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淡妆浓抹总相宜,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5:25 字数作文
淡妆浓抹总相宜,阅读字数作文

篇一: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摘要:”提倡学科综合”的理念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正确认识现有的音乐教学体制,是在音乐中进行学科综合的基础。针对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笔者联系自身的教学体会,从学科综合的概念及意义、学科综合的做法、学科综合的反思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学科综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45-01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理念,对我们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来说,综合是自身发展完善的结果,其价值不仅体现了音乐审美的价值,也体现了音乐在人文学科中的学科价值。让我们来看看目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状况:

现象一:音乐课开始了,对于一首新乐曲的欣赏,音乐老师依然遵循老套路:组织教学-介绍作品-聆听乐曲-讲解难点-重复聆听。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兴致不高。

现象二:有的老师把音乐鉴赏课当成了杂色拼盘,施展十八般武艺,把地理、历史、政治、语文、舞蹈等学科都和音乐进行了综合,看似热闹,可很多学生一堂课下来连乐曲要表达的意思都没领会。 可以看出,单纯的乐曲讲解和热闹的学科拼盘并不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科综合,它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高中音乐的鉴赏教学进行更准确的定位。

回顾:

自己在刚参加工作时,给学生上音乐鉴赏课,总是把作者、体裁、背景等都介绍详细,同时,对于鉴赏中的难点-曲式结构、作品中各种记号等会进行重点分析,可认真听的同学寥寥无几,大部分的同学都是昏昏欲睡,缺乏兴趣。

分析:

音乐老师在教授的初始,往往会寻找一个参照物作为自己上课的范本,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自身的学习历程。大学期间的音乐欣赏都是这样上的:老师对有关的知识进行介绍,并对其中的一些要点进行深入的梳理,分析透彻,让我们受益匪浅。于是,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了模式,但学生们却并不认同。这不得不让我们静下心来进行理性分析,能这么简单的照搬照抄吗?音乐院校的学生和高中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培养的方向也不一样,把高中音乐欣赏课上成音乐院校纯粹的作品分析课,显然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这不仅会让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继续下去,课程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翻看《音乐课程标准》,里面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先来分析学情: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如果我们按步就班,使音乐鉴赏课上成枯燥的分析课,是缺乏效果的。我们应该摆正音乐的位置,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使音乐鉴赏更贴

近学生已有的知识,站在音乐文化的角度上欣赏,更容易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从而使其他学科与音乐相得益彰,有效的完成学科综合。

由此可见,如何把握好高中音乐鉴赏的综合教学,使之既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又不脱离音乐鉴赏学习本身的内涵?是我们应该慎重思考的。

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提倡学科综合”理念的阐述,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合现有的音乐鉴赏资源

“感受与鉴赏”、”表现” 、”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是课程标准中的四块音乐学习领域,在教学的实际运用中,我们只要安排得法,就能把这四块相对独立的领域综合起来进行。避免 “难、繁、偏、旧”现象,高中音乐教材的很多内容都可通过听、唱、动、奏来加深体验和理解。例如:高一年级在欣赏西藏民歌《宗巴朗松》时,我们可通过介绍歌曲、听辨、歌唱、乐器的演奏、师生的合作创作等有层次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从中渗透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2.音乐鉴赏与非艺术课程的整合

《新课标》突出了音乐审美育人的功能,认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表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来接受音乐,把握音乐主线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重视非艺术学科的文化蕴涵,有助于扩

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3. 音乐鉴赏与课外活动的整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林,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果我们能将学生愿意参加的课外活动与我们的高中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则学生会更乐于我们的音乐鉴赏学习。尤其是在文化艺术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将音乐教学与生活有机配合,有效的处理课外活动中的音乐实际问题,能使高中学生对美的感受更真切。 反思:

通过这些方面,我们更加需要考虑:如何分配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科综合的比例?轻、重、多、少都必须建立在音乐为主力军的前提之上,以音乐化的方法与其他的相关文化相融合,对于人文性的材料进行有计划的插入,否则就会出现前面的现象,成了杂色拼盘。在设计综合性的音乐鉴赏教学活动时需要慎重的选择可教性的材料,考虑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具有音乐性?是否会喧宾夺主?是否有利于展示自己的特长?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学科综合才能真正对我们的音乐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提倡学科综合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提升审美教育的质量为适应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的步伐

我们的高中音乐教学需要努力完成对音乐鉴赏内涵的理解,并构架起音乐与各学科联系的桥梁,利用有效的资源,进一步促进学生

审美能力的发展和艺术修养的沉淀。期待高中音乐的学科综合之路越走越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郭声健. 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4] 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杨丽苏. 新课程音乐教学法-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二: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鉴赏景物形象

(一)解题思路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

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如:阅读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淡妆浓抹总相宜 阅读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本诗的景物描摹可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巴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的心境。

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

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如阅读张可久的《双调·清江引》,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里就需要景物形象与感情和写法结合分析:这首诗取西风、雁

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3.结合背景分析

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的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

(二)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

1.考查意象类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同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2.考查意境类

(1)意境含义:

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考查内容:

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鉴赏事物形象

(一)解题思路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

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候要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来分析。

如:阅读下面的咏物诗,回答问题。

赠 别

杜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在回答“诗中蜡烛的形象”时就要结合“有心”来分析。“蜡烛有

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因此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

任何一篇诗作咏物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如:阅读下面的一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从对山园小桥的吟咏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

作者咏梅花不是目的,关键是借梅花言志。首联描写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既是赞美梅花,又是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诗人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尾联抒怀,表示在赏梅之时低声吟诵,在恬静的山林里可自得其乐,而不需要“檀板金樽”的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高尚的情操。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

很多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做纵深的

分析。

如,阅读下面一首杜甫的诗,举例说说诗人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孤雁这一形象的。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嗓自纷纷。

在这首诗里,作者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的情感:颔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路途遥远,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表达诗人高远志向,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二)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的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作者单位 河南省淮滨县第三高中)

篇三:2013高考语文 材料作文 淡妆浓抹总相宜 写作指导作文素材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材料作文“淡妆浓抹总相宜”写作指导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我们清理自己的居室时,我们会觉得每一件东西都有用处,都难以舍弃。可是,倘若我们必须搬到一个小屋去住,只允许保留很少的东西,我们就知道该舍弃什么了。那么,我们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间小屋的标准来限定必需的物品,从而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写作时,首先需要充分挖掘材料,材料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话都围绕关键词“舍弃”来展开,分别说的是难以做到舍弃、不得不舍弃、舍弃的结果。因此,作文的立意应该围绕“舍弃”来进行,可以谈为什么需要舍弃,怎样进行舍弃,舍弃的目的等等。具体写作时,可以综合论述,也可以围绕其中一点展开,写深写透。当然,有的学生将材料所说的对物质的“舍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谈人的心灵也要舍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这是切题的;还有的学生写“舍得”,这也是和题意吻合的,但是文章的重点应该放在“舍”而不是“得”,否则给人扣题不紧的感觉。此外,受材料中“房子”的影响,还有的学生谈“调整标准”,这其实不是最佳立意,因为大房子和小房子只是材料的辅助部分,是为了使材料的观点更形象直观,而不是材料的精髓。

【佳作展示】

舍得是一种心境

汪清芳

如果说有一种心境,可以让人怡然自得,那便是舍得;如果说有一种心境,可以让人不失风度,那便是舍得;如果说有一种心境,可以让人身心愉悦,那便是舍得。人生在世,有舍有得,犹如明月,盈亏有间。舍得以人生为杠杆,是“舍”还是“得”要看你的心所处的位置,要看你对待人生的态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对自由的信仰。“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陶渊明对归隐世外的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轼对旷达人生的看法。他们或者舍弃了高官厚禄,或者舍弃了追名逐利,但是最后都获得了心灵的释放和生活的闲适。他们因为舍弃,而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自在地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因为舍弃而没有了尘世纷扰,寻到了一方清净之地,这样自由简单的生活是他们一生的追求。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生路途漫浩浩,我们必须学会舍弃,有舍才有得。舍弃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精神境界。生活亦因此而增添了色彩和魅力。

白芳礼,一位普通的蹬三轮车的老人。从1987年开始,他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了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他资助了300多个学生,捐助了35万多元,而他去世时私有财产为零。他所捐助的每一枚硬币,都是自己的汗水凝聚而成的。正因为如此,他感动了无数网友,无数的人。白芳礼对自身物质的舍弃让他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让他赢得了无数人的尊重。

我们不是大智大勇、呼风唤雨的人,能做到的十分有限,但是只要我们谨记“舍得”二字,舍弃自己的私利,而将更多的“光和热”奉献给他人,我们就会更多地体会到生命的意

义,我们就能得到更多,就能彰显自己生命的深度。

“人生知足何时足,人老偷闲且得闲。”不要吝啬,更无须锱铢必较,要大胆地舍弃,因为只有舍,才能有得。舍弃是美的,珍惜也是美的,尽管我们很多时候难以舍弃。但是果实之所以甜美硕大,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杂枝。所以,每一次舍弃都会获得更多值得我们珍惜的事物,甚至收获到更多的意外。

舍弃,是一种智慧;而得,则是一种回馈;舍得,更是一种心境!

点评

本文层次清晰,论据典型。开篇即点题,阐明自己的观点,舍得是一种心境。论证中,先以古人的事例来证明“舍”的重要;再由古及今,结合白芳礼的事例再次说明“必须学会舍弃,有舍才有得”的道理;最后,推及自身,因为有了前文的充分论证,所以我们自身做法的得出也就很自然,而不显得突兀。此外,本文的论据非常有说服力,无论是李白等人诗句的引用,还是白芳礼事例的引用,都非常贴切,很好地佐证了作者的观点。

篇四: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浅谈诗歌的意境美

陕西泾阳泾干中学王晓玲

苏子曾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认为:西湖的景色,或晴或雨,有如西施或淡或浓的装扮,一年到头,都是明丽动人的。其实,诗歌的意境亦如此,不管是诗人简单的勾勒,还是反复渲染,展现给读者的都是恰到好处的美丽,赏心悦目的激情。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或短或长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要知道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那么,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意境。意境其实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即“物我两忘”。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身处菊花之中,悠然于终南山之下的高雅之士,怡然自乐的情态。

庄生曾经分辨不清蝴蝶与自己,此时的我们亦难以看的明白,菊花与陶渊明孰是梦?孰是真?美就在刹那间,悟就在你我心中!

诗歌的意境美可以分为好多类,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下:

一、诗歌的凄清美。

一首《雨霖铃》不只唱出柳永心中的忧伤与愁苦,更唱出了千千万万多情人的凄切与悲痛。《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柳永可谓调情能手,把那“蝉”说成是“寒”的,更加之以“凄切”二字,又用“晚”“骤雨初歇”“无绪”等词句渲染,悲苦凄凉的氛围笼罩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田。那种将别未别的痛苦心情,唤起了不忍离别的“留恋处”,留什么呢?留一番凄凉悲苦于读者;恋什么呢?恋那一份难舍难分的情感。“骤雨”已“歇”,无论如何也该起程,可那分情,那分爱,怎舍得?“兰舟催发”,是该分别了。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连一声“珍重”都难以说出,“凝噎”时,悲痛以至极。“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虽无色趋于霁朗,而离人却是愁云堆积。“相看泪眼”,雨已止但泪不止,雨只是“骤雨”,片刻泪停怎比的“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那么持久呢?景随离别之进程而变换,情随景物之变换而加深。不要以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只是借浩淼迷茫的烟波暮霭来表现离人暗淡的离愁,要看到词人在这里写行舟去处,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那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正有那不见于字面的意境,漂流无所止的一叶行舟,行舟里面的孤子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怅惘的内心。这番空阔而凄美的意境着实让人感动,涕泪涟涟之时才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悲中有悲,冷上加冷,一幅千古绝唱的凄清之美的画面映入读者眼帘,我们不禁替柳永捏了一把汗,这般凄苦的离别他怎能忍受?一句“今宵酒醒何处”,问出了千百年来多少人的一番无奈与凄楚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流浪在外的人思家的真实写照。恐怕是“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去天边月无人知。”月挂树梢本是一种自然景象,着一“残”字,就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写月之凉,月之残,都为了倾诉出离清别绪。 本词的“情”是“凄情”;本词的“绪”是“无绪”;既为“凄情”,又“无绪”在那“杨柳岸边”加之“清秋节”这般的“冷”,这般的“清”,着实道出了真实的离别情,映出了那番离别意!

二、诗歌的豪迈美。

说到词人中的豪迈,莫过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向往。随着赤壁景物的展现,周郎这位英雄人物被推了出来。但在这里,仅仅是伏笔,还没有展开来写。读一读那惊人的诗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幅幅直立的图画展现在你我面前,怀古中的豪情壮志

溢于言表,激荡不已的心情澎湃起伏!

当然,豪迈之情还表现在周瑜这位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小乔初嫁了”一句道出的不仅仅是小乔初嫁了,更衬托了周瑜的“雄姿英发”。如此动人的姿貌,出众的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对赤壁之战寥寥数笔的描绘,就已勾勒出一位从容娴雅的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人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豪迈的景中有豪迈的人映衬出豪迈的情,渲染出一番豪迈的美!

三、诗歌中的沉郁美

对于杜甫的《登高》。我们不说别的,单道那十四字之间的八意。“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意是“万里”。说明在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大背景下,作者远离家乡,难以抑制的悲痛。(二)意是“悲”。一字“悲”含有千万辛酸,千万艰难苦恨,实为凄惨之极。(三)意是“常”。这样的“悲”不是短暂的、一时的,而是常常如此。对于诗人来说,虽感难受,但不愿麻木。此复杂情感难以言表。(四)意是“作客”。客居他乡,总归是“愁”。“愁”国不昌盛;“愁”家不团圆;“愁”天下难以太平。(五)意为“百年”。在时间上在空间上,诗人离不了“苦”,,离不了“怨”。(六)意为“多病”。“屋漏偏逢连阴雨”连连的打击遭遇使诗人难以排遣心中那份深广的忧愤,只能是“独”“登台”。此为七意和八意。独自一人,漂泊西南,离乡背井,形影相吊,凄凉之情实难尽述。

读完《登高》,只道一句`“好凄凉”未了然。细思量那“沉郁”之情,那“顿挫”之笔,一唱三叹,实为古今难有,确为天上人间万道情!

不同的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不同的意境,单靠简单的文字难以传达。实在需要深入内里,和他们真正融为一体,方解古今一“情”字。

但愿今古美景处处在,一了天下多情人!

篇五: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新塘中学 张霞 ——作文教学的一点反思

本次“国培计划——送培下乡”学习,时间跨度较长,任务繁重,但庆幸的是活动安排紧凑、程序清楚、内容实在,不虚此行。尤其是听了四堂作文指导课后,更是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困扰着许多语文老师,当然也包括我。不过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后,我觉得不管用什么方法与技巧,如能让学生“我手写我的心”“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不断进步,都是可行的。正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采用下列一些写作指导方法。

片段训练,将困难化零为整。初中三年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片段训练,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七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了《春》一文,在赏析“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一句时,有的学生从拟人的修辞角度说“偷偷地”赋予“小草”人的情态,可爱且富有生机活力;有的学生从用词的角度赏析“钻”字,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小草向上的挤劲,也表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课文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体会了这样写的妙处,立即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某处景物进行描写,他们的写作兴趣自然就浓了,对作文的畏惧感也就减少了。

游戏活动,让写作“有米可炊”。每周的两节作文课,第一节课组织学生做游戏活动,他们亲自参与,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了,体验真切。如:一块五毛的游戏、词语接龙、老鹰捉小鸡等,简单且可操

作性强。孩子们不再是无事可写了,第二节课马上写作。一旦发现其中把人物活动写得细腻生动,或把场面写得有特色的,我都会当堂范读。同时也会抓住每一次校级活动,如田径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诵读比赛等,对他们进行写作训练。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灵敏的耳朵去倾听生活,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去描绘生活。日积月累,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会如花朵般在孩子笔下绚烂绽放。

广泛阅读,使生活丰富多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将让他们受益终身。很多孩子不爱看书,或者只对一些《阿衰》、《豌豆笑传》等低劣的动漫书感兴趣。不能静下心去阅读一本书,内心十分浮躁。因此,我会在班级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全班同读一本书,都做读书笔记,然后交流读书心得,并将之形成文字。班上图书角,每月每人更换一本,实在没有的我会帮他们补上。一学期下来至少每人读了四本书,其中还精读了一本。在这些活动中多表扬那些积极者、进步者,能发动家长参与是最好的。一天一天坚持阅读,不管是十分钟还是三十分钟都行,能让阅读成为习惯是最佳境界。

作文教学之路坎坷崎岖,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行,学习着,反思着,积累着,总结着。深信用耐心、爱心去播种希望,定能收获累累硕果。

2015年12月13日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