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我的美丽与哀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8:18 体裁作文
我的美丽与哀愁体裁作文

篇一:散文世界的美丽与哀愁

散文世界的美丽与哀愁

作者:胡梦佳

来源:《作文·初中版》2013年第12期

我始终觉得,散文这种文学形式是最能体现作者清透的哲思与洒脱的灵性的,字字句句,如涓涓细流,从笔尖下悠悠流过,发自肺腑,表露真情。作者将自己细密的心迹托付于流水般的文字,文字便被赋予了生气,在纸与墨间铺陈开来,载着满满的心事,又似明媚而跳跃的阳光,照亮了作者心中的一隅天地。

相较于其他文体,散文的语言是曼妙的,灵动的;散文的形式是自由的,率性的;散文的内容是丰满的,有情致的。它不拘谨,不沉闷,甚至可以说是不严肃的。它的一切全由作者的心意所掌控,作者内心中的情与理构架了散文的灵魂,这是散文“神”之所在;作者笔触间的灵动与飘逸形成了散文飞扬的姿态,这便是散文“形”之所在。“神”是“形”的内在基础,“形”是“神”的外在表露。如此形神而兼备者,莫过于散文也。

如今,刚刚领略过如流水般清冽的三本散文集,我仍觉得心神俱醉。它们各富神韵,却共同诉说着作者心中美丽或哀愁的情思。它们分别是: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林清玄散文自选集》以及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我看来,这三本散文的美丽之处,实在值得细细回味一番。

《人生若只如初见》一书,从头到尾,都荡漾着清新而浪漫的情调。作者安意如饱读了先秦至清代的那些关于男女爱情的诗词,以她那女性所独有的细腻与柔婉,对这些美好的诗词一一进行了推陈出新的点评。在她的笔下,那些诗词描绘的男女主人公,无一不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的象征与见证。他们或有美丽如夏日初荷的邂逅,或有刻骨铭心的相爱与相思,或有寂寞哀婉到让人心碎的离别,这样的爱情实在太美,却又太易于逝去,一旦失去便让人无处寻觅。所以,安意如说,人生若如初见,该有多好。

安意如评诗词,定要摄取全诗词中美的精华,加上丰富的想象与优美的笔调,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美丽得近乎虚幻的世界。当然,书的精彩,不止如此。读完全书,不难发现,她的文字,她的观点,她对古人的描摹,几乎完全是站在一个充满文艺范儿与小资情调的现代都市女性的角度来写的。她用不加约束的随性与大胆新奇的想象代替了史学家或文学家的庄重严谨,她的文字更加轻灵流畅。她评秦观:“少游这个人,应是青衫磊落,茕然独立于花廊之下,抬头望着楼上的爱人,脸上有阳光阴影的文弱男子,有着暗雅如兰的忧伤。那春草清辉般的邂逅,应是他的。”她写曹操:“?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他用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来提醒那些贤才:我纵然求贤若渴,然而事实上天下之大,我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你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她写唐寅:“说起来,都是才气惹的祸。也真是气煞人,仿佛大明朝二百多年的活泼灵气独独被唐寅一日占得了,他是行风流,动风流,行动风流。无论诗画都有天然一股好姿态。”

这样唯美的文字,或许可以说它不够深沉,稍显任性,但谁又能说它不能够唤醒读者心中的诗意与感性呢?

与安意如的浪漫唯美不同,林清玄的文字少见雕琢的痕迹,朴实如对话,自然得让人舒畅,却闪烁着智慧与思想的光芒。他曾入山修行的经历,给他的思想以及文字蒙上了一层空灵“禅”意,神秘而幽静,他以佛家的眼光与胸怀去领悟生活中的微小之处,感悟人生大道,再将他那启迪性的哲思转化为充满哲理的文字加以呈现。品读其文,有如耳闻木鱼轻敲,僧人低语,佛钟悠远,脑中浮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景,全身心浸于空灵而静谧的氛围之中,悠悠然而得其乐。于是,那高深莫测的佛法禅意便近在咫尺,可感可触,可思可想,让你在不经意的会心一笑中领悟与升华。

佛鼓的妙响教会他沉默的价值,大悲殿的燕子教会他沉思与警醒,僧鞋的破洞教会他看破人生的短暂与渺小,时刻保持谦卑的姿态。在一次次的洗涤中,他的心,读者的心,便如淘尽了世间的尘埃,平静如止水,清澈如皎月。林清玄告诉我们,心怀禅意地活,心怀敬畏地活,或许就能参透许多迷惘,看破许多纷扰,真正舒心而享受地活着。

若论及思想的深度,这三本书中分量最重的自然要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秋雨不愧为当代散文名家,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历史涵养以及人文情怀,在他的几篇相当有代表性的名作《一个王朝的背影》《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中就已经略见一斑了。他的历史散文,贯古通今,以反省的姿态和认知的高度去探讨、追寻历史的根源。他的笔下,飘摇的大清王朝起于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止于一群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他的笔下,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原来历史的跌宕还要归功于小人,但毕竟还是出现了像苏东坡这样小人牵不动的大师,他的光辉超越了一个时代,影响了此后的整段历史。他的笔下,那暗无天日的魏晋乱世,走出了嵇康阮籍,也走出了空前绝后的魏晋风流。他善于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用个人或群体的命运折射出王朝、社会、国家的动荡与兴衰。品读他作为学者言辞的锋芒与犀利的批判,不难有“拨云见日”之感。

而《文化苦旅》的特点,在于余秋雨将中国的青山秀水、古城破庙作为窥探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的洞口,从这里望过去,仿佛就能穿透文人的内心与文化的灵魂。余秋雨自己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所以,他一路走来,走走停停,在欣赏,更在思考。他走过敦煌石窟,看见了道士塔,看见了王圆箓,看见了那个愚昧自私的道士对中华珍贵历史遗迹的背叛与毁灭,看见了那条仍流血不止的文化的伤疤,心中因为愤懑而不能释怀。他明知,敦煌属于中国。他走过开封,走过南京,走过苏州,他的脚踏起了积淀历史的黄土,他的目光穿越铭刻记忆的古老建筑,瞥见了历史的轮廓,久久地凝视后是沉痛而无奈的叹息,那叹息声如惊雷,如利剑,穿过历史的雾霾,直指历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黑暗与封闭之处。

一部《文化苦旅》,承载了太多对文化以及历史的思考,部分含蓄而隐晦的文字,于纷繁中足见写作者思想的重量,于美丽中足见写作者情怀的感伤。

可以说,在安意如、林清玄、余秋雨笔下,散文早已不仅仅是散文。它是才情的喷洒,也是作者与读者思想的对话。而于我,一个读者而言,我乐于沉醉在那样轻灵的文字,那样清丽的意境,那样淡雅的美丽与哀愁中。

篇二:中国古典诗歌的美丽与哀愁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丽与哀愁

泱泱大国,千年华夏,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歌,当今时代,小说占据了阅读市场的大份额,莫言诺贝尔奖的获得,更掀起了中国新一轮的读书热潮,请大家阅读各种各样的新问题的同时,别忘记我们中国美丽的古典诗歌。 他们愤世嫉俗的不羁性情她们旖旎独特的古典韵致,共同演绎出流传千古的浪漫往事,为我们留下太多的流传千古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可感可叹的回忆。

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对他的儿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以示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说:“不学诗,无以言”这是中国诗可抒不平之怨,可达社会之用,可寄山水之情的思想源头,因为有了诗教,我们可以不求诸宗教的迷狂而自有生命的昄依与安逸,读诗、诵诗、解诗是我们的优秀传统,诗歌塑造了我们的诗心。

轮回千年,实是个让我们认识了“恬淡清真,语出自然,淡语天成”的孟浩然,是诗歌让我们见识到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魄。实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魂魄;也让我们哀叹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决绝,体味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思愁。

可如今,就连作为诗歌源头的《诗经》,也已经几乎没人懂得,《诗经》如果没有注释,将是寸步难行,大多数说自己喜欢诗经的 ,只能够喜欢《蒹葭》《关雎》等少数篇章中的少数句子罢了,真拿来“诗三百”让他读,可能只是如叶公好龙般束之高阁了。今人意识了古典诗歌,也付出了自己的代价,我们表达出的不是

真正的悲伤亦不是真正的快乐。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重视对诗歌的领悟, 古典诗词对于“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了我们的审美性,想象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熏陶。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心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将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

篇三:《雨巷》的美丽与哀愁

《雨巷》的美丽与哀愁

【摘要】《雨巷》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写的是在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诗人幻想遇见一个丁香的姑娘而由此展开的一个梦境。本文通过对《雨巷》的简单剖析叙述《雨巷》这一诗作中蕴含着的美丽与哀愁,体会诗人的写作目的。

【关键词】雨巷 美丽 哀愁

1927年夏,全国正处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腥风血雨当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经历着见不到光明的苦痛、彷徨,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雨巷》诞生了,在这个美丽的梦境中,蕴藏着美丽与哀愁。

“悠长、悠长由寂寥的雨巷”,诗歌一开篇,眼前便呈现出一条青石板的小路,江南的梅雨季节,小路因了雨的滋润,甚至长了些许青苔,明亮而清新;在这烟雨蒙蒙的小巷中,“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独自“撑着油纸伞”,“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是一个散发着浓浓的丁香气息的姑娘,远远地,一个正穿着中国特有的旗袍的优雅背影印入眼帘。丁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是一种经常出现的意象,如“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中象征着孑然独立之愁;再如“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中象征着心结难解之愁。在《雨巷》中,丁香也是一个愁怨的象征,而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拥有了丁香的一切,颜色、芬芳,还有忧愁,正因为如此,“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她的“彷徨”在一次次激荡着诗人的心,她的“冷漠、凄清,又惆怅”将诗人的心虏获,终于,“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姑娘,是美丽的,是清雅的,也是哀愁的。当姑娘“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最终离开了视线。因为雨的苍白的感染,姑娘像梦一样飘来,像梦一样飘走,带着哀怨。

《雨巷》的美丽,在于这位美丽高洁的姑娘的到来。诗人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于是,她来了,撑着油纸伞,古朴而清雅。她是明亮而又朦胧,美丽而又迷茫,似现实而又非现实,令人向往而又不可企及的,当终于她走入雨巷,就像给这个阴暗潮湿的环境投来一束明亮温暖的阳光,瞬间照亮了诗人的心。正是在这个诗人自己编织的美丽的梦境里面,姑娘丁香般的气息让他感觉熟悉,让他着迷和神往。虽然与姑娘没有语言的交流,但是诗人心里诗人是多么希望能和姑娘有近一步的接触,希望能和她互诉衷肠,互相安慰,彼此温存,希望姑娘能成为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伴侣,驱赶那些搁置在心头浓烈的孤独与愁怨。姑娘的到来,让诗人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对梦想的坚持。诗人在姑娘还未走入雨巷开始观察她知道姑娘走出雨巷,可见他对姑娘的欢喜与热爱。诗人将他美化成与心里那个深藏着的美梦一样,更表现出一种雅致高洁。

《雨巷》的哀愁,在于这位美丽高洁的姑娘的离开。姑娘走出了雨巷,是“飘”走的,在雨的哀曲中,她在一瞬间消失地无影无踪,无论是“颜色”、“芬芳”还是“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只留下这空空荡荡、冷冷清清的雨巷和诗人。其实,一切都只是诗人假象出来的场景,当梦被打破,剩下的便是更多的哀叹、寂寥和无奈。梦境的迷茫、朦胧,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限惆怅,诗人顿时丧失了对美好事物的期盼之情,心境骤然变得空虚和幻灭。诗人在梦境中,对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寄予了极大的期待,最终,却成了一个“悲剧”,诗人已觉得无力把握等待和找寻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了。再美的梦,到了最后还是破碎了,诗人的心再次陷入无助与哀伤之中。

也许因为《雨巷》诞生的政治背景,很多人把它看做一首吟咏政治黑暗和理想幻灭的政治抒情诗,将小巷比作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将姑娘比作美好的生活,表现的是黑暗压抑得社会现实、寂寞惆怅的心境、美丽而遥远的希望,体现当时一部分青年内心的痛苦与迷惘。但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

首追梦之歌,它就像一首轻柔而又充满沉思的小夜曲,一幅优雅而又凄清的国画,一尊超越时空美感永远的艺术精品。现实和梦境的朦胧之美,对姑娘心心念念的向往,诗人眼中的她,就像心仪已久的恋人,就像诗人的人生理想。 戴望舒凭此诗作成名,并因此赢的了“雨巷诗人”的雅号,叶圣陶曾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其运用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使得这首诗更加精巧,朱自清就曾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雨巷》的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大去处。同时,古代诗词和现代汉语的巧妙结合,更使得这首诗显得华美而有法度。

《雨巷》,带给人们的是回环往复的旋律,婉转悦耳的乐感,缠绵的意境,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美丽与哀愁,同时在诗中体现,是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这就像一种回荡的节奏,萦绕在人的心头。戴望舒曾说过:“诗本身就是一个生物,而不是无生物。”所以,《雨巷》的这种美丽与哀愁的体会,应当是通过我们与诗的交流来进行的,并好好呵护。

参 考 文 献

[1] 戴海光 舒增付.《论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月第二期

我的美丽与哀愁

[2] 祖秉钧.《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戴望舒的<雨巷>之艺术探微》,《电影评介》

[3] 方奕.《孤寂的寻觅之旅——<雨巷>内涵新论》,《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2月第24卷第2期

[4] 巩占龙.《浅析戴望舒<雨巷>的艺术特点》,《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22卷第1期

[5] 李霞.《新诗中一颗发光的明珠——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浅析》,《现代文学评论》

[6] 汪东发.《悒郁真淳的心灵存真:戴望舒诗歌的抒情品格》,《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第23卷第4期

以老舍为例谈作家经历与生平创作的关系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老舍跌宕起伏的一生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丰富了其文学创作。

老舍有一个贫苦的童年。在老舍才一岁半时,父亲便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阵亡了,

之后,他便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苦的日子,直到九岁才得到资助进入私塾读书,但后来又因经济困难而遭中学退学。童年的贫苦生活正是老舍创作的最佳来源,他在《骆驼祥子》、《月牙儿》等文中对于穷苦市民的描写就是老舍在童年时期所经历的或者所看到的的情境。正因为童年的经历,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他的笔触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即使是在生活困苦的环境中,母亲勤俭、诚实、坚毅,不怕吃苦、乐于助人的品格却一直深深影响着老舍,在《我的母亲》中,老舍就曾赞扬过母亲,表达他的钦佩和热爱之情。由此,老舍作品中对于某些人物性格的塑造也可以说来源于母亲的品格。

抗日战争期间,老舍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负责人。他不仅团结和组织了大量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为抗日做贡献,同时也创作了大量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比如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这无疑是给世人的一种鞭策。在这些作品中,深刻地表达着老舍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关心着民族的命运。

可见,作家的经历是作家创作的来源,这使得文学作品更具真实性,更能打动人心。很不幸的是,老舍在文革中因不堪忍受人格上的侮辱而毅然投湖自尽,这给世人无限的遗憾和悲哀。

篇四:生命的哀愁与美丽

生命的哀愁与美丽--评川端康成《雪国》<雪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这部"看上去平易,然而却非常复杂,,①的小说,一直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雪国>早有人在,不过分析的原型仅限于人物.按照弗莱的解释,原型乃是"一种典型的重复出现的意象",是一种"可交流的象征"②,它可以是人物、主题、意象,也可是结构单位,只要它们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雪国>是一部象征性极强的作品,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发掘、解析,以求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雪国》中人物以及主题的分析和探讨,从中感受到作者内心对美不懈的发掘与探寻,对人生深刻的追问和反思,以及对受苦难的人民深切的同情。 《雪国》讲述的是一个唯美的故事,其中渗透着一种自然和人性的完美结合,这是一部古典与现代交织的作品,其中包含着种种作者的深思,对人性,对美,对爱情的深刻感受,在充满诗意的抒情当中,作者细致而准确的呈现了一幅如同桃花源般的偏僻温泉山谷里如梦幻般的故事。我们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景致中,仿佛听到了辽远的山谷中传来了阵阵悲戚而绝望的余韵。它来自作者的内心,来自悲怆的故事情节,也来自于人类共同的灵魂。 整部作品充分展示了日本民族文化心态和艺术特色,其中处处浸透着传统的美的气息。这种美是朦胧的,虚幻的,冷艳的甚至是悲戚的。作品中的典型的人物,以及他们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清新的印象。以致当我们掩卷的时候,那声声铿锵的琴声,仿佛空灵虚幻的余韵,依然久久萦绕挥之不去。

整部作品是围绕主人公岛村的三次去雪国的经历而展开的,故事中充溢着岛村的意识流,他对驹子的触觉美的感应,是真切的。但是他的人生态度却是空虚和荒诞颓废的。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悲哀,在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中,他只有通过和女子的邂逅来抚慰自己空虚的心灵。他的意识似一团火焰,在朦胧的情景和和他有冲突的两名美貌的女子之间跳跃着,他只能用敏锐的知觉去感受女子的美,在无意中成了驹子生命中唯一的知音和生命寄托,在

他的游戏态度之下,他无法承受驹子热烈的爱情,最终导致他生命罪孽的疼痛和生命的愤懑与绝望。 主人公驹子是个对生活有着无限追求的女子。她果敢,热烈,对生命充满希望,她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艺术的领悟,对屈辱的抗争。她苦苦追寻的爱情,她不失做人的本分,为了情义而勇敢的付出。她不是顽劣而放荡的风尘之人,她也想拥有正常人的生活,她也想清清白白的和自己所爱的人结合。可是,她却无法抗拒命运的折磨,怯懦的岛村无法给她幸福,他把情感转移至叶子,而叶子的死亡,对于他,竟然也像是一场虚幻。

驹子面对着空谷和大自然,练成了一曲精湛的《劝进帐》,她的孤独之中甚至充满着圣洁的意味,她的生命悲剧引发了我们无限的思索,她铿锵的拨响的琴弦,只留下一道空灵,绝望的,甚至虚无的余韵。我们不禁思考,这样一个拥有完整生命的女子,努力向上的女子,为何逃脱不了命运的设置,沦落成为有闲的阶级的玩物,落得如此悲惨的命运呢?

作者在此处,也对日本旧社会提出了控诉,对社会底层的妇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她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朦胧的,虚幻的,幽玄,时间的甚至空间的美,被残酷的现实所挤压,驹子是个社会地层的艺妓,她渴望爱却得不到爱,叶子如同飞蛾扑火一般成为了这个社会的殉葬品,人性和自然的美毁灭了,重生了,最后只有悲戚的声响空留在岛村的心中。驹子和叶子,占据着岛村内心以及灵魂,构成了岛村的生命中绚烂的色彩,在叶子陨落的那一刹那,整个银河向岛村心坎上倾泻了。而此时,在读者的心中,也形成了一片灵魂的乐土,如同雨后的山谷和天空,如此干净而清澈。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也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作品蕴含着浓郁的东方韵味。 川端康成 1899 年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从 1 岁到 15 岁的这段时期,相继失去了父亲、母亲、祖母、姐姐和祖父。祖父去世前不久,川端在《十六岁日记》 (1914) 中哀叹道: “ 我

自己太不幸,天地间将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 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哀愁,少年川端开始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寄托和安慰,反复阅读了《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方丈记》等古典名作,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川端于 1920 年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科,翌年转入国文科,与同学共同创刊《新思潮》,并发表小说《招魂节一景》,从而博得菊池宽的赏识,在菊池家中结识了芥川龙之介、久米正雄和横光利一等人。 1923 年,川端成为《文艺春秋》同人,在创刊号上发表小说《林金花的命运》。 1924 年由东京大学毕业后,与片冈铁兵、中河与一、横光利一等人创刊《文艺时代》,发起 “ 新感觉派 ” 文学运动,提出要以 “ 新的感觉、新的表现方式和新的文体 ” 来向既成文坛进行挑战。在这一时期,川端还经常前往他的 “ 第二故乡 ” 伊豆半岛,以此为背景写下了包括《伊豆的舞女》 (1926) 在内的一些作品。 1929 年,川端参加同人杂志《近代生活》和《文学》,以浅草的风情和舞女为题材,相继创作了《浅草红团》 (1929—1930) 和《虹》 (1934—1936) 等作品。与此同时,川端还发表了具有新心理主义特征的《水晶幻想》 (1931) 和显示心灵现象的《抒情歌》 (1932) 。战后,川端以内心里的东方虚无主义思想为创作源泉,把文学与死亡和空灵相连接,在他那末期之眼中,感性的世界竟是那般美丽、娇艳。这一时期也是他在创作上最有成就的时期,相继完成了《雪国》 (1935—1947) 、《古都》 (1962) 和《千只鹤》 (1949—1951) 等作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美学世界。川端于 1948 年出任日本笔会第四任会长,为举办 1957 年第二十九届国际笔会东京大会费了很大心力,并于大会召开的翌年当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68 年川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三年半以后, 1972 年在工作室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雪国》中的岛村是一个有着妻室儿女的中年男子,坐食祖产,无所事事,偶尔通过照片和文字资料研究并评论西洋舞蹈。由于感觉到工作的非现实性所带来的不安,企图借助旅行来接近自然,以此振作自己的精神,便来到雪国的一个温泉,在这里邂逅了被其视为自然象征的艺妓驹子,并被她的清丽和纯洁所吸引,甚至觉得 “ 她的每个脚趾弯处都是很干净的 ” ,

翌年再度前往雪国和驹子相会,希望在同驹子的交往中寻找慰籍,以暂时忘却自己的非现实感。

“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国雪了。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 就在这次前往雪国的火车上,岛村以车窗玻璃为镜子,沿途窥视一位悉心照料病中青年的美丽姑娘叶子。姑娘的声音越得近似悲凉,容貌姣好得令人心颤,全身逸放出一种冷艳的美。她的 “ 脸上闪现着灯光,镜中映像的清晰度并没有减弱窗外的灯火。灯火也没有把映像抹去。灯火就这样从她的脸上闪过,但并没有把脸照亮。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夜光虫 ” , “ 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 ” 。出乎意料的那个病人,竟是驹子的未婚夫。岛村后来从盲人按摩师的口中得知,驹子迫于生计,曾在东京当过雏妓,后被人赎出,回家乡雪国拜师,学习三弦琴,便与三弦琴师傅的儿子行男定了婚,由于行男长期在东京养病,驹子只好出来当艺妓,以便赚钱支付医院的医疗费用。但驹子真正爱着的并不是将不久于人世的行男,而是浪荡公子岛村。长期的卖笑生涯和不幸际遇严重扭曲了驹子的灵魂,使得她的性格显得复杂而畸形,在倔强、热情、纯真而又粗野、娇艳和低俗的同时,还保持着乡村少女的淳朴,尽管沦落风尘,却不甘心忍受长期遭人玩弄的噩梦一般的生活,想要 “ 正正经经地生活 ” ,渴望获得一个女人应该得到的纯真爱情,并把自己的全部爱情都倾注在了岛村身上。甚至当行男病危、弥留之际,叶子赶到车站哀求驹子回去时,驹子仍坚持要为岛村送行而拒绝回去为行男送终。但是,在岛村看来,她为赚取行男的医疗费用而沦落风尘的行为和对自己的那些似于癫狂的爱却是徒劳,一种美丽的徒劳。然而,正因为这是徒劳,才使得岛村从中感受了一种纯粹和无偿的美。

岛村最后一次来到雪国,是在飞蛾产卵的深秋季节。岛村心想,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来了三次,每次都有一些新的变化。这次也不例外,由于戒烟,驹子腹部的脂肪变得肥厚了。驹子也告诉他,自己一边的乳房变大了。在这天夜晚,岛村了解到,驹子有一个男人,她从 17

岁那年开始跟了他 5 年。在她还是雏妓时就替她赎身的那个人死后,她就跟上了现在这个男人。尽管如此,驹子却说她讨厌那个人,而且年龄相差也很大,同他总是有隔阂,常想干脆做些越轨的事,借以与他断绝关系,却又天生做不出来。

两人在给行男上坟时,意外地发现叶子正蹲在坟前,双手合十地祭奠着亡者。几天后,岛村在他下榻的温泉客栈的账房里见到了前来帮厨的叶了,感到自己被这个少女吸引了。尽管驹子是爱他的,但他总有一种空虚感,把驹子的爱情视为美的徒劳。与此同时,驹子对生存的渴望像赤裸的肌肤一般触到了他的身上。现在,他觉得叶子的慧眼放射出一种光芒,像是看透了这种情况。一天夜晚,叶子为帮驹子送纸条而来到岛村的房间。闲谈中,叶子请求岛村善待驹子,可他却表示并不能为驹子做点儿什么,觉得自己 “ 还是早点儿回东京去为好 ” 。叶子便若无其事却也是认真地请岛村把自己也带到东京去,并询问岛村是否可以雇自己为女佣。

终于,岛村觉得已经到了该离开这里的时候。他漫无目地地游逛了一天后,傍晚又乘车回到了温泉浴场。就在驹子抱怨岛村不带她同行时,突然响起了火警的钟声。原来,是正在放映电影的蚕房着了火。他们俩随救火的人群向火场跑去,缀满繁星的银河好像从他们的后面倾泻到了前面,仿佛要拥抱大地。蚕房喷溅出的火星子迸散到银河中,然后又扩展开去,黑烟冲上银河,相反地,银河蓦然倾泻下来。喷射在屋顶以外的水柱,摇曳着变成了蒙蒙的水雾,也映着银河的亮光。在消防队员喷射出的水柱前,一个女人的身体在空中挺成水平的姿势由二楼坠落下来。这个女人原来是叶子。由于是仰着脸坠落下来的,衣服的底摆被掀在一只膝头上。岛村觉得,叶子并没有死去,她内在的生命正在变形,变成了另一种东西。岛村站稳了脚中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往他的心坎上倾泻下来。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之作,最起码相对独立的短篇的形式,分别以《暮景的镜》、《白昼的镜》等题名,断断续续地发表在《文艺春秋》等诸多杂志上,相互之间并没有紧密的结构和连贯的情节,直至全部完成并经认真修改后,才冠

篇五:我读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

我读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

金圣叹:“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的乐趣于我而言,便是能够在文字中闪转,回到明清、盛唐、六朝、两晋、汉魏甚至先秦去观赏彼时的风月无限,向古人借一点情怀与意境,来欣赏那古典诗词绽放的美丽与哀愁。

乐府一行: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乐府里有一首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颇具现实意义。提及到此,便会不由的令人想起我们伟大的残暴的秦王。他统一了六国,曾使天下的百姓,暂时免于流离之苦,却又在众人刚刚抬头喘息,仰望一线光明之时,暴露出他的残忍与不仁,为了巩固疆土,他驱使百姓如刍狗,孟姜女与杞梁便是千万夫妻中不能相互保全的一对。蜿蜒的长城坍塌,这女子骇人的力量来自寻夫,她的坚定摧毁了一代霸主苦心建造的万里长城。她长跪在那里,潸然泪下,离恨之情如千丝万缕衍生出来,绊住了她的脚跟,诗中道: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大唐歌诗:长相思,在长安。

“长相思”取《古诗?孟冬寒气至》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又离别”的诗意为名。初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双红豆》、《忆多娇》等。李白的《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这是他离别长安后,回思往事时所作,将相思之意写得痴绝。天宝元年,太白入仕翰林,本以为可以一展国土之才,谁想他很快就失望了。唐玄宗虽是欣赏他的才华,只不过,这才华没有用来安邦定国,只是用来粉饰太平,用来开心取乐。像李青莲这样的狂生自是要走了,于是,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带着他未展的抱负离开了长安。只是长安依旧,大唐依旧,他只是一个文人,不是足以改变历史的那个人。

北宋词家: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提起北宋,一下子便想起了东坡先生,那个“把酒问青天”的才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大丈夫,“西北望,射天狼”的爱国之士。提起苏轼,大家最为熟悉不过。他是文学家,其诗篇千古传诵,可以铁板红牙,高唱大江东去;他是书画家,泼墨洒香的宋四家之一;他是政治家,却依旧心胸旷达,有脱尘之风。纵被贬为团练副使,心情苦闷,也依旧喜山乐水,留下赤壁之赋。据说后来,苏轼还曾到安徽拜访了王安石,两人虽是政敌,却也还是相互赞赏的。他的人生可谓传奇。《白石郎曲》有“积石如土,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于子瞻恰好。

时常感动于这些古典文字,也更加被那些伟大的中国文人所震撼:为施美政而沉尸汨罗的屈原,慷慨赴义;一生率性追求而终以捞月赴死的李白,口吐半唐;一生钟情文字而飘然跳湖的王国维,美学

之大成??他们在固守自我神圣的领地中,为后人留下了精神与文化。也告诉我们,读书便是在做人,你的理想与人生也决定了这个千年古国的方向与发展。

因想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喜爱着那些隽永的文字,便静静地在书中雅望。(高二12 刘鑫蕊)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