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17:26 单元作文
作文教学课题研究报告单元作文

篇一:作文课题研究报告1

《提高城乡结合部学生作文能力的实践和研究》

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提高城乡结合部学生作文能力的实践和研究》 课题类型:一般课题

课题批准号:[2012]—JKGHBD—0489

课题主持人:翟小会

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许昌市东城区实验学校

课题组成员:王艳 徐秋霞 靳转峰 李聪娜 陈灵 刘铁军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提高,改革作文教学现状迫在眉睫。国内外一些教育专家和语文老师已经开始了作文相关课题的研究,但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就有不同的学生素质,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80%来自农村,相对于城区居民学生来说,语文素养普遍偏低,写作难,怕写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写作素材 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学习到的东西甚少,他们的娱乐范围更是有限:比如,旅游、上网学习、参观等等几乎是没有,阅读量也太低。家长觉悟较低,觉得一本书几十元钱还不如给孩子买身衣服,再加上附近也没有图书馆。孩子整天埋在作业堆里或面对电视机,阅读面仅来源于语文课本和仅有的一本的

《同步作文》,远远达不到新课标阅读量的要求,致使孩子们写作缺乏素材。

(二)写法引导不当 第一,在家里,父母在学习这方面内容能够认真指导的很少,每天忙家里,忙生计,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家长对孩子的写作缺乏有效的辅导。第二在学校,一些老师没有形成系统、没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说话、写话。部分老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时,也只是笼统地把作文要求讲解一遍,至于怎样写具体,怎样围绕中心选材、怎样开头结尾等基本写作知识则一掠而过。这样促使学生本来就模糊不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知识更加模糊,造成学生作文的畏难心理。

(三)学生视野狭窄 城市的学生因为接触的人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多,吸纳的信息量也就大,每天所看到的,听到的奇闻异事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这样耳濡目染,自然知识面就广阔了。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很少接触到外面来的人,他们有的在寄宿制学生上学,有的早晚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每天面对这些熟悉的面孔,只有周末才能出校门。可到了周末,也不过是几个同学在一起玩玩,很少有家长带孩子郊游的,或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因为他们的生活面狭窄,体验不丰富,素材积累不充分,没有养成良好的留心观察生活习惯,缺少从生活中摄取材料能力。

(四)孩子缺乏表达 记得我们学校的学生刚进学校时,不要说让他们用文从字顺、结构得体、字迹工整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是让他们在人前大声说一句比较完整、通顺和

流利的话都会感到相当困难。大部分学生的作文不是在课堂内独立完成,而是回家后抄文,学生养成了思维的惰性,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用说什么创新了。

这些现状,虽然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却更加激发了我们课题研究组的老师针对本校的薄弱环节,研讨、建构出一系列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培养和提高习作能力的决心与动机。为了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且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决定进行小学生“激趣——导学——乐写”三步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更新观念 提升素养 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读书看报,查阅网络信息,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吸收前沿的教育思想,借鉴各种教学模式,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激发兴趣 乐于表达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以我校的读书节、英语节、礼仪节、体育节等为载体,以校园生态文化为依托,以校园文学社和小记者站为媒介,让习作教学走出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三)指导写法 提高能力 改革作文指导课教学的研究,教师要善于寻找作文的时机,抓住学生行为、思想感情的爆发点、在学生有事要做、有话想说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即兴练笔,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引导、疏导、辅导,收到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和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和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它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为首要目标,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相结合;

(二)观察法:在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作为理性认识的依据;

(三)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谈话等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研对象材料,以发现规律性的问题,获得研究成果;

(四)个案分析法:从教育研究对象中找出一个有典型性的,加以深入研究。

(五)教育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作文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六)网络研究法: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学习,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研究理论,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四、课题研究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2.06—2012.09)

1.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收集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并申报立项。

2.通过调查,分析学生作文的存在问题,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制定研究方案;

3、通过调查,建立有关“小学作文体验教学”资料库。

(二)实施阶段(2012.09—2013.12)

1. 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课题研究课、教学沙龙、教学竞赛等。

3.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并修订完善实施方案。

4.分阶段对课题做好课题阶段小结,每学期一次,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课题实施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4.01—2014.03)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2、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

3、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论证。

4、成果推广,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 体验生活 激发兴趣

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材料的源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儿童的生活阅历浅、知识经验不足、思想欠成熟。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观察、体验、积累写作素材。为了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

篇二:创新作文课题研究报告 原创

农村初中创新活页作文法的研究报告

【摘 要】活页作文倡导以人为本理念,注重过程监管引导,充分尊

重学生的主体个性,大胆尝试改革,推行活页作文教学法,

通过“作文、书法、图书、生活”积累、“生说/写/评

/集·师专题讲座” 活动、“设计、批改、评估、传阅”

灵活,强化学生“积累、活动、灵活”环节,克服农村初

中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疲软状态,注重学生作文素养的

存储提高、梳理展示、鉴赏升华,有效提高农村学生的作

文水平,真正提升农村学生作文素养乃至语文素养。

【关键词】 活页作文 农村学生 主体个性 提高提升

积累活动灵活 存储梳理鉴赏 作文素养 语文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产生的内在原因。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总是“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作文教师改,教材讲了好几本,学生还是做不来”。学生的作文总是千人一面,万篇一腔,没有个性和创意。许多语文教师长期甘当“语文警察”,踏踏实实抓错字别句,兢兢业业精批细改,弄得“朱批满篇”。同时家长和学校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往往都希望或硬性明文规定“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全批全改,甚至精批细改,有眉批旁批,篇篇见红”。对少改或略该很不放心,觉得教师不把作文中的错字别句都找出并改正,就是留下隐患,就是误人子弟,就是不负责任。对这样的教师,一要批评二要处罚三要通报四要记入“个人业务发展档案”。在这种

氛围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是“教师批得要死,学生无动于衷”“老公公背媳妇过河——吃力不讨好”“提笔皱眉,谈文色变”的“少慢差费”疲软状态。

著名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唐建新今年在文章《遵从国家要求,别再强改作文》中说“作文的批改,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心病。不改似乎难以面对学生,职业道德受到拷问,学校教学管理过不了检查关,还担心作文考试分数上不去;改吧,时间支付太过惊人,真是承受不起啊,加上多少年实践证明,作文批改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脑力劳动,何况学生相同的年龄和学习经历写出来的文章怎么不千篇一律令人看得味同嚼蜡,有时甚至连吐的感觉都有了。”在这两难中,很多语文教师一直尴尬地无奈地似乎在改又似乎没有批改的继续着。教师的主要精力与其花在写作之后的修改不如用在写作之前的指导上,与其马后放炮不如战前磨刀。何况,好的作文不是别人改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琢磨修改逐步提高的。

遗憾的是至今不少学校对语文教师的管理观念还停留在二十年以前的水平,不看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而满足于是不是篇篇作文见红,是不是每篇作文都精批细改这样落后的少慢差费的农业文明时代的作文指导方式。

(二)课题产生的外在原因。

国家语文政策与时俱进符合发展实际的调整。2001年7月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没有要求评改的字样,但是,有“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和“采

用多种评价方式”的要求。

(三)课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我们学校是所经济文化基础都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学生的“听说读写练抄”的语文素质较低。针对“少慢差费”疲软状态,我从05年9月起尝试“活页作文”法,收获颇多。四年来,辅导学生作文发表或获奖二十多次,获县以上荣誉十多次,批改的作文总量不超过8篇,深受各方面的好评。

近年,我们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充分尝试探讨研究设计论证,提出了“农村初中‘积累·活动·灵活’活页作文法的研究”课题。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文献综述

(一) 国外心理学家的精辟见解

心理学家里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学的价值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形成独立的个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成为真正的独立、鲜明的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更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个性,倡导“我手写我心、我口表我意”,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有创意的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国内教育专家的研究实践

在国外,有关作文评改的方式方法都各见其仁。像美国教学专家玛丽.安妮.特罗丝把作文评改分为教师评改、同学互评和自我评改,三种评改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完全是教师评改起作用,它使学生了解写作的要求是什么,怎样才算达到标准,评改作文怎样进行;第

二阶段,学生们将开始用教师评改的观点和标准,尝试作些作文评改;最后阶段学生可以独立地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作品。还有罗纳德.克拉莫提出“编辑小组”法。小组至少要由三人组成,大家都对同一篇文章,按不同角度修改。组内学生可以互换角色、轮流承担不同任务,使每人都能以不同角色去修改文章,从而提高修改文章的多种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把作文写得更好一点的愿望。日本语文教学界也非常重视作文评改的研究,许多国语教师则常常采用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评改的方法,学生与家长评改一般不求全面,老师的评价则综合些。他们的某些看法和作法,值得我们借鉴:1、教师的评语应该有真情实感。2、多方参与评改。在作文评改方式上,教师创造了一种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评改的方法,在学生作文后面设立“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几个栏目。这些评语都写得实实在在,新鲜、活泼,促进了作者和读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自己文章的优缺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写作兴趣。另外,同学之间互相评改,切磋琢磨,也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我国,作为评价手段之一的作文评改,更是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育专家认为评改方式应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全程参与,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作文评改中应变原来教师主动地位为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自己评改,同学互相评改。像著名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就提出“全班改、轮流改、重点改”的形式。如:四川省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把作文讲评课设计为

六个教学板块:一、榜上有名,二、佳作亮相,三、片段欣赏,四、出谋划策,五、恕我直言,六、老师试笔。崔海峰在《搞好作文评改之我见》提出了一些促进学生发展的意见和做法。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翟敦老师在《“简快作文”教学的全方位独创》,介绍自己用连续的两节课高效指导学生完成指导写作、独立写作、互相点评的的全方位教学模式。江苏省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学陈明老师所做的“对话式”评改。金堂县金沙小学刘华老师尝试“方式多样长补短——作文评改的方式”中注意从三方面做:一是学生自改;二是优生先改,老师后批改;三是全班学生互改。濉溪初级中学任明新老师探究“当堂写作——互相点评——教师讲评——课下升格”的写作指导。

综上所述,国内外作文评改方式的研究,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做法和经验,但如何根据地处各方面都不发达先进的农村的我校的实际,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如何创新农村学生作文积累、巩固、提升环节,拓宽作文教学渠道,增强习作评改的方式开放性和多元性,探索作文设计、批改、评估、传阅灵活策略,为创新和完善农村初中‘积累·活动·灵活’”活页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做出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本课题研究,拓宽学生作文渠道,强化生活体验积累巩固提升的环节,凸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兴趣体验快乐,推动新课改农村作文教学的优化高效改革。

篇三:写作教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阿克苏市第四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写作教学的成与败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好与坏和语文素养的高与低。经过我们对本校和本地区的调查发现,作文教学虽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语文教学中却是最薄弱的环节。往往出现的情况是作文课上老师敷衍塞责,草率了之,学生长叹短嘘,挠头抓耳,并且在学生写作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无从下笔、语言干枯、思想贫乏、结构混乱的作文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作文教学方式陈旧,大多依然停留于布置题目,批改作文和讲评作文的模式当中,并未以一种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依照以上情况,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历史使命下,就要求我们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新的成效来开展作文教学。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学段和对象是初中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这个课题的理解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关键词为“写作教学”,即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写作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二是条件必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自主指学生发挥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合作制师生之间的合作和生生之间的配合;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析、研究,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创作能力;三是结果,是将前二者紧密结合,也就是能让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开展研究,最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这便要通过新的学习方式去体现,去验证。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主体的学生,应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就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达到学习的目的,掌握学习的方法。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进而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课题研究成效分析

1、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后,作文水平有明显提高。

2、对研究过程记录、成果整理统计,得出结论,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收集研究过程中学生的优秀作文,并整理成作文集《焚》。

4、本课题组语文教师在以全新的方式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总是先自我价值的体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5、在课题研究后期,各教师经验总结,汇总成本课题研究的论文。

6、将研究成果推广,使我校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明显提高。

五、课题领导小组:

行政主持:殷沛勤(校长)

专家指导:

组长:轩丽

组员:轩丽、马学智、段丽萍、崔玉红、金健、马媛、李雯、赵玉华

六、具体分工

轩丽:负责课题准备、开展、结题的组织工作;管理研究成果及档案;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结题报告;负责第三模块的教学指导工作等。

马学智:整理教师进行研究的相关学习资料,协助组长完成档案整理、撰写开题报告;摄制观摩课及负责第一模块的教学指导工作等。

李雯:前期选择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前测工作,包括调查问卷和作文水平的摸底,负责第四模块的教学指导工作。

马媛:负责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工作,负责第一模块的教学指导工作和撰写阶段总结的工作。

金健:负责搜集和整理学生作文并制成文集的工作;做好学生作文展览和第二模块的教学和指导工作。

崔玉红:负责第二模块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前侧阶段做好摸底汇总工作以及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观摩课工作。

段丽萍:负责第四模块的教学和指导工作,撰写阶段性总结,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观摩课工作。

赵玉华:负责学生作文整理和批改工作,撰写阶段性作结,负责第三模块的教学和指导工作。

七、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实践活动的方式来丰富写作内容,强化写作手段。研究目标是增加学生在写作时的素材写作量,语言优美富有内涵,行文富有技巧,思想独到丰富。因此,研究的方式可分为四个部分:即四个模块,一是素材,二是语言,三是思想,四是技巧,而要实现这些方面的提高,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方式来实现,这对创新写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八、课题研究的原则

1、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

2、小组内合作、小组间合作、师生间合作相统一的原则。

3、以课外实践为主,课内讲授为辅的原则。

4、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九、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调查法。

通过长期观察,摸清学生的写作现状,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调查学生写作的困惑和需求。

2、个案分析法。

搜集类似的研究项目进行学习,依照自身课题的需求来取才和研究。

3、行动研究法。

通过实际行动和行动的结果来检查研究的成效,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十、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校全体学生及教师

十一、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及预期的成果

(一)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1、开展研究前测工作,以调查问卷、学生谈心卡、作文竞赛等方式对当前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和摸底,并个案分析,撰写反思,制定计划。

2、依据前测结果,制定研究实施方案,讨论个模块的任务分配。

3、请专家老师指导工作。

4、撰写开题报告。

(二)研究阶段:(2010年12月——2012年7月)

(1)研究阶段一:(2010年12月20日——2011年5月)

①课题组组内讨论第一模块的实施步骤。

②启动第一模块的指导工作。(见附件一)

③开展第一模块“如何搜集素材”的学生指导和素材汇总与共享工作,对本模块的作文进行评讲和收录。

④开办我校作文集《焚》,并将第一期优秀作文入集。

⑤小组成员对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反思,撰写第一阶段研究小结。

(2)研究阶段二(2011年3月——2011年10月)

①小组内讨论第二模块实施方案。

②启动第二模块的作文指导工作。(见附件二)

③整理第二模块的优秀作文,并入作文集。

④组内评价反思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撰写第二阶段工作小结。

⑤小组内讨论第三模块的实施方案。

⑥启动第三模块的作文指导工作。(见附件三)

⑦开展第三模块的作文讲评课活动,并将优秀作文入集。

⑧小组成员对第三模块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反思,撰写第二阶段研究总结。

(3)研究阶段三(2011年9月——2012年3月)

①小组内讨论第四模块的实施方案。

②启动第四模块的作文指导工作。(见附件四)

③开展第四模块的作文讲评课活动,并将优秀作文入集。

④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优秀作文展览。

(三)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12年4月——2012年5月)

1、检测研究成效。

2、整理课题研究的各类资料。

3、撰写经验总结、论文及阶段性总结报告。

4、印制学生优秀作文集。

5、申请结题。

新疆阿克苏市第四中学 语文课题研究组 2010年12月11月5日

篇四: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体验式作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探究

课题主持人:顾西庆

课题组成员:房化兴 李奎锁 张艺 孙国印 宁慎奇 康继伟 李焕玉 史晓冬 顾西强 黄庆 顾西凯 梁艳磊 崔富勇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但作文教学多以命题作文为主,“老、旧、虚、拼”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以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为切入口,联系精品课程建设案例,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1、创设有效情境;2、紧扣年段目标;3、对比学习范文;4、多元评价;5、接力日记;6、办作文报;7、悦读悦写等。通过这些方式和手段丰富学生表象,指导写作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情境体验;丰富表象;教学策略

解决的问题:

主要解决:1.小学生作文中假话,套话,空话的现象严重,缺乏自己的真实体验;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了孩子的笔端,不利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作文没有成为自我表达的需要

2.在作文指导上,存在机械地仿写范文,背诵现成文章和“老师出提纲,学生填内容”等现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智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开发和培养。

3.通过体验式作文教学,使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表达真情实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4.、通过研究探索构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模式:生活——体验——感悟——作文。

5.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让单一的训练不再模式化,让写作这件令人厌恶、恐惧的难事和苦差变成一件兴趣高,乐于做的美事。

6.通过参研教师的研究活动,结合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带动和影响全校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实践的探索中,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达到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功效。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目前农村学校学生作文无话可写,作文干巴、枯燥,学生怕作文,教师愁作文,如何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言之有物,快乐作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效益提高,是本课题重点关注的内容。

(二)国内研究现状

“体验习作教学”作为课题开展专门的研究活动,在南京、杭州、济源等许多地区,随着课程改革地推进,已有好几年的研究历史了,并取得了许多有借鉴价值的成果。如:海安的《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初探》,研究的重点是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的重要性和如何开展体验性作文教学;南京的《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习作能力》,研究的重点是学生在具体的体验中习作水平和能力得到提升等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体验性作文的重要性和实效性,但是,由于研究面比较广泛,不易深入。

另外,小学作文教学研究虽然不少,但是在“体验式习作教学”这一范围的作文教学研究涉猎不多,即使有,也是在作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对于相应的“有效策略”及“模式”研究是少之又少。本课题将在前人研究体验的基础上,面向小学生,对体验性习作教学”这一块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以达到“让学生在体验中真情作文”的研究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关注农村学生语文作文兴趣,帮助教师认识理念,有助于教师认识到自身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水平。“体验式作文教学”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把所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使教学像娱乐一样吸引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井体验到作文的快乐。体验式作文教学符合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贯彻了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

求,它的实施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

“体验式习作教学”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积极性的方法途径,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目的。通过主要问题的解决,为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指导,促进教师专业提升和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形成。

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观察、阅读、讨论等形式,使其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等的认识和感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以写作为重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它要求学生要综合利用学习要素,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感悟。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性。相对于自然科学,语文学习具备突出的人文学科特点,它不是以认知为主,而是以体验、感悟、熏陶为主。体验式作文教学以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性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真、善、美,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做人与作文是统一的,人的境界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文章品味的高下,二者可以相互促进。要让学生有感而发,写心里话、写真实的话。求真既是作文的准则,也是做人的原则。当然在作文中适当地进行夸张、虚构、联想和想象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任何艺术的创造都必然植根于现实的土壤。

(2)开放性。现在作文教学过于重视技巧的传授和应试的训练,忽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制订题目、确立体裁、字数,到评价作文几乎都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只能被动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写什么、怎样写都有一定的框框束缚着,学生极少有写作的自由。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一种开放的写作指导模式,其开放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写作内容开放,体验式作文教学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发散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自拟题目,选择写作内容。二是写作时空开放,学生在写作前有较长的准备时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积累素材。三是写作形式开放,不给学生过多的体裁和字数方面的限制,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直抒胸臆。四是评价标准开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把教师的评价原则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3)综合性。体验式作文教学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用系统论的观点去考察课程培养目标以及各个教学环节间的内在联系。它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阅读与写作等诸方面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一个学习过程中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这就避免了学生为写作而写作的现状,让学生在写作前,先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大量的信息,再通过思考与交流,将这些信息进行选择、整理,最后通过一定的形式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吸收-整合-表

达的过程。

(4)创造性。创造是写作的生命,学生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还要有创造意识,不能人云亦云。体验式作文教学其本质上是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去看待事物、思考问题,用批判的眼光去学习和借鉴他人的观点和学说;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敢于标新立异,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体验式作文教学为突破口,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使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2、通过课题研究转变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新课标的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思路,以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指导原则

教师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所要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具体说来,教师应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创设有益的学习环境。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总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为什么乡村里的孩子在作文中总是写碧绿的稻田、袅袅的炊烟和母亲那布满老茧的双手,而城里的孩子在作文里总少不了热闹的公

篇五:《关于开发学生作文资源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作文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关于开发学生作文资源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王夕珍 更新时间:2010-11-23

一、选题的意义

小学生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技能以及思想情感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如何提升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许多小学生恐惧作文,有的作文时头脑空空,没有内容可写,有的有话不知道怎么写,有的甚至写假话,写套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为了从多方面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我们提出了“开发作文资源,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

1、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口语交际能力。

2、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找米下锅,在动态多维的生活天地里,把心灵深处的风再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使作文教学产生整体大天部分的系统效应。

3、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实现作文内容上的创新。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凭借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组,用现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或“顺从”外部世界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不停掌握知识及相应的思想方法,建立优优高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得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自主实践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认知方面的自我构建,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情意方面的自我建构。

⑵现代知识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大脑中处于惰性状态,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激活,被运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而使认识得到巩固,并帮助学生更主动、更灵活地去学习新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孩子对学习的主动意识,就必须使孩子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是一种内心的需求。兴趣是写作的前提,有兴趣,才会有创造作文教学,它是贯彻了这一宗旨。

⑶俄国教育家乌申期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⑷根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以及愉快教育的理论,只有学生对写作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满怀热情、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并克服困难,不断创造

四、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7年8月-2008年3月)

1、成立研究课题小组,学习理论,形成研究共识

2、制定实施方案

3、调查分析学生作文现状,为课题开题作准备

4、课题开题,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9年7月)

1、各成员制定研究计划

2、分别开展研究活动,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搜集优秀习作

3、召开阶段性小结合

4、举行研究课例展示活动,收集作文教学故事,案例分析,搜集优秀论文,形成成果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2009年8月-2010年11月) 1、收集资料,整理汇编 2、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3、召开总结合,接受上级专家评估

五、研究的方法

(1)理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系统地解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本课题在申报立项之前请教育教学专家做宏观的理论论证,在实施过程中就微观问题请专家做过程性指导,中期请专家做初步鉴定,再次做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调整研究活动。

(2)行动研究法:对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动态掌握实验者的实际情况,将实验情况做动态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与实验预设进行比照,不断重新审视、调整研究方向。

(3)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生活作文理论方面的文章、成果,了解研究的动向,做必要的分析、对比、借鉴和动态调整,保证课题研究的独特性、超前性。

(4)问卷调查法:对参与课题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能力的提高情况进行调查,以验证实际效果。

六、研究的内容

1、调查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学生作文兴趣低下、作文整体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对学生而言,主要问题有:

(1)惧怕心理。一方面,因儿童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少,作文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以至于作文内容空洞,题材狭窄,语言枯燥,形式呆板,作文时产生畏难心理。另一方面,因教师目标设计及教学方法不当,以致使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热情,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因而提起作文就头疼,害怕写作文。

(2)依赖心理。学生作文往往是无话可写,学生写不出作文并非是智力障碍所致,主要是学生与各种社会成员之间交往的丰富写作材料不能见诸笔端。我们也调查了部分同学,他们确实能说会道,然而在命题作文前,很多人束手无策,思路狭窄,没有多少语言可以表达,为完成作文往往依赖于家长,家长说一句,自己写一句,作文成了家长代笔;或是依赖于各类作文选,抄袭他人之作。

(3)虚假心理,说假话、空话、套话。例如,在一篇《夸夸我的同学》的习作完成后,从问卷得知,大多数同学没有写出真实的事迹,有的模仿范文,有的凭空杜撰,言不由衷。可见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

(4)应付心理。应付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得不勉为其难,完成习作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教师而言,主要问题有:

(1)忽视作文教学,常把课程中安排的每周两节作文课挪作他用。

(2)孤立、片面地看待作文教学,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割裂开来。

(3)“死”搬教材。现在的作文教材不同程度地成为一种固定模式,束缚教师手脚,如此教学很容易脱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使教学枯燥乏味。

(4)重写作技巧的指点,轻生活积累的指导。

2、探索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及作文教学整体效益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1)开掘小学生的生活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改进作文教学,让学生均能在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中,经历过程,有所体验,经教师诱导,达到乐于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并逐步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能在作文中进行个性表达,做到说实话,说真话,说心

里话,表达出真情实感,进而达到所写的作文生动具体、真实感人。

(2)探索挖掘教材中作文生成的预设点,切实抓好读写结合教师应转变观念,从根本上意识到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美国韦斯特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下列结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会写作,其效果与通过写作练习大体相同。”“读写结合”有许多方法,但抓住阅读和作文的共同点进行训练是“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基本途径

语言文字、内容和思想感情都体现在阅读和作文之中,只是走向不同而已。这里必然有许多的共同点。从语言文字来看,读时要把每个词理解清楚;写时要把每个词表达清楚。从内容来看,读时要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写时要把内容写具体。从思想感情来看,读时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时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再细分还可以找出许多的共同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读、写的共同点安排对应的训练项目。

(3)利用身边的阅读资源,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并把阅读方法运用到大量的读书活动中,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学习灵活多样的写作方法。

七、研究的策略

1、加强学习与研讨,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高习作指导能力

(1)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心育能力。孔子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孔子很重视通过兴趣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明清时王夫之也指出:“故学者在乎先定其情而教育导之以顺”,即强调教师在情感教育中要顺乎学生乐之本心而进行教育。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我们通过校本研训,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努力提高教师的心育能力,并将其运用于习作教学实践当中。

(2)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了读与写并重。我校实验组教师同时还参与了区“课文导写”的实验研究。如教学古诗《游子吟》,首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接着,结合注释,议议诗意;然后,展开联想,感悟诗情。教师出示图片,并出示三个联想提示:

a、灯下母亲为儿子缝制衣裳的画面

b、老人心中对儿子的牵挂、不舍

c、即将离家的儿子看者年迈体弱的老母复杂的心情

教师给画面配上抒情的音乐,选择提示a,联想引路,感染学生,为学生联想并写一段话做了铺垫,学生选择提示,展开联想,自由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3)强调教师习作实践,和学生一道写文章,即写下水文。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对作文的兴趣。“教师下水”的本身是身先士卒,就是无声的鼓励和有形的引导。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因为教师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会体会写作的甘苦,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发现问题,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另一方面,教师写下水文,这本身就具有榜样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例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之后,引导学生改写这首古诗,同时,教师就和学生一起进行改写。彭俊老师“抛砖引玉”,写了一篇下水文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写下水文的过程中,发现如何描绘王安石泊船于瓜洲时所见的江南美景和如何反映王安石此时的心境,将是学生这次习作的“拦路虎”, 彭俊老师便在自己的文章中特别突出了这两点。 课堂上,在学生们明确了习作要求后,教师便让他们说一说,孩子们说的大同小异,基本上是把诗句意思连起来,干巴巴的,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在学生们说得差不多的时候,老师问大家:“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改写的吗?”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起了,纷纷要求老师讲一讲。这时,老师拿出自己写好的下水文,一边充满感情的朗读文章,一边用课件播放精

美的照片。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听的投入,看的认真,仿佛同老师一起来到了秀美如画的长江岸边,时而站在船头远眺,时而聆听诗人心灵的慨叹。果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朗读完毕后,孩子们热情高涨,都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要求重新说说。教师顺势让学生们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些孩子站起来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这次孩子们说得不但具体生动,而且还把自己内化成了诗人,同诗人一起欢喜,一起忧愁,甚至还有个别孩子进行了细节的描述。同时孩子们选择的题材也由单一变得丰富起来。有了说的基础,孩子们不再为如何下笔而苦恼了。在开始动笔写作的时候,有许多孩子的脸上还带着微笑,似乎真正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从“下水文”开始,在指导学生时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从中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症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2、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1)、引导观察、体验,铺就表达基石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的写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习作必须要观察社会生活,体验生活,了解许多事物,懂得很多道理。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有很高的写作本领,也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鲁迅在给董永舒的信中说,学习作文,“第一是观察”;茅盾也说,初学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在观察力的养成”。初学作文就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不断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恐怕是所有文学家的共同经验。

新课标也提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习作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我们没有把学生限制在单一的读书学习上,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并把捕捉的精彩镜头及时用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例如,三月八日的前一天,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这样的作业:为妈妈(奶奶、外婆等)送上一句祝福,并为她做一件事情。能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的,老师非常愿意与他分享快乐。 第二天,我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不少的学生都记录下了昨天的事情。

一个叫唐芳的女孩子在习作中这样写道:“??妈妈一边麻利地为顾客称秤、收钱,一边不停地为唠叨的顾客解说着。尽管有些顾客的态度近乎挑剔,妈妈还是那样和善而又耐心地解说着做生意的不易。望着妈妈那粗糙的手,再望望妈妈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我忽然觉得心底里被什么东西抓了一下。站了片刻,我便飞一般地跑到妈妈旁边,学着妈妈的样子招呼客人??”她在观察中真正了解了父母,体验到了父母维持生计的艰辛,感悟了人生,为自己的习作表达积累了素材,铺就了基石。

(2)、结合校园生活、实践活动,丰富个性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厌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避免了人云亦云,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组成员通过实验得知,从组织活动入手引导写作,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写出了自己在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一幕,并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更不会有无病呻吟,总之在谋篇构段,详略安排,开头结尾都富有个性,并达到了学习语言,练用语言,发展语言的最终目标。例如,校园艺术节、班级器乐合奏竞赛、大课间活动比拼、“我当推普小天使”推广普通话等,丰富的活动,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多角度立意,在作文中吐真意、发真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现多彩的校园生活,展示多彩的童心世界。

常常结合教材开展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更大空间时将课堂知识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养花》一文中,老舍先生介绍了一些养花的经验。教师们及时鼓励学生到图书室或在网上查阅关于养花的文字资料,还让他们去植物园听花农讲养花的知识,观察农养花的过程。然后每人自己学着养一盆花,记录花的生长过程。然后每人自己学着养一盆花,记录花的生长过程,积累养花的经验。举办赏花和习作比赛,交流养花经验,描绘花的特点。 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许多学生喜欢的作文活动课,进行先活动后作文的训练,并且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择优录取方案。在这种充满竞争的氛围中,学生收集资料、开动脑筋,设计出了许多充满情趣和创意的活动方案,写出了许多优秀作文。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还有,我们将学生喜爱的各种游戏活动与习作指导结合起来。首先,以“边玩边记录和整理”的形式进行现场游戏,强调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记住精彩瞬间;接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谈论游戏:汇报自己观察所得,表达各自感受,不解之处质疑等;然后,让学生现场自由习作,争取一气呵成;最后,引导学生们交流,让他们在小群体中朗读自己的作品,大家相互议一议,评一评。

3 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读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的书,利用学生自家的书,广泛进行课外阅读,引领学生大量读书,从而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提高认识,体会生活,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理解与表达获得同步发展。

八、研究的成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综合素养。

1.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基本消除,习作兴趣日趋浓厚。

2.学生的习作质量明显提高,持续发展后劲十足。多名学生获金坛市作文竞赛一等奖,陈予婧、史昀欣、均获得常州市作文竞赛特等奖,丁健、陈真慧分获一、二等奖,于潇垚的《梦圆飞天》获江苏省红读活动一等奖,陈予婧获2008年常州市中小学生读书活动征文一等奖,傅敏萱获2009年网络读书征文金坛市一等奖。

3.相关习惯得到培养,整体素养得到提升。

(学生的阅读习惯及阅读能力、观察习惯及观察能力、积累运用习惯及能力、写作习惯及写作能力、修改习惯及修改能力均得到了培养,贡正、孙卓凡等在各级各类组织的比赛中成绩斐然。

(二)提升了教师教科研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更为广泛的教学研究的实践领域中进行探索和思考,教育理念、观念在不断地转变、充实,工作视野进一步开阔,业务理论素养和理论提炼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和教研(尤其是习作教学方面)实践能力得以增强,习作教学经验进一步丰富。苏爱琴老师在作文教学设计评比中,她的《露一手》获金坛市三等奖,她撰写的《被忽视的价值观》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谈璀老师执教了金坛市的作文指导课,她撰写的论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作文快乐又有趣》获江苏省优秀论文三等奖;王夕珍老师撰写的论文《去伪存真,让作文成为生活的剪影》、《开发课文空白,促进学生发展》分别发表在《新课程》和《成才之路》上,《开源活氺,回归童真》获江苏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三)总结了实用性较强的习作教学经验。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课案设计、论文及案例反思等。这些从教学第一线中形成的课案、论文、反思等,经过组织、整理、修改、归类、充实了校本课程教学的内容,为作文教学探索出了一些经验。

九、反思和困惑

1、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验研究,就是在各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研究,强调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然而,生活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色彩的。要写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