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暑假读书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7:14:08 字数作文
暑假读书有感字数作文

篇一:暑期征文优秀作品:暑假读书有感

暑期征文优秀作品:暑假读书有感

暑期征文优秀作品:暑假读书有感

作者:邢文玉

四年级时曾经学过一篇课文《争吵》,当时就被文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住了。老师说有机会一定要看一看《爱的教育》这本书,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启发。可当时并没太在意,心想:一个外国作家的小说,有什么值得我们中国小朋友看的呢?

今年放了暑假,我有机会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书中一个个爱的小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受益匪浅。《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优秀作品,说他优秀并不是说他的情节有多离奇,文字有多优美,优秀之处在于《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一位四年级学生安利柯的眼光通过日记的形式完成的一部爱的作品,书中介绍了无数种爱,有父母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等。每一种爱都发生在生活之中,虽不震撼人心,却充满了感动,感动了每一个读者。《爱的教育》告诉我们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和假丑恶,小学生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用爱去感受。

《爱的教育》这本书告诉我们: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爱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我们依稀记得当时的情景,回想当年我们对爱的理解是不够深刻的。只是还记得当时捐款的情景。我们不知道当时的一元钱对灾区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但肯定会传递着爱的力量。

官兵们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解救受难同胞。被解救的受难的同胞不断地鼓励发现了的受难的同胞,用爱的力量让受难的同胞们坚持、坚持、再坚持!爱用他迸发出来的巨大的力量鼓舞着同胞,感动着同胞,挽救着同胞。后来,这种爱也成了千百万人学习的榜样,成了全中国人们的共同的愿望。爱让全国人民站在了一起。

当今社会,有些过分的爱却导致了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溺爱、扭曲的爱也书写了一些悲情故事,这些故事同样让我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所以我们在学习爱的同时,还要懂得什么样的爱才是真爱。真爱是无私的,也是无价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爱的教育》这本书中的所有主人公,充当一个充满爱心的小使者,为社会做出无私的贡献。

正像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篇二:暑假读书有感

读《课堂问题与争鸣》有感

在暑假中,我读了叶飞老师编写的一本书《课堂问题与争鸣》。解开了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很多困惑。教学中的诸多事件,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个的小问题,有它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每当遇到问题时,作为老师,我们绝对不能生气、发怒,应该冷静地去对待,去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找到它的根本原因,从而解决问题。

叶飞老师说:做新教师,从教育发现开始。从教育中的课堂问题出发,让老师坐上辩论席,在争鸣中审视我们的教育,领略风采不同的教育智慧,让“理”越辩越鸣。

一、 完善三好学生评选制度。

多少年来,三好学生评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奋发图强,不断进取,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注入了活力,为他们的人生追求增添了风采

三好学生名曰“三好”,实际上在多年的实践中,不论教师还是学生,早已把它看成了“先进”和“优秀”的代名词。三好学生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赏识、一种承认、一种激励,代表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向。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既需要有目标激励,也需要有榜样的带动,三好学生评选恰恰为他们树立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

虽然个别老师或学校在实践操作中有将“三好”变成“一好”的现象,但绝不能一概抹杀其在学生中评先选优的积极意义。

二、 天使般关爱,魔鬼般要求。

天使与魔鬼的角色,在班主任身上并不像水与火那样至死不能相容,而像嘴与牙齿那样紧密相依,和睦相处。比如,在关爱学生时应该是天使,在要求学生时就应该时魔鬼。

关爱学生时是天使,就是要求老师要有天使般的爱心,爱是浇灌学生心灵的甘泉,没有爱,学生的心灵将是苦涩的,用天使般的爱心关爱学生是对老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师生交流的基础,更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要求学生是是魔鬼,是说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严格,学生该做到的一定要其做到。学生该执行的规定一定要让其严格执行,

暑假读书有感

就像魔鬼那样不得讲条件。

三、 数生十过,不如奖生一长。

学生有了过错,老师应如何对待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给老师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这就是“常善救失”的教育原则。即用激励学生长处的方法,去克服学生的短处。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学生也应该这样:“数生十过,不如奖生一长”。

学生都有上进心,包括缺点较多的学生。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和赞许。奖励学生的长处,会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感,情绪上产生愉悦干,心理上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它往往要比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和惩罚要好得多。

因此,老师要学会赏识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多一些赞美表扬,上一点责备。

四、 教育者的态度。

一位名叫杰森的16岁少年,又一次开车载着父亲到18里外的地方,到目的地后,说好下午4点再回来接他父亲。然后他去附近的加油站,把车停在那里,一看还有很长时间,就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出来时已经6点了。他见到父亲后,道歉后,并撒了一个谎,说是因为车坏了。父亲说:“在你没有按时回来时,我已经打了电话到加油站。你撒了谎。我很生气,不是对你,而是对我自己。我很失败,是因为我养了一个甚至不能跟他的父亲说真话的儿子。”

杰森很痛苦,很后悔,很惭愧。

其实,教育者的自责,是教育者成熟,自信的表现,他蕴含着教育者真挚的情感与理性的智慧。他更有力量!它对被教育者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五、 当课堂遭遇意外

记得那次上数学课,讲到关键处,孩子们学得正投入,忽然,窗外传来了鼓号声,我和孩子们循声望去,原来是学校的鼓号队、花束队为了完成宣传任务在临时彩排呢。孩子们不时地望望窗外,看着他们心不在焉的样子,我说,我们学校的鼓号队很有气派,花束队绚丽无比,这样吧,转过头,我们一起欣赏三分钟,好好过过瘾。听了我的话,孩子们开始有点怀疑,确信后看了不

到2分钟就全部都坐好等着我继续上课了。

我们常说欲擒故纵,其实教育也是这样的。孩子们的好奇心都很强,你若不让他看,他心里痒痒,非偷看不可,大大方方让他看一会儿,他会明白其实教室里也很精彩。

六、谈“孔融让梨”有感。

如果我有一个儿子,我想我会和他说“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因为,不跟他说的话,他就会显得很小气,有了东西不和别人分享,让别人觉得很难和他交往,他就会很孤独;如果跟他说了的话,他就会想到,有了东西就会和别人一起分享,被人就会觉得他很大方,都会和他一起教朋友。

但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这个故事会不会让孩子在竞争中失去锐气和竞争力。我认为,我们应该在继承“让梨”精神的前提下,充分发扬有原则、公平、公正的精神。克服对“让梨”精神的盲目崇拜与极端弄化,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一个“让梨”而不“让理”的新时代孔融。

七、当课堂面临失控。

当我们的课堂不尽如人意,甚至是近乎失控时,除了我们要经常换位思考认真总结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外,我们还必须不断扪心自问,追问自己的教育教学是否让自己、让学生满意,追问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真正满足了学生对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求,只有当一个教师对课堂教学、对课堂控制与管理不断精益求精,努力地锻造自己的教育教学艺

术,尽力地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的时候,教学与教学内容本身才会形成对学生的一种巨大吸引。

其实,从某方面来说,课堂纪律只不过是达成这一目标的一种形式罢了,更要关注的事教学本身

八、玫瑰花开。

人们把爱情比做玫瑰,也许是因为爱情那种妙不可言的感觉,在世间万物中只有玫瑰才可以表达。玫瑰的绽放是有花期的,享受美妙的爱情也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中学时代的少男少女来说,当爱情来临时,他们需要教育者的帮助和引导,一便爱情的玫瑰能在理性的光芒下风情万种的绽放。

对校园的青涩之恋,漠视是罪,但师长的引导和帮助有两条清晰底线不可逾越:一、永远不伤孩子,善待他们一生最圣洁、最珍贵的情感。二、永远保持平视,为他们的懵懂、无舵而进行忠告,导引和传递经验、智慧时,绝不强求。

九、最需一颗宽容的心。

说起宽容,似乎并不难,然而,要真的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又是多么困难。宽容不是事不关己的冷漠,不是自扫门前雪的悠闲,而是古道热肠中蕴含深深的理解,是换位思考后的豁达。宽容是一种大度,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亲人间血浓于水的关怀,宽容是朋友中面红耳赤后的理解,宽容是父母对待孩子成长的欣赏,宽容是师生间传递的爱心,宽容是夫妻之间无言的互助。

师生之间更需要宽容,善待孩子成长中的小过失,不要总是

篇三:2015年暑假读书有感

数学教师2015年暑假读书有感

今年暑假有幸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张丽钧的《做教师真好》两本书。

《做教师真好》书中既有对美好师生情谊的记述,也有对精彩课堂片段的回味,更有对生活中细微景致的关注。在阅读中享受着收获的正能量。文章始于教育又不止于教育,充满对生命的关怀,直击人性,启迪心智。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其中“后进生”的工作;兴趣的秘密何在;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少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怎样听课和分析课;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几个专题,让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愿意同大家分享几个专题。

专题(21)“兴趣的秘密何在”。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笔者认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识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正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正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作者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

那些接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作者认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

主题(100)“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在上课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关于本门学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教师知道的东西应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他在上课时的语言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这时,教师从学生的眼光里就能看出他们懂了还是没懂。如果有必要,他就迅速地变换讲法。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讲当时需要讲的东西。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到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在对少年的智育中,这种办法和技巧尤其重要。要教会少年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法。

作者不止一次地证实了:在少年期,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掌握者”。许多学生在童年时期学习得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却变得愚笨、没有才能、对知识漠不关心了。其原因在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思考、推理和研究的时候,他却被“解除”了思考的任务。教师想出的各种巧妙办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学生对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却看到一种很荒诞的情况:按教师的本意应该是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办法,却在实质上把学生教得不会从事脑力劳动了。

对那些“难教”的、理解力差的少年要特别耐心地对待,任何时候都不要责备他们头脑迟钝,也不要让他们拼命记忆——这些都没有用处。如果没有探索和思考,记忆就会“有漏洞”,什么也记不住。记忆力变坏正是在少年期发生的,

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正当一个人应当尽量多地思考的时期,却把他从思考中“解脱”出去了。应当引导理解力差和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去独立地发现真理,并亲自感受这种发现所带来的喜悦,在经过自己努力而发现的真理面前的惊异感,这是智力发展的动力。这是走向自我确立的一个阶梯;学生体验到自豪感,体验到自己对自己的尊重。作者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在少年期没有遇到一位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指导者,那他就永远不能学会真正地学习和思考。我们应力求做到:每一节课上,在学生特别是少年的脑力劳动中,一定要使其对概念掌握占重要的地位。真正的教育能手总是竭力使抽象的概念能真正地为学生所掌握,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成为他们积极地认识事物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和手段。

在对少年的脑力劳动的观察中,使我们得出一条结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室里总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学生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都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毫无疑问,使用愚蠢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样精细的事情上表现出教育的无知,这些正是使少年变成“难教的群民”的原因之一。

我们努力采用探索问题式的讲课方法;我们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时,总要设法使一些知识成为掌握另一些知识的工具。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能,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在小学里,力求让学生不经过专门的背诵而牢固地记住各种规则、定义、和结论。如果学生还没有弄懂、没有记住某一条规则,那就应当要求他一次又一次地做有效的练习。不准许让学生先把规则背熟再做练习,这一点跟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是同样重要的。对学生的脑力劳动要做到有计划的安排,使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回过头来重新分析事实和现象,仔细研究学生的情况,给学生布置个别作业,以求达到更深刻的理解的目的。

主题(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忆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学生多两三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

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三四个星期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作者曾经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多地读些书。让这些学生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借鉴,将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到我的教学中去,让更多的学生成功。让更多的学生成才。

篇四:2011年暑假读书有感

2011年暑假读书有感

一个辛苦的学期完毕,盼来长长的假期,放下那些淘气的孩子,抛开学校里的那些烦恼琐事,本想好好享受这难得的假期,无奈习惯了忙碌的我不时觉得有些无聊。一本读者或一本意林,里面有不少令人感动或令人感慨的故事,或多或少地给我些人生的启迪。读书,真是一种享受。

学校在放假初期,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可能是我知识贫乏,或许是我的领悟能力有限,对这本书实在提不起什么兴致。读了几篇后,就将其扔在一旁,不愿再拿起。

某日,无聊之时,在书柜中看到了孙瑞欣主编的《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这本书,书封面上的几行小字深深地吸引了我:您有想过以舌战群生的谋略,凭凌波微步的娴雅,驰骋于师生配合默契、内容精彩纷呈、情景高潮迭起、教学效果高效的课堂中吗?精彩课堂哪里寻,妙招之中有奥秘!呵呵,“舌战群生”、“ 凌波微步”、“ 精彩纷呈”、“ 高潮迭起”、“ 效果高效”……那是怎样的课堂啊?如何修炼到那种境界呢?我真的很向往。于是,赶忙打开这本书读起来。

《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从各个层面入手,分门别类地总结了教师打造精彩课堂的近百个关键点,构成了教师打造精彩课堂的妙招集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理与举例相结合,通俗易懂,好懂好学。好学好用。同时,《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对精彩课堂的特征和特点也有较为丰厚的总结和提升,便于广大教师在学好这些妙招的同时创造发明自己的招术,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这本书由教师的着装艺术谈到教师的真情;从教师的杰出执教谈到高妙的教学设计;从有效的课堂管理谈到丰富多彩的课堂;从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到学生的积极配合和行动……每一个小节中都有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仿佛都在我的课堂里发生过,可书中的大师们对待事情的态度、处理的方法可都是我未曾有过的。其中读到在第23招“运用着装艺术打造全新的教师形象”时,我感触颇深。我原以为,我的穿着打扮,这是我个人的事情,是我私人的问题,与那些个小屁孩没啥子关系;我穿得怎样,他们也不会在意的;作为一个小学老师,尤其是农村的小学老师,衣服要的是朴素,要的是整洁;教师的衣着不需要过于在意……以前也确实是这样,直到某天,为了迎接省市的检查,穿上了极不愿意穿的工作服,那是一件白色衬衣,一条鲜艳的小方巾,一条深蓝的一步裙。早自习时,走进了一年级的教室,一个一年级女生告诉我:“老师,你今天真美!”我害羞地说了声谢谢,也就没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可这句话偷偷地在孩子们中传开。那天上课,我往讲台前一站,立即有几十双眼睛紧紧地盯住我。我走到哪里,孩子们的眼光就追随到了哪里,一堂课下来,不仅是我感觉轻松愉悦,孩子们也学得十分开心。我大概是一个很愚钝的老师吧。那天过后,我也渐渐忘了此事。这天读到了“运用着装艺术打造全新的教师形象”时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服饰不仅仅是我个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了对学生、对教育工作的尊重,是自爱、爱人、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哪!如果学生一直在一种美的环境中接受

熏陶,在美的气氛中成长,那么他对人生往往也会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看法,更乐意用美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去颂扬身边的人。而这种状态正式我们教育所倡导的:教给学生如何去发现美。否则,我们的学生就会“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它吸引着我继续读下去。书中的招数还有很多,我会将它们用于我的生活,用于我的工作,用于我的课堂,相信我的课堂会有更大的变化。

大元中心小学 何艳美

篇五:暑假读书有感左进

暑期读书有感

杜村学区 左 进

今年暑期我按照计划读书,先读了儒商黄超的《古邺沧桑》,接着读了柴晓辉的《点评中国人》。不读还罢,一旦细细读来,顿觉感慨万千。每本书写的都是那么引人入胜,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有了许多感想。“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说:“多读书,多干事,做一个胸怀坦荡的正人君子。”

《古邺沧桑》共九章六十八节,书上介绍了古邺从春秋齐桓公筑邺城,至北周大象二年被焚毁中间1200多年的历史变迁。古邺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齐桓公、西门豹、史起、袁绍、曹操、石勒、石虎、高欢等叱诧风云的英雄人物,都对这座历史名城的营建修筑做出了卓越贡献。邺城作为六世纪以前我国黄河之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其建筑风格承秦汉启隋唐,尤其是城市布局格式奠定了中国城市建设之基,对后代长安、洛阳甚至北京城的修建,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日本的著名古都奈良,也是按照邺城的布局设计兴建的。因此,邺城也可以说是世界城市建筑史上的一个典范。

春秋战国之际,是百家争鸣的盛世,古邺出了个军事家和纵横家王禅。王禅,字诩,号鬼谷。创办了古代军庠,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军校之一。他授兵法,传韬略,著有鬼谷兵书。培育了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和毛遂等人。孙膑、庞涓皆著有兵书。毛遂身为赵平原君门客,出使楚国,施展了外交才华,促成了楚赵合纵战略,留下了“毛遂自荐”的成语典故。苏秦、张仪更是凭借了战国大舞台,实施了合纵,联横方针,发挥了外交才智。导演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战争史篇,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 而建安文学在历史上独领风骚。公元204年,曹操彻底打垮了雄

踞北方平原的袁绍,攻克邺城,领了冀州牧,遂又平定四州,自这以后曹操基本上常住邺城。“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文人学士亦紧紧追随曹氏父子,多集聚在邺城,这时的邺城是俊才云蒸、群星灿烂。曹操便大兴土木,建造了铜雀、金凤和冰井三台作为文人名士集聚、笔会之地,以至文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文学风格一改西汉、东汉两朝近四百年呆板、格式化的体式,转向重点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吟咏战乱时期悲凉的人生,高歌统一国家的理想,讴歌战乱消除给人民带来的安居生活,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不仅文体创新,形式多样,而且辞藻华美,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形成一代新的艺术风格。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柴晓辉的《点评中国人》上中下三本如土坯似的大块头,咋一看好像有许多的内容,细细读来,读者确实翻阅了大量的参考读物,真是一本奇书,里边包罗万象,对国人的评价简直像数来宝。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外到国内,从吃喝拉撒到衣食住行,从文化到品行,真是无奇不有。说实话,我不相信中国人具有根深蒂固的劣根性,但最大的问题就是现在很少有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说白了就是对自己放纵。就拿国人排队来说,哪怕是两人排队,也要往前凑,后边的也想到前边加塞。只要没有人明确地批评自己没有被罚款,似乎就成了天经地义。长此以往,加塞的就成了条件反射,不需要顾虑什么了。这就是公共道德的缺失,源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说到底就是自私,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但这未必是根深蒂固改不掉的劣根性,非典时期随地吐痰的现象就明显少了很多,因为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大家也开始意识到不注意卫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因此才会有所收敛。

我相信,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公共道德也是从无到有,从普遍缺失到广泛注重,是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然而我们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正在建立公共道德的时期,之所以会出现很多弊端,那是因为我们一部分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不要对自己的民族、国家和社会自暴自弃,因为它们都需要靠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建设!

“读书能做人”,事实上,书读得多了,人就会知情达理、明辨是非,人的精神素质也会提高。当你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时,便会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和有文化教养的人。所以古人说:“三日不读,其面目可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是有一定道理的。

2011-8-3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