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失去母亲的心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19:25 小学作文
失去母亲的心情小学作文

篇一:怀念母亲

6、怀念母亲

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师)谁知道中国的“国宝”是什么?(大熊猫)在北京大学里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也被大家称为“国宝”,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师)对了,他就是季羡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简介【课件出示】

2、师介绍写作背景

《怀念母亲》一文是季老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季羡林从1934年赴德国留学,到1946归国,《怀念母亲》写与1936年。

3、 片段欣赏《赋得永久的悔》

【课件出示片段】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 (师)在我们学习本篇课文之前,先来看一看季羡林写的另一篇文章中的这个片段,请大家快速默读,看看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4、交流感受2923030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死很后悔

(师)你的感受能力真敏锐

二、初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母亲是个熟悉的字眼,是个亲切的呼唤,在季老的很多文章中都谈到了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怀念母亲》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若学生读的不是很好,教师可适时引导:既然的怀念,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读?再读)

1、(过渡)读通了题目我们就要来看看课文了,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作者怀念的尽尽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

2、检查反馈

失去母亲的心情

【课件出示词语】真挚、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凄凉、可见一斑、一篇

①读词语

(师)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课文中的词语会读了吗?(指两学生读、齐读)

(师评价)你的声调读得特别准确,真不错。

你的前后鼻音读得很好,看得出你的语文基本功很扎实。

②理解词语

(师)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请你提出来

(师)谁能来帮帮他?

(师总结学习方法)当我们平时碰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工具书的方法来解决。

③形式比较

(师)我们的同学很能干,这么快就把字词读懂了,现在老师要问问大家: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插入了日记和片段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些插入的部分。

(指学生读)126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朗读的这些片段,你有什么感受?

(生谈感受)

三、 精读怀念生身母亲的部分

1、(过渡)同学们都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那么作者思念的只有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请你从课文中找找相关证据

(生应该会找到第一自然段)

(师)从这个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生养他的母亲,而且怀念祖国母亲,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作者对生母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找到第一处就标上1,找到第二处就标上2……并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等会我们来比一比谁找的多,谁感受的好。

2、交流、研究

①(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课件出示】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师)“弃养”是什么意思?

(师)母亲的离去使作者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引导到日记)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心中的痛,季羡林在日记中也真实的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请大家读读11月18日的日记,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读、谈体会)

(师)是呀,作者时时刻刻都思念母亲,一想起这事,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评价)从你的朗读中,老师知道你理解作者的心情了。谁再来试试?(再请一生读)让我们像他一样来读一读(齐读)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请大家看资料后回答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

(【课件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再读这句话。

②其他同学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生母的深深思念?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课件出示】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师评价)你的思考很有深度。其他同学呢?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评价)你能用(一个比喻句)(某个词语)来说明作者的失去母亲的心情,真不错。 (过渡)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则资料

(【课件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赡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赡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师评价)你的理解很有道理。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评价)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真会读书。

③除了第二自然段,你还能从别的地方找出表达作者对生母的深切思念吗?

(生)“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从这句话也能看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课件出示】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

(师小结)同学们都很能干,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第2自然段。

四、 总结升华,完成小练笔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三个重点句子的研读来体会作者对生母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可是母亲早已来开了季羡林,我们相信,要是母亲还在世的话,知道他儿子的成功一定会感到自豪的。课文中季先生选择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下面请同学们也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学了课文中,最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可以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开头。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品读思国之情。1004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三、巩固延伸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417391

3、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四、呼应文章首尾

一个是亲生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的伟大,地位是如此的重要。因为——齐读第一自然段和左后自然段。

五、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篇二:母亲情绪的平和

母亲情绪的平和,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一、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质量,就是风度。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再特别说说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

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正确理解了作为父母的教育内涵,那么,我们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请千万不要急着报班、着急找家教、着急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我们特别解读一下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

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家长给他穿,给他洗,说爱孩子的时候爱到早晨起床的时候,在旁边喊,甚至帮孩子穿衣服,这叫爱吗?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

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三、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四、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在我们这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找到答案。“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的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内视,尤其是儒家的文化。

《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

现在我最担心的不是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

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孩子们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状态,是父母的教育状态。现在有很多母亲的理性让我觉得比较可怕,在谈及孩子的时候,缺乏情感的基础,缺乏情感的支撑,母亲的这种理性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很可怕的。父亲和教育是有距离的,有距离不可怕,但父亲要表明在家庭教育这个空间里的位置,要表达清楚在家里对孩子的精神导向是什么。

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

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请记住,作为一名母亲,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这是您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评论: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很好的诠释了西方教育心理学,我不这么认为。我的理解是:

写这篇文章的人是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的。“虚”,就是佛家讲的“虚灵”状

态,宁静空灵的状态;“柔”“弱”就是道家讲的“上善若水”的品性;“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教”就是佛家讲的重在“养心”;“作为一名母亲,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这是您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就是孔子讲的“以身作则”。

不管如何,我深信,这几点就是教育的精华。

篇三:最伟大的教育是妈妈的情绪

最伟大的教育竟是妈妈的情绪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教育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有所差异。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值得您收藏反复阅读。

一、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质量,就是风度。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再特别说说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

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正确理解了作为父母的教育内涵,那么,我们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请千万不要急着报班、着急找家教、着急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我们特别解读一下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

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

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二、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

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教育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三、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四、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请记住,作为一名母亲,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这是您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篇四:6怀念母亲

6 怀念母亲

原备人:刘文娟 借鉴人:杨丽亚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材解读:

A、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发现了哪些生字?有哪些多音字、形近字需要注意?结合课后生字表,读一读、写一写,对音、形、义进行辨析,组词。

(1)文中需要学习的生字有两个:廷 怅

(2)会写的生字8个:挚 寝 频 朦 胧 凄 斑 篇

(3)多音字:丧(sàng)丧命(sāng)丧事

2、发现了哪些生词(新词)?能联系上下文体会生词(新词)在文中的意思吗?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

和真诚的爱意。在作者心目中,两位母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

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昏暗。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

心里有种失落感。从中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体现了母亲的爱。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

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心情非

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3、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吗?

B、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把握特点。

一、看整篇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又可分几个层次?

(1)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3至12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为第四部分。

(2)各部分包含的层次

第三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为三至八自然段,第二层为九至十二自然段。

二、看各个部分

1、分析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围绕“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问题所引导的思路进行分析。 开门见山,点明作者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先写我有两个母亲,再写我对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品味词语:体会“崇高、真挚”。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2、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写了什么?围绕“三个问题”所引导的思路进行分析。 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倾吐心声。先写了作者失去母亲时的悲痛心情,又写了母亲的去世带给作者的痛苦是刻骨铭心的。

品味词语:①失去母亲时的悲痛心情(1-4句)品味词语:“痛哭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②失去母亲带给作者刻骨铭心的痛苦(5—9句)品味词句:“没能实现”体会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灵魂不全”“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这部分写了失去母亲作者的悲痛心情以及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刻骨铭心的

痛苦,同时在作者心中留下了终身的遗憾。朗读此段语调要低沉哀婉。

3、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写了什么?

写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2)先看第一层(3—8段)。围绕“三个问题”所引导的思路分析。 写了作者对母亲以及祖国母亲的思念。先写母亲和祖国频来入梦,又写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抒发留学生活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品味词语:①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乡思念祖国(第3段)品味词语:“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②摘抄日记,表达异国思乡(4—8段)“织”把夜幕降临写的极富情调,同时也预示着暗夜在为作者编织一张思乡的网;“凄凉”,寂寞冷落,凄惨。“朦胧”不清楚;模糊。“薄暗”昏暗,这里指黄昏的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真是”“不能忍耐”感受作者思国怀乡之情特别浓烈。“阴得如黑夜”“思潮起伏”感受作者面对凄冷的风雨,再一次想起了自己的祖国。

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另一方面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3)再看第二层。围绕“三个问题”所引导的思路分析。

写了作者梦中对母亲的思念。先写了我初到哥廷根写的日记,接着写了我在梦里看到母亲的情景。

品味词语:梦中思念两位母亲(9—12段)。品味词语:“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思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暗淡的天空。“思潮起伏、思潮腾涌、泪光、幻出”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模糊不清。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4)回顾第三部分,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写得怎么样?体会到什么? 写了对母亲以及祖国的思念。先写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接着写作者在日记中回忆梦中见到母亲的情景。

体现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思念之情。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

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以及祖国的思念。

4、分析第四部分

(1)第四部分写了什么??围绕“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问题所引导的思路进行分析。

写了作者对两位母亲有着同样的崇敬、爱慕、怀念。

①品味词语:“强烈”“没有断过”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有着同样的情怀。 这部分写作者对母亲以及祖国强烈的思念。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思念之情伴随作者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再回到整篇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写得怎么样?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先写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接着写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

体会抒情情散文一个特有的写作特点:开头点题,提示文章的中心;结尾总结全文,再次提示文中的中心;首尾呼应,更是增强作者情感的表达。

C①课文的重点部分是什么?重点部分的内容及其在表达形式上的特点是什么?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

②体会一下,重点部分在体现文章中心思想上起什么作用?

本文的中心是通过对母亲及祖国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第三部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深化了文章的主体。

③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现在头脑中有课文的整体印象吗?

根据课文脉络结构,形成整体印象。

怀开篇点题

念怀念母亲 两位母亲情深重

母异国思愁 思国念母爱意浓

亲结尾扣题

D、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又发现了其他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吗?

(略)

2、还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吗?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

篇五:6、怀念母亲

6、怀念母亲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

2、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4、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时间:9月15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4.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 (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五、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感受到作者的思乡情、爱国情。)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如 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亲生母亲

怀念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并引导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念母亲的心情和爱国之情。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