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一须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6:17:00 体裁作文
一须臾体裁作文

篇一:宣化上人:若人静坐一须臾

宣化上人:若人静坐一须臾

我们在禅堂里静坐,不但对自己的功德是无量,就是对全世界人类的功德也是无量。

禅宗这一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也就是顿教。顿教,是由渐教勤修而成的,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我们现在行住坐卧,就是渐修。等到有一天,真正明了,豁然开悟,就是顿。顿也没有离开渐,渐也帮助顿。

一般修行人,他修什么法,便说什么法是最好的,是第一的,要不是第一,他就不会欢喜它,也不肯去修行。你要是真明白,一切法都是佛法,皆不可得,便没有什么可执着的。

打禅七,是调身调心。调身,令身不乱动。调心,令心不打妄想,常常清净。心能常清净,则尽虚空遍法界都在自性里边。自性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也就是本来的佛性。

我们从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被邪知邪见迷染得太深了,所以不容易明心见性。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打禅七。打七叫“克期取证”,定下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之内,一定要得到好处。

在用功方面,一定要求个明白。你要想真正明了,首先要学一个不明了。在禅堂里用功,用的是什么功?不知道。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间不知有人。从早上到晚上,做的是什么事?不知道。吃的是什么饭?不知道。穿的是什么衣?不知道。就是昏昏沉沉,什么也不知道。这叫“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始见奇”。就是说养成世界上最笨拙最愚痴的人,这时便会生出巧妙来。

此时,一通一切通,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都通了,都明白了,彻底地开悟了。学到什么?也不知道,好像傻子一样。可是,就在此时,奇怪的事就出现了。

打禅七,就是要把你那些小聪明、小智慧都收起来,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懂。如果你觉得什么都明白,你就是没有真正明白佛法的人。所谓“大智若愚”,外表看来,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可是心里什么都明白,这也就是小事糊涂大事明白,这种人才有大成就。我们在禅堂里,人家跑就跟着跑,人家坐就跟着坐,东西南北都不知道。这时候,才能转过身来,真正的明白,真正的了解。明白什么?明白自己的本地风光。了解什么?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

在禅堂里,要用功修行,少说废话,不要浪费时间。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坐禅确实是这样宝贵,不知在哪一分钟就能开悟,所以要分秒必争,任何时间也不能放过。若是到厕所,方便之后,即刻回到禅堂,继续打坐;到斋堂去,吃完饭之后,立刻回到禅堂打坐。总而言之,不放弃开悟的机会。不知哪个时候,就是开悟的时候。换句话说,行香、跑香、坐香,都是开悟的良机,不可错过!

清朝的雍正皇帝,有一次召见高旻寺和尚天慧禅师到北京去,和他谈论禅理,问他还识玉琳国师的宗旨吗?他没回答。皇帝便命他在宫里的禅堂坐七天,一定要参出答案来。否则,要斩他的头。在六天之内,他参不出究竟的答案。最后一天,急得他跑禅堂,跑来跑去跑昏了头,撞到大柱上,头上起了一个大疙瘩。这回清醒了!得到标准的答案,于是他来见皇帝,雍正知道他已认识玉琳国师的宗旨,他也所以开悟了。从此之后,才立下跑香的制度。

在禅堂里,就是行香、跑香、坐禅、参话头。行香就是快走,跑香就是慢跑,坐香就是坐禅,参话头就是思惟一句话。例如,参“念佛是谁?”一心一意参这句话,参到一心不乱、一尘不染的时候,就是开悟时。这些方法,是用来禁止妄想。没有妄想,就能开悟。

坐禅的目的,是要开悟。开悟之后,就有超人的智慧。所以,祖师们研究以毒攻毒的办法,用参话头来控制妄想,也就是用一个问题控制多个问题。参什么话头?参“念佛是谁?”你在什么时候把“谁”找到了,知道究竟“念佛是谁?”到那时候,你才是真正明白。明白什么?明白颠倒是非要远离。在《心经》上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

些过程,要经过一番苦功,才能有所成就。讲多了,打闲岔,还是规规矩矩脚踏实地去用功修行。

有一点大家要知道,在《三字经》上说“贵以专”,无论做什么事情,你能专心一意去做,最后一定会成功的。我们参话头也是这样,只想一个话头,白天想,晚上想,吃饭想,睡觉想,走路想,坐下想,非想到海枯石烂不停止。换句话说,就是“不开悟不休息”。想一个问题是真理,想多问题是妄想。

有这么样两句话,说得很有意思:“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这是形容坐禅的功德,就是说坐禅的人,在须臾之间,能清净片刻,能修静虑的功夫,就比造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七宝塔的功德还要大许多倍。因为造那样多的七宝塔,不过是供养佛舍利(灵骨)。如果能静坐一须臾,这是造佛的真身。所以说静坐一须臾(很短的时间),胜造七宝塔。静坐片刻就有这样大的功德,如果天天静坐,那种功德非算数所能算出来的。你能在一须臾之间不打妄想,清净其心,久而久之,你的心便能湛然常寂。

我们在禅堂里静坐,不但对自己的功德是无量,就是对全世界人类的功德也是无量。有人说:“我们的功德,怎能给全世界人类呢?”现在全世界的人,因为争名夺利,所以杀气腾腾,自私自利,你争我夺,搞得世界乌烟瘴气。人类斗争坚固,一天比一天厉害,一天比一天危险,一天比一天严重。如果再不设法挽救世界的危机,总有一天,地球会爆炸的。地球怎会爆炸呢?因为现在科学突飞猛进,大国研究杀人的武器,一日千里,互相比赛。例如核子武器、死光武器等等,一旦战争发生,

这些武器便会将地球毁灭,到那时候,真正的末日就到了。

我们在禅堂里,用功修道,在无形之中能把这些杀气消灭,世界便没有危险了。怎样消灭呢?因为空气被污染,有许多毒素存在,无论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都会影响众生的健康,威胁众生的生命。你们看看,现在奇奇怪怪的疾病,越来越多,使医生束手无策。因为空气被污染了,混浊不干净,充满毒气。我们修道人,要用电疗把空气消毒,什么是电疗?就是静坐,从静坐中放出智慧光,这个智慧光就是电,这种电波放到空气中,有杀菌的作用。把混浊的空气变成清洁的空气,这叫电疗世界之病。

现在有人怀疑这种道理是不可能的。静坐怎么会把空气给消毒呢?现在来讲一个故事:在宋朝有位大文学家,名叫苏东坡,当时有位大禅师,名叫佛印。两人是道友,常有往来。有副对联:“出入有僧皆佛印,往来无客不东坡。”证明他们的感情是很融洽的。

有一次,苏东坡居士作一首偈颂:“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送给佛印禅师评论,因而引起二人的辩论。我们现在看这首偈颂中的“毫光照大千”,用这句来说明道理。这毫光就是电疗,照大千就是消毒。毫光能把大千世界混浊有毒的空气,消灭得一干二净,乃至丝毫的毒素再也不存在。

你能以毫光照大千,便能消除你的一分空气毒;他能毫光照大千,便能消除他的一分空气毒;大家能毫光照大千,便能消除大家的一分空气毒。大家同心协力来帮助世界电疗这个病,这世界污浊的空气,就会越来越少,光明的空气,也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空气便能完全转为清净。

篇二:须臾作为书面语表示极短的时间

须臾作为书面语表示极短的时间。 一须臾

一刹那为一念,

二十念为一瞬,

二十瞬为一弹指,

二十弹指为一罗预,

二十罗预为一须臾,

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据此可推算出,

一昼夜有八万六千四百秒, 那么,

一“须臾”等于二千八百八十秒; 一“弹指”等于七点二秒; 一“瞬间”等于零点三六秒; 一“刹那”却只有零点零一八秒。

这句是说彼此顷刻分隔。

篇三:“一瞬”相当于多少秒

“一瞬”相当于多少秒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我们一直在慨叹时间过得真快、唏嘘“时间都哪里去了”的同时、不由得联想到一些形容时间飞逝的词语。比如一瞬、须臾、霎时、一刹那…那么,一瞬究竟多长时间?须臾有没有具体所指的时间长度?一刹那是指多长时间?在一瞬、须臾、一刹那等表示时间极其短暂的词语中,到底那个时间更短?中国古代没有时钟,古人是如何计时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很多词语都源于佛教,“一瞬”一词就出自梵典中的<僧祗律》:“瞬者目动也。律云:二十瞬为一弹指。谓修行人持斋之法,日正当午,乃受饮食。若日过一瞬,则不当食。”也就是说,“一瞬”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但这里同时又提到了形容是间的另一个词语“弹指”,亦即“20瞬为一弹指。”那么,何谓弹指?

弹指是指捻弹手指作声的动作。这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召唤、敬礼等。后来也作为佛教中一个表示时间的量词被中华文化所吸收,弹指之间与转瞬之间、顷刻之间、咄嗟之间、俯仰之间、倏忽之间、瞬息之间等词语一样,都成为形容时间很快的常用词语。对于“一弹指”到底多长时间,《僧祗律》中做过如下阐释:“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探知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如此看来,首先还要弄清楚“一刹那”和“一须臾”又是多长时间?

如果按照一日一夜是24小时,而“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的规则,如上这些抽象的,表示时间极其短暂的名词就不难换算成具体的时间概念了。即然24小时可分为“30须臾”,那么每一须臾就是0.8个小时,也就是4分钟,或是2880秒。从“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则可推算出,一须臾等于400弹指,那么“一弹指”就是7.2秒。这7秒多的时间在均分为20份,也就得出了“一瞬”的时间即0.36秒。依次再分20份就是“一刹那”的时间长度0.018秒。由此可见,尽管“一瞬”、“须臾”、“一刹那”、以及“弹指一挥间”都是用来形容时间很短,但其中“一刹那”最短。

其实除了以上这些,在汉语词语中描绘时间飞逝的词还有很多,“少顷”、“俄顷”、“倏忽”、等都是表示时间不长的说法,而“一时半刻”、“午时三刻”等也都与时间的又来有关。古时没有时钟,先民们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在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中,逐渐从自然现象的变化中窥测到时间的规律,在殷朝以前先民已将一昼夜等分为12个时辰,或是100刻。古人所说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半个“时辰”为一个小时;而一天24小时分为100刻,一刻就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

篇四:一刹那等于多少秒

一刹那等于多少秒?

第一种说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一刹那”这个词来形容极为时间短暂。可是,如果问到“‘一刹那’所对应的时间究竟有多久”这个问题,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其答案了。

其实,“刹那”一词是梵文(古印度人使用的一种语言)“Ksana”的音译,而“Ksana”是佛教中用来表示最短时间单位的一个词。

在东晋佛陀跋陀罗和僧人法显共同翻译的佛经《摩诃僧祗律》(该书的梵文本是法显在晋安帝义熙八年也即公元412年从印度获得并带回中国的)卷十七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据此,我们不难做出如下的推算:一日一夜24小时中有30个“须臾”,600个“罗预”,2000个“弹指”,24万个“瞬间”,480万个“一念”或者说是“刹那”;再进一步细算,因为一昼夜24小时共有86400秒(440分钟),那么一须臾则为2880秒(48分钟),一罗预为144秒(2.4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 0.36秒,一刹那为0.018秒。

而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唐朝玄奘法师在其译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该书一般略称为《俱舍论》,编著者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的世亲造。该书可以说是小乘佛教教理集大成者)卷十二中写到:“何等名为一刹那量???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凡人一念有九个刹那。一刹那时有九百生灭,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类似的说法亦见玄奘《大唐西域记》及发合思巴造.沙罗巴译《彰所知论》卷上《情世界品·第二》)。据此我们可以推算出:过去的一时等于现在的1小时,一牟呼栗多等于48分钟,一腊缚等于96秒,一怛刹那等于1.6秒,一刹那等于0.013秒。这样算来,“刹那”所代表的时间与《摩诃僧祗律》中的相比就差了0.005秒。但不管怎样,“刹那”所代表的时间都是极为短暂的,也就是一个心念起灭之间的事。由此看来,人们常说的“刹那即是永恒”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须臾

第二种说法、关于一刹那:《读者》杂志署名李名的小文:

【一刹那有多久】:古代印度梵语“刹那”(ksana)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极短的时间;瞬间。那到底这一刹那是多久呢?“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僧智律》。佛家用“刹那”这一概念表达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连续性和迅速性,谓之“刹那无常”。如《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无一尘许间隔,未常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一日一夜为24小时,24小时有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为0.8小时,也就是48分钟;二十罗预为一须臾,所以一罗预为2.4分钟,即144秒;二十弹指为一罗预,所以一弹指等于7.2秒;二十瞬为一弹指,所以一瞬便是0.36秒;二十念为一瞬,所以一念(也就是刹那)的精

确时间是0.018秒。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因为一念之差而成千古恨,也常常“为君起一念,十年终不消。”这0.018秒真不好掌握!因为我的数学不好,写这篇小文用了一须臾---48分钟。

第三种、若以一息为一刹那,则可长达108秒。 http://bbs.liao1.com/forumdata/80/2007/10/18/918719-1.html

篇五:佛说一刹那为一念

佛说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一日一夜=30须臾

1须臾=20罗预=400弹指=8000瞬=160000刹那=48分钟=2880秒 1罗预=20弹指=400瞬=8000念=8000刹那=144秒

1弹指=20瞬=400念=400刹那=7.2秒

1瞬=20念=20刹那=0.36秒

1念=0.018秒

1刹那=1念=0.018秒

体裁作文