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宏观经济学经济现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6:36 体裁作文
宏观经济学经济现象体裁作文

篇一: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解释宏观经济现象

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解释宏观经济现象 我这里所讲的宏观经济学,其顺序就是:首先从解释着短期的波动开始(这个阶段的模型有比较严格的假设),逐渐放松假设,推进到解释时间长一些(中期)的波动,然后才最后去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即贫穷与富裕的决定因素)。整个核心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有严格假设开始,然后逐步放松放松假设的过程,然后再由这一核心出发进行扩展——其实也是进一步放松假设的过程。 经济的波动,就是这样一种现象:经济有时候很好,具体表现就是:整个社会一片繁荣,大多数人生意兴隆,商人们大都觉得生意好做,人人有工作,人们收入增长迅速;但这一状况通常短的只有几年,长的或许有十几年、二三十年的时间,但好景通常不长,经济陷入衰退,表现为:生意难做,工作难找,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一片萧条。当然,过一段时间世道又变好,如此,循环往复,一起一伏,波动也。

国家一直提倡扩大内需,拉动需求,并且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当放松的货币政策.这就说明政府的宏观调空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同时,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IS-LM模型中的IS曲线右移,导致利率下降,刺激需求,扩大投资,增加收入,实现国民经济增长.

物价水平的起伏,在经济的波动过程中,物价水平的起伏,特别是通货膨胀这个怪兽的出现,危害不浅。中国政府当前如临大敌,央行连发十几道金牌约束货币量,就是对付通货膨胀这个怪兽的。物价水平这个指标,在宏观经济学的整个逻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率的升降,

在微观经济学里,利率只是使用货币的代价——价格。但在宏观经济学里,问题就复杂起来,原因是,现代的货币,在一国范围内,已经不仅仅是被普遍接受的物品,而是被强迫接受的物品,各国央行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而且货币的发行往往是没有物质的担保的,换言之,央行发行的是一文不值的不可兑换纸币!这就使得利率的升降大多掌控在央行手里,但银行体系和公众对利率的影响仍在,这就使得问题很复杂。由于货币之重要地位,所以宏观经济学的更贴切的名称应该是货币理论,这观点我是从张五常教授那里听来的。失业率的高低,

失业率的高低影响着政府的神经——因为失业者不会投当权者的票!要想连任或上任,就得争取这些投票者。

前几年,国家一直提倡扩大内需,拉动需求,并且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就说明政府的宏观调空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同时,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IS-LM模型中的IS曲线右移,导致利率下降,刺激需求,扩大投资,增加收入,实现国民经济增长.

当前,房地产评论中利空评论占据多数,真是暴雨欲来风满楼。我们现在的市场处于什么状态?我至今坚持本论次房价上升是由两个因素组成的:一、2002年至今,政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和为进一步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竞争打好制度和系统基础,从 2003年以来揭开了金融、资本和资源三大市场的改革,金融市场的改革主要是集中在银行上市和利用上市公司制度推动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和公司内部治理;资本市场上我们完成了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全流通问题;资源市场主要是调整了税收结构、经营主体和资源价格市场化,而这中间以资源价格市场化最激进,从而结构性地全面推动了物价上涨,这是短期痛苦,中国要成为具有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并获得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组织的认同,我们就必须承受这种转型过程中的痛苦,房价上涨一点也不奇怪甚至很合理,土地资源价格市场化本身也是这种资源市场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构成房地产成本和原料的水泥、金属矿产、水电煤气、节能环保等从各个成本方面直接推高建设总成本,而事实上,目前在资源成本传导效应中,传导比较直接的仅仅是土地价格。二、美

元恐怖主义。中国外汇储备的上升起于2002年,美元那时就已经悄悄向中国堆积,直到2003年末,日本首先在全世界发出中国向全世界传输通货紧缩,紧接着就是宣扬人民币升值预期和迫使中国进行人民币升值,从而引发了一场世纪大骗局:美元的堕落。美元近似无赖地贬值,而同时中国金融、资源等领域正在进行全面市场化改造,加上中国金融应对美元贬值的能力无论在经验还是在理论上都是不足的,我们没有能力作出进攻性防御,只能陷入被动防御:对外尽可能延缓人民币的升值步伐,对内通过货币政策手段抑制人民币流通量,但不幸的是房产成为了投机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外资的首选目标,2005年末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全流通改造的开始,为投机资本提供了比房地产市场更好的投机池,所以,房价和股价不可避免地疯狂上升。美元贬值和后来为了证明贬值合理性的美国次贷风波将这种货币恐怖主义行为演绎到高峰,我们的房价和股价也走向了疯狂。

中国的市场化改造还没有最后完成,改造是坚定不移地,没有退路的,结构性的成本上涨还会继续持续,只要中国还没有最后完成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造,美国就不可能放弃利用中国的市场体系改造过程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财富,美元的弱势地位就不会改变,伯克南已经明白地告诉全世界:美国的危机可能要持续到明年。他们要利用弱势美元吃定你到明年,至于布什宣布强势美元政策,到明年年中前都不可能扭转,时间会证明:美元并不弱,只不过它喜欢弱。

从一种金融力量流的角度看,中国房价与弱势美元有很大的相关关系,美元弱房价涨,金价涨,石油涨,金属价格涨,原因是人民币目前虽然是与一揽子货币挂钩,但主要还是盯住美元,而上述资源价格目前是用美元标价的。

中国房地产的隐性危机是什么呢?

当世界贸易结算开始排斥美元时,恐怕美元就会选择逆转以维护美元霸权地位,只有维护住霸权地位才能保证从新兴市场获得超额利润,这是根本,所以形势所迫,美元一夜由弱转强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目前看到的一切是虚伪的,它在在等待转强的最好时机。所以,一旦美元弱势转化为强势或不再弱化,中国的楼价就一定会出现下跌的拐点。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依赖于一些民族习性:不动产财富观;财富要代代相传;赌性;羊群效应。这中间对市场未来的预期和信心是支撑市场价格和流量的关键,所谓房地产的供需平衡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只要有某种预期产生并继续引发信心危机,昨天市场上需求绝对大于供给的局面可以在一夜之间变成供应过量和总需求不足,股票市场上不是多次预演过了吗。

政府在应对美元弱势导致的人民币流动性过剩过程中,多次利用货币手段想化解流动性危机,不是没有效而是随着时间的延续,货币政策就会慢慢失去调控的有效性,并出现扭曲人民币价值,限制中国金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国内外市场的投资机会替换:将本土人民币资产逼出中国市场,而让外来投机资本取代本土资产外移而留下的空位;同时,为中国经济体还带来高于美国本土市场的通货膨胀。形势在逼政府在人民币是以一步到位地升值还是返回去盯死美元之间进行艰难的选择,但无论选择那种,只要选择了,房价下跌的趋势性方向也就确定了,原因很简单:没有投机的理由和空间了。

物业税推出看来也是时间问题,最恶心的搞法就是不改变现在的交易税收政策,在这个基础上再加物业税,没看到国家财政部和税局那帮人正唯恐天下不乱吗,这么大的乐子,能不出彩才怪。如果预言成真,另一个预言恐怕也会成真:严重的经济衰退。而就算取消交易税收政策,只收物业税也会带来投资价值观念的改变,从而导致社会资金投资方向的转移,供求关系很大的可能性是会被颠覆。这是房地产目前可预期的最直接和直观的隐性危机。

不管是看空还是看多房地产,有一点是共同的:房价下跌,大家都是受害者,无人可以

赚到便宜(当然有例外),但整个国家经济会衰退。中国人最大的共同利益是保持经济环境要素的稳定,只有稳定中国才能有良好的市场机制和系统建设的环境,才能保持和扩大中国优势,绝不能唯恐天下不乱,自乱阵脚自毁长城。中国人必须联合起来,同时联合欧洲和印度、俄罗斯,共同制止美国制造的世界经济环境不稳定和恐怖主义经济政策。

相信政府最近也改变了以前的一些观点和政策着力点,美元长期弱势也不可能持续,否则,我们今天的痛苦就会换来美元霸权地位的崩溃,美元沦落为一般国际货币,这倒是我们希望的结果。

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原理对宏观经济现象的影响和作用。而这种作用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譬如对货币的调控和对房价等的调控。

篇二: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失业状况原因

2011-2012年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课程论文

专业:市场营销 班级:营销10—1 任课教师:吴彤 姓名:莫俊谦 学号:10054010141 成 绩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失业状况原因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激增、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失业问题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逐渐变得严峻。而随着高校的迅速扩招,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病也渐渐暴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以往相比有所下降,大学生也成为失业人口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失业现象在高校中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中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分析导致中国失业状况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学中的三种失业类型

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在这种现象中,工作机会和寻找工作的人的匹配在经济中并不总是顺利地发生,结果一些人便得不到工作。摩擦性失业被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对任何个人或家庭来说,它是过渡性的。因此,摩擦性失业不被认为是严重的经济问题。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性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较普遍失业。比如在1997年的亚洲经济大萧条中,亚洲大量人口失业;再比如在2008年8月的华尔街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大萧条,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导致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严重的失业问

题。

二、中国三种不同失业类型的简要现状

自1995年至2006年,中国的失业率呈逐年递长的趋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失业情况都是与经济成长呈反向关系的,这也就是说,一国经济不断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好转,反之,一国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可是中国却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不可思议的现象。从1995年至2006年,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失业人数呈加速度上升趋势。 经济发展的同时就业反而恶化,是中国失业现状的一大特色。以下简单陈述中国三种不同失业类型的现状: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在中国社会中主要表现为求职者缺乏就业信息或自身条件难以匹配市场机会,很难找到在专业、薪资、发展前景等各个方面都合适的岗位,从而处于无业状态。这种现象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日趋增多,不少高校毕业生因为就业信息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或对工作过于挑剔等原因而难以找到工作;也有不少职员因不满先前的工作条件而辞职,一时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更有广大的农民工对城市的就业状况抱有错误幻想,盲目涌入城市,却未能获得工作,这些现象都属于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中国社会中最为普遍的失业现象,我个人认为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求职者数量和人才市场需求具量都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且分布不够均衡。造成了有的地区人们找不到工作,失业人口很多,而有的地区有大量职位空缺,却无人求职。

第二,求职者素质较低,不能迎合市场对高层次人才需要。在中国社会,求职者的素质普遍较低,文盲仍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造成大量低水平求职者找不到工作,企业却苦于没有高素质人才。

第三,高校教育体制相对滞后,难以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适时调整教育策略,造成大学毕业生在专业、素质等各个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的出入,很难找到对口工作。

3、周期性失业

这种现象在经济大萧条时较为突出。在1997年亚洲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失业人数都大量增加。

三、中国失业现象原因分析

失业现象从表面上看就是过多的劳动力去追逐过少的工作岗位。结合中国失业者和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我总结出失业的三点原因。

1、居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求职者各方面素质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中国科学教育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文盲在求职者中仍占据很大的比例。即便是高校毕业生,由于中国高校教育水平的局限性和近几年的持续扩招,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也有待提高,很难达到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

另外,由于高校教育体制相对滞后,很难适时地应对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调整招生政策和育人策略,因而造成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专业的严重不对口现象,导致结构性失业。

2、中国的就业服务市场水平有待提高,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在摩擦性失业中,有一种很典型的现象,具有某方面特殊技能的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某些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此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双方均不了解对方的状况,都在为寻找工作和寻找人才所苦。这一现象是由于求职者与招聘者的信息不完全造成的。

而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摩擦性失业现象。如,每年都有农民工对城市的就业现状抱有不实际幻想,大量地涌入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普遍的情况是,农民工在城市中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不少农民工面临失业问题。这正是由于农民工对于城市中的就业信息不够了解、片面地认为大城市中遍地是金造成的。

3、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经济变化过于频繁,导致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种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在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低可能由于以下原因:一是技术变化。尽管技术变化被认为能减少成本,扩大整个经济的生产能力,但它可能也会对某些特定市场或产业带来破坏性极大的影响。二是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产品偏好的改变在某些地区扩大了生产,增加了就业,但在其他地区减少了生产和就业。三是劳动力的不流动性。这种不流

动性延长了由于技术变化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造成的失业时间。工作机会的减少本应引起失业者流动,但不流动性却没有使这种情况发生。

通过以上通过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于中国失业现状和失业原因的简单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失业形势。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失业这一长期困扰中国的问题将会得到缓解。作为两年后将走上社会,面临就业问题的高校大学生,我们应当密切地关注国家乃至世界的失业问题,更应当从现在起,根据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适时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为将来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国失业现状分析》——王波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

篇三:宏观经济学论中国失业现象

宏观经济学——论中国失业现象 摘要

失业问题一直严重困扰着中国这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2008年8月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更是使中国的失业现象雪上加霜。而我们,作为两年后即将走上社会、面临就业问题的高校大学生,应当密切地关注国家的失业问题,更应当从现在起,全面提升自己,从各个方面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中,笔者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失业现状、导致失业的原因以及失业的社会影响,并根据所学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

失业 中国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分析 正文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激增、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失业问题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逐渐变得严峻。而随着高校的迅速扩招,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病也渐渐暴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以往相比有所下降,大学生也成为失业人口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失业现象在高校中也日益受到关注。

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比如,职员甲由于不满薪资辞去了他在A公

司的工作,但是他又未能找到一个与他完全匹配的工作,所以暂时处于失业状态,这就是典型的摩擦性失业。在这种现象中,工作机会和寻找工作的人的匹配在经济中并不总是顺利地发生,结果一些人便得不到工作。摩擦性失业被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对任何个人或家庭来说,它是过渡性的。因此,摩擦性失业不被认为是严重的经济问题。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举例说,地处A地的甲高校通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通讯业不甚发达的A地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大多处于失业状态;但是通讯业发达的B地急需通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却苦于没有人才市场,这就是结构性失业的一种类型。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性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较普遍失业。比如在1997年的亚洲经济大萧条中,亚洲大量人口失业;再比如在2008年8月的华尔街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大萧条,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导致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严重的失业问题。

一、中国失业现状简述

1995-2006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

出,自1995年至2006

年,中国的失业率呈逐

年递长的趋势。在绝大

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

的失业情况都是与经

济成长呈反向关系的,

这也就是说,一国经济不断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好转,反之,一国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可是中国却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不可思议的现象。从1995年至2006年,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失业人数呈加速度上升趋势。 经济发展的同时就业反而恶化,是中国失业现状的一大特色。

下面,笔者将根据失业的三种不同类型简要论述一下失业现状。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在中国社会中主要表现为求职者缺乏就业信息或自身条件难以匹配市场机会,很难找到在专业、薪资、发展前景等各个方面都合适的岗位,从而处于无业状态。这种现象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日趋增多,不少高校毕业生因为就业信息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或对工作过于挑剔等原因而难以找到工作;也有不少职员因不满先前的工作条件而辞职,一时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更有广大的农民工对城市的就业状况抱有错误幻想,盲目涌入城市,却未能获得工作,这些现象都属于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笔者认为,结构性失业是中国社会中最为普遍的失业现象,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求职者数量和人才市场需求具量都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且分布不够均衡。造成了有的地区人们找不到工作,失业人口很多,而有的地区有大量职位空缺,却无人求职。

第二,求职者素质较低,不能迎合市场对高层次人才需要。在中国社会,求职者的素质普遍较低,文盲仍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造成大量低水平求职者找不到工作,企业却苦于没有高素质人才。

第三,高校教育体制相对滞后,难以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适时调整教育策略,造成大学毕业生在专业、素质等各个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的出入,很难找到对口工作。

3、周期性失业

这种现象在经济大萧条时较为突出。在1997年亚洲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失业人数都大量增加。

二、中国失业现象原因分析

失业现象从表面上看就是过多的劳动力去追逐过少的工作岗位。结合中国失业者和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笔者总结出失业的三点原因。

1、居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求职者各方面素质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中国科学教育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文盲在求职者中仍占据很大的比例。即便是高校毕业生,由于中国高校教育水平的局限性和近几年的持续扩招,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也有待提高,很难达到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

另外,由于高校教育体制相对滞后,很难适时地应对市场对各专

篇四: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就业难现象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就业难现象

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即失业的境况。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现在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是:毕业就是失业这一悲惨现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如何造成这种就业难,招工难的问题,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就业难的形成的几个原因:

一、众所周知,经济危机往往导致就业难。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个是直接原因。特别是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从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发到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就业市场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打击。所以在此形势下近几年中国的就业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的。

二、中国现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中国的经济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的,已经有了上千的历史。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才有半个世纪之久,特别是近三十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大部分人民还处在旧思想和新变革的时期,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经济体系正在从粗犷型到技术性的改变,这也决定了劳动力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变化。由于教育体系更不上经济发展的步骤,这就使大部分体力劳动力闲置。

特别是在经济学中,人就是劳动力,而劳动力便是商品的一种。商品的价格体现在商品的价值之中,这就决定了人必须提高自身价值,才

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

三、中国的产业状况影响,中国现在主要以生产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次,这个是主要原因,而制造业人才的招聘非常简单,只要你懂这个技术就可以了,所以大多公司宁要学历比较低的员工,也不想要学历高的大学生,因为大学生要求待遇高,而且容易跳槽,这样公司会留不住人才。

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与社会脱钩。一方面科技发展飞快,知识更新过快,学校的课程和专业所讲的知识无法与时俱进,常常出现滞后的现象;另一方面,中国以前处于计划经济之下,高校实行“统包统分”,而在市场经济下,则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相对之下,高校的问题就暴露出来。首先,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其次,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接着,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够硬;最后,学校低投资使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滞后,特别是高校老师在工作中,科研压力大,没时间精心备课,不讲究教育方法,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考试一锤定音。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极大欠缺;

五、国家用人体系的变化往往决定就业形势的改变。国家在不断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下和应对就业难的形势不断变革用人体系。特别是考虑到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国家在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雇佣量。特别是公务员的考试使万千毕业生趋之若鹜,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万公务员考生,带来的是上千为之一的录取率。近日,国家把公务员考试前提是两年的就业经验,是大学毕业生又失去了一次就业的可能。所以往往国家用人体系的变革带来的是就业形势的改变,也许是有利于就业,更可能是无利于就业。

六、大部分大学生集中于沿海地区或比较发达的城市,导致竞争加大。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已经步入社会主义前端,并继续拉大和内地的贫富差距。这就面临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便是大部分内地劳动力向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转移,造成了该地区劳动力过剩。特别是被公认为精英阶层的大学生,“精英情结”、“小资情调”的观念深深影响着他们。找工作时,穷地区不想去,沿海发达

地区挤破头。所以地域差异的后果之一便是内地招不到人和沿海发达地区用人饱和。这在无形中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所以地区差异的改变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以上是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分析,面对就业难我们应从自身的角度着立于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在严峻就业形势下走的越远,遇到的机遇越多。作为21世纪的有用的人才我们必须立足于以下观点:

首先,加深每个人对人才的认识。在现在市场经济下,人才不再是会读书,会写字。而是具有综合能力的,较高的个人修养和强烈的责任心和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才。

其次,大学生自身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培训,在校期间应该多学专业知识,加强大学生就业前培训。

最后,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只有对现实世界的加深,对中国、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宏观经济有个整体的了解的化,就会像诸葛亮那样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作为一个要面临就业的人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便可以在以后就业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认识到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只有着立于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我们才能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自身的提高就决定了以后就业的资本和机遇的增加。所以提高自身能力便是一变应万变。

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初期的阶段性问题。通过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就业难将会得到妥善的解决。我们将相信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会体现自己的价值来,为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 陈传德 《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人民出版社 2008

篇五:从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中国失业现象

从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中国失业现象

失业问题一直严重困扰着中国这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2008年8月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更是使中国的失业现象雪上加霜。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将是一个长期现象。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一、失业问题的成因

失业的成因很多,有体制型失业、磨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等。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社会经济背景下,有不同的失业特点。我国目前失业的主要原因应是体制型和结构性失业。

1、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体制型失业

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和不同的制度框架里,失业内涵不同。我国处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因体制轨轨引起企业组织制度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力在不同企业、产业和地区间进行重新配置,进入就业——失业——就业的运行过程中,当失业者不能即时就业就形成体制型失业,包括公有经济内部的隐性失业以及隐性失业显性化所导致的失业现象。体制型失业正是造成我国“下岗”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城镇劳动力资源采取了国家统包统配、安排就业的行政性配置方式。于是大量的潜在劳动力资源过量的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冗员”和“在职剩余劳动力”广泛存在。其结果是在旧

体制内广泛存在“隐性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化运作,使企业逐步转向自负盈亏、具有刚性预算约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市场主体。在这种变革使企业对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选择,就不再依据上级的指令,而是依据市场规律办事。企业如果不减员增效,就会破产倒闭。因此,大量的隐性失业逐渐显化,形成体制型失业。

2、科技进步和发展产生结构性失业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宏观经济学经济现象)

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科技发展创造了新的产业,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但是就在新的就业岗位产生的同时,传统产业不断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劳动力供求结构再次变动。当劳动者在知识结构和专有技能上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时,则造成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下的结构性失业。

二、中国的失业问题

在中国,从业是人们生活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百姓来说,就业既是一种谋生手段,又是他们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最主要的渠道,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丧失就业机会,不仅意味着收入减少乃至断绝生计,他们个人和整个家庭的生活都会因此而陷入困境。同时,其个人和家庭的不良境遇集聚起来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我国应该实行劳动人口再就业。再就业实质是就业问题,其根本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创造各种就业机会。我国是人口大国,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决定了创造就业机会是我国再就业的最根本的战略选择。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取决于国民经济的长期繁荣。在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可以适当的扶持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业、文体用品业、皮革业、食品加工和制造业、纺织业等。这10个行业均是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加工程度比较浅、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发展能容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

第三产业、非国有经济、中小企业以及区街经济、社区服务等新的就业增长点,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安置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经济越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大,创造的就业岗位就越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31%,因而相比之下,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其解决就业的潜力是巨大的。同时我国应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企业机制改革力度。深入研究企业的自身特色,发现本企业的效益增长点,并研究如何实现在不减员的前提下对人员编制策略进行调整。在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和企业的扩大过程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会有所增加。并且,大力发展非正规部门就业、弹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小时工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以拓宽就业渠道。

三、应对失业问题的措施

在一个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成社会基础设施建立,即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个人住宅的贷款购买制度、工伤保险制度、人寿保险制度,建立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把这些制度从仅仅覆盖国有部门转型到覆盖所有城市经济部门。并通过这些制度为失业者与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形成良好的社会安全网,从而实现社会稳定。

第一,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率。我们知道加速经济增长率会直接造成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供给,从而降低失业率。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还会给微观经济主体带来健康、良好的宏观环境,促进其发展。

第二,继续目前已经在实行的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放松银根,但是一定要注意在资金的分配方式上要更多的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而不是计划的分配方式,否则将会出现新一轮的结构重复。

第三,增加对中小企业政策上的支持。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有更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非国有经济类型,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足,而且目前对非国有经济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信贷支持政策。因此,在新一轮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施行过程中,在资金供给上,应该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同等对待,国有银行也应从盈利的角度来决定贷款的方向。

第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发展的最大比较优势就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节省资本、多用劳动”的工业化技术路线,更符合我国国情;从长远来看,要逐渐地、有选择地增加发展资本密集、资源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包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积极发展已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贸易;还可以有组织的促进劳务输出。

通过以上通过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于失业成因、中国失业现状以及应对策略解决方案等的全面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失业形势。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失业这一长期困扰中国的问题将会得到缓解。作为两年后将走上社会,面临就业问题的高校大学生,我们应当密切地关注国家乃至世界的失业问题,更应当从现在起,根据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适时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为将来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