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华而不实中华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4:45 体裁作文
华而不实中华的意思体裁作文

篇一:华而不实,中国武术的隐忧

华而不实,中国武术的隐忧

作者:王广西

来源:《少林与太极》2014年第12期

1900年,一位名叫徐纪的美籍华人拳师,曾专程到中国河南省寻访武术之“根”。徐纪先生自幼从名师习武,又在台湾、美国教拳多年,可谓行家。他在访问了登封、温县、洛阳、开封以后,很坦率地提出了几条意见:第一,套路太多,习拳者为记忆套路而无暇加深功力;第二,架子太花,表演味儿较浓,实战性不强;第三,后起之秀功底差,不足以服远。

他认为,少林武功“不害其少,只怕是太多了些”,对众多套路必须“舍得割爱”,一定要“择精去芜”。

其实,关于当前武术华而不实的批评,国内很早就有人提出,但并未引起武术界的足够重视。盲目自满、安于现状和因循守旧阻碍了我国技击水平的提高。武术界中不少人自我感觉良好,还有些人少实事求是之意,多哗众取宠之心,将自己门派的武功吹得神乎其神。大家对国际搏击界的各种流派儿乎都缺乏认真的研究,对有关信息也缺乏搜集和整理。结果,我们一直在明处,人家倒在暗处。我们不了解别人,别人倒把我们研究得很透。长此以往,中国武术如何能保持优势?

最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中国武术的“舞”味太浓,实战性被大大冲淡。蔡龙云先生就深有感慨地说,近些年中国武术不提倡对抗性,变成了套路表演。他说:

这种武术没有一点实战性。其实,中国功夫是很厉害的。以前的拳师平时练习的强度,比现在的运动员要高得多。历史上的名武师往往能在一两招之内,把悍敌打败。可惜的是,这种功夫和吃苦精神现在已失传。以现在光练套路的运动员跟拳击运动员比赛,定输无疑。我们在训练中没有实实在在的真打,一上场就找不到感觉,而西洋拳击手天天都在练实战。所以,中国功夫要走向世界与西洋拳击抗衡,必须直接练散打,练实战。

这段话可谓一针见血,道出了目前武坛的症结所在。

几十年来,国内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了在比赛中获高分、争名次、拿奖牌,一味翻新花样,“创新”套路,将不少类似舞蹈的所谓“高难”动作引人各种“新编”套路,追求花哨、好看、热闹,乒乒乓乓乱打一气,哈哈嘿嘿胡喊一通,搞得拳不像拳,舞不像舞,而真正包含着丰富技击内容的传统套路却越来越受到冷落。几年前,一位名闻中外的全国武术冠军竟被两三个小流氓打伤。消息传开,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武林名将”究竟有多少真功夫?这样的“全国冠军”究竟有多少分量?中国武术靠这样的花拳绣腿还能走多远?

“练为战”,还是“练为看”,这个问题已经使武术界困扰了许多年。我们当然不会完全否定武术的观赏价值,但如果都是“满片花草”(戚继光语),则中国武术甚难有出头之日。近几年

的国际擂台赛,我国选手被洋人击倒之事已屡见不鲜,即便是获胜也十分艰难,而且多是利用洋人所不熟悉的摔跤之技占了便宜。一旦外国拳师熟悉了跤术,我国选手将更加难以对付他们。

从目前武术界的情况来看,功.力深厚的前辈高手已凋零殆尽,而一代新人多从花法人手,功底普遍浅薄,实战功夫尤感欠缺,那种“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的潇洒拳法早已无从见到。武术界已经出现了深深的“断层”。竞争是残酷的。1980年,日本“新格斗名人”田畑向泰拳师挑战,竟被对方一脚扫断左臂。其后,日本空手道全国冠军泽村忠又被泰拳师当场踢成重伤,用担架抬下场去。日本搏击界视此为奇耻大辱,创立了踢拳道,专门研究对付泰拳的办法。经过长期的秘密训练之后,口本踢拳道协会选派滕原敏男远征泰国,向现役泰拳拳王公开挑战,终于以绝对优势击败对方,打破了泰拳“天下无敌”的神话。这是泰拳50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外国人使用外国拳术打败本国拳上,夺走“拳王”称号。

回顾一下日本人向泰拳挑战的过程,中国武术界当会有所启示,有所警惕。

中国武术要迎接挑战,一是靠实力,二是靠全体武林同道的团结。20世纪初叶,洋人拳师屡屡来华挑战,武林前辈们多能捐弃门户之见,携手御侮,但也有极少数人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在武术界内部乘机挑起事端。

1909年冬,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口出狂言,诬蔑中国是“病夫之国”,中国人是“东亚病夫”。霍元甲闻讯,特地赶赴上海,在静安寺路的张园摆下擂台,并用中、英两种文字在报上刊登广告说:“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之一病夫也,愿与天下健者从事。有以一拳,一足加我者,奉金表、金牌各一块,以为纪念。”声明“专收外国大力士,虽有铜筋铁骨,无所惴(害怕〕焉”。谁知奥皮音尚未露面,却有一个自称东海赵某的中国拳师巴巴地赶来打擂。霍元甲好言相劝,说此举意在为中国人雪耻,按理说你应当帮助我,为什么反而与我争高下?赵某不听劝阻,执意交一手,霍元甲只得勉强应战,将赵某击倒。不料赵某又将其师父张文达搬来,指名向霍元甲挑战,理由是霍元甲打败了他的徒弟。这时霍元甲已经患病,又对张文达苦苦相劝,希望他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要惹洋人耻笑。但张文达根本听不进去,天天赖在张园不走,大骂霍元甲不止。上海有一批纨绔子弟也极力怂恿,许张文达以重金。霍元甲不得已,只得抱病登擂,仅用两招即将张文达击倒。霍元甲厉声道:“幸亏你是中国人,不然的话,我定要把你打得筋断骨折!”当时台下有一万多名观众,齐声怒斥张文达,呼声震天,张文达抱头鼠窜而去。

时至今日,像张文达师徒那样的人已经不多,但门派之见依然存在,金钱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六七十年前,孙禄堂先生连败日本高手,名震中外,日方曾许以重金(聘金十万元,月薪两万元),请孙先生赴日教拳,孙先生断然拒绝。他对日本武士说:“不要说两万,就是给为万,我也不教日本人!”然而今天的情况就不同了,不少拳师以收洋弟子为荣,更以出国教拳为荣。在传播中国武术的前提下,大概也不能排除名利的诱惑吧?

荣誉只能说明过去,并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未来。“我们先前比你厉害多了”是一种危险的导向,问题在于我们现在未必“厉害”过人家。翻翻近年的武术杂志,大多仍是一副自认为“很厉害”的面孔,极少有认真研究别人的内容,连有关的信息也甚为罕见。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自强不息的日本人正在大量翻译出版中国的拳书,他们甚至对某一拳种之内的各种流派的异同也在进行认真的研究。而在我们大陆,至今还找不到几本比较像样的介绍空手道和泰拳的书。

居安思危,生生不已,中国武术岂可高枕无忧?

篇二:对中华武术认识的误区

近几年,不少好事之人对中华武术出言不逊,大肆侮辱谩骂。我看过不少这样的文章,发现他们骂的东西基本上在污蔑中华武术,对中华武术的认识有严重误区。有些东西,表面打着武术的名号,实际上其本质根本不是武术的东西,只是其形式有点像武术而已,中华武术实际上在给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法”、“舞术”背黑锅。。

误区一,也是最大的误区:中华武术只重表演,不重实战。果真如此吗?错!实战,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武术的灵魂。《吴越春秋》记载的女剑客对剑术理论的描述,自始至终都是在强调实战中的状态应该怎么样,没有一句在说如何练得好看。古人谈论剑术如何,都是在讲如何打,而不是如何演。讨论如意见不合,马上摸起树枝、竹竿(这算是客气的)比试一番。例如三国时曹丕喜欢剑术。建安十八年,曹丕跟将军邓展谈论剑术,指出邓展的理论有不对的地方。邓展不服,当即要求和曹丕比试,于是二人以甘蔗代剑打了起来。没多久,曹丕三次击中邓展手臂。邓展还不服,又打了一个回合,结果又被击中头部。明朝戚继光教士兵拳脚枪棒,严禁士兵玩“花法”,谁敢学街头卖艺的用来招揽看客的花招,都会被戚继光痛打一顿。部队考核的时候从没有集体打拳表演给当官的看的项目,唯一的考核的办法就是真打实斗,具体内容大家可自行参阅《纪效新书·比较武艺赏罚篇》。俞大猷写《剑经》,通篇都是在讲怎么打、有效对敌的战术是什么,对于表演性质的东西只字未提。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充分说明重视技击实战、鄙视花拳绣腿一直是中华武术的传统。有人说公孙大娘就搞表演。大家注意,公孙大娘是干什么职业的?她就是一个以跳舞给别人看为生的演员而已,剑不过是她的舞蹈道具,她根

本不能算练武的。这里说的是武术,提她的话还不如好好说说同样是唐朝的,善使陌刀、所向无敌的高手李嗣业。民国时期出版的《武当剑法大要》,也是通篇在讲怎么打,根本无视表演。现在的传统练法,大多不怎么好看。我见过的形意、太极、八卦、八极、少林、咏春等拳派的传统练法和传统套路,都说不上有多么好看,古朴的很,并不适合表演。但是练得好的耍起来都很吓人。为什么吓人?因为传统的散招、套路都是在练怎么打人,每一势都在想打人,那精气神一出来,当然吓人。并且,我前文已经说了,这也只是练法,最后都得在实战中“撕扒”出来。我学武术的时候,老师讲拳,往往讲着讲着就和陪练的师兄打起来了。我现在教别人,也是这样,讲一手打法,随便从队里叫出来一个,不用商量,可随便还手,撂倒以后再讲解刚才是怎么打的,为什么这么打。我见过的其他拳种的教法都差不多,非常重实战,这是中华武术的传统。至于“花法”,表演性质的东西,他们只是借用了武术的形式,把一些动作进行夸张,并加入了大量杂耍、京剧、体操的动作,只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从来不考虑如何实战,是“舞术”而已,在本质上根本不是武术。武术不是不可以表演,大家都是朋友,我应邀打上一趟拳给大家助助兴,这个可以。但是,我练的东西别人看不看得懂,好不好看我可不敢保证。你觉得好看我这么练,你觉得难看我也这么练。练给你看是因为信任你,给你面子而已。练武的不可能为了迎合别人的审美观念而改变原来的实战风格,武术就是为了实战而存在,“花法”为了表演而存在,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个人认为,一些所谓的“规定套路”、“自选套路”就可以归为武术前辈们一直非常痛恨的“花法”一类。整套圌动作都在莫名其妙

地跑来跑去,绝大多数动作毫无实战意义,仅有的几个抄袭了中华武术的动作还给做了“艺术加工”,山寨得一塌糊涂。动不动就摆个架势亮个相、使劲拍地弄出个动静、连续好几个跟头从一头翻到另一头,腾空好几圈落地还得来个劈叉,这到底是在干嘛?实际上真正的中华武术自古至今就没这么玩的,也不敢这么玩,现代的“花法”表演早就不是武术的范畴了。偏偏这些“花法”还就喜欢登台表演,于是大家把这些专业搞表演的“花法”当成了中华武术的全部,而埋头研究怎么实战的中华武术就这样莫名奇妙地给别人背了黑锅。

误区二:传统武术招式繁琐,不利于实战。又错了,传统武术其实打起来相当直接。传统武术认为:“拳打眨眼之功,胜败在哼哈之间”,在我们看来,实战中绝对不要拖泥带水,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手段将敌人击倒。在本文第一部分,我已经列举了一些传统武术怎么打人的例子,都是非常直接狠辣。在这里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对方鞭腿抽来,我方走内圈冲进中路,前手护头,同时后手直接照心口窝(膻中穴)来一拳,接着另一只手荡回来,一记单风贯耳闷耳根或太阳穴上,然后一脚踹到。低的话勾挂,还是中路,起腿蹬胯,脚到人倒。接腿摔也可以,抄抱掐脖,绊其支撑腿,然后跪裆、连续打头,直接揍趴下。这都是很传统的打法。鞭腿刚落接着拳又过来了,好办,前手防同时后手重拳击腹,对方要是敢欠身直接就抓着头发抬腿一膝撞脸上;后手拳被挡住也没关系,前手一搂腰后手绕上来找脸,上下合力来个折腰就把对方撂倒,还是跪裆按住打脸。传统武术变化无常,怎么打完全取决于敌人,有的是办法打对方个措手不及。还真以为传统武术会跟你比划个云手亮掌什

么的?至于醉心于玩一些“规定套路”什么的就别指望了,跟传统武术根本就是两码事。

误区三:中华武术效率低,得从小练,得练十年二圌十圌年才能实战,因此无法适应现代圌生活节奏。大错特错!这种论调,我主要在武打片上见过,想必说这话的人也是从武打片上学的理论。实际上,如果能每天坚持练功,八极、形意、太极、八卦、少林、戳脚等拳法都行,一天也不用多了,能坚持三个多小时就行,其中至少保证一小时的实战练习(刚开始喂招,熟了以后直接开打,注意保证安全),三年时间,只要不是太笨,绝对可以实战,没问题。就算是见效相对慢一点的太极,只要坚持传统功架、推手、散手一起练,也没问题。我有个师弟,在家乡学拳三年,一天也就不到两个小时。上大学后和跆拳道协会交流切磋,连续击败七个人。我师兄上学时练过三年多,每天也不过练两三个小时,回家乡遇到多次流氓挑衅,每次都把两三个流氓打得夺路而逃。当然这些事都过去很多年了,说这些事情,不是为了炫耀我们的拳派多厉害(我自始至终也没说我具体是练什么拳的,我们就是练中华武术的),别人不行,没这个意思。只是通过实际经历说明,练中华武术并不是一定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实战,只要用心学,泰拳、空手道、跆拳道什么的练多长时间你也练多长时间,只要你的练法(门派无所谓,都可以)别太离谱,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训练强度,你绝不会输给他们。在中华武术的历史上,很多武林高手并没有练十年二圌十圌年那么长时间。像岳飞,练枪没几年就全县无敌,年纪轻轻就纵横疆场,所向无敌;朱珏是戚继光从义务招来的农民,戚继光教了他不到一年,带着他打了几仗,他就

能在花街战斗中连砍七名倭寇。第一个还是和倭酋单挑!很多拳法大家也并不都是从小练起。

篇三:中国文学史 名词解释

正始时期的隐士,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三曹:

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太康诗风:陆机、潘岳

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的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文章四友:

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

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吴中四士: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大历十才子:

中唐大历时期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等十位诗人的合称,首见于姚合《极玄集》李端小传。钱起、卢纶成就最高。诗歌内容以酬赠送别、感伤身世、隐逸思归为主。风格特征是“省净清约”。

韩孟诗派:

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元白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韩愈、孟郊、贾岛、卢仝等,韩、孟成就最高,故名曰“韩孟诗派”。以不平则鸣为旗帜,奇崛险怪是其主要特征,与元白诗派的浅近通俗相对,对宋诗影响较大。

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韩孟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等,元白成就最高,故名曰“元白诗派”。用新乐府进行创作,浅近通俗是其主要特征,与“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相对,对晚唐和宋初诗风影响较大。

“五言长城”:

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自称为“五言长城”。

永明体:

“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宫体诗:

宫体诗发端于齐梁之际,萧纲时达到全盛。今人考证“宫体诗”因萧纲入主东宫而得名。内容上多写妇女、男女之情,或者咏物游戏、游宴登临。创作上重声律、求技巧,从咏物走向咏人,刻画精工,细致入微。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靡丽。

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高潮。其作品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去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于是,后人把这种独特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钟嵘《诗品》“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故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

郊岛:

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

徐庾体:

由于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庾体”。

北地三才:

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什么是新体诗?新体诗有哪些代表作家?

参考答案:齐代诗人沈约总结了前人对声韵的研究成果,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作诗应避免八种声律上的毛病,声律与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因为出现于齐代永明年间,所以又叫永明体。它是古诗发展到近体的过渡形式。谢脁的新体诗,词采华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新体诗的代表作家除谢脁外,还有沈约、王融、何逊、阴铿等。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言浏亮,富于个性,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四杰为结束齐染文风,开启盛唐之间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篇四:2014年最爱中国字

2014年《最爱中国字》大全

第一期

1、“千金”的最早是指什么人:出类拔萃的少年男子

2、“归”字的本意是:女子出嫁

3、“大腕”多用来指大人物。“腕”来源于何处:江湖黑话

4、“咫尺千里”原来指什么:山水画艺术水准高

5、“闭门羹”最初是指:青楼女子拒绝见客

6、“蜀犬吠日”一词的正确解释:形容少见多怪

7、“百闻不如一见”中的“见”的是什么:边境的战况

8、“割肉相啖”是因为什么而割肉:喝酒时割肉下酒

9、“更衣”在古代还有什么意思:上厕所

10、“大红大紫”中的红、紫指什么:官服的颜色

11、“下三烂”的来源:质量不好的面粉

12、“驸马都尉”的官职是做什么的:驾驶皇帝的副车

13、“哀家”是指:失去丈夫的皇太后

14、“吹箫乞食”的是指:伍子胥

15、“寻常”在古代指:长度单位

16、孟郊因什么事“春风得意” :考中进士

17、“添枝加叶”用法正确的选项 :议论他人

18、“陛下”的“陛”是指:宫殿的台阶

19、“趋之若鹜”的“鹜”指什么:野鸭

20、略胜一筹的“筹”是指:技术工具

21、“扶老”一词的最初意思:手杖

22、“恍如隔世”的“世”是指:30年 《说文解字》

23、“家”最初是指:带有猪圈的房子

24、“司空见惯”的“司空”是指:官职

25、“纨绔子弟”的“纨绔”是指:细绢裤子

26、首个被称为“万岁”的是:汉武帝刘彻

第二期

27、“吹牛皮”所吹“牛皮”用来做什么:坐船

28、“浪子回头金不换”中“金不换”指:人名

29、“黄粱一梦”的“黄粱”指:小米

30、孟子说服齐宣王的故事:缘木求鱼

31、樊哙和萧何说过要将一个人“一刀两段”是指:韩信

32、“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

33、“画饼充饥”指曹操之孙曹叡的故事。为什么“画饼充饥”:谈选拔人才

34、“乐此不疲”与刘秀有关,因什么事:研究治国方略 35、“巧取豪夺”指用什么巧取:用赝品骗人 出自宋代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

36、“问鼎”最初指什么:谋取夺取政权

37、“卖关子”指卖什么:取货凭证

38、“投笔从戎”典故中指的是谁:班超

39、“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中“鹅毛”指:天鹅的羽毛 缅伯高的故事

40、“久假不归”的意思:长期借钱不归还

41、“出尔反尔”的意思是指:种瓜得瓜 《孟子》

42、“纠结”的本义是指:打结的绳子

43、“偏袒”来源于哪个故事:周勃的手下露出胳膊

44、“请缨出战”中“缨”是指:麻绳

45、“败北”的“北”指:通“背”

46、“舆论”指公众的言论。“舆”指:车厢

47、“越俎代庖”中的“疱”指:厨师

4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小说指:小道消息

第三期

49、“老伴”最早称呼谁:伴读太监 《明通鉴》

50、“扯皮”起源于:做鼓时的程序

51、倒霉的霉通“楣”指旗杆。最初倒的是什么:门框上的横木

52、“吉”最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把兵器放在容器里

53、“勾心斗角”最初指:建筑结构 《阿房宫赋》

5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苏轼思念谁:苏辙

55、“方寸之地”指:人的心

56、“孺子可教”张良为老人穿鞋并诚心等候而得兵法的故事 出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57、座右铭与东汉崔瑗有关,请问“铭”的形式是指:用文章来记录

58、“信口雌黄”中“雌黄”指:用作涂料的黄色矿物

59、“饕餮”指:贪吃的怪兽

60、“文章”一词最早来源于哪种形式:色彩斑斓的图案

61、“鞠躬”起源于商代祭祀活动。指“环节”:把祭品完成圆形

62、“衣冠禽兽”一词在明朝指:官员 《金莲记》

63、“唯我独尊”出自谁之口:释迦摩尼

64、“福祸无门”的情境指:福祸并非天定

65、“下马威”指:新官上任时显示威风

66、“不敢越雷池一步”最初指:防守雷池

67、“海市蜃楼”中的“蜃”:蛤蜊

68、“沆瀣一气”中的“沆瀣”指:两个人名 司马相如《大人赋》

69、“天涯海角”最初指:韩愈与其侄子十二郎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华而不实中华的意思)

70、“风声鹤唳”源于哪场战争:淝水之战

71、“东窗事发”和谁有关:秦桧

72、“厚积薄发”出自谁的文章:苏轼《杂说送张琥》

73、“和光同尘”反映的是道家思想 、“功成名遂”反映墨子思想、“求志达道”、“温良俭让”反映儒家思想观念

74、“赴汤蹈火”中的“汤”指:开水 出自《墨子》

75、“使节”一词在古代指:官职凭证

第四期

76、“如意”最初的用途是:痒痒挠

77、“三令五申”原意是教育将士应该在点阵中或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守则

78、“混账”源于哪种行为:私闯他人帐篷

79、“两袖清风”指的是:于谦

80、“不速之客”指:不请自来 《周易》

81、“一字千金”出自哪个故事:吕不韦编书

82、唐朝的留学生多来自哪里:日本

83、近代以前的“寺”指:官署

84、商山四贤辅助刘盈:羽翼已成 《史记》

85、“毛病”与什么有关:马

86、古代的“行李”指:使者

87、“退避三舍”中”一舍”指多远:30里 《左传》晋文公与楚王

88、战国以前的“百姓指:贵族

89、“玩物丧志”与卫懿公有关,问玩的是何物:鹤

90、“对象”为何成为对恋爱双方的称呼:是否符合夫妻相

91、韩愈用“冥顽不灵”警告某个祸害:鳄鱼

92、“为虎作伥”中“怅”指什么:一种鬼

93、“一琴一鹤”的正确理解是:官员为官清廉

94、吴国的军队为什么被成为“如火如荼”:穿戴整齐

95、“流年不利”中“流年”指:一年

96、“墨守成规”中的“墨”指:墨子

第五期

97、“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初用在什么人之间:战友

98、“庞然大物”指:驴 《黔之驴》

99、“冷板凳”最初指:不受重视的闲职

100、“长”字的本意:长发飘飘的样子

101、“小鸟依人”最初是形容谁与谁关系的:李世民与褚遂良 《旧唐书.长孙无忌》 102、“不绝如缕”的最初意思:形势危急 《公羊传》

103、“破天荒”与刘蜕的有关:考中进士

104、“哀毁骨立”中主人公因何事悲伤:父母去世 《后汉书》

105、“琴心相挑”与谁有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史记》

106、“吴牛喘月”是指:因疑心而害怕 《世说新语》

107、“一狐之腋”是指:形容十分珍贵

108、“睚眦必报”中的“睚眦”是什么意思:发怒瞪眼睛

109、“国人莫感言,道路以目”指哪个君主:周厉王 《国语》

110、下列哪个成语与伍子胥没有关系:b

A.吹箫乞食 B.一饭千金 C.日暮途穷 D.掘墓鞭尸

111、“一鸣惊人”最初指:楚庄王

112、“豆”的本义:盛食物的器皿 《说文解字》

113、陶渊明为什么被称为“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棵柳树

114、““师徒”在古代还有什么意思:军队的士兵

第六期

115、“独占鳌头”出自哪个故事:状元中榜

116、“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最初说的是什么:橘子 刘基《卖柑者言》 117、名医张父仲让病人用什么方法来制服“应声虫”:读《本草纲目》选药 118、“九牛一毛”出自哪个典故:司马迁自杀 《报任安书》

119、“雷同”来源于哪种说法:打雷时万物同时相应

120、“双”的本义:手里拿着两只鸟

121、“女生外向”的正确意思:女子出嫁后向着丈夫

122、“放肆”最初指的是:杀人陈尸 《论语》

123、“得意忘言”意思是指:不必明说 《庄子》

124、“呆若木鸡”源于齐王斗鸡的哪个场景:斗鸡镇定自若 《庄子》 125、“病入膏肓”中“膏肓”指:心脏的两个部位

126、“木人石心”形容什么人:意志坚定 《晋书》

127、“不舞之鹤”指什么人:名不副实 《世说新语》

128、“爱”在造字之处的本义:行走的样子 《世说新语》

129、“屋漏”指:房子的西北角 《尔雅》

130、“拔葵去织”最初用来形容什么:为官廉洁、不与民争利 《汉书》 131、“高足”原来指:上等好马 《古诗十九首》

132、唐朝官员什么时候可以“告老还乡”:70岁

133、“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指谁的故事:范睢 《史记》 134、“白龙鱼服”是什么意思:微服私访 《说苑》

第七期

135、“渐入佳境”源于顾恺之做了什么事:吃甘蔗由梢至根

136、双簧的“簧”指:表演者的姓氏

137、造成“狗尾续貂”这种封官现象的是指:司马伦

138、司马徽识人的典故衍生的成语:好好先生

139、“长绳系日”用来形容什么:想要留住时光 《九曲歌》

140、模棱两可:不明确的态度

140、“杀妻求将”:吴起杀妻以求得到重用

141、“青鸟”在古代是什么的代称:

142、东汉隐士梁鸿为什么称妻子“拙荆”:妻子以荆枝作发钗 143、名列前茅的“茅”指:茅草

144、“藏器待时”的正确解释:隐藏才能等待施展才能机会

145、“大腹便便”源自哪个故事:嘲笑老师 《后汉书》

146、“意兴阑珊”的正确用法:兴致已失

147、“励精图治”最初是描述哪个皇帝:汉宣帝

148、“衙门”来源于哪种说法:“衙”通“牙”

149、“车笠之盟”指什么盟约:不因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

150、“半夜三更”指什么时候:子时 夜里11点至1点

151、“交椅”指:马扎

152、“长亭”最初的用途:为信使提供服务

153、“醍醐灌顶”中“醍醐”指什么:纯酥油

第八期

154、“喝墨水”一词来源于:惩罚

155、“楚楚可怜”最初指什么:茂密的小松树 《世说新语》 156、“望其项背”的意思是:比得上

157、“不名一钱”的正确解释:身无分文

158、“倚马可待”:文思敏捷

159、“以貌取人”最初指哪件事:孔子看弟子

160、“谣言”在古代指:民谣和谚语

161、“华而不实”的本义:开花却不结果

162、“作壁上观”中“壁”指:营垒

163、“人浮于事”的意思:人多事少

164、“以珠弹雀”用来比喻什么:轻重颠倒

165、“捉刀人”指:魏武帝曹操

166、“舞文弄墨”最初指的是什么:曲解法律条文

167、“不一而足”的正确解释为:同类的情况很多 原意为不能满足 168、“香草美人”常被古人用来指:品行端正的官员

169、“为渊驱鱼”的驱鱼的是:水獭

170、“忧心忡忡”是谁在担心谁:妻子担心未归丈夫

171、“人不为己”不为己指:不修习自己的德行

172、“别来无恙”中的“恙”指:一种虫子

173、“网开一面”中的“网”指:捕鸟

174、“七月流火”指的是:天气渐渐转凉

175、“鸿雁传书”源于哪个故事:苏武牧羊

第九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