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幽兰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4:59 小学作文
幽兰露小学作文

篇一:小晏的别秋词

小晏的别秋词 (2014-10-28 08:02:19)

转载▼

标签:

杂谈

晏几道的“点绛唇”别秋词:“湖上西风,露花啼处秋香老。谢家春草。唱得清商好。笑倚

壁车:苏小小当年所要的油壁香车。

“谢家”本指晋谢安家,高门世族。温庭筠的“香雾薄,透重幙,惆怅谢家池阁”后,也指李德裕妾谢秋娘。“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指金屋藏娇的闺房。 ”春草“是指欧阳修的“少年游”春草词:“谢家池上 ,江淹

“清商”:笛本四孔,易京加一孔朝下,五音齐。商声对应秋,阮籍诗:“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杜甫诗:“清商 欲尽奏,奏苦血沾衣。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

(蹙眉之貌),西楼一夜风筝急。欲织相思花寄远,终日相思却相怨。但闻北斗声回环,不见长河水清浅。”“一点凉蟾小”简略得回味无穷。

篇二:小晏的别秋词 朱伟

小晏的别秋词

□ 朱伟

晏几道的“点绛唇”别秋词:“湖上西风,露花啼处秋香老。谢家春草。唱得清商好。笑倚兰舟,转尽新声了。烟波渺。暮云稀少。一点凉蟾小。”短小耐读。其中的“幽兰露”可联想李贺的《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同样简略美。油壁车:苏小小当年所要的油壁香车。 “谢家”本指晋谢安家,高门世族。温庭筠的“香雾薄,透重幙,惆怅谢家池阁”后,也指李德裕妾谢秋娘。“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指金屋藏娇的闺房。”春草“是指欧阳修的“少年游”春草词:“谢家池上 ,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清商”:笛本四孔,易京加一孔朝下,五音齐。商声对应秋,阮籍诗:“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杜甫诗:“清商 欲尽奏,奏苦血沾衣。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

凉蟾:月中蟾蜍。李商隐的《秋》:“月浪冲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云屏不动掩孤颦(蹙眉之貌),西楼一夜风筝急。欲织相思花寄远,终日相思却相怨。但闻北斗声回环,不见长河水清浅。”“一点凉蟾小”简略得回味无穷。

来源:辽沈晚报

篇三:司马才仲

司马才仲

司马才仲(名楢,陕州人)初在洛下,昼寐,梦一美姝牵帷而歌曰: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

几阵黄梅雨。”才仲爱其词,因询曲

名,云是《黄金缕》。且曰:“后日相

见于钱塘江上。”

及才仲以东坡先生荐应制,举中等,

遂为钱塘幕官。为秦尉少章道其事,

少章续其词后云: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

《黄金缕》。梦断彩云无觅处,夜凉

明月生南浦。”

顷之,复梦美姝笑迎曰:“夙愿谐矣。”遂与同寝。自是每夕必来。才仲为同寮谈之,咸曰:“公廨后有苏小小墓,得非妖乎?”不逾年,而才仲得疾。所乘游舫,舣泊河塘。柁工遽见才仲携一丽人登舟,即前声喏。声断,火起舟尾,仓忙走报其衙,则才仲死而家人已恸哭矣。 苏小小,钱塘名娼也,南齐时人。其墓或云湖曲,或云江干。古词云: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今西陵在钱塘,非楚之西陵也。李长吉《苏小小墓》歌云: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国朝弘治初,于景瞻自都归杭,邀马浩澜同游西湖,泊舟第三桥。景

瞻曰:“不到西湖二十年矣。山川如故,风景不殊。子当赋之。”浩澜乃作诗。翌日,召箕仙曰:“‘捧瑶觞,南国佳人,一双玉手。’此句久未有对。”即书曰:“趺宝座,西方大佛,丈六金身。”箕运如飞,复成一律。后书云:“钱塘苏小小和马先生昨日湖桥首倡。”二公相顾若失,莫测所以。

情史氏曰:“然则古今有才情者,勿问男女,皆不死也。”

篇四:王大绩谈诗歌鉴赏

淡化题目,重视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例说㈠

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必须涉及古代诗歌,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就是诗歌;而试题涉及古代诗歌也只能以“鉴赏”的名目出现,以区别于古文阅读及其他理解型题目。但是,一般所谓古代诗歌鉴赏往往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按谢冕教授的说法,诗歌鉴赏是鉴赏者在诗作者艺术创造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与高考特定的环境、形式难以相容。高考是大规模的、笔答的、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这种考试必须有明确的、便于评阅的答案和标准。因此,高考考查的古代诗歌鉴赏,实际是“前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一般性的理解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用谢冕教授的说法,就是“泡”——“泡”成散文、故事,“泡”成同学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

从同学这面看,真正的困难,也正在于一般性理解。同学们学习紧张,一般没有许多时间大量阅读古代诗歌,我们不熟悉古代的生活和文化,不熟悉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不熟悉古代诗歌那种含蓄、委婉的表达,尤其不熟悉古代诗歌那种跳跃、错综的语句样式。我们不妨借鉴谢冕教授倡导的方法:“泡”,“泡”开——“不厌其烦、不怕罗嗦”地“泡”开!大凡浓缩的精品,都需要“泡”,古代诗歌也在其列吧。

但是,在惯常的语文备考中,在模拟考试中,同学们往往重视题目,忽视诗歌。因为题目上打着分数,而分数决定着同学一时的脸面荣辱,是大家的关注点、兴奋点。其实,任何题目都是为了考查解读诗歌而设置的,诗歌读懂了,一切全有了。因此,在高考诗歌鉴赏题目的备考中,我们特别强调“淡化题目,重视诗歌”。

那么,怎么理解古诗,“泡”开古诗呢?

方法仍然是“确认、整合、发散”,仍然是关注古代诗歌中的“一词一句”:关注古代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将诗句意思连缀整合。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相关诗句推断。从而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泡成散文、故事,变成诗人的一篇日记。

这里且举一例——用上面提出的方式,“泡”开下面这首唐代诗人李贺的《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痕。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注]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但为阮家所阻,遂与忧伤中咯血而死,时年十九,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

模拟一下泡开的思维过程:

幽兰露——幽暗兰草上的露水。哪里的幽兰?自然是苏小小墓旁的幽兰。

如啼痕——好像还留有眼泪的痕迹。谁的眼泪?诗人李贺的吗,路人或拜谒者的吗?当然是苏小小的。由南齐到唐,四百年了,泪痕还没有干啊!

无物结同心——没有什么物件可以用来连接同心结。谁和谁的同心结?自然是苏小小和阮郁的同心结。

烟花不堪剪——为什么?因为烟雾笼罩的花朵,是无法剪下来编织同心结的。

草如茵,松如盖——青草像地毯一样,松树像车盖一样。哪里的草与松?自然是苏小小墓旁的草与松。周边环境渐次清晰。

风为裳,水为佩——风做的衣裳,水做的佩玉。谁的裳与佩?自然是苏小小的。人物形象初具轮廓。

油壁车,夕相待——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幕中久久的等待。谁的油壁车?谁在等待谁?自然是苏小小在等待阮郁啊,四百年了,痴心不改,还在期待心上人前来迎娶。感情与寄托

已经清晰地渗透出来。

冷翠烛,劳光彩——寒气逼压着小小的绿色蜡烛,它的光彩很难发散出去。这翠烛,可能是诗人点燃的,也可能是诗人想象的。诗歌由主体特写形象浸润开去,诗人的心境渗透出来。

西陵下,风吹雨——西陵的坟墓间,寒风吹着冷雨。诗人在凭吊沉思中,回到现实,进一步感触到周边凄苦的氛围。

在西陵坟墓间,幽兰上每一滴露水,都如一只沾泪的眼睛。没有可以用作同心丝带的物件,而袅袅青烟里绽放的花朵,又总是隐没在无边的黑暗。绿茵茵的青草如毯,碧森森的松树似盖,风一样清冷的衣裳,水一般幽凉的佩玉。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色中一个凄清的身影静静守候。那翠色的烛光如豆,光影黯淡,幽幽闪烁。西陵坟墓下啊,寒风吹着冷雨??

这样我们就大致读懂了这首唐诗。唐代诗人李贺来拜谒情死的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坟墓。在墓前,诗人触发想象,描摹了一场鬼魂的婚娶——这是一场现实中被阻隔,只能在诗歌想象中展示的婚娶。诗人除了表达对墓主人无限同情,对坚贞爱情由衷赞许的感情之外,还传达出自己内心守候与凄迷的一份情愫。

既然名为“泡”,当然可以更“开”些。要“开”,就要加入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只要它合理。让我们举王维《山居秋暝》为例,进一步“泡”开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雨后初晴。一轮皓月当空,洒下清凉的月光,照着远近一带的松岗。岗上远眺,但见周围群山环立,在淡青色的屏幕上叠出黑色围屏。岗下,平湖如镜。清风徐来,湖上波光闪烁;月光下澈,林间枝影横斜。雨后湿润的空气中,弥散着松脂、青草、荷叶的清香。耳边忽传来潺潺水声,循声望去,岩边一幅素练,凌空抖动银光,淙淙作响——原来是山泉映着月光,在青石上流淌,欢呼雀跃地向岗下湖中一泻而去。蓦然间,山下依稀传来少女们轻快婉转的歌声,那是勤劳的浣纱姑娘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穿过湖边竹林走回村来。竹叶沙沙,伴着女孩子们一路的欢歌笑语,似是彼此应答。湖上也唱起旋律悠扬的渔歌。歌声起处,一只只渔舟穿出湖边荷塘,徐徐驶向湖心。迎着月光,鱼贯而行,撑船人和渔舟的剪影在银光闪闪的湖面上缓缓前移。真令人陶醉啊,人们可以这样自由自在地欣赏、享受春天的美好景色,为什么我不长期的、永久的留在这里呢?

这样的“泡”,对于提升用于作文写作的联想、想象能力,都可以说意义非凡。

正因为在古诗鉴赏的备考中,很多教师和学生的习惯是只重视题目而忽视诗歌,因此,我们特别强调“重视诗歌,淡化题目”。因为任何题目,都是在考查对诗歌的一般性理解。有了对诗歌一般性理解,有了“泡”开的基础,回答问题只需扣住三个层次的要点——思想、

淡化题目,重视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例说㈡

【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③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④泡诗和答题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

【例1·2009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理解泡开诗歌]

次石湖书扇韵——由注释可知,石湖代指范成大。“次??韵”,按照某韵写诗。诗歌题目的意思是:按照石湖居士范成大题写在扇子上的一首诗的原韵作。

桥西一曲水通村——由注释可知,这里的小桥、曲水、村落应是范成大隐居处苏州石湖的景物。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往石湖”。

岸阁浮萍绿有痕——渐行渐近,连缀形象,绿色“浮萍”环绕着“岸阁”,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到石湖”。

家住石湖人不到——到石湖之后,和范成大接谈,所见所闻归结为“人不到”,这正是归隐本色。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在石湖”。

藕花多处别开门——藕花即荷花、莲花。莲,花中君子。范成大在“藕花多处”另辟门径,可以看出这位石湖主人“亭亭净植”的君子情怀。这一句写的是诗人“赞石湖”。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从石桥向湖西望去,曲折的溪水通往村落,

岸边阁楼浮萍环绕,呈现一线绿色的痕迹。

诗人家住石湖深处,没有世俗人等来打扰,

喜欢荷花亭亭繁盛,专在这里另开一门户。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题目解析]

题目所问“画面”是总体形象,所问“景物”是细节形象。把握“细节形象”,需要关注诗中体现这些形象的词语。把握“总体形象”,需要连缀“细节形象”,结合注释要点归纳得来。

[评分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

人家、庭院等景物。

[备考答案]

这首七言绝句《次石湖书扇韵》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曲水、村落、岸阁、绿萍、荷花、人家、院门等景物,有机组合构成的。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题目解析]

这一道题目,是就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涉及到对“人”这一形象的理解。说明看法,就是谈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而诗歌的“思想感情”,需要体会诗中的“形象意境”,转化得来。

[评分答案示例]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备考答案示例]

我同意这种说法。这首诗描绘石湖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景色,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既包含对村阁主人人生选择的赞许,也表达出自己同气相求、惺惺相惜的感情和价值观的褒贬取舍。范成大去职归隐,姜夔也终生不仕,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姜夔造访这里,那类“不到”这里的“人”,当然暗指趋炎附势的利禄之徒。范成大将别墅建在石湖,用意就在于疏远这些人,这些人自然也与范成大形同陌路。

诗歌选择的意象,也别有寄托。水是自然的“曲水”,“浮萍”排开天然的“绿痕”。尤其是“藕花”,从来被文人用作高洁的象征。同为南宋文学家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赞美莲花“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的品性。而石湖别墅的门与众不同地恰恰开在“藕花多处”。石湖门向藕花开——姜夔别具慧眼,对别墅主人的用意心领神会,特别在结句中以此点睛。其歌颂(更准确些应该是赞许)范成大品格,鄙夷第三句中趋炎附势之徒的用意委婉有致、含蓄鲜明。

淡化题目,重视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例说㈢

【例2·2009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幽兰露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理解泡开诗歌]

军城早秋——军事要地的城池,早秋的季节。根据注释和诗句可知,“军城”应该是唐代西部的边城,诗歌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

昨夜秋风入汉关——秋风从昨天夜里自西北方向吹来,汉关,是一种泛指,就是诗人戍守的唐朝边隘。

朔云边月满西山——朔,北方;边,边塞;满,笼罩。随着秋风夜来,寒云冷月,笼罩边塞关山。两句写自然景色突变,寓示着环境肃杀,军情紧急。

更催飞将追骄虏——在前两句环境描摹的基础上,诗歌后两句写局势行动。飞将军,原指汉代名将李广,这里代指迅捷勇猛的得力将领。追骄虏,表明骄横一时的敌军已经败退。

莫遣沙场匹马还——沙场,战场;匹马,代指一兵一卒,败兵残部。诗歌末句大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气概,显示出诗人勇毅豪迈的卫国气概。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天夜里秋风劲吹,袭入了大汉的关隘,

寒云低压,边月清冷,笼罩着西山岭豁。

更督催部属飞将军进军,追击骄横敌虏,

搏杀战场,不要让敌人的一马一卒跑掉。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时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地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题目解析]

题目所问“画面”是总体形象,所问“景物”是细节形象。把握“细节形象”,需要关注诗中体现这些形象的词语。把握“总体形象”,需要连缀“细节形象”,结合注释要点归纳得来。

[评分答案]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备考答案]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由夜色、秋风、汉关、朔云、边月和西山等景物连缀构成的初秋时节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画面,寓含着边境军情紧急、局势紧张的信息,也传达出军城统帅与将士紧张与警惕的心情。

篇五:烟花不堪剪

烟花不堪剪

千年不过一组慢镜头。杏花烟雨,杨柳堆风的背景,飘过乐天如风的白衣;响过东坡渺远的叹息;落过孤山浮动的暗香;吹过西泠黯然的青草。

终于停下,定格在西湖外,杨柳梢,一弯残月凄凄语,小楼上,昏如泪。 你睁开眼,朦胧中望向窗外那一弯弧线,一阵阵寒风吹向你,你纤弱的手指紧紧地抓住了锦被。蓦然,你放开手,挣扎着站起来,晃着身子走向轩窗,怔怔地看着弧线那一弯残月,仿佛是一个残缺的嘴唇,向你低低地诉说什么。 小小。恍惚中,你听见一个渺远的声音温柔地呼唤你。阮郁!你转身,暗如枯井的眼里有了一丝微光。然而,不过是幻听罢了。幽暗的空间里只有你一个人孤独地呼唤,阵阵寒风湮没你的声音,无助而茫然。

你的泪不住地滚落,划过你苍白的脸颊,破碎在无情的风里。白天,没有地方接纳你的悲伤,容纳你的爱恨。那么,就把一生爱一腔恨化作泪水付与夜夜与你为伴的风罢。

你点燃了灯,看见地上飘落的锦帕。两个春夏秋冬在指间流走,带走了你的希望你的梦想。你拼命伸手去抓,却最终空无一物。烟柳红尘,什么都是假的,连回忆也渐渐模糊。

锦帕已经旧了,墨色却依旧如新,?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鹱蛉粘闳鹊暮粑?/p>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当年的春风漠然流走,炽热的呼吸早已冰冷得让人心痛。

他,还是走了。挥一挥衣袖,拂落了温柔,挥碎了誓言

泪打在上面,字迹在泪水中化开,将惟一的回忆溶在一团黯淡的墨里。你忽然笑了,锦帕在火苗中变为灰烬。昏黄的灯光下,你绝美的容颜苍白如纸,却在一刹那迸出的艳色照彻天地。

西泠桥外榆杨荫,一杯净土掩风流。

幽兰露,

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

盐花不堪剪。

草如茵,

松如盖。

风为裳,

水为佩。

油壁车,

夕相待。

冷翠烛,

劳光彩。

西陵下,

风吹雨。

西湖如镜,好风如水,依稀撕扯着破碎的情感,在古琴琴弦的颤动中流出一段千年挽歌。

舞乱飞花一段恨,弹回冷雨三生情。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