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读论语的感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2:57:50 字数作文
读论语的感受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王凤兰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

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读论语的感受作文)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

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二 、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

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篇二: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

《论语》心得体会

相公小学 周鹏 在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中,增加国人的阅读量,向我们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去学习,增强国人的文明素质的大背景下,我学习了《论语》、《弟子规》、《诗经》《增广贤文》,这些古典文化给了我深刻的感受。特别是《论语》,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我被孔子深深感动,更为他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精髓所折服! 他的一生没有留下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读着《论语》,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为文明礼仪传播留下流传痕迹。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成长期,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发扬光大,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

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定要勤学善悟,勤学善思,学以致用。

孔子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

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并“学以致用”。

二 是要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敬己 ,由己推人。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是要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

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

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篇三:读论语的体会

读论语,悟人生

随着读书热潮,漫步论语经典,收益匪浅。我看了论语的背景资料,了解了孔子的生平,对论语有大志的把握。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作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他的弟子子贡称为“天纵之将圣”,一百多年后,孟子更是认为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司马迁不仅将孔子以布衣之身放入了世家中,而且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评论中写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有商人弟子、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

暑假,我看了《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子罕》、《颜渊》、《子路》几个部分,我的感触很大。

仁是《论语》当中出现很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定义,只有两句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 他的解释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于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对于君子,书中也没有给出定义,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多次对比。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学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

我觉得《论语》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眼睛,一双看心灵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阔的天空。我们的快乐其实来自于这片还未开垦的土地。教我们自己为自己营造一片精神的乐土,让我们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转为向内看,完满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心胸开阔,心境敞亮,心态坦然的人。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站前小学 张润平

篇四: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浅谈《论语》中的科学研究思想及其对当代

科研的指导意义

引言 应中国传统文化课老师的要求,最近我我粗略的读了《论语》,学习了孔子的“仁”和“礼”的思想,虽然我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我还是被这部《圣经》深深地触动了。书中论述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虽然它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是作为一本传承了几千年的经书,它的思想,对我们的行为意识,仍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论语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复古、保守、教化的,所以,很多人愿意从政治、思想、教育、伦理层面去解读它,更重视它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影响,但是很少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去解读它,其实细细品读,书中也蕴含了不少科学研究精神,它的思想,也需要在当代科学研究中得到弘扬。在此,我简单概括一下我从论语中学到的科学研究精神。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涉及了政治、思想、伦理、教育等多个层面,同时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从分的体现。本文选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代表之作《论语》,利用举例说明法,从追求真理、注重实践、博学广思、不懈的毅力、严谨的态度等几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研究精神及其对当代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论语 科学研究思想 指导意义

正文

1、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真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是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追求真理是科学的生命, 是全部科学活动的灵魂。崇尚科学, 就是提倡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要反对盲目信从、僵化固守的思想。只有做到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才会存在所谓的科学。

很多人认为,孔子是拥护迷信思想的,他相信鬼神的存在,“文化大革命”中甚至出版过一本书, 叫做《论语批注 》,《前言》写道:“孔老二是我国春秋末期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 他逆历史潮流而动,坚持倒退, 反对前进, 坚持复辟, 反对变革, 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复辟狂、政治骗子、大恶霸。”

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神鬼意识、迷信思想十分严重,他不可能脱离时代的影响而成为一位现代意义上的无神论者,但他的思想中确实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当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为人做事,就是尊敬鬼神之事,而又远离它,就可以叫做明智了;当季路问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将人与鬼作了对比性论说,强调事人在先,事鬼在后,先后不能错位,本末不能倒置,表现了重视现实人生的生活态度。他认为鬼神属于不可知的范畴,不能用客观手段加以研究应该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而且他所说的鬼神实际上更接近于天命的概念,所以孔子属于理性而明智的有神论者。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做人应务实,就这点而言,就是对当时社会迷信思想的极大的批判与挑战,因此,我认为,孔子具有鲜明的摒弃迷信色彩的态度。

在当今这个高度重视科学发展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心存追求真理、反对迷信的理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不奢求自己能一下子摒弃所有和科学相违背的观念,但是要像孔子那样,能够冲破自己所处时代思想的束缚,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探索。

2、注重实践

真理是科学的灵魂,实践是科学的第一要义。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检验真理,才能检验科学。实践的观念,在《论语》中也有体现。 孔子施教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游于艺”,就是让学生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而这个“游”就是指快乐地实践。另外,儒学经典《中庸》强调“力行”、“笃行”,虽然为“伦理意义”层面上的“行”,但也有实践指向的意义。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传说孔子少年时生活在社会底层,为了生存,吃了不少苦;他也曾对学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为:我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这就是说,他自己就是一个靠“做”打拼出来的哲人,他又怎么会反过来轻视“做”呢?故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实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

实践出真知,一个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才能为科学研究所用。面对当今高速发展的多元化信息时代,我们不可能准确判断每个理论的正误,对于一个新的领域,当它的理论还不成熟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实践,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所以,科学需要真理,也需要实践。

3、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博学

作为影响了中国教育几千年的一本经书,《论语》无处不在体现“博学”这个概念。博学是孔子治学的第一境界,《颜渊》篇强调:“君子博学于文”;其得意门生子夏在《子张》篇中亦云:“博学而笃

志”;儒学经典《中庸》里编织的“学习五部曲”中,第一部就是:“博学之”。当然,孔子这里强调的博学,不仅是伦理层面上的礼仪知识, 还指鸟兽虫鱼等自然知识。在《阳货》篇中告诫其弟子:“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当时孔子本人,就以博物而倍受世人的青睐。据有些学者统计,《论语》中引天文资料6 则、理化资料8 则、动植物资料21 则;总之,有关于自然知识的资料

35 则。

博学虽不等于科学,但却是科学发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博物广见的知识视野,就不会有科学的发现。我们不可否认,是孔子的博学成就了他的伟大,没有哪一个伟人不是博学广思的,没有一项科学发明不是经过广泛地学习研究得出的,博学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4、坚持不懈的毅力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打了一个比方:“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苗而不秀,庄稼虽然出苗了却不吐穗开花,比喻虽然资质良好却没有什么成就;秀而不实,庄稼虽然吐穗开花了,却不能灌浆结实,比喻虽然发展态势不错,却最终没有大的成就。因为不能持之以恒,所以尽管它们的开端都很良好,却最终没能取得良好成果。孔子利用这个例子告诫世人,做事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坚决不能半途而废。

虽然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岁月,但是坚持不懈的毅力仍然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面对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原理都理解的那么透彻,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我们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就只能半途而废,只能一事无成。科学研究本身是枯燥的,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必须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当我们在遭遇了各种打击,感觉前路迷茫的时候,不妨想想孔子的比喻,因为如果放弃,我们只能前功尽弃。

5、严谨认真的态度

孔子在教诲学生时,特别强调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他特别讨厌那种不懂装懂凭空造作之人,《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他还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很谦虚地说自己只是阐述前人学说,并没有创建新的理论,其实,孔子是“述而又作”的,他的“述而不作”只是传达了一种严肃认真的科研作风。《为政》篇中记载,孔子教导子张:“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就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知道的也要谨慎言之,这样就能减少过错。在谈论“正名”问题时,率真的子路回敬其“子之迂也”,孔子马上教训子路:“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即:鲁莽呀,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只能取保留的态度。正如教诲子路的经典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这些都是求实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体现。

严谨、精确是科学的第一品格,科学的东西就是:一是一、二是二,来不得半点的含糊。毛主席曾经说过:“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只有我们足够严谨,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与损失。

虽然孔子生活的年代和我们相差了两千五百多年,《论语》的生成语境与当今的语境,具有天壤之别,但是书中的思想,无论从思想政治、道德伦理还是科学研究上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论语》的生成语境中,虽没有系统的科学思想,但是我们当今的科学研究思想,似乎都可以从《论语》中找到与之对应的思想。这也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多去挖掘它,了解其中更多的内涵,并且把这份财富一直承传下去。

参考文献

[1]郭柏春.《论语》中的科学精神研究.嘉应学院学报,2010年12月

[2] 郭柏春.高扬科技攻关的精神和魅力.光明日报,2007年3月.

[3]席泽宗.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科学新闻,2007年9月

篇五: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王凤兰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

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

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二 、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

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