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9:25:18 体裁作文
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体裁作文

篇一:教案-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课本第五单元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1/2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上节课知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所有的三角形只能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认识直角三角形,探索图形性质; 3.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教学方法:

此节课以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内角性质为主,让同学们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这点知识,课上可积极鼓励同学们发散思维,探索知识,利用作图工具尽量探索出直角三角形的特性。课堂以小组实践探索为主,最后大家互相展示自己小组探索、找到的直角三角形性质。最后老师归纳强调。此节选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来总结理论知识.

教学过程:

1.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

师:(1)三角形内角和为180°;(2)所有的三角形只能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

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 Ppt显示一张“知识回顾”的主题页,以提问的方式,让同学自己回忆上节课知识,学生回答上一点,ppt显示一条;)

师:总结这一小节,做知识强调。(鼓励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激发积极性;) 随后ppt放映一张直角三角形的图片,

师:今天我们将要一块儿学习三角形里面特殊又别致的一个三角形,大家知道是什么

嚒?

生:看到ppt,异口同声的说:直角三角形。

师:情绪很兴奋的表扬同学们说:对,今天我们学习探究的就是它——直角三角形。

(老师以此引入知识主题,进入学习)

2.课程探究: 随后ppt放映:关于“我们一起来动手”的动画提示。

师:(用激励提问的语气):“那么老师说它非一般,而且很特殊,那它到底有些什么样

的特殊地方呢?下面我就请大家作为探宝者,把它的秘密都给发掘出来”。

师:将全班分组(五组以内),让同学们利用手里的工具(直尺、量角尺),随意构建任

何大小的直角三角形,老师重点要求作出“直角等腰三角形”、“30°直角三角形”两个RT△,让后让同学利用量角尺量出各角的度数并记录(PPT显示数据记录表一),根据数据记录来发现、探究、总结直角三角形锐角之间的规律和联系。每个小组最后选出自己小组最好的两条结论做展示;

师(平和):“好了,现在掘宝时间到了,请各个小组展示你们探索到得秘密吧,老师拭

目以待大家的惊奇发现哦”!

ppt随后显示一张小组结论统计表二:

让每个小组展示本组发现的最有规律的RT△各项数据;老师在PPT表格上记录,并给小组结论给予表扬和鼓励;

3.知识交流:老师通过同学给出的数据和结论,得出同学们的知识探究情况,以及得出

书上的结论: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对于要求探究的两个特殊RT△,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对于老师给出的两个RT△有什么更独特的发现?随后PPT转换至

这两个RT△。并让同学记录的数据中不断的鼓励刺激同学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一步一步通过同学发言总结出知识点:1.等腰RT△的两个底角都为45 o;2.有一个角为30 oRT△中,30 o所对的边长是斜边的1/2;

师:最后表扬大家,做出积极评价 4.总结交流结果,串通知识:

师(喜悦的):通过前面大家的积极探索,我们今天就打开了RT△的特殊世界。下面我们

再一块儿总结一下前面我们探究得到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大声告诉我(通过知识梳理,让大家对知识点加深映像):

PPT显示“知识梳理”(学生回答一点,显示一点)

生:1. 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2.等边指教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为45°;

师:同样的要是我们知道有一个RT△一个角为45°就可以推出?…… 生:这个RT△为等边直角三角形; 师(微笑):…下一条

生:3.若RT△有一个角为30°,那么30°所对的边就等于斜边的1/2;(

师:如果知道一个RT△有一个角为30°,而且知道它角所对边长2.5,那么它的斜边长度

是?…

生(停滞一会儿):5

师(满意的):请大家给自己掌声…

高兴的表扬大家;

2)布置课后练习题:一、二、四题

教学反思:

老师根据本节课同学们的课堂表现,积极反思教学过程,对这样的教学方法做出改进。了解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探索能力,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

表一:

篇二: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方法归纳打印

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方法归纳

学习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也同样适应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除了以上方法外,直角三角形全等还有特殊的判定方法:HL.在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要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判定方法.

一、根据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ASA或AAS)判定三角形全等

例1 如图1,点A、E、F、D在同一直线上,且AE=DF,BF⊥AD,CE⊥AD,垂足分别为点F、E,且BF=CE.求证:AB=CD.

例2 如图2,在△ABC和△BCD中,AC与BD交于O点,BE⊥AC,CF⊥BD且OB=OC.求证:BE=CF.

二、根据直角三角形特有的判定方法(HL)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例3 如图3,已知∠ACB=∠BDA=90°,AD=BC,AB//CD.求证:∠1=∠2.

HL”在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中的应用.

一、用于证明角相等

例1 如图1,已知AD是BE垂直平分线,且AB=DE

二、用于证明线段相等 例2 如图2,已知B、F、C、E在同一条直线上,AB⊥BCBF=EC,求证:AB=DE.

三、用于证明线段垂直

例3 如图3,AC⊥BD,AC=DC,BC=EC,求证:DE⊥AB.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举例

一、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例1 如图,在Rt△ABC的斜边BC上的截取CD=DA,过点D作BC的垂线交AB于E,则图中有哪两条线段相等?请说明理由

A

E

C

B D 二、证明两直线垂直

例2如图,已知,AD为△ABC的高,E为AC上一点,BE交AD于E,且有BF=AC,FD=CD,则BE⊥AC,为什么?

A E C

D

B

直角三角形全等及其应用

一、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适用于直角三角形,HL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特殊的判定公理.

例1.如图,A、B、E、F四点共线,AC?CE,BD?DF,AE?BF,AC?BD,求证:?ACF??BDE。 D

A E B

C

二、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利用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方法之一。 例2. 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平分底边并且平分顶角。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D?BC于D,求证:BD?CD,

?BAD??CAD。

三、用全等证平行

例3 已知如图,AB⊥AC,AC⊥CD,AD=BC,求证:AD∥BC.

四、证线段互相垂直

例4 已知如图,AD是△ABC的高,E是AD上一点,BE的延长线交AC于点F,BE=AC,DE=DC,BF和AC垂直吗?说明理由

五、证角平分线

例5 如图,已知:AB=AC,CD⊥AB于点D,BE⊥AC于点E,CD、BE交于点O,求证:AO平分∠BAC.

直角三角形中的动态问题

如图1所示,在Rt△ABC,∠C=90o,AC=4cm,BC=2cm,P、Q两点分别在AC上和过A点且垂直于AC的射线AM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线段PQ=AB。问P点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才能和△APQ全等?

MQ

M

M

Q

B

QC

P

图1

AC(P)

图2

CA

图3

P

A

学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后,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 判断: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若是真命题,请给出说明;若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

篇三:八年级下学期《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第二节直角三角形同步练习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第二节直角三角形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已知AB=A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ADC

的是【 】A、CB=CD B、∠BAC=∠DACC、∠BCA=∠DCA D、∠B=∠D=90°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原命题是真命题,则逆命题也是真命题

B、若原命题是假命题,则逆命题也是假命题C、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D、不是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3、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如下,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3,3,4 B、60,80,100C、4,5,6 D、5,9,11

4、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第三边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任意三角形

5、如图,已知点D是∠ABC的平分线上一点,点P在BD上,PA⊥AB,PC⊥BC,垂足分别为A,C、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AD=CP B、△ABP≌△CBP C、

△ABD≌△CBDD、∠ADB=∠CDB

6、下列定理中不存在逆定理的是【 】A、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

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B、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边相等,那么它们所

对的角也相等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B、顶角和一腰长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C、顶角和底边长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D、一个锐角和一组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每个定理都有逆命题 B、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C、假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 D、真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

9、如图,OP平分∠AOB,PA⊥OA,PB⊥OB,垂足分别为A,B,下列结论中

不一定成立的是【 】

A、PA=PB B、PO平分∠APBC、OA=OB D、AB垂直平分OP

10、如图所示,C是AB上一点,cm,以AC、CB为边在AB同

旁作等边△ACD和等边△CBE,则DE的长为【 】

A、3cm B、cm C、cm D、cm

11、等腰三角形的腰为5,底为6,P是底边上任一点,则P到两腰的

距离之和是【 】A、 B、C、D、

12、如图,任意画一个∠A=60°的△ABC,再分别作△ABC的两条角平

分线BE和CD交AB、CE于点D、E,BE和CD交于点P,连接AP.以下结

论:【 】①∠BPC=120°;②PD=PE;③;

④AD+AE=AP.其中正确的序号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二、填空题

13、如图,∠B=∠D=90°,要使△ABC≌△ADC,还要添加条件

_______________(只要写出一种情况).

____________,它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这两个命题的真假:原命题是___命题,逆命题是___命题.

1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已知:如图,CE⊥AB于点E,BD⊥AC于点D,BD、CE交于点O,

且BO=CO.∠B=30°,则∠BAO=_______________度.

17、在△ABC中,AB=10,BC=8,AC=6,点O是△ABC的内角平分线的

交点,则点O到各边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_,∠AOB=_______.

18、在△ABC中,AB边上的中线CD=3,AB=6,BC+AC=8,则△ABC的面

积为_____________.

19、如图,AC平分∠BAD,CE⊥AB,且2AE=AB+AD,∠ADC=146°,

则∠BCE=____°.

三、解答题

20、如图,AC=BD,AD⊥AC于点A,BC⊥BD于点B,则AD与BC相

等吗?

21、如图,两根长度为12m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的两个木桩上,两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2、如图,∠B=∠D=90°,OA=OC,当添加条件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时,就可以得到△ABO≌△CDO.选择添加的一个条件说明△ABO≌△CDO的理由.

2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这个逆命题是什么命题?(真假性)

24、如图,已知AB⊥AC,DC⊥AC,AD=BC.①AB与CD相等吗?②AD与BC平行吗?说明理由.

25、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O是斜边AC的中点,P是斜边AC上的一点,且PB=PD,DE⊥AC,垂足为点E.(1)求证:PE=BO;(2)设AC=2a,AP=x,四边形PBDE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写出自变量取值范围.

26、已知:如图,已知AC=BD,AC⊥AD,BC⊥BD.求证:AD=BC.

27、已知:如图,AC⊥CD,BD⊥CD,垂足分别为C、D,AD=BC.求证:∠A=∠B.

28、如图所示,△ABC中,AD平分∠BAC,点D是BC的中点,DM⊥AB,DN⊥AC,垂足分别为M、N.求证:∠B=∠C,BM=CN.

29、如图,AC=BD,AD⊥AC,BC⊥BD,求证:AD=BC.

30、已知:如图,在△ABC中,∠A=90°,点D在BC上,AB=AC=BD,ED⊥BC,垂足为D. 求证:AE=DE=DC.

31、已知:如图,AB=CD,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且BF=DE.

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

求证:∠ABD=∠CDB.

32、如图所示,AB=AC,AD=AG,AE⊥BG,交BG的延长线于E,AF⊥CD,交CD的延长线于F,求证:AE=AF.

3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BA,AD=DC,BD平分∠ABC.求证:∠A+∠C=180°.

篇四: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1

3.4.1.5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1)则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

(2)若AD=9 cm,CD=6 cm,求BD.

(3)若AB=25 cm,BC=15 cm,求BD.

2 P79练习 2

课堂小结

1.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除了本节定理外,前面判定任意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同样适用.

2.用代数法证几何命题的思想方法.

布置作业

A 教材P79中A组6、B 教材P81中B组4.

篇五: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1.2《直角三角形》同步练习含答案

1.2直角三角形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 )

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互补

C.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D.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补

2.若三角形三边长之比为1

∶2,则这个三角形中的最大角的度数是 ( )

A.60° B.90° C.120° D.150°

3.在△ABC中,若∠A∶∠B∶∠C=3∶1∶2,则其各角所对边长之比等于 ( )

A

∶1∶2 B.1∶2

∶ C.1

∶∶2 D.2∶1

4.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其中一条边上的高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第

三条边所对的角的关系是 ( )

A.相等 B.互补 C.相等或互补 D.相等或互余

5.具备下列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可以判定它们全等的是 ( )

A.一边和这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B.两边和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C.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 D.两个直角三角形中的斜边对应相等

二、填空题

6.在等腰三角形中,腰长是a,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是30°,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是 .

117.已知△ABC中,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B= . 34

8.如图1-46所示,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东北方向,距离灯塔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30°方向上的B处,则海轮行驶的路程AB为 海里(结果保留根号).

三、解答题

9.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1016cm,底边BC=cm,求底边上33

的高AD

的长.

10.如图1-47所示,把矩形ABCD沿对角线BD折叠,点C落在点F处,若AB=

12 cm,BC=16 cm.

(1)求AE的长;

(2)求重合部分的面积.

11.如图1-48所示,把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B落在边AD上的点B′处,点A落在点A′处.

(1)求证B′E=BF;

(2)设AE=a,AB=b,BF=c,试猜想a,b,c之间的一种关系,并给出证明.

12.三个牧童A,B,C在一块正方形的牧场上看守一群牛,为保证公平合理,他们商量将牧场划分为三块分别看守,划分的原则是:①每个人看守的牧场面积相等;②在每个区域内,各选定一个看守点,并保证在有情况时,他们所需走的最大距离(看守点到本区域内最远处的距离)相等.按照这一原则,他们先设计了一种如图1-49(1)所示的划分方案,把正方形牧场分成三块相等的矩形,大家分头守在这三个矩形的中心(对角线交点),看守自己的一块牧场.过了一段时间,牧童B和牧童C又分别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牧童B的划分方案如图1-49(2)所示,三块矩形的面积相等,牧童的位置在三个小矩形的中心.牧童C的划分方案如图1-49(3)所示,把正方形的牧场分成三块矩形,牧童的位置在三个小矩形的中心,并保证在有情况时三个要所需走的最大距离相等.

(1)牧童B的划分方案中,牧童 (填“A”“B”或“C”)在有情

况时所需走的最大距离较远.

(2)牧童C的划分方案是否符合他们商量的划分原则?为什么?(提示:在计算

时可取正方形边长为2)

参考答案

1.C [提示:可以举出例子说明A,B,D为假命题.]

2.B [提示:设三边长分别为a,a,2a,则a2+

a)2=(2a)2,为直角三角形.

3.D [提示:∠A=90°,∠B=30°,∠C=60°.]

4.C [提示:如图1-50(1)所示,已知AB=A′B′,BC=B′C′,AD⊥BC于点D,A′D′上B′C′于D′点,且AD=A′D′,根据HL可判定Rt△ABD≌Rt△A′B′D′,从而证得∠B=∠B′.如图1-50(2)所示,可知此时两角互补.]

5.B [提示:利用HL可证明.]

6.1a

a[提示:由题意可以画出如图1—51所示的两种情况.] 2

7.60°[提示:b2=3a2,c2=4a2 c2=a2+b2,b

,c=2a.

8.

[提示:在Rt△ACP中,APC=45°,A

,∴AC=PC=40.在Rt△PCB中,∠PBC=30°,BC

, ∴AB=AC+BC

=40+40. ]

9.解:∵AD为底边上的高∴BD=CD=11168BC=×= (cm).在Rt△ABD中2233

由勾股定理,得A

?

cm 10.解:(1) ∵∠CBD= ∠ FBD(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又∠CBD=∠AD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FBD=∠ADB(等量代换).∴EB=ED(等角对等边).设AE=xcm,则DE=(16一x)cm,即EB=(16一x)cm,在Rt△ABE中,AB2=BE2一AE2即l22=(16一x)2一x2,解得x=3.5.即AE的长为3.5 cm. (2)BA⊥AD,

11∴S△BDE=DE?BA=×(1 6—3.5)×12=75(cm2). 22

11.(1)证明:由题意得B′F=BF,∠B′FE=∠BFE.在矩形

ABCD中,AD∥BC,

∴∠B′EF=∠BFE,∴∠B′FE=∠B′EF,∴B′F=B′E.∴

B′E=BF. (2)解:a,b ,f三者关系有两种情况.①a,b,c

三者存在的关系是a2十b2=c2.证明如下:连接BE,则BE= B′E.由(1)知B′E=BF=c∴BE=c.在△ABE中,∠A=90°∴AE2+AB2=BE2∵AE=a AB=b,∴a2+b2=c2.②a.b,c三者存在的关系是a+b>c证明如下:连接BE,则BE=B′E.由(1)知B′E=BF=c,BE=f.在△ABE中,AE+AB>BE∴a+b>c.

12.解:(1)C [提示:认真观察,用圆规或直尺进行比较,此方法

适用于标准作图.] (2)牧童C的划分方案不符合他们商量的.

划分原则.理山如下:如图1-52所示,在正方形DEFG中,四边

形HENM,MNFP,DHPG都是矩形,且HN=NP=HG,则EN=NF, S矩形HENM=S矩形MNFP,取正方形边长为2.设HD=x,

则HE=2一x,在 Rt△HEN和Rt△DHG中,由HN=HG,得 EH2+EN2=DH2+DG2,即(2一x)2+l2=x2+22,解得x =∴S矩形HENM=S矩形MNFP=1×17,∴HE=2- x =, 4477=,∴S矩形DHPG≠S矩形HEMN 44

∴牧童C的划分方案不符合他们商量的原则.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