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中苏美三足鼎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18:39 字数作文
中苏美三足鼎立字数作文

篇一:《9.1 苏美争霸》 (人民版必修1)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9.1 苏美争霸》教案 人民版必修1

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级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专题概述:

本专题主要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舞台风云变幻。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各种力量、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世界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世界分成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从总的情况来看,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瓦解的过程。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战后初期美苏争锋导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相互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第二,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要作用。第三,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美国处于战略进攻态势,但攻中有守,苏联则处于战略防御态势,但守中有攻。第二阶段,战后的20世纪60、70年代,西欧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欧洲共同体产生和发展,增强了西欧贸易竞争力,迅速兴起的日本、加之西欧与美国贸易竞争的不断加强,西欧和日本想改变与美国的从属关系,建立平等的法律关系。东方巨龙中国的腾飞,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已成为国际社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这支独立的国际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大,各种力量的整合,对两极格局构成了有力的冲击。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际格局处在一个动荡、分化、改组和多极化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由剧变到缓慢发展的态势,出现了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为标志的两极格局的结束,一超多强的形成和多极化趋势的加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强,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的曲折发展趋势锐不可挡,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主题。

一、美苏争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基础知识。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美苏“冷战”造成了战后初期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

二、教材要点:

1、世界格局的含义

所谓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和重新分化组合,终于从量变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均势、稳定的结果。首先,任何一种国际关系格局都是相对的,时时处于变化之中,因此,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也不可能长期不变;其次,在国际关系中,“极”的构成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等多方向的因素,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国家集团的某一方面力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2、雅尔塔体制

在二战后期,同盟国举行了一系列会议,如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1943年10月)、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1944年10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等。其中雅尔塔会议尤为重要,对上述会议的成果进行了完善、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后面的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会议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雅尔塔体制就是以上这些协定的总和。雅尔塔体制的核心内容是:(1)确定了战后处置战败国的原则;(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3)建立联合国;(4)对战败国的边界重新划分,对其殖民地重新分配;(5)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等。雅尔塔体制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产物,它的确立就意味着近三百年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这一局面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3、“冷战”政策的形成过程

(1)“冷战”的公开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发出“冷战”信号,为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做了舆论准备。“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

(2)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发出了“冷战”宣言——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特别咨文,这篇咨文的内容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内容: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极权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在1948年6月底以前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影响: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张的目的。

(3)马歇尔计划的出台: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4)苏联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5)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总体形势:“冷战”局面形成后,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具体表现有: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

结果:(1)美苏双方由于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并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 本目重点: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由二战结束,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对二战后世界秩序的重新确定进入本课。 教学: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中苏美三足鼎立

(1)背景与条件

背景:美苏两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加剧。

条件:经济、军事、科技水平等居领先位置。

目的:实现称霸全球的野心(政治上,美国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球各国,控制利用联合国,作为推行全球扩张的工具;经济上为避免可能出现的危机,力图进一步打开世界市场)

根源: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本性所决定的。

(2)“冷战”政策的含义: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期间,以美苏为主的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的对峙。“冷战”的核心是遏制苏联,是美国由战前的局部扩张转变为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

(3)“冷战”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史 料 链 接

材料一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读 史 感 悟

①在材料二中,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目标是什么?与材料一中杜鲁门表白的目的有何不同?

②对比上述两个材料的差别,你对“马歇尔计划”有何评价?

(4)“冷战”的主要内容

论 从 史 出

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此表

2、苏联的反击措施:

建立“华沙条约组织”,确立了社会主义阵营。

3、两极格局形成的简要过程:

(1)基本原因: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矛盾冲突加剧。

(2)形成过程

①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共反苏演讲,主张遏制苏联。发出信号。 ②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③1947年6月,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

篇二: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九年级下册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

篇三:2011届高三历史复习课时训练题3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二战后德国经过45年分裂后,又实现了统一是在( )

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思路解析: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在分裂45年后重新实现统一。 答案:B

2.东欧国家中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是( )

A.民主德国 B.匈牙利

C.波兰 D.罗马尼亚

思路解析:1989年,波兰统一工人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方针,随之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组织政府。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答案:B

3.苏联国内政治力量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是( )

A.“八一九”事件 B.叶利钦掌权

C.苏共被排挤出政权 D.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

思路解析: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也直接导致了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A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二战后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 )

A.美国重新称霸世界 B.中国改革开放,迅速崛起

C.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思路解析:美国重新称霸世界的说法错误,而B、C两项虽然对两极格局起了很大的冲击作用,但不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二战后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答案:D

2.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

A.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B.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思路解析:各国放弃社会主义原则、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三项都是东欧剧变过程中的现象,而其反映的实质问题则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答案:D

3.苏联解体表明了(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思路解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范围内仍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继续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向前发展。所以A、C、D三项说法是错误的。苏联解体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 答案:B

4.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的直接影响是( )

A.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B.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重新形成

C.苏美争霸和“冷战”局面的结束 D.北约和华约宣告解散

思路解析:注意题干主旨“对国际政治的直接影响”。苏联的解体从国际上而言,支配世界局势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也即美苏争霸、“冷战”格局结束。

答案:C

5.当今世界格局的现状是( )

A.由国际经济旧秩序向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过渡

B.由社会制度的对立到经济实力的竞争

C.由两极格局到多极格局

D.向多极化发展但新格局尚未形成

思路解析: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而且将保持一段时间,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答案:D

6.当今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多强”中除了中国、日本外,还有( )

A.意大利、英国 B.法国、德国

C.欧共体、加拿大 D.欧盟、俄罗斯

思路解析:“一超多强”中的“一超”中指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多强”指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答案:D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B.戈尔巴乔夫实施了错误路线和政策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八一九”事件

思路解析:抓住题干中的“主要原因”,四个选项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是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答案:A

2.东欧各国共产党在东欧剧变中的重要历史教训有( )

①必须加强共产党、工人党的正确领导 ②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④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

思路解析:多党制、政治多元化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的特点,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执政党都采用了这一举措,结果使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答案:D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表明( )

①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的失败 ②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缺乏经验、不成熟 ④社会主义应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思路解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范围内仍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继续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向前发展。所以①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A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同外因是( )

A.苏联模式的僵化 B.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

C.第三世界的推动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思路解析: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对东欧国家来说是外因,但对苏联来说不是外因。 答案:D

5.“八一九”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订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作用

C.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政局混乱 D.叶利钦等人势力的增强

思路解析:《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订是直接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作用是外因,叶利钦等人势力的增强是内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答案:C

6.俄罗斯联邦能够保持相当高的国际地位,主要是因为( )

A.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B.经济力量不断强大

C.苏联政治影响深远 D.综合国力相对强大

思路解析: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早已存在,B项表述错误;C项不仅仅对俄罗斯产生作用。

答案:D

7.“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 )

A.两极格局的结束 B.世界政治力量的多极化

C.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发展

思路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寻找政治的根源也应从经济因素考虑,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答案:C

8.当今世界,一方面出现韩朝对话和东西德合并,另一方面中东局势恶化和科索沃战争爆发。这些现象充分说明( )

A.两极格局结束 B.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C.地区动荡加剧 D.世界和平趋势加强

思路解析:综观四个选项,只有A项是正确的,B、C、D三项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只表明了题干中的部分内容。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局势就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答案:A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利中心,每一个都独立运动。

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基辛格1993年的一次谈话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指出“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其原因是什么?

(2)你是否赞同基辛格的看法?他说现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其论点是否合理,为什么?

思路解析:解答第(1)问时,应注意分析两极格局解体的特点,以及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2)问只要读懂材料,再考虑到“超级大国”的含义即可回答。

参考答案:(1)两极格局的解体没有世界战争的作用,现今世界新的中心崛起,相互间力量的消长、制约到平衡,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2)赞同,因为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基本合理。因为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着眼,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确定无疑,但如果仅从经济上论,当今世界应当是美国、西欧、日本三极之争,美国难以称大。

10.有的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请完成:

(1)两极格局的“相对稳定性”产生了哪些历史作用?

(2)两极格局“受到撼动”和“挑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思路解析:两极格局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包括军事、政治等方面的作用;“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不仅要分析美苏以外新政治力量的崛起,还要分析美苏两国自身的衰落。

参考答案:(1)作用:美苏两国彼此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掩盖了一些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并存,并且相互借鉴经验教训,用于自身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利用两极格局的有利形势,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2)西欧和日本迅速崛起,经济上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竞争,政治上奉行相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迅速崛起;苏联政治经济弊端严重,国家日益陷入困境;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

篇四:川大《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0007》15秋在线作业1满分答案

四川大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0007》15秋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和平演变”战略的提出者是( )

A. 杜勒斯

B. 肯尼迪

C. 尼克松

D. 杜鲁门

———答案:A

2. 国家间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的主要基础是( )

A. 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相近

B. 政治经济制度基本相同

C. 相互尊重领土完整、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

D. 经济相互依赖

———答案:C

3. 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是在( )

A. 50年代

B. 战后初期

C. 70年代初

D. 80年代中期

———答案:C

4. 世界经济格局的核心内容是指( )

A. 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B. 各国的经济实力

C. 世界经济体系

D. 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答案:A

5. 宣告建立欧洲联盟的条约是( )

A. 布鲁塞尔条约

B. 罗马条约

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 阿姆斯特丹条约

E. 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答案:C

6. 西方国家中提出并推行“新东方政策”的是( )

A. 美国肯尼迪政府

B. 日本田中角荣政府

C. 法国戴高乐政府

D. 西德勃兰特政府

E. 美国尼克松政府

———答案:D

7. 以下重要事件中直接导致雅尔塔体系瓦解的有( )

A. 苏联全面改革

B. 两德统一

C. 欧洲联盟建立

D. 美国提出“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B

8. 战后初期世界经济格局的特征是( )

A. 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B. 世界经济两极格局并存

C. 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 世界经济格局是美日欧三足鼎立

E. 两大对立经济体系形成

———答案:A

9. 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献之一是( )

A. 《不结盟理论》

B. 《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C. 《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D. 《行动纲领》

E. 《发展权利宣言》

———答案:C

10. 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基本战略是( )

A. 和平战略

B. 解放战略

C. 遏制战略

D. 缓和战略

E. 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C

11. 实行渐进的经济转型方式的代表有(

A. 俄罗斯

B. 波兰

C. 罗马尼亚

D. 罗马尼亚

E. 匈牙利

———答案:E

12. 首次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是( )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阿尔弗莱德?索维

E. 刘少奇

———答案:A

13. 70年代苏美争霸的态势是( )

A. 苏联采取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B. 美苏互有攻守 )

C. 美国采取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D. 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答案:A

14. 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 )

A. 世界银行

B. 77国集团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E.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答案:D

15. 当今,东西关系的实质是( )

A. 和平问题

B. 发展问题

C. 战争问题

D. 革命问题

E. 生态问题

———答案:A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困扰世界的中东问题,其核心是( )

A. 宗教问题

B. 水源问题

C. 石油问题

D. 巴勒斯坦问题

E. 民族问题

———答案:D

17.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 )

A. 独立自主原则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

D. 所有国家一律平等

E. 联合国的积极作用

———答案:B

18. 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是( )

A. 波兰

B. 中国

C. 南斯拉夫

D. 匈牙利

E. 保加利亚

———答案:C

19. 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发起独立召开的国际会议是( )

A. 开罗会议

B. 万隆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卢萨卡会议

E. 贸发会议

———答案:B

20. 美国最早正式提出“人权外交”的是( )

A. 杜鲁门政府

B. 尼克松政府

C. 里根政府

D. 卡特政府

E. 克林顿政府

———答案:D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0007》15秋在线作业1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篇五:中苏美保密50年

中苏美保密50年

佚名/文

中、苏、美心照不宣,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共同保守秘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刚刚组建的志愿军“雏鹰”,与二战劲旅美国“秃鹫”较量,却能战而胜之,诀窍何在? 旅顺苏军烈士陵园中,为何耸立着巨大的苏联飞行员烈士墓碑方阵

新发现的史实,足以改写朝鲜战争史、中国空军史、世界空战史有关章节

辽南小城旅顺口,现为大连市的一个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溥仪筹建伪满州国、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并进驻旅顺十年……都与其有着密切联系。

旅顺至今仍是个保密意识很强的地区。在沿海开放城市大连,国家只允许旅顺口区部分开放。而这里最大的秘密,莫过于已尘封半个世纪的苏联空军参加抗美援朝的历史真相。 -202座墓碑意味着什么?

旅顺苏军烈士陵园的1600余座造型各异的墓碑中,有一个202座墓碑组成的巨大方阵引起我的关注。墓碑的主人都是苏军飞行员,牺牲时间都在1950年至1953年之间。202名飞行员,至少相当于5个团的兵力。即使是训练充满危险,也不至于在三年时间内有这么多飞行员遇难,除非是因为战争。而同一时期,世界上最大的局部战争要数朝鲜战争。 但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书上一直这样记载着: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中苏达成协议,由中国出地面部队打击侵略者,苏联出空军进行空中支援。但就在志愿军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前夕,苏方突然说:他们的空军还没准备好。18日,毛主席和党中央审时度势,毅然决定: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持,照样出兵抗美援朝。19日,志愿军部队按计划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连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上将在《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一书中也持同样观点。而彭德怀元帅在《彭德怀自述》中对此情节却只字未提。

-“轻量级”战胜“重量级”的秘密

据统计,朝鲜战争爆发初期,美国及其盟国投入了强大的空中力量,各型作战飞机1200余架,当时中国空军作战飞机不足200架,比例是6:1;美军飞行员飞行时间多在1000小时以上,多的达3000小时,志愿军飞行员飞行时间最多不足100小时,比例是30:1;美军飞行员大都经过二战洗礼,战斗出动平均在300次以上,而志愿军飞行员刚刚放单飞,从未参加过战斗,比例是300:0。有人把朝鲜战争中的中美空战形象地比喻为:“重量级拳击手与轻量级拳击手不公平的较量。

然而,中美空战中,志愿军空军大发神威,击落击伤美机425架,其中击落330架,被击落231架,取得了1:1.3的赫赫战果,“轻量级”打败了“重量级”。

志愿军空军是1951年1月21日与美机交火的,交火不久,也就是当年11月,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将军便大发感叹:“几乎在一夜之间中国便成了世界上空军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之

一。”

事实是,苏联空军不仅在培训志愿军空军方面贡献突出,在帮助志愿军“雏鹰”打击美国“秃鹫”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

-中、苏、美达成空前默契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国际斗争中,特别是冷战时期,中、苏、美三大国在许多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在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这一问题上,却心照不宣地严守机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几十年。从目前收集到的史料来看,这一默契的核心是避免秘密泄露引起苏、美直接对抗,从而引发世界大战。

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与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讨论朝鲜危机时,一致同意:应该不惜任何代价避免苏、美在朝鲜直接冲突,即使苏联被迫放弃北朝鲜。

一个月后,随着战局的变化和中方一再督促,斯大林在要求高度保密和苏军飞行员必须在苏联领土以外地区投入战争的前提下,终于下达了出兵命令。1950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天,第64防空集团军军长罗波夫率一个只有32架飞机的缺编团队悄悄飞抵丹东浪头机场。 为了防止暴露身份,苏军制定了多项保密措施,如将苏军飞机上的徽记抹掉,代之以中国军队的“八一”标记;飞行员穿上中国空军服装;禁止飞行员到美军控制区和海上作战,因为一旦迫降,极有可能被美军俘获;不准和中国人一起照相,也不准互送私人照片;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在电台中讲俄语——每人发一张卡片,上面用俄语字母拼写了一些必要的中国话、朝鲜话。(此项命令因不适合作战需要,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苏联空军最初驻守浪头机场,那里紧靠鸭绿江大桥,便于防空,但不利于保密。苏军停机坪严禁中朝人员接近。不久,苏军又使用了大东港机场,而大浦和大孤山机场由中朝部队使用。半个月后,为便于指挥,中朝在浪头机场成立了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即空联司)。空联司请罗波夫中将参加,并由他统一指挥作战,却被罗波夫拒绝。他说:“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好主意,但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则令人惊讶……我答应尽力协同。”

尽管苏联空军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密,但美国很快就从各方汇集而来的情报中获悉事实真相。令人吃惊的是,对于这种大规模的美苏空战,美国也是避而不谈。后来成为宇航员的约翰·格兰说:他清楚地知道在同俄国人作战,而当局不仅知道米格飞机里有苏联人,而且还知道苏联飞行员所受到的种种限制。

事实上,当时美国也是力不从心,它在欧洲仅有150架作战飞机,不足一个师的兵力,要想具备与苏联打一场全面战争的力量,至少要有2-3年的准备时间。

-“老大哥”为何“出尔反尔”

一开始,苏联不同意介入朝鲜战争,后来,又派出强大的空军,怎么解释?朝鲜战争爆发,使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阵营受到严重挑战。作为“老大哥”,苏联真的能袖手旁观吗?

据新近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纪事》、《百万大军在朝鲜》等专著披露,苏联空军参战,至少有三个原因:

一是苏联远东空军基地遭到美军轰炸。1950年10月8日,海参崴附近的苏哈亚列卡空军基地被美军喷气式战斗机轰炸。实际上,这种空袭自8月份以来就开始了,只不过轰炸是沿苏联边界进行的。美国最初否认空袭事件,但11天后又以“意外事件”赔礼道歉。自身安全受到威胁,苏联还能坐得住?

二是斯大林有言在先。1950年10月8日晚,周恩来从北京乘飞机赴苏联与斯大林会谈。斯大林表示:可以完全满足中国抗美援朝所需的飞机、大炮、坦克等军事装备,但苏联空军未准备好,须待两个月或两个半月才能出动。这表明,苏联并未把话说死,而是做了两手准备,可进可退,进退自如。

三是斯大林不愿坐视美国在远东扩张势力。二战中,苏联损失惨重,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急需一段和平时期休养生息,积聚国力。但美国把战火燃到自己的家门口,实在是欺人太甚。因此,斯大林决定秘密出兵,给美国一个“响亮的耳光”,教训教训他。

-没有永不公开的秘密

是美国人最早披露了“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这一重大机密。1988年,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高级智囊人物赫伯特透露:“我们必须保守住这个秘密。当时一旦把它揭露出来,我们就会受到巨大的压力——要我们与俄国发动一场战争。”

1992年6月,俄国也开始公开谈论这一敏感话题。叶利钦在给美国?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樵赫椒褪ё偃嗽钡鞑槲被岬男偶谐疲骸拔颐侨衔?309架美国飞机在北朝鲜上空被击落,有262名美国飞行员得救。”信中叶利钦没有具体说明,这些飞行员是被苏联空军击落的,还是中、

苏、朝空军共同击落的。

朝鲜战争专家达恩兹·布拉塞认真阅读苏军档案后发现,朝鲜战争空战中,苏军飞行员出动架次约占70%,“他们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北朝鲜没有空军力量,苏联的帮助绝对是压倒一切的。”

中国的保密工作做得最好。直到2000年2月,一级战斗英雄、前空军司令员王海上将在《我的战斗生涯》一书中,才写道,“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还相当年轻、弱小,空战主要是苏联空军打的。后来的大机群作战,特别是与F—86大机群作战,仍由苏联空军唱主角,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协同其完成作战任务……没有苏联空军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空军就不会发展得那么快,志愿军空军也很难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

-苏联飞行员战果知多少?

1999年7月,《扬子晚报》上披露了一则消息:《苏联4万军人曾参加朝鲜战争》。消息源自于俄国防部战史研究所编纂的有关解密文件。这些文件表明,苏军在战争的全过程中都进入了中国和北朝鲜领土内,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是飞行员。苏联空军最精锐的近卫军一、二、三师都在中国轮过战。最高的年份是1952年,兵力达2.6万人。

去年7月,《解放日报》报道说:苏联退役飞行员克拉马伦可(年近8旬)用亲身经历谈了那桩一直被掩盖的秘密。他说,50年前,朝鲜战争爆发后,根据斯大林的命令,大约2000名苏联飞行员进入中国,然后秘密潜入北朝鲜,打击美军飞机。据悉,在战争正酣期间,每天都有几十架苏联战斗机直冲云霄,投入战斗。

目前,在世界军事史和朝鲜战争史中,苏联空军参战之事已被接受,但还有不少空白,苏联空军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朝鲜空战中的战绩,尚无一个公认的结论。苏军飞行员牺牲人数也是一个谜团。

1995年3月21日,俄罗斯《红星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喷气式飞机之战的王牌飞行员》一文,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真正的喷气式飞机之战,是50年代初在朝鲜展开的。一方是美国同其盟国的飞行员,另一方是苏联、中国和北朝鲜的飞行员。第一个喷气式王牌飞行员,是苏军上尉沙巴诺夫。从参战到1951年5月20日,他驾驶喷气式飞机击落6架敌机,其中有5架喷气式飞机。从1951年6月17日至1952年2月2日,苏佳金大尉战斗飞行49次,参加空战66次,击落敌机22架,这是朝鲜战争中的最高纪录……

仅文章中提供的战绩,加起来就达171架之多。苏联空军在取得辉煌战绩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代价。据罗波夫中将事后透露,其敌我机的损失比是4:1。如果叶利钦总统提供的数据准确的话,那么,苏军大约有230——250架左右的飞机被击落。遗憾的是,上述数据都是外军提供的。

-“炊事班长”回忆当年

许兴荣退休之前是大连某大学的一名处长。当我几经周折见到他时,他兴奋地回忆起“空联司”的往事——

“1950年12月5日,我报名参加志愿军。一到部队,我就好生奇怪。这支部队200多人,老的老,小的小,有做饭的、洗衣的,还有理发的。以后才知道,我们这些人是专门为苏军飞行员服务的,我的任务是给他们擦皮鞋。因为擦皮鞋的人手够了,才把我分到空勤灶,担任炊事班长。那些老师傅,都是从大连饭店招来的,会做俄国饭菜。

“当时,不仅有苏联空军参战,而且,沿鸭绿江一线,都是身穿中国军装的苏联高炮部队。美国肯定知道苏军参战秘密,每隔十天八天,就乘夜色到前线各机场进行轰炸。

“按照有关规定,中国军人不准到苏联飞行员的宿舍去。我不懂俄语,无法与他们交谈,也不知道他们的真名字。他们用的全是假名,很难对上号。

“业余时间,苏军营区内有个小俱乐部,经常放映电影,后来熟悉了,我们可以进去看。但他们不放电影,就说明出事了,只让苏联人进,不让中国人去。我们听说,那是飞行员在空

战中牺牲,他们在晚上开追悼会;会后,由苏军派车,在中国警卫班护送下悄悄送往旅顺苏军基地秘密安葬……

-俄罗斯不曾忘记

这几年来,陵园的陵墓做了修缮,墓园四周绿草茵茵,庄严肃穆。工作人员破例让我看了他们新撰写的解说词:

东部陵园由三部分组成,第二部分安葬着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苏军飞行员。当时我们空军力量薄弱,斯大林元帅于1950年11月命令部分苏联空军秘密入朝参战。许多飞行员在战争中壮烈牺牲。墓碑中间的方洞原来安放着烈士生前照片。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均遭破坏……

讲解组长刘瑞萍深情地回忆起费多罗维奇之女墓地寻父的经历:1999年7月29日,一位年届50的俄罗斯妇女带着女儿走进烈士陵园,要寻找他父亲费多罗维奇的陵墓。据介绍,其父在朝鲜战场上牺牲时,她才二三岁。安葬时,她母亲来过一次,从此,再也没有机会来扫墓。从她提供的历史照片上看出,送葬的人都是苏军,而且背景上有墓碑,说明202名烈士不是战争结束后统一安葬的。我们根据烈士的姓名,把每座墓碑基座上的名字都查了一遍,终于找到了费多罗维奇的陵墓。其女按照俄罗斯的风俗,点上两只蜡烛,摆上一片面包、一杯伏尔加酒和一个漂流瓶,然后抱着墓碑失声痛哭……她在留言簿上用俄文写道:“感谢这里的工作人员在我找寻亲人的过程中给予的一切帮助,并把我最美好的祝愿送给你们的祖国及人民!”

郭艺摘自《中苏美保密50年-历史故事》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