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占瑶族风情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4:14:31 优秀作文
篇一:金秀游计划
金秀是瑶民族的聚居地,历史悠久、瑶族文化、生活习俗、民族风情极为浓郁。瑶族的服饰、民居、民歌以及传统民俗农耕生活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明显,风情典雅奇特。故而著名的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
已建瑶族民俗村有“孟村民俗村(距县城8公里),十八家民俗村(距县城28公里),人赖民俗村(县城)和古占民俗村(距县城14公里)。民俗村均座落在高海拔的山脚下,县公路旁,村边有千年古树。民俗村主要以独特的民族建筑和不同的瑶族服饰、生活习俗、语言以及原始古朴的民间生活方式,还有丰富多彩的五个瑶族支系的节庆、舞蹈和独特的婚恋习俗展示给游人欣赏。特别是:瑶族少男少女们表演瑶族歌舞时,还特邀游客同跳集体舞。民俗村可吃到瑶家自制的饭莱,香喷喷的饭莱令人回味无穷,永久不能忘怀。
7:30在桂林上海路口枫丹丽苑小区门口集合,8:00准时出发
11:00到达金秀县桐木乡用中餐(费用已含)
从瓦窑出来后到雁山上高速——阳朔高田下高速——过荔浦县——荔浦修仁镇——金秀头排镇——桐木镇——最后历经4个半小时终于到达金秀县城
荔浦(15:50) (G323國道)>頭排(16:25) 39km
頭排(S307省道)>桐木(16:45) 18.5km
桐木(X645縣道)>金秀縣城(17:15) 33km
11:30赴莲花山(行车约30分钟)
12:00开始游览(约5小时),17:00离开莲花山赴金秀住宿。
去哪儿网订金秀瑶都大酒店标间168元(位置非常好,就在广场旁边,停车位很多,房间很干净宽敞,县城能有这种酒店,算是不错的了,早餐是自助的,还可以,周围吃饭地方很多,可以小逛一下,性价比非常高)
山弟客栈标间57元(在检察院附近,但是貌似这里有点稍微偏远了一点点,
不过去景区的话基本都有车经过,打车比较方便,离县中心就不近了。双人床放假基本在70元左右,旺季的话120,140不等)
18:30 晚餐(集体A餐或自理),餐后请大家先行购买好第二日中餐食品,并尽量早点休息,为第二天登圣堂山做准备。
6月22日:
6:00起床,6:30早餐
7:00出发赴圣堂山(行车时间约1小时) 圣堂山距县城53公里,车程120分钟. 到检票处又开了20分钟,到达半山腰,开始登山
在金秀吃快餐都是15元至18元/份.爬圣堂山总共4.1公里.我们爬快的两个半小时到山顶背30斤重背包.慢的三个半小时也到了.还有买门票一般都是65元.原价是100元.
从山底下的二级路口进入景区门口,再从景区门口到半山腰的圣堂山庄,需要50分钟左右。晚上住在圣堂山庄,宾馆300元一晚,基本就是招待所水平。还可选择木屋,150元一晚。圣堂山步行到山顶要3小时,最好的风光还是在山顶,云雾缭绕,似仙境,不要忘了在冠状铁衫照相留念。
8:10到达圣堂山后开始徒步登山(上山时间约需3个多小时,下山约2个多小时,共安排5小时)。山顶定小木屋400元/间
中餐自理。
15:00驱车离开圣堂山返回桂林。
19:00左右回到桂林
景区的门票在县城的旅行社购买比较优惠,比如,圣堂山门票100元,旅行社70元;莲花山门票100元,旅行社50元。
金秀大瑶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而圣堂山和莲花山是大瑶山之精华景区,也是金秀唯一的两家AAAA级旅游景区。
1、莲花山是罕见的自然生态体系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因整个山体酷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而得名。主要景点有影趣亭、会仙桥、一线天、棋盘山、天门、莲花栈道等24处,其特点是沟壑幽深、石壁陡峭、群峰耸立、雄奇挺秀,巍峨
壮观,特别是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峰形态各异,似人状物,惟妙惟肖,令人惊叹叫绝。
金秀大瑶山位于广西中部偏东,距南宁400公里,柳州150公里,桂林180公里,梧州230公里。因为大瑶山主体部分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故又叫金秀大瑶山。1952年经中央批准成立金秀瑶族自治县。1988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大瑶山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瑶山历史上还被称为大藤瑶山、大藤山。金秀大瑶山,旅游景区从东北至西南连成一片,有:天堂岭、金秀老山、莲花山、罗汉山、圣堂山、五指山等名山。这些山均为丹霞式峰林地貌,丹幛、碧水、绿树相映生辉,各具特色,蔚为壮观。金秀大瑶山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群山连绵,峰峦叠嶂,溪水潺潺,古树参天,气势雄伟。山内居住着盘瑶、坳瑶、茶山瑶、山子瑶、花篮瑶五个瑶族支系,他们的来源、语言、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民族风情异彩分呈。这里自然景观雄奇秀美,人文景观价值很高,民间文化非常丰富。而莲花山就是大瑶山脉中的一部分.莲花山位于金秀县城西部,介于金秀河与江燕河之间,是位于金秀县城西北面14km处的一座大山,方圆16km,主峰能多山海拔1335m。不管是从县城东北面的山上。还是从金秀西北部的桐木一带眺望莲花山,整座山体都酷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因此而得名。从县城出发到莲花山,由于峰回路转,汽车行程大约需要40分钟。
莲花山美景
会仙桥,两边悬崖峭壁一桥横架深壑
2、圣堂山是大瑶山主峰,最高峰海拔1979米,为广西第五高峰,桂中第一高峰。景区内植被密布,生物种类繁多,气候宜人,空气负离子高,具有雄、奇、险、秀、古、野等景观特色。从圣堂山的北面攀登,上到海拔1500米的马鞍坳,这里有驰名中外的变色杜鹃林,约上万亩。据相关报道称在广西圣堂山山顶这样上万亩相连成片、种类繁多的杜鹃林在国内可谓独一无二。
篇二: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
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 “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
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
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习俗】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婚俗】
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同姓通婚不忌讳。蓝靛瑶上门入赘较
盛行,白头瑶流行“抢婚”习俗。
瑶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他族通
近日,首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于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隆重开幕。本次艺术节借连南自治县成立55周年之机,由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清远市人民政府主办,连南瑶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通过文化搭台,进一步挖掘、弘扬、发展民族历史文化,向世界全面展示瑶族风情魅力,打造瑶族文化品牌,把瑶族文化与开放的连南推向世界。
连南瑶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是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瑶族人民创造和积累了丰富而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瑶族耍歌堂”、“瑶族长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岗、油岭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南岗古排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几千年历史文明的浓缩,是瑶族儿女勤劳智慧的结晶。排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正为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为更好地弘扬、挖掘、发展瑶族传统文化,全面展示浓郁神秘、多姿多彩的瑶族风情魅力,充分发挥瑶族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8年,连南县委、县政府把建设“科学发展之城、美丽和谐之都”定位为连南新的战略发展
篇三:瑶乡风情
瑶乡风情
地处黔东南麻江县龙山乡的河坝村,是一个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瑶族村寨,位于县的东南部,清水江上游,属武陵山脉余脉,平均海拔900米左右,总面积 24平方公里,有30个自然村寨,总人口3450人,瑶族占88.38%。河坝瑶族原称为“绕家”,自称“育”,史称为“幺家、禾苗”。居住于此距今700多年。1993年8月,麻江县河坝“绕家”被认定为瑶族。
从县城出发,车行不到一小时,眼前已是风光旖旎的瑶乡河坝村平寨。满眼的青山碧水,到处绿成荫,将古老的瑶寨装饰得分外妖娆。
走进麻江县龙山乡河坝村平寨,一幕幕优美风景,朴实纯真的原生态生活景象映入眼帘。乡民们在地里劳作,孩童们在树下嬉戏,欢快清朗的笑声在丛林中飞越,宛如那林间婉转轻唱的溪流一样明净清澈。那泥土的芬芳,稻谷的清香,还有微风掠过林间带来的几许清凉,使这里成了人们夏天消暑最快乐的地方。深林里偶尔几声清脆的鸟鸣,如天籁在林中轻灵的飞扬,是那样的悦耳动听。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瑶乡人没有辜负大地的养育与厚爱,更没有辜负今天党的好政策,乡民们生活一年比一年殷实了。瑶乡人笑了,笑得那样灿烂。山风吹过,沉甸甸的谷穗频频点头,似在告诉人们秋收将会多么灿烂;绿绿的,圆圆的,润润的西瓜,密密地躺在阳光的余辉中优美的闪烁,情趣盎然,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陶醉于这瑶乡特有的风景。
沉醉在这古朴的瑶寨风景中,自然要欣赏河坝式瑶族服饰了。在村里荷塘边,我们一行围坐在赵大娘家吊脚楼前,听她热情地介绍:“河坝瑶族服饰属‘育’这一支瑶族的服饰,它以青和藏兰为主色,多以红色花纹相配。”的确,瑶族服饰相较其他民族服饰,色彩并不鲜艳,主要是用深沉、厚重的色调来显现拙朴、凝重,蕴含了瑶家人内敛的审美取向,体现瑶家人在宁静中追寻生命意义和心灵源泉的精神诉求,折射出独具光彩的文化韵味。
早就听说枫脂染是麻江瑶族服饰的独特手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瑶家女还用古老的“竹刀”点蜡花,枫木蜡是蜂蜡应用前的防染材料,竹刀也是铜刀使用前的工具。竹刀不易导热,不贮蜡,故一笔一画,笔画长度有
限,因此大有朴拙之味。在村长家,我们细访了这个瑶族山寨古朴神秘的民间艺术的制作??。
我们一边观赏点蜡技艺,一边问这问那,引来了好多邻居观看,她们有说有笑把我们团团围住,你一言我一语介绍说:每年六、七月份,在枫树的主干皮层用刀斧划出若干道条痕,待流出枫脂后即取回待用。当地瑶族妇女在自织白土布上绘上精美的图案,需要印染花布时,将枫脂和牛油大约按10:2的比例混合(代替蜡),装在一只小土碗里,置于盆装的热草木灰上,灰中埋上少许红炭火,以保恒温。待两种油缓慢融合后,就用竹制小蜡刀(自制)蘸油复涂于画好的图案纹络,图案主要以花、草、虫、雀、鱼等为主。间以几何纹、雷纹、云纹、锯齿纹等等。待蜡干后,经过染坊浸染、河边漂洗、去蜡、阴干,便可出现青底白花、蓝底白花,或青底蓝花等色彩对比鲜明的花纹图案,图案形态各异,色彩调配和谐,优美典雅。风格是粗中有细、布局饱满而不杂,手法夸张、图案生动细腻。 当地的妇女和姑娘们都热衷于这一手工艺。她们告诉我,点蜡绘画可三五人同作,也可单人独作。只要有空闲时间,就点制各种各样的蜡花图案,以备浸染、脱蜡、漂洗、缝制等之用。这也成为瑶族妇女们交流的一个平台,在瑶族民间流传的歌谣中就这样唱道:“兄弟姐妹情深深,在家闲着没事做,邀请姐妹进家来,一同拿笔点蜡花,染成放入闺深处,等到乡里芦笙场,妹才穿出给哥看??”由此可见,枫脂染艺术在过去的瑶族同胞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位正在表演枫脂染技艺的瑶家女笑容满面地告诉我们,每天她们都会做枫脂染和刺绣,不仅自己用,还作为工艺品远销省内外。
瑶族人美化了瑶乡大地,也改变了乡民们的生活。近年来,农产品、手工艺品使她们的钱包渐渐地鼓起来了。你看,绿丛中一栋栋新颖别致的民居拔地而起,碧水青山间一座座整洁漂亮的新村横空出世,瑶乡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平寨,这些瑶家女,穿着质朴的瑶族服装,不论是路上相遇,行走挑担,路边下田工作,或家中操作家事,甚至在吊脚楼里歌舞时,她们头上都顶着枫脂染的头帕,留给我深刻印象。靠近拍照,行、住、坐、跑,正侧向背各种角度拍摄,都显得清新自然而又雍容,真一种淳朴的美丽。
瑶族群众一惯以热情著称,在瑶乡,主人用河坝特有的“沙沟鱼”、“滚子鱼”、“糯米酒”招待我们,对来访的客人非常热情。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夏日下的瑶寨,处处彰显着迷人的瑶族风情,真想留下来,着实不愿意离开??。
篇四:古坑村
1、历史渊源,“世外桃源”
古坑村(现名金河社区),在樟木头的东部,距樟木头中心区不远,只有5公里。但藏在大山深处,其境域东起簕竹排水库以东的梁梯顶山,西至官仓鲤鱼地,南至吉猪园顶,北至裕丰,由上南、下南、泥坑、古坑、沙园、大坑、沙湖、簕竹排等8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1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3500人,是樟木头镇地域面积比较大的一个社区。
据《樟木头镇志》记载,过去古坑人姓古。明、清时期,古坑村的境域更大。大细锅(现属清溪镇管辖)上九栋、下九栋、阴坑、急水坑、观音肚、牛牯石等地也属古坑的。明朝时期,危害东莞、惠阳、宝安、博罗、增城等县的大贼头李万荣,就藏身大细锅这个地方,后因环境的恶劣,古姓人家也迁了。
现在的古坑村(金河社区),户籍人口以蔡姓为主,是清朝时期从官仓村迁来的。 古坑与樟木头中心区只隔5公里,在接近樟(莞)惠路的地方,工业区整齐划一,曾是樟木头镇的毛织中心。马路两旁商厦林立,行人摩肩接踵。往山里走,笔直的马路逐渐变成迂回的乡道。再往里走,乡道变成阡陌,两旁的境物由商厦变成果林和古村落。鸡犬之声取代了商厦嘈杂的人声。别具风格的客家古民居若隐若现于茂密的果林间。山里的村民或田间种菜、或弄果施肥。村妇在清澈的溪涧边洗衣服,鸡犬嬉戏于巷道上??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跃入眼帘。想不到有“小香港”美誉的樟木头镇,藏有一块如斯美妙的处女地。
2、鹅蛋石建房,东莞一绝
印象中,东莞人建房都是用条形的红粉石、麻石和砖砌墙的。后来又有人用不规则的花岗石砌墙,但都是少部分。
上南村不大,看样子只有100多人,是古坑村(金河社区)最边远的小山村。张其康介绍,上南曾有过几个名字。1949年以前,上南村与下南村统称为南湖村。土地改革时,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便于管理,把南湖村分上南湖和下南湖。上头的小村叫上南,此村名一直沿用至今。过去,又因上南村这个地形似一只鸡头,所以,过去的上南又叫线鸡头和线溪头。
在村前隔口鱼塘看,上南村与其他客家村落没有多大的区别,因立村于山坡上,后排房屋的地势比前排的房要高1~2米左右,有的甚至高出一层楼。上南村的古宅,大多数是民国以前建的,均是金字廊的砖瓦房。但走进村里看,就会发觉这里的房屋与其他地方不一样了。上南村的老房屋墙壁都是用鹅蛋石砌的。巷道上铺的也是大小、形状各异的鹅蛋石。
据古坑村退休了的党支部书记蔡官和介绍,古坑蔡氏是从官仓村分支的。立村时,村民钱不多,要建房怎么办呢?山区有的是石头。先民们就地取材,用石头建房屋。古坑虽四面环山,但要在石头山找石头,路就比较远,只好到溪涧边捡被水从山上冲下的石块。这些石块被冲到溪涧时,棱角都滚滑了,成了鹅蛋般圆滑的石头。祖先们就运用在劳动中积累的智慧,把鹅蛋石砌成稳固的房居住。
石头砌墙的高度是没有标准的,有的只砌基础,有的砌至2米多高,有的则从墙脚砌至屋顶。蔡官和介绍,鹅蛋石砌墙多高,要视家庭劳动力的多少。石头虽是从溪边搬回,但因搬运过程劳动强度很大,谁家的劳动力多、搬的石头多、石头墙的高度就高些,否则就低点。石头墙砌好后,就在上面砌泥砖。因石头的形状不一,大小不一,要使砌好的墙平整好看,石头垒成墙后,在墙的两面熨上灰砂浆。这样,墙的厚度比用砖砌的墙要厚,但房子冬暖夏凉,很舒服。
鹅蛋石砌墙手艺可能失传
离开上南村,车顺势而下,来到泥坑村,停靠在一个鸡、鹅、鸭的领地上。我们通过泥坑村的正南门,走进泥坑村古村落。这里的古巷道与上南截然不同。上南的巷道是用鹅蛋石铺的,地面的不规则圆点有如水中的睡莲。泥坑的巷道铺的是长条形的麻石,巷道似用积木砌成。但泥坑古宅与上南古宅没有区别,都是用鹅蛋石垒成的。
在几间已倒塌的老房子前,一个年过半百、身体健硕的老汉走过来,跟向导和张其康等人打过招呼。张其康说:“这个汉子过去是个泥水匠,他砌过不少这些鹅蛋石的墙。”可惜只知他姓蔡,忘记了他的大名,这里只能称他为蔡师傅了。
说到做泥水活,蔡师傅滔滔不绝。他介绍,古坑(包括上南、下南、泥坑、古坑、簕竹排、沙园、大坑、沙湖)地处山区,过去经济不发达,村民建房都是就地取材用鹅蛋石砌墙。石头是从山边、溪涧中捡的,闲时花点力气搬回家备用。砖瓦是大队(如今的社区30年前称大队)烧的,价钱也不贵。建房时再到山上砍伐些木材做桁条、桁角和栋梁。沙到河里挖,黄泥到山边锄,人工是亲戚朋友互相帮工的,只花点钱买石灰、砖和瓦,再就是请师傅的工钱,花费不是很大。
蔡师傅还介绍,砌鹅蛋石的泥浆,是石灰、沙和黄泥搅匀后做的,比例是1:2:3。鹅蛋石是圆滑的,我怀疑鹅蛋石砌墙的稳固性。蔡师傅介绍,垒鹅蛋石墙时很考手艺,将石头叠得巧妙、锲稳,浆包得好,是没有问题的。他说:“已倒塌的这几间老房,是清朝时期建的,至今已一百多二百年了,非常坚固。只是改革开放以后,这家人富裕了嫌古宅交通不方便,到外面买地建房,古宅被弃置了。古宅缺乏人气和修葺才在早几年倒塌的。”蔡师傅指着前面一座三层高的楼房说:“这座房子是我的伯父的,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我直接参加了这座房子的建造。这房子从地基到屋顶,都是用鹅蛋石砌的,砌好墙后,用灰沙批熨,又用竹枝在墙上不停地拍打,直至灰沙与石头完全粘实、墙壁平整为止。这样的墙体是非常结实的。”蔡师傅介绍,1985年之后,有钱的人都到外面买地建水泥混凝土房。此后的20多年来,古坑再也没有人用鹅蛋石建房了。这门很考泥水匠手艺的鹅蛋石砌墙技术将要失传了。
张其康说:“古坑用鹅蛋石建房,是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交往中创造出来的智慧。”他并表示,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有些东西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淘汰。他在赞叹社会进步的同时,又对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手艺的失传,不无叹惜。
3、沦陷时期,成避难地
1938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者在惠阳大亚湾登陆,次日占领淡水、坪山。是晚,日军派小部分兵力到达惠阳鸭仔铺,次日沿樟惠路经樟木头奔袭虎门。日军路经古坑和官仓路段时,被蔡子培领导的抗日游击队骚扰。可能是山高林密,加上日军的目的不是樟木头,而是虎门。蔡子培带领的游击队两次对日骚扰,日军均不予还击。
据原东莞市党史办主任赖日昌介绍,蔡子培是古坑人,1937年在中山大学经济系读书。为了抗日,为了救亡,蔡子培到了延安。1938年,受共产党的委派回到广州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同年,蔡子培受到党的委派,回到樟木头,成立了“石马乡民众抗日自卫团”,活动地点主要是古坑一带的深山里。因古坑四面环山,只有一条山路可以进出,樟木头沦陷时,日本人都不敢贸然进入古坑。
古坑村的老支部书记蔡官和介绍,1943年,日本兵进驻樟木头后,古坑(主要是沙园村)人为防日本仔的扫荡,在山上事先搭好草寮,若日本仔进村扫荡时,便跑到山上的草寮躲避。一次,日本仔派了一个中队到古坑扫荡,收到消息后,沙园村的人马上跑到山上暂避,日本人走后才敢回家。又一次,日本仔又进村了,村民闻风而逃,躲进山上。唯有一个叫莫英的妇女,大约23岁。其时她正在山坡放牛,听说日本仔进村,她马上赶牛往山上躲,可是牛就是不听话,赶也赶不走。见到前面有个青年女子,日本仔如狼似虎,一边追一边喊“花姑娘”。眼看日本兵就要追上来了,怎么办?危难之时,山上“砰砰砰”响起枪声。听到枪声之后,日本人放弃“花姑娘”,朝枪响的方向追去,莫英姑娘得救了。
蔡官和说:“原来蔡子培带领游击队藏于山中,监视敌人的动向。眼见日本兵就要追上莫英之时,他令游击队向天放了几枪,把日本兵吸引过去,救了莫英。要不是游击队放的几枪,莫英就惨了。”
蔡官和还介绍,日本人明知古坑藏有游击队,但古坑山高林密,只有一条路进出,所以樟木头沦陷那几年,日本人不敢贸然到古坑。就是这样,那几年,从四面八方来了很多逃难的人躲进古坑。有讲白话的,有讲客家话的,有讲闵南话的。那几年古坑成了一个避难地。 抗日胜利距今已60多年了,当年莫英临危被救之事,依然成了古坑人忘不了的故事。
篇五:美丽的古民居村——五宝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美丽的古民居村——五宝田 目录 简介 村名来历及流变 历史 建筑特色 题额与家数 绝妙的石头村 耕读所 保存完好之谜 人杰 奇人轶事 走出山外,宝田闪光 黄始兴 上蒲溪瑶族乡学校 2011年二月三日完成于上校
一、 简介
依山傍水,两溪交汇,人杰地灵。
五宝田古民居村,是一个村级完全自然村,距今已有300余年。村子位于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政府西边,距离乡政府15公里,沅水15公里,怀化市城、辰溪县城70公里。从乡政府出发,沿瑶区主要溪流大蒲溪而下,在大蒲溪与爷溪交汇之处200米的爷溪边村子坐落于此。村子东与乡政府所在地——上蒲溪村接界,南与瑶乡名土许万忠的故土茂兰冲相邻,北与兄弟村龙脑上接壤,西面五公里处是中方县丁家乡团山村,是辰溪最偏远,与中方县相邻之地。溯沅水而上可达洪江,沿江面而下一百五十里到辰溪。
村子自然环境优美,处于大湘西崇山峻岭中,四周群山环绕,清溪绕村而过,坐东朝西,依山傍水。山上自然树林品种丰富,郁郁葱葱,四季常绿,空气清晰,鸟语花香。自古溪河交汇之处是灵秀之地。黄溪口的双溪交汇处周家村,出了大书法家米子和。上蒲溪村居住于白竹溪与大蒲溪交汇处,古时出几个进士,多个秀才。现代出有教授。五宝田坐落于两溪交汇处,人杰地灵之地,村中人才辈出。
五宝田是一个非常集中居住的自然村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村118户,413人,汉族210人,瑶族203人,四户迁入杨姓外,都是肖姓,典型的族群居住格局。
村中人口平均年龄随时代前进而增高,由六十年代的六十岁,到现在的八十岁,平均年龄八十多岁,女性高于男,最高寿为米霏玉,享年九十岁,去世于九十年代。平均年龄高的原因在于村子地处环境自然生态条件:远离城市、植被丰富、空气清净、无污染、水质条件好,饮用之山泉水经测定无毒、纯净。村子依山而居,呈梯状。村中铺玉竹石,由排水道,污水及时排于村外,无淤积。整洁干燥不利于病菌繁殖。据说,过去村子从没发生过瘟疫。解放后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劳动强度降低,卫生保健意识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劳动强度降低,卫生保健意识加强,使村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 村名来历及流变
五宝田村名透着神秘:有什么宝,有哪五宝?它来源于什么?据笔者多方采访,村中肖守资、肖守造、肖典方等资深老人并实地观察。目前一致的看法是:
传说古时村前有五个形似元宝的土包,因而得名,具体形成过程是,土包位臵在耕读所后的操坪,新石桥桥头。土包椭圆形,高两三米,长四五米,中凹,形似古银元宝,土包成品字形排列。一风水高师游历至此发现这一奇特景观,村人已感觉奇特,觉得它具有宝气,风水先生亦告诉村人此土包可给村人带来财富瑞象,可保丰收,包六畜兴旺,保财源不散,保人丁兴旺。加上溪边一大片农田,因此取村名五宝田。
五宝田村原来是瞿姓人居住,肖姓人是后来从下蒲溪村迁入。肖姓人来迁入之前,村子叫乌泡园(乌泡指野生草莓)。五宝田之名是肖姓人后来才取。村人所存道光年间买田契文中已有五宝田之名。所以五宝田之名已有三百年历史。
村子开始叫乌泡园。至清,肖姓人入迁,正式叫五宝田。解放后五十年代,湖南省辰溪县发放的房屋土地证上叫五保田。至九十年代行政公章为五保田。可能是出于破除迷信或同音原因,九十年代后又更名为五宝田至今。
五个土包因年长日久,村人开辟菜园不断切挖掘已消失。
三、 历史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古占瑶族风情村)肖姓进入辰溪龙头庵:肖姓进入远水上游辰溪一带,最早在宋代宗熙宁年间肖通滨兄弟七人,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早禾市场杨子坡圳上,迁往楚南宝庆府后聚公滨二人,居住新化桃林的梅城。滨公居落后,生有三子公,叫治俊公、祖颐公、万五公。而万五公生有三子:肖啟泰、肖啟丰、肖啟恒,即用名:文治、文浩、文渊。文治居住在辰溪县长田湾肖家坡麻阳;文渊居住沅陵辰溪附近。
最先迁入五宝田:啟泰公的第三代宗安公始从下蒲溪迁往五宝田,从宗安到现在村中最低辈分肖姓已在五宝田延续了二十四代。按20岁一辈,村中肖姓历史已有四百多年。
行政沿革:历史上,五宝田属辰溪县,村中所藏买田契约文书上盖有嘉庆年间的县府大印,民国初属永和乡,解放初至一九五六年属辰溪县第六区。一九五六年设上蒲溪乡,从此隶属上蒲溪乡。历经农会、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生产大队、村行政名称。
四、 建筑特色:精妙绝伦的玉竹石古村
1、 规模宏大
五宝田古村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住区分为大院子、竹山湾和对门山。主体建筑集中在大院。爷溪从中蜿蜒而过。大院座东朝西,依山势梯级而下,村
前临溪。东西向150米左右,南北向约200米。整个村子房屋分层次区间,呈半月形居于龙脉山首,网形山脚。十几栋高屋大院古建筑占村前,集中一处,数量多,房屋高墙显得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凸显出它的珍贵价值,引人注目。
2、 整体布局
五宝田号然房屋众多,鳞次栉比,结构紧密,但在布局上有章法、整体性。村内巷道清代至民国时有37条,其整体形态似?韭?形、院内构成许多?井?字形、纵横交通。村子道路分内道和外道。外道沿溪流而过,是牛马和外村人所行之道,外村人不许走内道。内道是连通各户,村人行走三道,东南西北四条大道通向外面,各修一石大门。财主人家都独门独院,自成一个小区。最有名的是八大家,即上四院下四院。各小院区由正房、杂房、仓库、天井构成,每一栋房子有仓库,供装粮,住长工月工。四周用围墙围住。院落一般是三面是房屋,一面是围墙,三合院式。所有小院都有天井,面积几十到百多平方米不等。天井使生活在小区院内的人省了活动场所,增加采光空间和视野空间。围墙高约10米,高过房子,用三六九砖(长九寸、宽六寸、宽三寸)砌成,中心填土,有的还用黄泥样稻草糊住,坚固耐用。围墙上面堆雀尾,开有一尺见方的四方口。这些小方口起通光、排废气、瞭望、射击之用。因此围墙具有防火、遮雨水、防盗作用。两尺宽的巷道互相连通,幽深阴凉。纵横交错的巷道使盗贼进得来出不去。住房时清一色的水质结构,柱头大、材质好,各柱枋之间全用木櫂贯穿,不钉一粒铁钉。所用木工工匠都请宝庆一带能工巧匠、工艺精熟、结构紧密。几百年来房子不变形。各正房都开劈三壁一照枋。显得高大雄壮,很有气势,和围墙、大门形成一气。
3、 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宝田古民居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美学追求、耕理理念、家园精神。
4、 美学追求
这些大门大院,在修造时讲求整体布局,大门、房屋、天井齐凿,正房厢房构成三合院。每户大院都有石大门,们为牌楼式,高约七米,门空高两米余,宽
1.3米,方形。门头上扩展为外八字形,上宽下窄。波浪式木板,意想深远:?八?寓意发,上宽下窄为广进内聚,波纹为波浪,意财源如波浪滚滚而来,通过这些造型表现浓厚的财富思想。事实上在一个时期内,一下子出现那么多的财富大户
人家,没有滚滚财源是不行的。对财富希望和追求得到充分实现。
艺术品有雕刻、雀尾、书法、画众多的雕刻。雀尾是五宝田古村价值中的精华。每户大院都有。雕刻有木雕、石雕。木雕为镂空,所雕物件有窗、床、凳、天梁。石雕为浮雕。雕处繁多:大门石柱、门槛、柱垫、廊枋岩、石梁、石缸。雕的事物:木雕多为植物类:花、草、树、鸟。花有兰花、梅花、荷花、灵芝,树有松、梅、竹。鸟则是喜鹊、凤凰。石雕植物有莲、牡丹、仙草,动物有狮子、龙、猴、麒麟、蝙蝠、象、凤凰。自然现象有太阳。此外还有绣球、宝、玉带。既有的物品,也有展现生活意境的,如?双龙抢宝?、?双凤朝阳?、?猴子偸桃?、?天官赐福?、?天鹅含灵?、?喜鹊登杨?、?狮子滚绣?、?鲤鱼跳龙门?、?野鹿含笑?等。还有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八卦太极图。它都刻于石大门顶梁上。举目所望,琳琅满目。所有窗棂都有镂雕图案,少的四五个,多的五十多。一个三合院多达四五百。这些镂刻艺术品取材自然,加入人的造意。想象丰富、工艺精细,形种兼备,栩栩如生,素材原型都是传统美好事物,象征吉祥富贵如意,扶正压邪,表现主人对平安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也反映了主人的文化素养以及财气家势的辉煌。
5、耕读理念
五宝田古村先人浓厚的耕读理念最突出的物质表现是耕读所建筑院落。它修建于村西田中,独门独院。院中有做教室的读书场所。?源源而来?、?三余余三?的门额题字含义是耕读思想的理论依据。买田耕种,是财主的发家致富理念。地主人家田产有的是五六千石,有的是一万多石。田租收入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在发家致富后也不忘让后代子女读书习字。?庆衍兰陵?家中的主人肖昌瑞中了秀才。?儒学名家?的主人肖守训上了湖南大学。?兰陵门第?的肖湘伟读过大学。在大中院校任教,当过讲师教授。
五、题额与家教
走进五宝田古村,你会发现,所有大石门门顶都题写有横额。字体一尺见方,书法风格各异,有行书、楷书或独创,但都出自名家之手。?派演天潢?是肖龙汉之弟肖龙湘所书。其它有的为私塾先生所书。有的为村中书法名手所书。其书法都显得很优美,和完美的大门、房屋院落融为一体。题字位臵在顶梁正中,虽名称不同,但其目的用意一致,都无非是冠名林志或表示希望,相当于家训。都四个字,耕读所前后门分别是?源源而来?、?三余余三?。前门有希望财源广进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