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14:21 高中作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高中作文

篇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谈治学之道、修身之法,谈一个人如何对自己的问题。那么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谈交友之道、处世之法,谈一个人如何对朋友、对他人的问题了。

这句话如何译成英文?我们就来看看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文:

(1)Is it not pleasant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Legge)

(2)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Waley)

关于“乐”字,理雅各像译“悦”字一样用了pleasant,韦利却用了一个不同的delightful。这两个词有什么分别呢?一般说来,前者指外表的欢乐,后者指内心的愉快。“学而时习之”是内心的愉快,不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理雅各“悦”字译得不妥,“乐”字倒译对了,但是总的看来,他选词显得不够精确。韦利却是译颠倒了:“不亦悦乎”表示内心的愉快,他用了形之于外的pleasure;“不亦乐

乎”形之于外,他却用了表示内心愉快的delightful。至于“有朋自远方来”,理雅各把“有”字译成have,把“远”译成distant,把“方”译成quarters,从对等的观点看来,似乎无可非议,但不如韦利的译文afar更加自然,更口语化。韦利还在两句中都加了after all一词,表示不在其位,似乎没有必要。我看可以参考两家译文,把这一句重译如下:

Is it not a pleasure to meet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这一句话是不是可以用于“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回顾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可以说文化交流对人类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交流不就是“有朋自远方来”的结果么?至于个人,杨振宁和我是大学时代的同学,我们多年不见,他远涉重洋,到北京大学来讲“美与物理学”。我说他的演讲沟通了科学和艺术,把真和美结合起来了。他用中国古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和西方名诗“一粒沙中见世界”来描述科学家,不但沟通了中西文化,而且把古代和现代结合起来了。

关于中西文化,他还说过:“中

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则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关于中西文字,他又说:“中国的文字不够准确这一点,假如在写法律是一个缺点的话,写诗却是一个优点。”他还问我翻译了晏几道那首“自别后,忆相逢”的词没有,我说译了,送他的那本书里就有。他翻开书来一看,看到“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就说不对,他记得是“桃花扇底风”。我说有两个版本,哪个版本好呢?两个版本的第一句都一样,说歌舞通宵达旦,本来高照楼中心的月亮,已经落到杨柳梢头上,仿佛还舍不得离开,要停留在

篇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孟子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有一群知己好 友常伴左右,闲来聚聚,没事聊聊,高兴时畅饮,郁闷时倾诉,真是一件极其幸福、快意之 事。因此蒲松龄曾感慨“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 朋友不一定会一直在身边,但永远会心藏一份牵挂;真正的知己也许会很久不见,但见面时 会一样的谈资颇丰、话题不断,不会有丝毫的生疏感。马克思曾说“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 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人生离不开友谊。 ”多个朋友多条路,同样也会多一份快乐,多 一个依靠,因此人要广交好友,这样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篇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让人熟知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这句话不同的解读方式。至圣先师穿越了2000多年的话,还会是原来的韵味吗?我们是秉承传统,还是以现实的姿态来触摸古典,亦或是在传承创新中发扬。 现代社会,伴随着科技和新时代的发展,多年前的大杂院早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随之淡薄下来。一栋楼里住了十几年邻居见面居然面面相觑,根本不认识。我们再谈谈朋友,记得小时候,我们的通讯工具特别匮乏,只能用书信来诉说朋友间的悄悄话,那种来信让人感动,见不到人但是可以触及她的手记。转眼我们将步入而立之年,信件变成了邮件和短信。随着年龄的增加,朋友们都相继结婚生子,更是聚少离多,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只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这种原始的情怀才被外露,一些志同道合,知心诚恳的朋友才会因为你的的到来而欢欣鼓舞,不遗余力的以某种方式欢迎着你,一起诉说曾今、现在和未来的事情。相反,有朋自远方来,会因为上班忙等种种原因,成为别人的累赘或推辞。这里包含着真正的不情愿和生活中的万般无奈。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我们都生活在比较的社会环境中,如果多一份天真,少一份抱怨,对他人多一份宽容和谅解,世界会变得更加美丽。

人生如戏,你在扮演自身的同时,也成为别人的看客。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可以做到活在当下,做好自己,热忱待人,让千年名句在传承创新中发扬。

篇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点认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浅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何其精彩,由此便可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心中便深深地扎根了一种“知音情怀”,并且这种情怀完美地融入了底蕴厚重的中华文明里。诚然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是我所远不能也不敢奢望说清的,下面就对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知音情怀浅谈一二,由于学生学识浅陋、见识浅薄,文中的言语、引征错误无可避免,敬请老师指正。

首先言明知音的内涵,所谓知音其中有知己、知交、知心的意思,比喻了解自己和自己心灵相通、精神共鸣的朋友,他们能够互相理解、互相认同、互相支持、矢志不移、终身好友,甘愿为彼此献身。 但是不管对古人还是对现代人而言这种朋友是很少的,因此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古语。

古人的这种知音情怀与我国的幅员辽阔以及古代的交通不便有着一定的关系。我们的老祖先伴水依田而居,以乡土田地为生存根基,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都不会迁徙,一个人在一生中难得出趟远门,只能和乡里邻居打交道,若是凡夫俗子也就罢了,但若是一个心志高远才艺非凡的有识之士却没有人与他谈古论今、诵诗抚琴,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无人赏识,这是莫大的悲哀,因此古代士子往往遍历河山、游学访友。试想一个人骑马乘船、

餐风露宿,跨越千里风尘,经历四季风霜,终于到达了自己神交已久的知音家门前,报拳施礼、欢喜相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进而二人对月倾心、把酒言欢,时而主人欢笑宾客乐,时而宾客笙箫主人歌。酒逢知己千杯少,生遇知音人自醉!此种情景已非言语所能形容,岂一个好字了得!

且看看千古以来的文人墨客们为此演译了多少动人的篇章。诗仙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何逊的“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不正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知音情怀的真实写照吗! 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伯以牙子期高山流水,弦断为知音为代表。伯牙虽为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正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可以说只有钟子期一人。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但是后来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

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子期的故事无疑在我国的传统精神中占有一席之地,千百年来它成了中国人交朋友的最高追求。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道出了多少人间真情,留下了几多芳华逸事,如今生活在电子信息时代的我们有着数不清的以朋友相称的人,可是除了请客应酬、送礼办事或者在网上打发寂寞的“朋友”以外,数得上知己的能有几个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想起这句词: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篇五: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 -----记清华学子到今是清华园学校和师生亲切交流

5月1日上午今是清华园学校迎来了远道而来的清华大学的客人。他们是叶紫怡和美国留学生凯特。他们曾经在2012年来过一次,和这里的师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分别后非常想念这里的师生,所以再次而来和师生们亲切相见。

5月1日上午9点在综合楼前举行相见仪式,在会场上叶资怡和凯特表达了别后对大家的思念之情和对弟弟妹妹的期望。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方法,经验,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和自己是怎样走上清华之路的。会场上同学们聚精会神,如获至宝,收益颇丰。同学们取到了真经,找到了方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踏进清华之门,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会后叶子怡和凯特走进了教室和孩子们进行交流,为孩子们排忧解惑,孩子们都亲切称呼为子怡姐姐和凯特哥哥,都要求姐姐和哥哥在学校多住几天,下午他们们和孩子们亲切道别,并表示以后还会来看望大家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