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十面埋伏音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18:53 小学作文
十面埋伏音乐小学作文

篇一:音乐鉴赏《十面埋伏》

摘要:《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关键字:中国民族乐器 琵琶 十面埋伏

正文:

弹拨乐器是民族乐器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我国的民族乐器文化中大放光彩。弹拨乐器有古筝、琴、琵琶、柳琴、阮、三弦、扬琴等。包括用手指或者拨子拨弦和用琴扦击弦发声的弦乐器。中国弹拨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按不同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可分为平置、抱握、击弦弹拨乐器三大类。其特色主要在于音色清脆明亮,擅长演奏活泼跳荡的弦律和鲜明的节奏,表现力丰富。

琵琶属于弹拨乐器中抱握弹拨乐器,在东汉被称为“批”、“把”。这是两种琵琶的弹奏方法,相当于现在的“弹”、“挑”,是象声字,后改写为“琵琶”。

琵琶的演奏手法有:右手——弹、挑、遮、分、扫、轮、拂、扣、滚、勾、抹、双弹、双挑、夹弹和半轮等。左手——揉、推、挽、绰、住、吟、打、带起、虚按、泛音和按弦等。

琵琶的表现力非常丰富,不但可以弹奏旋律,还可以弹和弦,是民族管线乐队里重要的声部。

在众多著名的琵琶曲目中,《十面埋伏》是较为广大人民熟悉的曲目。据史书记载,古曲《十面埋伏》早在16世纪就在民间流传,原为琵琶曲《楚汉》。到了18世纪的清朝,琵琶名家华秋苹在编辑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三卷《琵琶谱》中收有《十面埋伏》。由于一些演奏家的不同艺术处理,所以《十面埋伏》的乐段编排略有差异,但表现的内容基本一致。据我国现代国乐大师、著名琵琶演奏家卫仲乐传下来的演奏乐谱来看,《十面埋伏》共10段,三大部分。

此曲的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202年,神州原野上爆发一场声势浩大、残酷悲壮的决战,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过五年逐鹿中原,双方一决雌雄的战斗最后在垓下展开。拥军10万的项羽渴望绝处求生,统率10万大军的刘邦欲置人于死地,在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两军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尽管项羽勇猛异常,但终究寡不敌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后项羽慷慨悲歌,身负重伤,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毅然把剑自刎。

第一部分是战前准备。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个小段。“列营”是全曲的引子。节奏自由、变化万千。一开始琵琶就先声夺人,在高音区奏出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揭开楚汉两军即将激战的序幕。这段散板的引子,似高亢的号角,似轰鸣的战鼓,金鼓齐鸣,声震山谷,刀光剑影,铁马金戈,紧张森严,一片临战气氛。“吹打”是金曲中仅有的旋律性较强的抒情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军队中吹奏筚篥的音调。这段音乐似浩荡的汉军,又远至近,阔步行进。“点将”是“吹打”后半段的变化重复,连续16分音符走出,急促的旋律,描绘出调兵遣将的忙碌景象。“排阵”和“走对”,曲调简单,节奏整齐紧凑,表现出汉军战前的士气高昂。情绪逐步发展和加强,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铺垫。一般在演奏时,对“点将”、“排阵”、“走队”这三段音乐是有变化和取舍的。

第二部分是战斗过程,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小段。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紧张炽热的战斗情景,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埋伏”利用一张一弛的对比性节奏音型和加以摸进发展的旋律,造成蓄势待发的紧张、恐怖的战斗气氛,是一段颇具特色的音乐。而在“鸡鸣山小战”中则表现出了楚、汉两军短兵相接的对垒,琵琶运用了“刹弦”的技巧,使发出嚓嚓之声,形成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开始的繁密节奏渲染了大战声势,接着在紧张的音乐气氛中,琵琶以快速的“夹扫”,表现了汉军百万将士势不可挡的勇猛气势。炮声、马蹄声、厮杀声交织在一起,在这生死关头,突然出现了阵阵凄凉的“箫声”。四面楚歌,顿时使楚军军心

涣散,丧失斗志。紧接着,琵琶用“并双弦”和“推、拉”等技法,奏出士兵的呐喊声。让人感受到热血沸腾、振奋不已的场面,形成了全区最紧张的音乐高潮。

第三部分是战斗结束,包括“溃围南山”和“乌江自刎”。音乐凄切悲壮,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比。原谱中还有三小段“全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描述汉军凯旋而归的种种情景。但是现在大多数的演奏者认为这段带有结尾性质的第三部分略显冗长拖沓,所以大多删减了后三段。

篇二:《十面埋伏》音乐作品鉴赏论文

音乐基础与作品欣赏

班级:11经济本3 姓名:应雅月 学号:11304423342 评价:通过一学期的《音乐基础与作品欣赏》的学习,我了解到很多关于音乐的基础知识,能识别一些简单常见的乐器,会看乐谱。每节课都会听一些平时可能不大会听的音乐作品,重新认识了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音乐家,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莫扎特、斯美塔那、刘德海等等。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一门课程可以更好的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气质,喜欢这样的课程。简单地说,我认为这门课很有必要,我受益匪浅。

赏析的曲子:《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此曲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中提到一个神话中的天神,“刑天与天帝争,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操干戚以舞。” 后人说,“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陶渊明也有 “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这样的诗句。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总令人想起历史上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这个人也一样的“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气盖世”超凡气概,虽然最后失败,却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身影。这个人就是项羽。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

项羽具有不可一世的胆识和气势,古今少有。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暴秦的终结者。诚如太史公所言,“(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做为暴秦的终结者,项羽创造了很多奇迹。例如巨鹿之战,面对秦军,诸侯皆惧。唯项羽率领楚军迎战强大的秦军。从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任上将军渡河北上起,至这年七月章邯投降为止,历时九个月,先后全歼王离军,收降章邯军,使秦军的全部主力丧失殆尽,为推翻秦皇朝创造了条件。又如彭城之战,千里奇兵突进,以三万击败数十万刘邦联军。

然而,打碎了旧王朝后,他却不能建立一个新王朝。而刘邦,以一地位低微的亭长出身,与他的平民追随者们一道,缔造了一个新的大一统帝国,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前无古人了。 勇猛之余,项羽残暴的一面也相当惊人。早年攻襄城之战中,由于秦军誓死不降,襄城被攻破后项羽将守城将士“皆坑之”。巨鹿之战后,项羽下令将秦将章邯手下二十万秦军将士全部坑杀。汉高祖二年,项羽还支使手下杀了“义帝”。手下谋士韩生劝项羽不成,说了

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立即被项羽烹杀。项羽还烹杀了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等人。 然而,残暴并非项羽的致命伤。项羽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联盟。秦亡之后,天下纷争。项羽曾经自封西楚霸王,并以裂土分封、功臣为王的方式分封天下,但这次分封后,诸侯们并没有效忠自己。由于他的残暴和赏罚不明,使得他在诸侯间缺乏公信力。分封之后回到徐州不到才几个月时间 ,就已经反叛四起了。正如贾谊所说,仁谊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里的仁谊当然是一种政治手段。项羽显然不是一个具有政治智慧的人物。

刘邦最后与项羽决战时,和韩信、彭越相约合力伐楚,当时韩信、彭越没并有发兵。最终刘邦承诺把齐地封给韩信,梁地封给彭越,两人才引兵而来,这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分封臣子,而是以对等的资格结下了分地之盟。所以,与其说楚被汉灭,项羽败于刘邦之手,不如说项楚实际上为被诸侯的联盟军队所灭,汉高祖不过是联军领袖罢了。 两军阵前,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虽在气概上虽已略输一筹,但他不以为意,大笑着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那些更有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的人。

公元前202前,楚汉相争接近尾声,双方会战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三十万汉军围住了十万楚军。汉方为瓦解对方军心,就叫兵士们唱起了楚歌,楚兵大多离家已久,早已厌倦了连年征战。楚军中有人开始唱和,军心彻底动摇。一看大势已去,项羽已无计可施,对虞姬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则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便拔剑自刎而死。项羽后来逃到乌江边,面对滔滔的江水,仰天长叹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拔剑自杀。

后人根据这一段垓下之战作了两个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前身是明代的琵琶曲《楚汉》。明朝王猷定为明代琵琶演奏家汤应曾写的《汤琵琶传》中生动的描述了这支曲子。此曲一开始便是两军决战垓下,一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金声、鼓声、剑努声、人马辟易声”此起彼伏,然后一阵沉寂。胜负已见分晓,一片哀怨的 “楚歌声” 响起,英雄末路的项羽发出“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后有“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等等。 《楚汉》后来演化为两个不同的版本,即《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虽然反映相同的历史题材,但两支曲子立意完全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和汉军,重点内容是“十面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等,乐曲高昂激越、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和出军,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乐曲沉雄悲壮,又凄楚宛转,重在描述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与虞姬诀别的场面。前者是赞歌,后者则是挽歌。

杜牧《题乌江项羽庙》诗云:“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兒。江东子弟多豪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很为项羽惋惜,他认为胜败“不可期”,是兵家常事,假设项羽渡江,也许会象当年兴兵抗秦那样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反其意而行,他在《叠题乌江亭》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为史家正论。但杜诗表现了一种死中求活的心志,读来更令人荡气回肠。 以上无论是琴曲还是诗,都有两种不同的立意。后世的观点中有的扬刘抑项,为刘邦唱赞歌;也有的抑刘扬项,为项羽献挽歌。这种对立,折射出两种不同的英雄史观。即对历史终结者和历史建构者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事实上,“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过是文人的咏叹罢了。当年是天下人共反强秦,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而自己众叛亲离。战乱日久,天下人心思定,势易时移,时局已非当年八百江东子弟起兵抗秦可比。项羽已经彻底丧失了争天下的资本。朱光潜說:“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決和毅力把它们坚持到底。”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也许这才是项羽。

在《十面埋伏》高昂的曲调中,传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快的号角,还有失败者非凡的气概。

全曲分十三个段落,就标题可归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音乐有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2)“吹打”。

(3)“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4)“排阵”。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 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该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7)鸡鸣山小战 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8)九里山大战 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项王败阵。

(10)乌江自刎 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嘎然而止。

原曲还有:

(11)众串凯。

(12)诸将争功。

(13)得胜回营。卫仲乐先生的演奏指“自刎”止,后三段删去不奏。今日诸家大多承用此法。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 《十面埋伏》在反映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抓住了典型时间、典型环境,在描写楚汉相争这一历史特定背景时,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的场面,在表现垓下大战中又突出了呐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对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生龙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上激烈壮观的场景。

总体而言,乐曲内容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全曲可歌可泣,起承转合,跌宕起伏。在琵琶弹奏的同时,聆听者的心境随着曲声的变化而变化,从激昂宏伟到紧张急促再到悲壮自刎,最后的哀怨断尾,我们的心跳也随之起伏。只有听过才能感悟到其中的气势,才会觉得它是对得起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称号。

篇三:浅谈琵琶武曲《十面埋伏》的音乐表现

浅谈琵琶武曲《十面埋伏》的音乐表现

摘要:本文通过重点段落描写乐曲及音乐表现,通过演奏者内心感受理解此曲的音乐表现,通过运用技巧来论述音乐表现,对《十面埋伏》音乐的剖析,展示了刘邦围歼项羽残酷的战争场面,让人感觉读此文章好似聆听整首曲子时而紧迫、时而轻松、时而紧张惶恐、时而自如的气魄,使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喜欢《十面埋伏》的整个过程,更加理解这首乐曲的意义。

关键词:描写;感受;理解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focus paragraphs description music and the music performance, through playing who heart feel understands this song of music performance, through using skills to addresses music performance, on ten surface ambush under music of analysis, show has Liu Bang surround and annihilate Xiang Yu cruel of war scenes, let people feeling read this articles like listening whole first music sometimes urgent, and sometimes easily, and sometimes tension fear, and sometimes freely of boldness, makes people further to understanding like ten surface ambush under of entire process, more understands this first music of significance.

Keywords: description; feelings understood

[中图分类号] 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套的传统武曲,前身是明代的《楚汉》。秦王朝灭亡之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进行了一场决战。楚汉战争是封建地主阶级中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斗争,刘邦起用韩信为大将,以三十万汉军的优势把十万楚军团团包围在垓下。夜间,谋士张良令会说楚地方方言的汉兵用萧吹楚曲,以便动摇楚军军心。项羽以为西楚已经失去,而且被困楚军思乡心切,纷纷逃散,项羽身边只剩下千余人。刘邦令五千兵马追至乌江边与项羽进行最后的搏斗,最后只剩下项羽一人,他遍体鳞伤,寡不敌众,拔剑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就是人们根据这一历史创作的著名乐曲。

一、通过重点段落来描写乐曲及音乐表现

本曲分为“列营”、“擂鼓”、“走队”、“排阵”、“埋伏”、“小战”、

“大战”、“呐喊”和“追击”这九个部分,因版本及流派不同,对《十面埋伏》的作品艺术风格及表现理解也不同。下面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乐段。

“列营”:全曲的开头,采用了琵琶“半拂轮“的技法模仿了战鼓的声音,

使音乐在阵阵的战鼓声中开始,给人以震撼的感觉。节奏自由,速度随乐曲需要而做了慢起渐快或突慢或稍慢等处理。运用了以上的节奏变化使音乐增加了一种紧张度,为乐曲向前发展带来了推动的力量,立刻把人带到了空旷的原野和安营扎寨的战争中,成功地描绘出古代军营威武雄伟的音乐形象,通过一声声的战鼓表明了战士们做好了战前的准备。

“埋伏”:本段是此曲的主要乐段之一。各队人马在离开营寨之后奔向垓下埋伏待战。本段运用了“埋伏”这一小标题,说明奔向垓下周围这一活动,不是正面作战,不能让楚军知道而是静悄悄的活动。这一段给人一种偃旗息鼓静静的场景,造成了一种恐怖的气氛,渲染大战前的紧张的感觉。战争即将来临,战士们都做好了冲锋陷阵的准备,一切将要开始了。这段音乐表现了“静”“轻”,但不表示没有气势,而是通过这种弱处理表现了汉军做好了准备。

“小战”:本段采用了“煞”中指的指甲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古代兵器的撞击声。一个又一个回合的厮杀,刀剑相击,矛盾相碰,把听者带入到了那个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中,耳边好似不断听到“杀呀,冲呀”的声音。这段中,其核心音调短而有力。本段开始由慢至快,但轮指给人一种自如的感觉,逐步地快起来,轮指的密度加强,律动性强而且短小精悍,与“埋伏”形成很大的音乐对比。这一段的音乐表现了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节奏一步一步地加快,在情绪上和气氛上越来越紧张,预示着小战即将扩展为大(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十面埋伏音乐)战。

“大战”:也是本曲主要段落之一。本段运用不同的指法技巧描绘了炮声、马蹄声等等。在本段中部,在炮声与楚歌萧声之间先用“夹扫”空弦,表示在奔跑中的马蹄声,再在四条空弦上做弦数变化的滚奏。通过弦数变化的演奏来烘托出战争及两军交战的激烈场景。本段的韵主要表现出几十万人马交战的厮杀激烈的场景。其中的音乐运用了“长轮”、“呤弦”以及“颤音”的技法,表现了本段音调激烈并且凄凉。本段表现出了战争的激烈性,汉军的威猛,楚军处于弱势。使听者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并为下段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呐喊”:是全曲最高潮的乐段,运用了“推弦”、“摇指”等多种技法,一切演奏技法都是为了曲情服务的。本段的曲情是要表现好这次决战你死我活、激烈杀拼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万马奔腾、呐喊震天的场景。本段段名叫作“呐喊”,着重在反映激战时的杀喊之声。在双方数十万人马的战场上,远处近处四面八方都在厮斗着,车战马战步战都在进行前,一阵阵杀喊之声又是通过高嗓门和呐喊声反映出来,“呐喊”这个词语表达了整个乐段的中心。本段的演奏技法应该说已达到顶峰,表现出极为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琵琶演奏这段给人以听觉震撼,就好像自己也手拿兵器,冲上战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琵琶的指法演奏把这段演奏演活了,不仅感觉身在战场,而且眼前出现了厮杀的战争场面。两军交战快到终结了。

最后一段“追击”:充分表现出刘邦一个胜利者的形象即将在诞生。项羽被追击到乌江边,孤身一人,孤军奋战,觉得无颜面再见父老乡亲,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段音乐追击紧密,表现出紧追不舍的感觉,时快时慢,力度时强时弱,有一种起伏感。

二、通过演奏者内心感受理解此曲的音乐表现

整个曲子是叙事战争,主角也就是胜利者刘邦。但在本曲中出现了项羽,一个败者。如果没有项羽,这首曲子就没有那么激烈,所以说项羽也是一个主要角色。整首曲子主要表现刘邦,但也有项羽的情感。可以说通过描写二人内心世界来论叙这首琵琶名曲的音乐表现。

整首曲子气势磅礴,主要描写汉王刘邦的英勇及会用谋士,可以通过主要任务的动态及其演奏来表达音乐感觉。

下面我们用内心听觉来感受一下《十面埋伏》。内心听觉是一个演奏者特殊的重要的心理活动方式,是演奏者进行表现性的技巧的原动力。对一个演奏者而言,乐曲首先是一种只能自我聆听的,独特的,无声的,具有无限可能的内心歌唱。写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或者说要表达的是音乐不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也可以说是内心感受。就好像整个乐曲在心里演奏一样,其内心感受要胜于平淡的外在演奏。用心来感受《十面埋伏》的每一段,或者说用心去揣摩,就好像整个乐曲在你的心里脑里不停地回响。其实大家可以放开地去想,只有内心遐想有感觉,才会把这种感受传到手中。通过心里及手上的感觉一起把这首曲子演绎得完美。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我们还应该把大脑用上,“心、脑、手”并用。头脑中要想着这首曲子的音调,也就是头脑中不断地演奏这首曲子,通过大脑传到心里,心里传到手中,通过手指把这首曲子的激烈战争刀光剑影表现得非常完美。所谓的音乐表现不光是把曲子一段一段表现出来就可以,而是通过演奏“表现”出来。表现不只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外结合的表现。这是一首武曲,但在演奏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武弹,而是文武结合,刚柔并进。这首曲子也有柔的部分,只是不多,演奏者要掌握好。就好比“小战”刚开始,要自由地去演奏,轮指不要紧要放松。所以,要演奏好《十面埋伏》并且音乐表现的好,就要细心地去聆听感受。

三、通过运用技巧来论述音乐表现

本首曲子多以散板为主。散板是作曲家为演奏者提供的弹性相对大,容量相对多,韵表现相对舒展,技术发挥空间相对自由的段落。散板在作品整体结构中的表现功能比较特殊,尤其是中国的器乐作品中,散板的演奏对于音乐结构的完整和严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散板的处理不要漫不经心,总之散板不散句,散板不散意,散板不散神,散板不散气。散板意味着有度的自由、有致的发挥、有理的夸张、有分寸的意外。

《十面埋伏》第一部分就是以散板开头,从慢开始,自由些到快,给人以紧张的感觉。散板的乐句不是散乱无序,而是有序地进行弹性而自由的发挥。就拿《十面埋伏》开头来说,让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首武曲,一听就知道要打头仗了,有一种紧迫感。其指法、指序、整体的设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十面埋伏》大量运用了散板,使听者感觉时而紧迫、时而放松、时而紧张惶恐、时而自如,让人感觉整首曲子的完整与成功。所以说,运用散板对《十面埋伏》来说是正确的、成功的。

《十面埋伏》的整体音乐表现使听者听起来是那样的有气魄。一个胜利者和一个败者的不同形象,此曲从一开始就表现的是刘邦胜利者的形象,本曲主要也是在表现刘邦。通过以上介绍的《十面埋伏》的音乐表现,使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十面埋伏》的整个过程,更加了解这首乐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琵琶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

2、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民雄,《传统民族器乐曲欣赏》,人民音乐出社

作者简介:董萍萍,女,汉族,一九六六年十一月生人,辽宁锦州市人,辽宁锦州市杂技团琵琶演奏员。

篇四:音乐鉴赏论文——十面埋伏

我国民族传统音乐

—《十面埋伏》

音乐是人们澄静的心声,是自然空灵的天籁。世间有那么多的乐曲,但恐怕只中国古典民族音乐能将其中的真谛尽数彰显出来。何尝不是如此!那宫廷音乐,少了清新,多了奢华;爵士乐,少了柔美,多了繁杂;流行音乐,更是少了超然,多了浮躁。而中国古典音乐,至高,至圣,至纯,至美。绝不张扬,却声声柔亮,潜入人心。绝不神秘,却层层深入,别有洞天。它不求太多,只愿将中国古典传播流转,正因如此,无论黄土高坡,还是江南水乡,都有了它的存在。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概念范畴。简单点来说,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算做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建立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发展起来并反映出本民族文化特色生活风貌、文化、地域特征等的音乐。而文化、经济、地理状况、文化交流又反过来影响了民族音乐的发展。传统音乐的范围很广,包括所有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比如说琴歌《阳关三叠》(古代文人的古琴音乐),昆曲曲牌,元曲等。汉族传统音乐,传统分类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五大类。

弘扬民族传统音乐离不开学校的音乐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乐理知识的积累,我自己对音乐也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在这里我要介绍的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的《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传统的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闻名古今的楚汉之争,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用琵琶特有的技巧,描绘我国古代的战争场面,表现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惊天动地之势,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颇为生动感人。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全曲采用章回小说结构,分为作战前的准备阶段、作战情景、战争的结局三大部分。全曲可分十三个小段落: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

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十面埋伏》的重点段落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描写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项羽的激烈战斗场景,乐曲高昂、气势磅礴。作者无法回避项羽失败的史实,但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描绘项王悲歌壮别的场面,音乐格调悲壮。在《十面埋伏》高昂的曲调中,传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快的号角,还有失败者非凡的气概。整曲看来,还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括前五个小段,为“起、承部”。

1、第一段名为《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乐曲以琵琶有力的扫弦、佛弦开始,表现了点兵擂鼓,几秒钟,强烈的表现力也有激人气势。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驰骋等壮观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2、第二段《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 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这段音乐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3、《点将》,4、《排阵》,5、《走队》,这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它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为“转”部,写楚汉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交战场面,是全曲的中心部分。音乐多变,节奏急促,在演奏上连续运用了弹、扫、轮、绞、滚、煞等手法,它形象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

6、第六段《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它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眼前就像汉军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

7、第七段《鸡鸣山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情绪更为紧张。

从《埋伏》到《小战》音律连贯,一气呵成。

接着第八段《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弹奏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这段音乐家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发挥了绞弦、拼双弦等琵琶武曲弹奏技法快速弹奏,音调奇特,节奏变化多端,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同时甚至让人听到刘邦涣散敌心之凄凉的“楚萧声”,可谓既状物又抒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楚萧声的曲调是《列营》一段特性音调的再现,虽很短,但为以后的“呐喊”作好了铺垫。琵琶对喧嚣激烈战斗音响模拟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整个乐曲描绘楚汉两军的冲突,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矛盾已获解决。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为“合”部,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

紧接着琵琶回到了简单反复的音调,只听那单骑孤踢声远远的里去,这便是第九段《项王败阵》了。直到一记短划的强音戛然而止,霸王《乌江自刎》了,天还没有亮。

这段慢起渐快的同音进行旋律和马蹄音调表现项王及其随从突围惊逃之状。这一段落在结构上属于插郑性质,它几乎完全没有旋律性,主要是一个零零落落的节奏型,如同马蹄声,然后有一个似乎是追击式的节奏型。许多演奏家都是演

奏琶此即行结束。可能是取毛泽东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之意,高潮之后赶快结束,演奏效果也比较好。这段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删节,有的省略整个第三部分,有的删节去"众军奏凯"后三小段,目的是使乐曲情绪集中,避免冗长。

《十面埋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反映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抓住了典型时间、典型环境,在描写楚汉相争这一历史特定背景时,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的场面,在表现垓下大战中又突出了呐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对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生龙活虎的形象塑造,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成功地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代战场上激烈壮观的画面。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楚汉》后来演化为两个不同的版本,即《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虽然反映相同的历史题材,但两支曲子立意完全不同。前者是赞歌,后者则是挽歌。但是无论是琴曲还是后世流传的诗歌,都有两种不同的立意。后世的观点中有的扬刘抑项,为刘邦唱赞歌;也有的抑刘扬项,为项羽献挽歌。这种对立,折射出两种不同的英雄史观。即对历史终结者和历史建构者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民族音乐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对音乐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完善人的人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谓“成于乐”是说“乐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音乐作为“树人”的重要手段。

静坐竹亭,弹奏古琴,想必古人便是在这种情境之下弹奏出那一曲曲的清音雅韵。

爱古曲,爱高山流水之通灵,渔舟唱晚之闲适,二泉映月之绵长,阳春白雪之圣洁。

赏民乐,赏梁祝之哀婉,关山月之豪放,姑苏行之明快,雁落平沙之悠扬。 而这些都是由中华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所传承孕育的。渔歌唱和,流水清音,亲友别离,追忆斯人,人与自然相呼应,自然与文化相融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都融入了古典音乐,传递所思,所感,所想。洗礼着人们的心灵,诉说着别样的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2]吴跃跃主编《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湖南文艺出版社

[3]古联抗译注《荀子、孔子、孟子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4]罗仕艺主编《大学生民族音乐欣赏》,中国青年出版社

[5]周青青主编《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五:音乐故事十面埋伏

音乐故事《十面埋伏》

教学目标:

1、以乐器发展史为主线,介绍八音乐器及品质,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民族乐器。

2、通过音乐与故事的结合,感受乐曲《十面埋伏》塑造的音乐形象和古战的壮观场面,了解琵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3、通过聆听、体验,领略古曲艺术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教学难重点:

1、从速度、力度、节奏、演奏技法等方面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初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意境。

2、了解八音,体验民族音乐的美。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教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请看屏幕。

学生:带着好奇并期待着、、、

(课件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版《青春舞曲》)

教师:这支乐队,你了解吗?听了她们的演奏,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A:这支乐队的名字叫女子十二乐坊,表演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古筝,扬琴,

琵琶,二胡,竹笛等,都是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

学生B:她们演奏的乐曲是《青春舞曲》,一首维吾尔族民歌。

学生C:她们的演奏风格独特,充满了青春气息,给人以激情四射的感觉。 、、、、、、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她们的表演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

是外国人并不了解,这种演奏方式其实加进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在很多年前,中国古人的乐队和乐器其实不是这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短片

二、认知感受,了解八音乐器

(多媒体播放:八音简介)

教师:你来说说,什么是八音?

学生:八音是用金、石、丝、竹、匏、土 、革、木八类材料制成的乐器的统称。

教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沿着中国古代乐器的发展历程,去聆听、去了解我国的

民族音乐文化。

1、埙

教师:自原始社会起,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就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天赋创造了

独特的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刚才在短片中,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个乐器? (展示图片)

你知道它叫什么?它是八音中的哪一种?

学生:、、、、、、

教师:让我们先来听听它的演奏(播放音乐——埙演奏的《苏武牧羊》) 学生:欣赏音乐,感受埙的品质。

教师:它的声音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A:它的声音让我想到空旷的原野。

学生B:它的音色幽深、哀婉,让我感到淡淡的忧伤,仿佛回忆起了什么往事。 教师:说得非常好,从前,这种乐器就是在荒野上演奏的,它曾经统治了古中国

人的音乐生活,从长江下游到黄河中游,人们在很多新石器时代的古文明遗址中都发现了这种乐器,它的名字叫埙。它的制作十分简单,用陶土制成,应该属于哪一种?

学生:八音中的土

教师:对,古时的埙最多只有六孔,音域较窄,今天新一代乐器制作家成功地制

作了一套十孔的埙,弥补了古埙这个缺点,但是无论怎么改进,埙的基本音色永远都不会改变,(播放:埙的声音)呜咽幽暗,如泣如诉,震撼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埙拥有其它古乐器所不能表达的意境。

2、磬

(课件展示:磬的图片)

教师:大家看,和埙一样,这也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古老乐器。

学生:(疑惑地)

教师:这种乐器叫磬,。

(课件播放:磬的演奏)

教师:什么感觉?

学生:清脆悦耳,仿佛天籁之音。

教师:专家推测它来源于古人的生产工具,形状像犁,锄地用的,最后演变成能

演奏动人旋律的乐器。这应该属于八音中的哪一类?

学生:石

教师:磬,乐石也。

3、古琴

教师:当人们走出平等友爱的原始社会,乐器本身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地改变

着面貌。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也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年代,中国的古乐器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让我们继续来听~

(课件播放:古琴的演奏《高山流水》)

学生:(异口同声)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

教师:嗯,上学期我们欣赏过,还记得那个动人的故事吗?

学生:随音乐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教师:那么古琴属于八音中的哪一类?

学生:“丝”

教师:古琴的特别之处,不仅仅在于乐器本身发生美妙动听的旋律,更重要的是

通过演奏乐器,人们得以陶冶性情,甚至感悟人生与宇宙与人生深奥哲理。

4、编钟

教师:二十世纪,在湖北发掘了一位战国时期诸侯的墓葬,让世人惊叹,琳琅满

目的古物当中,最可喜的发现就是一件古老的乐器,那么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乐器?让我们一起来看~

学生:(拭目以待)

(多媒体播放:编钟)

学生:编钟!

学生A:以前曾欣赏过它的演奏《楚商》,阵容强大,气势辉宏。

学生B:它属于八音中的“金”

教师:在这个墓穴里还发现了很多其它的乐器。

(课件展示:乐器图片)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乐器在八音中的类别;当时乐队的宠大阵容。

5、琵琶

(课件展示:白居易《琵琶行》片断,不出现题目)

教师:大家请看屏幕,这是一首白居易的诗

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

教师:诗中描述的是什么乐器?

学生:琵琶

教师: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了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了空

前的发展和繁荣,唐代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

三、聆听体验,欣赏十面埋伏

1、听片断、做比较、谈感受

教师:我这儿有两段琵琶曲,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播放:1、琵琶演奏“春江花月夜主题” 2、《十面埋伏》之“列营、吹打”)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第一段音乐是《春江花月夜》片断,以前欣赏过,抒情优美,

节奏轻缓,让人想起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

第二段音乐激烈雄壮,节奏紧密,制造出一种紧张壮观的氛围。

教师:非常好,大家通过力度、速度、情绪的对比,找到了两段音乐的不同特点,

这也是琵琶文曲和琵琶武曲的区别。在演奏技法上,文曲多用左手推吟揉手法,所以有了春江月夜的委婉动人,而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如扣、抹、轮拂,就有了武曲的激烈雄壮。这段武曲节选自我国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十面埋伏》,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了解一下。 学生:模拟琵琶演奏技法

2、讲故事,赏全曲,

(课件展示:垓下之战图片)

教师:《十面埋伏》表现的是公元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

大战的情景,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你知道吗?

师生:看画面讲故事,了解古战的震撼场面。

据《史记》载,在垓下大战中,刘邦的汉军以30万的大军包围了只剩下10万人马的楚,并设“十面埋伏”的阵法,将地处四面绝壁的垓下大营团团包围,使项羽陷入重围。深夜,箫声起处,汉军利用四面的楚歌来瓦解对方的斗志。楚营的官兵听到熟悉的乡音,思念父母妻儿之情油然而生,又见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于是纷纷逃走。夜半时分,自知败局已定的项羽与虞姬诀别,仓皇突围。刘邦命数千铁骑穷追不舍,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了生死决斗,项羽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琵琶是如何演绎这场激战的。

(播放:画面配音乐)

学生:用文字记下感受,交流讨论。

4、分段赏析

教师:全曲可以分三个部分,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都有一个概括性很强的标

题。

(课件展示:标题)

A:埋伏

教师:下面老师播放一段音乐,你觉得应该是哪段场景?(引导学生从力度、速

度和琵琶演奏技法上赏析)

(播放:“埋伏”)

学生:(欣赏、讨论)

教师:这段音乐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形和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一种紧张、

恐怖的气氛,给人一种夜幕笼罩?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钠穑癯龉砻坏乇平囊跎芯酢?/p>

B:鸡鸣山小战和九里山大战

(播放:两段音乐)

学生:比较两段音乐的不同

教师:“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

小规模战斗的情景。“大战”是整个乐曲的高潮,琵琶的技巧手法对喧嚣激烈战斗音响的模拟十分出色,使人仿佛向身临其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