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怎样才算是遗弃孩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18:51 作文素材
怎样才算是遗弃孩子作文素材

篇一:被遗弃的孩子

2011年7月31日

被 遗 弃 的 孩 子

29日上午,马松和花蒙被顶云乡单位来的车接走了。一阵唏嘘后,我们剩下的两个人又安静了下来。快到吃午饭的时候,岗乌方面负责来接我们的人终于露面了。相比之前的不安,当时情绪又一次高涨起来。来接我们的领导是个女的,岗乌镇党委副书记,大伙都亲切地称她为陈书记。看到岗乌镇单位接我们的车来了,悬在心里的石头终于着了地,人也放松了许多。初次见面,少不了客气的寒暄。剩下的就是把行李搬上车。

原本以为今天就能抵达服务单位的我们,被书记手机上突如其来的一通电话震住了。由于地域语言不同,通话内容并没有听清。通话结束后,陈书记向我们解释说是关于一件对被家人遗弃的孩子的救助紧急事项。领导的表情暗示我们这个孩子的情况不容乐观。当即我们表示愿意参与此项工作,为孩子做点事。书记考虑到我们语言等方面不便,又不是医护专业人员,委婉地谢绝了我们。短暂见面后,我们又回到了县招待所住下。

书记走了,留下的似乎只有等待,然而我们却坐不住了。关于被遗弃的孩子现状的种种猜测、原因的推理、相应措施的到位以及针对此类情况的预防、社会援助…两个人围绕着这个话题猜想了两天。最后达成共识,觉得应该先看

看这个孩子,了解一下具体

情况。

经过了一番努力,我们

找到了孩子所在的医院,亲

眼看到了两天前书记电话

中关注的这个孩子。孩子右

侧从脖梗起至耳根齐眉处

出现大面积异常肿胀,导致

右眼无法张开。

从病房陪护

人员口中得知,这个男孩是某交警在岗乌镇境内高速路口处执勤时发现的。后由该名交警同志送至事发当地镇政府民政部门,后转至县卫生院。经初步诊断为淋巴瘤,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向上海、北京相关医院及专家求助。挽救生命的火炬已经开始传递。

看到躺在病床上忍受着痛苦的孩子后,我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为眼前的这个孩子做点什么。我们虽来自不同的地方,语言也不相同,但此刻因为眼前这个身遭病痛折磨、为亲人抛弃的五岁孩童,我们的心碰到了一起。此刻,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从医院回招待所的途中,路过此地的一处菜市场。繁闹的市场边角,我看到了有许多跟随在父母身边帮着叫卖的孩子。他们中有的只

有三四岁,困了就睡在装货

品的框框中,在这人来人往

的市场中翕动着鼻翼…

初来关岭的这些个日子

里,感受更多的是社会底层

孩子的眼神。同比,黯淡了

许多。贫穷让这些孩子过早

地承受了家庭的负担。他们

是一群被幸福“遗弃”的孩

子。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

眼前的这一幕深刻地教育了我。指导我在今后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任何时候都要提醒自己全力以赴,因为这是工作需要,是志愿的初衷,更是关岭社会下层被幸福“遗弃”孩子的需要。

篇二:家长用假装遗弃惩罚孩子可取吗

“你给我出去,我不要你了。”这是很多父母管教淘气小儿时最具威慑力的话。最终往往以孩子满脸的泪说“我听话了”结束。可是孩子不知道父母是假装的,他会真的以为会被抛弃了,以为会流落在陌生的街头无依无靠。当这句话失去了效力,他对你的话就失去了信任。

“妈妈??”在等车的时候,我听到人行道上,传来一个小女孩尖锐地叫声。 我转头,看到一个约摸三、四岁的小女孩,正挂着一脸的泪,朝前面急切的喊着妈妈。沿着她的视线望过去,前面有个长长卷发的女子头也不回地走着。 “妈妈,妈妈??”小女孩

怎样才算是遗弃孩子

蹒跚的奔跑,努力向母亲的背影跑近。 兴许是听到后面的叫声越来越近,前后的女子也小步跑了起来。女孩哭得更激烈了,她短短的两条腿怎么赶得上母亲的步子呢? 女孩摔倒了。那位年轻的妈妈还是没有回头,径自向前。 “妈妈!妈妈等等我呀!”女孩用最大的声音拼命喊着,脸上又是泥又是泪,却顾不上擦,很快地自己爬起来,女孩是那么惶恐,她怕追不上她的母亲,她怕她的母亲真的不要她。 我开始责怪起前面那位母亲的狠心来,无论这么小的孩子犯了多大的错,都不应该用不理她不要她来惩罚她。抛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那么恐惧的一件事啊。 我们小时候,都有类似的事被吓过。家长吓唬孩子,让他不好好学习就马上出去讨饭;老师吓唬学生,再不用功读书,就让他不用再来上学了?? 假装遗弃,是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最简单也最奏效的惩罚手段。 “你给我出去,我不要你了。”这也曾是我管教淘气小儿时最具威慑力的话。 我家淘气生来脾气倔强,母亲说像我,婆婆也说像我,我的朋友们还说像我。于是两个倔脾气的人通常就这么对峙上了,这不,为他吃饭时不肯吃蔬菜,两个人又拧在一块儿了。 “这么不听话,你给我出去,我不养你了,你爱上哪儿就哪儿。”我恨恨地说。 淘气坐着没动,开始嘤嘤地哭泣。 “这青菜你吃不吃,不吃的话马上走,到外面你有吃没吃再不关我的事。”你是我儿子我是你妈,我还不信治不了你。 淘气还是一口不吃,眼泪叭嗒叭嗒地往下掉。 “还不吃?不吃是吧。好!”我一把夺下淘气的碗筷,如老鹰抓小鸡般把他拎到了大门口。 淘气大哭起来,母亲看不过,忙走过来劝:“好了,好了,别吓着孩子。” “就是被你惯成这样子的。”我更来气了,一下推开她:“我管我儿子,谁都不许插手。” 我打开防盗门,欲把他推出去。淘气死命抵住门框,哭声震天,却仍不肯认错求饶。。 母亲在旁边拉,但终不及我发狠时的力气。“你个特务!”母亲不知道怎么表达她的愤怒与焦急,冲我骂了这么一句。 淘气还是被我关到了门外,在黑黑的楼梯口哭得声嘶力竭。过了一会儿,我的气稍消了些,终还是舍不得,隔着门问淘气:“还挑食吗?还不听妈妈话吗。” “不了,我听妈妈话了。”淘气在外面抽噎着说。 打开门,是淘气吓得煞白的脸和满脸的泪。孩子听话了,我以为我胜利了。可是在不知不觉中,我失去了什么呢?对于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我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残酷了呢? 孩子不知道你是假装的,他会真的以为会被父母抛弃,以为会流落在陌生的街头无依无靠。当然我们都不会真的抛弃孩子,可是你想过没有,当这句话失去了效力,他知道你只是吓唬他,慢慢对你的话就失去了信任,甚至可能他也就这样学会了撒谎,这对孩子的教育是极不利的。 所以任何时候。请不要用假装遗弃,来惩罚孩子。 小威才5岁,却已经显示出对交际的浓厚兴趣。有时候,他妈妈会为此感到欣慰,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担心。“他会跑到陌生人身旁,告诉人家自己的全名,然后就和别人攀谈起来”,这位38岁的妈妈如是说。有一天,小威又自己跑出去了。对此,妈妈对他说:“下次你再自己跑掉,坏人就会把你拐走,他再也回不了家、见不到妈妈了。”听到这句话,小威内心惶恐不已。小威的反应告诉妈妈,他再也不用担心孩子自个儿跑出去了。但是,这位妈妈这样处理问题,似乎有点过分了。 在那些不断传出孩子丢失和恐怖袭击消息的岁月里,母亲对孩子的安全给予十分的关注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得不弄清楚:媒介对负面事件的报道,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其效果是扩大了负面事件实际发生的几率。专家说:“这是

弥散在我们文化当中的戏剧性幻想症,搞得家长们一个个胆战心惊、神经兮兮。”当这些过度的担忧被传导给孩子时,他们也会变得焦虑,并且胆怯。 到底是什么在持续刺激父母们那紧张的神经?真正的危险到底是什么?如何让时刻揪着的心放松下来?如何既保护好孩子,又不因此而抹杀孩子们快乐和好奇的天性?来看看下面的专家意见吧。

什么让我们忧心忡忡? 世界是如此地危险,已经超出我们应该担忧的程度,我们如何能放心地让孩子一个人应对各种情况。但是,很多专家认为妈妈们不敢放手的原因是:我们太习惯于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世界了,而父母们则对于孩子们可能面对的危险过于敏感。几辈以前,孩子死于致命疾病的几率并不像今天这样小;人们更为经常地面对各种威胁。但是在八十年代以后,这些威胁似乎变小了。再往后,就是2001年的“9?11”事件。“世贸中心袭击事件尤其经典地代表了这一代父母的看法:相对于这危险的世界,人类太脆弱了。” 面对全球性的威胁,父母们感到无助,于是试图减小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孩子所可能遇到的威胁,比如绑架或其他儿童犯罪事件。而现在社区关系的淡化,更加重了他们的担忧。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流动性的增大,与我们比邻的常常是陌生人,或者我们不断建立的是与陌生人的邻里关系。而生活的忙碌,更使我们几乎不可能去了解社区中的每个人。 然而,给父母们背负上如此过分焦虑的第一大祸首,并不是人与人关系的疏远或一件件骇人听闻的事件,而是――电视新闻。它通过将遥远的地方偶尔发生的危险事件传播给人们,让人造成一种事件就在自己身边的感觉。专家说:“父母对孩子的安危担惊受怕,主要是他们看电视新闻太多了。”

真正的危险何在? 两年前,美国有个孩子被拐骗失踪,电视上经常放有关的新闻。结果,很多美国妈妈便十分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拐跑。 但是,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多年中,美国被陌生人拐走的孩子只有100多个,其中还包括了滞留一晚又被找回来的孩子。孩子被拐走的确不幸,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遇到这样的不幸。孩子被拐骗,在一些情况下,会受到性攻击,而且这样的情况比例很高。在美国,每年都有5.8万件此类事件发生,而大多数受害者是十几岁的孩子。事实表明,十几岁的孩子比幼儿面临更多的危险,父母必须增强让孩子树立安全纪律观念的意识。 专家说,对于恐怖事件,由于发生几率基本跟中彩票的几率差不多,父母们根本不必而为此过分伤神。

大人在焦虑,孩子们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承受着来自精神和肉体的压力――依赖性、晚上害怕、头痛、胃疼??有的时候,孩子们还会将这些压力转化为施暴。但是,羸弱和攻击性不是必然相关的。孩子们需要基本的安全感,这样他们才能全神贯注地去探索自己的世界。否则,当孩子处于不熟悉的环境时就会主动选择回避,比如新到一所学校、参加新工作的面试、会见陌生人等等。孩子还会失去判断和识别真正危险、风险的能力,而这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根本法宝。 要教育孩子保持警惕,但不是毫无区分地怀疑一切。随着孩子越长越大,父母对孩子的看护也应担负起越来越大的责任。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让父母们真正感到塌实。具体要担起多少责任,与孩子的成熟程度有关,但也有一些可以参考的意见。

保护孩子,你能做些什么? 保持平静。最好让孩子不要被你的焦虑打扰,这是保护孩子最应该做的。迈阿密大学对一些在经受痛苦的药物治疗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紧张情绪之下。 建立牢不可破的规则。不坐陌生人的车。拒绝那些自己感觉有问题的东西。逛商场的时候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并且要讲秩序――这些都是好的规则。在告诉孩子必须遵守怎样的纪律时,不要说一些不好的话,诸如如果孩子怎么样就会怎样之类的“诅咒”和恐吓,一般性的警告就能奏效。 小心的语言警告。如果过分灌输“陌生人危险”的信息,孩子在遇到危险时就不敢求助陌生人。曾经有个孩子因为不敢向陌生人求救,结果错过了营救队员,最后消失在大森林中。告诉孩子,有些情况不能跟陌生人走,而不是不能跟陌生人接触。告诉孩子,如果需要帮助,必须找穿制服的人员、穿工服的销售人

员或者带孩子的母亲。 让孩子了解大人。如果你的孩子要跟某个大人相处较长时间,如保姆或家庭教师,在定人之前应向其他妈妈咨询如何与这些人相处,并到有关部门查阅保姆或家庭教师的情况。 避开电视新闻。专家建议人们不要让12岁以下的小孩看新闻。在电视剧中,坏人往往遭报应。但在新闻中,无辜的人却常常是牺牲品,这对孩子实在是太残酷了。 诚实而简单。如果你的孩子问一件让他恐慌的事,要解释给他听,但是不要再次吓到他,同时也不要吓到自己,以不破坏两人的安全感为宜。解释过后,问他怎么想的,及时纠正和驱除那些错误的想法,然后离开。这能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了什么,生活还是会继续下去。稳定而持续地增强孩子的安全感,有赖于父母们妥善处理生活中不断发生的这些事情。相信自己,这些,也是你们能够做到的。 孩子们需要基本的安全感,这样他们才能全神贯注地去探索自己的世界。否则,当孩子处于不熟悉的环境时就会主动选择回避,比如新到一所学校、参加新工作的面试、会见陌生人等等。

篇三:被时光遗弃的孩子 正式版

被时光遗弃的孩子

浮夸

都说戏子无情,可是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我们每个人都是戏子,难道都是无情之人吗?不,至少我不是。我全情投入,只希望能够成为主角,即使现实一直向我泼冷水。

我喜欢一首歌——《小丑》,那一句“启幕时欢乐送到你眼前,落幕时孤独留给自己”曾是我的真实写照。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以异类的身份存在,不善于交朋友,被贴上孤僻、自负、假清高的标签。要强的我并不甘心被群体排斥在外,我必须宣示我的存在。初二那年,我疯狂地迷上了滑稽表演,我把赵本山的小品、郭德纲的相声看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可以倒背如流。我在班里对着墙壁说笑话、唱跑调的儿歌、手舞足蹈地表演。渐渐地,我成了班里的焦点,课间会有人围观我的表演,我看到他们笑得前仰后合·,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我一度天真地以为我成了他们的一分子,我们的隔阂已经不能复存。后来,我才明白那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我依旧被他们排斥,我依旧是他们眼中的异类,他们只会在无聊的时候会叫我“来一个”供他们消遣。

孤独久了就会习惯,我没有勇气继续做一个小丑,我不再以自己的尊严来换取存在感。假如我本是一朵孤芳自赏的花,何不远离丛林的遮蔽,找一处沙漠开放。至少,在背对太阳的时候可以顾影自怜。

我责怪过自己太多愁善感,为自己叹息还不够,还为那些与我毫不相干的,同样被社会被群体排斥在外的人流过那么多眼泪。有时候,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我会有一种错觉,他们就是我的兄弟姐妹。我没有能力为他们做些什么,但是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理解他们所经受的痛苦。我想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让世界知道,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泪的普通人,是被时光遗弃的孩子。如果在这个人道、博爱的社会,有人会质疑故事的真假,那么我说大可不必,故事而已,就当我是浮夸的好了。

安徒生童话

午后,窗外的吵闹声让我迟迟不能入睡。

我坐在窗前的书桌上,百无聊赖地看着窗外的故事。晾晒场边上,张奶奶、李阿姨、王奶奶、赵叔叔几个人围成一个半圈,个个居高临下、气势汹汹地训斥着一个小女孩,那个小女孩叫影儿,我认识。王奶奶让大家安静,她开始把事情的经过娓娓道来:“刚才我在这里晒黄豆,忽然从果园里窜出来一个小黑影吓我一跳,还好我反应快,赶紧抓住她。我早就发现果园里的梨每天都要少一些,今天总算逮着人了,你们看,她手里鼓鼓的包里不是我的梨是什么?”影儿仰着头,眼睛瞪的又大又圆,她个子很小,但是腰板挺直。她咬着牙说:“我就今天一次,以前不是我。”张奶奶用拐杖腿指着影儿,身体颤颤巍巍,声音却铿锵有力,她一字一顿地说:“依你说?今天逮着你了,你是第一次,如果明天才逮着你是不是也是第一次?小小年纪不学好,还要狡辩!”影儿手里紧攥着那个口袋,微微

颤抖着,脸上桀傲的表情像是无声的反驳。李阿姨似笑非笑似怒非怒,说起话来几条深深的皱纹把表情切成几片。她说去年影儿到她家偷鸡蛋做什么不倒翁刚好被她逮着,她对赵叔叔说:“老弟,上回你不是说丢了两百块钱吗,我前些天看着这丫头老往小卖部跑,一定有问题,说不定就是她偷的。”赵叔叔本来是来看热闹的,听李阿姨这么说他刚刚还带着笑的脸一下就变了颜色。他质问影儿是不是偷了他的钱,影儿坚称没有。赵叔叔不罢休,把手里的扁担挥舞得呼呼生风,影儿吓得连连后退,脑袋撞上了电线杆。终于在她眼中徘徊的泪水像天河决堤的弱水般地倾泄下来,她狠狠扔掉手中的小口袋,三个黄澄澄的梨被摔得四分五裂。奶奶阿姨们朝影儿做了一个厌恶的眼神,继续列举她的罪状,和赵叔叔讨论最近发生的盗窃案。他们是要等影儿的奶奶过来。

影儿是村里最不受欢迎的孩子之一。她父亲因为盗窃入狱,人们认为老鼠生儿会打洞,所以理所当然地更讨厌她一些。她现在跟奶奶住在一起,影儿虽然叫我哥哥,但我们没有太多交集,家里人一直叫我提防影儿。

上学期一次月假,我到山里去采集生物标本,遇到了正在放牛的她。她把牛栓在树上,自己坐在一块大青石板上看书。她听见我走过,抬了一下眼皮又继续看书了。我问她在看什么书,我想一个二年级孩子能得下来什么书。她说“安徒生童话。”我呵呵一笑,问:“那你能不能讲几个童话故事来听听?”她抬头看我,笑了,我对上了她清澈的双眸,像是关住了一汪碧水。她说她会讲很多故事了。她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她说她也有一个爱她的奶奶,她说她比卖火柴的小女孩幸运;她讲《海的女儿》,她说她梦见过人鱼公主,有美丽的嗓音;她讲《坚定的锡兵》,她说不害怕不退缩勇敢的人,总会是幸福的。她讲了很多,她说了很多。她还叹了一口气。我嘴里嚼着一棵草,觉得这个小女孩真是有意思。她还说小伙伴们不和她玩,是因为她爸爸,我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她回答不上来,红着脸说:“……我……我就是知道。”

过了好一会,影儿的奶奶终于赶过来了,刚刚歇着的奶奶阿姨加赵叔叔又开始教训起影儿了,声音比刚才还大。他们说小人穷斯滥也,说君子不饮盗泉水,又说谁谁判了几年,有其父必有其子。总之说得引经据典,生动活泼,花样翻新,形象具体,壮怀激烈。蜷缩在电线杆下影儿知道奶奶来了,缓缓站起来,泪痕已经干了。她奶奶面无表情对王奶奶说:“多少钱,我赔给你。”然后拉着影儿走了。印象中的影儿奶奶是一个吵架撒泼的能手,但是自从儿媳跑了之后,为了教育影儿她开始以身作则。

王奶奶看着地上摔坏的梨唏嘘不已,心疼不已。

血色日暮

寒假回家我才知道李根已经死了,从人们茶余饭后的议论中我大概还原了故事的经过。

半年前李根成了村里的瘟神,人们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拉起了警戒线,绝不允许他踏进一步,否则就要“严肃处理”。

李根以前是一个问题青年,没有少欺负村里的孩子。但单就这一点,村里人还不至于这样恨他入骨。不久前,他从县城回来,风把他的艾滋病检查化验单吹落,刚好被人捡到。阳性。村民们一下都慌了,艾滋病这种世纪瘟疫让大家不寒而栗。一时间,村里人人自危,甚至有传言说只要和李根对视都会被感染。为了全体村民的生命安全,大家决定隔离李根,严格限制他的活动轨迹,万不能让病毒传播下去。

有一天,李根顺手牵羊摘了路边树上的一个果子吃被主人看到,主人毫不犹豫地从地上捡起干土块砸向李根。事后,主人把那棵果树的枝丫砍了一半,揭了一层地皮。附近所有的商店都没有肯卖给李根东西的,毕竟,谁敢收他的钱啊? 李根给村民说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他悔不当初,为了还三五百块的债去地下血库卖了两袋血,结果就被艾滋病毒“临幸”了。人之将死,李根只想安稳地等着世界末日崩塌的那一天。黄昏,西天被烧得火红。李根点燃一支烟,坐在自家门前。他想到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佝偻着身体,一口一口吐着烟圈,憔悴的影子投在地上,被斜阳拉得老长。村里的大院跳起了广场舞,音乐是欢快的《好运来》,他想,这一生,他不会再有好运了。离他不远处田里有个人一边除草一边像李根这边东张西望,他知道,那是村里安排的监视他的人,每天倒班。他掐灭了烟头,转身去马路对面厕所。他没有听到马达的轰鸣和鸣笛,一声机械的巨响之后,他被一辆疾驰的山地摩托撞飞,重重地摔在地上。摩托车没有号牌,开车的黄毛小子猛踩油门,飞一般逃离现场。监视他的人给村长打电话报告了一切,村长很快带了几个人赶了过来。没有人敢靠近,他们远远地围观着。李根伤得很重,连打滚和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血把他身体下的泥土已经染红,比天上的火烧云还红。李根的眼睛对着太阳,光线刺得他眼睛生疼,他想转过头,可是动也动不了。他索性闭上眼睛,半睡半醒。他好像听到村长的咆哮:“造孽!这么多血流到水渠里就遭殃了,毒血吧!”有人骂“畜生”,有人诅咒着,有人别过头呕吐着。一个老头出了个主意,让几个年轻人扛了几袋生石灰过来。村长死死盯住李根看了一会,终于下令了。于是,一铲铲石灰被洒在李根身上和他周围。他觉得痒,痛,可是喊不出来。夕阳落下,下雨了。石灰沸腾起来,发出嗤嗤的怪叫,像是嘲笑。渐渐地,疼痛的感觉消失了,李根觉得自己躺在一张舒服的床上,温暖惬意。他长舒了一口气,安稳地睡了过去。 警察赶到了,现场除了李根没有任何人了。他们也很不满,中秋节万家团圆的时刻,他们却冒着雨办案。八点不到,全村一片寂静,没有亮一盏灯。没有苦主,没有目击人,没有任何头绪。这件事成为无头案被积压下来。救护车的警笛在安详的夜里显得格外突兀,它从城里狂奔而来,又载着李根狂奔而去。城市的霓虹亮如春昼。也许救护车还是跑慢了,李根的生命在二十四岁时凝固了。死亡证明上的死因是:严重烧伤造成呼吸衰竭。

雨停了,一轮圆月升起,如水的光辉洒向大地。

天空之城

我的同桌喜欢45度仰望天空,无论晴天、雨天还是阴天。我跟他说话他总算爱答不理,我揶揄他说:“难道天上有一座城,值得你每天都要瞻仰几个小时才罢休?”他竟然点头说“嗯”。

老师同学都觉得他脑袋有问题,班主任让我和他多说说话。同桌的性情确实有些奇怪。他做事不需要任何理由,也没有喜欢不喜欢。今天测验可以得满分,明天就能当着老师把卷子撕得粉碎;穿校服时他会把校徽挖去,贴一个哭脸;他把拖鞋左右反着穿,筷子倒过来用;他有一个小玻璃瓶,里面有一条小鱼。他给我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是飞鸟,我是青鱼,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里。他把瓶子放在窗台上,透过瓶子看天,他说,他看到了青鱼也可以在天上飞。他还给我说启明星、狮子座和银河,银河也有水。

历史课,老师让同学们谈一谈对于诸子百家的看法。同桌破天荒地主动举手,老师当然点他,他还没站起来就急着说:“孔丘是个混蛋,应该车裂。”一语说出,

所有人都惊地看着他。老师打着圆场:“这位同学……对孔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赞同的可以谈谈吗……啊,谈谈吗?”同桌扭头看看瓶子里的青鱼,说:“他不喜欢我喜欢的宰予,什么老师。”

班里的同学个个都是伶牙俐齿,嘴不留情的角色,同桌没有少被他们调侃。幸亏他脾气好,不容易生气,甚至不介意别人叫他弱智。这天,几个调皮蛋又来招惹同桌了。“喂,楞头青,你弄个鱼是什么意思?七秒钟的记忆?哦哦,怪不得你记性那么差。”同桌正在专心地仰望他的天空之城,没有理会他们。他们不知收敛,其中一个人拿起他的玻璃瓶把玩着,说:“真是搞不懂,你到底是抄谁的,平时考零分的物理竟然期中考了满分,我怎么没这个好运气,是吧,鱼儿?”他使劲晃了晃瓶子。同桌看到了抢过瓶子,“不许动我的鱼。”也许是他用力过猛了,那个同学手上出现一道红印。他生气了,夺过瓶子,狠狠往地上一摔,青鱼在地板上挣扎着。这时,令我难忘的一幕出现了:同桌没有大吼,呵呵地笑了一声,走到那个同学身边,然后冷不防一拳打在他鼻梁上,两股鲜血随即喷涌。然后,同桌捡起青鱼,唱起了周杰伦的《稻香》,“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 乡间的歌谣 永远的依靠 回家吧 回到最初的美好”,扬长而去。

学校给了同桌记大过处分。不过他没有接受,因为他退学了。班主任挽留他,他说了些义正言辞的胡话,执意退学了。

后来,放假时我去他家看过他一次。见到我他很高兴,他说我是他唯一的朋友。我问他为什么要退学,他说:“我、类、是、他、中、眼、乐、不、快、是、苦、痛、们、异……”这是他新的语言风格,把一句话拆成零散的字然后打乱顺序说出来。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在他们眼里我是异类,他们对我来说也是异类,我感受不到一点快乐,很煎熬。我不知道他眼中的异类有没有我。我听得懂他说话。 他带我去看落山。我说明明是阴天,哪来的落日。塔笑了,一定要拉着我去山顶。我们躺在浅草上,很柔软,很舒服。我还想问他一些问题,他做了个噤声手势,让我不要说话。他悄悄地告诉我天空之城现在正是日落的时候。

分开时,他说:“像、我、样、的、没、异、有、类、这、来、是、未。”这句话我不懂。

篇四:对卢梭抛弃五个孩子的一些看法

对卢梭抛弃五个孩子的一些看法

一个以《爱弥儿》根本影响西方教育传统的人, 居然把自己亲

生的五个孩子抛在孤儿院。这究竟是一个疯子, 还是一个天才?

有人说,卢梭是“被讨论很多却认识很少的作家”,对于只读

过《忏悔录》的我来说,自然也是如此。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虽说不如康德捧着《爱弥儿》时,打破多年以来时钟般严格的生活规律,三天足不出户那般痴迷,倒也是如饥似渴,爱不释手。卢梭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美妙的文笔深深的感动了我。他的书平实质朴,却直抵人心深处,我相信它甚至可以拨动世界上任何一颗最冷漠残酷的心灵。

在《忏悔录》的开篇他就这样宣布:“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

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的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卢梭实践了他自己的这一诺言,他在《忏悔录》中的确以真诚坦率的态度讲述了他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思想感情、性格人品的各个方面,“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他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应该承认,《忏悔录》的坦率和真诚达到了令人想象不到的程度。而那件让他备受别人诟病和谴责的典型事件,自然也不在话下。

卢梭并没有隐瞒自己把他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送到育儿院

的事情。卢梭的辩解是:他自己一直过着流浪、隐居的穷困生活,因

此无法负担抚养孩子的责任。他不想孩子将来步他后尘,成为流浪儿,宁愿把他们送到孤儿院里寄养。

然而,根据我的了解,在之后的《爱弥儿》一书中,卢梭在论述父母亲职责的时候,明确的指出,父母亲的职责包括三部分: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对社会有培养合群人的义务;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他还说,凡是能够偿付这三重债务而不偿还的人,就是有罪的,要是他只是偿付一半的话,也许他的罪过还要大一些。不能借贫困、工作或人的尊敬而免除亲自教养孩子的责任。显然,卢梭没有抚养自己的孩子,只不过是完成了任务的三分之一,没有尽到一位父亲应尽的职责。实际上的行为与这个观点背道而驰,自然反动的批评家们会抓着这个把柄不放。

按照上述他自己的观点来讲,在《忏悔录》中称自己是因穷困抛弃孩子的理由并不够充分,甚至是强词夺理的自为申辩。这也困惑了我,既然关注于天下所有的孩子,为何唯独自己的孩子不在范围之内?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这明明违反道德,也备受唾弃的事呢?

可是,纵贯卢梭生平,我却也似乎能悟出一些缘由来。

卢梭在《忏悔录》中讲述了自己的善良本性:家庭环境充满温情,阅读伟人的书籍给了他崇高的思想。他说,若能继续下去,当然会决定我一生的性格。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污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使他受到了腐蚀。恶劣的环境使卢梭沾染了许多恶习,也使他了解到民众的疾苦。卢梭通过一生的坎坷遭遇,无情地控诉了专制社会对人的腐蚀和迫害。

成长过程的坎坷,似乎让他变成一个热衷于改变世界的人。当然,他的确做出了伟大贡献。但是,他却不愿意改变自己,更害怕承担责任;他集全部矛盾于一身,却不曾违背自己;他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他的思想和所作所为因此也很难被当时社会所接受。

可是,反动的批评家们,指责卢梭有各种弱点和短处,说他反复无常,心性善变。尤其是对于卢梭抛弃儿女这件事,批评家们认为对于一个写过教育论文的作者来说,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刻薄狡猾的反动批评家们,把这一切都归之于他的神经病。他们说:“卢梭是个疯子”。这事并不假。卢梭一生都被神经系统的病症所折磨。但是他只在晚年才间歇地有精神失常的情形,这也主要是由于他遭受迫害的结果。把《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和基础》《爱弥尔》或《社会契约论》这样伟大的著作的作者说成是一个疯子,简直是一种愚蠢的诽谤。被称作为“法国18世纪唯一活着的人“,他是一个天才!

卢梭一生都在轰轰烈烈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多多少少却有些自私。对于抛弃了自己孩子这件事,他在《忏悔录》中也明确表达了内疚和后悔。年近五十岁的卢梭在生了一场病之后,感到自己快要死了,感受到“良心的折磨”。悲叹到:“我死前是弥补不了这一罪过了。”由此,我想到《社会契约论》里那句开篇“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如果说卢梭抛弃了自己的孩子是罪过的话,那么也是人性中的弱点,天地本不全,人性又何谈完美?毕竟,“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

篇五:怎样对待孩子

怎样对待孩子

第一 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呢?

一是要了解孩子的抱负水平:因为,孩子的抱负水平与将来事业的高度是成正比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抱负的人会做出什么惊人的业绩来。帮助孩子建立抱负水平是头等重要的事,但千万不能不符合实际地过分拔高,其结果必然违反事物发展规律。

二是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身心健康应分两个方面去了解,即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教育孩子时,我们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他们渴求朋友与平等,渴求倾听与尊重,渴求赏识与保护,渴求成就与游乐;还要掌握孩子独特的心理:他们最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最害怕的是被遗弃、被遗忘,特别渴望自己被父母理解。与此同时,我们还需掌握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期:一是一个人的一生有两个性格独立发展期,第一个是在两岁时,第二个是在十二三岁时。在这两个性格独立发展期,需要父母有更大的耐心与雅量,要允许他们尝识走出家庭与依赖的小世界,并随时给予他们关怀、支持与鼓励;二是三岁到六岁这个阶段,是培养一个人成就、自信的关键时期,做父母的如何能满足孩子的这个需要呢?其实只要放手让孩子做些事情,不要因为怕他们会失败而代替他或给予太多的指导,“放心”、“放手”是很重要的方法。三是小孩子从10岁开始,到20岁为止,是他们的青春期,他们的身会发生一系列巨大变化,对他们来说,是人生最关键,最困难,同时也是最需要父母理解和帮助的时期。

三是要了解孩子的智力水平:孩子是否有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学习兴趣,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属什么情况,他们的思维力、创造力又怎么样,都是需要我们家长了解并有计划训练的。

四是要了解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什么是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孩子的情感(包括道德品质)、意志、性格、气质等。具体而言,孩子的道德品质(道德感,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情)的好坏,意志(意志力、自控能力……)、性格(刚毅、顽强 ……)、气质(独立性、主动性、专注力、自信心等)等方面的表现,……都需要我们去培养。

孩子是一本无字的书,我们要读懂他,就需要了解他,才能施以有效的教育。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要像农民那样,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去想孩子心灵深处需要什么,去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孩子。

第二 尊重孩子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是在成人的尊重中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如果孩子在羞辱中生活,他将会自卑一生。

为了把尊重孩子的教育搞好,做父母的要有了解和掌握尊重孩子的知识的必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公约明确规定了儿童的生存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和医疗权)、发展权(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法律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具体包括信获取权、受教育权、娱乐权、思想和宗教自由、个性发展权等)、受保护权(反对一切形式的儿童歧视,保护儿童的一切人身权利)和参与权(是指儿童有参与家庭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权利)。这个公约是人类在对待儿童问

题上的最重要的文明成果,是约束现代世界各国儿童政策问题的国际性公约,也是当今成人正确对待儿童、父母善待孩子的指导思想。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应该了解这些知识,并努力在实践中尊重孩子以上的权利。

我们在尊重孩子的上述基本权利的同时,还应在以下几方做好尊重孩子的工作:

一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能搞“拔苗助长”。孩子成长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的发展,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现在许多年轻父母受了“超前教育”的影响,迫不急待地要求幼小的孩子学这学那,过早地让孩子投入到所谓的“学习”环境之中;有的年轻父母待孩子上学以后,逼着他进各种培训班,进行强化训练。父母的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行动,背离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加重了孩子的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以致产生不良后果。

二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不能搞“包办代替”。孩子虽然年幼,但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父母不能因孩子的弱小,尚需对父母的依赖,就无视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存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是孩子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孩子最早的自我意识来自父母是如何看待他的,当他肯定自己被父母爱时,他就认识到做人的价值,经常提出“我自己来”、“我自己做”的要求。做父母的绝不能因他们做不好而包办代替,从而剥夺了孩子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当孩子到时候什么也不会做或什么也做不好时,却又遭到父母的指责和埋怨,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父母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通过各种方式以实际行动予以支持,如对孩子表示信任、让孩子有独立的空间、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善

待孩子的朋友,等等。

三是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能搞“精神虐待”。童年少年是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一个人心身完整发育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情绪体验既显得“单纯”,又终身难忘,它对一个人的心智结构、道德观念、性格模式的形成至关重要,深深影响着人的一生。

当前,高期待成为我国未成年孩子的父母的重要情绪。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就容易产生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有些父母为了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者发现了孩子的思想违背了自己的意愿,采用警告、恐吓、揭短、讽刺等方式来治服孩子,这极大地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精神;有些父母为了防止孩子的骄傲自满情绪,便常用挖苦的形式拿别人的孩子优点来比照自己孩子的缺点,这就使得自卑这团乌云遮盖了孩子的心灵空间。这种“精神虐待”,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独立人格,摧毁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的自信,扼杀了孩子的智能。

我们应该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践踏的东西,所以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尊重孩子应建立在正确的家庭教育认识基础上,成为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而应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 第三 赏识孩子

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它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

赏识从哪里来?来自科学的思维方式:永远为孩子的长处而骄傲,不为孩子的短处而遗憾,不盲目地拿自已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如果总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你就永远没有成就感、自

豪感,永远对孩子赏识不起来。父母的赏识与放手,对孩子发出的是“我能行”的正信息,使孩子慢慢建立起 “行”的意识;父母过度地担心和保护,对孩子发出的是“我不行”的负信息,使孩子真的认为自已“不行”。 “行”与“不行”的表态,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极大。

实践证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是赏识教育的关键。在孩子的生活中,父母应以赏识的眼光关注他,发现其“闪光点”,以积极的态度去欣赏,接受和喜爱孩子,并注重随机教育,不失时机地为孩子的点滴进步喝彩,这样,孩子就会勇气和自信心大增,积极性也会极大的调动起来,激发自已最大的潜能,创造出奇迹。所以教育专家普遍认为: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树立自尊自信,走向成功的营养剂和催化剂。

父母应注意,既不要滥用赏识,又不要吝啬赏识,更不能错误地把孩子的特点与缺点,对孩子夸奖要适度,以其良好表现给予恰予其的鼓励;赏识并不排斥批评。我们既要充分发掘孩子的“闪光点”。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实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促使孩子学会明辨是非。赏识要讲究方法,批评要考虑艺术。

总之,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第四 信任孩子

“没有信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为信任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释放自己“我能行”的巨大能量。当孩子受到信任时,他会觉得他的身后有许多人在支撑着他。于是他内心会产生不负众望之感,会产生不会被任何重负压倒的力量。

一个人发现自身的价值,往往是通过别人对他的信任。尤其是未成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