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有关黄姚古镇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9:48 体裁作文
有关黄姚古镇的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淳朴的黄姚古镇

淳朴的黄姚古镇

张明泉《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11月27日 第 08 版)

黄姚古镇坐落于广西贺州市的昭平县东北一隅,相传北宋时期,即有客家人从广东梅州迁徙至此居住。至明代万历年间,人口众多,商贾繁华,建镇设埠。清乾隆年间,国泰民安,黄姚亦发展至鼎盛时期。古镇因黄、姚两姓氏人口众多而得名。

雨中,我走进古镇,仿佛来到一个梦境般的所在。这是典型的在喀斯特地貌上兴建的千年古镇,脚下每一步都是一块沧桑古朴的青色石板,雨水洒上去可以映出匆匆走过的人影。在秋雨绵绵的黄姚,我闻到了一股清新的气息,这种气息来自于青石板两旁参差不齐的房屋和屋顶上的灰黑色瓦楞,抑或是来自于周围没有丝毫华丽装饰的原生态。

古镇的建筑风格颇具“岭南”特色,全镇8条街道,都是按照“九宫八卦图”设置,临街、临水而建的房屋多数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所有的街道均用青石板铺砌而成。房屋多为两层的砖瓦结构,白墙灰瓦固有古朴典雅色调,更是客家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在古镇的建筑中,无论是镶嵌在房屋亭台楼阁上的牌匾,或是梁柱、斗拱、檩椽、墙面、天花,都是雕梁画栋,千姿百态,色彩纷呈。

黄姚古镇的人们讲客家话,也讲土白话。这又是黄姚人始祖从岭南迁徙至此的有力见证

之一。在客家人居住密集的地方,房屋建筑更是呈一色岭南风格,虽然时光过去了千年,客家文化的痕迹仍然处处可见。客家人早已将此作为自己的家园,他们告诫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后代,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客家祖训和客家文化的精髓。“见面不行礼,多走几十里”;“不懂装懂,永世饭桶”;“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惧内家豪富,欺妻一世贫”……一条条客家谚语就镌刻在他们家门口的石头上,这些都是客家老人教育子孙后代常常要讲的话。 这些淳朴的客家谚语,蕴含着客家人淳朴的哲学思想,更蕴含着他们世世代代“以谨慎做人,认真做事为本;以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为本”的优秀品质。客家人的朴素思想,影响着黄姚古镇,成为古镇传统文化的主流。古镇的淳朴,如小家碧玉般的娟秀之气,也正是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

篇二:黄姚古镇

画意诗情山色裹 天光云影水声中

——黄姚古镇水文化特征剖析

黄姚古镇地处昭平、钟山、贺州三县(市)交界处,距昭平县城40公里,它以秀峰林立,岩壑雄奇,溪流曲折回环,风景名胜殊众,文化底蕴深厚而列为广西名镇。古镇建于宋代开宝无年(968年),形成于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兴于明末清初。据史料记载,黄姚曾是不毛之地,荒无人烟,后有黄、姚二姓人家到此安居,繁衍生息。相传宋朝皇佑年间,狄青南征,宋将杨文广率部到达黄姚,因不知此地名称,问及当地土著人,得知这里居住的多姓黄姚,便把此地称作“黄姚”,古镇因此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古镇占地面积36公顷,聚居着500多户3000余人。现古镇已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梦境家园”之美称。

黄姚古镇虽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其给后人留下的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的历史痕迹清晰可见,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古镇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古镇建筑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街道全部用青色石板镶嵌而成,99999块青石板均无丝毫松动,光清如镜,整个古镇亭台楼阁小巧玲珑,古榕翠竹成荫,小桥流水人家,景色幽秀古朴,有“黄姚古镇冠南州”之美誉。在黄姚古镇文化内涵中,水的自然特征与人文内涵有机结合,呈现出典型的水文化特征。

①“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自古以来,人对

水有着深刻的理解。黄姚古镇之兴起、繁盛,无不与水息息相关。流经全镇的姚江河宽水深,与珠水水系的兴宁江、桂江相通,接漓江经“灵渠”又与长江水系的湘江相通,镇内姚江、宝珠江、隔山江等江江相通,形成了古镇进、蓄、回水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古镇因水成镇,因水成市的亲水性文化。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均呈现出典型的水文化特征。

一、黄姚古镇物质文化中的水文化特征。

黄姚古镇的水文化特征首先表现为物质文化。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水为依托,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紧贴生活,崇尚自然,追求素净、本真、实用;层次丰富,注重细节。下面从古镇人民赖以生存的食、住、行释之。

1、食。“民之食为天”、“饮食男女,人之大义存焉”。我们从这些言语中反映出吃的重要性。所以,一地域饮食中的色泽、口味、

形状、品种、餐具、环境等,无不反映该地域的生活品德与文化特色。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的古镇人,于食文化颇为讲究。他们在吸取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清淡、精制、质朴的饮食特色,其饮食文化无不与水相联结。“黄姚豆豉”,是享誉东南亚特产,民国时期就美名远扬。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修篡的《昭平县志》载:“豆豉,以邑东黄姚街之出品为最得地道,因其炊浸、洗豆时俱用宝珠水,故制成豆豉透心素软,香甜异味,物质精良,名施中外,诚特产也。”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栏目曾以古镇作外景,介绍“黄姚豆豉”和“黄姚豆腐酿”的制作过程,真可谓寓古镇之美于饮食中,体现饮食格调与整体生活方式一脉相承,精制、淡雅与古镇之本真、宁静、追求细陈的生活秩序相应。

2、住。乾隆年间,黄姚街市旺盛,街区大部分建筑均已成型。现保存下来的建筑有明清时期古建筑300多座,面积达1.6万平方米。整座古镇可谓一部完整的桂东民居文化史。黄姚古镇如同江南诸多古镇一样,白墙黑瓦是组成古镇的最大构件。但不泛呈现同中求异的特征。古镇整个建筑由八条街巷构成,呈九宫八卦阵式,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风格,呈现砖大、墙厚、房高、院深的特点,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美,梁柱、斗拱、檀椽、墙面、天花等雕梁画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整个建筑群依水而建,呈现以水成街、以水成市、以水成镇的亲水性特点。

②“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古镇人的心目中,水是意志坚

韧、性格顽强的形象体现,同时具有智慧的象征。在房屋建造时往往有文人、画家的参与设计,在设计理念中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人文精神,整个古镇就象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卷。在建筑布局上,虚实、含露、聚散、高低、曲直、节奏之关系鲜明、有移步换景、步步即景之致。

镇上的宅院建筑,以“郭家宅”为代表的平地庭院式建筑和以“司马第”为代表的阶梯院式建筑最具特色。“郭家宅”由前厅、主宅、庭院、拱门、天井、书房构成,宅院砖瓦做工精细,均经人工特别打磨,体现富裕人家的居住特色;“司马第”位居河畔,门前景色幽雅,拾级而上,对基高出地面1米左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颇似八卦中的九宫布局,门前设置石鼓,拴马石桩等。设计理念有庄严肃穆、步步高升之意,为乡坤、名人、官员之宅第。

在黄姚古镇建筑物中,祠、庙建筑颇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古镇上青砖黛瓦的寺观庙祠共有20多座,亭台楼阁10多处,著名的古建筑有文明阁、宝珠观、兴宁庙、古戏台、吴家祠、郭家祠、佑龙祠、见龙祠等。

黄姚宗祠结构精致,规模雄伟,装饰豪华、门前均有大理石阶,祠内门廊、厢房、天井,两旁花园俱全,墙上壁画构图美观,线条流畅,工艺精湛,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黄姚宗祠文化。

3、行。黄姚古镇坐落于一个山间盆地,古时陆路交通不便,而流经出镇的姚江南联珠江水系,北通长江水系,上溯长沙、武汉、下达梧州、广州,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黄姚古镇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古镇因水而起,依水而兴。古时陆路交通是古镇交通的辅助系统,道路顺应河道布局,主干道与主河道平行,街巷与镇内小巷互相分割,以桥与水埠为水陆交通连接点,构成古镇交通系统。在整个古镇陆路交通系统中,由八条街巷构成,街道均用青石板铺成,共计1500多米,虽经300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然平滑如镜。其中最为有名的称“鲤鱼街”,相传在铺设石板时,遇天然古脊,石匠们匠心独运,顺其自然,将石脊凿成一条长约2尺的石鱼,露出街心约3寸许,石鱼栩栩如生,名为“盘道石鱼”。巧匠之用意,并非突发其想,而是进一步验证了古镇人们的“鱼水之情”。“鲤鱼街”入口处有厚重的大门和立柱,显得雄伟峻峭,有气吞山河之势,使古镇给人第一印象就有“川达三江直绕遇珠海姚溪雄厚西域,楼成五凤特耸出螺峰文峡关键东门”之势。

二、黄姚古镇精神文化中的水文化特征

“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自然的启迪者。人们对“水”的观察、欣赏、沉思启迪了古人的哲学和思维,使他们不仅把水作为产生万物的基本元素“五行”之一,而且从“滴水穿石”现象中悟出以柔克刚的道理,从而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刚柔相济而偏阴柔的文化

有关黄姚古镇的作文

,形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等一套人生哲理。古人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一特征的思索与体会,得出“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思想。而孔子以为那些通达脱俗之人,才能忘情于水,得水之快乐。在这里,儒道两家由对水的自然演绎而上升到哲学境界,颇耐人寻味。黄姚古镇的文化,正是在亦儒亦道的文化背景下,显现出富有特色的水文化精神。这种水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龙文化特征。龙文化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影响至深。龙驱“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

③身似牛”的组合,反映的最本质意义就是一种对立统一,其“能幽

④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的特性正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论,它与水文化特征殊途同归。黄姚古镇在设计、布局、建造过程中,无处不留下龙的身影,真可谓“黄姚古镇皆龙景”。据统计,过去古镇上带“龙”字的景物达13处之多,现保存下来的依然还有龙塘、势龙门、佑龙祠、见龙祠、带龙桥、护龙桥、佐龙桥、龙畔街等8处龙景,为古镇重要景点,蕴含着丰富的龙文化内涵。

龙塘,相传在古代,天上的一条金龙悉知黄姚风光秀丽而慕名而至,并在西端一口池塘洗澡净身,然后从西门而入,至城东北腾空而归,后来人们为纪念“龙游黄姚”的盛事,把西部池塘称为“龙塘”。接龙门在古镇西南角,又称“外闸”,有门联一副:“门近接龙水流四方,桥横走马景足西南”。宝珠山旁有一拱桥称“佐龙桥”,桥头建有佐龙祠,有亭柱中联一副,为“佐起文明新运会,龙抉博厚铁山河”。附近有古榕数株,盘根错节,状如蟠龙。桥下有“鲤鱼跳龙门”石景。在真武山前姚溪上建筑的带龙桥有大小三孔,桥头右边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桥的上游有“鸳鸯戏水”奇景,左岸建有“见龙祠”一座,为春夏涨水时观览姚江浪涛的好处所,称“龙接春潦”。清代诗人莫去纪诗曰:“江腰湾处有龙楼,渔父携鱼钓未收。春入波涛高十丈,沙鸥旋转复回头”。城东南的石溪上建有护龙桥,地处石溪与姚江的会合处,与兴宁庙为邻,与聚仙岩隔街相望,桥亭、青峰与河水相映,景色绝妙。附近的龙畔街是传说中“龙游黄姚”时的盘身憩息处,旧时街中有“福凝龙畔门”,联语颇为别致:“福凝溢庆门凝霭,龙畔还高让畔风”。可见,黄姚景观无处不体现龙的痕迹,展现古镇人们龙的精神。

2、勤学善思,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黄姚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结合点,素有“耕读传家”的风气。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长期远离战乱环境,吸引了大批社会精英流寓、定居,使黄姚古镇一度成为区域性文化中心。其实,古镇的兴盛 ,与他们历代勤学善思,相互包融的处世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宋代黄姚两姓为主发展到明隆庆期间,黄、姚、蒙、曾、邹、孟、邓八姓望族,明末清初,又有从广东各地居民迁入,没有种族间的包融是无法实现的。我们今天从至今保存完好的梁氏、郭氏、劳氏、吴氏、黄氏等10多个宗祠亦可以

看到,黄姚古镇的人们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正如梁氏宗祠对联所言:“安定岁祥忠厚谦和绵世泽,所兴济美俭勤仁让留家声”。

黄姚古镇民风纯厚,世代崇尚诗书礼乐。人们崇尚劳动,轻利重义,以忠诚、正直、信义为处世之道。古镇至今保存完好,建于明朝年间的古戏台,就是世代黄姚人宣传诗礼传家、道德承传的舞台,在今天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依然发挥积极的作用。又如黄姚人至今保存的打草结习俗,更是最好的反映,即人们只要在水田头插上草结就表示田里已播种,大家便非常自觉地不把鸡、鸭、猪、牛等放下这块田里;坡地上插上草结,表示地里已种上农作物,人们不会去踩踏。打草结的习俗,看似简单,但在黄姚古镇里就是严格的规定,男女老少都自觉遵守。

黄姚人历代重视道德传承少文化教育。至今保留下来的“光绪帝圣旨”牌匾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映,该牌匾是清光绪帝为表彰黄姚籍时任广西迁江县训导梁都的先祖教育有方而敕封的。圣旨共228字,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在一幅丝绢上,并嵌入一个长2米、宽7米,重25公斤的精美牌匾之内。又如被称为黄姚古镇的八景之首的文明阁,第一道山门的横额“文明首第”道出古人对道德的认识,而两边的对联“道德隆千古,文明推首第”更反映古镇居民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据统计,古镇自明代以来,有近20人考取进士、秀才,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人才辈出。

3、意匠轻柔,亦俗亦雅的艺术风尚。黄姚古镇深厚的文化沉积与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多姿多彩的水空间造就了古镇的轻柔之美。老子曰:“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

⑤之。”水,兼而无形,却可滴水穿石,以弱胜强。水之声光形态之美,带给艺术家艺术创作之灵感。这种以水为基础的艺术灵感无不在古镇的诗联、建筑、雕刻、书法、绘画之中体现,给古镇以永恒的艺术生命。使古镇成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寓于了黄姚古镇颇具特色的建筑文化、诗联文化、牌匾石刻文化与影视文化。

(1)建筑文化。黄姚古镇的建筑文化在上述有所提及,在这里要重点阐述的是其建筑艺术文化。以小见大,繁而不乱,布局严谨,精雕细刻是古镇建筑艺术特色。始建于明朝万历初年的黄姚古戏台颇具代表性。这座亭阁式戏台的八根木柱作为支架,属单檐木石砖瓦结构。戏台基部用长方形大石板围砌,十分牢固美观。前台地而铺设火砖,台面铺设木板与地面架空,形成共鸣台腔,演出时声乐效果极佳。

篇三:黄姚古镇介绍

黄姚古镇是一个有九百多年历史文化的明清古镇,地处漓江下游,素有“诗境家园”的“小桂林”之称。该镇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奇峰林立,古木参天,溶洞幽深,清溪环绕。古镇有“六多”: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庙祠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古镇内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了古镇独特的风景。古镇8条主街道全部用黑色石板镶嵌而成,虽历经沧桑,至今仍无丝毫松动,街道平滑如镜。镇内600多座古建筑为九宫八卦阵式布局,属岭南风格建筑。下面具体介绍一下黄姚古镇:

1、 黄姚古镇的主要景点:黄姚古戏台、宝珠观、千年古榕树、佐龙祠、鲤鱼跳

龙门、亦孔之固、黄姚石板街、郭家大院、农趣园、仙人古井、兴宁庙、护

龙桥、司马第、南蛇出洞、带龙桥、石跳桥、三星楼、天然亭、聚仙岩、文

明阁等。

2、

3、

4、 黄姚古镇的土特产主要有:黄姚豆豉、黄姚辣椒酱、黄姚黄精酒、黄姚话梅、黄姚青梅酒、黄姚野菊花、九制黄精、黄姚豆腐等。 黄姚古镇美食主要有:黄姚豆豉粉、黄姚豆豉宴、黄姚小河鱼、黄姚豆腐酿、黄姚瓜花酿、黄姚扣肉、黄姚炒螺等。 黄姚古镇相关网站有:百度百科、昭平在线、黄姚古镇网、黄姚古镇旅游网

等。

黄姚古镇门票:景区门票 : 100元/人(成人)

50元/人 - 凭证学生-含本科及以下在读学生,1.2米(不含)-1.4米(含)小孩、60岁 (含)-70岁(不含)老人、一般残疾人(国家标准四级)、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 导游服务费 : 60元/团

停车费 : 5元/小车 10元/大车

贺州三县两区市民(凭有效证件办理):40元/人

昭平县各部委办局接待:50元/人

贺州市各部委办局接待:55元/人

免票对象:现役军人、军残、持证导游、持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人员、持记者证人员、持采访证(广播电视台)人员、1.2米(含)以下小孩、70岁以上老人等

以上各项优惠政策不针对外国公民和外国政府所颁布的证件

篇四:贺州姑婆山、黄姚古镇游记

贺州姑婆山、黄姚古镇游记

我们一家三口和另外两家,共九人,去贺州旅游。我们每家开一辆车,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终于到达姑婆山底下。在森林宾馆把东西放下,就开始上山了。姑婆山丰常美丽,有茂密的树林,清澈的小溪,飞流的瀑布,青青的草坪

公园的车带着我们沿着一条小溪弯弯曲曲地上去,到了一个大草坪,就没路了,接下来就是青石板路了,我们就开始自己爬了,我总是冲在队伍的前面,我带着大家爬到山顶,到达了姑婆山最大的一条瀑布,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在下面形成了一个很深的潭,我喝了一口潭水,真甜啊!

当晚我们就住在了森林宾馆,山里的空气真新鲜啊!我睡了一个香甜的觉。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黄姚古镇,黄姚古镇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路是用青石板铺成的,路边的房子一栋挨着一栋,密密麻麻的,家家户户的们都开在路边,一条巷子的人就仿佛是一家人一样,巷子里有很多孩子在一起玩游戏,还不时有不知名的狗狗好奇的上前来看着我们。

第三天,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贺州,结束了我们快乐旅程。

篇五:黄姚古镇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黄姚古镇

——从古镇文化看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院 系 政史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班 级 政教10

姓 名 雷文凤 学 号 201002401177

指导教师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张宏志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黄姚古镇

——从古镇文化看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大矛盾和难题,也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实践难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镇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古镇文化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社会和政治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从研究黄姚古镇的文化出发,探讨古镇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

关键词:黄姚古镇 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2008年6月,笔者第一次到达黄姚古镇,就被古镇独特的风景深深吸引住了。2013年,面临毕业论文选题,导师建议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选题,当时黄姚古镇这个独特的地方一下子在我脑海呈现。黄姚古镇是广西名镇,于1995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古镇,目前尚保留有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并以“梦境家园”的“小桂林”之称而享誉区内外。如此独特的古镇风光,必然会产生独特的古镇文化,由于笔者所学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探讨古镇文化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系,就成为了本次毕业论文的研究重点。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黄姚古镇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策进行研究,对弘扬传统文化,促进黄姚古镇经济的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从黄姚古镇文化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定位出发,然后将古镇文化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深刻挖掘古镇文化内涵,结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实际,探讨如何从古镇文化中找到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建设性的对策,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经济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建议。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 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 研究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对于古镇文化有诸多研究。例如丽江、平遥、周庄和腾冲和顺古镇。大量的古村镇都还保留着当地的风俗习惯,如果对这样的村镇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很有可能造成当地特色建筑以及风俗的丧失,所以古镇的文化开发和保护对其是否能够永葆魅力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而古镇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如何在发掘古镇文化的深刻内涵中,总结出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是我国很多学者的研究目标。黄姚古镇是我国华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千年历史古镇,张金龙在《论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现实意义》中说道“所谓传统文化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古迹、文物、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复合体。”由此可见,古镇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李博涵和柏宏媛在文章《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研究》中阐述道“汲取中国传统文

化的精髓,把握时代的脉搏, 用传统文化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研究古镇文化,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具时代性和创新性。

(四)结论与创新点

(1)结论

通过对古镇文化的研究,对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指导意义。

(2)创新点

对黄姚古镇文化的研究,将古镇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探讨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章 黄姚古镇概况

(一)黄姚古镇地理概述 1.古镇自然环境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东北部,位于漓江下游,距桂林约一百多公里。古镇内青砖黛瓦,飞檐画栋,岭南风格极其浓郁。古街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宛如一大迷宫,三江蜿蜒环绕于青山脚下,

从三个不同方向流经古镇,镇内建筑物临江而建,形成了“小桥流水”这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古屋、古榕、奇石和小桥流水交相辉映,山和水,水上桥,桥前亭,亭上联,联上匾,这些无不体现了黄姚人在营造人居环境方面的杰出造诣和黄姚人世代崇尚诗书礼乐的良好习俗,被著名的美籍华人画家蔡楚夫赞叹黄姚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

图一为古镇内的街道

2.古镇人口与经济状况 黄姚古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97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现在的黄姚古镇隶属于黄姚镇的管辖。2013

年,全镇总人口约为65000人,是全县人口第一大乡镇。古镇内居民约有2000人左右,九条街道,房屋多数保持明清风格,,四面皆山,易守难攻,而且交通不便,所以古镇处于半封闭状态。古镇居民多数以在景区内经营古镇特产和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多为个体经营,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图二为古镇内的聼泉小苑客栈

(二)黄姚古镇的形成与历史记忆

1.古镇形成概述

黄姚古镇的形成和梧州的发展密不可分。明清时期,梧州发展成为广西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黄姚古镇地理位置而言,它依托梧州,古镇就是在此背景中形成的。历经了多次战争和历史变迁的古镇,今天依然风雨无阻的屹立。

2.历史记忆与反映内涵

据当地居民反映,镇上居民的祖居地多为广东南海、鹤山、高明三县。古镇内的碑文或祥或略的有关于古镇历史的记载。安乐寺碑刻中记载:

黄姚地座(坐)落昭地之东南,这地区有高山峻岭,林木青葱,据县志记载,这地是瑶族散居之地。

在当地人的历史记忆中,古镇中有有两座著名的庙,一为兴宁庙,一为宝珠观,这些庙宇或多或少的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两座庙宇

(三)黄姚古镇特色民俗文化概况

1.彩调艺术

黄姚桂彩团等民间业余剧团在每年春节等传统节日都自觉自发在古戏台举行《宝对宝》、《补瓷缸》、《隔岸看亲》等地方彩调演出。彩调是广西土生土长的戏剧,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形成于清中期(乾隆年间)的桂北地区农村地带。

恩格斯说:“人们从一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时候起,就是彼此需要的,只是

由于这一点,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等等,他们发生了交往。”?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彩调中的禁忌习俗,打加官习俗,砸彩习俗等习俗,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得以传播和延续。因此郑传寅说:“我国古典戏曲文化的深入传播,主要不是得力于居高临下的宫廷,而是得力于约定俗成的民间节日。”?这些民

间彩调文化,反映了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很好的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0.

?郑传寅.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J].东南大学学报,2004,(1):88 图三为黄姚古镇古戏台

2.鱼龙灯节

相传在很早以前,龙和神鱼经常腾云驾雾到黄姚施洒甘霖,为了感谢龙和鱼的恩泽,黄姚人于每年正月初二进行舞龙鱼活动,即鱼龙灯节。晚上7时,舞鱼龙提灯晚会正式开始了,上千人组成的提灯巡游队伍,向观众展示光对阵、提灯、五花阵、扮饰、扮龙、舞鱼等民间传统节日。欢乐的鱼龙灯节吸引了许多的游客,不仅增加了古镇居民的收入,还向广大游客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有文化的传播和教化功能,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镇居民收入增加了,社会和谐了,古镇文化必然能欣欣向荣。

3.柚子灯节

柚子灯节也称中元节。中元来自道家三元之说。道教盛行后, 附会传统, 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七月十五为地官生日, 称中元节, 并认为七月十五为地官赦罪之辰, 在这一天道观多为人家持斋诵经、荐奠祖考。农历七月十四、七月十五日, 即中元节期间, 黄姚古镇的柚子灯活动成为当地最独特的民俗事象。 传说每年春夏季节,河水上涨,姚江泛滥成灾,人们便认为是河神在作怪,于是在七月十四、十五这两天晚上祭拜它。人们在柚子灯上插上蜡烛,然后将灯推进河里,让灯顺着河水向下游漂流,以期盼来年国泰民安。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并世代相传的生活文化,柚子灯节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元节时,黄姚人放柚子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仁德民生,反映了当地老百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