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为什么中国没一个好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58:28 体裁作文
为什么中国没一个好官体裁作文

篇一: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

(吴三兴)

信仰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有内心的、精神上的渴望和需要。哲学教授邓晓芒在《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一文中认为,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是因为我们没有独立的个体,没有内心独立的精神和需要”。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信仰,是一种社会心理,它反映特定的社会结构;它一般需要特定人群的支撑,因此一种信仰往往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性的。譬如,中国人追求了很久的科学,科学这种事物也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它同样具有社会性。国家出了一两个出色的科学家,不等于这个国家就崇尚科学并具备了科学精神。所以,本文认为的“中国人没有信仰”,是一个社会问题、传统文明的问题。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几大代表性的宗教,它们就是不同种类的信仰。这些宗教往往是一种代表性的文明出现了的标志。因此,信仰与文明母体不可分离,在这个文明母体之下的人们,一般都会成为相应的教徒。例如,传统美国社会中的美国人一般都是基督新教的信奉者。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文明一旦成长、进化,往往会与自己的母体发生一定的分裂。所以,当下的文明并不能够完全反映人们的信仰;因为信仰与文明母体的关系非常密切,几乎可以认为是等同的。也就是说,信仰有原始性、原生性。我们可以比喻地说,信仰,就是一种回忆,是女性祖先的子宫内的混沌、有待分娩的状

态,它代表着温暖、舒适和生命永恒的希望。因此,不同的环境可以产生出不同的信仰。原始图腾多种多样,鸟兽虫鱼、石头草木,成为了不同部落顶礼膜拜的对象。

宗教都有种族性、区域性的特点,它一般都有自己的神灵。这些神灵创造世界,发布教义,指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犯罪,目的就是维持一种人世间的社会秩序。世界上几大代表性的宗教都产生于文明社会(以文字的出现为标志),而这些宗教应该是更早的原始宗教发展的产物。而原始宗教又是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留下来的。所以,所有的宗教也是一种民族记忆和回忆;不同的宗教也由此成就了它的种族性和区域性。由于宗教是一个区域之内的人们的共同心理结构,因此,各大宗教社会都经历了“政教合一”的国家模式。但由于文明的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扩大,这种国家模式终于又被人们打破了。可见,宗教也是一种族群意识。族群意识的觉醒既是好事,但也可能是坏事。在《群氓之族》一书中,作者伊罗生认为:族群意识可以建立一个国家,也可以撕裂一个国家。

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人类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趋于分裂,在没有得到彻底解放之前,人类再次将目光往历史的深处探寻,并试图借此来消解精神的彷徨无助。寻根意识的兴起,其实就是寻找精神家园、信仰和宗教。但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根在哪里,往往不可求得。个体的人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中,就像一根漂浮在河流之中的落草。寻根不得的结果,就是皈依宗教。在一种模糊的历史意识和来世意识之中,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永生。但是,我们应当清

醒的是,真实的世界却是向死而生的。人,本来就不是属于自己的,他的命运在于群体的关系和结构之中。生、死本身也没有多大区别,你、我、他、她,也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认为“众生平等”。但是,这些宗教同时告诫信徒“不要信别的神”——它也是摩西十戒中的第一戒,然而,这个教义恰好表明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别的神存在。因此,它在逻辑上是非常矛盾的。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正如摩尔根所说的一样:人类拥有一个共同的起源。但是,理性无法代替宗教信仰,二者大多数时候是相互冲突的。当代社会的危害来自理性的泛滥,而现代以前,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人类的巨大冲突和历史悲剧。

但是,“不要信别的神”的教义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简单地说,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有自己的特殊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在世界逐步走向融合的今天,坚持自己的“神”、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又不至于彼此侵犯,肯定是好事,是价值多元的体现。韦伯认为,现代社会就是一个诸神并存的社会,尽管信仰不再像过去那样“迷魅”,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趋向理性。但是,理性并非惟一的,非理性同样有存在的理由。例如自由主义所信奉的宪政,往往是以欧美为典范的。但是,一味地追随西方的结果,可能反而被西方所抛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欧美的价值观和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世界每个角落。其结果就是被渗透的区域失去了自己,包括自己的价值观、文化,以及经济利益。例如,中国就是一个信仰别的神的典型。中国经济的外源性就是例证。我们在依赖国际资本的同时,

民族产业却每况愈下,更加致命的是,中国几乎被外资经济垄断和控制了。可见,信奉自己的神是否能够坚守,需要一种民族竞争力。合理的民族主义是需要的。

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了自己的神。信仰是一种社会结构,但中国却缺少这样的培育信仰的社会结构。而且,中国人既没有民族精神,也不是一个公民社会。个中缘由,乃宗法伦理和政治权力的渗透,而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心态。除了伏羲女娲,中国是一个神话很少的国家;尽管中国历史文献浩如烟海,但是信史却只能从公元前841年开始计算。这大概是“文王演易”、孔子删改历史的“功劳”。自从孔子之后,中国人就“敬鬼神而远之”了。儒家学说是所谓的“入世”学说,注重的是现世的人伦实用。而且,中国学界主流至今都不承认,中国人是从非洲走过来的,我们坚持着中国人种的独立起源说。在抹杀原始记忆的同时,我们却树立起了若干个活着的“圣人”。这是权力作用下的“造神运动”。而这种“造神运动”不过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它不承认古始和真实。因此,中国人的“神”是“不务正业”的,它主要的功能是驯化百姓。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人朝着“文明的罪恶”高歌猛进的时候,西方人却在返璞归真。不仅现代如此,近代西方文明的世界征服也是从打破基督教垄断世俗权力开始的。启蒙运动的一个特征就是“杜撰”出了一个人类的“自然状态”,再加上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些都是典型的寻根现象。而在后现代西方,人们在承认诸神并存、价值多元的同时,更发现了人类的同源和同构。在上帝死了的震惊之后,

人们发现大写的人也死了。这些西方思想,共同促成了这样一个事实——就像布什所说的那样:权力被关进了笼子之中。这是文明的真正的进步。以现代的这种文明,我们才可能发现古始的“道”。也就是说,人类可能通过这种渠道,返回到人类远古的女性共祖的子宫内,找到足以安顿心灵的和谐故园。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西方国家尽管出现了这样的了不起的思想成就,然而,国家作为迫不得已的恶,仍然在为资源和利益而争抢、侵略甚至杀戮。同样是那个被关进了笼子之中的布什,却悍然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可见,一切权力的不当利用,都可能制造罪恶。因此,在人类越来越趋同、正在成为一个整体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反的力量仍然十分强大。伊罗生在《群氓之族》中写道:“面对世界资源与权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人类社会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

很多人担忧中国出现了什么“极端民族主义”,我觉得这是一种无根的民族主义和虚热的爱国主义,它并不可怕,对社会建构也毫无价值。“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已经在20世纪末终结了,中国人已经没有力量在这个方面兴风作浪了。中国要兴起,在文化观念上,应该允许国家统一下的民族主义——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民族主义可能已经不存在了;同时,在政治形态上,中国应该实现更多的地方自治,培育地方政治的实验场。民族主义和地方自治的充分发展,就是在“矛盾”中寻找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增强族群认同的意识。这就是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之真正涵义。但是,

篇二:中国为什么没有大律师

中国为什么没有大律师

我国最早的“律师”

据学者考证,中国最早的律师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邓析子,此人因教人诉讼,并收取费用,被子产指责为“不法先王、不事礼义,而好冶怪说”(《荀子,非十二子》), 邓析还曾私家招收门徒,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当时向他“学讼者不可胜数”。

我国现代律师制度的发展

光绪32年(1906年),修律大臣沈家本等人编定了《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其中完全吸收了西方律师制度的经验,对律师的资格、申请手续、宣誓手续、原被告律师的责任等都作出了规定。

1912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律师暂行章程》,共38条,对律师制度作了具体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律师法,并标志着我国律师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废除国民党政府的伪法统的基础上,律师制度也开始逐渐建立。至1957年,全国已有19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律师协会,并有专业律师2572人,兼职律师350人

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使第一代新中国的律师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大多数律师仅仅因为曾担任被告人的辩护人而以为“丧失阶级立场”、“为坏人说话”为由而被错划为右派。从这个时候开始,新中国的律师制度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公、检、法均被彻底砸烂,律师制度更是荡然无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主法制开始真正进入一个创建和发展时期。1979年《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七个重要法律问世,为我国律师制度的重建提供了法律根据。

1980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发展律师队伍,从而对促进律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年,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律师暂行条例》,该条例共分4章21条,其中对律师的任务、权利、资格、工作机构等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并为规范我国律师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6年5月15日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正式通过《律师法》。共53条,对律师的执业条件、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的业务和权利义务、律师协会、法律援助、法律责任等均作了规定。该法的颁布是我国律师法律制度逐渐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截止1997年4月底,全国律师已达10多万人,截止1996年11月底,北京共有3105名律师,律师事务所257家。上海市有律师4800余名,律师事务所261家,他们受聘担任了2万余家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千余家外商企业的法律顾问,一年内办理各类法律事务涉及的财产标的超过一百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律师大约有20多万人,其中执业10年以上的律师在11万人左右,并且还以每年10%的速度壮大。

中国大律师的现状

从1906年首次以法典的形式确立了律师制度以来,律师队伍也从无到有的逐渐发展起来。一个世纪的积淀,早已形成了一定特色的律师文化,而这些文化却没有被国人所知晓。所以有人会认为中国并不存在律师文化,中国也没有真正的大律师。

其实,中国从来不缺少大律师,大律师一直存在只是从未被人注意,即使在当今这个倡导法治的时期,律师也没有从幕后真正走向时代的舞台。

中国为什么没有大律师?很显然,中国不缺少培养律师文化的沃土,更不缺少优秀的律师,只是缺少了高端、权威的宣传,而高品质的宣传也需要大律师的支持和积极追求。

一直以来国人对律师行业存在一定的曲解,甚至到了“窥一管而见全豹”的地步。律师面临着一个进退维谷的境地:前,得不到民众的信任;退,得不到政策的支持。

不是社会不信任律师,而是在质疑声中,律师发出的呐喊太无力,聆听律师心声的渠道太狭窄。这也说明了当前急需有一个权威的平台,让律师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国人真正的走进律师的世界,让公众知道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以身作则,无时无刻不在为中国的法治发展贡献着全部的激情。他们,是中国律师界的权威,是法治社会的骄傲!

篇三:中国男人被吐槽没品位

中国男人被吐槽没品位 《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

人》原文

来源:人民网 | 2015-12-22 11:06 编辑:李慧萍

分享打印增大字体减小字体

据报道,近日,一篇中国男人被吐槽没品位的帖子在网络上窜红,中国男人形象气质差成为共识,一起来看看《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原文。

一年多以前,槽植君去法国旅游,最大的感慨是“法国的男人们怎么都那!么!会!穿!”在法国的街头巷尾,槽植君见到的男人是上面这样的。

男人们的思维方式,总是把“不会穿衣服”的责任推卸到“没钱”和“直

槽植君有个朋友,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没见他换过衣服。某次槽植君实在忍不了,问他:“哎你能不能多整几套衣服啊?”朋友甩我俩字:“没钱。”还有一个朋友,每次槽植君见他劝他好好收拾一下自己的时候,他总会说:“我是直男啊,又不是gay,穿那么好看干嘛?”你瞧,这就是男人们的思维方式,总是把“不会穿衣服”的责任推卸到“没钱”和“直男”身上。全世界的“直男”浩如烟海,像您这样对穿衣这么不讲究的也还真是少见。会穿衣服的直男们表示:“蜀黍,这样的黑锅我们不背!不背!”

而在槽植君每天工作和生活的号称“宇宙中心”的地方,槽植君看到的蓝(男)孩子是这样的??

咦?画风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奇怪?于是,槽植君每天上下班路上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同样都是人类,怎么差别就能这么大?!”中法男人穿衣品味差别之大让槽植君的内心是崩溃的。

在《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的跟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非常的对不起。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睡到自然醒。哪有时间去化装?”在“中国国际健身大会”进行的一项调查中,中国人不去参加健身俱乐部的首要原因就是“没有时间”。

没时间、压力大,不但让中下层男性疏于修饰外表,而且普遍萎靡。

链接

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原文

前几天,某中国著名社交网站的头条是一篇题为“上海马路上,女比男明显高一个档次”的帖子,作者选取了多幅在上海街头拍摄的年轻男女走在一起的照片,试图说明“现在的男的要么狗头狗脑,要么缩头缩脑,没一个看着舒服的,倒是女生都蛮有气质的”。在中国当下动辄侮辱谩骂的公共讨论空间里,这篇文章的立论居然得到了一致的认同,跟帖的人无论男女,基本都认同“女性的外表已和国际接轨,而男的不健身,年纪轻轻就啤酒肚,仪态也差,好衣服都穿不出气质,还有谢顶的,满脸痘的”。

这篇连续多天在该网站被置顶的帖子,让笔者想起了几件

为什么中国没一个好官

往事:2009年,笔者到俄罗斯采访,请了莫斯科大学的一位中国博士生做翻译,这个人已经在该校呆了10年。闲谈间他告诉我,他住的那栋男留学生楼有不少来自东亚的学生,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的一般从外表很难分清楚,但如果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则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后者无论从体型、衣着还是气质、礼貌上,都明显差于前者。

因为工作关系,笔者在过去10年间接触过大量的华人学者,整体的感觉是呆在海外的,其形象气质普遍优于国内的。前者一般头发皮肤整洁,衣服的质感良好,待人接物平等礼貌,

谈论起专业来更愿意以理服人;而中国的学者有相当多不修边幅,个人卫生状况不佳,架子大,举止粗鲁。

关于中国男人的外表,相关的论述近年来已经不少。2003年,中国大陆知名的评论家鄢烈山先生就写过一篇文章《“保护”中国男人》。在文中,鄢先生通过每天的散步发现:女的不论是衣着普通的打工妹,还是服饰时髦的白领丽人,个个都是有型有款,至少是穿着得体、容颜顺眼、双眸有光。男的则普遍面皮灰黄、头发干枯、衣履寒伧、眼神迷茫,膀阔腰圆、雄姿英发的极其罕见。他因此认为,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

中国男人太不注重修饰

上海社科院的心理学家张结海自2007年以来做过多次有关“西方女人眼里的中国男人调查”,调查结果同样让人沮丧:中国男人太不注重修饰自己,这个修饰包括容貌、衣着、发型、举手投足。身材上不是太瘦、就是偏胖。此外,中国男人常常给人不够干净的印象,如指甲很长,很脏,在路上吐痰。因此,中国男人的总体形象是一个“考上大学不久的农村青年”,西方女人根本没有和中国男人深入交往的兴趣。

显然,无论是精英还是屌丝,中国男人外在形象气质普遍不佳,这一点人们是有共识的。只是大部分人将之视为笑谈,或无伤大雅的小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在笔者看来,一个人的外表往往是其内心世界和生活方式的投射,一个作息定时、热爱运动、时常看书、内心简单的人,其外表和气质就一定比一个时常出入夜总会、晨昏颠倒、从不运动看书、对权谋津津乐道的人为佳,所以林肯说:“40岁后一个人要为自己的外表负责。”从这个角度看,今天中国男人的外表,其实是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投射。

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大量中国人走出国门旅游经商,和外部世界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在外交和国际交往场合,担纲的基本都是男人。这样一来,油腻猥琐粗鲁的外表,就绝不是个人的私事,而在很大程度上事关国家形象——如果外国女人根本没有和中国男人深入交往的兴趣,想想中国的国际形象又能高大到哪里去?

中国女性未曾靠自己站起来

中国男人外表不佳,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城市化历程还很短,只有30多年,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第一代城市人,通过考大学等方式来到了城市,身上还残留着大量农村生活的痕迹,比如不讲卫生,不注意修饰自己等。这一点在男性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在中国农村,男孩是传宗接代的人,是全家的希望所在,往往靠全家人的牺牲和奉献才得以离开农村。这也就注定了城市男性和农村的联系程度、对父辈原有生活方式的接受程度等都比女性要来得深入,而女性因为家庭的牵绊较少,往往能较快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这就是为什

么在中国社会存在大量对“凤凰男”(原籍农村,集全家之力成为“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后来和城市姑娘结婚,但把对农村家人的照顾置于优先地位,愚孝,不顾妻子感受)的指责,却很少指责“凤凰女”的原因。

还有就是社会大环境的原因。由于权力不受约束和公平正义的缺失,很多中国官员傲气十足,睥睨一切;很多有钱人则认为世上没有钱买不到的东西,嚣张狂妄;而底层民众为了生存往往不得不点头哈腰,巴结逢迎。再加上全民对权谋和成功学的崇拜(很多人至今崇拜毛泽东不是因为意识形态,而是认为毛善于将他人玩弄于鼓掌),以及应酬交际文化的盛行,这些都不利于人们拥有平和纯净的心态。骄横、愤怒、不平、算计等因素的日积月累,往往就体现为外表上的粗鲁、无礼、麻木、猥琐。而在中国这样的男权社会里,男人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另外,中国近30年来男女关系的失衡也是重要原因。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分析了母系氏族的衰落原因:女人们在母系社会的崇高地位是男人给予的,是男人对自然、生育等不能理解现象的一种迷信。当男人发现自己的力量能战胜自然,理性战胜了迷信之后,女人自然会被男人赶下神坛。因为从始至终,女人并不曾靠自己力量站起来过。波伏娃的意思是说,男女平等的基础是女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对自己权利的争取。

在中国,尽管女性自1949年开始享有了“半边天”的光荣,但这主要是通过政治运动的形式来完成的,女性基本没有经过自己努力争取平等的阶段,妇女解放很重要的一块——思想,并没有真正得到解放。中国女性几乎是在一种糊里糊涂的状态下被政治抬上了“男女平等”的地位。这种没有稳固基础的“平等”,在1990年代开始的“金钱挂帅”时代现了原形。高涨的房价、物价和严重的不安全感,让很多女性不得不按经济条件去择偶,还有一些人则退出了竞争激烈的职场,回归家庭。

这些因素,再加上中国法律对女性权益保护上的不足,以及全社会对家务劳动价值的轻视,导致男女关系严重失衡。一个男人只要有钱,猥琐、粗鲁、肥胖、对家庭不忠都不再是问题。多金的所谓“钻石王老五”,被畸形的婚姻市场骄纵得不可一世。想一想欧洲的多位王位继承人都娶了离婚女人为妻,而中国男人还在要求女人“没有性经验”,这其中的差距该有多大?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男人,对自己的外表自然不会有多少要求。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寻求与国际接轨,但在男女平等问题上,接轨的声音却少之又少。而一个男人猥琐、女人依附、全民拜金的社会,绝不会是一个先进社会。中国要崛起,得从男人Keep Fit & Neat、女人自尊自强开始。

篇四:从历代“好官”看廉俭修身的重要性

从历代“好官”看廉俭修身的重要性

摘要 “忠、孝、礼、仪、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有不少恪守着这一传统的勤政为民的“好官”,百姓为他们立传树碑,成为历代传承的“好官”榜样。通过对古代圣贤廉、俭言行的剖析,借鉴他们的思想、见解,可以在物欲横流、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更明白如何修身养性,立德立言立行,胸怀天下,勤政廉洁,做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官。

关键词 古代圣贤 廉俭 勤政

“忠、孝、礼、仪、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老百姓把体恤百姓、勤政廉俭的清官叫做“好官”。中国历史上的好官并不少见。这里只是列举了其中的几个。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百姓心目中的“好官”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胸怀天下、关心民瘼、注重气节、严于律己。

一、历代“好官”的典范

1.春秋、汉代的好官---西门豹、黄霸

1.1 西门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好官。他担任魏都邺县令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了起来。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1.2 西汉时期的黄霸也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好官。他任

颍川郡太守时,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2.唐宋时期的官场楷模----狄仁杰、范仲淹、包拯

2.1 狄仁杰是盛唐丞相。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2.2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任地方大员时,绝对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范仲淹在任苏州知府时,“州大水,民田不得耕”,范仲淹就“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工程未完,范仲淹被调往明州,后经转运使上奏,朝廷允许范仲淹留下来干完了这一惠民工程。有一年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旱灾,特别是江、淮地区尤为严重。范仲淹请皇帝派遣官员视察,未获允许。于是就问皇帝:“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意思你后宫里的人有半天吃不上饭,会感觉怎么样?说得皇帝很伤感,于是命令范仲淹安抚江、淮地区。据《宋史》记载,他任过官的地方,如邠州、庆州与羌族地区的老百姓,都受过他的恩惠,以致在他还活着的时候,老百姓就“皆画像立生祠事之。“生祠”就是活人的纪念馆。我们都知道,”

在明清两代以前,一个官员在生前即已被百姓立生祠祝福的并不多。范仲淹“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其干群关系之密切,千古之下,令人思之浩叹。

2.3 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做平民时一样。他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极力主张一律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

3.明清时期的名臣----海瑞、曾国藩

3.1 海瑞年轻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他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海瑞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

后的风俗习惯,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

3.2 清朝“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清廉是自始至终的。他27岁中进士入翰林,10年间连升十级,37岁即官居正二品,而且清朝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他当过除户部外的五个部的侍郎(副部长),发财机会不是没有,用现在的话说,面临的诱惑相当大。此后,在带兵期间,他集军、政、财税、司法大权于一身,弄钱更是比不弄钱还容易。但曾国藩“从三十岁始,便以做官发财为耻”,发誓“此生绝不靠做官发财,为子孙敛集财富。神明作证,决不食言!”曾国藩不只是说说而已。在晚年时,他在写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家信中欣慰地说:“余初带兵之时,立志不取军营之钱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负始愿。”

曾国藩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圆满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不朽”事业的人。从而成为当时及此后知识分子膜拜的对象。梁启超称曾国藩为“全世界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蒋介石奉曾国藩为人生偶像,称曾国藩“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终生研读《曾文正公全书》;毛泽东称自己“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二、历代“好官”廉俭修养的剖析

一个人要做到一生廉洁自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舍与得、名与利、荣与辱、贪与廉等困惑面前,如何选择并不容易。因为,人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人的欲望的神仙。人的本性就是贪婪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修养”的学问,即修正错误的、低级的、短视的思想、行为,养育正确的、高尚的、远见的观念、情怀。因为这既关系到个人的安危荣辱,也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存亡。纵观历代

好官的生平,不难看到他们之所以能够廉俭勤政都做到了以下几点:

1. 志存高远,以利国利民为己任。

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的显著不同之处,就在于东方人非常重视集体意识,这一点在古代中国尤其明显。因此,中国人非常崇尚“利他”,认为“利他”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一个“利他”的人,就会受到社会的一体尊敬。这一点,儒、道、释三家的认识惊人的相似:儒家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无一不是以是否“利他”为评判标准;道家认为“小人则以身殉利,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庄子·骈拇》),亦以是否“利他”作为圣人和小人的区别;大乘佛教以大慈大悲、普救众生为己任,重视布施等菩萨行,更是认为“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甚至诸子百家亦均以“利他”为共识,如墨家“摩肩接踵而利天下”;法家的韩非子主张“欲富而家,先富而国”,等等。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无不以利益国家、社会、他人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非常注重以古代圣贤和当代贤达为榜样,刻意模仿其优点,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坚定自己的向善信心。如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风范;诸葛亮“公忠体国,淡泊明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相胸襟;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励;杜甫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勉等等。

可见,他们能够一生清廉,与其他们始终坚持的志存高远有决定性的关系。

篇五:如何当个好官

如何当个好官?

第一是责任,当领导首先要敢于担当,成绩是大家的,问题是领导的;

第二是眼光,善于洞察,见微知著,着眼长远,着眼发展,别人想不到的你要能先想到; 第三是冷静,机智判断,冷静分析,科学决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但又要有自己的见解; 第四是韧劲,锲而不舍,积极进取,不能因为一次两次打击而泄气,始终保持向上的激情; 第五是团结,当领导要能团结群众,对上对下都负责,调动群众工作激情,发挥集体智慧; 第六是博学,你的知识面要比普通人广博,丰富的知识能增加领导者的魅力。

经理人网投稿文章。(作者:秦川)

当领导容易,做领导事难。领导既要求懂管理,懂技术,会用人,又要求领导艺术,品格修养,个人魅力。从要求来看确实很难,但是做领导不要为了做领导而做领导,而要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究竟在做些什么,怎么样做好。也就是说要做一个好领导就得要掌握一些好的方法,因为“成功肯定有方法,失败总是有原因”。首先得相信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好领导,要有信心,要有主观能动性,毕竟“外因是靠内因起作用”的,其它的方法才会发挥根本性作用。

一、领导最好让员工把话说完

“新官上任三把火”,我想最重要的一把火就是或多或少总要找一些员工谈话获取全面的信息,既然要收集信息就得认真仔细,最好让员工把话讲完。员工把话讲完,最起码会收到以下功效。首先是员工获得尊重,领导主动找自己了解情况,进而领导获得员工尊重,因为领导给了员工机会和空间;其次是尽可能多的收集到有用的信息,不管是正面的,负面的,是隐晦的,还是不直接回答的,都给我们领导正确判断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再次是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不会受到直面的阻碍,因为话说在前面了,员工自己不做好工作就会理亏的。 今天在我们大谈管理模式,大谈管理技巧的时代,最有效的方式往往是最简单、最质朴的方式,人要互相尊重。尊重员工就是要给他空间把他们的怨言和要求表露出来,给他们机会把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说出来,给他们时间把他们内心的想法和良策说出来。不管怎样让员工把话说完都是有益无害的,何况度量和忍耐也是领导的职业素质。

二、领导应随时走到员工中间

在很多企业领导的办公室很难进,也很难找,似乎这是与员工要有所区别。但是如果领导自己也难走出办公室,难与员工见面,甚至不见面,这样积攒下来的问题将给企业带来无法愈合的伤害。相反,领导经常走到员工中间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处。其一,给员工信心,领导总在我们工作的身边,与我们在一起,企业没有出现经营上的问题,领导很关心大家;其二,容易产生工作的灵感,尤其是经常接触各职能部门,经常到各分公司、子公司看的多,自然感悟就多,公司调整的思路,变革的想法就多;其三,起到督导的作用,领导在各个岗位上走动,员工工作会很小心,会更认真,会有压力,不容易懈怠马虎。

领导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员工相处交流。做一个领导给自己掌控的时间越多,说明领导管理越好;经常被各式各样问题所纠缠的领导,说明该领导管理工作不顺畅,员工工作不协调。领导对时间的安排是自我管理,领导与员工相处是品格修炼。花一些时间走到员工中间,收获也许会更多。

会走近员工的领导与员工相处很近,更容易体现公司的凝聚力,更容易润育企业管理文化。企业员工内心一旦对公司管理以及公司领导滋生边缘化感觉,公司核心领导将付出更大的吸引力和精力。领导要学会走近员工,走到员工中间,走进员工心灵。

三、领导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

工作是要让自己尽力发挥长处而避其短处。但是对于领导还是要正视自己的短处,不宜避而不谈。领导总是应让自己尽量成为“完人”,而正视短处正是成为“完人”的先决条件。如果让员工一而再,再而三的“体受”着领导的工作短处,也许领导威信将大打折扣。又如果领导把自己的短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力不要让员工深受其害;又或者直言相告,请求谅解;正如李嘉诚先生对自己普通话的直面评价一样,“真的很普通”,也许会得到更多的敬重。

正视短处也是一种修养,改变坏习惯就是一个人最大的进步。短处不是一层不变的,正如“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关键是如何对待,如何应用。领导就应光明磊落,不需掩饰,直面自己的短处。用短处与人交往没有抑制力,更显亲和。

正视短处需要勇气,也展示领导的魄力和决心。

四、领导要做自己的本职工作——“率领并引导”

领导处理的事情很多,领导考虑的问题很大,领导检查的项目很细。领导想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领导想把企业每一个员工都塑造成精兵强将,领导想把企业打造成具有最强竞争力的企业。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的理想和实实在在的工作,肯定是对的,但是领导更应该把本职工作放到首要的位置。领导就是“率领并引导”。领导就是带领全体员工向前走,领导就是带着全体员工怎么走。领导指明方向,领导确立目标。方向是聚集全体员工眼光的焦点,目标是统一全体员工步调的号令。领导应用80%的精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领导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战略方针。遵循发展领导让员工看到希望,领导让员工感受成长,领导让员工享受幸福。现在很多企业都喜欢把企业比作家,那领导就应该是家长,家长给儿女安慰呵护,家长给儿女健康快乐,家长给儿女引导包容。

五、领导要更快乐、更主动、更积极

快乐是领导的生活态度,主动是领导的思维方式,积极是领导的行动表率。领导是信息传递的集大成者,领导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决定、每一句话都将影响一个群体,都将被广泛传递。

快乐的生活是大家的愿望,主动工作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积极行动是我们工作的素养。什么样的领导就带出什么样的团队,领导快乐会让大家轻松快乐,领导的付出会让员工刻骨铭心。我们不说传染,但一定会影响;我们不用总结,但一定会有效。

现在领导很多,好领导却不是那么多。领导管的事多,但真正做的事未必多。问题出在要不要成为好领导,要不要做实事上,而不是能不能。方法总是很简单的,正如武术修炼一样,“理通法自明”,道理搞明白了,方法就一招两式。领导要是心里想明白了,方法按上述五法去做(以好心态为起点,以本职工作为中心,以走进员工为方法,让员工把话说完为修为,正视短处为补充)就能顺利修炼成好领导。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