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悲惨世界2012版电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14:54 作文素材
悲惨世界2012版电影作文素材

篇一:英国剧情电影《悲惨世界》完整版

◎译 名 悲惨世界/2012悲惨世界/孤星泪(港)

◎片 名 Les Misérables

◎年 代 2012

◎国 家 英国/美国

◎类 别 剧情/歌舞/爱情

◎语 言 英语

◎片 长 157mins

◎导 演 汤姆·霍伯 Tom Hooper

◎主 演 休·杰克曼 Hugh Jackman ....冉阿让 Jean Valjean

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芳汀 Fantine

罗素·克劳 Russell Crowe ....沙威 Javert

阿曼达·塞弗里德 Amanda Seyfried ....珂赛特 Cosette

埃迪·雷德梅尼 Eddie Redmayne ....马利尤斯 Marius

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德纳迪埃 Thénardier

海伦娜·伯翰·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德纳迪埃妻子 Madame Thénardier 萨曼莎·巴克斯 Samantha Barks ....艾潘妮 éponine

亚伦·特威特 Aaron Tveit ....Enjolras

伊莎贝尔·艾伦 Isabelle Allen ....幼年珂赛特 Young Cosette

Daniel Huttlestone ....Gavroche

◎简 介

贫 苦的冉·阿让(休·杰克曼 Hugh Jackman饰)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判处19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他偷走了收留他过夜的主教的银器潜逃,被警察捉回。主教声称银器 是送给他的,使他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他,他化名马德兰,从此洗心革面奋发向上开始新生活。但缉拿过他的警长沙威(罗素·克劳 Russell Crowe饰)却一心要找他麻烦。在得知了芳汀(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饰)的悲惨遭遇后,他承诺照顾她的私生女柯赛特(阿曼达·塞弗里德Amanda Seyfried 饰)。八年后,柯赛特爱上了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埃迪·雷德梅恩 Eddie Redmayne饰),轰轰烈烈的巴黎人民起义爆发了,无赖德纳迪埃(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饰)和他又狭路相逢,而多年来从未放弃追捕他的沙威又出现在他的面前??

花絮

·1980年法语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在巴黎体育馆上演,观众达50万人。后来音乐剧金牌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把法语版改成了英语版,英语版音乐剧1985年在伦敦上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被看做是音乐剧的经典。卡梅隆·麦金托什也担任了本片制作人。

·之前安妮·海瑟薇曾经和休·杰克曼在一起唱过歌。第一次是奥斯卡的颁奖典礼。而第二次则是海瑟薇和詹姆斯·弗兰科主持的奥斯卡颁奖典礼。

奥斯卡金像奖 Academy Awards第85届 (2013)

一句话评论

休·杰克曼、罗素·克劳均展现了自己的另一面,阿曼达·塞弗里德超常发挥但功力不够,而海瑟薇的演技则毋庸置疑。 ——《综艺》

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丝毫也没有削弱歌舞片的特色,两者互为补充。 ——《好莱坞报道者》

幕后制作

原创到改编

早在1988年,艾伦·帕克就准备着手执导一部改编自雨果小说《悲惨世界》的音乐剧了。那个时候,在帕克的幻想中,这是一部原创的音乐剧。可是他随后 就离开了剧组,而影片的导演也在1991年被更换成了布鲁斯·贝尔斯福德。1992年,影片的制片人卡梅隆·麦金托什宣布,TriStar电影公司将制作 这部电影。但是随后,这部电影却被踢到了垃圾箱中,深陷在

前期准备阶段无法脱身。时间转眼到了2005年,麦金托什确认,歌舞片版的《悲惨世界》将从享受 盛誉的音乐剧改编而来,而不再是一部原创的歌舞片。麦金托什表示说:“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奋斗之后,我希望能找到一个愿意使用原版主创人员,包括我 自己在内来到剧组工作的导演。”

这个导演在6年之后,自己送上了门来,这个在2011年联系上麦金托什的导演叫做汤姆·霍伯。对于自己能执导这出大戏,霍伯非常激动,因为在他看来, 《悲惨世界音乐剧》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品。他说:“我觉得自己走到了一个顶端,这个顶端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因为在我的心里,《悲惨世界》的音乐剧是一部 无与伦比的作品。里面的音乐、里面的歌词都是绝妙的。而且,雨果的原著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能来到这个剧组,和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 在一起工作,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改编音乐剧其实并不算太难,因为原版的音乐剧就是一部有情节、有故事主线的作品。霍伯和他的编剧所需要做的,就是为这些音乐找到合适的舞台、背景和演 员。在影片的拍摄地上,霍伯决定要把剧组带到法国摄制。于是整个剧组便来到了法国,而因为演员档期的问题,一些镜头在英国和美国拍摄。而且,按照麦金托什 的要求,那些音乐剧的主创人员也来到了剧组工作,尤其是原版音乐剧的作曲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作词人阿兰·布比尔都来到了剧组工作。勋伯格除了按照原 版的曲调为影片重新编写了音乐之外,还和布比尔一起为影片写了一首新歌。这首新歌叫做《突然》(Suddenly)麦金托什说:“这首新歌解释了冉·阿让 为什么要把珂赛特从小酒馆里带出来并且要一直照顾她。这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的一首新歌,也是这部电影最令人激动的一个部分。”

同期录音

在以往的歌舞电影中,歌舞片段的拍摄是分两个部分来做的。声音的部分,是在录音棚里完成的,做好各种乐器和编曲的合成之后,输出成音轨,作为声音素 材;而表演的部分是在片场完成的,演员听着自己唱歌的那些素材,做表演。演唱的环节,就变成了对口型的假唱。虽然在演唱会中,假唱令人作呕。但是在电影这 个行当里,在歌舞片中,所有的电影都是这么拍摄的,可以说没有例外。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汤姆·霍伯却做了一件惊人的创举,他在片场同期录音,录制的是演员 在片场的歌声,然后在后期制作中再为这些单独的演唱片段加入伴奏。伴奏也不简单,是一整个叫管弦乐团的合奏。汤姆·霍伯的具体操作方法是这样的。他让每个 演员都带上无线的耳机,在远离拍摄现场的地方准备了一架钢琴,让演员在拍摄的时候,听着钢琴的伴奏演唱片中的歌曲。钢琴的作用是让演员找准自己的音调,以 免跑调。这样,他在现场同期录制的就是一些独立的,几乎没有任何杂音的唱段。然后,这些唱段被独立地拿出来进行后期制作。在后期制作中,勋伯格根据这些唱 段,和演员个人的节奏与音调重新编排所有歌曲的演奏,在录音棚里,以演唱为蓝本,为这些“清唱”配乐。合成之后,就成了影片中的那些载歌载舞还有音乐的片 段。使用这样的方式拍摄一整部电影,这在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

选择这样的制作流程,霍伯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因为我希望这是一部能有着和音乐剧相同水准的影片,而且也希望它有音乐剧的质感,所以我们就选择了同 期录音来拍摄,在后期制作中在加上音乐。这样做,可以更为准确地扑捉到演员在演唱的时候的表情和眼神。要知道,演唱和对口型的时候,人们的表情包括眼神和 脖子上的青筋都是不一样的。在这部电影中,我们有很多特写镜头,这样才能表现出这这独特的质感。”这种拍摄方法给了演员更大

的表现空间,因为现场只有一架 起辅助作用的钢琴,而且霍伯没有预先给演员设计任何演唱上的限制,所有的节奏、轻重、情感的表达都是演员自己准备并且在现场即兴发挥的,而钢琴则是根据演 员的表现来调整自己的节奏,这就使得演员在影片中的演唱更为自然和纯真。霍伯说:“这样的拍摄的确使得影片的感觉一新,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歌舞片所应该拥有 的质感和模样。”

花絮

·1980年法语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在巴黎体育馆上演,观众达50万人。后来音乐剧金牌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把法语版改成了英语版,英语版音乐剧1985年在伦敦上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被看做是音乐剧的经典。卡梅隆·麦金托什也担任了本片制作人。

·之前安妮·海瑟薇曾经和休·杰克曼曾在杰克曼主持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一起唱过歌。而在海瑟薇和詹姆斯·弗兰科主持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海瑟薇演唱了一首从《悲惨世界》音乐剧改编来的“On My Own”。这是在吐槽休·杰克曼没有和她第二次携手表演。

·为了扮演生活贫困的芳汀,安妮·海瑟薇减重20磅,约合20斤。当被问及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减掉这么多体重的时候,安妮·海瑟薇守口如瓶。她说自己的方法会对生命健康产生威胁,所以她不愿意公布自己的方法,不希望年轻的女性效仿。

·为了扮演囚犯冉·阿让,休·杰克曼减掉了可观的体重,有报道说,他减掉了30磅(27斤多)的体重。并且还留起了乱糟糟的胡子。剧组在一开始就拍摄 了冉·阿让在监狱里的镜头,好让休·杰克曼去挂掉胡子并且重新回到正常体重,因为在影片的后面,他将变成一个生活富裕的商人和市长。

·在片中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角色卖掉了自己的头发。而在现实生活中,海瑟薇的确剪掉了自己的长头发。

·安妮·海瑟薇第一次和芳汀这个角色有关联是在1987年,那个时候她还是个孩子,而她的妈妈Kate McCauley Hathaway在《悲惨世界音乐剧》的美国巡演中就扮演了芳汀这个角色。

·多年之前,安妮·海瑟薇曾经有机会在百老汇的舞台上主演歌舞剧《歌剧魅影》。但是当时她却拒绝了这个角色,因为她那个时候要拍摄《公主日记》。

·7岁的时候,阿曼达·塞弗里德就曾经在一场音乐会中扮演了童年的珂赛特。

·在片中扮演夫妻的海伦娜·伯翰·卡特和萨莎·拜伦·科恩曾经一起出演过另一部歌舞剧《理发师陶德》。

·在几个月的试镜和排练之后,萨曼莎·巴克斯在影片中扮演了艾潘妮这个角色。她曾经在音乐剧的25周年的纪念版本中扮演过这个角色。

·为音乐剧撰写曲目和歌词的勋伯格和阿兰·布比尔特意为影片撰写了一首新歌。而且,

勋伯格还为影片重新谱写了音乐。

·Colm Wilkinson在片中扮演了Bishop这个角色,他曾经在伦敦和纽约的舞台上都扮演过冉·阿让。

·很多当年音乐剧的演员都出现在了本片之中。

篇二: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前言:为什么要写

结语,展望。参考文献。自己的体验。

角度:题材的艺术元素。关注音乐。音乐结合了戏剧,戏剧的情景,人物的塑造结合分析

学院:食品学院

班级:包装工程(设计)

学号:

姓名:徐玉婷

《悲惨世界》2012 2班 201230640217 电影版

影片开始,就出现一群受尽折磨的囚犯在拉船,他们一起用沧桑而有力的声音唱着《LOOK DOWN》。这首歌里面的歌词体现他们身为囚犯要面对冷酷的世界,没有人尊重体谅他们。这首歌气势磅礴,很吸引人。

接着有一个铺垫的场面,警长沙威叫冉·阿让把旗子捡回去,旗子连在一根大木桩上,而冉·阿让力大无比,竟然一个人就扛起来了,沙威对他的印象更加深刻了(他曾因对法律的苛刻而不满——他偷了一条面包却要被判坐牢5年,所以几次企图逃狱被抓,于是当了19年的囚犯。)沙威对法律,他的职责,十分忠诚,而对犯法的人有种错误的想法:只要你是犯过法,你永远都是一个会干坏事的人。

出狱后,冉?阿让受尽人们的鄙视,幸好被好心的主教大人留过夜。但是冉?阿让却偷走他家的银器,主教大人用善意的谎言避免了冉?阿让再度入狱。而冉?阿让被主教大人的行为感化了。他决定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8年后,穷人的生活苦不堪言,同时响起歌曲《At the End of The Day》。歌词中说他们穷人过了一天,就是老了,离死亡又近了一步,日过一日,他们的生活状况还是没有改变,没有人帮助他们。歌曲的节奏十分紧凑,让人感受到他们想改变生活的强烈渴望。

而此时冉?阿让已改名为马德兰,且成为了优秀的市长。但冉·阿让的相貌和救助平民时表现的力气,引起了警长沙威的注意。在处理芳汀的问题上,冉·阿让和沙威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善良的芳汀因受男人玩弄而生下私生女珂赛特,她唱着《I Dreamed a Dream》,其中有一句歌词让我印象十分深刻。“he slept a summer by my side……,but he was gone when autumn came.”芳汀曾经最美好的岁月都给了那个男人,可是他却在她不再璀璨,急需帮助的时候,离开了她。让身为女同胞的我,感觉到那种内心的嘶喊,伤痛。美好的一切奉献出去却得来如此悲惨的下场,让人唏嘘不已。

后来,芳汀生命危在旦夕,把寄养在孟费郡客店老板德纳第家的女儿珂赛特

托付给冉?阿让。冉?阿让在市长办公室里,听沙威说有一个名叫商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审,冉·阿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还是选择了在法庭说自己的身份。但法官不相信他所言,但沙威确定了市长的身份就是苦役犯24601。

于是沙威就去追冉?阿让,幸好冉?阿让没被抓到。

镜头来到德纳第客店里邋遢打扮的珂赛特,她唱着《Castle On A Cloud》 ,她渴望的是没有地要她打扫,有人疼她爱她的云上的城堡,其实在平民中就有这样的地方,但是,寄人篱下的她却是遥不可及。后来冉·阿让来到德纳第客店,重金赎回柯赛特,带着珂赛特连夜逃离去巴黎。·阿让女儿的名义进入贝内迪克修道院。而沙威却追不到冉?阿让,而唱了一首歌《Stars》,这首歌很能表现他的价值观:法律就是上帝,他自比为星星,沉默而坚定,守护者黑夜,坚贞不移。而违反法律者,必须付出代价。这为他一直寻找冉?阿让做好铺垫。

9年后,巴黎出现革命的萌芽。这时响起《LOOK DOWN》这首歌曲,里面的词侧重于贵族对贫苦人民的漠不关心,他们多年来的生活状况还是没有改变,这样为革命的爆发做好了铺垫。

平静的生活因为贵族青年马吕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赛特而再起波澜。共和派青年马吕斯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反对波旁王朝的人民起义中后,冉·阿让和此时靠在巴黎街头招摇撞骗为生的德纳第狭路相逢。在小房子里,马吕斯要思考爱情与革命的优先,这时响起了《Red and Black》,在歌词里体现,沉浸在爱情里的马吕斯对red与black的理解,革命派对red与black的理解不一样。

马吕斯找到珂赛特时出现了三重唱歌曲《a heart full of love》,歌曲十分柔美,里面包括萌发的爱情的轻柔性、面对对方的羞涩,从歌词中可以表现出来。同时,还有爱波宁单恋之苦涩,喜爱的人不留意她,只是把她当作朋友。

后来,因爱波宁的父亲带着警察来到冉?阿让的住处。迫使冉?阿让带着珂赛特离开住处。此时出现了合唱歌曲《one day more》,里面内容包括:一对相爱的恋人刚开始就要分离;一个单恋的人苦涩;也有革命者对明天充满希望;马吕斯对爱情与革命选择的内心挣扎;沙威他们对学生的革命的反感与胜利的决心;平民与学生对明天出现新的开始而期待。

《Do You Hear The PeopleSing》是学生呼吁大家一起参与革命,也是一首让人感受到希望,有力量的歌曲。

可是,最后人们因害怕,懦弱,没有加入到他们,只有学生孤身作战。最后,只有马吕斯活了下来。

马吕斯最终找到了珂赛特。看着一对相爱的恋人,冉·阿让成全了两个年轻人美好姻缘。冉?阿让告诉马吕斯他曾经的事情,他不想让他的女儿因他可能被关进监狱而蒙羞,于是他默默离开了珂赛特,后来马吕斯知道冉?阿让是他的救命恩人时,他和珂赛特努力找到了冉?阿让。

最终出现芳汀带着冉?阿让走向革命的广场,死去的革命人员与他们一起唱着《Do You Hear The PeopleSing》。他们的肉体已经不再,但是他们播下的思想种子,将会在世界上留存。

体验

篇三:悲惨世界影视鉴赏

试论个人对电影《悲惨世界》的鉴赏心得

怀着好奇与兴奋的心情,这学期我选修了影视鉴赏这门课,整个一学期中我们看了《天堂电影院》、《卧虎藏龙》、《万箭穿心》、《阿甘正传》、《霸王别姬》、《悲惨世界》六部经典电影,这些电影让我学会了思考人生,学会了欣赏电影这门艺术。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悲惨世界》这部电影,可能是因为它是部音乐剧,所以它更能带给我极大的震撼与感动,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18世纪的前半叶在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的现实与浪漫之间刻画了一个“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羸弱……”的《悲惨世界》。后来由 Alain Boublil和Claude-Michel Schonberg谱曲,Herbert Kretzmer作词改编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则又一次极大地震撼了世人,并红遍了世界。1980年的法国版同名音乐剧首映便取得成功,而85年版的英文首演版一经制作人Cameron Mackintosh推出则奠定了《悲惨世界》歌剧史上夯实的地位。2012年这部盛名已久的音乐舞台剧终于成功搬上了荧幕。

电影版《悲惨世界》真实而震撼的呈现了属于那个动荡年代的生活:土伦监狱下怨声载道的萦回束缚;海滨蒙特勒伊市贫民窟下准备向死神报道的扭曲的面孔;妓女与嫖客的买卖关系成为了一种求生救命的当然选择;德纳第夫妇的揩油酒馆依旧“生意兴隆”;圣米歇尔广场的为了自由而战的呐喊唱出了年轻人的血气方刚··· 这些真心的呈现是一种诚意更是一种怀念与致敬。

根据音乐舞台剧改编的电影,保持原有音乐纯正度的基础上表演则是影片较之舞台所独具的优势和看点。其中芳汀的《I DREAMED A DREAM》(《我曾有梦》)则是其中最为显著而又颇为成功的代表,它充分发挥了特写镜头的优势,芳汀演唱那段令人同悲共泣的哀歌,她嘴角的抽搐,眼睛里闪动的羞辱、幽怨、绝望和愤怒,在泪水夹杂着苦涩震颤的哀婉吟唱将这个角色身上该有的隐忍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该片通篇都采用了大量的原版歌唱台词作为支撑,主要人物的典型性特点也都有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交代。《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在序曲中,耳边总是“mi”“la”(固定唱法)/“do”“fa”(首调唱法)两个音不断的四度跳进。旋律虽简单,却能立即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拉马克将军的死讯传开后,学生领袖恩佐拉带领众人唱的“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充满着昂扬的斗

志,激荡人心,让人听后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德纳第夫妇“房间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的主题暴露了他们想在战争中大发一笔横财的小人嘴脸;而冉阿让、沙威、起义学生和穷苦百姓各自的主题也都交织在“one day more”的大主题下,表达了各个阶层、立场的人对于这场战斗寄予的期望。这首曲子虽然主题众多,但却是多而不乱、层次清晰,且曲调朗朗上口,让人过耳不忘。在众多的唱段中,我最钟爱的唱段之一便是爱波宁与马吕斯的二重唱“一场小雨”(a little fall of rain)。德纳第夫妇的女儿爱波宁暗恋着学生马吕斯,而马吕斯已有心上人珂塞特,他只把爱波宁当作好朋友。爱波宁出身不好,文化水平也不高,也不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可是爱情是没有贵贱的。她为爱而追随他参加了街垒战,不幸在为保护马吕斯时而中弹牺牲。临死前她靠在爱人的怀里,同唱了这首凄美无比、令人鼻酸的“一场小雨”。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但能在心爱的人怀里死去已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了。但最后一句还没唱完,爱波宁就闭上了眼睛??

影片在完整呈现音乐舞台剧中诸多动人音乐同时,对于时代面貌的风格化处理与史诗般再现透露除了听觉意外的视觉冲击感。监狱、工厂、窑子、街区、建筑····这些类型化的再现在汤姆·库珀《国王的演讲》中就已经见微知著了。此外,影片在营造苦痛与卑微的同时也不忘记假如了颇多的喜剧因素,这一“缓释剂”主要是通过德纳第夫妇的夸张幽默表演完成的,但在滑稽中也难掩卑劣与穷苦。

《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主题在精神层面上唤醒泯灭的良知与希望,在文学层面上标志着的是一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在艺术层面上塑造的了音乐、表演震撼与感动的奇葩。

篇四:悲惨世界剧情版和电影版的不同

悲惨世界剧情版和电影版的不同

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 200830030059 刘砾

相比于音乐剧,电影版删除了德纳第埃一家,把焦点如激光对准阿让和沙威的冲突。影片以阿让被神父收留过夜开场,而他砸橱窗、偷面包、被判做苦力二十年的背景情节只用了一两句台词带出(“在饥饿和不再饥饿之间,只隔着一块玻璃。一切是那么容易”)。同样,影片不再絮叨马里犹斯夫妇对阿让的误解和最终的大团圆。演员阵容中沙威最出彩,芳汀与生俱有的凄美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本片用一种散文风格代替了原著的史诗气概,是现代观众最容易接受的版本。

音乐剧中的Stars塑造了沙威的灵魂,如果没有它,他的形象一定会大打折扣。我认为这首歌简直是对康德“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的最好注解。在冉阿让面前,沙威也许是专横、狂妄、跋扈的,但当他面对满天繁星,面对宇宙的广袤和神秘,他心中只有纯净的虔诚和敬畏。一个有所敬畏的灵魂,至少在那一时刻是接近神圣的。沙威对着星空许下诺言是全剧最动人的画面之一,那辉煌庄严的旋律里是崇高的信仰,是对正义的坚持。电影版里没有和这首歌相应的内心独白描写,因此音乐剧里的这段可谓锦上添花。沙威自杀的那段也很精彩,他颤抖的歌声和绝望的眼神,深深震撼着我的心。唱完最后一句“there is no way to go on”,Stars的旋律再次响起,仿佛在祭奠他悲壮的牺牲。我最初就是被Stars和Javert's Suicide这两段独唱所打动,然后又喜欢上了沙威在Confrontation, Fantine's arrest, runaway cart中铿锵有力的唱段,充分表现出他的冷酷和强硬。

但电影版中的沙威形象就没这么崇高了。他去抓人时,总是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如果

一上来就看电影版,我一定不会喜欢他。在现实中,我对这种人也没有好感,诸如孙志刚的悲剧不就是此类公安人员造成的?但看过音乐剧再看电影版,我就不断为沙威打抱不平:人家毕竟是个忠于职守的警察啊。他一开始不能理解和相信冉阿让,这很正常,像冉阿让这样的犯人能有几个?再说,要不是幸运地遇到了人品超级好的主教,冉阿让肯定还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

《悲惨世界》里最幸运的两个人就是马吕斯和珂赛特这对小情人了,一个小白脸,一个花瓶,在电影版和音乐剧里都不怎么受欢迎。我对这种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故事一向不感冒,不过雨果优美浪漫的文字还是很有欣赏价值的。他们的爱情傻得可以,也纯洁得令人惊叹。格朗泰尔的话很精辟:“马吕斯是一种雾气,他也许找到了一种水蒸气。……我能想象那是怎么回事,一往情深竟然忘了亲吻的倾慕。……他们只在星云中睡觉。”记得《飘》里面对阿希礼和梅兰妮也有类似的描述,他们都生活在缥缈浪漫的梦幻中,仿佛不食人间烟火。马吕斯和珂赛特既没有深入的共同语言,也很少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幻想恐怕是他们爱情的主要成分吧。

电影版里的马吕斯比音乐剧里更不讨人喜欢,他太爱情至上,一谈起恋爱就什么都不顾了,工作也抛到了脑后。珂赛特要随冉阿让离开,他就不想活了,实在太不剽悍。而珂赛特太天真、太软弱,她只能在冉阿让和马吕斯的爱护下生活。

不仅爱潘妮,冉阿让对小珂和小马的恋爱也很不爽。他发现珂赛特的秘密时,就像被晴天霹雳击中一样。他只有珂赛特一个亲人,因此他对她的感情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父女之情,他唯一害怕的就是失去她,为此他甚至希望马吕斯在战斗中死掉。读到这里,我觉得冉阿让

的形象变得真实了,在此之前他太博爱太善良了,没有一点私心。以前我对音乐剧里的Bring Him Home一曲不感冒,因为我觉得冉阿让为他的准女婿祈祷没什么了不起。但在电影版里看到他曾经那么恨马吕斯,那他思想的转变还是很不容易的。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剧里马吕斯和珂赛特两次对唱a heart full of love,第一次爱潘妮在旁边唱“he is never mine to lose”,第二次冉阿让在旁边唱“she is never mine to keep”,歌词的前后呼应实在很巧妙。

整部电影版看下来,最感动的还是冉阿让临终那段。听音乐剧的Epilogue时也挺感动,但没有看电影版震撼。冉阿让,这是一个怎样的灵魂!他背着马吕斯穿过险象环生的下水道,没有他就没有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幸福。他宁愿失去珂赛特,也要向马吕斯坦白自己曾是苦役犯,只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少人指责马吕斯和珂赛特忘恩负义,但我认为他们是可以理解的。谁听到苦役犯三个字,能没有一点戒备心呢?马吕斯怀疑冉阿让留给他们的钱来路不明,也是很自然的。他不希望冉阿让再和珂赛特见面,确实有点不近人情,但谁能保证自己处在那种情况下不会那样想呢?至于珂赛特,她就是那种柔顺的性格,马吕斯怎么说,她就怎么做。她爱父亲,但更爱丈夫,这是自然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总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爱。雨果对此的评论很经典:“青年趋向欢乐、节日、炫目的光彩和爱情,而老人则趋向尽头。虽然互相见面,但已失去紧密的联系。生活使年轻人的感情淡漠,而坟墓则冲淡老年人的感情。不要错怪这些无辜的孩子们。”

篇五:电影影评《悲惨世界》多篇

(一)

从前吧,有一本很厚的书,里面提到如何修建下水道,如何说黑话,如何越狱,如何养成萝莉等实用技能,然而最终要的是提供了成为一个好人的详细步骤。它叫les misérables,但是我读此书会觉得很欢乐。

后来我很难接受音乐剧版本,因为去掉各种欢乐的细枝末节,剩下的主干故事就跟它的名字一样苦逼了,我又非常讨厌看苦情戏……后来粉上音乐剧版是从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开始的,一听到就热血沸腾了,瞬间发现原来1832年的那帮法国小青年就是一群土摇啊,cool!

电影版的选角一出来我就各种凌乱了,几个主演跟我想象中的反差好大,更别说唱歌都不咋的……不过看了电影以后觉得演员们任务完成的基本都很不错,导演也是可以让人一眼就看出诚意来,尽管遗憾也不少。

以前我特别不看好狼叔,哪怕是在金刚狼时代,我也就当他是个秀肌肉的帅大叔而已。但是在LM里我彻底沦陷了,苦逼的时候好戳泪点啊!微笑的时候好治愈啊!成为企业家的时候好英俊啊!唱歌的时候……呃……除了声音略显年轻以外其实还不错啦,如果不算bring him home的话……

但是bring him home我真是无法理解啊!虽然我努力揣测狼叔和导演的意图为啥我就想不明白啊?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哪里??为啥我觉得狼叔在霸气地对上帝吼:你丫要是敢让我女婿挂了,我就率领麾下众狼挥舞着爪子砸你们家冰箱洗衣机旧电脑!

此时寇爷爷一定在幕后暗想“我单教会了你怎么做个好人,却忘了教你怎么唱bring him home……”所以结尾的时候,看吧,狼叔还是投入了寇爷爷温暖的怀抱,好好学吧年轻人~~~

Russell Crowe,看之前对他鬼斧神工的唱功早有耳闻,已决定忽略之。没想到他的声音一出来居然突然就吸引了我。后来我懂了,他在LM里演警察唱的确实好烂,但是人家其实有一副完美的暗黑嗓子啊!Russell叔您是一大把年纪还没找对自己的路子啊!您怎么能大晚上的跑到房顶上去嗥叫stars啊!这不是找挨削么……所以被狼叔揍了吧,然后又被小愤青们群殴,然后还要被观众无限黑TT 快去组个团唱死亡民谣啊,军工啊,自杀黑啊!白瞎了一副半死不活的暗黑嗓子……

狼叔跟Russell打架的时候,狼叔中气十足地对小警察咆哮,警察用他那闷骚的声音有气无力地招架,我瞬间对小警察充满了森森的同情……是不同情的早了点?唔……狼叔你表欺负可怜的警察咩!

Anne这姑娘太聪明了!其实她过于甜美的长相挺限制戏路的,但是这姑娘总是非常聪明地扬长避短,把所有各种不同的角色收服。之前她演猫女的时候我就特别不看好她,因为她完全没有神秘阴冷的气质,结果Anne姑娘完全抛弃了米歇尔的路子,演出了一个优雅版的猫女。

LM里她也非常聪明,所有演员里她最能理解电影与舞台的区别,最能发挥出电影的优势。特写镜头+泣不成声支离破碎的声音,甚至能听到她颤抖的呼吸,这时候谁不会为之感动呢?谁还管她唱功到底好不好。而且含笑而挂的时候Anne的眼睛特别明亮,这种原本只有文字才能表达出来的眼神竟然被她演出来了,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

小雀斑基本很完美,外表美貌表演呆萌唱歌意外地好,就不多说啥了,好评!其实最惊喜的萌点是,

他外公居然出来打酱油了。马吕斯的外公是我原著里最喜欢的角色之一啊,改编电影总会把老爷子忽略掉。虽然只是出来打了个酱油,已经让我很激动了,给老爷子请安~

小C这个角色本来就只有在原著小说里有存在感,剧中完成花瓶的任务就可以了。萌点是狼叔衣冠不整地闯入小姑娘的闺房……然后我就邪恶了……当时特别希望打个雷把正在路上的马吕斯劈死,然后狼叔和萝莉……呃……[脸红]

在预告片里听Samantha的on my own感觉她唱的没有25周年好,比较弱。但是在电影里看的话会觉得这样唱是对的,电影比舞台更有真实感,气息弱一点比完美的演唱反而更加能表达感情。跟着小雀斑去寻找女神那一路上又难过又开心的样子演的真好。

大E太没存在感了,我不说啥了,ABC们还是有好多萌点的,革命这一段是电影的优势,比小说和舞台都更加动人心弦。ABC小哥们完美地表现出了法国小青年充满激情又很不靠谱。(以及英国小青年充满基情又欲说还休)。

小Gavroch好萌啊!这小孩其实长得一点都不好看,但就是好萌,痞痞的特别萌,跟原著很贴近。熊孩子你家住豪宅啊!是不是很多城市都有只囧囧有神的大象?好歹这只大象有屁股的。我就不吐槽尚贝里那四只没屁股的大象了。萌娃子挂掉的那段,我记得书里写的是冒着枪林弹雨去捡子弹吧,电影里貌似是小Gavroch想出去卖个萌,然后警察蜀黍们心一软就散了吧,结果明显卖萌失败中枪。开枪的那位蜀黍,这孩子是偷过你们家蛋糕么?不然你肿么忍心开枪的TT

小小C……小小年纪我就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反抗的怒火……特别是隔着木板给了眼睛的特写,看得我浑身发毛……

旅店老板夫妇跟原著反差好大!而且这两位唱歌都很灾难,好在两位演技都很了得,加上master of the house那段场面调度很精彩,所以还是相当欢乐的。

(二)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电影破了票房纪录,几乎场场爆满。而且几乎场场结束时观众都对着空无一人的银幕鼓掌,这在电影史上是少有的。当然,电影仅仅是进一步普及了这出音乐剧,原剧本身就非常受大众欢迎。从1985年问世以来,在伦敦已经连续演出了27年,至今仍旧不衰。在纽约百老汇也曾连续演出16年,停了三年后,又于2006年重新上演至2008年。音乐剧《悲惨世界》在英语世界的成功几乎让人们忘记它原本是法国人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nberg)作曲,布伯利(Alain Boublil)和纳泰勒(Jean-Marc Natel)作词的轻歌剧。可是在法国,这出剧于1980年问世,只演了三个月。在英美大获成功后,经过改编的作品于1991在巴黎再度上演,命运仍不见好,只演了很短一段时间就收场了。这个奇怪的现象让我想到原著作者雨果的命运。他因反对拿破仑三世独裁而被迫流亡海外,从1851开始侨居法国旁边的英属岛屿长达19年之久。小说《悲惨世界》就是在此期间(1862年)完成的。当然,这出轻歌剧在法国受到冷遇的原因绝不是政治。甚至还不能说它受到冷遇,毕竟也演过一百多场,只不过它不像在英美这么成功罢了。这“墙外香”现象应该归功于英语大众的喜爱和英语本身的强势。

法国人在艺术上是比较挑剔的,尤其对改编法语名著特别敏感。《悲惨世界》是法国文学经典中的经典,

无论谁来改编,无论把它改编成什么,都遭到过严厉的批评和无情的讥讽。评论家们不仅对删繁就简十分厌恶,而且对破坏语言的优美尤其愤怒。但对读翻译的人来说,凡是与我交谈过的读者都一致认为,这部鸿篇巨制如果删掉一半,文学价值可能更高。小说里有太多游离于故事之外的议论和轶事。那些鞭挞时政的批评也好,对历史事件的评论也好,惊动巴黎的绯闻也好,当年的读者看着热闹,就像我们今天在网上打架差不多,但与后世读者没多大关系。现在我们关心的只是小说人物的命运,除了研究历史的学者以外,谁还关心那些陈芝麻烂谷子?而且真正研究历史的学者要去史册典籍里钩沉,小说最多就是用来参考而已。至于语言美,《悲惨世界》毕竟是用法语写的。其中的美妙在翻译中难以完全再现出来。改编成音乐剧,也许会让法国文学评论家们非常不满。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反正以前也没有充分领略到原文的妙处,我们能感到的文字美的缺失肯定要少得多。我们欣赏的是小说对不公道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是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关怀,是主教的善良的感召力量,是冉阿让面临的矛盾和他的高尚行为,是雨果刻画的鲜明人物和他讲述的浪漫故事。而这一切都在剧中得到生动的再现并通过音乐得到感人的表现。

法国人在艺术上也格外求新好奇。“先锋派”这个词就来自法语avant-garde,他们厌烦艺术上的重复,甚至仅仅是有些近似都难以忍受。音乐剧《悲惨世界》的主要作曲家和歌词作者早在1973年就合作出品过摇滚歌剧《法国大革命》(La Révolution Fran?aise),比《悲惨世界》早七年。规模大得多,从攻占巴士底狱,推翻波旁王朝,一直演到罗伯斯庇尔的暴政。音乐新奇得多,虽然也有传统轻歌剧的段落,但主要歌曲都是非常上口的摇滚乐。票房在法国也好得多,不仅在70年代红极一时,而且这四十来年一直在不断发行各种版本的唱片,至今依然炙手可热。但是摇滚歌剧《法国大革命》涉及的法国历史事件和人物较多,缺乏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起伏,感情上也不够动人,因而从来没有翻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很少有人知道。虽然音乐剧《悲惨世界》并不是关于法国大革命,最后的街垒战是1832年6月巴黎的起义,但其历史大背景还是很相似的,音乐又回归到比较传统且稍嫌过时的轻歌剧甚至大歌剧风格,加上法国人对改编他们古典文学精品的挑剔,这个作品在法国受到相对冷遇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广大英语观众没有这类挑剔和顾忌,也没有那似曾相识的感觉和印象。我们听到和看到的是牢狱里失去尊严者的愤怒,是受污辱的妇女的悲情和怨言,是无辜的孩子可怜的希望,是在那残暴的王朝受压迫者愤怒的吼声,是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强烈渴求,是全人类最普遍、最根本的愿望。当芳汀失去工作,为了抚养女儿而不得不卖头发,卖牙齿,卖肉体,还因略微反抗而遭受惩罚,当她唱起那支忧伤的歌《我的梦想》,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会为之流泪。当娇小的珂赛特吃力地拿起巨大的墩布和木桶,当她唱起那支希望的歌《云中的城堡》,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会为之流泪。当那个捡子弹的男孩倒在镇压者的枪下,当他用稚嫩的童声唱起那支英勇的歌《小孩子》,有谁不会为之热血沸腾?当那些革命青年搭起路障,站在上面高唱那激昂的战歌《你听到人民的歌声吗》,有谁不会为之热血沸腾?这样一部优秀的音乐剧竟然在它的出生地受到冷遇,就算我能够理解,在感情上也难以接受,原先对法国的崇敬也减少了。

然而,我对雨果的崇敬并没有因为上述缺点而有所减少。那些缺点是针对小说的广大读者而言,但对于希望了解当时法国社会风土人情的学者则有巨大价值。另外,这部史诗般的小说同时又体现了古希腊的悲剧传统,而且是被黑格尔尊为典范的《安提戈涅》(Antigone)那种理念冲突的悲剧。剧中矛盾的双方并非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代表,他们代表的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冉阿让本能地感到世道不公,他偷个面包,砸个橱窗不该受到那么残酷,那样剥夺人性的惩罚。沙威则坚信帝国的法律,他维护法律的威严是为了国家的稳定,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他们俩都不是歹徒。所以,当沙威以为自己认错人时,就坚持要求马德兰市长惩罚他。所以,当冉阿让有机会处死沙威时,却放了他。所以,当沙威意识到自己的信仰出了问题时,当他看到“上帝的正义和人的正义背道而驰”时,他的精神世界崩溃了。冉阿让和沙威不是简单的好人和坏人,而是像雨果另一部小说《九三年》中共和军司令官戈万、保皇党叛军首领朗特纳克和特派代表西穆尔丹那样各有不同信仰的正直的人。他们既因各自的原则水火不容,又具有超越其信仰的人道精神而能够自省并自我牺牲。基于此,音乐剧电影增加了沙威察看街垒战死者的镜头,增加了他看到那个英勇男孩尸体

的特写。让没读过原著,不知道沙威心理矛盾的观众进一步理解他为什么会自杀。这种超越意识形态,为各自理念奋斗而产生的冲突和悲剧似乎还未曾在中文作品中出现过。中国文学以往总是把敌人都描绘成道德败坏的歹徒,总是把他们的作为都描绘成自私利己的行径。这种简单化的根源在于不能不带偏见地观察人世。雨果也不是没有偏见,他藐视并贬低的是德纳第夫妇那类小人。他们像吃死尸的乌鸦一样,在战场上掠夺阵亡将士的遗物。他们为了钱财对芳汀和珂塞特百般压榨,我认为雨果把他们描写得太过分,太单一了。对此,音乐剧作了适当的调整,让这对夫妇变得较为可笑,而不那么可恶。这显然是承袭英国音乐剧《雾都孤儿》(Oliver!)的传统,在那出剧中教唆犯费根(Fagin)受到的是笑话,而非丑化。

有些人指责《悲惨世界》里有太多巧合:德纳第在滑铁卢战场上扒死人财物正好扒到马吕斯的父亲;沙威正好来到冉阿让冒名马德兰开工厂的城市,正好看见他抬马车救人,因而产生怀疑;冉阿让跳进修道院里正好撞到他救的人;德纳第的女儿爱潘妮也碰到并爱上了马吕斯,还替他找到珂塞特;冉阿让背着马吕斯钻地下水道逃跑,正好在出口碰到德纳第,等等。这么多巧合,在五卷长篇中也许还不太明显,但在改编的三小时音乐剧中让情节显得很不真实。但我看《悲惨世界》并不是把它当作写实的小说,而是把它当作浪漫的故事来看。“浪漫”被很多人误以为仅仅是爱情。其实在西方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是与新古典主义相对,强调感情超过理性,描写平民百姓的文学运动。《悲惨世界》中的人物是被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是善良的基督徒的典型代表,是受到感召后一心向善者的典型代表,是忠实执行王朝法律的典型代表,是被侮辱的万千妇女的典型代表,是纯洁的儿童经受命运折磨的典型代表,是贪婪无耻的人渣的典型代表,是血性青年革命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的碰撞、交往、矛盾与融合,他们的情感交织和理念冲突构成一张历史的巨幅画卷。这幅画卷反映的并不是一时一地的真实事件,而是整个法国19世纪上半叶的时代精神,是更高层次的艺术真实。而改编的音乐剧运用感人的乐曲和唱段进一步将此时代精神和艺术真实表现了出来。与我看过的十来种《悲惨世界》改编作品相比,我认为英语音乐剧的取舍最佳,不多不少,而音乐剧电影的结构和节奏更加紧凑,也充分发挥了细腻表演的电影特长。

让专家和学者研究雨果的原著《悲惨世界》吧。让大众享受删繁就简的改编作品吧。我读过两遍原著,中间相隔了30年,估计今生不会再读了。但我还会看无数遍改编的音乐剧和电影。在剧院里,我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欣赏的更多是声乐艺术。电影的音响和一些唱段虽然比不上剧院的效果,但它充分发挥了特写镜头的优势,表演出在舞台上看不清的细腻感情;比如芳汀临死前演唱那段令人同悲共泣的哀歌,她嘴角的抽搐,眼睛里闪动的羞辱、幽怨、绝望和愤怒。可能是因为在电影上看得清楚,也有助于听明白唱词。不仅是我,我的几个朋友也都觉得在电影院里比在戏院里更容

悲惨世界2012版电影

易听懂唱词。电影还发挥了场景转换方便的长处,展现出文字描写和舞台美术都无法再现的场景;比如一开始拉船的那个非常有创意的镜头。它不仅表现了那些囚犯的苦役,也是比喻王朝复辟的法国犹如那倾斜的破船一样不可修复。

音乐剧的成功也多亏蒯茨默(Herbert Kretzmer)把法文歌词自由意译成朗朗上口的英文;多亏英文是世界上最强势,最国际化的语言,才使得音乐剧《悲惨世界》不仅在英国和美国获得巨大成功,而且红遍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其它许多英语国家,并且已经译作21种语言,以不同形式在42个国家上演。随着电影的成功,我相信,想看音乐剧的观众一定会更多。就像网络文学促进纸媒出版一样,电影和音乐剧的关系也会由先前担心的竞争变为相互促进。看过平面的影子以后,一些朋友的兴趣都被激发起来,他们还希望去看真人的表演。还有一些朋友以及我自己,虽然早已看过音乐剧,仍然想看电影是怎么表现的,也想看不同团队的演出。戏剧艺术就是有这种魅力;一出剧有人能看上百遍,但很少有人把一部小说读上十遍。

如果你关注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你会察觉到《悲惨世界》与大多数音乐剧不同:没有轻歌曼舞,音乐和唱段不是疾风暴雨般地强烈,就是凄楚得催人泪下;没有说话,歌曲之间是像大歌剧那样用宣叙调连接起来的,但又没有大歌剧那么高难的咏叹调;没有光彩夺目的场景和鲜艳的服装,每一场都是昏暗的,几乎人人都是破衣烂衫;没有插科打诨,即便德纳第夫妻出场时,也是滑稽和讽刺,不是玩笑或幽默。一

句话,除了音乐以外,这部剧其它各方面都更接近大歌剧。但又不像曲高和寡的大歌剧那样,这部音乐剧非常受大众欢迎。说到底,还得感谢雨果。法国人错过了让自家文豪的经典在全球大放异彩的机会,其实怨不得他们,而是因为法语正江河日下,而英语却如日中天。

如果你特别关注音乐剧,你还会想到,在某种意义上,《悲惨世界》与美国第一部真正的音乐剧《演艺船家》(Showboat)异曲同工。Showboat直译就是“演出船”,我译作《演艺船家》是因为那部音乐剧实在是关于几个以船为家的艺人生涯。其相似之处在于,那部作品也在相当程度上表现苦难。一开幕,观众就在美国舞台上第一次看到一群黑人装卸工在码头上愤懑地唱道:“白人整日闲游荡,黑人整日工作忙。汗水落入密西西比,一直忙到末日降。”剧院老板和出品人西格弗里德(Florence Ziegfeld)在1927年首演之夜,在观众悄然无声的观看时以为自己高尚一把就会惨败。但《演艺船家》震撼人心的艺术赢得了观众的欣赏,接连演了一年半572场。这在当时算是极大的成功,并为这种艺术形式赢得了音乐剧(musical)的名称,把这个形容词变成了名词。时隔60年后,《悲惨世界》在百老汇首演。在美国的舞台上,音乐剧从欢快的歌舞回到了沉重的歌唱,从谐谑回到了庄严,从轻松回到了严肃。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成功表明了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更大的表现力和可能性。

作曲家勋伯格和作词者布伯利的后续作品《西贡小姐》就是证明。这也是一部严肃的作品,堪称是英语的《蝴蝶夫人》,是越南的乔乔桑的悲剧。音乐剧《悲惨世界》在英美的成功令歌词作者直接用英语创作《西贡小姐》,令出品人决定在英美上演。在伦敦从1989到1999十年间共演出4264场,打破了之前由《窈窕淑女》保持的特鲁里街皇家歌剧院公演最久音乐剧的记录。《西贡小姐》在纽约百老汇从1991到2001年也演出了4092场,而且也拍成电影了。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的成功一定会促使音乐剧电影《西贡小姐》早日上演,进一步普及这部作品。英语在其它所有领域里都早已成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音乐剧《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的成功和“墙外香”现象更明确地标志着英语在文学艺术上也独占鳌头。

(三)

终于去看了电影版音乐剧《悲惨世界》。还带爸妈一块去的。我妈好像还挺喜欢的,我爸感受一般般。

前半段讲冉阿让的救赎,加上沙威那说不出哪里不好但听起来就是很不好的嗓音,让节奏显得冗长,有点点让人瞌睡。边上一对小情侣一直在讨论情节,我真蛮想给他们先“科普”一下的,听得让人感觉好着急啊。

直到几个年轻人出现,情形终于扭转过来了。之前曾经说过,看《悲惨世界》的小说,印象最深刻的是艾潘尼的死。有可能音乐剧的创作者也觉得这角色好让人心伤,出彩的唱段好几处。电影里开始那几段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对唱,可都夹杂着艾潘尼在边上默默难过。你说你的情绪放在谁身上好呢?一见倾心的爱情纵然甜蜜,哪比得上这边厢又恨又不忍。我觉得艾潘尼说珂赛特是bourgeois的时候再凶一点也能接受。又没文化又不漂亮,出身低微的人,也想谈恋爱。最后是通过牺牲生命才换来心上人的一吻。哗~再说下去我要打开文艺女青年属性了。

我之前并没有听过赫赫有名的音乐剧。这回看了电影版,印象最深的除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I Dreamed a Dream这类脍炙人口以至于怎么着都会让人印象很深的曲子之外,最感叹的就是Red and Black和One Day More了。Red and Black是马吕斯、安灼拉以及一众“ABC之友”革命前夕讨论形势的唱段。安灼拉说红与黑是讲革命的光明和现实的黑暗,他说,革命马上就要来了,现在有重要的问题要讨论。另一边马吕斯还在为只见了一眼的珂赛特神魂颠倒以至于神知糊知,红与黑是爱人是否在身边,是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