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吃灶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3:26:47 作文素材
吃灶糖作文素材

篇一:过小年吃啥

过小年吃啥?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导语:过小年吃什么?小年习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来源:中华养生网)

麻糖

1、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2、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3、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4、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年粽

7、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8、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9、面食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 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关东糖

10、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 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

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 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11、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12、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 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 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篇二:祭灶节

祭灶节,又俗称小年。这个春节系列节日中的开端却是中国南北方唯一一个分别在不同日期举行的传统而重大的节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在北方被称为谢灶,祭灶,灶王节。而在南方,事实却是在农历腊月二十四才过小年。造成这样不同有几个说法,一个是说中国国土地大物博,中国北方自古都多数为帝王之都,灶王爷也自然是从北往南,所以南方的小年要比北方晚那么一天。另一个说法,是南北灶王爷不同,上天的时间也有差异。 但我们根据南北方社会风俗来看,却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古有诗词:“铺陈美食对谁吟,民四官三祭灶君。巧借寒风狂雪夜,上天言好信如真。”就拿我们福州习俗来看,福州的祭灶节是分两天来举行的。民间相传玉皇大帝派遣灶王神来人间监督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满上天禀报,人们祭灶其实就是为灶王爷饯行。福州人在廿三夜,先给灶王爷“祭荤灶”,供品主要是用鱼肉,美酒,希望灶王爷接受了款待后能在玉帝面前能隐恶扬善:廿四夜“祭素灶”,只用水果蔬菜,还有灶糖,灶饼。之所以祭素,就是怕灶王爷喝醉了酒,不分好坏,乱说一通。这灶王爷在民间的传说中,充满了人情味,就像世俗中的凡夫俗子一般,有着各式各样的性格特征。而在北方,主要也是源于清朝,从雍正年间,每年的腊月廿三在坤宁宫祭祀神灵,为了节省开支,皇帝就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也就随之效仿,于是在腊月廿三和腊月廿四也就成了官民之间过小年的区别。渐渐演变到今天,就成为了南北祭灶日期中的差异以及习俗上的差异。南方按照旧年传统拜两天,北方按照清后传统,多为一祭。 但是,不论是一祭还是两祭,不论是南北如何差异,祭灶中的年糖年饼却是不能少的。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还有民歌:“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可见这糖不仅要甜,能吸引灶王爷,还有一个特点是要粘。 这供灶王爷的糖糕多种多样,突出甜和粘的就有关东糖,糖瓜,还有枣,柿饼,糯米饼,枣糕等。但是最广泛流传的是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很甜,粘性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制成扁圆的叫糖瓜,传说中灶王爷吃了这又甜又粘嘴的甜糖,上天就会光说好话不说坏话。旧日穷苦小孩但凡嘴馋,就在沿街小商贩花几分几角钱买个解馋,那时候这样一包糖瓜就可以吃好久,那是莫大的美食享受。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手工甜糖慢慢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了,他们没有了商标,没有了包装,自然就走不进超市商场,而祭灶时节用来代替灶糖的糖果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也越来越趋向洋货。从九十年代还有些包装精美的年糖年饼大礼包,到近几年几乎都是散装糖果,进口果饼,花样是越来越多,但是却对传统糖果的意义观念却越来越淡薄了。不知道现在的糖果是否符合灶王爷的口味?是否吃了现在的糖果灶王爷还能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隐恶扬善?这些就不可而知了。

65

? 祭灶糖的来历,相传灶神每年小年的时候,都会去上天庭一趟,向玉帝告状,人们

这个时候就给灶神吃这种糖,粘上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一个习俗。

现在每到小年的时候人们还总是在锅灶上放一根祭灶糖,让灶神吃。

晚清 罗昭隐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2.小年是说热闹仅次于过年,来历如下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篇三:忙年

忙年

王克华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除夕饺子年年有,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是昔日东北地区民众春节之前忙年的系列景致,儿时曾多次随父亲回老家过年身临其境目睹体验过,举家迁至辽宁中部地区抚顺之后,这种欢喜热闹的忙年景致便很少看到了,只是从年前的广播电视播送的有关各地年俗节目中,看到和听到老家忙年的火热欢腾景致。由此,再一次升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啊,老家的忙年风景已成为我心中的憧憬、渴望和祈盼。

其实,进入农历腊月,都市里也涌荡起了忙年的风潮,只不过没有乡村那样系统有序、丰富多彩,但也是色彩纷呈、热火朝天、风起云涌——

先是都市的建设者们,把对新年的期盼祝愿,倾注到了公路大道的美化亮化上。他们把一个个硕大、耀眼的红灯笼和绚烂的金星灯,悬挂在高耸的电线杆和挺拔的树干上,让大街小巷一下子喜庆欢悦起来,变成了彩色的灯河……

跟着,又在一个个娱乐广场、休闲公园以及一条条商业街,制作耸立起一座座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彩灯雕塑和彩灯展区,让盼年的人们提前感知到了浓浓的年味儿……

接下,便是机关、厂矿、企业、学校,他们在全力以赴装点各自门前风景之时,筹集钱款,组织人力,为员工们采购年货。劳作一年的员工们从中既感受到了领导和老板的关怀厚爱,也体验到了深厚浓郁的传统年俗,更燃起了热烈澎湃的新春激情……

再接下来,便是各家各户的主妇了。她们慷慨地拿出家中的积蓄,不停地逛超市、进商场、走集市。这一刻,超市和商场也把忙年的态势展现得五彩缤纷、淋漓尽致:到处张灯结彩,到处彩旗高悬,到处张贴、悬挂促销广告,可谓花样繁多,耀眼夺目。当然,年货商品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吸引市民排着队,争相选购,大把掏钱……

农贸市场的小商贩们也在匆匆忙忙地忙年。相比之下,他们有点不够意思。冬季,北方的蔬菜不算充足,但市民需求依然如故。就此,商贩们将倒弄来的一些当地和外地蔬菜高价叫卖,而且价格一天比一天高,弄得忙年的百姓们一边笑骂,一边无奈地掏钱购买…… 选购储备年货的同时,民众们也谨记着古老的年俗:吃灶糖扫房子,割猪肉,宰鸡发面蒸馒头……这些忙年的景象依次在各家各户的房舍里呈现。

大年三十,尽管一些图省事的家庭,全员出动走进预订的饭店酒楼欢聚一堂,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聚父母家中,与父母双亲,与兄弟姐妹,一同用餐,一同看春晚,一同包饺子,一同鸣放鞭炮……

至此,都市里的忙年景致落幕了。忙年,让都市民众尽展了欢笑;忙年,抒发了民众舒心的祝福;忙年,倾注了华夏儿女的由衷期盼……

稿件来源:辽宁日报 北方副刊

篇四:年味

年味

从放假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觉得有种要过年的感觉 虽然我知道每年到了1月23吃灶糖的那天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开始过年 但是对于作为学生的我来说,一放假 就意味着过年 。

时间不慌不忙的来到了腊月月23日,小年,也就是吃灶糖的日子 灶糖也称麻糖 是一种麦芽糖。这种糖放在嘴里一咬 ,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妈妈曾经说过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这好吃的糖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我们中国的神话传说中 灶王爷是老百姓和神明对话的使者 所以大家对小年吃灶糖这个传统民俗相当重视

腊月27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姐姐一起回农村老家给爷爷扫墓 顺便去四爷爷家看望四爷爷和四奶奶,给爷爷扫墓是我们家每年过年前的必修课,伴随着爷爷墓前的鞭炮声 我们开车去了四爷爷家 四爷爷家的家居和简陋 日子也算过的很贫苦但是农村的日子差不多就是这样,但是不管家里是清苦 还是富有 凡是到了过年 各家都会去买好的食材和年货,毕竟是传统的大节日,我们到了四爷爷家 四奶奶早已包好了饺子 看着四奶奶家里虽然简陋 但是整个屋子被饺子的香味充斥,我想这就是过年吧 不管一年中我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还是要愉快的迎接新年。

大年三十 我和爸妈还有姐姐一起去中原路万达吃年夜饭,爸爸给我点了排骨汤 他说让我多吃点肉 多喝点排骨汤 长高个 顿时我觉得很感动。吃完饭一个糖葫芦下肚。味道不错

三十的晚上我是规规矩矩的和爸爸妈妈还有姐姐坐在电视前看了一个完整版的春晚 因为我提前在网上看到了节目单 我喜欢其中的一个节目 就是快乐男生华陈宇的歌曲 很期待所以看春晚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而且依照传统的过节习俗 大年三十是要守岁的 谁睡得晚 谁有福气。我一直相信我是有福气的人 所以我就那天很晚才睡。

第二天,大年初一刚醒 ,三姨就给了我压岁钱 很开心 虽然我有了一米八的个子 但是红包这个东西还是让我很开心的

因为这是家人们一年来送给我的祝福,并且妈妈也说今年的压岁钱给自己所有,我可以用它来做想做的事情。在下午我们在家里玩了好久,阿姨和叔叔们为了过年讨个吉利和高兴,在家玩了很长时间的麻将。我和弟弟我在家玩电脑。在第二天,根据我们的习俗我们要去我的姥姥家,再去姥姥家的路上,我一直在幻想姥姥现在的样子,因为我已经好久都没有见过姥姥的模样了,姥姥现在一定是变得年轻了。恩。在姥姥非常热闹,过年的味道立刻就被展现的淋淋尽致。过年真的好开心,好开心。在姥姥家我们热热闹闹的吃了中午的大饭局,我觉得这是我今年吃过的最好吃的饭。因为在这顿饭里包含着姥姥暖暖的爱意,与大家的开心。我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全家都可以快快乐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篇五:小年味道

2015-02-11 老中医健康养生 老中医健康养生

吃灶糖

amy6562

点击箭头指向方老中医健康养生,一键关注我呦

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罢!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神龛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祭灶,是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是旧时民间信仰的灶神。《淮南子·氾论训》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灶神最初为老妇形象,主管饮食,后改绘男子或美妇形象,职权由管一家饮食扩大至操全家生死祸福,并随时记录人家功过,年底上天向玉皇报告。因此灶王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小年习俗

1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2扫尘

1.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2.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3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4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5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小年吃什么”

小年习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

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旧时,不论贫富,只要是顶门成家过日子,就要在锅台上边的墙上,供奉灶王爷的尊像,在像的两边贴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爷奉为神明,由它来主宰一家兴衰祸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间,察看一家人的活动,自然成为“一家之主”。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

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吃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