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凭栏人寄征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32:49 体裁作文
凭栏人寄征衣体裁作文

篇一:古文史2自测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47. 宋代古文运动最早的先驱人物是( )。

A. 王禹唐 B. 穆修

C. 柳开 D. 林逋

148. 王禹偁晚年自编的文集是( )。

A. 《小畜集》 B. 《河东先生集》

C. 《穆参军集》 D. 《嘉祜集》

149. 王禹偁在学习白居易诗的同时,更重视和推崇的唐代诗人是( )。

A. 李白 B. 韩愈

C. 王维 D. 杜甫

150. 在宋初?三体?诗中,王禹偁应属( )。

A. 白居易体 B. 西昆体

C. 宫体 D. 晚唐体

151.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 )。

A. 欧阳修 B. 苏轼

C. 曾巩 D. 梅尧臣

152. 苏舜钦和梅尧臣是( )。

A. 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B. 开创北宋诗风的重要作家

C. 宋词的开创者 D. 北宋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

153. 宋代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是( )。

A. 欧阳修 B. 王安石

C. 陆游 D. 苏轼

154. 北宋时,文章带有战国纵横家色彩的作家是( )。

A. 柳开 B. 苏洵

C. 王安石 D. 范仲淹

155. 西昆体的代表作家是( )。

A. 李维 B. 丁渭

C. 穆修 D. 杨亿

156. 在宋初词坛影响最大、成为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宋代的关键人物是(

A. 范仲淹 B. 欧阳修

C. 王安石 D. 晏殊

157. 在慢词体制形成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作家是( )。

A. 范仲淹 B. 柳永

C. 欧阳修 D. 苏轼

158. 柳永的集子是( )。

A. 《珠玉词》 B. 《樵歌》

C. 《清真词》 D. 《乐章集》

159. 在宋词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作家是(

A. 冯延巳 B. 晏殊

C. 欧阳修 D. 柳永

160. 北宋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长调的词人是( )。

A. 秦观 B.柳永

C. 晏殊 D. 欧阳修

161. 《淮海集》的作者是( )。

A. 王令 B. 柳永

C. 贺铸 D. 秦观 )。 )。

162. 北宋后期词的代表作家是( )。

A. 周邦彦 B. 柳永

C. 苏轼 D. 秦观

163. 周邦彦的词以知音律、备法度和风格醇雅著称,以其为代表的词派是( )。

A. 稼轩词派 B. 清雅词派

C. 大晟词派 D. 婉约词派

164. 易安居士是( )。

A. 秦观 B. 李清照

C. 柳永 D. 辛弃疾

165. 《漱玉集》的作者是( )。

A. 晏殊 B. 周邦彦

C. 朱敦儒 D. 李清照

166. 苏轼的号是( )。

A. 子瞻 B. 颍滨遗老

C. 东坡居士 D. 半山

167.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的作家是( )。

A. 曾巩 B. 欧阳修

C. 王安石 D. 梅尧臣

168. 《元丰类稿》的作者是( )。

A. 范仲淹 B. 苏舜钦

C:曾巩 D. 苏辙

169. ?山谷体?是指( )的诗歌。

A. 黄庭坚 B. 陈与义

C. 陈师道 D. 吕本中

170. 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作家是(

A. 黄庭坚 B. 吕本中

C. 苏轼 D. 韩愈

171. 江西诗派的?一祖?是指( )。

A. 杜甫 B. 韩愈

C. 苏轼 D. 黄庭坚

172. 《江西诗社宗派图》的作者是( )。

A. 吕本中 B. 陈与义

C. 陈师道 D. 严羽

173. 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是( )。

A. 西昆诗派 B. 江西诗派

C. 江湖诗派 D. 四灵诗派

174. 陆游的号是( )。

A. 醉翁 B. 放翁

C. 笠翁 D. 诚斋

175. 陆游的诗集是( )。

A. 《剑南诗稿》 B.《诚斋集》

C. 《元丰类稿》 D. 《栾城集》

176. 陆游的文集是( )。

A. 《容斋随笔》 B. 《元丰类稿》

C. 《小畜集》 D. 《渭南文集》

177. 有?古今律诗第一?之誉的宋代诗人是( )。

A. 苏轼 B. 王安石

C. 陆游 D. 黄庭坚

178. 陆游的诗歌刨造是( )。

A. 南宋诗歌风格的一大转变 B. 公认的真正的"活法"诗

C. 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D. 江西诗派的嫡传

179. 《老学庵笔记》的作者是( ),

A. 杨万里 B. 朱熹

C. 洪迈 D. 陆游

180. 陆游所写的一部旅行日记是( )。

A. 《入蜀记》 B. 《梦梁录》

C. 《容斋随笔》 D. 《老学庵笔记》

181. 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 )。

A. 半山体 B. 稼轩体

C. 易安体 D. 诚斋体

182. 南宋词坛的第一大家是( )。

A. 陆游 B. 辛弃疾

C. 李清照 D. 姜夔

183. 辛弃疾在宋代词坛创立了风格独特的( )。

A. 易安体 B. 东坡体

C. 樵歌体 D. 稼轩体

184. 辛弃疾的词作中最具有特色的是( )。

A. 农村词 B. 英雄词

C. 咏春词 D. 艳情词

185. 辛弃疾著名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篇名是(

A.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B. 《清平乐》

C.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D.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86. 辛弃疾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但其主导风格是( )。

A. 温婉柔丽 B. 清新洒脱

C. 豪放悲壮 D. 旷达疏放

187. 南宋中后期,崛起的一个以姜夔为代表的新词派是( )。

A. 隐逸词派 B. 爱国词派

C. 江湖词派 D. 清雅词派

188. 张炎在《词源》中,对白石词的总评是( )。

A.生涩瘦硬 B. 慷慨悲壮

C. ?清空??骚雅? D. 温婉雅丽

189. 在南宋词坛上与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的作家是( )。

A. 史达祖 B. 姜夔

C. 陈亮 D. 刘克庄

190. 宋代理论性最强、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是( )。

A. 《沧浪诗话》 B. 《彦周诗话》

C. 《六一诗话》 D. 《后山诗话》

191.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的主要方法是( )。

A. 以情论诗 B. 以理论诗

C. 以禅喻诗 D. 以词喻诗

192. 《指南录》的作者是( )。

A. 汪元量 B. 文天祥 )。

C. 刘克庄 D. 戴复古

193. 下列作家中属于"永嘉四灵"的是( )。

A. 徐玑 B. 刘克庄

C. 严羽 D. 戴复古

194. 下列作家中属于?永嘉四灵?的是( )。

A. 徐照 B. 刘克庄

C. 严羽 D. 戴复古

195. 下列作家中属于?永嘉四灵?的是( )。

A. 严羽 B. 刘克庄

C. 翁卷 D. 戴复古

196. 下列作家中属于?永嘉四灵?的是( )。

A. 戴复古 B. 刘克庄

C. 严羽 D. 赵师秀

197. 《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 )。

A. 宇文虚中 B. 董解元

C. 元好问 D. 党怀英

198. 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是( )。

A. 萧观音 B. 党怀英

C. 董解元 D. 元好问

199. 白朴所写的著名历史剧是( )。

A. 《墙头马上》 B. 《梧桐雨》

C. 《赵氏孤儿》 D. 《李逵负荆》

200. 白朴所写的《墙头马上》是一部( )。

A. 爱情喜剧 B. 历史剧

C. 神仙道化剧 D. 讽刺喜剧

201. 元初在梨园享有盛誉、被称为?曲状元?的剧作家是(

A. 王实甫 B. 关汉卿

C. 马致远 D. 白朴

202.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 )。

A. 《陈抟高卧》 B. 《青衫泪》

C. 《汉宫秋》 D. 《墙头马上》

203. 在?元曲四家?中,擅写神仙道化剧的是( )。

A. 关汉卿 B. 王实甫

C. 白朴 D. 马致远

204. 《柳毅传书》的作者是( )。

A. 高文秀 B. 尚仲贤

C. 纪君祥 D. 李好古

205. 《双献功》的作者是( )。

A. 尚仲贤 B. 李好古

C. 纪君祥 D. 高文秀

206. 《李逵负荆》的作者是( )。

A. 康进之 B. 李好古

C. 高文秀 D. 尚仲贤

207. 《西厢记》共有( )。

A. 一本四折 B. 五本二十折

C. 四本十六折 D. 五本二十一折 。 j

208. 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是( )。

A. 王实甫 B. 马致远

C. 关汉卿 D. 白朴

209. 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是( )。

A. 《单刀会》 B. 《窦娥冤》

C. 《救风尘》 D. 《望江亭》

210. 关汉卿的《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均属于( )。

A. 历史剧 B. 爱情风月剧

C. 神仙道化剧 D. 公案剧

211. 关汉卿公案剧的代表作是( )。

A. 《鲁斋郎》 B. 《窦娥冤》

C. 《蝴蝶梦》 D. 《绯衣梦》

212.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 )。

A. 乔吉 B. 郑光祖

C. 钟嗣成 D. 宫天挺

213. 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情爱的代表作是( )。

A. 《倩女离魂》 B. 《 梅香》

C. 《两世姻缘》 D. 《杨州梦》

214. ?元曲四大家?是( )。

A. 郑光祖、王实甫、白朴、钟嗣成 B.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

C.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D. 关汉卿、王实甫、郑光祖、钟嗣成

215. 周德清的一部在中国语音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 )。

A. 《四声切韵》 B. 《中原音韵》

C. 《录鬼簿》 D. 《太和正音谱》

216.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录鬼薄》的作者是( )。

A. 郑光祖 B. 周德清

C. 乔吉 D. 钟嗣成

217. 《琵琶记》的作者是( )。

A. 高明 B. 元好问

C. 马致远 D. 汤显祖

218. 《琵琶记》是( )。

A. 元杂剧 B. 诸宫调

C. 散曲 D. 南戏

219. ?南曲之祖?指的是( )。

A. 《张协状元》 B. 《荆钗记》

C. 《琵琶记》 D. 《拜月亭记》

220. 元代前期散曲创作的大家是( )。

A. 关汉卿 B. 马致远

C. 白朴 D. 王和卿

221. 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是( )。

A. 《双调〃夜行船》(百岁光阴) B. 《中吕〃阳春曲》(?题情?其五)

C. 《越调〃天净沙》(秋思) D. 《越调〃凭栏人》(寄征衣)

222. 元后期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代表人物是( )。

A. 乔吉 张可久 B. 张养洁 张可久

C. 乔吉 睢景臣 D. 张可久 贯云石

223. 《小山乐府》的作者是( )。

篇二:诗歌鉴赏 练习 得胜令 喜雨

萝北高中语文复习教案

2015年_10月 日

1

2

3

4

5

篇三: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 专题一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 鉴赏古诗读懂始

温馨寄语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抓住古诗的体裁、语言特征,二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专题一 从体裁、语言特征方面读懂古诗

一、古诗体裁常识

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一)诗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不讲平仄,不讲对仗。用韵押韵,自由灵活。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

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

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1)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2)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在10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3)有特定的对仗要求。八句者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4)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而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具体说来,有四种:(1)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完全不用对仗,这是常式。(2)截取律诗的后半两联,即颈联和尾联,这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它要求第一联对仗。(3)截取律诗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都必须对仗。(4)截取律诗前半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则要求后一联对仗。

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方法:(1)看句数。古体诗句数不限,近体诗每首句数有限定,绝句都是4句,律诗都是8句。(2)看字数。古体诗不拘字数,有五言、七言,也有杂言。杂言往往以七言为主,夹杂着三言、五言,也有夹杂四言、六言以至十言不等的。近体诗都为五言或七言。(3)看押韵。古体诗用韵较宽,不受韵书限制,押韵可平可仄,又可换韵;近体诗用韵严格,只用平声韵,不可用仄声韵,更不可换韵。(4)看平仄。古体诗不拘平仄,近体诗讲究平仄,并一定要符合平仄格式的要求——七绝、七律句中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不论,二、四、六字的平仄须分明;五绝、五律句中一、三字平仄不论,二、四字平仄要分明。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石鱼湖上醉歌

(唐)元结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元诗为古体杂言,韦诗为近体七律诗。

(二)词

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约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为“曲”或“曲子词”等。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定。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

词有“令”“引”“近”“慢”等。“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

比“引”“近”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随后又出现了“小令”“中调”“长调”:(1)小令,限58字以内;(2)中调,指59字至90字;(3)长调,指91字以上者。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1)字数一定。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序》有240字。(2)讲究平仄。(3)句式参差不齐。少的为一字句,多到十几字句,各种句式都有。(4)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有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二句押,有隔三句押,还有句中押;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后面两题。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以上名句出自唐代人作品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答案 A

解析 ④为苏轼句,⑥为柳永句。

(2)

答案 C

(三)曲(一般指元曲)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可供歌唱的新诗体,它有一定的乐调和一定的歌词格式,是按节拍来歌唱的。在形式上,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大类别。

小令因其体制短小而得名,又叫“叶儿”,通常指独立的、只有一支曲子的散曲形式。如[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难上难。”它跟词中的小令近似,但含义不同。词中的小令是对中长调而言的,指的是篇幅较为短小、曲调比较活泼的词;而曲中的小令则是对成套的曲子而言的,只要是单独的一支曲子,不论长短都叫小令。

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它是由同一宫调、不同曲牌的多支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它有头有尾,头一般是一支曲(称为“引曲”),中间部分可以从一支到数十支(称为“正

( ) B.①②⑥ D.③④⑥ ( )

曲”),结尾一般要用“尾声”或“煞调”结束。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就是由八支曲子组成。

小令形式短小,常用于写景、抒情;套曲更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曲,是和乐的诗,每曲都有一定的乐谱,即“曲调”,每种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即“曲牌”,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所以一般都在小令或散套的前面写上宫调名、曲牌名,并根据内容写出题目,如[越调·天净沙]《秋思》、[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

二、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

高考考查所选的诗体主要是近体诗和词,偶尔涉及古体诗和散曲。近体诗和词在体式结构章法方面既同又异。抓住这“同”和“异”,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歌,甚至可以解答结构思路方面的题目。

1.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试以2011年高考江苏卷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解析 该诗首句从春草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如果分阶梯、有侧重地把握这四个结构特点,不仅可以把握诗的具体内容、层次,更可以

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为准确解题奠定基础。

(1)“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即时小练 (2006·辽宁)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

即时小练 (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解析 “映地为天色”从“色”的方面写出山泉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从“声”的方面写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两句的称赞作了铺垫。

(3)“转”

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这“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篇四:福鼎六中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福鼎六中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每小题3分)

两百多年前,富兰克林曾说:“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加,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出生过早,以致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新事物。”想一想“新事物”有哪些:火车、轮船、飞机、高楼、自来水、电话、电灯、电影、电视、手机、电脑、器官移植、核能

发电、人造卫星等等,几乎无穷无尽。

为什么这两百年产生了这么多新事物?是因为工业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百年前全球农业人口占总数的 80%以上;现在,美国农业人口仅占全国1%-2%,粮食不仅可供全国食用,还可大量出口。我再举一例,去年《财富》杂志称,近30年来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近1万亿美元,而且还在与日俱增。

这两百年,尤其是近百年、近50年来,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世的前进:首先是科学,科学有带动工业;工业则带动经济;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科技发展,如20世纪出现的统计学,在农、工、医等方面都有着决定性影响。科技、工业、经济三个互相连锁的因素是近代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这会对将来产生什么影响很难讲。前些时候有个惊人的消息说,有生物学家估计,到2050年,人均寿命可达150岁。我不知道是否会这样,但我希望这件事不要发生,否则影响实在是不可想象。

再看过去50年的发展会得出另一个结论,就是从基本原理转变为工业速度在这50年尤其实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了。例如半导体方面,1965年提出的摩尔定律指出,芯片容量每18个月就加倍;现在已由1971年每个芯片上103个晶体管增加到107个,没有人知道极限在哪里。

现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更新的事物将层出不穷,一些今天不易梦想到的东西不久将变成事实;人类的生产力将大大提高,自然科学将更蓬勃地发展;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将持续下去。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可以有很大的自信心讲的话。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学校、国家,都会产生

这样一个问题:是多用“科”

凭栏人寄征衣

,还是多用“技”?国家注入资源时,该对“科”多一点,还是该对“技”多一点?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挠头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节选自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有删改)

1、作者说“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不能体现“非常惊人”的一项是( )

A. 20世纪出现了“几乎无穷无尽”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的新事物。

B. 农业人口数量的巨幅缩减体现了农业生产质量的大幅提升。

C. 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在2050年达到150岁。

D. 芯片的容量提升速度十分迅速,超越了人们的想象。

2、通读前四段。下面不属于20世纪科学发展的特点的一项是( )

A. 20世纪的科学发展,在近两百年历史中,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B. 近百年来,人类生活中出现了诸如火车、轮船、电话、电灯、电视、手机、电脑等大量的新产品。

C. 近百年来,科学、工业、经济互相连锁的因素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D. 20世纪的科技的大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正面影响,但作者认为也有负面效应。

3、下面不属于作者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将来会有更多更新的产品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B.未来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今天的人们拥有更大的自信心。

C.人类的生产力还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大大提高。

D.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的趋势将在未来持续地表现出来。

4、下面的说法与原文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富兰克林的话既是他那个时代科学发展趋势的概括,又预测了未来的科学发展状况。

B.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有极大的提高,而且还会不断提高。

C.科学促进工业的飞速发展,而工业的发展也能促进科学的进步。

D.科学与技术关系十分密切,但科学比技术重要,因为有了科学,才有技术。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真5—9题。(18分,第9题6分,其他每小题3分)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 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后乃纵遣之。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畴 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丸,畴献掩其不备之

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

(《三国志·魏书十一》)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自出祖而遣之 祖:饯送 B.直趣朔方,循间径去 趣:通“趋”

C.购求获畴 购:购买 D.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夺:强行改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B.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

C.躬耕以养父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D.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下面的材料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畴“义”(为正义,讲义气)的一组是

①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④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

⑤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 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场,轻装简从,避开大道,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的确不辱使命。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政治远见;他已看出这个朝廷寿命不会太长了。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仇。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众事的才能。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丸,田畴主动出谋划策,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他欲报之仇。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欲奉艘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3分)

译文:

(2)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3分)

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3分)

(一)读下面一首小诗,完成问题(6分):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0.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分)_________________ 11、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的艺术手法,(1分)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仔细揣摩意思,简要回答问题(4分)

凭 栏 人 寄 征 衣

姚 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12、试分析这首曲子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3、试分析此曲子语言在表达感情上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三)仔细揣摩词意,简要回答问题(3分)

菩 萨 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3分)

四、古诗文积累(10分)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16、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 。

17、杜甫在他的五律《登岳阳楼》中用“ , ”夸张地写他登楼远望,见到的景物。

18、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14、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说说“玉阶空伫立”这句话中的诗眼是哪个字,并作简要分析?

声。 , ”。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萧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象,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五、(本大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家园如梦 山珍 夜很深,也奶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牛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庭院里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独卧寒山。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的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摘三月莓。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右的古枫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掏鸟蛋,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巣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巣。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屋左蜿蜓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走进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处还是生活。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

篇五:高一语文-评于春霞老师《错误》

听课内容:错误

教 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

评 课 人:温长军

评课时间:2008年4月23日

评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参与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

在诗意的月光下徜徉

——评于春霞《错误》

在语文课越来越追求外在热闹的今天,于春霞的这篇《错误》以纯正浓郁的诗味吸引了我。它表现出来的语文味道之醇厚,文学修养之深厚,审美情趣之丰厚,令人叹为观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把玩叹赏之余,我希望能探索这堂课的成功因素和不足之处,以期对诗歌教学实践有所启发,有所裨益。

这篇实录的亮点很多,以下这几处精彩尤其可贵。

亮点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首先交待郑愁予的得名由来:作家的笔名常常隐含着作家对品格的追求,而明白作家的价值取向对于理解作品的确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而延伸开来的对张恨水、冰心笔名出处及含义的讨论则强化了这一理解。

接着自由地吟咏诗歌:这是走进文本、鉴赏诗歌的必要前提。吟咏越自由,感受越真切;品味越充分,体验越深刻。此处看似无为而治的自由吟咏,为下文的精彩展现提供了一个生发的平台。

然后交流原初感受: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次充满新奇的精神之旋,在优美的诗境中徜徉,读者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感染。而这种原初感受往往是真实的、独特的,因而也是弥足珍贵的。下文学生的一些精彩点评,我以为有的就属于原初感受给予的灵感,如:

我觉得这里“达达的马蹄”写得真好,它既是女子错觉的根源,又是游子清醒的依据。

江南实在是一个多情的地方,也是一个生长故事的地方,所以,才会有过客的遐想。

我觉得游子和思妇都在漂泊,游子是肉体的漂泊,思妇是心灵的漂泊,本质上他们都在流浪,都在寻找精神上感情上的一个安静的依靠。

二段中“不来”、“不飞”、“不响”和“不揭”,都是一种内敛限定的关系,它们很好地揭示了思妇在倾听过程中的忠贞情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在这个游子和思妇之外,还有两个没有出现的人物。一位是女子等待的“归人”,一个是在漂泊无依的过客身后,必定也有一个或将有一个注定要承受相思之苦的未知女子。

这样,学生不仅用自己的体验填补了诗歌的空白,也丰富了审美体验。原初感受之后,转入第三个环节——展示必要的鉴赏技巧:在这堂课里,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关键词串联,自我分析”的方法,展示他们的诗歌鉴赏技巧和研读成果——学生选出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他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认识,再结合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来加以分析,学会用关联的观点看问题。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常式和变式”“错误和美丽”“游子和思妇”“过客的现实世界和思妇的想象世界”“江南和莲花”以及“意象的聚焦和意象的放大”等看似矛盾,却能巧妙揭示复杂心情的词语来表达他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最后对诗歌思想内容作多元解读:诗无达诂,在发散性思维的作用下,对诗歌内涵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也许“过客”就是“归人”,只是他不愿为痴情的思妇停留,而是选择继续流浪。女子不见得就是游子的爱人,而是盼儿归来的母亲。甚至这首诗不一定是抒写爱情生活中的遗憾,而是“对大陆生活的一段追忆,抒写与亲人久别后的惆怅心情”。多元解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丰富了诗歌内涵。

亮点二:同类诗歌的引入

这首诗虽然是当代诗歌,然而它的精神却是古典的,它与古诗中的游子思妇式的闺怨诗在题材与情感上是一脉相承的。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教师要求学生列举他们所熟悉的闺怨诗,于是李白的《菩萨蛮》,白居易的《长相思》温庭筠的《望江南》金昌绪的《春闺怨》无名氏《凭栏人-寄征衣》,都从学生的记忆中提取出来,不仅打开了欣赏主体的阅读视野,而且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让诗歌之美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彰显出来。

不仅在主题的理解上引入互文性文本,而且在诗歌鉴赏的每一个主题,教师都力图打开学生的阅读积累库,分别列举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来丰富、印证诗歌鉴赏知识。如为了说明“视角转化”的普遍性,学生先举王唯《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和杜甫的《月夜》等运用同一表现手法的诗篇。再如,为了说明“意象的聚焦和意象的放大”,分别用柳宗元的《江雪》和余光中的《乡愁》加以印证。

正是这些同类诗歌的引入,沟通了学生的经验背景和期待视野,揭示了现代情感和古典意境的文化传承,师生共同在诗境中徜徉,在诗句中玩索,在品味中共情。

亮点三:鉴赏方法的指导

尽管实录中没有明确的语句揭示教师在教学诗歌鉴赏技能,但方法意识却贯穿着整个课堂。无论是开头的对诗人名字的文化内涵的理解,还是从原初感受到深入研讨,从一般理解到多元解读,都在无形中渗透着教师先进的诗歌教学理念。即使

在一个小片断里,从教师只言片语的提示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执教者强列的方法指导意识。如针对一个学生提出的关键词“游子、思妇”,当学生对分析有困难时,教师一句“同学们不妨先来列举一下这类诗歌,看看它们的共同特点,然后再慢慢展开”,化难为易,变抽象理性的诗歌鉴赏为具体感性的诗句列举。在学生列举古典闺怨诗之后,教师又用“现代有没有类似的诗歌”引出《一棵开花的树》中“女子等待中的情怀之美”。

可以说,学完《错误》这首诗,学生无论对一首诗歌的整体理解,还是针对诗歌鉴赏的细节分析,都有了清晰而明确的把握。这种隐藏在具体欣赏过程中的鉴赏知识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今后的自主阅读和应试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也许是在解读的深度和学生的表现上过于追求完美,这堂课的教学进程和实录撰写也存在一些问题,令人有白璧彼瑕之憾。

缺憾一:现场感的缺失

本堂课因课前的准备特别充分,所以屏蔽了常态课堂应有的空白、疏漏、拖沓,乃至只为调节气氛而说的废话,它使实录变得更典雅精致的同时,也失去了真实感和鲜活感。在这里,我们只看到思维成果的展示,却读不到思维过程的铺设,看不出从问题的酝酿、产生、发展乃至解决的过程。

如当教师要求学生列举闺怨诗时,如果在通常的状态下,他们应该会有刹那的迷惘,需经教师提示才渐渐打开思路。这是最能体现课堂氛围的地方,也是最见教师引导功力的地方,遗憾的是,这种引导在这个实录中缺席了。

再如当教师提问“现代有没有类似的诗歌“时,实录仅引一个学生朗诵台湾作家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这里的类似是哪方面的类似?是主题的类似,还是表现手法的类似?在教师的预设中,应该会有哪些答案?除了这首《一棵开花的树》,还有没有更加为学生熟悉的诗歌呢?下文提到学生朗诵,应该是指名某个学生朗读吧,是课件展示诗歌,还是学生背诵。我觉得读者需要这些细节的指示以增进阅读实录的现场感。这篇实录删减了许多语文课中“非语文”的因素,但同时也把真实、鲜活和细节的启迪阻拦了。

缺憾二:进程感的流失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精当的,但它们的编排和呈现却缺乏序列性。教学内容的组合多以空间上的结构排列,却不注重时间上的推进与融合。

在学生自由吟咏诗歌之后,于老师师提出要求:“老师今天就提供同学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同学们都来把自己读这首诗的原初感受说出来,共同欣赏、共同玩味、共同提高。为了帮助同学们梳理原初感受的思路,我提一个要求,在你谈话之前,先给自己的阅读感受提炼出两个相关的关键词,并且拟好发言提纲。” 此处教师的要求似乎不太明确。如果要求学生首先说出自己阅读的原初感受,那么就不该同时要求拟好发言提纲。因为阅读感受一般比较直接、比较感性、比较个人化,因

而也是珍贵的。我觉得有必要先交流原初感受,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关键词,再加以诠释和论证,最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而在后文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时,所展示的学习内容固然是切实而精美的,但这些内容的先后顺序却是结构性的,而不是依照学生的阅读心理逐层推进。尽管教师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学生交流研究成果时希望打破内容的并列式随机展出,而要求以先“形式”后“内容”,先“思妇”后“过客”的依次排列。教师设计问题时过多地考虑到内容的深入,却忽视了课堂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线性过程。进程感的缺失,使得本课的教学内容虽然丰富精当,但呈现方式却不尽合理。

缺憾三:主体感的迷失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因此,具体到诗歌教学的课堂里,应该有两个主体,一是作为阅读主体的诗歌,一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但我以为,在这堂课中,作为欣赏主体的学生的作用表现得相当充分,但作为对话另一方面的诗歌文本,其主体地位却迷失了。表现在引文过多导致文本品读的弱化。

每当一个学习主题提出时,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列举出“类似的诗句”,在类比中领悟诗歌的表现技巧。但类比毕竟不能代替文本本身的诉说。当一首诗歌在学生的视野中打开,便不再只是文字的排列,而是一个有待理解和对话的心灵。诗句以其独特的言语形式对读者言说,要求读者调动全部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与她展开积极的对话。但这种言说在这个课堂里只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却无法传达出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婉曲的深情。

例如,实录中有个学生提炼出“游子、思妇”这一对关键词时,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列出古今诗歌来声明它们是类似的,却未能进一步感受游子思妇的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作为古代诗歌里的重要意象,“游子、思妇”具有特定的文化意蕴,代表特定的社会现实。每一种经久不衰的主题,意味着一种普遍情感的存在,而这种情感的存在,又与一定的社会现实关联。古诗,尤其是唐诗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游子思妇意象,此刻许多学生一定急于了解。教师如果能适当地介绍一点社会背景,对加深诗歌情感和艺术的理解会很有帮助。而遗憾的是教师未加说明未加总结,便匆匆转入现代诗的列举。

总之,我认为这篇实录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知道诗歌教学内容原来可以这样丰富,学生的解读原来可以这样深刻,鉴赏能力的培养原来可以这样自然。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