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舒婷诗会唱歌的鸢尾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9:54 作文素材
舒婷诗会唱歌的鸢尾花作文素材

篇一:读舒婷诗二首

读舒婷诗二首

作者:陈仲义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4期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厦门人。1969年下乡插队开始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的诗》等,散文集《心烟》等8部。境外出版5个语种9种个人诗译本。这里选择她的《流水线》和《在潮湿的小站》进行赏读。

1.流水线

在时间的流水线里

夜晚和夜晚紧紧相挨

我们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

又以流水线的队伍回家来

在我们头顶

星星的流水线拉过天穹

在我们身旁

小树在流水线上发呆

星星一定疲倦了

几千年过去

它们的旅行从不更改

小树都病了

烟尘和单调使它们

失去了线条和色彩

一切我都感觉到了

凭着一种共同的节拍

但是奇怪

我惟独不能感觉到

我自己的存在

仿佛丛树与星群

或者由于习惯

或者由于悲哀

对本身已成的定局

再也没有力量关怀

异化,连同“存在性不安”

拖着疲惫的双腿,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来,揉着发悃的眼皮、满脑子迷迷糊糊;抬头,夜空的星星晕头转向;闭眼,无数飞舞的焊点火冒金花。星星、焊点、金花,三种意象相互缠绕、叠加,构成那个夜晚的某种契机。原先,宇宙中那么生动的星相,此时由于“疲惫移情”,也变得“麻木”了;本来,大自然那么多活泼的小树,也在流水线的“排序”下,变得机械呆板了。作者凭着敏锐直觉,从多年生存体验里,拽住了一个“诗想”。

1972年底,作者从插队的地方调回城里,先后当了8年工人:翻砂工、浆洗工、挡车工、焊接工。处在生产第一线,经常“三班倒”,因此对流水线“情有独钟”。8年积劳,“忽然”发作于那个夜晚。

第一段写四种流水线(时间的、空间的、工作的、自然的),为其后的思绪“提升”做了感性铺垫。第二段引出流水线运行轨迹——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生的——所造成的弊端病态。诗人身在其中,凭着与对象“一种共同的节拍”,心有灵犀一点通,意识到这种陷阱的可怕、可虑。第三段写在这种包围圈里,诗人终于醒悟,外力无休止的运转,势必夷平人的感性棱角,约束人的自由空间。人在机械的轨道里,自我最容易被剥夺篡改,人的“自在”,早被先天“异在”了,何谈还有什么能力“自为”呢?人一旦落入“异在”力量的同化主宰中,主体性丧失殆尽,人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以流水线为标志的工业化进程,不断高歌猛进,但初级阶段,落后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难免叫人沦为流水线的工序。尤其是密集型手工操作,在“驯服工具论”的支配下,掩盖了广大低层员工的劳动辛酸;遮蔽了活生生的具体个人,扭曲了人性;严密组织的机器和教条模式运转,从物质到精神,都教人陷入统一的律令里。

“异化”问题,在今天看来,不过是常识。可是26年前,是大大的雷区!揭示流水线造成的异化,可说是该诗的表层宗旨,但在当年却有点“石破天惊”。因为当时整个主流社会都不敢承认“异化”。女诗人以亲身的切肤之痛说出了它的“真谛”:人以自身的精明与精密,制造了流水线,反过来,精密的流水线奴役了人的灵性;人受惠于工业文明种种好处,反过来,人自身也被不断规则化,这是无法逃避的悖论。

此诗的价值,我以为,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是前卫地把多年来,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给率先戳破了;让长期来,人们因高度组织化、律令化的麻痹神经,有了些许激动,并引发对相关问题的反思:包括越来越突出的权利异化(权利出租经由利润获取改变原来性质)、技术异化(武装到牙齿的工具理性把人变为零件)、文明异化(其负面导致一系列非人性戕害),如此等等,这些联想的“启蒙”,就是该诗最大的社会效果。

现在,我倒觉得,该诗的冲击性,还不在异化层面,而是最后一节:“或者由于习惯/或者由于悲哀/对本身已成的定局/再也没有力量关怀”。这种出自直接体验的哀叹,不应该看成是简单的宿命感伤,而是作者直击人——作为存在物的本源性思考。

当代存在论心理学家和文化批判家莱恩,在研究众多精神病理后,提出“存在性不安”理论。笔者以为,借用这一术语,完全可以将其引申为人的一种基本生存境遇。人,无时不面临着“存在性不安”,在终极意义上,是无法摆脱“死亡逼近”的,而在当下的生存链条中,同样难以祛除各种焦虑:比如吞没焦虑、爆聚焦虑、僵化焦虑、异化焦虑。这些焦虑,使个体僵死而不生动,被动而缺乏自主,以及非人化征候,被异在力量吞没,等等,我们在该诗的末尾,闻到了浓浓的“存在性不安”的气味。

如果我们认可“存在性不安”是人类一种基本景况,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指责《流水线》“悲观绝望”,这对于向来过于乐观、缺乏悲剧情怀的国人来说,它的出现,恰恰是一种久违了的提醒。因为对于人的“关怀”,始终应是第一位的和“终极”的。

2.在潮湿的小站

风,若有若无

雨,三点两点

这是深秋的南方

一位少女喜孜孜向我奔来

又怅然退去

花束倾倒在臂弯

舒婷诗会唱歌的鸢尾花

她在等谁呢?

月台空荡荡

灯光水汪汪

列车缓缓开动

在橙色光晕的夜晚

白纱巾一闪一闪……

推拉摇移,电影化镜头

电影手法在诗中的应用,涉及诸多元素,比如蒙太奇,比如镜头调度、景深处理,乃至于画外音。1980年2月,女诗人写成“小站”,从语言学角度看,这是用普通白描,描写人生驿站一次失之交臂的场景:该来接站的人没来;接他人的少女误把“我”当作要接的人。朴素的画面,留下深深的惆怅。暂且不去考虑——可能隐藏在白描后面的——那种擦肩而过的遗憾:本该来临的却未能到达,不该到来的竟提前来到的人生错位,而是追索该诗用什么手段来获得效果。

笔者有点小小得意,因为20年前在撰写相关文章时,发现该诗的电影化创作手法。曾经兴奋说与舒婷听,她表现出不以为然。没有主观企图,却有客观效用,这说明,女诗人在不自觉中,其实有过下意识运作,只是没有留下刻意痕迹而已。奇怪的倒是,毫无电影理论和实践准备的她,能在有限空间中,似乎预谋似的,将电影“推拉摇移”,共6组镜头,全部悉数派上场;寥寥76个字,也用了全景、远景、中景、特写等5种景别(景深)。这种高密度电影化的做法,是否意味着现代艺术门类进一步融汇打通?在某种意义上,也应验了“无意插柳柳成阴”的艺术规律?

为方便说明,特地用表格对“小站”做一一分解对照:

很可惜,女诗人没有拿这首诗去报考电影学院。不过推定,她还是要被拒之门外的,因为所有考官都会认定:这只是一次偶然的、下意识的巧合。但它有效地提示我们,诗歌与电影在更大范围内的联姻;诗歌对电影元素的积极吸纳与消化。

陈仲义,著名诗评家,现居福建厦门。本文编校:郑利玲

篇二:舒婷诗歌赏析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

[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这种圆弧常同时出现两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鲜艳的叫“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

【赏析】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

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双 桅 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

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着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赏析:

《神女峰》是作者在长江上看到神女峰美景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写了诗人看到神女峰的一系列动作,第二段写了诗人的情感,第三段则进一步抒发了澎湃的情感。神女峰是屹立在江边悬崖上的一座小山峰,它的命名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是古代女性*坚贞忠诚的化身。这座巫峡挺立的山峰,在一般游客眼里,只是一片美丽的风景,而作者却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挥舞的花帕”代表了世俗中对女性贞洁的观念,而突然收回的手则昭示了诗人心中的惊醒与悸痛。从“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能看出诗人为神女说代表的手封建思想桎梏的古代女性*伤心

篇三:舒婷诗集

1:《致橡树》舒婷 朗诵者:邀月共醉

原文:

《致橡树》 作者: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1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2:《致橡树》舒婷 朗诵者:丁建华

3:《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 朗诵者:乔榛/丁建华 (录音缺失)

原文:

会唱歌的鸢尾花(节选)

作者:舒婷

(女)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

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

在你的胸前

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

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

在一片叮当响的月光下

2

用你宽宽的手掌

暂时 覆盖我吧

现在我可以做梦了吗

(男)雪地

大森林

古老的风铃和斜塔

(女)我可以要一株真正的圣诞树吗

(男)上面挂满溜冰鞋

神笛和童话

焰火

喷泉般炫耀欢乐

(女)我可以大笑着在街道上奔跑吗

不要问我

为什么在梦中微微转侧

往事

像躲在墙角的蛐蛐

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

让我做个宁静的梦吧

不要离开我

(男)那条很短很短的街

我们已经走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女)让我做个安详的梦吧

不要惊动我

(男)别理睬那盘旋不去的鸦群

只要你眼中没有一丝阴云

(女)让我做个荒唐的梦吧

不要笑话我

3

(男)你每天葱绿的走进我的诗行

又每晚绯红地回到我的身旁

(女)让我做个狂悖的梦吧

原谅并且容忍我的专制

当我说

你是我的

你是我的

亲爱的

不要责备我??

我甚至渴望

涌起热情的千万层浪头

千万次把你淹没

(男)当我们头挨着头

像乘着向月球去的高速列车

世界发出尖锐的啸声向后倒去

时间疯狂地旋转

雪崩似地纷纷摔落

(女)当我们悄悄对视

灵魂像一片画展中的田野

一涡儿一涡儿阳光

吸引我们向更深处走去

(合)寂静

充实

和谐

(女)就这样

握着手坐在黑暗里

听那古老而又年轻的声音

4

在我们心中穿来穿去

(男)即使有个帝王前来敲门

你也不必搭理

(合)即使有个帝王前来敲门

你也不必搭理

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朗诵者:林如

原文: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5

篇四:舒婷的诗

舒婷诗选

舒婷(1952- ),原名龚佩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始祖鸟》(1992)、《舒婷的诗》(1994)。

北戴河之滨 向北方 北京深秋的晚上 初春 致大海 悼 归梦 鼓岭随想 海滨晨曲 惠安女子 一代人的呼声 馈赠 流水线 啊,母亲 墙 秋夜送友 群雕 人心的法则 日光岩下的三角梅 四月的黄昏 童话诗人 往事二三 无题 献给我的同时代人 小窗之歌 在潮湿的小站上 兄弟,我在这儿 赠 中秋夜 周末晚上 珠贝——大海的眼泪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神女峰 眠钟 禅宗修习地

--------------------------------------------------------------------------------

北戴河之滨

那一夜

我仿佛只有八岁

我不知道我的任性

要求着什么

你拨开湿漉漉的树丛

引我走向沙滩

在那里 温柔的风

抚摸着毛边的月晕

潮有节奏地

沉没在黑暗里

发红的烟头

在你眼中投下两瓣光焰

你嘲弄地用手指

捺灭那躲闪的火星

突然你背转身

掩饰地

以不稳定的声音问我

海怎么啦

什么也看不见 你瞧

我们走到了边缘

那么恢复起

你所有的骄傲与尊严吧

回到冰冷的底座上

献给时代和历史

以你全部

石头般沉重的信念

把属于你自己的

忧伤

交给我

带回远远的南方

让海鸥和归帆

你的没有写出的诗

优美了

每一颗心的港湾

1980.2

--------------------------------------------------------------------------------

向北方

一朵初夏的蔷薇

划过波浪的琴弦

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

乌云像癣一样

布满天空的颜面

鸥群

却为她铺开洁白的翅膀

去吧

我愿望的小太阳

如果你沉没了

就睡在大海的胸膛

在水母银色的帐顶

永远有绿色的波涛喧响

让我也漂去吧

让阳光熨贴的风

把我轻轻吹送

顺着温暖的海流

漂向北方

1980.8

--------------------------------------------------------------------------------

北京深秋的晚上

夜,漫过路灯的警戒线

去扑灭群星

风跟踪而来,震动了每一片杨树

发出潮水般的喧响

我们也去吧

去争夺天空

或者做一片小叶子

回应森林的歌唱

我不怕在你面前显得弱小

让高速的车阵

把城市的庄严挤垮吧

世界在你的肩后

有一个安全的空隙

车灯戳穿的夜

桔红色的地平线上

我们很孤寂

然而正是我单薄的影子

和你站在一起

当你仅仅是你

我仅仅是我的时候

我们争吵

我们和好

一对古怪的朋友

当你不再是你

我不再是我的时候

我们的手臂之间

没有熔点

没有缺口

假如没有你

假如不是异乡

微雨、落叶、足响

假如不必解释

假如不用设防

路柱、横线、交通棒

假如不见面

假如见面能遗忘

寂静、阴影、悠长

我感觉到:这一刻

正在慢慢消逝

成为往事

成为记忆

你闪耀不定的微笑

浮动在

一层层的泪水里

我感觉到:今夜和明夜

隔着长长的一生

心和心,要跋涉多少岁月

才能在世界那头相聚

我想请求你

站一站。路灯下

我只默默背过脸去

夜色在你身后合拢

你走向夜空

成为一个无解的迷

一颗冰凉的泪点

挂在“永恒”的脸上

躲在我残存的梦中

1979.12

--------------------------------------------------------------------------------

初春

朋友,是春天了

驱散忧愁,揩去泪水

向着太阳微笑

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

冲毁冬的镣铐

奔泻着酩酊的芬芳

泛滥在平原、山坳

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

飞溅起万千银珠

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

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等着吧

一旦惊雷起

乌云便仓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

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

是还有寒意

还有霜似的烦恼

如果你侧耳倾听

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

战栗的山谷呵

仿佛一起嚎啕

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

如吹不灭的火苗

使天地温暖

连云儿也不再他飘

友人,让我们说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

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

篇五:论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论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摘要

舒婷是一个天才式的抒情诗人。她的诗,是用真情谱写的一曲美丽而忧伤的歌!她的诗歌,将感情和艺术融合得天衣无缝,和谐的音 韵性、优美的形式感、飞驰的想像、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都是那 样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将浪漫主义的审美特征发挥到了极致,给单调的中国现代诗歌带来清新的空气。本文从舒婷诗歌的情感和意向入手,探讨其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全文分为引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部分围绕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分两章加以阐述。浪漫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

第一章主要论述舒婷诗歌忧伤的情感。舒婷的诗诞生在中国的苦难岁月,忧伤是她情感和创作的一大特 色。她的诗,既是对时代忧伤的抒写,也是对爱情忧伤的诠释,同时 亦流露着温婉柔情的母性情怀;她把个人忧伤与大众的忧伤结合在一 起,在忧伤中又蕴含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第二章主要分析其诗歌的意象艺术。她的诗歌意象十 分丰富,其意象的变化与组合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自然天成,具有 ?因情臵象?的特点。 关键词:舒婷,忧伤,音韵节奏,意象,抒情艺术

Abstract

Shu Ting is a genius of the Lyric poet. Her poetry, is a beautiful and sad song which composes with the true feelings! Her poetry, the feelings and art have a seamless heavenly robe, sound rhyme, graceful

form harmoniousfeeling, flying imagination, rich imagery, profound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at kind of have one's words at

hand, naturalTiancheng,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Romanticism to play to the extreme, to the Chinese modern poetry monotonous bring

fresh air. This paper from the emotion and intention of Shu Ting's poetry of the romantic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its poetry.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text,epilogue. The romantic features around Shu Ting's poetry is divided into two chapters to elaborate. Romantic is the

biggest lyricism and rich imagination.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Shu Ting's poetry feeling of sadness. Suffering the poetry of Shu Ting was born in China, sad is her feelings andthe creation of a special color. Her poetry, both times sadexpression, but also to love sad interpretation, but also show a mild tenderness maternal feelings; her personal sorrow and mass sadness together, in sorrow but also contains infinite longing for the future.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image art of poetry. Her poetry images of ten rich,chang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image changes,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mood natural Tiancheng, with "because oflove is like".

Keywords: Shu Ting, blues, rhythm, imagery, lyric art

引论

舒婷,一个满蕴诗意的名字:舒婷的诗,?文如其名?,是缪斯腾飞的杰作! 她的诗总是浸透着真挚的感情,充满忧伤的旋律。正如她自己在诗中所言,她的诗是?忧伤的花朵?然而,在忧伤的旋律中,希望的蓓蕾也悄然绽放!忧伤和灼热、失望和 希望、伤感和浪漫、痛苦和理想,都在其诗歌中融为一体。除此之外,她的诗歌,充满大量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她将被否定已久的浪漫主义重新发扬光大,成为新时代诗坛的代表人物。她的诗,是自我真情的流露!她用自己的一支 秀笔抒写出人间普遍的忧伤,将个人的忧伤与大众的忧伤、时代的忧伤紧密地连 接在一起。她又是一名?歌?手,将感情和艺术融合得天衣无缝。和谐的音韵性、 优美的形式感、飞驰的想像、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都是那样信手拈来、自然 天成。

几十年来,学者们对舒婷的研究从未间断过。1980年《福建文艺》刊登了 舒婷的《心歌集》,紧接着于2月开始,以舒婷诗歌研究为切入点,进行了长达 ―年多的?关于新诗创作问题的讨论?。孙绍振的《恢复新诗根本的艺术传统一 一舒婷诗歌创作给我们的启示》、刘登翰的《一股不可遏止的新诗潮一从舒婷 的创作和争论谈起》及其《通往心灵的歌一记诗坛新人舒婷》就是代表性文章。 在这一讨论时期,评论者都还处于对舒婷诗风的惊奇之中,评论文章虽然很多, 但都集中在对其存在的合法性的争论上,思路并不是很开阔。这也不难理解,人们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对于浪漫主义心存疑虑。1983年以后,关于 舒婷诗歌的讨论表面上不如盼两年热烈,但实际的研究却不断深人,其中具有代 表性的是周良沛的《殊途同归一一读舒婷几首诗有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几篇与 之?商榷?的文章。从80年代后期开始,对舒婷的研究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 刘登翰的《会唱歌的鸢尾花:论舒婷》和谢冕的《在诗歌的十字架上:论舒婷》就 对舒婷诗歌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进入90年代,关于舒婷诗歌的研究不断深入, 进一步探索她在当代文学史的作用和地位。宋耀良《十年文学主潮》一书中就认 为舒婷在语言上对当代汉文学语言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任萍的《论舒婷诗歌对民 族诗美传统的继承》一文也对此进行了专门讨论。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对舒婷诗歌的研究开始集中在思想情感层面,罗关德 的《论舒婷诗的复调情感》、孙秀华《论舒婷诗歌的情感思维方式》、榻展图《舒 婷:悲剧情感的凸现》、刘广涛《痛苦的升华、泪水的结晶》等文章就对舒婷诗歌的情感尤其是忧伤情调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深入到了浪漫主义的本质。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舒婷诗歌的

艺术特征研究,尤其是她诗歌中丰富的意象。本文着重探讨的,就是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忧伤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之上。

第一章直率的情感

浪漫主义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强调抒发个人情感,以情动人。舒婷的诗歌,充满忧伤,这种忧伤不止是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的忧伤,它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1.舒婷诗歌的感情基调一忧伤

舒婷是一个天生的抒情诗人。著名的评论家孙绍振曾这样评价:?舒婷的全 部天赋,全部冰华都集中在她的抒情上,先天的敏感和后天的多情都使她不费劲 地在抒情上取得成就,她写出了那么多我们天天感到却说不出來的平凡的、不起 眼的、被颂歌和战歌遗忘的情感……她美化了这些情感,以优美的旋律和璀灿的 色彩,使我们的感官和心灵震惊。?①^的确,舒婷的感情丰富而真挚、热烈而优美, 与此同时,因为时代的感伤氛围,个人身世的不幸和善良脆弱的天性,她的诗歌 便自然而然地打上了 ?忧伤?的烙印。

翻开舒婷的诗集,满纸浸染的都是一种忧伤的情愫。从?我献出了,我的 忧伤的花朵?到?我的痛苦变成忧伤,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从?当洞箫 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从?我还不 知道有这样的忧伤?到?叫我怎能不哭泣呢? ?……诗人的?泪水?洒满了她个 人建筑的诗苑,也敲打着读者的心灵之弦。经过笔者的统计,在其代表作《舒婷 的诗》中,第一辑一?痛苦使理想光辉?共有诗歌33首,而出现?忧伤、悲 伤、哭泣、泪水、痛苦、荒凉、牺牲、死亡?等带明显感伤色彩的诗歌就有26 首,比例竟高达799^。由此,我们可以在?量?上将舒婷诗歌的感情基调锁定 在?忧伤? 二字。

?忧伤?,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忧愁悲伤?,它是一个满蕴情感的词语。 这恰恰与舒婷的艺术气质不谋而合。舒婷是一个情感型诗人,她曾这样说:?尽 管我明白作品要有思想倾向,但我成不了思想家,起码在写诗的时候,我宁愿听 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也许正因为此,舒婷才能在历史的 转折期,在诗风的转折期,成为读者目光的焦点。舒婷的诗歌,是在?在历史的 聚光灯下?,由心灵最真实的情感打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声音?。情感的真实成 就了其诗歌?质?的忧伤。 事实上,舒婷诗歌忧伤的艺术风格也是众多评论者的共识。赵树勤主编的《中 国当代文学名家研究》一书中,就认为舒婷诗歌具有?美丽而忧伤的抒情风格?;罗振亚在论文《心灵与历史的同构》中说,?舒婷总是用美丽的忧伤曲调,诉说理想被阻隔的忧郁痛苦。?杨景龙在《忧伤的花朵一 舒婷诗与唐宋婉约词的对比解读》中写到:?舒婷诗歌总体的美感特征亦是‘忧 伤执著的悲美’?。

无论是从对诗歌?量?的统计,还是从情感的?质?之所在,以及评

论家的 评论來看,我们都可以毫无疑虑地说,舒婷的诗歌的确贯穿着一股忧伤的主旋律。 正如她自己所概括的那样,她的诗歌是?忧伤的花朵?。 2一代人的忧伤

鲁迅说:?诗是民族的声音,对于时代精神,诗应该是最敏感的水银柱。?^舒 婷的诗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她的忧伤带着浓厚的时代色彩,当我们探讨其诗歌 的忧伤内涵时,让我们首先从她在那个时代的经历开始。

文革,这样一个思想禁锢、艺术封锁、个性缺失、人情冷漠的时代,对于老 百姓来说,绝对是一种纯粹的灾难。正如评论家谢冕所说:?一个让人猝不及防 的变态时代,颠倒了由革命胜利而建立起来的生活秩序。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这场 空前的动乱中蒙受了耻辱与灾难。?②舒婷也不例外。 文革给舒婷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苦难,她经历了今天的年轻人所无法体验到 的磨难和不幸:早在50年代,她的父亲就被打成了?右倾分子?,母亲承受不了 这种苦难生话的打击,忧郁成疾,过早地逝去了。在这段时间里,她时常满头大 汗地从噩梦中惊醒,然后?收拾些衣物和食品,送去给被监禁的家人?,③从一个 噩梦?走进另一个充满喝斥、白眼的噩梦?。1969年,初中还未毕业的她便与 她的同代人一起,?将英语课本和普希金诗抄打进她的背 包在撕裂人心的汽笛声中,走向异乡?到农村插队落户。1972年,舒 婷被照顾回城。即使如此,这一段待业的经历,仍给她?留下了千疮百孔的记忆?, ?疼痛深植骨髓?。③在最初的小石铸厂里,因为她的?苍白、消瘦和高度近视眼镜惹來了猜忌和讥嘲的目光。随后,她又曲折辗转地换了很多工作:水泥 预制品厂、漂染厂、织布厂、灯泡厂。的确,破碎的家庭、噩梦般的世界、痛苦 的经历,使舒婷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灵的创伤。因为在她人生最美好的青春 年华里的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她的理想,就像那个时代所有人的理 想一样,化为了泡影。

文革的这段坎坷经历,让舒婷成为了一个真诚而本色的时代歌者。④她在散文 《生活、书籍与诗》中这样写道:?我曾经发誓要写一部艾芜的《南行记》那样 的东西,为被牺牲的整整一代人作证?。在《一代人的 呼声》中,诗人写道:?我决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 她将个人的经历臵于一代人的惨痛遭遇之中,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唱出他们心中 的委屈和幽怨、不满和质问。在《船》中,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 逾越的一步之遥,被诗人诠释得淋漓尽致。?无垠的大海,纵有辽远的疆域,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为了 ?纪念一位被迫害致死的老诗人?,舒婷写下《悼》。在诗中,诗人向时代发问:?你为什么牺牲? 你在哪里倒下? ?,继而 又给予这样的回答?时代垂下手无力回答,历史掩起脸暂不说话。?在这精 彩的一问一答中,那个指鹿为马、黑白颇倒、扭曲变态的时代再也无处藏身,只 能在众人的目光中羞愧不己。这是

生命的无端毁灭,这个时候,谁能说,?老诗 人?不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 3 直率的个人情感

除了对历史的反思,诗人还在诗歌中大胆抒发个人感情,表现对爱情的渴望和呼唤,及由此带来的痛苦。这种情绪在诗歌《赠》和《无题》中表现得非常深刻。?我?沉浸 在初恋的热烈情感之中,而?爱人?却没有察觉——?你没有察觉到,我在你身 边的步子放得多么慢?,但单相思的痛苦并不能阻止诗人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 。在《无题》中,?我?因 为能?转动你胸前的纽扣?,能?拽着你的胳膊在堤坡上胡逛?而快乐着。但是 又因为你的木愣而?悄悄叹气?。我的?害怕?、我的?快乐?、我的?爱?都只 属于我自己,却没有人与之分享,这是多么忧伤的爱情啊。短短三节诗将热恋少 女的激动与惊慌、羞怯而含蓄、甜蜜和痛苦展示得入木三分。

另外,类似的诗歌还有那首《四月的黄昏》:?四月的黄昏,好像一段失而复 得的记忆,也许有一个约会义至今尚未如期;也许有一次热恋永不能相许。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呵,流呵,默默地?。整首诗表达的是失恋的痛苦,爱 情的无法实现仿佛宿命一般,折磨得人痛苦不堪。既然?单恋者?爱情的伤痕无 法治愈,那么,选择?哭泣?也许是一种最佳的缓解痛苦的方法吧!

正如这些诗歌中所展示的那样,舒婷的爱情诗,更多的,是带着疼痛的爱恋。有学者认为,?理想和爱不能如愿是舒婷20世纪70年代对人生痛 苦的真切感受,也是她悲剧情感体验的主要特征之一。?①当然,舒婷是否真的 经历过爱情?单相思?的不幸,还无法考证。但是,其诗歌中始终无法掩饰的悲剧爱 情色彩,却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个?单恋者?对于感情的痛苦、惆怅和无奈。而这种真挚而直率的情感表达,契合了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精神特质。

第二章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意象

浪漫主义的第二个特点是大胆的想象,这一点在李白的诗歌中就有充分的体现。李白的诗歌情感是张扬豪放的,这一点和舒婷截然不同。不过想象的自由翱翔并无二致。

舒婷注重用意象来 表现感情,所以在她的诗歌中,?眼泪?、?落叶?、?黄昏?、?忧伤的花朵?、?泥 泞?、?阴云?、?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 路基?、?伤痕累累的乳房?……一系列被忧伤情感濡染浸透的诗歌意象在诗行中 接踵而至,形成了庞大的忧伤意象体系。

在本章,我们将主要通过诗歌意象的丰富与变化、事意象的擷取、哀婉意境 的营造等方面来观察舒婷在意象运用方面的特色。

1意象的丰富与变化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