和,似乎贝多芬在谱曲时是看到田园美丽的美丽风光,对这些美丽的事物的赞美与歌颂!再听田园,感受到的不是只是欢乐,而是一种无可比拟的感觉,觉得自己也似乎是其中的一草一木,随乐曲摆动,随乐曲歌唱!这似乎已不是什么赞美,而是陶醉并融合在这田园之中。

“田园”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还表达了贝多芬的人生感想。田园是贝多芬在耳聋后的作品。他当时已经听不到任何声音,可在乐曲中表现出来的是对自己生活的美好憧憬、热爱和无比的希望。他没有抱怨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他希望自己的生活像“田园”中跳动的音符一样,欢快、生机勃勃。生命应该花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不应浪费在自怨自艾中,这也给那些在人生的路途上彷徨的人带来了光明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篇三:田园交响曲 教案

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教学对象:初一

教学时间:30分钟

教学目的(1)了解贝多芬及其主要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通过欣赏作品,使学生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3)通过欣赏作品,体会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 教学重点:欣赏作品,使学生领略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触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教学过程(1)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音乐家?好,同学们都回答的很棒,那今天我们要了解的音乐

家是贝多芬及赏析他的作品《田园交响曲》

(2)贝多芬简介(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贝多芬”)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和钢琴家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

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3)作品创作背景

作于1807-1808年,这首交响曲表现了贝多芬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挚爱。贝多

芬从1792年从波恩来到维也纳,在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几乎都在这里写成。贝多芬在维也纳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维也纳。在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是著名的“贝多芬小路”,这条小道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贝多芬常在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响曲就是在这里产生灵感并构思的。

(4)乐曲特点

F大调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

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乐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临摹自然。

(5)乐曲赏析 F大调第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其中,第三,四,

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子,奏鸣曲

式,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形成恬静清

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

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在溪边。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

奏鸣曲式。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音乐富有诗意。

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快板,F大调,3/4拍子,谐谑曲。这个乐章的主

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

欢乐的舞蹈。

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f小调,4/4拍子。

第五乐章:牧人的歌。小快板,F大调,6/8拍子,回旋的奏鸣曲式。乐章的主

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

(6)欣赏视频,并学会哼唱主题旋律。

(7) 同学们谈学习后的感受

(8)教师寄语

篇四:贝多芬田园交响曲

我听《田园交响曲》有感

摘要

这是贝多芬失聪后根据其在乡间养病时的情景和感受谱写的曲子,所以乐章中透露着乡村的气息朴实而安逸,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曲调细腻绵延,包含着作者对自然、生活、人生的热爱之情。

贝多芬的这首《田园》在其众多作品中是特别的,不平凡的。我们知道,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作品大多都悲壮激昂,充分表现了斗争中战士们的英雄精神和命运的悲剧性,但《第六交响曲》却体现了这位英雄柔情的一面,其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展现了贝多芬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和热爱。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写的。说的更夸张一点,这部作品怎么会是个男人写的,而且居然还是贝多芬这样的男人。

同时,这首《第六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唯一一部标题性交响乐,这说明贝多芬对这部作品是足够重视的。然而,一个无法回避、让诸多音乐家感到困惑的问题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集中创作于 1808 年 3 月至 12 月中间,它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前后相继,在部分创作时段甚至发生重叠。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个作曲家能够几乎同时创作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除此之外,这部作品还有一个疑点,那就是为什么在本来安静祥和的田园里会有如此激烈甚至恐怖的乐章——“暴风雨”。让我们先来慢慢赏析整部作品后再给出解答。

1、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的标题为“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主部主题非常悠扬欢快,贝多芬以往在笔者心目中高大的形象一下子被颠覆。该主题以柔和婉转的小提琴拉响,旋律悠扬风格淳朴,让听者感受到了在贝多芬眼里的乡村自然的美,体现了作者身处自然的愉悦心情;副部主题由大提琴引出,其音质给人的厚重感,让人更加踏实、沉静,让人联想到贝多芬在静谧的田野间度过的悠闲时光。

2、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的标题是“在溪边”。如题,此乐章主要描写的是溪边的景色,利用各种乐器对自然环境的声音进行模仿以营造一个安逸幽静氛围,也用溪水体现了贝多芬“柔情似水”的一面。弦乐描绘出一幅小溪缓缓流动的画面,其中又融入了法国圆号的长音来勾勒溪水的波纹,使画面更中形象生动,其声音也犹如溪水的潺潺流动声,让观众感到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自然的恬静之美。之后以溪流为背景,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了主部主题,那时断时续的旋律让人浮想联翩,好像看到了小溪岸边的垂柳随风摆动,不时触及溪流的景象,让人感到十分的惬意。随后由大管奏响了副部主题,再加入中提琴和大提琴,后来又渐渐融入了了小提琴和长笛为复奏,乐曲流畅舒缓,更富持续性,美丽而柔和的乐句犹如婉转的歌声,意味深长,使人们的思绪也随着乐句的渐变更加清晰明朗。

最后作者利用乐器来模仿各种鸟儿的啼鸣,打破了溪水的沉静却增添了浓浓的诗意,作者用长笛来模仿夜莺的歌声,双簧管奏出鹌鹑的啼鸣,单簧管吹出杜鹃的叫声。

3、第三乐意

第三乐意的标题是“乡村欢乐的集会”。此乐章描绘的村民集会热闹场面,表现出人们的喜悦之情。其灵感源于作者在维也纳的生活经历,当时他与当地乐师交往甚密,也因此给乐曲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第一乐章以小提琴为开场奏出了一段三拍舞曲,曲调在反复中逐渐扩展,描绘出一幅村民欢歌劲舞的场面。随后,由双簧管吹出一段带有牧歌风格的旋律,并以大管作陪衬,随着乐曲的节奏的变化,场面也更加活跃,舞蹈的队伍在不断的壮大,甚至表现出一个混乱嘈杂的情景,随着三拍子急板的转换,使村民的情绪达到一个巅峰,突出其来的雷鸣声打破了集会的喧闹,村民闻声都仓皇散去,这声狂欢便戛然而止。

在这总结一下,前两个乐章都是愉快祥和的,而且是极美的。第三个乐章把愉快的心情推向了高潮,描绘了一幅极其盛大的热闹场面。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这一切打破。

4、第四乐章

第四乐意的标题为“暴风雨”。此乐章描绘了暴风雨降临的震慑场面,风云突变替代了田园牧歌的欢快和喜悦,将交响曲推向了至高点。乐章开始由低音提琴和尖锐的短笛描绘出暴风雨即将来临带来的阴沉压抑感,是电闪雷鸣的先兆,乌云笼罩了乡村,由弦乐秦响狂风呼啸的场面,由铜管和定音鼓勾勒出炫目的闪电和接连不断震耳的雷声,管弦乐队奏出的庞大的半音阶仿佛由高空抛下的倾盆大雨直泻而下,跌落到地面后转入沉沉的低间区。

5、第五乐章

第五乐意的标题为“牧人的歌”。此乐章描绘是以牧人的歌声表现出人们在暴风雨过后的激动心情。乐意曲风又恢复了平静而且更加开阔,宛如牧人在广阔的田野中放声歌唱,描绘了一幅乡村雨过天晴的美景,整曲都渗透着宁静、欣慰、喜悦之感。由温柔的牧笛吹出了第一主题,透露着人们对自然的感恩之情,而且贯穿着整个乐章的始终。最后人们激动的心情慢慢平复,又回到了往常的生活,并以小提琴暗示着美好的未来为结尾,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坚信这就是他们一直寻找的人间天堂。

赏析完后,我们回过头来回答之前的两个问题。首先,在安静祥和的田园里是否真的发生过一场暴风雨还(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田园交响曲ppt)是贝多芬刻意制造了这场暴风雨?我想这并不是我们关心的,重要的是暴风雨对于这部作品本身。这样一场暴风雨打破了原来的安静优美,使整部作品更富有曲折性和戏剧性。如果没有这场暴风雨,那么作品是平淡的,也是平凡的,而这不是贝多芬创作的风格。当然除了作品之外,贝多芬本人的人生经历也充满了戏剧性,他是被命运捉弄的人,也是扼住命运喉咙的人。《田园交响曲》创作于贝多芬失聪后不久,作者想要在其中用一场暴风雨来表现他曲折起伏的命运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即贝多芬为何同时创作了“命运”和田园,我想还要从贝多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说起。早在贝多芬童年时期,他母亲就带他几次跨越莱茵河到乡间游玩,“泥孩”的昵称透露出作曲家的乡土特征。成人后的贝多芬更加热爱田园,他曾在书信中多次提到自己对乡下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致友人特蕾莎·马尔法蒂信中,作曲家写道:“您能够如此快地前往乡间是多么幸运,而我只能等到 8 号才能欣享这份快乐,尽管如此,我依然怀着孩童般的兴奋之情期

待此行,漫游在灌木、森林和树下,穿过草地和岩石,对我而言是何等的乐趣,没人像我这样如此热爱田园。森林、树木和岩石发出的回声的确令人心驰神往。”

贝多芬不幸耳聋后越发热爱田园生活,以此躲避城市的喧嚣和交际困难,专心投身音乐创作。多年的田园生活经历为他带来丰富灵感,使他决定谱写一部超越常规、带有标题的交响曲。在创作《第六交响曲》时,他为每个乐章加上标题。除了“暴风雨”乐章外,整部作品展现出欢畅、安宁、心情愉悦的表现特征,深刻反映出贝多芬内心的田园情致。

当命运在敲门时,贝多芬写下了与命运抗争的《第五交响曲》。但痛苦的经历,也使他想在其热爱的田园生活中找到安慰,就像人在遭遇苦难折磨时会想起父母一样。因此,伴随着命运的诞生,也有了田园。但身处安详的田园中,也未使贝多芬忘记自己遭遇的不幸,也许正是这样才有了田园中的暴风雨乐章,这也影射了上一个问题。 最后以《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的话结尾:

这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这个表面狂傲的人,在事实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都没有。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因此他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篇五: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介绍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介绍 (2007-03-10 23:54:05)

转载▼

分类:

本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于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田园》交响乐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们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是感受多于音画。”--这是贝多芬交给我们的一把打开欣赏《田园》交响乐的钥匙。

第一乐章 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

简短引子之后,迅速转入正题,开门见山。一段主旋律迎面而来,简直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清新感觉!那么的富有朝气,那么的清新自如,让人似乎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http://gmusic.yyjy.com/wma/jiaoxiang...mingyun/05.Wma

第二乐章 溪畔小景

贝多芬曾经说过,这个乐章是在户外创作完成的,地点是在一个被称作“维森山谷”中的一棵大树下面。贝多芬就是在这里体味着大自然的气息,即使他的听力已经非常微弱,但依然感受到了很多自然声响。所以在柔和而温馨的第二乐章,您可以听到通过各种各样乐器模拟出来的风声、鸟鸣声、波涛声。如此的简约,却又如此的打动人心。

http://gmusic.yyjy.com/wma/jiaoxiang...mingyun/06.Wma

第三乐章 乡民欢乐的聚会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舞曲节奏的跳跃,人们欢乐而无忧无虑的狂欢。可以说,通过前两个乐章的铺垫,贝多芬把在田园的惬意感受,全部积累了起来,放在这第三乐章来进行描述。

http://gmusic.yyjy.com/wma/jiaoxiang...mingyun/07.Wma

第四乐章 暴风雨

突然,旋律转向阴暗,似乎天空云层密布、阳光被遮挡,紧接着两声巨大的轰鸣由定音鼓发出——第四乐章“暴风雨”接踵而至,发出咆哮!紧接着的旋律如同夏天的雷阵雨一般,倾泄而下,在经过了最磅礴的雨势之后,慢慢趋于舒缓。

http://gmusic.yyjy.com/wma/jiaoxiang...mingyun/08.Wma

第五乐章 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兴奋的心情

一切恢复了平静,雨过天晴、似乎还有一轮彩虹,人们迅速从从第四乐章的惊恐、躲闪中缓过神来。优美而抒情的旋律重新把人们带回田园生活的美好,旋律中蕴含着泥土的芳香,全曲在无比柔和中悄悄的结束了,甚至让人感觉无声无息??

http://gmusic.yyjy.com/wma/jiaoxiang...mingyun/09.Wma

1807至1808年贝多芬完成了《田园》。如果说,在我们中国人的灵魂里原就有贝多芬精神,那末,它的主要涵义之一便是指在中国人的天性中有一种对大自然的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回园居》)

贝多芬最爱高远的天空、亭亭如盖的树木和自由飞翔的小鸟。“我的王国在天空。”——这是贝多芬的一句名言。贝多芬爱一株树胜过爱一个人。在他的心目中,小鸟之所以可爱,在于它是自由的化身。因此他最不能容忍把小鸟关在笼子里的野蛮行为。

贝多芬热爱乡村,热爱田园生活。在乡居期间,他在早餐(7点半)过后就去田野漫游,直到中午12点半才回来用午餐。下午3点半再度出没在牧场、清清小河畔和寂静的森林中,直至黄昏天边出现第一颗大星星。几乎天天如此,风雨无阻。可以说,《田园交响曲》是清泉白石,松之风,林中雨,在贝多芬的心弦上所激起的壮美回响。作为“本体音响诗”,《田园》(第六交响曲)是什么?“诗者,天地之声也。”

对表现大自然的力度、壮观和威严的暴风雨,贝多芬则怀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爱。因为这是符合他的男性荷尔蒙气质和个性的。《田园》是贝多芬的内心暴风雨同自然界外在暴风雨以及雨后的宁静相对照、相汇合和相融洽的诗意写照。只有内界的暴风雨才能真正理解自然界的暴风雨;自然界的暴风雨也只有透过人类灵魂深处的暴风雨才能完全显示出它的全部丰富性和神性的内涵。

贝多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在当代人类主面临全球生态危机和沙漠化的今天更有了一层崭薪的意义。《田园交响曲》宛如第一声春雷,宛如春天的林木发出的第一棵新芽,提醒我们要学会同大自然和平共处,建立人与自然的新关系。文明人从地球表面走过,留下的足迹竟是一片荒漠。倘若我们继续这样糟蹋自然生态环境,人类自身生存的根基也将受到致命威胁。《田园》用一种高于自然哲学智慧的音乐信息语言告诫我们,人类仅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支配、征服大自然的一种居高临下的外来异己力量。《田园》教你打开鸟笼,教你放下正在瞄准的不义猎枪,,让鸟儿在蓝天底下,在松林上空,自由地盘旋, 随心划圈圈。如果有朝一日地球上的鸟类都已绝种, 人类就太弧单了! 生活在没有鸟类的地球, 人类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有年春天, 笔者穿过复兴公园 , 突然听到身后有个少女的声音传来:“脚踏在泥土上就是适意!”不用多说,这位少女的感受和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渴求正是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广大听众深深同《田园交响曲》发生共鸣的哲学基础。这部作品的价值就在于使我们这些与大自然日益陌生和日渐疏远的现代人领略到了大自然美, 唤起我们对她的爱, 同时也意识到了人类自身的美,懂得爱人类。而所有这些爱丝缠绕,,也是我们洒脱地、诗意地栖息在这个地球上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克服当代重重危机的唯一处方。兴许,它还能指引我们找到一种最高的实在, 原始的根基。

摘自赵鑫珊《贝多芬之魂》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